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30102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1 、訪客IP:18.227.48.131
姓名 鄭志民(Chih-Ming C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唐代令曲研究
★ 壇經版本考★ 俞大綱劇作研究
★ 《風月錦囊》研究★ 女相聲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1985年,【表演工作坊】推出了一齣以「相聲」為主要表演形式的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演出後造成轟動,由於它突破了傳統相聲的框架,亦創新了劇場表演的模式,大膽的嘗試將傳統相聲與現代劇場元素結合,加上【表演工作坊】之後又陸續推出一系列以相聲為表現形式的舞台劇作品,在媒體不斷的報導與宣傳下,「相聲劇」已經成為此種表演形式的代名詞,1988年所成立的【相聲瓦舍】,便是追隨相聲劇創作路線的最典型例證。
然而時至今日,對於「相聲劇」的描述及界定各家說法仍有歧異,在經過分析與研究之後,筆者針對「相聲劇」提出看法:「相聲劇是融合相聲與戲劇二者的表現方式、藝術特質,並能傳遞出核心議題的一種表演藝術。」在結構分析上,可分成兩大類:「情節結構相聲劇」和「拼貼結構相聲劇」。
除此之外,本研究亦聚焦在【相聲瓦舍】相聲劇作品的特徵表現上,分別從「外在特徵」和「內在特徵」兩部分進行觀察與分析,並根據研究結果預測【相聲瓦舍】未來所要面臨的課題。
摘要(英) In 1985, Performance Workshop released a stage play, The Night We Became Hsiang-Sheng Comedians, mainly in the form of xiang-sheng and it made a hit. The foresaid play broke the frame of the traditional xiang-sheng and innovated the formula for theater performance. It also boldly tried to combine the traditional xiang-sheng and the elements of modern theater. After that, Performance Workshop proceeds a series of stage plays one after another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form of xiang-sheng. Furthermore, due to the promotion and reports of the media, xiang-sheng plays seem to be the pronoun of the performance model. Comedians workshop established in 1988 is the typical example following the creation route of xiang-sheng plays.
Up to now, however, the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on of xiang-sheng plays are divergent from each faction. After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I express my viewpoint about xiang-sheng plays—a xiang-sheng play is a performing art which combines the performance styles and ar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xiang-sheng and drama and transmits the core issues.
A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it divides into two parts—Plot structure xiang-sheng plays and Collage structure xiang-sheng plays.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also focuses on the perform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of Comedian workshop and proceeds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n external and internal features. It predicts the issues Comedian workshop will face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關鍵字(中) ★ 相聲
★ 相聲劇
★ 馮翊綱
★ 相聲瓦舍
★ 表演工作坊
關鍵字(英) ★ xiang-sheng
★ xiang-sheng play
★ Feng-Yi Kang
★ Comedian workshop
★ Performance Workshop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範圍........................................................................................................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綱要...................................................................................15
第二章 相聲的可溯之源及可證之史..........................................................................19
第一節 相聲的可溯之源............................................................................................20
第二節 相聲的可證之史............................................................................................27
第三節 相聲的創始代表人物...................................................................................32
第三章 台灣相聲劇的出現與【相聲瓦舍】的成立....................................................37
第一節 1949年後相聲在台灣發展之概況.............................................................37
第二節 台灣相聲劇的濫觴--【表演工作坊】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43
第三節 【相聲瓦舍】的成立....................................................................................57
第四章 相聲劇的形式與結構以及【相聲瓦舍】相聲劇的外在特徵分析..........69
第一節 相聲劇的形式分析.......................................................................................69
第二節 【相聲瓦舍】相聲劇的結構分析..............................................................74
第三節 【相聲瓦舍】相聲劇的外在特徵分析......................................................85
第五章 【相聲瓦舍】相聲劇的內在特徵分析.........................................................110
第一節 以探討「人生哲學」為核心議題的相聲劇...........................................110
第二節 以探討「人性觀察」為核心議題的相聲劇...........................................119
第三節 以探討「歷史文化」為核心議題的相聲劇...........................................134
第四節 以探討「社會現象」為核心議題的相聲劇...........................................146
第五節 小結...............................................................................................................150
第六章 結論...................................................................................................................152
參考書目........................................................................................................................158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高彥休撰,嚴一萍選輯,《知不足齋叢書‧御覽唐闕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耐得翁撰,《都城紀勝》一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敬新磨傳》,參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台北:廣文書局,1986年)。
〔清〕翟灝,《通俗編‧識小編》(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第十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二、專書
王力葉著:《相聲藝術與笑》(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2年)。
王决、汪景壽、藤田香:《中國相聲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王志健:《說唱藝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王嫣嫣等編:《中國藝術百科全書──相聲》(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馮不異、劉保綿、劉學智、于天池、李書、蔡源莉、包澄絜、賈德臣、王素稔、沈彭年合著:《說唱藝術簡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
中國曲藝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曲藝志》(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96年)。
汪景壽、藤田香合著:《相聲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汪景壽:《說唱-鄉土藝術的奇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李鳳行著:《說唱藝術淺說》(高雄:葫蘆出版社,1992年)。
李立群:《演員的庫藏記憶—李立群的人生風景》(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8年)。
金名著:《相聲史雜談》(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合著:《曲藝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
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合著:《相聲藝術論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侯寶林、薛寶琨、汪景壽、李萬鵬合著:《相聲溯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侯寶林口述,劉祖法執筆:《侯寶林談相聲》(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姚一葦:《戲劇與文學》(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9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社,1992年)。
倪鍾之著:《中國曲藝史》(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馬季著:《相聲藝術漫談》(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
殷文碩、王决合著:《相聲行內軼聞》(河南:黃河文藝出版社,1988年)。
陶慶梅、侯淑儀編著:《剎那中──賴聲川的劇場藝術》(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韋人、韋明鏵著:《揚州曲藝史話》(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5年)。
張天玉著:《說唱藝術概論》(台北:城昌印社,1985年)。
張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橋》(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8年)。
連闊如著,賈建國、連麗如整理:《江湖叢談》(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
連闊如遺著:《《江湖叢談》之江湖行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馮翊綱、宋少卿、張華芝改編:《相聲說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馮翊綱:《相聲世界走透透》(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葉怡均:《有趣的說唱──大陸系說唱在臺灣》(台北:商周編輯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漢霖說唱藝術團編:《說唱藝術縱橫談》(台北: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1995年)。
賴聲川:《賴聲川:劇場》1-4(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賴聲川:《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天下雜誌,2006年)。
蔡源莉、吳文科著:《中國曲藝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蔣慧明:《相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
鍾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薛寶琨著:《中國的相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薛寶琨著:《中國的曲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魏飴:《戲劇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槪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顧乃春:《論戲說劇》(中和:百善書房,2010年)。
三、研究文本
王文章編:《馬季表演相聲精品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王文章編:《侯寶林表演相聲精品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王文章編:《馬三立表演相聲精品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吳兆南、魏龍豪編:《相聲集錦1-7》(台北:國語日報社,1972年)。
吳兆南、魏龍豪編:《相聲集錦1-4》(台北:全美出版社,1977年)。
吳文科選編:《中國相聲精粹》(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年)。
阿嬌、阿炮著:《臺語相聲‧阿嬌阿炮答嘴鼓(精選集)》(台北:稻田出版社,1995年)。
侯寶林編著:《侯寶林相聲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張壽臣等著:《單口相聲傳統作品選》(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1年)。
姜昆、梁左合著:《虎口遐想——姜昆、梁左相聲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
張立林編:《張壽臣表演相聲精品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馮不異、劉英男主編:《中國傳統相聲大全》第一-四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馮翊綱、宋少卿:《這一本,瓦舍說相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馮翊綱、【相聲瓦舍】:《影劇六村 惡傳》(新店:天行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馮翊綱、宋少卿:《第二本,瓦舍說相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馮翊綱:《鄧力軍》(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馮翊綱:《戰國廁》(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馮翊綱:《笑神來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馮翊綱:《狂言三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
馮翊綱:《惡鄰依依》(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劉英男、薛永年主編:《中國傳統相聲精品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四、影音資料
台北曲藝團:《不完全相聲手冊》2VCD(台北:台北曲藝團,1997年)。
台北曲藝團:《國民學笑系列二》VHS(台北:台北曲藝團,2000年)。
台北曲藝團:《國民學笑系列三──語言魔法師》2CD(台北:台北曲藝團,2002年)。
吳兆南相聲劇藝社:《中華民國在台灣》2DVD、2CD(台北:上越百靈,2004年)。
表演工作坊:《這一夜,誰來說相聲?》3VCD(台北:木棉花,2001年)。
表演工作坊:《台灣怪譚》2VCD(台北:木棉花,2001年)。
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3VCD(台北:木棉花,2001年)。
表演工作坊:《千禧夜,我們說相聲》3VCD(台北:木棉花,2001年)。
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85’年版》2CD(台北:華納,2002年)。
表演工作坊:《這一夜,Women說相聲》1DVD(台北:木棉花,2005年)。
表演工作坊:《又一夜,他們說相聲》1DVD(台北:豐華唱片,2007年)。
相聲瓦舍:《誰唬嚨我》2CD、2VCD(台北:SONY MUSIC,2000年)。
相聲瓦舍:《大唐馬屁精》2CD、2VCD(台北:SONY MUSIC,2000年)。
相聲瓦舍:《張飛要出來了,別害怕!》2CD、2VCD(台北:SONY MUSIC,2000年)。
相聲瓦舍:《狀元模擬考》2CD、2VCD(台北:SONY MUSIC,2001年)。
相聲瓦舍:《哈戲族》2CD、2VCD(台北:SONY MUSIC,2001年)。
相聲瓦舍:《東廠僅一位》2CD、2VCD(台北:SONY MUSIC,2002年)。
相聲瓦舍:《蠢嗄揪疼》2CD、2VCD(台北:SONY MUSIC,2002年)。
相聲瓦舍:《他怎麼那麼紅》2CD、2VCD(台北:SONY MUSIC,2003年)。
相聲瓦舍:《相聲說垮鬼子們》2CD、2VCD(台北:SONY MUSIC,2003年)。
相聲瓦舍:《消失的931》2CD、2VCD(台北:SONY MUSIC,2003年)。
相聲瓦舍:《並不太熟》2CD、2VCD(台北:SONY MUSIC,2004年)。
相聲瓦舍:《記得當時那個小》2CD、1DVD(台北:SONY MUSIC,2005年)。
相聲瓦舍:《蔣先生,你幹什麼?》2CD、1DVD(台北:SONY MUSIC,2006年)。
相聲瓦舍:《上次,這次,下次》2CD、1DVD(台北:SONY MUSIC,2006年)。
相聲瓦舍:《第十九屆新春賀歲聯歡晚會》2CD、1DVD(台北:SONY MUSIC,2007年)。
相聲瓦舍:《借問艾教教──誰殺了羅伯特》2CD、1DVD(台北:SONY MUSIC,2008年)。
相聲瓦舍:《笑神來了》2CD、1DVD(台北:SONY MUSIC,2008年)。
相聲瓦舍:《三戲DVD》3DVD(台北:SONY MUSIC,2010年)。
相聲瓦舍:《兩光康樂隊》2CD、1DVD(台北:SONY MUSIC,2010年)。
相聲瓦舍:《竹林7嫌》1DVD(台北:SONY MUSIC,2011年)。
相聲瓦舍:《惡鄰依依》2CD、1DVD(台北:SONY MUSIC,2011年)。
五、學位論文
白泰澤:《由《千禧夜,我們說相聲》看賴聲川所領導的集體即興創作》(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巫永鴻:《台灣相聲劇研究──以【表演工作坊】與【相聲瓦舍】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怡潓:《傳統相聲藝術探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舒佩:《相聲表演藝術中的語言幽默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志炫:《馬三立相聲藝術探微》(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張華芝:《相聲藝術與台灣四大家初探》(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葉怡均:《笑亦有道:論相聲之藝術表現》(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廖庭瑩:《台灣相聲藝術初探》(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
蔡宜真:《賴聲川劇場即興創作的來源與實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劉增鍇:《大陸曲藝近五十年在台灣之發展》(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樊光耀:《魏龍豪、吳兆南相聲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2001年)。
六、期刊論文
王友輝:〈彩虹效應的女人說相聲──評表演工作坊《這一夜,Women 說相聲》〉,《表演藝術》第147 期(2005年3月),頁107-108。
王友梅:〈相聲的前世今生—以「相聲與戲劇」的關聯為主〉,《戲曲學報》第5期(2009年6月),頁183-225。
田國平:〈這個月,大家都來說相聲──三齣相聲劇登場,不笑也難〉,《表演藝
術》第10期(2004年6月),頁64-65。
田國平:〈這一夜,Womem來當家──方芳、鄧程惠、蕭艾演出《這一夜,Women 說相聲》〉,《表演藝術》第145期(2005年1月),頁66。
江世芳:〈抖小包袱裝大包袱──賴聲川的相聲劇〉,《表演藝術》第96期(2000年12月),頁10-13。
余雅琪、黃靜怡:〈詼諧的藝術──相聲〉,《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29期(2003年6月),頁64-69。
李立群:〈演員的庫藏記憶──回憶《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表演藝術》第142期(2004年10月),頁10-11。
李立群:〈說話像相聲的媽媽〉,《表演藝術》第143期(2004年11月),頁10-11。
李陸:〈相聲藝術的合奏曲──說唱藝術兩岸情〉,《傳統藝術》第2期(1999年8月),頁40-41。
莊珮瑤、張曉凡:〈您不用再「挨罵」了!──魏龍豪與臺灣的相聲因緣〉,《表演藝術》第76期(1999年4月),頁84-85。
陳正熙:〈笑聲之後,何以為繼?──評表演工作坊《千禧夜,我們說相聲》〉,《表演藝術》第99期(2001年3月),頁52-54。
張志炫:〈侯寶林相聲藝術中的「學」、「唱」及其「包袱」──以《改行》《賣包子》《關公戰秦瓊》為例〉,《中國語文》第581期(2005年11月),頁64-67。
傅裕惠:〈標準生活.優質演員──從規律中自我砥礪的馮翊綱〉,《表演藝術》第64期(1998年4月),頁70-71。
馮翊綱:〈相聲藝術表演體系〉,《藝術學報》第65期(1999年12月),頁139-49。
馮翊綱:〈相聲題材與結構特徵〉,《世新大學學報》第11期(2001年10月),頁207-224。
樊光耀:〈甩掉什麼包袱?肩起什麼包袱?──從臺灣相聲表演現象到臺灣曲藝市場趨向〉,《表演藝術》第87期(2000年3月),頁48-51。
劉先福:〈談談相聲拜師習俗的變遷〉,《曲藝》第1期(2010年1月),頁23-25。
七、報紙雜誌
王維真:〈立體相聲《三不願意》29日上場〉,《聯合報》,28版,1989年7月7 日。
王健:〈唉!我們談相聲(上)〉,《大雅藝文雜誌》第28期(2003年8月),頁53-59。
王健:〈唉!我們談相聲(下)〉,《大雅藝文雜誌》第29期(2003年10月),頁39-45。
王友輝:〈如果,曾和相聲有那麼點關係〉,《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11月),頁110-113。
台北訊:〈【相聲瓦舍】老搭檔 皇冠藝術節中亮嘴功〉,《聯合報》,25版,1994年3月4日。
本報訊:〈藝文萬象〉,《聯合晚報》,08版,1988年7月17日。
李晏如:〈【表坊】相聲劇 愈陳愈夠味〉,《聯合報》,D2版,2011年04月03日。
吳靜吉:〈【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聯合報》,08版,1980年9月26日。
吳牧青:〈如真似假,即行即停──賴聲川〉《破》,4版,2008年1月4日-1月13日。
何振忠:〈李總統: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卅接受德國之聲專訪表示91年修憲已將兩岸關係定位 因此沒有宣布獨立必要〉,《聯合報》,第01版,1999年07月10日。
阮正霖:〈總統直升機隊颳倒大樹 5歲女童不治卅巡視災區前導機降落時生意外 另四人壓傷 李總統抱歉遺憾 指示從優撫卹〉,《聯合報》,第07版,1999年09月27日。
林怡潔:〈不一樣的舞台演出 相聲加脫口秀舞台狂講話題麻辣燙〉,《聯合報》,46版,2000年9月30日。
姚一葦:〈我為什麼提倡實驗劇──「蘭陵劇坊之夜」幕前演講〉,《聯合報》,第8版,1980年9月27日。
張夢瑞:〈一個人說相聲 好過癮 李立群講“怪譚”向自己挑戰〉,《民生報》,14版,1991年4月27日。
張容綺、陳淑芬:〈專訪表演藝術家馮翊綱先生〉,《智慧財產權》第54期(2003年6月),頁7-16。
曾西霸:〈推廣「語文教育」的相聲藝術──淺談馬景賢先生的「非常相聲」〉,《兒童文學家》第29期(2002年12月),頁39-46。
費國禎:〈黃思齊聽相聲聽出一堆靈感〉,《商業周刊》第784期(2002年12月),頁42。
馮翊綱:〈從此夜夜說相聲〉,《文化視窗》第8期(1999年2月),頁77-80。
馮翊綱:〈相聲的源流〉,《幼獅文藝》第552期(1999年12月),頁4-5。
馮翊綱:〈不絕之學〉,《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頁4-5。
馮翊綱:〈逆境與卓絕〉,《幼獅文藝》第563期(2000年11月),頁4-5。
馮翊綱:〈相聲學院:啟明茶社(上)〉,《幼獅文藝》第566期(2001年2月),頁4-5。
馮翊綱:〈相聲學院:啟明茶社(下)),《幼獅文藝》第567期(2001年3月),頁4-5。
馮翊綱:〈小蘑菇二三事〉,《幼獅文藝》第568期(2001年4月),頁4-5。
馮翊綱:〈趣味與品味〉,《幼獅文藝》第571期(2001年7月),頁4-5。
馮翊綱:〈瓦舍說話──熟、好、會、通、精、化〉,《幼獅文藝》第575期(2001年11月),頁4-5。
馮翊綱:〈瓦舍說話──相聲已死?〉,《幼獅文藝》第576期(2001年12月),頁4-5。
馮翊綱:〈茶館裡喝一盞好茶!──舜天嘯、王地寶的「原型」〉,《聯合文學》第237期(2004年7月),頁148-149。
馮翊綱:〈說相聲,嘴上心裡都得有數〉,《傳統藝術》第52期(2005年3月),頁14-16。
焦雄屏:〈在光怪陸離,充滿假象的台灣社會中修行──與賴聲川一席談〉,《影響雜誌》第52期(1994年),頁123。
黃寤蘭:〈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今揭開國際藝術節序幕〉,《聯合報》,9版,1985年3月1日。
黃寤蘭:〈實驗劇場走錯路?蘭陵自我檢討重新出發〉,《聯合報》,17版,1988年1月29日。
葉建宏:〈今夜為您說相聲──從《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談起〉,《大墩文化》第10期(1999年2月),頁16-18。
楊莉莉:〈時局暗夜賴聲川說相聲──專訪賴聲川談劇場藝術理念〉,《文化視窗》第29期(2001年5月),頁32-35。
鄭寶娟:〈那一夜,他們說相聲〉,《新書月刊》第19期(1985年),頁26-30。
劉毓雯:〈相聲瓦舍「說得一口好生意」:十個員工,每年創造四千萬營收〉,《商業周刊》第920期(2005年7月),頁88-89。
劉立華:〈初升的帷幕──介紹《荷珠新配》與《貓的天堂》〉,《聯合報》,8版,1980年9月21日。
劉衛莉:〈揮別千禧夜 我們不再說相聲卅一系列表演造成轟動 籌備困難無奈畫上休止節〉,《聯合報》,29版,2001年2月13日。
指導教授 李國俊(Kuo-Chun Lee) 審核日期 2012-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