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30501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1 、訪客IP:3.144.205.223
姓名 呂理越(Li-Yue Ly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明崇禎朝監軍制度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Army supervisory system of Ming Emperor Chung Jen)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監軍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君主或皇帝派遣親信監督軍隊和其將領的一種軍事制度。明成祖起兵奪取天下後,各地藩王勢力被進一步削弱,為填補其權力空缺,隨之逐步派遣鎮守太監至各要地,監軍制度開始蓬勃發展。
大體而言,明代的監軍可分為宦官監軍和文人監軍兩大類;成祖到世宗前主要是以宦官監軍為主;世宗後,文人監軍取而代之;思宗時,則又重新啟用宦官監軍,兩者並行。此時,軍政上弊病叢生,外有滿洲連年入侵,內有流寇為亂;在內外戰事不斷失利之下,為因應嚴峻的局勢,思宗不但加強傳統文人監軍系統的運作,也重新啟用宦官監軍,企圖透過多個系統的互相監督制衡,達到防弊振衰的目標。
宦官監軍之全面重新啟用始於崇禎四年(1631)九月,其名曰監視太監、總監、分監。其任用肇因於思宗對文武官員的信心喪失,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前兩次係針對滿州,第三次針對李自成。其派遣地域多為京城附近與鄰近滿州之軍事重鎮;且職權不斷擴張,負責區域亦隨之擴大,並逐步從負責監察邁向領軍作戰,位同督撫。然而,此時宦官監軍不但因階段性任務達成而兩度全面撤回;且其派遣地域亦其針對性與侷限性,並非全面任用;再則雖爭議紛爭不斷,但思宗並未偏信,因此,思宗雖大力任用宦官監軍,但態度相當謹慎。而宦官監軍的任用,初期確也取得一時功效,但因大局已隳,隨之融入大環境中,成為加速明王朝滅亡的一份子。
文人監軍主要分為中央層級的監軍御史、部科官員和地方層級的監軍道等官員。此時因有代表皇帝之宦官監軍的遣任,故中央層級文人監軍不如宦官監軍活躍;但地方層級之文官監軍則因流寇為亂幅員日益擴大,領軍督撫分身乏術,故活躍於剿寇戰場上,負責監紀覈功、指揮作戰、參贊軍務與催督糧餉等重任。然監軍道等官員雖勝績不斷,但因流寇生成之因未除,剿了又生,最後形勢逆轉,無力回天。
本文研究後發現,不論是宦官監軍,抑或文人監軍,在崇禎朝均起了一定的功效;然其效用僅限於某地、某事,在大環境持續惡化下,最終無法持久與改變結局。
摘要(英) Army supervisory system, a military system in Chinese history, refers to that the king or the emperor sent his favorites to supervise the generals and his army troops. After Zhu Di—Emperor Cheng Tzu of the Ming Dynasty—raised troops and took the imperial power, seigniors were gradually weakened. In order to fill the power vacuum, the emperor sent eunuchs to strategic locations for supervision. Since then, army supervisory system began to flourish.
In general, the army supervisor in Ming Dynast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eunuch army supervisor and civil army supervisor. From Emperor Cheng Tzu to Emperor Shi Tzung, it was mainly eunuch army supervisors, but after that, civil army supervisor substituted. When it came to Emperor Sih Tzung, both were adopted. At that moment, military and political matters were replete with problems: outside Man Jou nationality launched invasion year after year, while inside there were insurrections of roving rebel bands. In the situation of successiv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ilures, Emperor Sih Tzung not only strengthened the operation of traditional civil army supervisor system, but reinstated eunuch army supervisors aiming at preventing corruption and malfeasance and rejuvenated through mutual supervision and balance among different systems.
The complete reinstating of eunuch army supervisors began in September, the fourth year of the Reign of Chung Jen(September,1631).They were named as supervising eunuch, Chief eunuch and divisional eunuch. This reinstating resulted from Emperor Sih Tzung’s loss of confidence on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There were 3 main stages: the first two were for Manchu and the 3rd for Li Tzi-cheng. The sent places were mostly military cities around Beijing and close to Manchuria. Moreover, the inspectors’ authority and responsible areas gradually expanded, and switched over to lead in fighting, parallel to the governor. But because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hased tasks, all eunuch inspectors withdrew later. They were also not fully assigned for the pertinenc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assigned place. In add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many controversies Emperor Sih Tzung did not believe one side only, so Emperor Sih Tzung was very cautious when assigning lots of eunuch inspectors. Although the assignment of eunuch inspectors did some good in the beginning period, later they became a member to accelerate the decay of the Ming Dynasty as the general situation has settled.
Civil officers who supervise the army were mainly central-government levels imperial supervisor, department officials and local levels military supervision Dau and so on. Because of the imperial’s assignment to eunuch supervisors, civil army supervisors were not as vigorous as eunuch supervisors. While the number of local civil supervisors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roving bandits’ insurrection. They were active in the battlefield, responsible for important tasks like disciplining supervision and reward assessment, commanding the troops, participating in military affairs, supervising and urging subsistence stores for troops, since the governor were tied down by war affairs. Although the local supervisor made successive victories in battle, and since the roving bandits occurred constantly, the situation was reversed in the end.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no matter eunuch supervisor or civil supervisor, both produced some effect in the years of Emperor Chung Jen, but they were only suitable for particular place and event. It cannot last long or change the end in the worsening overall situation.
關鍵字(中) ★ 監軍道
★ 監軍御史
★ 監視太監
★ 監軍
★ 鎮守太監
關鍵字(英) ★ Military supervision dau
★ Imperial secretary supervising the army
★ Supervising eunuch
★ Army supervisor
★ Eunuch commander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崇禎朝監軍派遣的背景 20
第一節 明代監軍制度沿革 20
第二節 思宗繼位前後的軍政概況與因應 36
第三節 內外戰事失利 50
第三章 宦官監軍的派遣與效果 59
第一節 宦官監軍的派遣 59
第二節 對文武官員的監督與成效 75
第三節 軍政的監督與成效 90
第四章 文人監軍的派遣與效果 101
第一節 文人監軍的派遣 101
第二節 中央監軍官員的任務執行與成效 116
第三節 地方文官監軍的任務執行與成效 128
第五章 結論 142
徵引文獻 149
參考文獻 壹、史料
一、檔案史料
中央研究院,《明清史料甲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1999年。
中央研究院,《明清史料乙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1999年。
中央研究院,《明清史料丁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1999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桂林市:廣西師大出版社,2001年。
二、官私修史書
(一)實錄
(明)李景隆等編纂,《明太祖實錄》,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4年。
(明)楊士奇等編纂,《明仁宗實錄》,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明)楊士奇等編纂,《明宣宗實錄》,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明)陳文等編纂,《明英宗實錄》,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明)李東陽等編纂,《明孝宗實錄》,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明)劉吉等編纂,《明憲宗實錄》,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明)費宏等編纂,《明武宗實錄》,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明)張居正等編纂,《明世宗實錄》,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4年。
(明)溫體仁等編纂,《明神宗實錄》,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明)張居正等編纂,《明穆宗實錄》,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明)溫體仁等編纂,《明熹宗實錄》,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清)勒德洪等編纂,《清太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官書、野史
不著撰人,《崇禎實錄》,台北:大通書局,1987年。
不著撰人,《痛史本崇禎長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西漢)司馬遷,《史記》,台北市:鼎文書局,1984年。
(明)何喬遠,《名山藏》,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45-47,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明)吳應箕,《啟禎兩朝剝復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438,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出版年不詳。
(明)李遜之,《三朝野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 別史類438,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年。
(明)鄧士龍編纂,《國朝典故》,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明)鄭曉,《吾學編》,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45,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清)文秉,《烈皇小識》,收錄於《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五輯,台北市:大通書局,1987年。
(清)吳偉業,《綏寇紀略》,收錄在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清)汪楫,《藏鈔本崇禎長編》,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市:三民書局,1956年。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查繼佐,《罪惟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321-324,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孫承澤,《山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367,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張岱,《石匱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318-320,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清)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戴笠,《懷陵流寇始終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441,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年。
三、文集、筆記、奏疏
(明)天都山臣,《女直考》,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36,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明)方震孺,《方孩未先生集》,台灣大學圖書館藏。
(明)朱燮元,《少師朱襄毅公督蜀疏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詔令奏議類65,台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
(明)吳甡,《柴菴疏集》,浙江省: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李清,《三垣筆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明)金光辰,《金雙嚴中丞集》,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
(明)徐石麒,《可經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72,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明)孫傳庭,《白谷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27,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明)郭正域,《郭文毅集》,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
(明)梅國楨,《梅國楨集》,武漢市:湖北人民,2006年。
(明)畢自嚴,《度支奏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83,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72,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年。
(明)劉宗周,《劉蕺山集》,收錄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24,台北市:台灣商務,1986年。
(明)盧象升,《盧忠肅公集》收錄在《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98-100,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年。
貳、中文專書、學位論文
巨煥武,〈明代的巡按御史〉,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71年。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台北市:丹青出版社,1986年。
邱業超,〈明代遼東經略制度研究〉,中壢市: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范中義、王兆春、張文才、馮東禮合著,《明代戰爭史》,收入中國軍事通史編委會主編,《中國軍事通史》,北京市:軍事科技出版社,1998年。
秦國經,《明清檔案學》,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5年。
晁中辰,《崇禎帝》,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馬空羣,《中國監察制度史》,台北市:出版者不詳,1978年。
張文良、李治亭合著的《明清戰爭史略》,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張承祥,〈晚明宦官馮保之研究〉,中壢市: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家副,〈明代兩廣總督兵源與餉源之研究〉,中壢市: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湯陳盛,<論洪承疇軍事作戰的理論與實際-以松錦之役為例>,中壢市: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樹藩,《中國文官制度史》,台北市:黎明文化出版社,1982年。
劉振仁,〈明代總督巡撫研究〉,台北市: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振仁,〈明代衛所制度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蔡磊、鄭泉寶,《大明日落-崇禎王朝的人與事》,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7年。
謝忠志,〈明代兵備道制度〉,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81年。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參、中文期刊論文
于志嘉,〈從衛選簿看明代武官世襲制度〉,《食貨月刊》,復刊第15卷第7、8期合刊本(1986年1月),頁30-51。
于志嘉,〈明檔的利用與明代衛所制度研究〉,《大陸雜誌》,第95卷第5期(1999年11月),頁9-26。
方志遠,〈明代的巡撫制度〉,《中國史研究》,1988第3期,頁87-97。
王德金,〈淺析明代的督撫〉,《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1年),頁39-43。
李三謀,〈明代邊防與邊墾〉,《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頁20-26。
李光濤,〈明清史料編刊的經過〉,收錄於《明清史料戊編上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頁43-46。
冷東,〈明代宦官監軍制度述略〉,《汕頭大學學報》,第10卷第3期(1994年),頁36-43。
宋純路,〈明代中後期巡按御史權力的膨脹及其原因〉,《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5月,頁37-40。
吳晗,〈明代之軍兵〉,收入氏著《讀史劄記》,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頁92-141。
吳振漢,〈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30期(2006年12月),頁210-237。
吳緝華,〈論明代封藩與軍事職權的轉移(上)〉,《大陸雜誌》,第34卷第7期(1964年4月),頁6-10。
吳緝華,〈論明代封藩與軍事職權的轉移(下)〉,《大陸雜誌》,第34卷第8期(1964年4月),頁23-26。
林乾,〈論明代的總督巡撫制度〉,《社會科學輯刊)》,1988年第2期,頁83-87。
季德源,〈中國歷史上的監軍制度〉,《軍事歷史研究》,1994年第1期,頁75-88。
周曉光,〈論明代崇禎年間的宦官〉,《學術月刊》,1992年第1期,頁53-59。
范玉春,〈明代督撫的職權及其性質〉,《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頁49-55。
侯覺非、周鵬飛,〈明代的巡按制度〉,《監察文苑》,2001年第8期,頁58-59。
晁中辰,〈明末大飢荒實因人禍考〉,《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頁51-55,86。
張士尊,〈明代總兵制度研究(上)〉,《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綜合版)》,第18卷第3期(1997年3月),頁20-24。
張士尊,〈明代總兵制度研究(下)〉,《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綜合版)》,第19卷第3期(1998年9月),頁12-17,35。
張士尊,〈明代總兵社會地位的歷史變遷〉,《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1998年),頁23-27。
張士尊,〈明代遼東都司軍政管理體制及其變遷〉,《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頁70-76。
張松梅,〈明初軍額考〉,《齊魯學刊》,2006年第2期,頁47-52。
張國勇,〈明代大同鎮述略〉,《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7卷第3期(2005年6月)頁27-30。
張劍,〈明代軍功制度初探〉,《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18-22。
陳表義、譚式玫,〈明代軍制建設原則及軍事的衰敗〉,《暨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8卷第2期(1996年4月),頁58-65。
鈔曉鴻,〈明代軍務總督始設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5期(1993年10月),頁40-41。
粱爾銘,〈論明代巡按御史的考察職權〉,《歷史教學(高校版)》,2007年第8期,頁16-20。
董倩,〈巡按御史與明代地方政治〉,《青海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頁83-87。
趙明,〈明代兵制研究六十年之回顧〉,《明清史》,1993年第10期,頁45-50。
趙明義,〈中國古代監軍制度探討〉,收錄於《復興崗學報》,2005年第84期,頁109-113。
鄧沛,〈明代九邊考述〉,《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4期(1999年8月),頁57-59。
魯杰、孟昭永,〈明代薊鎮總兵官考略〉,《文物春秋》,2008年第4期,頁3-8。
劉振仁,〈明代軍事領導機制組成與變化之研究〉,《軍事史評論》,2006年第13期,頁1-29。
蕭立軍,〈明代邊兵與外衛兵制初探〉,《天津師大學報》,1998年第2期,頁37-45。
蕭立軍、張麗紅,〈明代的天津總兵官〉,《歷史教學》,2008年第4期,頁104。
羅東陽,〈明代兵備初探〉,《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頁15-21。
羅東陽,〈明代的巡撫制度〉,《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頁39-43。
肆、外文著作
Hucker,Charles O.,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21(1958),pp.1-66 and 23(1960-1961),pp.127-151.
Wang, Chen-Main(王成勉),The Life and Career of Hung Ch'eng-ch'ou(1593-1665):
Public Service in a Time of Dynastic Change , Ann Arbor,Mich.: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Press,1999.
小川尚,〈明代的巡按御史について〉,《明代史研究》,1976年第4期,頁13-26。
奧山憲夫,〈明代巡撫制度の變遷〉,《東洋史研究》,第45卷第2期(1986年),頁55-80。
奧山憲夫 ,〈明代巡撫の官制上の位置につて〉,《史朋》, 1987年第21期, 頁1-11。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09-11-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