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305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3.144.250.90
姓名 呂伊婷(I-Ting L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胡光墉與南幫票商之研究,1823~1885
(A Study of Hu Guang-yong and the Nanbangpiaohao (1823-1885))
相關論文
★ 從「大義覺迷」到「五族共和」 ——近代中國民族思想的形成與演變★ 清代捐納制度與台灣士紳之研究
★ 嚴慶齡與台灣汽車工業之發展(1953-1981)★ 中壢仁海宮與地方社會的發展
★ 明將李如松與朝鮮之役研究★ 輪轉鍊生:臺灣自行車產業史(1972-2005)
★ 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 雲南反共救國軍的探討, 1949~1954
★ 東港漁業的發展與變遷,1948-2008★ 日治時期「新竹州」之發展與演變(1895—1945)
★ 國民政府對戰後世界秩序之構想 -以「國際問題討論會」為例★ 台中加工出口區與潭子鄉社會變遷(1971-1994)
★ 清領時期台閩地區米榖貿易與商人(1685-1850)★ 新莊社會變遷的研究
★ 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 日治時期休閒景點北投溫泉的開發與利用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南幫票號的興起、興盛到沒落僅不過半個世紀。探究其興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其與晚清的官僚體系緊密結合有著極大關聯,其沒落之因也是因為與官場牽連過深,一時官逼存款便陷入倒閉的危機。
本文除了緒論與結論外,尚分為三大章節。第一章敘述清廷因為「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兩次戰爭失敗開放了五口通商口岸,而導致中外貿易關係產生巨大變化。晚清時期的中國內憂外患不斷,龐大的軍費支出,使得清廷政府面臨著財政缺口嚴重不足的窘境。因此,清廷官員為了籌措各種經費,資本雄厚的票商便成為官員們急欲攏絡的對象,這也為南幫票商的崛起創造有利的發展契機。
第二章從南幫的創始者「胡光墉」作為個案研究,由胡光墉與左宗棠之間的互動事例作為研究探討對象,探討南幫票商與晚清官僚以及清廷財政三者之間的關係。並由胡氏之例來分析當清廷政府面對財政經費不足,軍費、軍餉等龐大開支時,清政府如何與票商建立合作的關係;而身為南幫票商的胡光墉又如何運用自身亦官亦商的身分為國家舉借外債外,又替自己賺取到巨額的經手費利潤。
第三章企圖從胡氏企業的衰敗,端看其對於清廷官員以及上海的經濟有何影響。以及從胡氏投資生絲貿易失敗後,又加上權臣惡意的查帳與擠兌,致使其所開設的票號、錢莊一時無法應付資金缺口,導致迅速落敗的失敗之例來分析南幫票商所面臨的危機。
簡言之,本文欲以胡氏之例,來分析南幫票商如何運用靈活的手腕與清廷官員間產生密切的互動,分析多數南幫票商因與清廷官員關係匪淺,一旦遭到政敵惡意的政治傾軋,便會導致迅速敗亡的危機。
摘要(英) There was only half a century for Nanbangpiaohao (NBPH), banking system in Qing Dynasty (QD), from its development, prosperity to declination. Late Qing Bureaucracy (LQB) spoke for the reason to its prosperity. However, the heavy involvements of officialdom caused its declination. Consequently, the system was caught in great risk of bankruptcy due to a run on the bank mainly caused by the officialdom.
The research includes five chapter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first chapter relates immense changes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foreign countries and QD. The changes were resulted from the Opium War and Anglo-French Alliance. Five major seaports were forced to be opened to foreign trade. During LQD, there were unceasing foreign invasion and internal disarray in China. Immense military expenditure forced Qing Government to face serious financial distress. In order to increase governmental income, the bankers with great fortune became a flattery object to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 circumstance formed the advantageous fortune to the bankers developing their business. The second chapter is a case study about the founder of NBPH, Hu Guang-yong(胡光墉).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 Guang-yong and Zuo Zong-teng(左宗棠)and the bond among bankers from NBPH, LQD, and Qing finance are major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Hu’s case, the research analyzes how the government built the collaboration tie with the banker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distressed finance turmoil. Meanwhile the research also investigates how Hu used his special status, an official for Qing government and a NBPH owner to borrow foreign loan for his nation, and made a huge sum of brokerage from the process.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impact of Hu’’s declination to Qing officials , the economics in Shanghai(上海)and the crisis that the NBPH bankers was facing. Due to Hu’s investment defeat on skill trading, and a run on bank caused by malevolence withdrawing deposits from some powerful courtiers. Consequently, Hu’s enterprise corrupted because Hu’s NBPHs and other private banks could not manage a huge financial gap caused by the malevolence.
This research takes Hu’s case analyzing frequent interaction between witty NBPH bankers and Qing officialdom. Once their political interests are opposed, the political opponents would jostle against one anoth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intimacy interaction and involvement between two sides was the major reason for rapid declination to NBPH.
關鍵字(中) ★ 晚清財政
★ 晚清官僚
★ 南幫票商
★ 胡光墉
關鍵字(英) ★ Nanbangpiaoshang
★ Hu Guang-yong
★ Late Qing Bureaucracy
★ Late Qing Finance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辭………………………………………………………………………………………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緒論……………………………………………………………………………………… 1
第一章 南幫票商崛起之時代背景………………………………………………… 15
第一節 晚清政府之外貿關係…………………………………………………… 15
第二節 南幫票商與清廷財政…………………………………………………… 31
第三節 南幫票商與清廷官僚…………………………………………………… 43
第二章 胡光墉與晚清財政之關係………………………………………………… 54
第一節 胡光墉崛起的背景…………………………………………………………54
第二節 胡光墉與清末外債…………………………………………………………68
第三節 胡光墉與左宗棠……………………………………………………………85
第三章 胡光墉之衰敗及其影響…………………………………………………… 100
第一節 1883 年上海金融風潮…………………………………………………… 101
第二節 光墉衰敗與阜康倒閉…………………………………………………… 118
第三節 阜康票號倒閉之影響…………………………………………………… 140
結論………………………………………………………………………………………148
徵引書目…………………………………………………………………………………157
附錄一……………………………………………………………………………………171
圖 目 錄
圖2-1、胡光墉像……………………………………………………60
圖2-2、朝廷賞賜給胡光墉的花翎與黃馬褂………………………90
圖2-3、戒欺匾………………………………………………………99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壹、中文部份
一、檔案暨史料彙編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1-01-03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1-02-03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4-01-02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4-01-030。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4-01-04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4-01-04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4-01-04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4-01-04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4-02-00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4-03-03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4-03-03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5-01-00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5-01-04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5-01-04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5-01-05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5-01-05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5-03-00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5-03-00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5-03-01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5-03-01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6-01-01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7-02-00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10-01-00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10-01-00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10-01-00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10-01-00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10-01-01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10-02-01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10-03-00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10-03-00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10-03-010。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4-03-0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6-01-00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9-04-01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9-04-01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數位典藏,《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館藏號01-32-009-04-023。
上海申報館編輯,《申報》第三十四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上海申報館編輯,《申報》第三十五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上海申報館編輯,《申報》第三十六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上海申報館編輯,《申報》第三十七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上海申報館編輯,《申報》第三十八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上海申報館編輯,《申報》第三十九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上海申報館編輯,《申報》第四十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編,《上海錢莊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編,《中國清代外債史資料(1853-1911)》(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1年)。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金融史料組,《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第一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
龔嘉鐫修、李榕纂,《浙江省杭州府志》(八)(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12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32輯,美國 Virginia:中國研究中心,據浙江1962-90年印行本影印。
(清)應寶時修,俞樾纂,《上海縣志》(據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6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清)左宗棠著,楊書霖編,《左文襄公全集》(1-9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1月)。
(清)李鴻章著,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清)李鴻章撰,《李文忠公朋僚函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曾國荃撰,《曾忠襄公書札》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許瑤光撰,《雪門師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鄒弢,《三借廬贅譚》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5月)。
(清)清德宗撰,《大清穆宗毅(同治)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
(清)陳寶琛等修撰,《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
(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出版社,1963年)。
(清)戶部纂輯,《光緒朝捐納則例》(台北:文海出版社,1998年)。
山西財經學院,《山西票號史料》(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1990年10月)。
《上諭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微捲。
《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4年。)
《道咸同光四朝奏議》(台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
《諭摺彙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西古籍出版社,1989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 杭州巿:浙江古籍,1988年)。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四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五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六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第七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臺灣省文獻會編,《清文宗實錄選輯》(台北:大通書局,1984年)。
臺灣省文獻會編,《清仁宗實錄選輯》(台北:大通書局,1984年)。
中國近代史料叢刊,《鴉片戰爭》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郭廷以主編,《道光咸豐兩朝籌辦夷務始末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輯,《早期上海經濟文獻匯編》第一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05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輯,《早期上海經濟文獻匯編》第二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05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輯,《早期上海經濟文獻匯編》第六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05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輯,《早期上海經濟文獻匯編》第七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05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輯,《早期上海經濟文獻匯編》第十六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05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輯,《早期上海經濟文獻匯編》第十七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05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輯,《早期上海經濟文獻匯編》第二十九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0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中俄關係檔案史料選編》(香港:中華書局,1981年)。
清實錄館纂修,《清德宗實錄》,卷174(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三)》,第54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7年)。
東亞同文會編,《支那經濟全書》第二輯,據日本明治40年丸善株式會社出版影印,(台北:南天書局,1989年)。
東亞同文會編,《支那經濟全書》第三輯,據日本明治40年丸善株式會社出版影印,(台北:南天書局,1989年)。
東亞同文會編,《支那經濟全書》第六輯,據日本明治40年丸善株式會社出版影印,(台北:南天書局,1989年)。
黃鑒暉等編,《山西票號史料─增訂本》(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2年)
濱下武志等編,《山西票號史料,書簡篇(一)》(東京都: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1990年)。
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收在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十輯,第三百九十九冊,(台北:文海出版社,據1950年哈佛燕京學社版影印,1977年)。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八輯),(清)李鴻章著,《李文忠公選集》(二)(台北:大通出版社,1987年)。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清)清德宗撰,《清穆宗實錄選輯》(台北:大通出版社,1984年)。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三輯),伯琴編,《法軍侵臺檔》(台北:大通出版社,1984年)。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四輯),朱壽朋,《光緒朝東華續錄》(台北:大通出版社,1984年)。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福建省例》(台北:大通出版社,1987年)。
二、專書
(清)徐珂撰,《清稗類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王韜撰,《弢園文錄外編》卷2,(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年)。
(清)陳鍾英、秦湘業,《平浙紀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鄭觀應撰,《盛世危言》(台北:中華雜誌社,1965年)。
(清)李宏齡,《同舟忠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清)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83年)。
(清)王之春著,《國朝通商始末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林則徐著,《林則徐集》(北平:中華書局,1965年)。
(清)梁廷柟,《粵海關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清)文廷式,《文廷式全集》(二)(台北:大華出版社,1969年)。
(清)徐潤,《清徐雨之先生潤自敘年譜》,一名《愚齋自敘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清)段光清撰,《鏡湖自撰年譜》(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
(清)大橋式羽,《胡雪巖外傳》(台北:博遠出版社,1987)。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
(清)李伯元,〈南亭筆記〉,《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姬文,《市聲》,(台北:廣雅出版社,1987年)。
(清)小橫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觀》(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2月)。
(清)韓邦慶撰,《海上花列傳》(台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
(清)張集馨撰,杜春和、張秀清點校,《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
局,1999年5月)。
(清)曾紀澤,《曾紀澤日記》(中冊)(長沙:岳麓書社,1984)。
(清)劉體智撰、沈雲龍主編,《異辭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李慈銘著、吳語亭編注,《越縵堂國事日記》(第六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影印本)。
(清)歐陽昱,《見聞瑣錄》(長沙:岳麓書社,1982年)。
(清)左宗棠著、左孝同編,《左文襄公尺牘》(台北:廣文書局,1989年)。45.(清)評花主人,《九尾狐》,(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3月)。
(清)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卷150,(台北:鼎文出版社,1981年)。
蔡可園,《清代七百名人傳》(中),(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
華學烈,〈杭城再陷紀實〉,〈庚辛泣杭錄〉卷九,《中國野史集成》46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嚴正鈞編纂,《左文襄公年譜》(上、下)(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任光亮、朱仲岳編,《左宗棠未刊書牘》,(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
楊東粱,《左宗棠評傳》(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長沙:岳麓書社,1984)。
徐一士,《一士類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陳乃乾,《清代碑傳文通檢》(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李權時、趙渭人撰,《上海之錢莊》(台北:華世出版社,1929年)。
夏東元,《鄭觀應集》(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夏東元,《鄭觀應集》(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國輝,《晚清錢莊和票號研究》(北京:社會學科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台北:稻禾出版社,1996年1月)。
陳其田,《山西票莊考略》(台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
黃鑒暉,《山西票號史》(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2年6月)。
陳錦江著,王慶成主編,《清末現代企業與官商關係》(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1977年6月)。
張維安,《政治與經濟一中國近世兩個經濟組織的分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鄭亦芳,《上海錢莊,1843-1937:中國傳統金融業的蛻變》(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卷五下(第二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林慶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定本),(福州:福建人民山版社,1999年)。
王爾敏,《五口通商變局》(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6年)。
徐義生編,《中國近代外債史統計資料》,(中華書局,1962年)。
楚雙志、馬平安,《洋務運動時期中央與地方的權利之爭》,北京市檔案館編,《北京檔案史料》,輯2,(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頁210。
張開沅、馬敏、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上的官紳商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胡慶餘堂製藥廠、杭州市民建、工商聯,《杭州胡慶餘堂企業史》,頁234 -235。
余麗芬《胡雪巖與經營文化》,(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頁25。
鮑志成,《近通東瀛,遠達西歐—元明清杭州的對外交往》,周峰主編,《元明清名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44。
石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7年11月)。
衛聚賢,《山西票號》(新竹:說文社出版社,1977年)。
張桂萍,《山西票號經營管理體制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
鄭曦原,《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卷上),(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鄭曦原,《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卷下),(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丁離,《盛宣懷—中國商父與他的商業帝國》,(台北:海鴿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1日)。
李琳琦,《話說徽商》,(台北:時應出版社,2007年1月)。
中國海關學會編,《赫德與舊中國海關論文選》,(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4年9月)。
羅玉東,《中國釐金史》,上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劉秉麟編,《中國財政小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劉秉麟編,《近代中國外債史稿》(北平巿:生活、讀書、書知三聯書店,1962年)。
晉商國際研討會,《中國晉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海瀛著,《山西商幫》(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
李華著,《山東商幫》(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
方志遠著,《江右商幫》(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
范金民著,《動庭商幫》(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
田培棟著,《陜西商幫》(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
王日根著,《福建商幫》(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
林樹建著,《寧波商幫》(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
黃啟臣著,《廣東商幫》(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
陳學文著,《龍游商幫》(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
張海鵬著,《徽州商幫》(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
許雪姬著,《滿大人的最後二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
許毅編,《從百年屈辱到民族復興—清代外債與洋務運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
夏東元著,《洋務運動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凌耀倫、熊甫、裴倜編著,《中國近代經濟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年8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三聯書局,1995年)。
馬陵合,《晚清外債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
許毅 ,《清代外債史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1996年)。
黃仁宇著,《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01年)。
蕭致治,《鴉片戰爭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李恩涵等著,《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自強運動》(台北巿 : 食貨出版社,1977)。
孫毓棠,《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賈士毅著,《民國財政史》下冊(上海:上海書局,1990年)。
易惠莉著,《鄭觀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黃亨俊,《清代官銀錢號發行史》(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
郭廷以著,《太平天國曆法考訂》(台北:台灣商務,2001年)。
郭廷以著,《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郭廷以著,《郭著「太平天國史事日誌」校補 》(台北:台灣商務,2001年)。
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上海市:上海書局,1989年)。
林啓彥、朱益宜編著,《鴉片戰爭的再認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季平子著,《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台北:飛鴻國際總經銷,2001年)。
行龍、李文海著,《近代中國的民族覺醒》(北京:清華大學,2002年)。
唐德剛著,《晚清七十年》(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鄭劍順著,《晚清史硏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硏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戚其章著,《晚清史治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馬時雍,《胡雪巖故居》(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年)。
汪敬虞,《十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對華經濟侵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羅志平,《清末民初美國在華的企業投資:(1818-1937)》(台北:國史館出版,1996年)。
全漢昇,《明清經濟史硏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賈植芳,《近代中國經濟社會》(瀋陽:遼寧出版社,2003年)。
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 = Collected essays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Qing China 》(台北:稻香出版社,2003年)。
孫健,《中國經濟史-近代部分(1840-1949)》(北京:北京大學,1989年)。
尹良瑩著,《中國蠶業史》(台北:華岡書城,1980年)。
周匡明,《中國蠶業史話》(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史若民,《票商興衰史》(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
福爾索姆著,劉悅斌、劉蘭芝譯,《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台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
安介生,《山西票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曾業英主編,《五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硏究》(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李育民,《近代中外關係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豐祥、林麗月著,《中國近代史》(台北:五南書局,2002年)。
朱英,《近代中國商人與社会》(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喜所、李來容著,《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程麟蓀、張之香主編,《張福運與近代中國海關》(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范金民,《國計民生:明清社會經濟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惠信,《中國銀錠》(台北:作者自印,1988年)。
姜宏業,《中國地方銀行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陶水木,《浙江商幫與上海經濟近代化研究1840-1936》(上海市:三聯書店,2000年)。
張正明,《晉商興衰史》(太原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Denis Twitchett, John K. Fairbank編,《劍橋中國史》第十冊,(台北:南天出版社,1987年)。
Denis Twitchett, John K. Fairbank編,《劍橋中國史》第十一冊,(台北:南天出版社,1987年)。
三、期刊及學位論文
李春梅,〈中國近代早期股份制與1883年金融風潮〉,《大自然探索》,卷14期52(1995年2月),頁98-99。
凌弓,〈論1883年上海金融風潮及其對近代民用企業的影響〉,《上海金融學報》,期1(1996年)。
呂震寧,〈“紅頂商人”胡雪巖的營銷思想〉,《江西社會科學》,期16(1996年), 頁50-51。
楊華山,〈從《胡雪巖全傳》看中國近代早期的官商關係〉,《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期4(1997年),頁24-30。
田樹茂,〈清代山西票號分布圖〉,《文史月刊》,期6(1998年),頁178-182。
何鑫渠,〈走進胡慶餘堂—杭州胡慶餘堂簡史〉,《醫藥學史》,期4(1999年10月),頁42-45。
孔祥毅,〈1883年金融危機中的票號與錢莊(上)〉,《山西財經大學學報》,卷22期3(2000年6月),頁58-64。
孔祥毅,〈1883年金融危機中的票號與錢莊(下)〉,《山西財經大學學報》,卷22期4(2000年8月),頁64-68。
方勛臣,〈胡雪巖的經商之道〉,《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期3(2002年),頁41-43。
仇家倞,〈「紅頂商人」胡雪巖聚斂億萬家財探析〉,《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期4(2003年),頁64-67。
朱寶華,〈胡雪巖的“戒欺”觀對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係建設的啟迪〉,《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期3(2003年),頁56-59。
徐明德,〈論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歷史功績〉,《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期4(2003年),頁67-72。
張信惠,〈清末貨幣變革對山西票號的影響〉,《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上冊)(2004年10月),頁319-360。
張虎林,〈盛宣懷氣死胡雪巖〉,《文史博覽》,期19(2005年),頁1-2。
胡維平,〈對胡雪巖籍貫的幾點辨析〉,《黃山學院學報》,期2(2005年),頁40-43。
張依依,〈利己利人的胡雪巖因何敗落—兼論公共關系之緣起〉,《公關世界》,期1(2005年),頁56-58。
李英銓,〈論1882-1883年中國金融風潮〉,《安徽史學》,期6(2005年),頁19-23。
計光輔,〈胡雪巖與胡慶餘堂國藥號〉,《家庭中醫藥》,期9(2006年),頁10-11。
王振生,〈胡雪巖的經營文化〉,《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期3(2006年),頁84-86。
徐明,〈論晚清商業小說中的商人形象〉,《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期5(2007年),頁110-113。
胡德輝,〈胡雪巖與胡月喬:親兄弟明算賬〉,《劍南文學(經典閱讀)》,期5(2007年),頁81。
曹立前,〈對胡雪巖商業敗落的重新審視〉,《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期3(2007年),頁144-148。
章亞光,〈績溪人無需與他人“爭奪”胡雪巖〉,《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期2(2007年),頁20-23。
姜朋,〈從胡雪巖故事看官商關系與商法要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2007年),頁130-141。
祁建,〈盛宣懷與胡雪巖“鬥法”〉,《文史月刊》,期1(2007年),頁51-53。
黃禹康,〈百年豪宅話滄桑——走進杭州胡雪巖故居〉,《城建檔案》,期6(2008年),頁27。
范振乾,〈清季官督商辦企業及其官商關係(一八七三至一九一一):招商局與電報局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6月。
林慧君,〈晚清小說中所反映的中國商業界〉,國立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宋惠中,〈票商與晚清的官僚體系(1862-1911)〉,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高若蘭,〈高陽歷史小說《胡雪巖三部曲》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蘇舜卿,〈從買辦商人到實業家-徐潤(1839-1911)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謝敬慧,〈鄭觀應的商戰思想及其實踐〉,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黃韻樺,〈紅頂商人:胡雪巖(1823-1885)的文本考察〉,國立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黃千蕙,〈由商號到票號:傳統中國銀行業的誕生與演化,1644-1911〉,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寇家齊,〈從信賴者與被信賴者視點下探討信賴理論-以胡雪巖研究為例〉,南台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貳、外文部份
一、日文部份
寺田隆信撰,《山西商人の硏究:明代における商人および商業資本》(日本京都: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1972年)。
濱下武志著,《中國近代經濟史硏究》(東京巿: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9年)。
濱下武志等編,《山西票號史料,書簡篇(一)》(東京都: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1990年)。
濱下武志著,《近代中國の國際的契機》(東京巿:東京大學,1990年)。
鈴木智夫著,《洋務運動の研究》(東京巿:汲古書院,1992年)。
小島淑男著,《近代中國の經濟と社會》(東京都:汲古書院,1993年)。
二、英文部分
Folsom, Kenneth E.. Friends, Guests, and Colleagues:the Mu-Fu System in the Late Ch'ing Period ,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
Hao, Yen-Ping. The Comprador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
Mann, Susan. Local Merchants and the Chinese Bureaucracy, 1750-1950,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7.
Murphey, Rhoads. Shanghai, Key to Modern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53 .
Stanley, C. John. Late Ch 'ing Finance: Hu Kuang-Yung as An Innovator,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
指導教授 賴澤涵(Jeh-Hang Lai) 審核日期 2009-7-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