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30502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3.144.16.254
姓名 陳啟文(Chi-we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Study on the Life and Thoughts of Yu Shenxing)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晚明的輿論―李三才個案之研究 (1593-1623)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明神宗朱翊鈞幼年即位,張居正十年輔政期間,雖爭議不斷,但明朝國政日起有功,卻是不爭的事實。時至萬曆十年(1583),張居正因病過逝,神宗獨覽大權,明朝國勢自此日益衰敗,至明萬曆後期朝政已大非。
本文採歷史研究方法,廣泛的收集史料,再加以篩選、比對、分析,並歸納與于慎行有關的史料。首先透過史料的蒐集,包括正史、奏疏、文集、筆記、地方志、傳記……等,以明代一手史料為核心,再輔以近代相關二手史料,來探究于慎行的生平及其著作。
于慎行政治思想頗為豐富,但政績乏善可陳,先後三次罷官。萬曆五年(1577),張居正「奪情」事件,慎行與居正理念不合,以身體不適為由辭職返鄉,直至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逝世才重新起而任事。萬曆十八年(1591),慎行位居禮部尚書,神宗怠政、國本之爭等事,慎行力不從心,萬曆十九年(1592)被迫辭職返鄉。萬曆三十三年(1605),慎行重返朝廷任職,執掌詹事府,又以不適任為由,再次離職返鄉。
慎行歸臥期間,完成文學及史學著作。文學上,透過慎行所著《穀城山館詩集》,了解其文學思想及內涵,詩中多是抒發個人政治失意、反應社會現實、寄情自然山水為主,對於研究明代歷史及社會有所助益。史學上,藉由《讀史漫錄》、《穀山筆塵》等著作,可知其史學視野及成就,文中多半是藉古喻今,抒發政治上的失意,諷刺明代政治腐敗,並提出國政建言,為當代及後世史學建立卓越的貢獻。
摘要(英) Ming Shenzong Zhu Yijun ascended the throne at his childhood. Despite the ever-going disputes, during the ten years when Zhang Juzheng assisted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 it was an undisputable fact that the Ming dynasty kept progressing day by day. In the tenth year of the Wanli Period (1583AD), Zhang Juzheng died of illness, meanwhile Ming Shenzong arrogated all powers to himself. Since then it came to the gradual decline age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o the later stage of the Wanli Period, the situation was beyond salvation.
By mean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by extensively collecting, screening,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data, concludes historical information related to Yu Shenxing. It explores the life and all masterpieces of Yu Shenxing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data which includes the official history, memorials to the throne, collected works, notes, local chronicles, biographies, and so on, centered with primary historical data for the Ming Dynasty and supplemented with secondary information in modern times.
Yu Shenxing had rich political thoughts. However, he didn’t get luster political performance since he had resigned for three times. In the fifth year of the Wanli Period (1577AD), on the political event of Zhang Juzheng’s “Duoqing”, because of holding different opinions with Zhang Juzheng, Yu Shenxing resigned and returned hometown on the pretext of bad health. It was not until the tenth year of the Wanli Period (1582AD) when Zhang passed away that he resumed his post. In the eighteenth year of the Wanli Period(1591AD), Yu Shenxing served as the Minister of Rites. Because of Ming Shenzong’s neglect of administrative duties and the rivalry over the throne between the heirs, Yu Shenxing found his strength fell short of his will. Thus, he was forced to resign again in the nineteenth year of the Wanli Period (1592AD). In the thirty-third year of the Wanli Period (1605AD), Yu Shenxing returned to the court and took charge of the Household Administration of the Heir Apparent, but later on, he left office once again on the excuse of incompetence.
During his retirement, Yu Shenxing created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masterpieces. In literature, his literary ideas and thoughts are reflected in his “Gucheng Cottage Poetry”. These poems are mainly about expressing his personal frustration in politics, displaying the social reality and placing his emotions onto the nature, which serve as useful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the society of the Ming dynasty. In historic aspect, hi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achievements are reflected in his works like “On Reading History” and “Gushan Notes” which mainly narrate anecdotes of the past in alluding to the present, express his frustration in politics, satirize the political corrup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put forward his sugges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All these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the modern and future ages.
關鍵字(中) ★ 史學
★ 文學
★ 明神宗
★ 張居正
★ 于慎行
關鍵字(英) ★ Ming Shenzong
★ Zhang Juzheng
★ Yu Shenxing
★  histo
論文目次 章節目錄
緒論
壹、研究動機 1
貳、時間斷限與研究範圍 3
参、研究回顧 4
肆、史料與研究方法 12
伍、章節介紹 24
第一章 于慎行的生平及其文學視野 25
第一節 時代背景 25
第二節 于慎行的家世與生平 36
第三節 文學思想及內涵 46
第二章 于慎行的理想與政績 57
第一節 于慎行的政治思想 57
第二節 于慎行與明神宗 70
第三節 于慎行與張居正之互動 81
第三章 于慎行的史學視野與成就 91
第一節 于慎行的史論與對上古人事史評 91
第二節 中古人事史評 106
第三節 近代人事史評 120
結論 134
參考書目 13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與史料
(一)官書典籍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
申時行修、趙用賢纂,《明會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古籍,1995)。
令狐 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
托克托,《遼史》(台北:世界書局,1986)。
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1976)。
《明太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宣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英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孝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憲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世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神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
《明抄本萬曆起居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1)。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李約,《宋書》(台北:中華書局,1974)。
李白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
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
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9)。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
張廷玉等撰,《明史》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8)。
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脫脫等撰,《金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291,(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萬曆起居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薛居正,《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二)地方志
王贈芳等修;成灌纂,《濟南府志》﹙台北:台灣學生,1986)。
朱泰,游季勳裁正; 包大爟纂修,《兗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1997)。
李賢書、吳怡編纂,《東阿縣誌》(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清道光9年刊本)。
沈應文、張元芳,《順天府志》,收入《四庫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208,(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陸釴等纂修,《山東通志》(台南:撰者,1996)。
喻春霖重修;朱續孜纂,《平陰縣誌》(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清嘉慶13年刊本)。
(三)詔令奏議
不記著人,《萬曆邸抄》(台北:古亭書屋,1968)。
不記著人,《萬曆大政類編》,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政書類54(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
不記著人,《朝野申救疏》,收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史部13(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王家屏,《王文端公奏疏》(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山陰王氏家刊本)。王錫爵,《王文肅公奏草》(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間 1573-1620太倉王氏家刊本)。
朱賡,《朱文懿公奏疏》(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刊本)。
沈一貫,《敬事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刊》史部詔令奏議類63(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吳亮,《萬曆疏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68-4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孫丕揚,《孫太宰奏疏》,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北京:線裝書局,2004)。
倪元潞,《倪文貞奏疏》,收入《欽定四庫全書》129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983)。
葉向高,《綸扉奏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董其昌,《神廟留中奏疏彙要》,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24-26(北京:線裝書局,2005)。
鄒元標,《鄒忠介公奏疏》,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2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四)文集
于慎行,《穀城山館文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47﹙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于慎行,《穀城山館文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48﹙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于慎行,《穀城山詩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9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2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家屏,《復宿山房集》(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間廖鏞等刊本)。
王崇獻,《韻語拾遺》,(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嘉靖間(1522-1566)曹縣知事王守身刊本)。
王錫爵,《增定國朝館課經世宏辭》,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9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王錫爵,《皇明館課續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9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王錫爵,《王文肅公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35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艾南英,《天傭子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7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沈一貫,《喙鳴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7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沈鯉,《亦玉堂稿》,收入《四庫全書珍本》5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沈懋孝,《長水先生文鈔》,(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間(1573-1620)刊本)。
邢侗,《來禽館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6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余繼登,《淡然軒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1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李廷機,《李文節集》,收入沈雲龍編《明人文集叢刊》28﹙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李廷機,《皇明名臣言行錄》,收入沈雲龍編《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
李春芳,《李文定公貽安堂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50-153,(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茅大方,《希董先生集》,收錄於《四庫未收書籍刊》7,﹙北京:北京,2000)。
倪元璐,《倪文貞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許相卿,《黃門集》,(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陳與郊浙江刊本)。
許國,《許文穆公集》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91,(北京:線裝書局,2005)。
殷士儋,《金輿山房稿》,(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商輅,《商文毅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35,台南:莊嚴文化,1997)。
陳子龍,《皇明經世文編》,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22-29(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陳與郊,《陳奉常集》,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60,(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張位,《間雲館集》(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明刊本)。
張位,《問奇集》,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
張居正,《張文忠公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郭造卿,《海嶽山房存稿》,(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間(1573-1620)穀城于氏刊本)。
焦竑,《國朝獻徵錄》(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
馮琦,《馮琢庵先生北海集,收入沈雲龍編《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馮琦,《宗伯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馮惟訥,《馮光祿詩集》(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丙戌(十四年,1586)北海馮氏家刊本)。
湯賓尹,《睡庵稿》,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葉向高,《蒼霞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葉向高,《蒼霞續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5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萬恭,《洞陽子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鄒元標,《鄒子存真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藏,日本內閣文庫影印本)。
鄒元標,《鄒子願學集》(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藏,明刊本。)
趙志皐,《趙文懿公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8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趙志皋,《靈洞山房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32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趙南星,《趙忠毅公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謝杰,《棣萼北牕唫草》,(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間(1573-1620)刊本)。
顧起元,《嬾真草堂文集》,收入沈雲龍編《明人文集叢刊》28﹙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顧與沐,《顧端文公年譜》,收入《四庫存目叢書》子部14,(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顧憲成,《顧端文公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崇禎間無錫顧氏家刊本)。
顧憲成,《涇皋藏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292,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蔡獻臣,《清白堂稿》,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六輯22 冊。
魏允貞,《魏伯子稿》,(微縮資料),(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
(五)私史與筆記
于慎行,《穀山筆塵》(台北:學海出版社,1969)。
于慎行,《讀史漫錄》,收入《四庫存目叢書》史部史評類285,(台南:莊嚴文化,1996)。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天工書局,1988)。
文秉,《定陵註略》,收入《明季史料集珍》第2 輯(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
文秉,《先撥志始》(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台北:台北商務,1974)。
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入《國學叢書四百種》史部史評類44,(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司馬光,《傳家集》,(台北:商務,1986)。
朱正色,《涉世雄譚》,收入《四庫存目叢書》史部史評類286,(台南:莊嚴文化,1996)。
朱彝尊,《經義考》﹙台北:商務,1983)。
朱賡,《荼史》,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第26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李棪,《東林黨籍考》,收在《中國學術名著史學名著》第4集第6冊(台北:世界書局,1961)。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1985)。
李詡,《戒菴老人漫筆》,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樂,《見聞雜記》(台北:新興 ,1987)。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2004)。
何出光、陳登雲等撰,《蘭臺法鑑錄》,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傳記類16(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沈國元,《兩朝從信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356史部編年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谷應泰,《明史紀事始末》,收在《叢書集成新編》118(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吳應箕,《東林事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4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呂毖,《明朝小史》,收入《玄覽堂叢書》初輯第19册(台北:正中書局,1981)。計六奇,《明季北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周聖楷,《楚寶》,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118,﹙台南:莊嚴文化,1986)。
洪垣,《覺山洪先生史說》,收入《四庫存目叢書》史部史評類283,(台南:莊嚴文化,1996)。
姚之駰,《元明事類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88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夏允彝,《幸存錄》,收在《臺灣文獻刊》第235種(台北:臺灣銀行,1967)。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
張位、于慎行,《詞林典故》,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58(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黃景昉,《國史唯疑》(台北:正中書局,1969)。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莊廷鑨,《明史鈔略殘本》,收在《四部叢刊廣編》1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陳鼎,《東林列傳》,收在周駿富編,《明人傳記資料叢刊》6(台北:明文書局,1991)。
陳得芝、邱樹森、何兆吉輯點,《元代奏議集錄》(杭州:浙江古籍,1998)。
許重熙,《嘉靖以來注略》,(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賀詳,《留餘堂史取》,收入《四庫存目叢書》史部史評類285,(台南:莊嚴文化,1996)。
葉向高,《蘧編》,收入《明季史料集珍》第2 輯(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
雷禮,《國朝列卿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收在周駿富編,《明人傳記資料叢刊》129-140(台北:明文書局,1991)。
楊一奇撰、陳簡補輯,《史談補》,收入《四庫存目叢書》史部史評類286,(台南:莊嚴文化,1996)。
劉致撰;蘇天爵編,《國朝文類》,收入《四部叢刊》正編97(台北:商務,1979)。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中華書局,1966 )。
熊廷弼,《遼中書牘》(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明萬曆辛亥三十九年刊本)。
蔣平階,《東林始末》,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學海類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收入周駿富編之《明人傳記資料叢刊》11,(臺北:明文書局,1991)。
談遷,《國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35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蕭大亨,《遼事述》,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雜史類11(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
羅貫中,《三國演義》(台北:光復,1998)。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台灣商務,1978)。
二、近人著述(中文著作)
(一)中文專書
山根幸夫主編;田人隆, 黃正建等譯,《中國史研究入門》(北京: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2000)。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明史研究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方睿師,《蕉軒隨錄》(北京:中華書局,2001)。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毛佩琦,《中國明代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毛佩琦,《新編中國明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王春渝、杜婉言,《明代宦官與經濟史料初探》(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王春渝、杜婉言,《明代宦官》(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
王興亞,《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包遵彭主編,《明史論叢:明代政治》(台北:學生書局,1979)。
朱文杰,《東林黨史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9)。
朱倓,《明季社黨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45)。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杜婉言,《中國宦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
吳天任,《正史導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頁177-189。
沈明璋,《明代政治史》(編者自印,1967)。
李棪,《東林黨籍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李民實,《明代考選制度》(台北:考試院考選部,1984)。
李尚英,《明末東林黨》(北京:中華書局,1983)。
李渡,《明代皇權政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吳緝華,《明代制度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71)。
林天蔚,《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台北:南天書局,1995)。
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出版,2001)。
孟森,《明代史》(台北:台灣書店,1957)。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
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
洪煥椿,《明清史偶存》(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馬楚堅,《明政由治入亂之關鍵》,收入吳智和主編《明史研究專刊》第五期(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
唐進、鄭川水,《中國國家機構史》(瀋陽市:遼寧人民社,1993)。
孫文良、李治亭,《明清戰爭史略》(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張治安,《明代監察制度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張晉藩、懷效鋒主編,《中國法制通史‧明代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張顯清、林金樹等著,《明代政治史》 上、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張德信,《明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張怡著;魏連科點校,《玉光劍氣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陳田,《明詩紀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梁希哲、孟昭信,《明清政治制度述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
黃雲眉,《明史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79)。
曾繁康,《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3)。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知書房,2003)。
楊樹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趙子富,《明代學校與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樊樹志,《萬曆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樊樹志,《張居正與萬曆皇帝》(北京:中華書局,2008)。
歐陽琛、方志遠,《明清中央集權與地域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鄭克晟,《明清史探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鄭天梃,《明清史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潘星輝,《明代文官銓選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齊覺生,《明代監察制度之權力分配及其運用》(編者自印,1964)。
衛建林,《明代宦官政治》(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
錢穆,《明代政治》(台北:學生書局,1968)。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錢茂偉,《明代史學編年考》(北京:中國文聯,2000)。
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
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
謝國楨,《晚明史籍考》(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1981)。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
謝國楨,《明清筆記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62)。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關文發、顏文廣,《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蘇同炳,《明史偶筆》(台北:台灣商務,1995)。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著,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二)中文學位論文
王文娟,〈明代科舉考試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王莉華,〈明代王錫爵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王念西,〈資治通鑑的史觀—以北魏為例(西元261-534)〉,(私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巨煥武,〈明代巡按監察御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70)。肖平,〈試論災異與萬曆政局〉,(江西: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李京圭,〈明代文人結社運動的研究--以復社為主〉(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李民實,〈明代文官之考選與任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邱業超,〈明代遼東經略制度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邱雯惠,〈晚明的輿論─李三才個案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論文,2005)。
林聖坤,〈方從哲與晚明政局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麗月, 〈明末東林運動新探〉(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
林麗明,〈張居正的政治改革〉(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許國賢,〈明代文官俸祿制度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陳君麗,〈公安派及其性靈說流變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文藝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張承祥,〈晚明宦官馮保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論文,2006)。
張治安,〈明代監察制度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62)。張榮林,〈明代吏部文選清吏司職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
張藝曦,〈講學與政治:明代中晚期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董立夫,〈明代進士研究:社會背景的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1990)。
董立夫,〈明代官僚組織的組成及其運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博士論文,1999)。
潘富堅,〈明末黨爭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1984)。
蔡順周,〈明代科舉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蔡慶順,〈明代宦官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1992)。
駱芬美,〈明代官員的丁憂與奪情〉(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蕭慧媛,〈明代官員的乞休致仕--官場困局下求退告歸的時代現象〉(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三)中文期刊論文
尹韻公,〈略論《萬曆邸鈔》〉,《新聞硏究資料》,第45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1989),頁75-90。
王天有、陳稼禾,〈試論明代的科道官〉,《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89年第2期(北京:北京大學,1989),頁37-45。
王文景,〈明宦官心態與現象之分析〉,《中興史學》第6期(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000), 頁31-79。
王止夌,〈東林黨與明朝國運〉,《醒獅》,第14 卷第7 期(台北:醒獅月刊社,1976),頁18-20。
王克嬰,〈明末浙黨領袖沈一貫簡論〉,《南開學報》,1999年第3期(天津:南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部,1999),頁52-56。
王燕,〈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的科考弊端及其紛爭〉,《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蘇州:蘇州大學學報編輯部,2002),頁110-113。
王煜,〈顧憲成研究〉,《中國文化月刊》,第84 期(台中: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系,1986),頁56-74。
牛建強,〈明後期政爭之紛爭—兼論東林學派政爭之非直接介入〉,《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 期(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學術期刊社,1995),頁19-24。
孔令才,〈蘭台已注史臣名—明代著名學者、詩人于慎行〉,《青年思想家》,第6期(山東:山東大學,2003),頁83-85。
任寶禎,〈海內孤本《兗州府志》重新面世記〉,《山東圖書館季刊》,第4期(山東:山東圖書館,2008),頁35-36。
朱子彥,〈論明代的內閣與黨爭〉,《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1期(上海: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1996),頁149-155。
朱傳譽,〈明代輿論研究〉,《報學》,第4 卷10 期(台北:報學出版社,1973),頁75-91。
朱崇業,〈言官與明代政治〉,《晉陽學刊》,1990年第3期(山西:晉陽學刊編輯部,1990),頁56-60。
朱鳳雲,〈標舉齊風以振世---萬曆前期山左三家詩論概觀〉,《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四川:長江師範學院,2009),頁71-74。
李治亭,〈明亡于神宗辨〉,《史學集刊》,1998年第2期(吉林:吉林社會科學院歷史所,1998),頁26-31。
李洵,〈明末東林黨的形成及其政治主張〉,《東北師範大學科學集刊》,第3期(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學術期刊社,1957),頁156-169。
李洵,〈論明末政局〉,《史學集刊》,1986年第1期(吉林:吉林社會科學院歷史所,1986),頁1-6。
李渡,〈明代皇權與宦官關係論略〉,《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5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1995),頁80-84
李珩,〈論明代言官〉,《北方工業大學學報》,14 卷4 期(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02),頁69-73。
李慶立、劉玉新,〈《于慎行年譜》箋補〉,《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1期(山東:聊城大學,2002),頁99-110。
李慶立、崔建利,〈于慎行及其著述之研究漫議〉,《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山東:聊城大學,2004),頁11-15。
余興安,〈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研究〉,《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1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1992),頁73-84。
吳振漢,〈明代前期內閣與吏部主導人事權之變遷〉,《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2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2000), 頁71-95。
吳振漢,〈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8 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2003),頁1-31。
杜婉言,〈明代宦官與明代經濟〉,收在《明代宦官與經濟史料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頁388-413。
肖平,〈試論災異在政治互動中的特殊作用-以明朝萬曆年間為例〉,《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江西: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2005),頁78-81。
那思陸,〈明代的司法制度〉,《政大法學評論》,第61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1999),頁1-34。
何兆吉,〈明代內閣相權的一點質疑〉,《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第6卷第4期(遼寧:大連民族學院,2004.07),頁58-61。
何孝榮,〈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4 期(山東:山東大學1997),頁39-45。
何冠彪,〈清朝官方的「明亡於萬曆」說〉,《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8 卷第1 期(台北:國立編譯館館刊,1999),頁255-272。
林麗月,〈李三才與東林黨〉,《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9 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1981),頁95-110。
林麗月,〈閣部衝突與明萬曆朝的黨爭〉,《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0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1982),頁123-141。
林麗月,〈閣部衝突與明萬曆朝的黨爭〉,《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0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1982),頁123-141。
林楓,〈萬曆礦監稅使原因再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一期(福建: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2002),頁13-19。
林樺,〈葉向高《蒼霞草全集》散論〉,《貴州文史叢刊》,1997年第1期(貴州:貴州省文史研究館,1997),頁48-52。
孟祥才、張平,〈從《讀史漫錄》對戰國秦漢人物的品評看于慎行的歷史眼光〉, 《濟南職業學院學報》,第1期,(山東:濟南職業學院,2005),頁19-24 。
周忠泉,〈李三才與東林黨新論〉,《史苑》,第51 期(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會,1990),頁31-60。
周學軍,〈東林黨人的作為:政治與經濟的背離〉,《江漢論壇》,第11 期(武漢:江漢論壇雜誌社,1988),頁66-70。
周瀟,〈齊風與齊氣萬曆朝山東詩壇〉,《管子學刊》,第1期,(山東:齊文化研究院,2006),頁123-127。
周瀟、裴世俊,〈晚明山東文壇宗尚〉,《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山東:山東師範大學,2006),頁132-137 。
侯明,〈論明代言官的權責〉,《史學月刊》,1990年第3期(湖北:華中師範大學,1990),頁37-41轉30。
侯明,〈明末言官集團化的原因〉,《社會科學輯刊》,1991年第4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1991),頁80-84。
南炳文、李小林,〈關於萬曆時期的礦監稅使〉,《社會科學輯刊》,第68 期第3 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1988),頁95-101。
范知歐,〈論于慎行佛道思想〉,《宗教學研究》,第1期(四川: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09),頁148-154。
范知歐,〈論于慎行工商業與消費思想〉,《學術思想》,第11期(黑龍江: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8),頁158-161。
范知歐,〈于慎行的藏曲及其戲曲愛好〉,《戲曲研究》,第2期(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2008),頁185-202。
范知歐,〈于慎行史學著述考論〉,《史學史研究》,第1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9),頁50-59。
范知歐,〈讀史漫錄的流傳和影響〉,《聊城大學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山東:聊城大學,2009),頁73-77。
范知歐,〈穀山筆塵的流傳和影響〉,《古典文獻研究》,第 0期( 江蘇: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2009),頁157-173。
范知歐,〈論于慎行關於民族交往的現實對策〉,《雲南社會科學》,第5期(雲南,雲南省社會科學院2008),頁57-62。
施友佃,〈晚明賢相與鐵面御史〉,《福州黨校學報》,1999年第1期(福建:福州市黨校學報編輯部,1999),頁58-60。
韋慶遠,〈論隆慶〉,《史學集刊》,第2期(吉林:吉林大學,1993),頁18-28。
韋慶遠,〈論萬曆早年〉,《明史研究專刊》,第12期(台北:大立出版社,1998),頁1-112。
倪軍民,〈試論明季言路膨脹與政治失控〉,收入李洵、李澍田主編,《明史論集》,1993年6月1版1刷(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頁270-282。
南山,〈鐵血宰相張居正〉,《中華遺產》,第11期(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16。
唐克軍,〈明代官員升遷途徑述論〉,《史學月刊》,2004年第1期(湖北:華中師範大學,2004),頁38-47。
孫鋒、鄭秀喜,〈于慎行政治思想述評〉,《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山東:聊城大學,2005),頁78-82。
郭培貴,〈論明代中後期銓選的「獨重進士」〉,《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河南: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出版部,2003),頁114-117。
張仁璽,〈于慎行的君道觀與臣道觀述評〉,《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山東:山東師範大學,2005),頁102-105 。
張治安,〈明代六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1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75),頁13-46。
張哲郎,〈明史官銜名詞譯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2),頁115-141。
許大齡,〈試論明後期的東林黨人〉,收入《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頁126-157。
黃啟臣,〈萬曆年間礦業政策的論爭〉,《史學集刊》,第3 期(吉林:吉林社會科學院歷史所,1988),頁26-32;頁35。
許振興,〈燭影斧聲事件考察〉,《東方文化》,第2卷第37期(台北:國家圖書館,1999),頁204-235。
陳支平、林楓,〈明代萬曆前期的商業稅制與稅額〉,收在朱誠如、王天有主編,《明清論叢》第一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年),頁396-413。
陳梧桐,〈明人文集的史學價值〉,《明代研究通訊》,第3期(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00), 頁17-35。
陳俊,〈明神宗派出礦稅監補正〉,《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31 卷5 期(雲南:雲南師範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1999),頁32-34。
陳寶良,〈明人文集之學政史料及其價值〉,收入中國明代研究學會主編《明代文集與文人研究》(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01),頁339-357。
崔建利,〈明代聊城雙璧—謝榛、于慎行〉,《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山東:聊城大學,2005),頁54-61。
傅榮珂,〈晚明政風與學風之探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0 卷5 期(台北: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1987),頁35-44。
楊三壽,〈萬曆礦稅大興起止時間表〉,《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32 卷5 期(雲南:雲南師範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2000),頁41-42。
楊三壽,〈萬曆礦稅大興被迫害官員補正〉,《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2 期(雲南:雲南師範大學,2000),頁26-19。
楊三壽,〈萬曆礦稅大興對官員的殘害及其影響〉,《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3 卷5 期(雲南:雲南師範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2001),頁46-49。
楊東、孫鋒,〈于慎行人才管理思想述評〉,《青年文學家》,第3期(黑龍江: 齊齊哈爾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09),頁93-94。
楊濤,〈明朝萬曆中礦監進奉內庫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 年6期(雲南:雲南師範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1986),頁48-51。
楊樹藩,〈明代科舉制度〉,《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20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69),頁207-232。
楊豔秋,〈明中後期的史學思潮〉,《史學史研究》,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1),頁42-44。
趙琪、堯唐,〈略論于慎行及其詩文創作〉,《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 期(山東:聊城師範學院,1998),頁84-88。
廉敏,〈于慎行《讀史漫錄》的歷史思想〉,《文史哲》第6期(山東:山東大學,2002),頁61-66。
蔡明倫、李亞明,〈論明代言官維護皇權的政治功能-以嘉靖、隆慶、萬曆朝為中心〉,《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6卷第2期(江西: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編輯部),頁113-117。
蔡明倫、夏莉芳,〈明中後期言官蛻變的原因〉,《貴州社會科學》,第194期(貴州:貴州社會科學院,2005),頁144-146。
蔡瑞霞,〈論淮撫李三才〉,《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 卷4 期,(浙江:溫州師範學院,1999),頁28-32。
雷飛龍,〈朋黨與政黨的比較觀〉,《思與言》,第2 卷第6 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65),頁31-41。
鄭文君,〈試論東林黨人反對內閣專權的歷史意義〉,《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四川:四川大學,1994),頁63-70。
鄭澤森,〈試論東林黨人在晚明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江漢大學學報》,1 期(武漢:江漢大學學報編輯部,1994年),頁95-102。
劉長江,〈明代科道官員參與廷議之得失〉,《川東學刊(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期(四川: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1998),頁45~49。
樊樹志,〈東林非黨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 期(上海:復旦大學,2001),頁56-72。
謝貴安,〈《明實錄》修纂與明代政治鬥爭〉,《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湖北:武漢大學期刊社,1997),頁108-113。
韓道誠,〈明萬曆間礦稅之禍述略〉,《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 卷第1 期,(台北:國立編譯館館,1974),頁215-235。
藍東興,〈明中後期朋黨特點及其形成原因〉,《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貴州: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8),頁37-40。
蕭憶梅,〈論張居正時代之閣權〉,《史學會刊》,第40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會,1996.06),頁21-28。
三、近人著述(外文部分)
(一)專書
Ho, Ping- ti何炳棣,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Huang, Ray黃仁宇,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Hucker,Charles O.,The Censorial System of Ming China,.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Hucker,Charles O.,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ate in Ming Times,1368-1644, Tucson :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61.
Hucker, Charles O. (ed.), Chinese Government in Ming Times: Seven Stud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小川尚,《明代地方監察制度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9)。
小野和子編,《明清時代の政治と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3)。
小野和子,《明季黨社考—東林黨と復社》,收入《東洋史研究叢刊》之五十(京都:同朋舍,1996)。
和田正廣,《明代官僚制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2)。
(二)論文
Atwell, William S., “From Education to Poloitics: The Fu She”, in De Bary, Wm.
Theodore (ed.),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 pp. 333- 367.
De Bary, Wm. Theodore, “ Individualism and Humanitarianism in Late Ming
Thought”, in De Bary, Wm. Theodore (ed.),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pp. 145- 248.
Huang, Ray黃仁宇,“Military Expenditur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Oriens Extremus 17,1970, pp. 1-12.
Hucker, Charles O.,“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1,1958, pp. 1-66.
Hucker, Charles O.,“The Tung-lin Movement of the Late Ming Period”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 edited by John K. Fairbank, Chicago,1957, pp.І32-І62.
小野和子,〈東林黨考(一)--淮撫李三才をめぐつて〉,《東方學報》,52 冊(東京:東方學會,1980),頁563-594。
小野和子,〈『萬曆邸鈔』と『萬曆疏鈔』〉,《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13卷(福岡:九州大學,1984),頁33-51。
小野和子,〈東林黨考(二)--その形成過程をめぐつて〉,《東方學報》,55 冊(東京:東方學會,1983),頁259-323。
和田正廣,〈萬曆政治における員缺の位置〉,《東洋史論集》,4冊(福岡:九州大學文學部,1975),頁38-57。
岩見宏,〈晚明財政の一考察〉,收入岩見宏、谷口規矩雄編,《明末清初期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9),頁271-300。
城井隆志,〈萬曆二十年代の吏部と黨爭〉,《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13輯(福岡:九州大學文學部,1984),頁52--82。
城井隆志,〈萬曆三十年代における沈一貫の政治と黨爭〉,《史淵》,122輯(福岡:九州大學文學部,1985),頁95-135。
城井隆志,〈明末の一反東林派勢力についえて顧天埈おめつて〉,收入明代史研究會編,《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上)(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263-281。
櫻井俊郎,〈明代題奏本制度の成立とその变容〉,《東洋史研究》,51卷1期(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92),頁1-29。
四、工具書
大化書局編,《明代地方志傳記索引》(台北,大化書局,1986)。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明代政治制度史》全體研究生編,《明代政治制度
史類目初稿》(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0)。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中國近八十年明史論著目錄》,
(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四庫全書索引編纂小組,《四庫全書傳記資料索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田繼綜編,《八十九種明代傳記資料綜合引得》(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引得編纂處,1966)。
朱保炯、謝沛霖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索引》(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
徐泓,〈五十年來台灣的明史研究之回顧〉,《五十年來台灣的歷史學研究之回顧》(三)(台北:正中書局,1974),頁379~452。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5-1966)。
余秉權,《中國史學論文引得》(台北:華世書局,1975)。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10-6-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