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30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0 、訪客IP:3.144.42.109
姓名 黃正純(Zheng-chu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從《說文解字》探索古代對人體及疾病的認知
(Explored from "Shuowen Jiezi" ancient times to the human body and disease's cognition)
相關論文
★ 《說文解字》數位編輯規畫研究 ──以繪圖、檢索與排版為探討對象★ 張海鵬彙刊叢書的成就-《學津討原》、《墨海金壺》、《借月山房彙鈔》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
★ 王鳴盛及其文字學說之研究★ 楊樹達文字形義理論初探
★ 神話與《說文》相關字群之研究★ 從《說文解字》中探析古代農牧漁獵
★ 《說文》禮樂器物形制考釋★ 古代居宅文化與《說文解字》建築相關字群研究
★ 觀光華語教材設計-以台灣國家公園為主題★ 古文字所見人生禮俗相關字群研究--以婚姻、生育、喪葬為核心
★ 陸德明〈爾雅音義〉名物諸篇異文類型研究★ 常用形聲字聲符兼義探析與華語文教學應用
★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析形釋義研究★ 民初(1912-1949)文字學教材八種研究
★ 古代服飾文化與《說文解字》相關字群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能重現古社會之概況,而《說文》雖非原始時代之文字,但仍承其遺緒,且《說文》收字詳備,故本文選擇《說文》中有關中國古代對人體及疾病認知的字群,佐以相關經典、文獻資料,及後世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考古材料,結合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自然科學、醫學領域等的專書,並參閱各項期刊論文及前賢研究成果,從文字的形、音、義三方面研究,藉以一窺中國古代對人體及疾病的認知。
全文擬分為五章論述:第一章是前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界定研究範圍及方法步驟,回顧與探討前賢研究成果。先對論文的方向做一明確界定,並揭示此論文的研究價值和目標,期能隨著古人創制文字的腳步揭開中國古代對身體及疾病認知的神秘面紗。第二章簡述中國古代醫學發軔的情形,對《說文》中的醫字作一淺析,簡述醫學的演進的歷程,探究古代醫療技術,從祝由術為起點,兼及砭石、針灸、按摩、藥物等重要醫療技術,以明瞭醫學如何從粗略的勞動生活中萌生,漸與巫術產生密不可分的關聯,並推溯古代醫病技術的淵源。第三章蒐羅《說文》中有關人體結構的字群,將其整理成表示頭面五官的字、表示頸部的字、表示軀幹的字、表示四肢的字、表示臟腑的字、表示皮膚脂肪和肌肉的字、表示血管和毛髮的字及表示筋骨的字八類,從而知悉古人對身體的觀察與認識。第四章蒐羅《說文》中有關疾病的字群,了解疾病命名的原由及原則,先探討疒、疾和病字的異同,繼而論述泛稱疾病的字,其餘分成歸屬內科的字、歸屬外科的字、歸屬五官科和口腔科的字、歸屬小兒科和婦科的字及無法分類的字五類研究,由此顯現古代醫學之發達,分科之精細。第五章是總結,從文字的角度綜論古人對身體與疾病的看法。
古人最初藉由單純原始的直觀法去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由此歸屬疾病的種類,從幾近圖像的文字可察覺古人造字貼近事實,且不避諱解剖以認識身體,爾後社會漸趨進步,始有「全屍」的觀念出現,並受到哲學思想發生變異。疾病命名的原因及原則,不外乎依據疾病的起因、疾病的症狀、疾病導致的後果等。疾病的名稱隨著時代逐步演進,由簡至繁,涵義擴大。
摘要(英) Characters is carriers of culture, which can reappear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ancient times society, even though《Shuowen》is not the characters of the primitive time,but come under the influence, as well as 《Shuowen》receives the characters completely,so I select the characters about the human body and sickness of Chinese ancient times, and collocat the books of scriptures、literature material、inscriptions on bones and turtlebacks、inscriptions、anthropology、sociology、history、philology、natural science、medicine domain etc. Moreover, I refer to periodical paper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redecessors, and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s of the glyph、the pronunciation and the meaning,in order to understand cognition of the human body and sickness of Chinese ancient times.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a preface, that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the purpose, besides, limits the range of the study and method steps, furthermore, review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redecessors,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to bring the research value and objective light,may open the mystical veil of the human body and sickness of Chinese ancient times under this foundation of the ancient creating the writing.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origin of the China ancient times medicine simply,and analyzes the medical character in《Shuowen》simply,and describes the medicine history succinctly, explores ancient times medical technology, by the technique of praying or cursing for beginning,also including stone needle、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massages、medicines etc,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medical science sprouts from low-order work life, and has closely linked and inseparable connections with witchcraft, traces back to the source of the medical technology. The Third chapter collects the characters about the body constitution in《Shuowen》, and put this characters in order :the character group of the head 、the face and the facial features、the character group of the the neck、the character group of the trunk、the character group of the limbs、the character group of the internal organs、the character group of the skin、the fat and the muscle、the character group of the blood vessel and the hair、the character group of the physique, which are classed as eight kinds, by way of analyzing to understand how the ancients observe and recognize the body. The fourth chapter collects the characters about the sickness in 《Shuowen》, in order that understand how sickness are named,first of all, compare the character group of disease wi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then discuss and put them in order:the character group of the medical department、the character group of the surgical department、the character group of the facial features department and the mouth cavity department、the character group of the pediatrics department and the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the characters which are unable to classify, which are classed as five kinds, by way of analyzing to show how the ancient times medicine is developed and how the departments of medicine is demarcated finely. The fifth chapter is a summary,which discusses the viewpoints of the ancients synthetically about the human body and sickness from the angle of the characters.
The ancients know the bodies of themselves by direct observing in early stages,and the diseases are classed as many kinds by physical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pictographic characters we can discover that the word-formations of the ancients are on fact,and find that the ancients don’t avoid dissecting human bodies,even they use the method to observe their bodies. The idea of maintaining complete dead bodies appears while our society gain ground gradually,and the medical science is changed by philosophical thinking. Reasons and principles that how sickness are named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the symptom of the disease、the outcome of the disease.The names of the diseas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along with time evolution.
關鍵字(中) ★ 醫學
★ 疾病
★ 人體
★ 說文解字
★ 巫術
關鍵字(英) ★ Shuowen
★ Witchcraft
★ Human body
★ Disease
★ Medical science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English Abstract II
誌謝辭 IV
目錄 V
圖表目錄 VIII
凡例 IX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步驟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4
一、《說文》與古代醫學科技之相關論著 4
二、古代文化與醫學探究之相關論著 5
第二章 醫學的發軔 8
第一節 醫字淺析 8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醫生 9
一、自我療傷期——人人都是醫生 9
二、巫術治病期——巫醫合一 11
三、醫療技術成熟期——醫師專業分工 18
第三節 從文字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醫療技術 22
一、祝由術 23
二、砭石 29
三、針法 30
四、按摩 35
五、灸法 35
六、藥物 39
第四節 小結 43
第三章 中國古代對身體的觀察與認識 44
第一節 表示頭面的字 44
一、表示頭面的字 44
二、表示五官的字 51
第二節 表示頸部的字 60
一、頸項外部 60
二、頸項內部 62
第三節 表示軀幹的字 63
一、表示身體的字 63
二、表示胸部的字 64
三、表示腰部的字 65
四、表示腹部的字 65
五、表示臀部的字 66
六、表示背部的字 67
第四節 表示四肢的字 68
一、四肢總稱 68
二、表示上肢的字 68
三、表示下肢的字 74
第五節 表示臟腑的字 79
一、表示心臟的字 81
二、表示腎臟的字 83
三、表示肺臟的字 83
四、表示脾臟的字 84
五、表示肝臟的字 84
六、表示膽的字 85
七、表示胃的字 85
八、表示脬的字 86
九、大腸和小腸總稱 86
十、心臟與橫膈膜之間 87
第六節 表示皮膚脂肪和肌肉的字 87
一、表示皮膚脂肪的字 87
二、表示肌肉的字 88
第七節 表示血管和毛髮的字 90
一、表示血管的字 90
二、表示毛髮的字 91
第八節 表示筋骨的字 94
一、表示筋的字 94
二、表示骨骼的字 95
第九節 小結 102
第四章 探討古代疾病的命名原因及原則 104
第一節 疒、疾和病字探討 104
一、疒字和疾字的關係 104
二、疾病二字的差異 106
第二節 疒部中泛稱疾病的字 107
第三節 歸屬內科的字 112
一、傳染病 112
二、呼吸器病 118
三、消化器病 120
四、運動器病 129
五、排泄器病 139
六、神經系病 140
七、其他 148
第四節 歸屬外科的字 149
一、外症 150
二、創傷 154
三、皮膚病 157
第五節 歸屬五官科和口腔科的字 164
一、五官科 164
二、口腔科 178
第六節 歸屬小兒科和婦科的字 183
一、小兒科 183
二、婦科 184
第七節 無法分類的字 186
一、意指殘廢的字 186
二、嘴巴歪斜 187
三、失語症 187
四、氣候炎熱致煩躁不安 188
第八節 小結 189
第五章 結論 191
參考書目 195
圖表目錄
圖表1 商河北蒿城臺西村出土砭鐮 29
圖表2 商代玉笄 32
圖表3 西周青銅三稜針 33
圖表4 商代用藥紀實—河北蒿城臺西村遺址出土的藥材A 40
圖表5 商代用藥紀實—河北蒿城臺西村遺址出土的藥材B 40
圖表6五臟與五行、五味、五色、組織、五時、五位、五官、情感、氣候、六腑對應表 80-8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古籍部分按作者年代排序,其餘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ㄧ、專書:
(一)古代典籍、篇章:
(春秋)老聃撰、(三國)王弼注:《老子》,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古逸叢書景唐寫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正義》,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戰國)秦越人撰、(元)滑壽注:《難經本義》,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明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戰國)莊周:《莊子》,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四部叢刊景明世德堂刊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戰國)墨翟:《墨子》,收入《四部叢刊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11。
(戰國)韓非:《韓非子》,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四部叢刊景宋鈔校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四部叢刊景明刊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09。
(西漢)毛亨撰、(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毛詩》,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四部叢刊景宋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西漢)陸賈:《新語》,收入《新語 潛夫論》,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03。(西漢)劉安撰、(東漢)許愼注:《淮南鴻烈解》,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四部叢刊景鈔北宋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西漢)孔安國傳、(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民國)張鈞衡撰校勘記:《尚書注疏》,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四冊,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06。
(西漢)司馬遷:《史記》,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西漢)史游撰、(唐)顔師古注:《急就篇》,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四部叢刊續編景明鈔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西漢)揚雄撰、(清)戴震疏證:《方言疏證》,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微波榭叢書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西漢)戴德撰、(後周)盧辯注:《大戴禮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收入《四部叢刊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11。
(東漢)王充:《論衡》,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東漢)班固撰、(民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併附編二種》,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02。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民國)王進祥注音:《說文解字注》,臺北縣: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08。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民國)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南京市: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鳳凰出版社,2007.12。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10。
(東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68.06。
(東漢)王逸章句:《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明萬曆馮紹祖觀妙齋刊本影印,1974.04。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東漢)鄭玄著,(唐)賈公彥疏:《周禮》,收入《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翻印,1981。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公羊傳》,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5。
(三國)韋昭注:《國語韋氏解》,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士禮居叢書景宋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晉)郭璞:《山海經》,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市:世界書局,1988.02。
(晉)郭璞注:《爾雅》,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四部叢刊景宋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02。
(南朝梁)顧野王編著、(宋)陳彭年重修:《大廣益會玉篇》,北京市:中華書局據張氏澤存堂本影印,1987.07。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唐)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四部叢刊景明翻北宋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唐)王冰注:《靈樞經》,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四部叢刊景明趙府居敬堂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元大德梅溪書院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唐)張諤:〈三日岐王宅〉,收入《全唐詩》第一冊,臺北市:復興書局,1977.04。
(金)李杲:《脾胃論》,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明東垣十書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後晉)劉昫撰(實則張昭遠撰)、(民國)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一》,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02。
(南唐)徐鍇:《說文繫傳》,臺北市: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據清道光十九年祈刻本影印,1971.05。
(北宋)李昉:《太平廣記》,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民國景印明嘉靖刻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北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禦覽》,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北宋)丁度:《集韻》,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四部叢刊續編景明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北宋)陸佃:《埤雅》,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市:中華書局據五雅全書本影印,1985。
(北宋)鮑彪校注、(元)吳師道重校:《戰國策校注》,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四部叢刊景元至正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南宋)朱熹:《楚辭集注》,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善本叢印,1991.02。
(南宋)朱熹集注、(民國)簡朝亮述疏:《論語集注補正述疏》,收入《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四輯第三十八冊,臺中市: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09。
(南宋)易袚撰、(民國)孫文昱考證:《周禮總義》,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八冊,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06。
(南宋)史達祖:〈杏花天‧清明〉,收入《全宋詞》第四冊,唐圭璋編,臺南市:平平出版社,1975.03。
(元)戴侗:《六書故》,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明)吳崑:《黃帝內經素問吳注》,(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明萬曆刻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明)郭正域批點:《考工記二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閔齊伋刻三經評註三色套印本影印,1997.02。
(明)張自烈:《正字通》,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清)張志聰:《靈樞經集注》,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康熙刻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清)杭世駿:《續禮記集說》,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光緒三十年刻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清)段玉裁注、(清)徐灝箋:《說文解字注箋》,臺北:廣文出版社,1972。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同治刻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清)邵晉涵:《爾雅正義》,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乾隆刻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清)王念孫疏證、(民國)張揖撰:《廣雅疏證》,臺北市:廣文書局,1991.01。
(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臺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11。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收入《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製作,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08。
(清)俞樾:《群經平議》,收入《清代學術筆記叢刊58》,北京市:學苑出版社據光緒二十五年《春在堂全書》本影印,2002。
(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收入《爾雅、廣雅、方言、釋名:清疏四種合刊》,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89.08。
(清)孫詒讓、(民國)樓學禮校點:《栔文舉例》,山東:齊魯書社,1993.12。
(二)現代著作:
二畫:
丁佛言:《說文古籀補補》,收入《石刻史料新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07。
三畫: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11。
四畫:
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06。
王引之:《經義述聞》,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09。
王平:《〈說文〉與中國古代科技》,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01。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市:上海古籍書店,1983.09。
牛兵占、陳志強、徐樹楠、曹風編著:《中國經典通釋—黃帝內經》,石家莊市: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03。
五畫: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白川靜著,范月嬌、加地伸行合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 年。
弗雷澤(J. G. Frazer)著、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閱:《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市: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02。
六畫:
朱歧祥:《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論稿》,臺北市:里仁書局,2008.11.13。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說卦傳》,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0.09。
刑福義:《文化語言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08。
七畫: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04。
余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市: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05。
余巖:《古代疾病名候疏義》,台北縣新店市:自由出版社,1972.12。
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
宋永培:《〈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廣西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0。
谷衍奎編:《漢字源流字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04。
李圃:《甲骨文文字學》,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5.01。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06。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06。
李良松:《甲骨文化與中醫學》,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06。
李良松、郭洪濤:《出入命門—中醫文化探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03。
李志東、李經緯:《中國古代醫學史略》,河北省: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02。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
李建民:《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07。
李經緯主編:《中國古代醫史圖案》,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03。
李經緯等編:《中醫大辭典》,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01。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06。
何九盈、胡雙寶、張猛:《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07。
八畫:
吳宏一、沈清松、趙金祁等:《人文社會科技的展望》,臺北市:臺灣書局,1999.12。
吳其昌:《殷墟書契解詁》,湖北省: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03。
吳淑慧主編:《中文百科大辭典》,臺北市: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01。
周清泉:《文字考古》,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4。
林義光:《文源》,收入《石刻史料新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07。
九畫: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山東省: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4.03。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08。
威廉C考克漢姆(William C Cockerham)著、朱巧艷和蕭佳華譯:《醫療社會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收入《民國叢書》,上海市:開明書店,1949.03。
洪燕梅:《漢字文化與生活》,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09。
祝鴻熹主編:《古代漢語詞典》,成都市: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2005.08。
十畫:
高田忠周:《古籀篇》,臺北市:大通書局,1981.09。
家和:《口腔牙齒及其疾病》,臺北市:正中書局,1987.09。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高國藩:《中國民俗探微》,江蘇省: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08。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臺北市:鼎文書局,1975.10。
馬淩諾斯基著,朱岑樓譯,《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and otheressays: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社,1978。
十一畫: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市:上海書店,1991。
陳邦懷:《一得集》,山東:齊魯書社,1989.10。
陳美東、杜石然、金秋鵬、范楚玉:《簡明中國科學技術史話》,臺北市:明文書局,1992.01。
陳宗明:《符號世界》,湖北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1。
陳昭容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09。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04。
陳夢家:《殷虛卜辞綜述》,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79.05。
曹念明:《文字哲學—關於一般文字學基本原理的思考》,四川省: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6.08。
曹錦炎、沈建華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市: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12。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臺北市:民文出版社,1952。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卷一》,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收入《金文文獻集成》,劉慶柱、段志洪、馮時主編,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07。
梁釗韜:《中國古代巫術》,廣東省: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95.09。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
許 輝:《文字學簡編》,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03。
張舜徵:《說文解字約注》,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4.07。
張舜徽:《中國文明創造史》,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05。
張綱:《中醫百病名源考》,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0。
十三畫:
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四川省: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12。
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達世平、田松青:《神奇的漢字》,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董來運:《漢字的文化解析》,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
楊幼炯:《中國文化史》,臺北市:臺灣書局,1968.05。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臺北市:大通書局,1971.05。
楊樹達:《楊樹達文集之九》,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09。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上海市: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08。
十四畫:
廖育群:《歧黃醫道》,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11。
廖育群:《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08。
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04。
趙容俊:《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07。
趙誠:《甲骨文和商代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十五畫:
劉師培:《劉師培學術論著》,浙江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06。
劉敬魯:《中國古代的醫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04。
魯桂珍、李約瑟著,周輝政、洪榮貴譯:《針灸:歷史與理論》,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12。
魯實先:《假借遡原》,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3.10。
魯實先教授講授、王永誠編:《甲骨文考釋》,臺北市:里仁書局,2009.02.25。
魯實先:《殷栔新詮》,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01。
蔡信發:《說文答問》,臺北市:蔡信發,1993.06。
蔡信發:《六書釋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1.10。
蔡信發:《說文部首類釋》,桃園縣:蔡信發,2002.10。
十七畫:
謝觀:《中國醫學源流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版。
謝觀:《中國醫學大辭典》,臺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2001.12.10。
戴吾三:《漢字中的古代科技》,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01。
戴家祥主編:《金文大字典》,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5.01。
十八畫:
魏子孝、聶莉芳:《中醫中藥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04。
十九畫: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市:世紀出版集團‧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08。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03。
二十畫:
嚴健民:《中國醫學起源新論》,北京市: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04。
二、期刊:
四畫:
王人恩:〈說「靈」「巫」——讀《楚辭‧九歌》劄記〉,《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2。
王宏治:〈中國古代抗疫病的法律措施〉,《比較法研究》,2003:5。
王窈姿:〈試論楚帛書中雹戲的創世神話〉,《民俗研究》,2007:4。
五畫:
史偉:〈《金匱》痹字辨釋〉,《國醫論壇》, 1987:2。
申紅玲:〈《說文解字》中的婦產科疾病詞語淺析〉,《語文學刊》,2006:7。
六畫:
朱曉紅:〈淺談漢字文化資訊分析的方法〉,《科技資訊(學術研究)》,2008:01。
七畫:
何幽、邱鴻鐘:〈「祝由」的內涵實質及作用〉,《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8:10。
吳繼金:〈對巫術治病迷信的「靈驗」剖析〉,《科學與無神論》,2003:3。
李良松:〈略論中國古代對傳染病人的安置及傳染病院〉,《中華醫史雜誌》,1997:1。
李淑萍老師:〈從漢字觀察我國古代居宅之形態〉,第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05。
李義:〈甲骨文字補釋四則〉,《考古與文物》,1990:3。
李瑾:〈釋「自」──論「自」與「鼻」之音義關係及其語音發展〉,《華夏考古》,1994:1。
李懷之:〈釋「殷」——兼談針刺療法在婦產臨床上的最早運用〉,《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7:1。
沈光海:〈先秦的「樂」〉,《湖州師範學院學報》,1988:1。
宋永培:〈《說文》意義體系與成體系的中國上古史〉,《四川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4:1。
余承林:〈古代的醫學與衛生文化〉,《貴州教育學院學報》,1995:4。
杜正勝:〈醫療、社會與文化—另類醫療史的思考〉,「醫療與中國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1997。
八畫:
吳仕驥:〈淺議活血利水法〉,《天津中醫藥》,1988:6。
吳繼金:〈對巫術治病迷信的「靈驗」剖析〉,《科學與無神論》, 2003:3。
周武彥:〈為「樂」字正義〉,《音樂研究》,1993:1。
九畫:
施謝捷:〈甲骨文字考釋三篇〉,《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5:4。
胡厚宣:〈論殷人治療疾病之方法〉,《中原文物》,1984:4。
十畫:
馬繼興:〈臺西村商墓中出土的醫療器具砭鐮〉,《文物》,1979:6。
十一畫:
張太教:〈巫術與巫醫〉,《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7:5。
張俊文:〈「疾」「病」故訓質疑〉,《河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83:2。
張銘:〈從「巫、舞、雩」解說遠古祭祀活動中的舞蹈〉,《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2009:1。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1936:20。
十三畫:
詹鄞鑫:〈巫醫治療術「有效性」析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6。
十四畫:
趙恩儉:〈「癭」病考〉,《天津中醫》,1994:4。
十五畫:
魯實先:〈卜辭姓氏通釋之一〉,《東海學報》,1959:6。
三、論文:
王雲霞:《〈說文解字〉與古代醫學》,內蒙古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7.06。
李添瑞:《巫及其與先秦文化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06。
林明正:《〈說文〉陰陽五行觀探析及對後世字書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12。
徐再仙:《〈說文解字〉食﹑衣﹑住﹑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陳明宏:《〈說文〉中巫術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07。
陳怡婷:《神話與〈說文〉字群相關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0.06。
傅海燕:《〈黃帝內經〉首見醫學詞匯研究》,遼寧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博士論文,2003.05。
劉孝聖:《醫療與身體——以先秦兩漢出土文獻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08。
蔡欣恬:《從〈說文解字〉中探析古代農牧漁獵》,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06。
薛榕婷:《〈說文解字〉人與自然類部首之文化詮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06。
四、相關網站與電子資料:
中央研究院金文資料庫:https://db1.sinica.edu.tw/%7Etextdb/test/rubbing/query.php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黃帝內經》檢索資料庫: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book/huang.htm
康熙字典:http://www.kangxizidian.com/index2.php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main.htm
電腦漢字字形、異體字及詞彙整合知識庫:http://chardb.iis.sinica.edu.tw/charDB3/
漢字構形資料庫光碟,中研院文獻處理實驗室,2003年12月版。
《漢語大詞典》(光碟版),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
廖育群:〈關於中國古代的腳氣病及其歷史的研究〉,資料取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疾病的歷史」研討會講稿,2000.06。網路來源,2010.08.25: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conference/disease/liaoyu.PDF
指導教授 李淑萍(Shu-ping Li) 審核日期 2011-7-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