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201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 、訪客IP:3.17.6.75
姓名 許熒純(Yin-chun X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清乾嘉以降崑劇全本戲演出研究
(A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of Full-version Kunqu Opera since Qing Qianlong and Jiaqing)
相關論文
★ 明代小曲研究★ 缽中蓮傳奇研究
★ 龍沐勛詞學之研究★ 浙崑改編戲研究──以《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為主要研究對象
★ 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 崑劇《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研究──以1980年以後演出為主要探討對象
★ 黃周星及其戲曲著作研究★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 臺灣亂彈戲劇本研究五題★ 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
★ 《六十種曲》表記情節研究★ 袁于令與《西樓記》研究
★ 高濂《玉簪記》研究――從文學劇本到崑曲演出★ 焦循劇論研究
★ 皮錫瑞《孝經鄭注疏》研究★ 陳柱《公羊》學的倫理思想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學者陸萼庭對乾嘉時期崑劇發展,提出所謂「折子戲的光芒」的評價之後,後世對於乾嘉以降的崑劇活動研究,多半集中在「折子戲」演出的探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包括「折子戲」的源頭、形成與發展,以及藝術價值作出多方的探求。在探究清代崑劇發展的情形時,「折子戲」的發展固然是十分重要的議題,但「全本戲」在演出形式的演變與發展,也是不容忽視的部分。
  然而由於演出史料記載的不足、文獻爬梳的不易,使得「全本戲」的演出研究,長久以來依附於「折子戲」的光芒之下,未能獲得重視。本文以陸萼庭〈清代全本戲演出述論〉當中的劇作作為研究基礎,分為舊本作品以及新劇創作兩個部分,勾勒「折子串演」、「梨園改編」、「全本傳奇創作」等不同類型全本演出及其形式變化,並進而探究「全本戲」演出型態變異,所獲致的成就與意義。除了文獻分析,本文也力圖考索乾嘉以降「全本戲」的「舞臺演出」,對清代的傳奇創作,提出更為深刻的認識。
摘要(英) After scholar Lu E Ting put forward the evaluation “The light of Opera Highli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Kunqu Opera of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The studies of the activities of Kunqu Opera of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mostly concentrated on the study of “Opera Highlights.” The major problems include the source of the “Opera Highlight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pera Highlights,” as well as its artistic value. Although the “Opera Highlights ”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while exploring the case of the Kunqu Opera in Qing Dynasty,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performance of “Full-version ” Kunqu Opera can not be ignored.
However, due to the inadequate of the historical data and difficulty in reading literature, the study of the “Full-version” Kunqu Opera is not well-noticed. This paper is on the basis of the plays in Lu E Ting’s research “The discuss of ‘Full-version’ Kunqu Opera in Qing Dynasty .”Assorting the plays into old works and new creation work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 formation between the “Full-version” Kunqu Opera and “Opera Highlights ” , and to gain the achievem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ull-version” Kunqu Opera. In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paper seeks to discuss the Performance of “Full-version” Kunqu Opera since Qing Qianlong and Jiaqing, to put forward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Kunqu Opera in Qing Dynasty.
關鍵字(中) ★ 小本戲
★ 百衲本
★ 摘錦
★ 全本戲
★ 沈薲漁
關鍵字(英) ★ Zhai Jin
★ Full-version
★ Baina Ben
★ A script
★ Shen Pin Yu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卅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卅1
  第二節 文獻回顧卅5
  第三節 研究範疇及途徑卅14
  第四節 研究目的卅17
第二章 清代乾嘉時期的崑劇發展卅19
  第一節 劇壇狀況卅20
  第二節 傳奇創作的案頭化卅24
  第三節 演出機制的轉變卅29
    一、演劇單位的變遷卅29
    二、演劇場所的變遷卅36
  第四節 戲劇發展方向的轉移卅39
    一、劇本中心到舞臺中心卅39
    二、文人劇作家到崑劇表演者卅41
    三、通俗化的發展卅41
第三章 清乾嘉以降傳奇舊本的演出卅43
  第一節 全本結構的段落演出:《琵琶記》卅45
  第二節 折子戲的串演卅49
    一、「摘錦八齣」的組合形式卅49
    二、「百衲本」式的演繹卅55
  第三節 全本戲視野下的齣目觀察卅63
第四章 清乾嘉以降全本作品的演出卅67
  第一節 梨園改編本:雷峰塔的編演卅67
    一、從黃圖珌《雷峰塔》到梨園本《雷峰塔》的發展卅69
    二、從梨園本《雷峰塔》到方成培《雷峰塔》的發展卅75
  第二節 全本傳奇創作新貌:《紅心詞客四種》卅80
    一、《紅心詞客四種》作者生平及創作考述卅80
     (一)沈起鳳生平考述卅80
     (二)《紅心詞客四種》創作考述卅83
    二、戲劇性梨園標準的觀察卅88
     (一)題材新奇場面熱鬧卅88
     (二)多條情節線的發展卅92
     (三)戲曲套式的靈活運用卅94
     (四)白多曲少,性格鮮明卅96
  第三節 全本戲視野下的小本戲觀察卅99
第五章 結論卅109
參考文獻卅113
附錄卅125
  附錄一 黃本梨園鈔本《雷峰塔》腳色對照卅125
  附錄二 乾隆本、民國抄本《伏虎韜》對照卅131
表目錄
  表二-1 「發展期」及「餘勢期」傳奇創作齣目變化卅25
  表三-1  雜劇《朱太守風雪漁樵記》與傳奇《爛柯山》齣目曲牌比較卅61
  表四-1  《雷峰塔》版本卅68
表四-2  梨園本《雷峰塔》卅70
表四-3  黃本《雷峰塔》與阿英所錄舊鈔本齣目比較卅71
  表四-4  黃本、舊鈔本、方本《雷峰塔》齣目比較卅76
  表四-5  《沈薲漁四種曲》首齣內容比較卅89
參考文獻 一、劇本及相關典籍
(一)總集、選集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編:《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文學古籍刊行社: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5月)。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編:《古本戲曲叢刊》第三集(上海:文學古籍刊行社: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2月)。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編:《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上海:文學古籍刊行社:上海商務印書館,1986年5月)。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秦皇島第一版第三刷)。
〔日〕波多野太郎編:《崑曲大全》,《中國語文資料彙刊》第1篇第2卷(東京:不二出版,1991年)。
徐沁君校點:《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張紫東等抄;崑劇手抄本一百冊編輯委員會、中國崑曲博物館編:《崑劇手抄曲本一百冊》(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
〔明〕臧晉叔編:《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2月第一版第五刷)。
〔清〕錢德蒼編撰、汪協如點校:《綴白裘1-6》(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二)別集
〔清〕方成培:《雷峰塔》,《續修四庫全書177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一刷)。
王國平:《西湖文獻集成15》(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
〔清〕方成培著;王文章主編;劉文峰副主編:《雷峰塔》,《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51》(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
〔清〕石韞玉著;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獨學廬初稿、二稿、三稿、四稿、五稿、餘稿》,《續修四庫全書1466-146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一刷)。
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2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清〕左潢著;王文章主編、劉文峰副主編:《蘭桂仙》,《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69》(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
〔清〕沈起鳳:《報恩猿》《奢摩他室曲叢》第一集5-6冊,吳梅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清〕沈起鳳:《才人福》《奢摩他室曲叢》第一集7-8冊,吳梅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清〕沈起鳳:《文星榜》《奢摩他室曲叢》第一集9-10冊,吳梅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清〕沈起鳳:《伏虎韜》《奢摩他室曲叢》第一集10-11冊,吳梅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
〔清〕沈起鳳:《諧鐸》(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5月)。
〔清〕沈起鳳著;王文章主編、劉文峰副主編:《沈薲漁四種曲》《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55-58》(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明文書局,2002年8月初版一刷)。
佚名著;王文章主編;劉文峰副主編:《雷峰塔》,《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141》(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
佚名著;中國國家圖書館編纂:《雄黃陣》,《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95》(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吳翌鳳著;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與稽齋叢稿》,《續修四庫全書146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周妙中編:《蔣士銓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第一版第一刷)。
〔清〕洪昇著;徐朔方校注:《長生殿》(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3月20日初版三刷)。
〔清〕范來宗著;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洽園詩稿》,《清代詩文集彙編39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徐世昌輯;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晚晴簃詩匯》卷96,《續修四庫全書163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高明著;錢南揚校注、李殿魁補校:《琵琶記》(臺北:里仁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清〕夏綸:《惺齋六種曲》,北京大學圖書館編輯:《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16-19》(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
〔明〕張岱:《陶庵夢憶》卷四,《陶庵夢憶‧西湖夢尋》(臺北:頂淵文化,2005年6月二刷)。
〔清〕張堅著;王文章主編、劉文峰副主編:《玉燕堂四種曲》,《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28》(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一刷)。
〔清〕張應昌:《國朝詩鐸》,《續修四庫全書16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許自昌著;傅惜華編:《水滸戲曲集(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清〕陳維崧:《陳維崧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清〕黃圖珌:《雷峰塔》,《看山閣樂府》,收入馬如飛等編《白蛇傳合編》(臺北:祥生出版社,1975年4月第一版)。
〔清〕黃圖珌著;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看山閣全集》,《四庫未收書輯刊‧拾輯‧1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管庭芬:《花近樓叢書序跋記》,《清代私家藏書目錄題跋叢刊3》(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2010年)。
〔清〕錢德蒼編撰;汪協如點校:《綴白裘》六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清〕龔自珍:《定盦續集》,《四部叢刊初編縮編本99》(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79年6月三版)。
(三)史料筆記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0月北京第一版第一刷)。
朱建明編:《《申報》崑劇資料選編》(上海:上海文化系統史志編輯委員會,1992年5月)。
江蘇省博物館編:《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唐〕李綽:《尚書故實》,《欽定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79》(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第一版第五刷)。
〔明〕祁彪佳著;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遠山堂劇品‧具品‧雷峰塔》,《續修四庫全書175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金埴著;王湜華點校:《不下帶編‧巾箱說》,《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9月)。
〔清〕徐珂:《清稗類鈔(一)》〈巡幸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清〕梁恭宸:《北東園筆錄續編》,《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出版社,1978年)。
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第二刷)。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第一版第二刷)。
傅謹主編:《京劇歷史文獻匯編8》(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一刷)。
〔清〕歐陽兆熊、金安清;謝興堯點校:《水窗春囈(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第二刷)
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10月第一版)。
〔清〕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叢書集成續編96》(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第一刷)。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11》(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二、現代專著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王永炳:《琵琶記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王瑜、朱正海主編:《鹽商與揚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6月30日初版二刷)。
王寧:《崑劇折子戲敘考》(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丘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3月)。
左鵬軍:《近代傳奇雜劇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9月初版)。
左鵬軍:《晚清民國傳奇雜劇史稿》(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阿英:《雷峰塔傳奇敘錄及其他》(上海:上雜出版社,1953年9月第一版)。
吳梅著;王衛民編:《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沈堯:《戲曲與戲曲文學論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
李曉:《比較結構:古劇結構原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1月)。
汪詩佩:《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南雍學術經典‧吳梅詞曲論著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
吳新雷:《吳新雷崑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4月初版一刷)。
沈沉:《永嘉崑劇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一刷)。
〔日〕青木正兒;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第四版)。
周傳瑛:《崑劇生涯六十年》附錄〈傳字輩戲目單〉(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周育德:《崑曲與明清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第一刷)。
林葉青:《清中葉戲曲家散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刷)。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2月28日初版一刷)。
〔韓國〕金英淑:《琵琶記版本流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侯百朋:《琵琶記資料匯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
胡世厚、鄧紹基主編:《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清代編‧沈起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姚伯岳:《版本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苗懷明:《二十世紀戲曲文獻學述略》(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第一版)。
洛地:《洛地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1月初版一刷)。
洪惟助主編:《名家論崑劇(下)》(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1月初版一刷)。
洛地:《崑-劇‧曲‧唱‧班》(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6月初版一刷)。
高琦華:《中國戲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
高禎臨:《明清傳奇戲劇情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5月一刷)。
徐扶明:《崑劇史論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一刷)。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10月)。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9年6月初版)。
陳芳:《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9月)。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重印)。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版)》(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一刷)。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第一版)。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一刷)。
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9月重印)。
張岫雲編著:《補園舊事》(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第二刷)。
張瑞雲編:《補園舊事續編》(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傅惜華編:《白蛇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黃仕忠:《琵琶記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曾永義:《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2月初版一刷)。
黃婉儀:《錦上再添花--《綴白裘》崑腔折子戲的改編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2月第一版第一刷)。
楊寶春:《琵琶記的場上演變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趙景深:《彈詞考證》,《民國叢書第三編56‧彈詞考證》(上海:上海書店,1938年7月初版一刷)。
廖奔:《中國劇場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二刷)。
趙天為:《牡丹亭改本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第二版第一刷)。
潘江東:《白蛇故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3月初版一刷》。
劉兆祐:《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劉水雲:《明清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
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
蘇州市戲曲研究室編:《寧波崑劇老藝人回憶錄》(蘇州:蘇州市戲曲研究室,2002年12月重印)。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
三、工具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戲曲曲藝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
杜穎陶校編:《曲海總目提要補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5月)。
佚名:《傳奇彙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3月)。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吳平、回達強主編:《歷代戲曲目錄叢刊9》(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12月)。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5月1日)。
洪惟助主編:《崑曲研究資料索引》(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1日)。
郭英德編著:《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黃文暘著、董康等校訂:《曲海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5月)。
齊森華等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四、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才志華:〈關於沈起鳳生平的兩個問題〉,《呼倫貝爾學院學報》,第13卷第6期,2005年12月。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中主題意識之深化與其結構設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第7期。
王平:〈水滸戲與《水滸傳》的傳播〉,《東岳論叢》,第26卷第6期,2005年11月。
白海英:〈江湖十八本考論〉,《中華戲曲》,2005年2月。
白海英:〈「江湖十八本」:民間演劇之獨特現象〉,《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2007年4月。
白海英:〈民間戲曲的重要傳承—「江湖十八本」考釋〉,《戲曲藝術》,第28卷第3期,2007年8月。
代玲俐:〈傳奇《精忠記》的研究綜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7年12期。
朱萬曙:〈《雷峰塔》的梨園本與方成培改本〉,《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7月。
朱仰東、李建霞:〈清代水滸戲漫談〉,《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12期,2007年12月。
吳敢:〈《綴白裘》敘考(上)〉,《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4期,2000年12月。
吳敢:〈《綴白裘》敘考(續)〉,《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1年3月。
李元峰:〈古代岳飛題材歷史劇本事溯源〉,《四川戲劇》,2009年第4期。
范紅娟:〈二十世紀傳奇戲曲結構研究的歷史回顧〉,《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8年11月。
高琦華:〈從《掃秦》看折子戲的改編〉,《藝術研究11》(總20),頁163~170,浙江省藝術研究所,1989年12月。
康保成:〈從《東窗事犯》到《東窗記》《精忠記》〉,《藝術百家》,1990年3月,第1期。
陳紹華:〈《精忠記》傳奇思想藝術新探〉,《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 年第3期。
陳方:〈沈起鳳的戲曲創作〉,《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1年。
齊華森:〈試論明代家樂的勃興及其對戲劇發展的作用〉,《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一期。
解玉峰:〈從全本戲到折子戲-以湯顯祖《牡丹亭》的考察為中心〉,《文藝研究》2008年第9期。
謝忠燕:〈人妖戀故事模式的延伸—論方本傳奇《雷峰塔》〉,《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一期。
戴申:〈折子戲的形成始末(上)(下)〉,《戲曲藝術》,2001年2月。
(二)專書論文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2005年12月。
王璦玲:〈泥傀儡逢場作戲,也只與人同善─論沈起鳳《紅心詞客四種》中之文人主體與社會視野〉,「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11月21-23日)。
陸萼庭:〈清代全本戲演出述論〉,華 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年8月初版。
五、學位論文
王婧之:《延續‧超越——論明代水滸戲曲對小說《水滸傳》的改編》,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4月。
金文:《沈起鳳戲曲小說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8年5月。
洪子薇:《論沈起鳳《紅心詞客四種》的類型書寫與追求》,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張弘:《方成培的《雷峰塔》傳奇研究》,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許懷之:《高濂玉簪記研究-從文學劇本到崑曲演出》,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楊小娜:《明清時期《水滸傳》傳播研究》,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5月。
指導教授 洪惟助、孫致文
(Wei-zhu hong、Zhi-wen Sun)
審核日期 2012-7-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