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30101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7 、訪客IP:3.144.230.82
姓名 蔡秋霞(Chiu-shia Ts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金粟山大藏經》殘卷之異體字研究 ——以上圖藏本為中心
相關論文
★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活動之研究★ 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
★ 香積敘事-漢地僧院裏的廚房與齋堂★ 冷齋夜話文藝思想之研究
★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 戒律與身體~以《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記為中心
★ 僧傳裏的善女人 ──以釋寶唱《比丘尼傳》為中心★ 法雲《翻譯名義集》的語言研究──以音寫語段的分析為中心
★ 沉淪與解脫:《天龍八部》的悲劇意識★ 《法句譬喻經》的敘事研究
★ 唐人小說裡的佛教寺院 --以俗眾的宗教生活為中心★ 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
★ 唐人小說中所反映的家庭與家庭意識★ 《紹興重雕大藏音》字樣研究
★ 上博01(2405)V《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寫本殘卷書成年代考-以寫本異體字為中心★ 以筆硯作佛事:北宋文字禪運動流衍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 要
《金粟山大藏經》書寫於北宋初年,是《開寶藏》刊雕後的手抄本佛經,可知為了供養或做功德,書寫的風氣仍然未絕。《金粟山大藏經》便是由金粟寺的師父們抄寫作為供養的佛經,抄寫時為了講求速度及受個人書寫習慣與風格的影響,而形成《金粟山大藏經》中特有的異體字。
本文研究之《金粟山大藏經》殘卷是以上海圖書館收藏之資料為中心,研究目的以了解《金粟山大藏經》的版本及異體字在宋朝的傳承與使用情形為主,輔以書風及字樣的探究。經本文以歷史研究法及文獻分析法加以探究分析,並歸納整理後,確認《金粟山大藏經》經文的版本與《磧砂藏》有關聯,是來自唐朝的某部經,字樣版本來源則是《高麗藏》。《金粟山大藏經》的異體字經整理後,分為(一)筆畫變異。(二)部件變易。(三)部件混用。(四)整體變異。(五)書法變化。五方面加以分析,分析結果發現《金粟山大藏經》殘卷異體字大都是傳承字比較多,少數是因書手個人書寫習慣與風格造成異體字,此乃因宋朝版刻漸盛行,字體已漸統一,書寫也有所遵循。
本文研究結果除可補強異體字的研究層面,補充大型字書收異體字不足的情形外,更可拓展佛經異體字的研究與佛經書風的賞析,讓這外來文化成為中國真正文化的一部份,並讓佛經異體字,成為文字傳承史上的一員。
摘要(英) Summary
“Chin-Su-San Tripitaka” was written in early North Song dynasty, and it was a manuscript of Buddhist scriptures after “Kai-Bao-Zang” engraving. “Chin-Su-San Tripitaka” was hand written by the monks of Chin-Su temple to show their respect to Buddha and to accumulate the merit. Influenced by personal calligraphic styles and pursuit of speed writing, Chinese scribes created some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were recorded only in “Chin-Su-San Tripitaka”.
This essay is based on the fragments of “Chin-Su-San Tripitaka” reserved by ShangHai Library.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Chin-Su-San Tripitaka”, to understand the usage and legacy of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s in Song dynasty, and to explore the calligraphic styles and character structure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By histor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methodology,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e confirm that the version of “Chin-Su-San Tripitaka” is related to “Ji-Sha-Zang”. These two texts are all from the same Buddhist scripture in Tang dynasty, and the character structures are originated from “Gao-Li-Zang”.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s can be classified by: (1) Variance of stroke order, (2) Variance of radical, (3) Mix of radical, (4) Variance of characters, and (5) Variance of calligraphy styles. This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character structures became unified in Song dynasty due to the prevalence of engraving; therefore, most of variant characters from the fragments of “Chin-Su-San Tripitaka” were legacy, and just few of them were resulted from different personal calligraphic styles.
The essay not only makes up the deficiency of variant characters collection in recent research documents, but also expands the research level of Buddhist scriptures. This research makes variant characters of Buddhist texts become legac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brings the foreign culture into China literature history.
關鍵字(中) ★ 書風
★ 字樣
★ 大藏經
★ 異體字
關鍵字(英) ★ Chinese character structure
★ Calligraphy style
★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s
★ Tripitaka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 (Ι)
英文摘要 (Ⅱ)
圖 片 (Ⅲ)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步驟 (5)
第四節 文獻探討 (6)
第二章 大藏經與《金粟山大藏經》殘卷 (12)
第一節 關於大藏經 (12)
一、大藏經名稱的由來 (12)
二、大藏經的定義 (13)
三、大藏經的發展 (14)
(一)寫本大藏經 (14)
(二)刻本大藏經 (17)
第二節 關於《金粟山大藏經》 殘卷 (18)
一、金粟寺的源起與歷史 (18)
(一)金粟寺的創立 (18)
(二)金粟寺的地理位置 (18)
(三)金粟寺在歷史上的價值地位 (19)
(四)金粟寺的人文背景 (19)
二、《金粟山大藏經》殘卷 (19)
(一)《金粟山大藏經》的書寫年代 (19)
(二)《金粟山大藏經》的殘卷簡介 (20)
(三)金粟寺的藏經紙 (21)
第三節 《金粟山大藏經》的書風 (23)
一、宋以前歷代書寫風格 (23)
二、宋代的書寫風格 (25)
三、《金粟山大藏經》的書寫風格 (26)
第三章 異體字概說 (28)
第一節 異體字的定義 (28)
第二節 異體字形成的原因 (34)
第三節 異體字的分類 (38)
第四章 《金粟山大藏經》殘卷之異體字 (43)
第一節 《金粟山大藏經》特殊異體字探討 (43)
第二節 《金粟山大藏經》異體字之形式分類 (56)
第三節 《金粟山大藏經》字樣與經文比對 (123)
第五章 歷代及《金粟山大藏經》字樣探討 (126)
第一節 宋以前歷代的字樣 (126)
第二節 宋代及《金粟山大藏經》的字樣 (128)
第六章 結論 (131)
第一節 《金粟山大藏經》異體字與書寫上的特點 (131)
第二節 研究《金粟山大藏經》殘卷所達到的目的 (134)
第三節 對佛經異體字研究的期許 (135)
附錄:
[附錄一]三經字樣與經文比對表 (137)
[附錄二]《金粟山大藏經》異體字表 (187)
參考文獻 (21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工具書
(一) 古代字書類
1、 許慎撰、段玉裁注,《段注說文解字》(臺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9年月
初版)
2、【梁】顧野王編撰,《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9(2004.5 重印))
3、【唐】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7月)
4、【唐】釋玄應撰,《一切經音義》(據清道光25年海山仙館叢書本影印)
5、【遼】釋行均編,《龍龕手鏡(高麗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6、陳彭年重修,《校正宋本廣韻》(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4年8月校正四版)
7、【宋】丁度等編,《校訂本集韻》(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6年11月初版)
8、【清】顧藹吉編撰,《隸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2003年12月2刷)
9、【唐】顏元孫撰,王雲五主編,《干祿字書》(臺北市:臺北商務印書館《叢書
集成簡編》,1965年12月)
10、【唐】張參撰,王雲五主編,《五經文字》(臺北市:臺北商務印書館《叢書集
成簡編》,1965年12月)
11、【唐】唐玄度撰,王雲五主編,《新加九經字樣》(臺北市:臺北商務印書館《叢
書集成簡編》,1966年3月)
12、【宋】郭忠恕撰,王雲五主編,《佩觿》(臺北市:臺北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
簡編》,1966年3月)
13、(日)杉本つとむ編,《異體字研究資料集成‧一期別卷一》(雄山閣出版株式
會社,昭和48年12月)
14、(日)杉本つとむ編,《異體字研究資料集成‧別卷2》(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
昭和50年10月)
15、(日)杉本つとむ編,《異體字研究資料集成‧二期七卷》(雄山閣出版株式會
社,平成7年12月)
16、(日)杉本つとむ編,《異體字研究資料集成‧第10卷》(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
昭和50年6月)
(二) 其他字書類
1、李圭甲編,《高麗大藏經異體字典》(漢城:高麗大藏經研究所出版部,2000年)
2、黃征著,《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具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
版社,1995年武漢)
4、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
5、韓小荊著,《可洪音義研究》一以文字為中心,(成都市: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
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二、專書
(一)文字學類
1、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校定重排本,2006年重印)
2、杜學知撰述,《文字學綱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70年7月)
3、周祖謨著,《問學集》(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1月第一版)
4、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5、陳夢家著,《中國文字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發行,2006年7月)
6、黃征著,《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7、蘇尚耀著,《中國文字學叢談》(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5月)
8、裘錫圭著,《文字學概要》(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4月)
9、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9月)
10、鄭振峰等編著,《漢字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二)佛學類
1、上海圖書館,《敦煌吐魯番文獻》(上海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
1版)
2、延聖院大藏經局編輯,《宋版磧砂大藏經》(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4
月)
3、《景印高麗大藏經》(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2年1月)
4、方廣錩著,《中國寫本大藏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5、朱慶之著,《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
6、李際寧著,《佛經版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7、淨慧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國佛教協會,1990年6月出版)
8、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月)
9、 張弓,《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年3月)
10、 趙樸初、任繼愈等著,《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年3月)
11、 釋果樸著,《敦煌寫卷P3006「支謙」本《維摩詰經》注解考》(臺北市:法鼓
文化,1998年4月)。
12、 鄭賢章著,《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2
月)
13、 吳定中點校《金粟寺史料之一─重印金粟寺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3月)
14、 吳定中整理,《金粟寺史料之二‧金粟山大藏經及藏經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
15、榮新江著,《敦煌學新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16、井口泰淳責任編集,《西域出土佛典の研究圖版冊-『西域考古圖譜の漢文
佛典』》(龍骨大學文化研究所編,龍骨大學善本叢書1,1980年3月)
17、井口泰淳責任編集,《西域出土佛典の研究》(龍骨大學文化研究所編,龍骨
大學善本叢書1,昭和55年7月發行)
18、《六朝寫經集》(書跡名品叢刊,株式會社‧二玄社,1969年2月)
19、《隋唐寫經集》(東京都:株式會社二玄社,1969年2月)
20、《敦煌寫經》(天津市文物公司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998年10月第一版
第一次印刷)
21、梁曉虹著,《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8年3月)
22、高田時雄,《中國語言の資料と方法》(京都市:中西印刷株式會社,1994年3
月)
(三)字書類
1、王寧主編、陳淑梅著,《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孔仲溫,《類篇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2月)
3、朱葆華,《原本玉篇文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9月)
4、高更生,《漢字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5、章瓊,《現代漢語通用字對應異體字整理》(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10
月)
6、宿白著,《漢文佛籍目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6月)
7、張書岩主編著,《異體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
8、張書岩、王鐵昆、李青梅、安寧編著,《簡化字溯源》(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7年11月)
9、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長沙市:岳麓書社出版發行,1995年4月)
10、曾榮汾著,《字樣學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
11、景盛軒著,《大般涅槃經》異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11月)
12、馮其庸,鄧安生纂著,《通假字彙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13、趙平安,《隸變研究》(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14、劉中富,《干祿字書字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2月)
15、蔣善國,《漢字形體學》(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
16、鄭賢章著,《龍龕手鏡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17、蔡忠霖著,《敦煌漢文寫卷俗字及其現象》(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2年
5月)
(四)書法類
1、吳鋼輯,吳大敏編,《唐碑俗字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6月)
2、萬應均,《漢字書寫與書法藝術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3、藍鐵、鄭朝著,《中國的書法藝術與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
4月)
4、李正宇,《敦煌遺書硬筆書法研究-兼論中國書法史觀的革新》(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5年7月)
5、渡邊隆男發行,北魏《高貞碑》(東京都:株式會社二玄社,1975年9月)
6、渡邊隆男發行,北魏《張猛龍碑》(東京都:株式會社二玄社,1990年12月)
7、渡邊隆男發行,唐?C真卿《多寶塔碑》(東京都:株式會社二玄社,1984年
7月)
8、渡邊隆男發行,後漢《禮器碑》(東京都:株式會社二玄社,1987年12月)
9、渡邊隆男發行,後漢《曹全碑》(東京都:株式會社二玄社,1988年3月)
10、渡邊隆男發行,後漢《史晨前碑?v晨後碑》(東京都:株式會社二玄社,1987
年12月)
11、渡邊隆男發行,《魏晉唐小楷集》(東京都:株式會社二玄社,1974年5月)
12、渡邊隆男發行,漢《張遷碑》(東京都:株式會社二玄社,1959年7月)
13、渡邊隆男發行,六朝《墓誌銘集》(東京都:株式會社二玄社,1961年2月)
14、沃興華編,《敦煌書法藝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15、祝嘉著,《書學簡史》(台北市:華正書局,1983年5月)
16、曹寶麟著,《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17、饒宗頤編集《敦煌書法叢刊-<寫經>(一)》(東京都:株式會社二玄社,
1983年6月)
(五)其他類
1、王彥坤編著,《歷代避諱字彙典》(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2、東亞同文會編著,《中國省別全誌第13卷.浙江省》(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
司,1988年8月)
3、【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八》(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2008年
10月重印)
4、【清】張潮、楊復吉、沉楙悳等編纂,《昭代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7
月第一版)
5、【日】池田溫著,《敦煌文書的世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
6、【日】高田時雄著;鍾翀等譯,《敦煌?民族?語言》(世界漢學論叢)(北京:中華
書局,2005年12月)
7、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4年12月第1版)
8、黃寶華、文師華著,《中國詩學史?宋金元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9月)
9、饒宗頤主編、劉昭瑞著,《漢魏石刻文字繫年》(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1年9月)
三、學位論文
1、王妙云,《魏晉南北朝墓誌俗字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2003
年)
2、方怡哲,《說文重文相關問題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
3、李瑩娟,《漢語異體字整理法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4、呂瑞生,《字彙異體字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
5、李景遠,《隋唐字樣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6、林芳如,(《正字通》俗字資料及其學理研究)(臺北市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
論文,2008年6月)
7、河永三,《漢代石刻文字異體字與通假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1994年)
8、施順生,《甲骨文異體字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2年)
9、柯明傑,《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異體字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1998年)
10、陳美琪,《古今字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11、郭敏郎,《唐宋書風轉變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2年)
12、曾榮汾,《干祿字書硏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13、裴玉永,《北齊石刻異體字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14、劉雅芬,(慧琳《一切經音義》異體字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2006
年)
15、羅凡晸,《郭店楚簡異體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16、蕭瑜撰,《三國志古寫本用字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17、謝碧珠,《國字標準字體與初唐楷書字樣差異之研究一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
銘為中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18、竇懷永,《敦煌文獻避諱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四、單篇論文
1、丁震峰,<異體字的文化傳承作用>(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2、王宏宇,<浅說古今字>(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3、王華權,<試論《一切經音義》刻本用字的學術價值>(黃岡師範學院學報
第29卷第2期,2009年4月)
4、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
2006年3月)
5、方廣錩,<寫本藏經的分期與特點>(文史哲,2007年第3期)
6、衣川賢次,<從古寫經的異文看中古漢語用詞的演變_——對《中古漢語讀本》
佛經部分的一個建議>(漢語史學報第八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第
1版)
7、朱鳳玉,<敦煌本正名要錄中連文釋義初探>(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8、易敏,<石刻佛經文字研究與異體字整理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
一期)
9、李曉紅,<異體字‧古今字>(現代語文──語言理論研究,2006年10月)
10、李春遠,<關於敦煌遺書的書法化趨向>(敦煌學刊輯,2002年第1期)
11、陶小軍,<從漢代代碑刻看異體字與書法表現的關係>(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藝術百家2008年第6期總第105期)
12、曾榮汾,<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析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2003年)
13、曾榮汾,<異體字三論>(文字與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
14、曾榮汾,<異體字藉音釋形研究報告>(國科會專題計畫報告,2004年10月)
15、曾榮汾,<漢語俗字的演化>(正俗與繁簡-漢字演化的承傳及其規律學術
研討會,2006年6月)
16、曾榮汾,<異體字之六書觀初探>(第19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2008
年5月)
17、曾榮汾,<正異體字筆畫比較研究法的析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
年)
18、榮新江,<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評介(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卷,
1996年))
19、陳國燦,<略論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中的史學斷代問題>(敦煌研究總第
100期, 2006年第6期)
20、陳雲金,<西北簡牘、敦煌寫經與地域書風的追尋>(書信世界.理論探討,
2004年第1期)
21、曹剛華,<大藏經在兩宋民間社會的流傳>(社會科學2006年第10期)
22、惠慧,<從《開寶藏》看官刻大藏經的雕刻、印刷、流通制度>(陜西師範
大學學報2007年7月)
23、楊開飛、王潤虎,<中國書法與傳統文化關係略論>(美術大觀,藝術理論,
2009 ?02)
24、趙春蘭、馮恩芳<《妙法蓮花經》唐寫本與遼刻本的俗字異同比較>
(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7期,2007年7月)
25、趙春蘭、楊建秀<《應縣木塔遼代秘藏》俗字類型及成因>(通化師範學院
學報第28卷第11期,2007年11月)
26、蔡忠霖,<論潘重規先生對敦煌俗字研究之貢獻>(敦煌學25集,2004年)
27、鄭阿財,<20世紀敦煌學的回顧與展望-台灣篇>(漢學研究通訊總77期,
2001年2月)
28、鄭阿財,<論敦煌俗字與寫本學之關係>(敦煌研究總第100期, 2006年
第6期)
29、羅恰、王跃霖,<從文化角度看異體字在歷史文献中的處理問題>(四川理
工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
30、(日)池田溫著、李德范譯、孫曉林校,<敦煌吐魯番文獻圖錄的定本>(敦
煌學輯刊總第28期,1995年第2期)
31、(日)藤枝晃著、徐慶全、李樹清譯、榮新江校<敦煌寫本概述>(敦煌研究
1996年第二期)
32、(日)石塚晴通,<關於漢字文化圈漢字字體的標準>(敦煌學25集,2004
年)
33、(日)赤尾榮慶,<京都國立博物館藏大谷探險隊帶來寫本介紹>(轉型期的
敦煌學2007年)
34、(日)高田時雄,<敦煌遺書與漢語史研究>(敦煌研究總第100期, 2006
年第6期)
35、藤枝晃,<北朝寫經の字すがた>(京都市:墨美社,墨美第119號,昭和
37年7月)
36、藤枝晃,<敦煌寫經の字すがた>(京都市:墨美社,墨美第97號,昭和
35年5月)
五、網路資料
1、聖嚴法師,《佛陀的教義-不苦不樂的中道》
(http://ybamswk.cdc.net.my/ebook/faq1/1-5.html,2009年5月20日參考)
2、(嘉興在線新聞網2009年07月16日)
http://www.cnjxol.com/xwzx/jxxw/qxxw/hy/content/2009-07/16/content_1109640.htm
3、《石塚數據庫》,漢字字體規範データべース編纂委員會(代表 石塚晴通),
2005年3月公開,http://www.joao-roiz.jp/HNG/
4、教育部國語會編輯 異體字字典(臺灣學術網路十一版) http://140.111.1.40/main.htm 正式五版 台北.教育部 2004.01.
指導教授 萬金川 審核日期 2010-7-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