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305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1 、訪客IP:44.192.26.226
姓名 巫育山(Yu-shan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消極治臺論之商榷-大清帝國治臺政策再審視
(Discussions on Passive Ruling of Taiwan—Reexamining Ruling Policies of Taiwan by Qi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 日治時期的台灣留日美術家-以東京美術學校為研究中心
★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地方社會的控制與回應-以新莊郡為例★ 從茶箍到雪文─日治時期台灣肥皂之研究
★ 近代日本農場試驗與稉稻在台開展之研究★ 戰後台灣初等音樂教育之研究—以音樂教科書為分析場域(1952-1968)
★ 廣告與國家:戰後臺海兩岸主要報紙醫藥廣告之研究(1949-1966)★ 戰後初期《國語日報》之研究(1948-1954)
★ 民國東南沿海海盜之研究(1912-1937)★ 日治時期桃園龍潭公學校之研究
★ 戰後台灣國編版高中地理教科書的編寫與分析★ 戰後臺灣海域海洋污染及政府因應措施之研究(1950-2001)──以輪船海難為例
★ 桃園市新坡國民小學之研究(1923-2013)★ 日治時期苗栗山腳公學校之研究(1912-1945)
★ 臺灣初等師資培育的困境與發展:以臺南師範學校為例(1899-1987)★ 日治時期臺灣學童沙眼防治之研究-以體檢制度、衛生用水及醫療資源為分析場域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康熙二十二年,清帝國收臺灣,設道府縣、置總兵、建儒學、選官吏,臺灣建置大成。有清一代,自康熙至光緒,歷八朝之發展,共治臺二百一十二年(1683~1895),帝國之統治力漸深入全島,其中治臺政策迭有變更;本文即以此為出發點,從大清帝國之角度來探索治臺政策的形成與演變,並了解清帝國制定治臺政策的背景及其思維方向。
尤其清代臺灣吏治不佳、動亂頻仍,臺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且「各省吏治之壞,至閩而極;閩中吏治之壞,至臺灣而極。」但臺灣若真如此黑暗,為何大陸內地之移民卻禁之不絕,相對的攜家帶族、呼朋引伴、前仆後繼、勇往直前的往臺灣移民,視臺灣為拓墾之新天地?
本文研究動機源自於此,將以「清帝國」的立場角度出發,細看各項治臺政策制定過程之背景、思維、目的,及其所欲達成的目標,追蹤政策執行之成果;以臺灣各地方志、及《清實錄》、《清史稿》、《大清會典事例》為主要史料來源,仔細思考臺地特有之現象,追本溯源考量治臺政策之制定是否合宜,是否符合臺地特殊性,並藉以判斷清帝國消極治臺之立論是否公允?
其次,治臺政策由清帝國統治者所制定,治臺之主角為「治」者,而非「臺」者,本文亦要探討是否因為中央與地方的看法角度不同,過去與現代思維之不同,而造成積極治臺與消極治台之爭議?本文歸納各項治臺政策,進行綜合與分析,並以比較之基礎,以清國邊疆地區及屬於菁華區之東南四省來與臺灣進行各項施政之比較。
最後,本論文的題目為:「消極治臺論之商榷 ─ 大清帝國治臺政策再審視」,所探討者為百年以前之歷史;原則上即是針對數百年前清代治臺政策之制定背景及施政過程及成果進行審視,比對近數十年來前輩學者之相關研究,對消極治臺論作一重新之商榷,並提出積極治臺之立論;尤其是在文武建置、官員派
任、文教建設、經濟發展、帝皇重視之各層面進行比較,以證明清代治臺政策,確實是積極堅定,值得激揚的。
摘要(英) In 1683, Qing Dynasty conquered Taiwan and established Dao, Fu and Xien with Zongbin. Confucianism was taught and officials were selected. Taiwan was seeing great construc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from Kangxi to Guangxu of 8 eight emperors, Taiwan had been governed for 212 years (1683-1895). The power of the empire penetrated the whole island. The governance policies change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exploration of formation and changes of governance rules in Taiwan by the Qing Dynasty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and thoughts of ruling policies.
In Qing Dynasty, the rule by officials was poor and there were a lot of turmoil. Minnan was suffering the worst rule by officials among all provinces; Taiwan had the worst rule by officials in Minnan. Nevertheless, if rule was really so bad, why were there still a lot of immigrants coming to Taiwan from mainland China with the entire families and friends, considering Taiwan as the new heaven for cultivation?
This is the motive of the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Qing Dynasty, the researcher takes a closer look at background and thoughts of making policies governing Taiwan and the desired goals to check the results of the policies. Main sources include journals of places in Taiwan, Record of Facts in Qing Dynasty, Draft of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and Examples of Greater Qing Systems in particular thinking of the unique phenomena in Taiwan to see if the governing policies were appropriat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o meet the specialty in Taiwan and judge whether the theory of passive rule of Taiwan is fair.
Ruling policies were made by rulers of Qing Dynasty. The main role of ruling is the rulers, not people in Taiwan. The researcher also discusses whether the dispute of active and passive ruling was resulted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s of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d different between now and past. The researcher concludes, generalizes and analyzes various ruling policies to compare the policies in frontiers, major four provinces in southeastern China and Taiwan.
The subject of the paper is Discussions on Passive Ruling of Taiwan—Reexamining Ruling Policies of Taiwan by Qing Dynasty, exploring the history more than one century ago. The researcher reviews the background, policy-making process and achievements hundreds of years ago. Comparing the studies by earlier scholars, the researcher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passive ruling of Taiwan while proposing the theory of active ruling, focusing on comparison in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on and military force, dispatch of officials, establishment of 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evels that emperors emphasized to prove that Qing Dynasty did have active ruling of Taiwan and the rule is worth praise.
關鍵字(中) ★ 清代臺灣
★ 治臺政策
★ 消極
★ 積極
關鍵字(英) ★ ruling policies of Taiwan
★ Taiwan in Qing Dynasty
★ active
★ passive
論文目次 緒論 ……………………………………………………………………… 1
第一章、清代治臺政策之內容分析 ……………………………………… 19
第一節、治臺政策之決策流程與相關人物 …………………………… 19
第二節、治臺政策之介紹 ……………………………………………… 30
第三節、治臺的觀念與目標 …………………………………………… 34
第四節、消極治臺論的論述與形成 …………………………………… 40
第二章、清代臺灣文治組織及武備制度 ………………………………… 49
第一節、臺灣棄留議之定案 …………………………………………… 47
第二節、地方組織的設立 ……………………………………………… 63
第三節、武備建置與文武扞格 ………………………………………… 78
第四節、文武官員之選任與限制 ……………………………………… 86
第三章、清代臺灣地方各項施政與建設 ………………………………… 101
第一節、移民政策 ……………………………………………………… 101
第二節、開墾與原住民政策 …………………………………………… 114
第三節、科舉與教化 …………………………………………………… 127
第四節、交通與物產 …………………………………………………… 138
第四章、邊地統治下的臺灣定位 ………………………………………… 147
第一節、邊地之定義與經營方略 ……………………………………… 147
第二節、臺灣與其他邊地之比較 ……………………………………… 154
第三節、臺灣與東南四省之比較 ……………………………………… 163
第四節、消極或積極治臺論的確立 …………………………………… 169
結論 …………………………………………………………………181
參考書目 …………………………………………………………………… 185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一) 奏議檔案
不著編人,《明清史料》,甲至癸編(臺北:中央研究院出版,2001年)。
不著編人,《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不著編人,《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故宮博物院,1977年)。
不著編人,《雍正硃批諭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不著編人,《嘉慶朝方本上諭檔》(臺北:故宮博物院,1977年)。
王炳耀輯,《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文慶,《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巴泰,《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世續,《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吳元炳輯,《沈文肅公政書》,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7年)。
吳密察,《淡新檔案》(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2001年)。
馬齊,《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施琅,《靖海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崑崗,《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本》(臺北:新文豐出版,1976年)。
曹振鏞,《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張偉仁,《明清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86年)。
鄂爾泰,《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賀長齡、魏源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康熙統一臺灣檔案史料選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
慶桂,《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賈楨,《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趙爾巽,《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案彙錄甲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案彙錄庚集.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年)。
寶鋻,《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 地方志書
不著編人,《新疆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金鋐主修,《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林衡道,《臺灣地理及歷史》(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
明誼修、張岳松纂,《廣東瓊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臺北市文建會,2006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臺北市文建會,2006年)。
徐曉望,《福建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2006年)。
胡建偉,《澎湖紀略》(臺北:臺北市文建會,2004年)。
高珙乾,《臺灣府志》(臺北:臺北市文建會,2004年)。
郝玉麟,《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陳淑均,《噶蘭瑪廳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陳壽祺,《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印行,1968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黎明文化,2001年)。
萬福麟修,《黑龍江志稿》(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福建省志編輯委員會,《福建省志.教育志》(福州:方志出版社,2000年)。
劉良璧,《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薛紹元,《臺灣通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
陳紹馨,《臺灣省通志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年)。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臺灣省通志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4年)。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北市文建會,2007年)。
(三) 私人傳記或文集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丁紹儀,《東瀛識略》(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
不著編人,《鄭氏史料三編》,(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
不著編人,《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
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姚瑩,《東溟奏稿、東槎紀略、中復堂選集合訂本》(臺北:大通書局,1987
年)。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4年)。
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郁永河,《裨海記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年)。
陳璸、徐宗幹,《陳清端公文選、斯未信齋合編、斯未信齋雜錄合訂本》(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劉璈,《巡臺退思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藍鼎元,《平臺紀略合訂本》(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二、專書
Anthony Giddens,ed, Durkheim on Politics and the Stat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John Shepherd,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Taipei:Nan-Tian Bookstore press,1995).
Jonathan D. Spence,Emperor of China:Self Portrait of Kang-His
(Taipei:Chinatimes,2005).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干春松,《制度儒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王天有,《中國古代官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王志明,《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詩琅,《清廷臺灣棄留之議》(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王萬福,《海南開拓史論集》(臺北:漢華出版,1988年)。
王傳燾,《劉銘傳-臺灣現代化的推動者》(臺北:幼獅文化,1990年)。
王業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王樹槐,《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江蘇省,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王毅,《中國皇權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壽南、陳水逢,《清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中國軍事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末光欣也,《臺湾の歷史-日本統治時代の臺湾》(臺北:致良出版社,2007年
)。
石方,《黑龍江區域社會史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包滄潤,《日本近百年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艾永明、李晟,《臣綱-清代文官的遊戲規則》(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艾馬克,王興安譯《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臺北:播種者文化,2003年)。
任力,《康熙統一臺灣始末》(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
刑鴻飛,《官僚與官僚制》(江蘇: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朱立熙,《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余光弘,《清代的班兵與移民:澎湖的個案研究》(臺北:稻鄉出版,1998年)。
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香港:三聯書店,2007年)。
李汝和,《清代駐臺班兵考》(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1年)。
李祖基,《臺灣歷史研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
李筱峰、莊天賜,《快讀臺灣歷史人物》(臺北:玉山社出版,2004年)。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李國祁、周天生、許弘義,《清代基層地方官人事嬗遞現象之量化分析》(臺北:行政院國科會,1975年)。
李霖燦,《清代奏摺制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年)。
李憲堂,《先秦儒家的專制主義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鵬年等著,《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
佐伯富著,鄭樑生譯《清雍正朝的養廉銀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沈大明,《大清律例與清代的社會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沈雲,《臺灣鄭氏始末》(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宋增璋,《臺灣撫墾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林恩顯,《中國邊疆研究理論與方法》(臺北:國立編譯館,1992年)。
林乾,《清代衙門圖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林慶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林滿紅,《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臺北:自立晚報出版,1994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出版,1997年)。
林偉盛,《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羅漢腳》(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
林遠琪,《邸報之研究》(臺北:漢林出版社,1977年)。
林衡道,《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2004年)。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學術,2000年)。
周天,《皇帝與文人》(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年)。
周昆田,《邊疆政策概述》(臺北:蒙藏委員會出版,1971年)。
周良霄,《皇帝與皇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北:中華書局,1957年)。
周蔭恩,《臺灣郡縣建置志》(上海:正中書局,1945年)。
邱永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胡耐安,《邊政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徐茂炫、黃彥豪,《四百年來臺灣人口密度初勾》(未出版)。
馬大正,《中國古代邊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馬大正,《中國邊疆研究史論稿》(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馬大正、劉逖,《二十世紀的中國邊疆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馬汝珩、成崇德著,《清代邊疆開發》(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馬空群,《中國監察制度史》(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
馬偕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日記》(臺南:人光出版社,2001年)。
馬偕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
洪安全,《臺灣道沿革研究》(臺北:洪安全自版,2006年)。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6年)。
孫建民,《中國歷代邊治方略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孫永都、孟昭星,《中國歷代職官知識手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姚漢榮,《中國古代文化制度簡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秦國經,《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7年)。
徐萬民、周兆利著,《劉銘傳與臺灣建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徐炳憲,《清代知縣執掌之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年)。
徐曉望,《福建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戚嘉林,《臺灣史》(臺北:農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唐瑞裕,《清代吏治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唐瑞裕,《清代乾隆朝吏制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葉振輝,《臺灣開發史》(臺北:臺原出版社,1999年)。
莊吉發,《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9年)。
莊金德,《清代臺灣教育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3年)。
高一涵,《中國御史制度的沿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高明士,《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6年)。
高銳,《中國軍事史略(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香港:龍門書局,1950年)。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憲出版社,2003年)。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許雪姬,《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
許雪姬,《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
許極燉,《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曾汪洋,《臺灣交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年)。
程必定主編,《劉銘傳與臺灣建省》(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
張小也,《官、民與法:明清國家與基層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張世賢,《晚清治臺政策》(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8年)。
張仲禮,《中國紳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2001年)。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1998年)。
張研,《清代經濟簡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
張豈之,《元明清史》(臺北:五南書局,2002年)。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1993年)。
張煒、方堃編,《中國海疆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張敏杰,《中國古代的婚姻與家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晉藩,《中國古代監察法制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晉藩,《中國監察法制史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第7版)。
郭弘斌,《滿清據臺213》(臺北:臺灣歷史真相還原協會,2004年)。
郭建,《師爺當家》(臺北:實學社出版,2004年)。
荻野馨,《伊能嘉矩.年譜.資料.書誌》(岩手:遠野物語研究所,1998年)。
湯熙勇,《清代臺灣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關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年)。
湯熙勇,《臺灣建省後之文官任用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年)。
陳水逢,《日本近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出版,2005年)。
陳鋒,《清代軍費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陳鋒,《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1979年)。
陳添壽、蔡泰山,《臺灣經濟發展史略》(臺北:立得出版社,2006年)。
程必定,《劉銘傳與臺灣建省》(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
黃富三,《臺灣史研究文類獻目》(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
黃大受,《臺灣史綱》(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
黃新憲,《閩臺教育的交融與發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黃榮洛,《渡台悲歌》(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黃煌雄,《臺灣抗日史話》(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彭勃、龔飛,《中國監察制度史》(秦皇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89年)。
費孝通,《中國紳士》(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盛清沂、王詩琅、高樹藩,《臺灣史》(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
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一至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一至六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楊紹旦,《清代考選制度》(臺北:考選部印行,1991年)。
楊建祥,《儒家官德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啟樵,《雍正皇帝與密摺制度》(臺北:金蘭文化出版社,1982年)。
楊熙,《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臺北:天工書局,1985年)。
楊碧川,《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
楊德春,《海南島古代簡史》(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1988年)。
楊樹藩,《清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趙永紀主編,《清代學術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樊克政,《中國書院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蔣君章,《中國邊疆與國防》(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
農委會,《糧食供需年報》(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7年)。
熊鈍生主編,《辭海》(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蒲堅,《中國古代行政立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鄭喜夫,《臺灣地理及歷史》(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0年)。
劉文駿、王威傑、楊森豪,《百年臺灣鐵道》(臺北:果實出版,2003年)。
劉兆璸,《清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1977年)。
劉登翰,《中華文化與閩臺社會》(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劉海峰、莊明水,《福建教育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建基,《中國古代吏制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憲出版社,2005年)。
劉盛,《淺論康熙帝治臺政策》(臺北:歷史檔案,1993年)。
蔡申之,《清代州縣四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新竹縣制度考》(臺北:中華書局,1961年)。
薛化元,《臺灣開發史》(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閻守誠,《中國人口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織田萬《清國行政法汎論》(臺北:華世書局,1979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謝崇耀,《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南臺出版社,2002年)。
謝國興,《官逼民反-清代臺灣三大民變》(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戴寶村,《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6年)。
簡烱仁,《臺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蘇同炳,《劉璈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月)。
謬全吉,《清代幕府館務述要》(臺北,中山學術文化集刊,1971年)。
謬全吉,《曾國藩幕府盛況與晚清地方權力之變化》(臺北,中山學術文化集刊,1969年)。
蘇瑞麟《臺灣經濟史》(臺北:文昌書局,1949年)。
羅吉甫,《日本帝國在臺灣》(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羅爾綱,《綠營兵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三、期刊論文
王杰,〈渡海巡臺:清政府對臺灣的直接管轄制度〉,《兩岸關係》,2007年第10期(北京,海峽兩岸關係協會,2007年),頁51-55。
王業鍵,〈甲午戰爭以前的中國鐵路事業〉,《清代經濟史論文集(二)》(臺北:稻鄉出版,2003年),頁167-189。
田炯郎,〈邊疆政治概述〉,《邊疆論文集》(臺北:國防研究院,1964年),頁643
-664。
百瀨弘,鄭永昌譯,〈清朝的財政經濟政策〉,《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下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頁753-846。
何瑜,〈清代臺灣與海南經濟開發之異同〉,《清代邊疆開發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頁394-422。
李天錫,〈施琅保臺治臺的主張及其對開發臺灣的貢獻〉,《華僑大學學報》,2002
年第3期(泉州:華僑大學,2002年),頁126-132。
李亦園,〈邊疆民族概述〉,《邊疆論文集》(臺北:國防研究院,1964年),頁451
-460。
李祖基,〈論清代政府的治臺政策〉,《臺灣研究》,2001年第3期(福建:廈門大學,2001年),頁89-96。
吳溫暖,〈施琅《恭陳臺灣棄留疏》的戰略指導價值〉,《廈門大學學報》,2004
年第1期(福建:廈門大學,2004年),頁79-84。
沈登苗,〈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係〉,《中國文化研究》,第
26期(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9年),頁59-66。
芮亦夫,〈邊疆文化概述〉,《邊疆論文集》(臺北:國防研究院,1964年),頁789
-795。
林恩顯,〈清代新疆州縣制度之研究〉,《人文學報》,第2期(臺北:中華民國人
文科學研究會,1977年),頁18-45。
季雲飛,〈沈葆楨治臺政策述論〉,《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江蘇:
南京政治學院,2004年),頁67-70。
金怡順,〈從四格八法看清代官吏的考察〉,《歷史檔案》,1998年第1期(北京,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8年),頁130-131。
周保明,〈近年來清代吏役制度研究述評〉,《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第5期(上
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年),頁100-104。
馬大正、成崇德、達素彬著,〈清代邊疆開發研究概述〉,《清代邊疆開發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頁423-465。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收錄於張炎憲、李筱峰、戴
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出版,1996年),頁157
-219。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文武口—兼談「消極治臺」說的適當性〉,《中國現代史專
題研究報告》,第22輯(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2001年),頁173-
230。
許毓良,〈清代臺灣綠營的再析論〉,《臺灣文獻》,第56卷第1期(南投:臺灣
省文獻會,2005年),頁55-91。
許毓良,〈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乾隆朝林爽文事件臨陣人數的討論〉,《兩
岸發展史研究》,創刊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6年),
頁21-66。
許毓良,〈清末臺灣的防軍〉,《近代史研究》,總159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頁74-99。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人口估量〉,《興大歷史學報》,第20期(臺中: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2008年),頁75-108。
郭伶芬,〈清代彰化平原福客關係與社會變遷之研究〉,《臺灣人文生態研究》,第
4卷第2期(臺中:靜宜大學出版,1994年),頁1-55。
曹永和,〈中華民族的擴展與臺灣的開發〉,《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
版社,1979年),頁310-354。
黃秀政,〈論藍鼎元的積極治臺主張〉,《臺灣文獻》,第28卷第2期(臺北:臺
灣省文獻會,1977年),頁109-120。
黃富三,(清代台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食貨月
刊》,第11卷第1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1年),頁19-36。
黃富三,〈清季臺灣外商的經營問題—以美利士洋行為例〉,《中國海洋發展史論
文集》,第1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頁249
-270。
黃典權,〈清代臺灣武備制度之研究〉,《成大歷史學報》,第5號(臺南:成功大
學歷史學系,1978年),頁89-134。
黃國盛,〈論清代前期臺灣社會”男有耕而女無織”〉,《東南學術》,2002年第1
期(福州: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2年),頁57-60。
張菼,〈清代初期治臺政策的檢討〉,《臺灣文獻》,第21卷第1期(臺北:臺灣
省文獻會,1970年),頁19-44。
張世賢,〈清代治臺政策的發展〉,刊於黃富山、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第
1輯(臺北:眾文圖書,1980年),頁221-236。
張明雄,〈康熙年間清廷治臺政策及其檢討〉,《臺北文獻》,直字第74期(臺北: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年),頁41-85。
莊吉發,〈鞏固屏障-清代臺灣築城檔案簡介〉,《清史論集》,第15輯(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頁283-298。
陳浣,〈康乾盛世成因蠡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161期(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年),頁135-140。
陳孔立,〈清代台灣社會動亂原因與性質分析〉,《臺灣研究》,1996年第4期(福
建:廈門大學,1996年),頁46-59。
陳捷先,〈從民族問題的處理看清朝政權的建立〉,《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蒙藏委員會,1995年),頁1-38。
陳漢光,〈臺灣鎮標、道標、城守職官表〉,《臺灣文獻》,第19卷第1期(臺北:
臺灣省文獻會,1968年),頁71-112。
陳漢光,〈臺澎水師職官表〉,《臺灣文獻》,第19卷第2期(臺北:臺灣省文獻
會,1968年),頁159-212。
陳漢光,〈臺灣南北路各營職官表〉,《臺灣文獻》,第19卷第4期(臺北:臺灣
省文獻會,1968年),頁106-144。
湯熙勇,〈論清康熙時期納臺爭議與臺灣的開發政策〉,《臺北文獻》,直字第114
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5年),頁25-53。
楊先保,〈論藍鼎元經營臺灣的主張〉,《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第19卷第4期(湖
北:武漢大學,2006年),頁584-589。
廖漢臣,〈樟腦糾紛事件的真相〉,《臺灣文獻》,第17卷第3期(臺北:臺灣省
文獻會,1966年),頁86-106。
蔣君章,〈邊疆地理概述〉,《邊疆論文集》(臺北:國防研究院,1964年),頁357
-376。
趙君堯,〈從《治臺必告錄》看清代臺灣海洋文化地域形態〉,《職大學報》,2005
年第1期(包頭:包頭職業大學,2005年),頁59-63。
劉盛,〈淺論康熙帝治臺政策〉,《歷史檔案》,1998年第1期(北京:中國第一歷
史檔案館,1998年),頁87-90。
蔣炳釗,〈籌臺宗匠藍鼎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福州:福建
師範大學,1995年),頁107-112。
鄭政誠,〈清光緒年間臺灣官吏懲處之研究(1875~1895)〉,《臺灣人文》,第3號
(臺北:師大人文教育中心,1999年),頁139-166。
鞠北平,〈姚瑩治臺的游民政策述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5期(安
慶:安慶師範學院,2002年),頁44-46。
四、學位論文
王雲洲,〈清代臺灣北路理番同知研究(1766~188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王慧芬,〈清代臺灣的番界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石宏毅,〈清代康熙年間治臺策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7年)。
吳正心,〈清代廳制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何夢興,〈清初巡臺御史制度之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9
年)。
林孟輝,〈清代臺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9年)。
洪美齡,〈清代臺灣對福建供輸米穀之關係(1725-186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馬克(Mark D.Jacobs),〈滿清治臺評論(1683-1895)〉(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學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施志汶,〈清康雍乾三朝的治臺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1年)。
胡健國,〈清代文官考課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1年)。
徐金基,〈客家鄉鎮市發展與臺灣公路交通之關係-以北部桃竹苗地區為探討中
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莊翰林,〈臺灣海權發展之歷史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4年)。
許世穎,〈清代臺灣書院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大學初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
許惠玟,〈道咸同時期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
博士論文,2006年)。
許瑞浩,〈清初限制渡臺政策下的閩南人移民活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臺北: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郭志君,〈劉璈與劉銘傳在臺施政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1996年)。
陳玉貞,〈清代臺灣吏治研究-以刑名、錢糧職責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
史所碩士論文,1988年)。
陳世榮,〈社會菁英:國家與地方社會間的另一股力量〉(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
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陳雪芳,〈出幕入仕:清末民初(1840-1920)幕僚的轉變〉(臺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義彥,〈北宋統治階層社會流動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論文,1970年)。
彭曉鈺,〈清代官員丁憂制度及其在鄉活動〉(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1年)。
黃世杰,〈明清的律典編纂、官僚行政與刑案審判〉(臺北: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昭仁,〈清代臺灣知府之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
年)。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9年)。
黃曉玲,〈晚清治臺政策演變與臺灣政經社會發展(1874-1895)〉(高雄:佛光大
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張炎憲,〈清代治臺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
年)。
張舜華,〈臺灣官制中「道」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年)。
葉憲峻,〈清代臺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6年)。
楊熙,〈清代前期治臺撫民與理番政策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博士論文,1981年)。
楊書濠,〈清代臺灣財政制度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
蔡麗娟,〈清代皇權的擴大與通政使司職全之演變〉(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所
碩士論文,1991年)。
盧胡彬,〈清代臺灣方志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年)。
戴志清,〈春秋社會流動現象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
指導教授 鄭政誠 審核日期 2009-7-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