博碩士論文 95730501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18.222.35.77
姓名 葉瓊枝(Chiung-Chih Y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山歌歌詞研究-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例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語四字詞研究★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
★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 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 幼稚園客語音韻覺識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我們生活的環境,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商業社會,進而到「e化」社會。傳統活躍於田野、農村、山崗的山歌,已消失於無形,客家先民感觸敏銳、思路如泉湧、隨口隨鬥的活潑演唱畫面已不復見,傳統山歌的發展被迫趨於僵化、邊緣化。面對此種無奈的演變事實,探討傳統山歌歌詞所蘊涵的時代背景及文化意義,就更顯迫切。
本研究,主要以苗栗縣退休教師劉鈞章蒐集的1016首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研究範圍。以文獻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對山歌歌詞內容進行調查、分類與分析。以瞭解早期客家人的生活,數詞對客家人的文化意涵,闡明山歌曲調旋律與山歌歌詞聲調對應的必然性,還原山歌歌詞特殊客語詞彙的原意及其背後深層的文化意涵,及透過客家山歌與畬族山歌歌詞的分析比較,探討客家山歌的起源。
本研究証明了兩個論點:(1)情歌在本研究山歌語料中占65.5%,是所有類別中比例最高的,印証了多位學者的論點:客家山歌中,情歌占大宗。(2)透過山歌譜例和歌詞四縣腔客語聲調的調值做對照,佐以山歌旋律和歌詞四縣腔客語聲調調值的曲線圖比較,两者的曲線發展幾乎是一致或平行的。証明了山歌旋律的變化,直接依附於客家語言聲調的抑揚頓挫;証明了客家山歌在音樂上的特色是「語言與音樂完全結合」、「字調與歌調合一」。也証明台灣客家山歌沿襲松口客家山歌,是以四縣腔客語演唱的。
本研究發現,無論從正板山歌、敍事山歌或古歌三個面向分析,客家
與畬族兩者山歌的內容、形式圴大同小異,而畬族三類山歌出現的年代都
比客家山歌早。所以客家山歌的起源應該和畬族有密切的關係。
摘要(英) Our living environment has transformed from agricultural society into an industrialized and commercial society, or further into the “electronic” society nowadays. Traditional mountain songs that used to be popularized at fields, rural villages and hills have disappeared, and the image of Hakka ancestors’ sensitive feeling, emerging thinking and lively singing with extemporization can no longer be seen aga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ountain songs has forced to tend to become rigidity and marginalization. However, faced with these helpless facts that turned into today, the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at implicated in the lyrics of traditional mountain songs has showed its urgency then.
This study has mainly took those 1016 mountain songs with numeral sentence-initial that collected by Mr. Jun-chang Liu, a retired teacher in Miaoli County, as the scope of research. Then,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are adopted to carry out the survey,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lyrics of mountain song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arly lif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numerals for Hakka people; in addition, made explanation for the certainty of harmonization between the tune and melody for mountain songs and their tone and lyrics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special Hakka wording for the lyrics of mountain songs and the in-depth cultural connotation behind them. Moreover, this study has also explored the origin of Hakka mountain songs through making the comparison of the lyrics analysis between Hakka and She Clan mountain songs.
This study has proved these 2 following contentions: (1) Long songs have accounted about 65.5% of the total mountain songs material in this study, which is the classification with the highest rate, and has also approved the con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Love songs are the majority of Hakka mountain songs. (2)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ample score of mountain songs and the tone pitch of Si-Xian (4-county) accent Hakka lyrics, and accompanied with the comparing curve between the melody of mountain songs and the tone pitch of Si-Xian (4-county) accent Hakka lyrics, 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both curves were consistent or parallel, and proved that the melody change in mountain songs will be depended on cadence for the tone of Hakka language; furthermore, such outcome has also approved the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mountain songs are “completely combination of language and music” and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 and song tone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has also proved that Taiwan Hakka mountain songs have followed the Song Ko Hakka mountain songs with using the Si-Xian (4-county) accent Hakka language to sing.
At last, this study has discovered that regardless of 4-sentence, narrative or ancient mountain songs, the She Clan mountain songs were earlier than Hakka mountain songs; therefore, the origin of Hakka mountain songs shall have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She Clan.
關鍵字(中) ★ 山歌
★ 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
★ 四縣腔客家話
★ 畬族語言
關鍵字(英) ★ Mountain Songs
★ Mountain Songs with Numeral Sentence-initial
★ Si-Xian Accent Hakka
★ She Clan Language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v
圖 目 錄 iii
表 目 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名詞釋義與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 15
第三章 山歌歌詞內容反映早期客家人生活 21
第一節 山歌歌詞的分類 21
第二節 由山歌歌詞內容探討客家人生活 25
第四章 客家山歌的結構與韻律 37
第一節 客家山歌的章法 37
第二節 客家山歌的句式 46
第三節 客家山歌旋律與歌詞聲調的關係 53
第五章 山歌歌詞之數詞分析 69
第一節 數詞 69
第二節 漢民族與客語數詞的文化意涵 81
第六章 客家山歌所呈現之婦女文化 97
第一節 山歌中婦女在家庭的角色 98
第二節 山歌反映的客家婦女形象 111
第三節 客家山歌中反映的情愛 119
第七章 山歌歌詞特殊詞彙的文化意涵 137
第一節 婦女有關的特殊詞彙分析與文化意涵 138
第二節 有關男性特殊詞彙分析與文化意涵 152
第三節 其他客家特殊詞彙分析與文化意涵 158
第八章 從客家山歌與畬族山歌歌詞探討客家山歌起源 163
第一節 客家與畬族 163
第二節 客家山歌與畬族山歌分析比較 169
第九章 結論與建議 18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7
第二節 建議 195
參考書目 197
附錄 207
參考文獻 壹、專書
中原客家文化研究會編,1990,《新編客家話詞彙篇》。苗栗:中原週刊社。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江西編委會,2003,《中國歌謠集成-江西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卷編委會,1995,《中國歌謠集成-浙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湖南卷編委會,1999,《中國歌謠集成-湖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
片岡嚴,1921,《台灣風俗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王力,2002,《中國現代語法》。香港:中華書局。
王正雄編,1989,《台中縣音樂發展史:田野調查總報告書》。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王治健,1995,《歌謠擷玉》。臺北:文史哲。
白台生,1988,《豫劇的唱腔與板式》。嘉義:協同出版社。
全國現代漢語詞彙學術討論會選集,1995,《詞彙學新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朱介凡,1984,《中國歌謡論》。臺北:臺灣中華。
朱自清,1980,《中國的歌謡》。臺北:東方文化。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茶香戲韻-海峽兩岸傳統客家戲曲學術交流研討會實錄》。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余濱生,1972,《國劇音韻及唱念法研究》。臺北:中華書局。
吳榮順著,1999,《客家山歌》。高雄 : 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吳疊,1988,《中國民歌的旋律結構與調式》。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呂淑湘,1992,《中國文法要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呂錘寬,2005,《台灣傳統音樂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李西安等著,1985,《中國民族曲式(民歌、器樂部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李忠初、李伯超與盛新華著,1994,《漢語語法修辭概論》。湖南:岳鹿書社。
李約瑟著,陳立夫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浮生,1981,《鍛鍊國劇唱工基本知識》。台北:國立復興戲劇實驗學校。
李喬萍,1971,《中國科學史要略》。臺北:中國文化學院。
李調元,1917,《粵東筆記》。上海:廣益書局。
汪建平、聞人軍,1999,《中國科學技術史綱》。高雄:復文圖書。
周何主編,1987,《國語活用辭典》。臺北,五南圖書。
孟繁樹,1991,《中國板式變化體戲曲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林金城、吳素枝,2004,《桃園褒歌》。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林珀姬,1985,《梅蘭芳平劇唱腔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
竺家寧,2001,《語言風格學》。臺北:五南圖書。
邱坤良,1992,《日治時期臺灣戲劇研究-舊劇與新劇1895~1945》。臺北:自立出版社。
邱國珍、姚周輝與賴施虬,2006,《畬族民間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
邱慧瑩,2000,《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邱慧齡,2000,《茶山曲未央-台灣客家戲》。臺北:商周編輯顧問。
雨青,1988,《客家人尋根》。臺北:武陵出版社。
姚漢秋,1991,《臺灣婚俗古今談》。臺北:臺原出版社。
施联朱,1988,《畬族》。北京:民族出版社。
胡希張、余耀南,1993,《客家山歌知識大全》。廣州:花城出版社。
胡希張等,1997,《客家風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胡明揚,1996,《詞類問題考察》。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胡泉雄,1980,《客家民謠與唱好山歌的要訣》。
胡泉雄,2003,《客家山歌概述》。臺北:光美照相排版有限公司。
胡泉雄著,1981,《客家山歌的意境》。臺北:育英出版社。
范揚坤,2007,《重修苗栗縣志:表演藝術志巻29》。苗栗市:苗栗縣政府。
苗栗縣民族精神建設委員會《客家山歌》。苗栗:臺榮印刷文具行。
首屆全國現代漢語詞彙學術討論會,1995,《詞彙學新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正光,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南天書局。
徐正光主編,2000,《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臺北:自立出版社。
徐亞湘,2001,《臺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臺北:宇宙出版社。
徐進堯,1984,《客家三腳採茶戲的研究》。臺北:育英出版社。
馬斗全等,1993,《中國古代民歌鑒賞詞典》。太原:山西古籍。
馬建忠,1965,《馬氏文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馬學良,1983,《苗族史詩》。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馬學良等,1989,《中國民間情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高木桂藏,1992,《客家》。臺北:關屋牧。
高名凱,1985,《漢語語法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局。
涂春景,2000,《客語正音講義》。臺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常敬宇,2000,《漢語詞彙與文化》。臺北:文橋出版社。
梅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1989,《民間文學專號-第57.58期合刊》。梅州市:梅州金山印刷廠。
莊英章、武雅士,1993,《臺灣北部閩、客婦女地位與生育率、一個理論假設的建構》,閩臺社會文化比較研究工作討論會。
許常惠,1984,《多彩多姿的民俗音樂》。臺北:文建會。
許常惠,1986,《現階段台灣民謠研究》。臺北:樂韻出版社。
連橫,1918,《臺灣通史》,卷二十三風俗誌,臺南。
連橫,1979,《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郭茂倩,1980,《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南天書局。
陳芳,2002,《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書局。
陳運棟,1978,《客家人》。臺北:聯亞出版社。
陳運棟,1979,《臺灣的客家人》,協和台灣叢書。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铮編,2005,《黃遵憲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彭功智,1985,《中國歷代著名敘事詩選》。河南:黃河文藝出版社。
曾永義,1998,《我國的傳統戲曲》。臺北:漢光文化。
曾郁芬,1976,《國劇歌唱藝術對話錄》。臺北:中華日報社。
曾逸昌,2003,《客家概論-蛻變中的客家人》。苗栗:泓茂電腦排版公司。
游文良,2002,《畬族語言》。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程大學,1901,《臺灣開發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馮光鈺,1999,《客家音樂傳播》。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馮明洋,2006,《越歌:嶺南本土歌樂文化論》。臺山:廣東人民出版社。
黃火興,2005,《梅水風光》。梅州:廣東嘉應音像出版社。
黃玲玉,2001,《臺灣傳統音樂》。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黃秋芳,1993,《臺灣客家生活紀事》。臺北:臺原出版社。
黃恒秋,2003,《臺灣客家文學論》。新莊:愛華出版社。
黃榮洛,1989,《渡臺悲歌》。臺北:臺原出版社。
黃榮洛,2000,《臺灣客家民俗文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黃榮洛,2007,《臺灣客家詞彙、傳說、俗諺由來文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黃慶萱,1992,《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楊兆楨著,1974,《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之研究》。臺北:育英出版社。
楊兆楨著,1982,《臺灣客家系民歌》。臺北:百科文化事業公司。
楊兆楨著,1984,《客家民謠》。臺北:天同出版社,。
楊兆禎,1981,《臺灣客家系民歌》。臺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兆禎,1985,《客家山歌CD專輯》。臺北:理科出版社有聲出版部。
楊兆禎,1985,《客家山歌專輯》。臺北:理科出版社。
楊佈光,1983,《客家民謠之研究》,作者之碩士論文。
楊國鑫,1993,《臺灣客家》。臺北:唐山出版社。
楊麗祝,2000,《歌謡與生活 : 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謡采集及其時代意義》。臺北:稻鄉。
溫萍,1992,《客家山歌探勝》。深圳:海天出版社。
溫萍,1994,《粵東奇葩》。梅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溫萍,2007,《客家音樂文化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葉云章、黃火興,1994,《客家山歌欣賞》。廣州,暨南大學出版。
廖景淵,2000,《再夢臺灣之寶-台灣消失行業》。板橋:山河文史工作站。
趙莒玲,2000,《臺灣開發故事》。臺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劉鈞章,1997,《客家山歌賞析一》。苗栗:苗栗文化中心。
劉鈞章,1998,《客家山歌賞析二》。苗栗:苗栗文化中心。
劉鈞章,2005,《客家山歌賞析三》。苗栗:苗栗文化中心。
劉鈞章,2005,《客家山歌賞析四》。苗栗:苗栗文化中心。
劉經菴,1928,《歌謠與婦女》。上海:上海書店。
劉增榮等,2007,《重修苗栗縣志:語言志巻6》。苗栗:苗栗縣政府
劉錦雲,1998,《客家民俗文化漫談》。臺北:武陵出版社。
劉還月,1997,《臺灣產業誌》。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劉還月,1998,《處處為客處處家》。
劉還月,1998,《臺灣農民的生活節俗》。臺北:臺原出版社。
劉兆吉,1991,《西南采風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書局。
鄭榮興,2001,《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賴碧霞,1983,《臺灣客家山歌~-個民間藝人的自述》。臺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碧霞,1993,《臺灣客家民謠新傳》。臺北:樂韻出版社。
錢萼孫,1965,《人境廬詩草箋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謝友祥、李勝利與劉建粦,1994,《客家民間詩歌對故事》。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
謝友祥等,1994,《客家民間詩歌對故事》。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
謝俊逢,1994,《民族音樂論集》。臺北,全音音樂出版社。
謝重光,2005a,《福建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重光,2005b,《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
謝樹森,1965,《客家歌謠專輯一》。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
謝樹森,1967,《客家歌謠專輯二》。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
謝樹森,1969,《客家歌謠專輯三》。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
謝樹森,1971,《客家歌謠專輯四》。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
謝樹森,1973,《客家歌謠專輯五》。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
謝樹森,1976,《客家歌謠專輯六》。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
謝樹森,1981,《客家歌謠專輯七》。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
鍾敬文,1927,《歌謠論集》。上海:上海書店。
簡上仁,2001,《臺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研究》。臺北:眾文圖書。
羅章,2007,《放歌山之阿~重慶西陽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羅肇錦,1984,《客語語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出版社。
羅肇錦,1994,《客家情懷~九腔十八調特輯》。苗栗:苗栗文化局。
羅肇錦,2007,《重修苗栗縣志-語言志》。苗栗:德輝興業有限公司。
羅肇錦、胡萬川總編輯,1998,《苗栗縣客語歌謠集》。苗栗市: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羅香林,1928,《粵東之風》。上海:上海書店。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譚達先,1983,《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木鐸出版社。
貳、學位論文
方美琪,1992,《高雄縣美濃鎮客家民謠之研究》,臺灣師大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旻陞,1992,《臺灣北部客家民謠之民族音樂學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竹君,2001,《客家農村女性的勞動經驗與美德》,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所碩士論文。
周美雪,2000,《臺灣客家傳統歌謠的語言研究》,彰師大國文教研所碩士論文。
邱春美,1993,《臺灣客家說唱文學「傳仔」的研究》,逢甲中文所碩士論文。
彭素枝,1995,《臺灣六堆客家山歌之研究》,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黃菊芳,1999,《渡子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楊熾明,1992,《臺灣桃竹苗與閩西客家民歌之比較研究》,國立師大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新圓,2000,《臺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即興》,是臺大音研所碩士論文。
蔡淑慎,2002,《歌仔戲歌唱藝術研究》,東吳大學音研所碩士論文。
蘇秀婷,1999,《臺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以桃、竹、苗三縣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参、期刊
牛郎搜錄《客家山歌》,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八輯。
古國順,〈山歌裡表現的客家婦女〉,《客家雜誌》,第24期。
古國順,1993,〈山歌裡表現的客家婦女〉,《客家台灣文學論》。高雄:愛華出版社。
古國順,1995,〈客家歌謠的本質與語言藝術〉,《臺灣客家語論文集》,頁229-240。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何石松,2007,<女子的乳房為什麼叫乳姑>,《客家》,第206期,頁61。
呂錦明,1999,〈臺灣北部的客家音樂〉,《民俗曲藝》,第120期。
李圖南,2001,〈談客家山歌中聲調與曲調的關係〉。
周曉平、周麗芳,2005,<從客家民間諺語談客家女性教育>,《客家研究輯刊》,第一期,頁34-36。
南山容,1989,〈客家女人不是人?〉,《客家風雲》,第16 期,頁28-31。
徐兆泉,2007,<契哥佬褔佬嫲>,《客家》,第206期,頁60。
徐清明,2002<山歌子旋律與歌詞聲調關係初探>,《第二屆臺灣客家文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頁1-25。
張典婉,2000,〈臺灣客家文學中的女性形象演變:尋找客家文學中的女主角〉,《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張維安,1994,〈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的分析〉,《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陸緋雲,2002,〈性別與族群:客家婦女社會地位的反思與探討〉,《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39-552。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彭瑞金,1993,〈臺灣客家文學的可能性及其以女性為主導的特質〉,《客家台灣文學論》。高雄:愛華出版社。
黃秋芳,1993,〈男有分,女有歸─客家語系裡的「鼻公」與「拳頭嫲」〉,《臺灣客家生活紀事》。臺北:臺原出版社。
黃榮洛,1988,〈中港溪畔的三個烈女〉,《三臺雜誌》,第17 期,頁113-117。
楊熾明,2000,〈從傳統客家音樂中探討客家婦女角色〉,《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葉敏磊,2006,《婦女研究論叢》,卷3 期,頁55-62。臺北:關屋牧。
劉佐泉,2006,<何物『偷情』客家山歌?-與葉春生先生商榷>,《客家研究輯刊》,第二期,頁140-143。
鄭瑞貞,2000,〈客家山歌歌詞的內涵、藝術表現手法和音樂特性〉,《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謝俊逢,1993,<客家話與山歌>《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出版社。
謝俊逢,2000,〈從客家傳承音樂看客家人〉,《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謝俊逢,2002,〈客家的音樂與文化─以山歌為中心〉,《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謝俊逢,2007,〈音樂篇〉,《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指導教授 羅肇錦、陳秀琪
(Seo-Gim Lo、Siu-Ki Chen)
審核日期 2009-7-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