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205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5 、訪客IP:3.144.253.161
姓名 劉彥甫(Yan-fu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廣告與國家:戰後臺海兩岸主要報紙醫藥廣告之研究(1949-1966)
(Advertising and the State: the research of medicine advertisements in key newspaper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fter the post-war (1949-1966))
相關論文
★ 消極治臺論之商榷-大清帝國治臺政策再審視★ 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
★ 日治時期的台灣留日美術家-以東京美術學校為研究中心★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地方社會的控制與回應-以新莊郡為例
★ 從茶箍到雪文─日治時期台灣肥皂之研究★ 近代日本農場試驗與稉稻在台開展之研究
★ 戰後台灣初等音樂教育之研究—以音樂教科書為分析場域(1952-1968)★ 戰後初期《國語日報》之研究(1948-1954)
★ 民國東南沿海海盜之研究(1912-1937)★ 日治時期桃園龍潭公學校之研究
★ 戰後台灣國編版高中地理教科書的編寫與分析★ 戰後臺灣海域海洋污染及政府因應措施之研究(1950-2001)──以輪船海難為例
★ 桃園市新坡國民小學之研究(1923-2013)★ 日治時期苗栗山腳公學校之研究(1912-1945)
★ 臺灣初等師資培育的困境與發展:以臺南師範學校為例(1899-1987)★ 日治時期臺灣學童沙眼防治之研究-以體檢制度、衛生用水及醫療資源為分析場域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可分為兩個研究主軸、一個連結比較的面向,其一,針對戰後臺灣廣告的背景與影響,並就戰後廣告的特色、國家對廣告的管理、廣告與國家的特殊關係進行探討;其二,針對戰後中共廣告的背景與影響,並同第一部分,就特色、管理、國家關係遂行爬梳;其三,比較兩岸廣告發展,以平面與空間進行立體式的描述,研究兩者差異。
自兩岸分治後,不同的威權體制將兩岸的廣告業,帶進迥異的分歧,至一九六六年為止,臺灣進入廣告起飛期,而中共則進入文革時代,徹底禁絕廣告。本文指出,國民黨政府並未能徹底去日本化,醫藥廣告以日本的廣告量為首,持續影響臺灣的視覺與生活,而由於政府對廣告控管的持續弱化,讓戰後的醫藥環境異常混亂,在政府無心介入廣告的前提下,日本持續以優勢的藥品品質與口碑,逐步的牽動臺灣廣告的步調,從醫藥廣告可以看出,戰後臺灣的廣告與國家關係,日本較國民黨政府與臺灣更為緊密,二戰後的前殖民主日本,始終沒有離開臺灣。其次,中共對廣告採取兩面手法,一方面持續以左傾的路線,對廣告進行攻訐,將其與貪腐、偽藥、帝國主義、奢靡浪費,進行橫向連結,另一方面,依賴近代中國的國產藥品,透過廣告與宣傳,由各級黨委下鄉,進行愛國衛生運動,對於鄉村的基礎衛生有了決定性的貢獻,直到文革時期,廣告才逕行退場轉為宣傳。其三,雖然臺灣在平面的呈現比較上,獲得了絕對的領先優勢,然而實際的操作者為日本,而中共在空間上巧妙利用,近代中國的群眾遊行經驗,進而塑造一個特有的公共性,建立公衛意識,可堪當代典範。
透過本研究,閱眾將看到在特定的時間斷限,國家領導人對廣告的利用,從而構築廣告在當代的特殊功能,這將有助我們跳脫傳統廣告研究的既定印象,重新就廣告的新面向進行思考,廣告與國家的緊密關聯。
摘要(英) This research principally divided into two spindles, and a comparative with a comparative linkage orientation. First, we focus our analysis on the post-war Taiwan advertising of background and effect, and on post-war advertising of features, national on advertising of management, and advertising with national of special relationship for discussion. Second, we emphasize the background and effect of post-war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dvertising, and analyze with first part by the features, management, national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Third part is a comparison betwee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dvertising development,using plane and space for dimensional of description, and research on both differences.
After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different governing authorities of China and Taiwan led to divergent developments in their advertising industries. At the end of 1966, Taiwan’s advertising industry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substantial growth, whereas, becaus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had declare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dvertising was strictly banned in China. During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Kuomintang (KMT) government could not fully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Japan in Taiwan. Japanese medicine advertisements dominated Taiwan’s advertising industry, continuously influencing Taiwanese people’s lives. Because of the government’s weakening management of advertising and the chaotic post-war environment, Japanese drug manufacturers gradually gained control of advertising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excellent quality of their medication through word of mouth, with minimal interference from the KMT government. Using medication advertisements, we analyzed the na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advertising in post-war Taiwa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aiwan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KMT, indicating that Japan, a previous colonizer of Taiwan, did not retreat from Taiwan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Conversely, the CCP adopted a dual approach regarding advertising. Left-wing politics relentlessly attacked advertising, which was then horizontally connected with corruption, counterfeit medicine, imperialism, and extravagance.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of the Patriotic Health Campaign, dependence on domestic drugs in modern China was promoted by the chief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t every level in rural areas, substantially influencing the fundamental health issue in these areas. Promotion did not replace advertising until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ird, although Taiwan exhibited an advantage in printed advertisements compared to China, Japan was the actual manipulator. However, employing wise use spatial managemen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reated a new publicness of public health consciousness by the parade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which may be paradigm of the current age.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 how a national leader exploited advertising during a specific period to develop a new advertising function of modern society. Our unique results distinguish this study from conventional studies on advertising. Furthermore, we also considered the na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advertising from a novel perspective.
關鍵字(中) ★ 愛國衛生運動
★ 去日本化
★ 帝國主義
★ 醫藥廣告
★ 國家
關鍵字(英) ★ Medicine Advertisement
★ State
★ Imperialism
★ Uprooting Japan
論文目次 緒 論 1
第一章 戰後臺灣廣告的發展 11
第一節 臺灣廣告的歷史背景 11
第二節 戰後醫藥廣告的特色 22
第三節 國家對廣告的管理 40
第四節 廣告與國家的特殊關係 46
第二章 戰後中共廣告的發展 52
第一節 中國廣告的歷史背景 52
第二節 戰後醫藥廣告的特色 64
第三節 國家對廣告的管理 76
第四節 廣告與國家的特殊關係 82
第三章 兩岸廣告發展的比較 91
第一節 廣告的平面比較 91
第二節 廣告的空間比較 103
結 論 110
徵引書目 114
附錄 128
參考文獻 一、一手史料
(一)政府檔案
1.中研院近史所檔案
〈上海五洲大藥房呈請發給國貨證明書〉,《國貨證明書》,館藏號:17-22-114-08,中研院近史所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37年。
〈中國國貨公司〉,《實業部公司登記卷》,館藏號:17-23-01-72-20-012,中研院近史所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33-1935年。
〈中國國貨聯合營業公司〉,《實業部公司登記卷》,館藏號:17-23-01-72-20-003,中研院近史所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37年。
〈武寧縣學生公民等撕毀日商仁丹廣告案〉,北洋政府外交部,館藏號:03-33-121-02-022,中研院近史所藏,油印本,1923年6月。
〈信誼化學製藥廠呈請國貨證明〉,《國貨證明書》,館藏號:17-22-114-03,中研院近史所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36-1937年。
〈國貨證明書存根第一冊〉,《國貨證明書》,館藏號:17-22-134-01,中研院近史所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28-1929年。
〈詳報提倡銷售國貨事〉,北洋政府外交部,館藏號:03-46-003-03-027,中研院近史所藏,油印本,1914年12月。
2.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檔案
〈各類公告請惠賜人民導報社案〉,《前總務部經理交下文件》,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典藏號:003112000002031,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46年3月8日。
〈新聞處簽擬建議中央修正「戰時新聞用紙節約辦法,請題府會討論案」〉,臺灣省府委員會議等會議檔案,典藏號:00501077509,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63年7月19日。
〈請惠賜民報總社廣告案〉,《前總務部經理交下文件》,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典藏號:003112000002032,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46年6月26日。
3.國史館檔案
〈抗日救國運動〉,《國民政府檔案》,典藏號:001000004836 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32年5月12日-1933年1月9日。
〈取締吳海峰及神州太乙堂虛偽誇張廣告〉,《行政院衛生署檔案》,典藏號:028000001182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59年。
〈取締誇大醫藥廣告〉,《行政院衛生署檔案》,典藏號:028000001189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60年。
〈取締誇大醫藥廣告〉,《行政院衛生署檔案》,典藏號:028000001190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60-1965年。
〈取締救心誇大廣告〉,《行政院衛生署檔案》,典藏號:028000001196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60-1961年。
〈取締科如格誇大廣告〉,《行政院衛生署檔案》,典藏號:028000001200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62-1963年。
〈取締醫院診所刊登函購藥品廣告〉,《行政院衛生署檔案》,典藏號:028000001206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62年。
〈通令各局如有廣告或公告優先送交當地本黨黨報刊登〉,《財政部檔案》,典藏號:018000002450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47年。
〈國貨銀行章程一〉,《國民政府檔案》,典藏號:001000001706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28年6月1日-1929年12月21日。
〈資源委員會在臺各事業單位廣告刊登〉,《資源委員會檔案》,典藏號:003000025898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47年4月25日-1949年10月31日。
〈領袖指示補編(十二)〉,《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00002135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37年1月12日。
〈蔣中正電吳鐵成社會局應密戒新聞報刊之藥品廣告〉,《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00001805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35年3月15日。
〈蔣中正電陳布雷面矚陳立夫轉告上海友人或商會等多用國貨〉,《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00000186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36年12月1-8日。
〈薛篤弼提倡國貨辦法一〉,《國民政府檔案》,典藏號:001000006673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28年6月9日-1928年8月3日。
〈籌筆 統一時期(一二五)〉,《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00000141A,國史館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35年1月1日。
4.中國國民黨黨史會檔案
〈中央秘書處致中華國貨促進會函〉,《漢口檔案》,檔號:漢17553,中國國民黨黨史會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25年10月27日。
〈中執會通令各級黨部〉,《漢口檔案》,檔號:部16369,中國國民黨黨史會藏,油印本,數位影像,1925年10月9日。
(二)公報實錄
〈口頭質詢及答覆〉,民政類,《臺灣省議會公報》,卷1期10,1959年。
〈口頭質詢及答覆〉,民政類,《臺灣省議會公報》,卷2期14,1959-1960年。
〈口頭質詢及答覆〉,民政類,《臺灣省議會公報》,卷14期10,1965-1966年。
〈口頭質詢及答覆〉,民政類,《臺灣省議會公報》,卷15期8,1966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7年春字第53期,1947年3月22日。
《臺灣省政府公報》,1948年春字第7期,1948年1月12日。
《臺灣省政府公報》,1947年秋字第18期,1947年7月21日。
《臺灣省政府公報》,1948年夏字第47期,1948年8月21日。
《臺灣省政府公報》,1954年秋字第49期,1954年8月26日。
(三)史料彙編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冊六(北京:中央文獻,198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北京:新華社,1983年)。
李宣豐等編,《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二)個案資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沈家五編,《張謇農商總長任期經濟資料選編》(南京:南京大學,1987年)。
周美華編著,《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民國十七年八月至十二月》(臺北:國史館,2003年)。
周美華編著,《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民國二十二年十二月至二十三年二月》(臺北:國史館,2005年)。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軍協計畫(一)》(臺北:國史館,1995年)。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軍協計畫(二)》(臺北:國史館,1995年)。
許錫慶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明治二十九年四月至明治二十九年十二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許錫慶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簒衛生史料彙編(明治三十年一月至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國家安全局,《匪偽基本資料彙編:文教專輯》(臺北:國安局,1975年)。
葉惠芬編著,《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vol1》(臺北:國史館,2009年)。
臺灣省諮議會編,《蔡鴻文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5年)。
蔡盛琦編著,《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民國二十五年一月至二月》(臺北:國史館,2009年)。
薛月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一)》(臺北:國史館,1996年)。
簡笙簧著、高速蘭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民國二十三年五月至七月上》(臺北:國史館,2007年)。
(四)統計書
中國統計信息諮詢服務中心編,《中國統計大全〈社會及經濟發展 1949-1989〉》(臺北:天下文化,1990年)。
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一九八一年中國統計年鑒》(香港:香港經濟導報社,1982年)。
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廣告年鑑1988-1989》(臺北:臺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1989年)。
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編,《中國人口統計年鑒1995》(北京:中國統計,1995年)。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編,《中華民國臺灣省統計提要》(臺中: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71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不詳: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年)。
(五)報紙(按筆畫排序)
〈一大諷刺!在諷刺誰?〉,《聯合報》,1966年5月17日,版5。
〈上海聯昌德大藥房德軒氏四種良藥廣告〉,《申報》,1928年4月27日,版4。
〈上海各界熱烈勞軍〉,《人民日報》,1949年8月8日,版2。
〈上海遷到廣西的輕工廠〉,《人民日報》,1962年2月1日,版6。
〈大量維他命B1進口事〉,《聯合報》,1952年8月27日,版9。
〈公告〉,《臺灣新生報》,1947年3月22日,版1。
〈日本各藥廠 紛紛來台設廠〉,《中央日報》,1963年2月28日,版5。
〈日本藥品一批 救濟花蓮震災〉,《聯合報》,1952年3月20日,版2。
〈世界主義和國際主義〉,《人民日報》,1949年7月15日,版4。
〈中西醫刊廣告應遵守規則〉,《中央日報》,1953年7月17日,版3。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條例〉,《人民日報》,1957年10月23日,版4。
〈反對刊登廣告中得鋪張浪費現象〉,《人民日報》,1955年6月18日,版2。
〈生病與吃藥的問題〉,《臺灣新民報》,342號,1930年12月6日。
〈布告〉,《臺灣新生報》,1949年5月21日,版1。
〈市場繽紛〉,《聯合報》,1955年4月22日,版4。
〈外人投資對我國工業發展的影響〉,《聯合報》,1966年2月19日,版11。
〈田邊製藥廠今揭幕〉,《中央日報》,1963年6月21日,版5。
〈全國醫藥衛生博覽會兩週十五萬人參加〉,《人民日報》,1950年8月20日,版3。
〈名人與國貨〉,《申報》,1933年1月7日,版17。
〈把櫥窗宣傳搞起來〉,《人民日報》,1951年4月15日,版4。
〈我們不需要這樣的廣告〉,《人民日報》,1958年9月27日,版8。
〈定本島人廣告費格外折減〉,《漢文臺灣日日新報》,2062號,1905年3月19日,版6。
〈官、公立醫院的改造〉,《臺灣民報》,104號,1926年5月9日。
〈美報紙去年廣告費創新高〉,《中央日報》,1955年6月6日,版2。
〈東縣軍友分社 慰勞馬蘭義士〉,《聯合報》,1954年6月24日,版4。
〈建議各地檢查和禁售暗害兒童的假藥〉,《人民日報》1952年4月15日,版2。
〈紙價騰貴的印刷業者〉,《臺灣日日新報》,335號,1900年2月15日,版2。
〈南部地方的賣藥行商〉,《臺灣日日新報》,2737號,1907年6月20日,版5。
〈亞廣會議閉幕 副總統盼發揮功能加速經濟〉,《中央日報》,1966年11月10日,版3。
〈商界展開 勞軍運動〉,《聯合報》,1958年8月27日,版3。
〈時事〉,《臺灣民報》,82號,1925年12月6日。
〈假藥詐金〉,《漢文臺灣日日新報》,3682號,1910年8月4日,版5。
〈假藥和麻醉品〉,《人民日報》,1957年10月21日,版5。
〈國民注意良心〉,《申報》,1919年5月24日,版4。
〈國貨年中幾個嚴重問題〉,《申報》,1933年7月13日,版17。
〈國貨的信心〉,《申報》,1934年10月18日,版17。
〈國際廣告界人士多準備來台〉,《中央日報》,1966年10月4日,版2。
〈國際廣告協會中國分會 昨獲頒證書〉,《聯合報》,1967年6月26日,版6。
〈現代印刷新發明〉,《中央日報》,1957年8月4日,版2。
〈現代企業與廣告之使命〉,《中央日報》,1961年2月1日,版6。
〈許多被害兒童的父母一致痛斥賣假藥的奸商〉,《人民日報》,1952年4月8日,版2。
〈深入群眾 有病治病〉,《人民日報》,1959年8月11日,版6。
〈短評醫藥廣告〉,《中央日報》,1960年11月21日,版3。
〈提高廣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人民日報》,1959年9月7日,版3。
〈創造廣告新風格〉,《人民日報》,1959年9月7日,版3。
〈意匠廣告募集〉,《臺灣日日新報》,3375號,1909年7月30日,版3。
〈當局的衛生施設〉,《臺灣民報》,77號,1925年11月1日。
〈新奇的空中廣告〉,《中央日報》,1960年12月14日,版6。
〈新奇的空中廣告〉,《中央日報》,1957年3月11日,版4。
〈銷售研究最為重要〉,《中央日報》,1964年3月14日,版5。
〈資產階級猖狂進攻的鐵證〉,《人民日報》,1952年3月5日,版2。
〈資本主義人民災難深重〉,《人民日報》,1960年11月30日,版6。
〈臺南局集郵便廣告〉,《漢文臺灣日日新報》,2722號,1907年6月1日,版5。
〈廣告與商業上之關係〉,《漢文臺灣日日新報》,2802號,1907年9月4日,版4。
〈廣告郵便及賀年郵便之狀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2890號,1907年12月19日。
〈廣告術和國貨商業〉,《申報》,1933年4月6日,版15。
〈廣告藝術〉,《中央日報》,1957年3月6日,版6。
〈廣告〉,《中央日報》,1960年10月23日,版5。
〈廣告藝術展〉,《中央日報》,1964年6月17日,版3。
〈維他命vitamin〉,《臺灣民報》,8號,1924年5月11日。
〈衛生展覽會續聞〉,《臺灣日日新報》,7614號,1921年8月20日,版5。
〈賣假藥被拘〉,《臺灣日日新報》,11181號,1931年5月30日,版4。
〈談報紙擴張及加價〉,《自立晚報》,1958年9月1日,版1。
〈蔣總統頒發書面祝詞〉,《中央日報》,1966年11月7日,版3。
〈澳底走私案〉,《聯合報》,1963年12月20日,版3。
〈談廣告〉,《人民日報》,1956年7月16日,版7。
〈濫登廣告 跡似招搖〉,《中央日報》,1960年9月25日,版4。
〈藥屋にお灸 誇大な廣吿をして〉,《臺灣日日新報》,7344號,1920年11月17日,版7。
〈醫乃仁術?〉,《臺灣民報》,324號,1930年8月2日。
〈醫腐敗醫〉,《臺灣民報》,345號,1931年1月1日。
〈勸廣告說〉,《臺灣日日新報》,2046號,1905年3月1日,版4。
〈讀廣告〉,《中央日報》,1965年1月15日,版6。
〈讀者論壇〉,《人民日報》,1956年7月26日,版6。
(六)時人著作、期刊
石原幸作,《臺灣日日新報三十年史》(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8年)。
蔣介石,《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卷12(臺北:中央文物,1966年)。
〈人口和民族盛衰〉,《婦女雜誌》,卷10期3,1924年,頁441-442。
〈工農群眾與提倡國貨〉,《紅旗》,期6,1928年,頁19-22。
〈國貨與日本進口〉,《紅旗》,期14,1929年,頁14。
〈給讀者的報告〉,《自由中國》,卷16期2,1957年1月16日。
(七)回憶錄、日記、傳記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本女人在臺灣(昭和篇1926-1945)下》(臺北:時報,2009年)。
呂赫若,《呂赫若日記》(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
呂芳上、黃克武訪問,王景玲紀錄,《覽盡滄桑八十年:楚崧秋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2001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八)》(臺北:中研院台史所,2000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十)》(臺北:中研院台史所,2000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十二)》(臺北:中研院台史所,2000年)。
二、近人著述
(一)中日文專書
山本武利,《廣告の社會史》(東京:法政大學,1984年)。
山本文雄編著、諸葛蔚東譯,《日本大眾傳播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年)。
上海書店申報影印組,《申報介紹》(上海:上海書店,1983年)。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近代西藥行業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88年)。
中國醫藥公司編,《中國醫藥商業史稿》(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0年)。
中國國民黨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篡委員會編,《中央日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年)。
王德馨,《廣告學》(臺北:三民,1969年)。
王儒年,《1920~1930年代《申報》廣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惕吾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王惕吾先生紀念集》(臺北: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1997年)。
由國慶,《再見老廣告》(天津:百花文藝,2003年)。
皮國立,《當中藥碰上西藥》(臺北:臺灣書房,2008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著、鄭明萱譯,《極端的年代》(臺北:麥田,1996年)。
朱鈺洋,《虛偽不實廣告與公平交易法》(臺北:三民,1993年)。
李尚仁主編,《帝國與現代醫學》(臺北:聯經,2008年)。
李銳,《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湖南:湖南人民,1970)。
行政院衛生署編,《臺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臺北:衛生署,1995年)。
行政院新聞局編,《中國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臺北:新聞局,2004年)。
何竹康主編,《中國共產黨百科要覽》(長春:吉林人民,1991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年)。
余新忠,《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以社會文化史為視角的探索》(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拉尼奧著、楊立譯,《廣告社會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明健華,《臺灣報頁廣告現狀研究》(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68年)。
范燕秋,《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臺灣醫學史》(臺北:稻鄉,2005年)。
范治國主編,《中外廣告監管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2004年)。
孫順華,《中外廣告史》(濟南:山東大學,2005年)。胡太春,《中國報刊經營事業史》(山西:山西教育,1998年)。
胡華等,《周恩來的思想及理論貢獻》(廣東:廣東人民,1982年)。
徐載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北京:新華,1988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年)。
陳國祥、祝萍,《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
陳培愛,《中外廣告史:站在當代視角的全面回顧》(北京:中國物價,2001年)。
陳柔縉,《臺灣摩登老廣告》(臺北:皇冠,2008年)。
陳禮正、袁恩楨,《新亞的歷程-上海新亞製藥廠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0年)。
陳淑芬,《戰後之疫:臺灣的公共衛生問題與建制(1945-1954)》(臺北:稻鄉,2000年)。
袁昶超,《中國報業小史》(香港:新聞天地,1957年)。
莊永明,《臺灣醫療史:以臺大醫院為主軸》(臺北:遠流,1998年)。
許俊基,《中國廣告史》(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6年)。
張正霞,《老廣告》(重慶:重慶,2007年)。
張之華,《中國新聞事業史文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9年)。
黃升民等編,《中國廣告圖史》(廣州:南方日報,2006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2000年)。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臺灣》(臺北:群學,2005年)。
華民,《中國大逆轉:「反右」運動史》(加拿大:明鏡,1996年)。
葉文心,《上海百年風華》(臺北:躍昇文化,2001年)。
葉永文,《臺灣醫療發展史:醫政關係》(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楊秀菁,《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臺北:稻鄉,2005年)。
楊國樞、葉啟政編《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1984年)。
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當代中國的醫藥事業》(北京:新華書店,1988年)。
潘君祥,《中國近代國貨運動》(北京:中國文史,1996年)。
廖永祥,《新華日報史新著》(重慶:重慶,1998年)。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1985年)。
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著,《壟斷與剝削 : 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1989年)。
臺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臺灣廣告五十年》(臺北:臺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2008年)。
鄭自隆,《廣告與台灣社會變遷》(臺北:華泰,2008年)。
鄭自隆,《廣告代理五十年:東方廣告公司與臺灣廣告產業1958-2008》(臺北:遠流,2009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建順,《臺灣廣告開路先鋒》(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95年)。
樊志育,《中外廣告史》(臺北:三民,1989年)。
賴光臨,《七十年中國報業史》(臺北:中央日報社,1981年)。
顏水龍,《臺灣第一廣告人-顏水龍廣告作品集》(臺北:時報文化,1997年)。
顏伯勤,《廣告學》(臺北:三民,2001年)。
顏伯勤,《二十五年來台灣廣告量研究》(臺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87年)。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臺北:前衛,1993年)。
龐榮棣,《申報魂:中國報業泰斗史量才圖文珍集》(上海:上海遠東,2008年)。
(二)期刊與專書論文
不著撰人,〈醫師公會會員大會紀錄〉,《臺灣醫界》,卷5期3,1962年。
不著撰人,〈藥廠贈送文獻資料〉,《臺灣醫界通訊》,卷3期2,1954年。
不著撰人,〈介紹信東製藥工廠〉,《臺灣醫界通訊》,卷2期11,1953年。
不著撰人,〈中國化學製藥公司榮譽出品〉,《臺灣醫界通訊》,卷2期8,1953年。
不著撰人,〈不幸發生致死命案〉,《臺灣醫界通訊》,卷2期12,1953年。
不著撰人,〈臺灣省議會衛生部門質詢答覆拔萃〉,《臺灣醫界》,卷1期8,1958年。
不著撰人,〈臺南醫師公會會議記錄〉,《臺灣醫界》,卷1期6,1958年。
不著撰人,〈醫藥質疑應答〉,《臺灣醫界》,卷3期3,1960年。
不著撰人,〈醫師密醫偽醫〉,《臺灣醫界》,卷3期9-10,1960年。
不著撰人,〈由「醫師外流」談「醫療制度」〉,《臺灣醫界》,卷20期9,1977年。
朱德蘭,〈日治時期臺灣的中藥材貿易〉,《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史所,1999年),頁233-269。
周婉窈,〈曖昧的臺灣人-日本殖民統治與近代民族國家之認同〉,收入行政院文建會,《何謂臺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年),250-263。
陳君愷,〈同文化與異文化的交會點〉,《臺灣風物》,卷49期1,1999年,頁,83-137。
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17(下),1988年,頁141-194。
張寧,〈阿司匹靈在中國─民國時期中國新藥業與德國拜耳藥廠間的商標爭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59,2008年,頁97-155。
張哲嘉,〈《婦女雜誌》中的藥品廣告圖像〉,收入於王淑民、羅維前主編,《形象中醫》(北京:人民衛生,2007年),頁111-116。
劉士永,〈「清潔」到「衛生」──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卷8期1,2001年,頁41-88。
(三)學位論文
呂美玲,〈報紙廣告與臺灣社會變遷:1898-1944: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煌村,〈臺北報紙不良醫事廣告現狀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俞佩君,〈日治「皇民化」運動時期(1937-1945)臺灣報紙廣告之戰爭風格設計研究〉,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慧聰,〈臺北報紙廣告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分類廣告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陳培元,〈臺灣報紙醫事廣告之內容分析:以80-84年中時、民生、中央、自晚為例〉,銘傳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1996年。
黃月琴,〈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國共兩黨報紙廣告研究〉,湖北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賀照禮,〈不良廣告與廣告道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58年。
歐怡涵,〈日治時期台灣的藥業網絡-以藥業從業人員與藥品使用者為主的討論〉,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懷民,〈民國六十年代初期臺灣報紙醫事、廣告問題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三、西文專著
Barbara Mittler,“Gendered Advertising in China:What History Do Image Tell”,European Journal of East Asia Studies,Vol.6,Issue1,pp.13-41.
Baudrillard Jean,translated by Benedict James,The System of Objects ,New York:Verso,1996.
Baudrilliard Jean,translated by Chris Turner,Cold Memories,London:Verso,1990.
Best Steven and Kellner Douglas,PostmodernTheory:Critical Interrogations,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1.
Coble M.Parks,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Chakrabarty Dipesh,“Postcoloniality and the Artifice of History:Who Speak for India Past?”in A Subaltern Studues Reader,1986-1995,Minneapolis:Minnesota University,1997.
Duara Prasenjit,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Ellul Jacques,Propaganda:The Formation of Men`s Attitudes ,New York:Alfred A.Knopf Ink,1965.
Fairbank J.K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8.
Fairbank J.King and Albert Feuerwerker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vol.13,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Horkheimer Max and Theodor W. Adorno,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New York:Continuum,1969.
Marcuse Herbert,One Dimensional Man: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Boston:Beacon Press,1992.
Meei Shia Chen,“The Great Reversal:Transformation of Health Car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 William C.Cockerham ed.,The Blackwell Copanion to Medical Sociology,Malden:Blackwell,2001,pp.456-481.
Isaak Alan,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New York:Harper Collins,1987.
Kitaoka Shinichi,Goto Shimpei:Gaiko to Bijon,Tokyo:Chuo Koronsha,1988
Katherine T.Frith,Barbara Mueller, Advertising and Societies: Global Issues, New York:Peter Lane,2003.
Luhmann N,Observations on Moderni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Michel de Certeau,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4.
Marshall 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Extensions of Man,New York:Mcgraw-Hill,1964.
Nina Ostrowska,“In and Out of Communism:The Macrosocial Context of Health in Poland”,in William C.Cockerham ed.,The Blackwell Copanion to Medical Sociology,Malden:Blackwell,2001,pp.335-346.
O’’Barr.William M,“Advertising in China” ,Advertising & Society Review Vol.8,Issue3,2007,pp.1-31.
Rogaski Ruth,Hygienic Modernity: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Rifkin Susan B,“Health in China”in Joseph R.Quinn,ed,Medicine and Pubic Heal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ashington.D.C:DHEW,1972.
Rifkin Susan B,“Public Health in China–Is The Experience Relevent to Other Less Developed Nations?”,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Vol.7,1973,pp.249-257.
Said Edward,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Afred A.Knopt,1993.
Sanbach F.R,“Farewell to the God of Plague–The Control of Schistosomiasis in China”,Social Science and Medcine,Vol.11,1977,pp.27-33.
Schwartz Dan,“A Comparision between the Chinese Approach and‘West’Health Education Principl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Vol.10,1977,pp.1-15.
Wilenski Peter,“Health Org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novations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Vol.1,1977,pp.29-31.
Yang,Pei-Lin,Vivian Lin,and James Lawson,“Health Policy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Vol.21,1991,pp.481-491.
Yoshiro Ono,Seiketsu no Kindai,Tokyo:Kodansha.1997.
指導教授 鄭政誠(Cheng-Chen Cheng) 審核日期 2012-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