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401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3.137.218.230
姓名 徐銘謙(Ming-chien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以筆硯作佛事:北宋文字禪運動流衍考
(Implementing Buddhism through Writing: Research for the Spread of Wen-tzu Ch’an Movement in the Northern Sung)
相關論文
★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活動之研究★ 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
★ 香積敘事-漢地僧院裏的廚房與齋堂★ 冷齋夜話文藝思想之研究
★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 戒律與身體~以《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記為中心
★ 僧傳裏的善女人 ──以釋寶唱《比丘尼傳》為中心★ 法雲《翻譯名義集》的語言研究──以音寫語段的分析為中心
★ 沉淪與解脫:《天龍八部》的悲劇意識★ 《法句譬喻經》的敘事研究
★ 《金粟山大藏經》殘卷之異體字研究 ——以上圖藏本為中心★ 唐人小說裡的佛教寺院 --以俗眾的宗教生活為中心
★ 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 唐人小說中所反映的家庭與家庭意識
★ 《紹興重雕大藏音》字樣研究★ 上博01(2405)V《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寫本殘卷書成年代考-以寫本異體字為中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以筆硯作佛事」,是宋代禪宗最顯著的特徵。北宋文字禪運動的流衍,不只是禪宗思想發展的過程,與當時社會文化的變遷更是息息相關。自宋初官方就大抵確定的右文策略,首先引導北宋重文的社會風氣,同時也將政教關係籠罩於其下。太祖、太宗、真宗皆與佛教關係良好,宋帝的崇尚斯文也反映在中央僧官考試當中。
到北宋中期,古文運動替僧侶與士大夫打開一條通往同一個文學場域的道路,儘管排佛論調時有所聞,但士大夫之間愈發興起禪悅之風,能夠創作雄文雅句的禪徒也更加趨向文士化。至北宋晚期,雖有徽宗以揚道抑佛為主要訴求的諸多措施,但惠洪、克勤等文字禪大師仍在此期活躍,並製作出極具代表性的文字禪文本。同時,在北宋印刷技術的普遍之下,禪僧公案語錄大行於世,士大夫紛紛受請為禪籍作序,以廣流傳。這些文字禪文本不只令公案的運用滲入宋代的詩禪關係,對於當時尚意的書法、追求傳神的畫論,以及遍及士僧之間的茶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兩宋之際,此前文本裝幀方式的進步促使公案考據更為便利,公案鑽研之風由是而起,禪門對此逐漸產生反動;另一方面,禪僧口語對話式的語錄也成為一些理學家語錄學習模仿的範本。
南宋以後,為數可觀的禪詩文集相繼問世,至明代尚有一卷題為「文字禪」的輯稿出現,而惠洪的宗門地位也在明代被重新標舉,凡此皆北宋文字禪的流風餘韻。總的說來,文字禪運動無疑是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本文嘗試在宗教哲學氛圍之外考察它的流衍過程,對於理解北宋禪宗文化與政治、社會的關係,乃至與文人士大夫互動等諸多層面,應是有所幫助的。
摘要(英) “Implementing Buddhism through Writing,”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 Buddhism in the Su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valuing culture in the Early Sung, which also affe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the government. Take T’ai-tsu, T’ai-tsung, and Chen-tsung for example, they were all friendly with Buddhism. Sung emperors’ supporting culture development also reflected in the exam of central monkish officials.
During the mid-term of the Northern Sung, monks and literati debated in the Classical Prose Movement. While some literati were against Buddhism, whereas others enjoyed Ch’an. Some Ch’an monks were more like literati. In the late Northern Sung, Hui-tsung favored Taoism and resisted Buddhism. Despite difficult situation, Hui-hong, K’o-ch’in and other masters of Wen-tzu Ch’an were still active at that time. They even produced many renowned works of Wen-tzu Ch’an.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evalence of printing technology made Ch’an masters’ Gong-An and quotations more popular. Literati wrote prefaces for Ch’an books which also made them more widespread. These texts of Wen-tzu Ch’an strengthen the influence of Gong-An, such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etry and Ch’an Buddhism, discussion on calligraphy through Ch’an as well as the assimilation of tea and Ch’an in the Sung Dynasty. The late Northern and early Southern Song, the progress of binding technology made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Gong-An more convenient, so the climate of studying Gong-An were risen and developed. However, some Ch’an monks despised it. In the meantime, Ch’an masters’ quotations became the model for Neo-Confucians’ quotations.
After the Southern Song, plenty of anthologies and collected works of Ch’an were produced. A roll of manuscript called " Wen-tzu Ch’an " even appeared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Hui-hong’s status was raised again. Those were the reverberation of Wen-tzu Ch’an. On the whole, Wen-tzu Ch’an movement in the Northern Sung is undoubtedly a complex cultural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ovement of Wen-tzu Ch’an beyond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h’an culture, politics, society, and even other aspects such as interaction with the literati in the Northern Sung.
關鍵字(中) ★ 文字禪
★ 北宋禪宗
★ 公案語錄
★ 詩禪交涉
★ 以禪論書
★ 茶禪一味
關鍵字(英) ★ Wen-tzu Ch’an
★ Ch’an Buddhism in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y
★ Gong-an and Quotations
★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etry and Ch’an Buddhism
★ discussion on calligraphy through Ch’an
★ the assimilation of tea and Ch’an
論文目次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1
一、對文字禪運動的界定 1
二、如何看待宋代佛教 12
三、宋代以前禪門「不離文字」的現象 22
四、「以筆硯作佛事」在北宋社會的形成 27
第二節 北宋文字禪與相關佛教研究成果之回顧 30
一、文字禪的相關研究 30
二、宋代佛教政策與制度的研究概況 37
三、關於前賢研究的一點商議 40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步驟 43
第二章 北宋政教關係對禪文化的影響 49
第一節 宋初王室的佛教信仰與知識選擇 49
一、宋初尚文之風與太祖誓約問題再議 49
二、太祖、太宗對佛教的態度 58
(一) 太宗之前王室與佛教的關係 59
(二) 太宗的護教立場及佛教著作 60
三、真宗的佛教面向 64
四、北宋中期以後王室對禪宗的護持 68
第二節 僧侶與官僚體系的關係 70
一、從士大夫佛教到文人佛學 70
二、中央僧官考試的文理要求 72
三、古文運動中的排佛主張與宗門採取的行動 75
第三節 徽宗揚道抑佛的措施 86
一、北宋諸帝的道教信仰 86
二、教主道君皇帝與北宋晚期的抑佛事件 87
三、小結:徽宗朝的文字禪典範 91
第三章 禪宗文字在北宋的流通及其效應 95
第一節 略談北宋印刷術與譯經事業 95
第二節 禪門語錄、燈錄、和公案的結集 101
第三節 北宋士大夫為禪籍作序之效應 136
第四章 禪文化對宋代社會審美判斷的影響 147
第一節 詩禪關係與公案活句說的流變 147
一、再議如何看待詩禪關係 147
二、公案「活句」說的流變 155
三、小結:有關以禪論詩的正當性 161
第二節 北宋尚意的翰墨禪機 164
一、歐陽修與蘇軾的尚意書論 165
二、黃庭堅書論中對禪門公案話頭的運用 170
三、北宋畫論對「物外之形」的追求 174
第三節 禪門中的茶文化 178
一、茶禪關係再商榷──兼論茶禪東傳日本之淵源 178
二、禪門公案中的茶事──以《景德傳燈錄》為例 189
第五章 文字禪的流風餘韻 193
第一節 從文本裝幀方式看禪門對公案態度的轉變 193
第二節 文字禪在南宋的餘緒 203
第三節 餘論:略談惠洪與文字禪在元明兩代的表述 241
第六章 結語 251
主要參考書目 260
圖目錄:
圖一、蝴蝶裝書頁對折 194
圖二、蝴蝶裝書頁對折(鳥瞰) 194
圖三、蝴蝶裝書頁黏合1 194
圖四、蝴蝶裝書頁黏合2 194
圖五、蝴蝶裝隔頁空白面 195
圖六、包背裝書頁對折 196
圖七、包背裝書頁黏合加書皮 196
圖八、包背裝(鳥瞰) 196
圖九、今日所見經折裝佛書1 197
圖十、今日所見經折裝佛書2 197
圖十一、經折裝展閱部分頁面 198
圖十二、經折裝收展方便 198
圖十三、經折裝書皮靠攏展開 198
圖十四、經折裝(鳥瞰) 198
表目錄:
表一、北宋臨濟宗公案語錄類禪籍 107
表二、北宋雲門宗公案語錄類禪籍 118
表三、北宋曹洞宗公案語錄類禪籍 123
表四、北宋法眼宗公案語錄類禪籍 124
表五、北宋其他公案語錄類禪籍 125
表六、兩宋之交或可能已入南宋之公案語錄類禪籍 127
表七、無法判斷之公案語錄類禪籍 130
表八、南宋臨濟宗公案語錄類禪籍 217
表九、南宋曹洞宗公案語錄類禪籍 229
表十、宋元之際公案語錄類禪籍 231
表十一、南宋其他公案語錄類禪籍 233
表十二、無法判斷之南宋公案語錄類禪籍 237
參考文獻 本參考書目主要分「文獻史料」、「近人論著」、「學位論文與單篇論文」三部分,除「文獻史料」以時代排序為先,餘皆以著者姓氏筆劃遞增排序。又,「文獻史料」下分「佛藏禪籍類」、「史書類」、「子書類」、「集書類」等四部類,其中,凡釋氏著作即使具有其他三類之性質,亦皆歸於「佛藏禪籍類」。
一、文獻史料
(一) 佛藏禪籍類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8。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14。
[姚秦]僧肇著,《肇論》,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5。
[隋]智顗著,《妙法蓮華經玄義》,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33。
[隋]吉藏著,《金剛般若疏》,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33。
[唐]道宣著,《續高僧傳》,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50。
[唐]窺基著,《金剛般若論會釋》,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0。
[唐]道世著,《法苑珠林》,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53。
[唐]杜朏著,《傳法寶紀》,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85。
[唐]澄觀著,《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36。
[唐]裴休編,〈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8。
[唐]文益著,《宗門十規論》,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63。
[南漢]文偃說、守堅編,《雲門匡真禪師語錄》,臺北:新文豐,嘉興藏本,冊24。
[南唐]靜、筠二禪師編,《祖堂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中國佛教典籍選刊本。
[北宋]延壽著,《宗鏡錄》,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8。
[北宋]贊寧著,《宋高僧傳》,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50。
[北宋]太宗皇帝著,《御製秘藏詮》,臺北:新文豐,景印高麗大藏經本,冊35。
[北宋]道原著,《景德傳燈錄》,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51。
[北宋]趙安仁、楊億等編修,《大中祥符法寶錄》,1935年宋藏遺珍本。
[北宋]智圓著,《閑居編》,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56。
[北宋]楚圓編,《汾陽無德禪師語錄》,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7。
[北宋]李遵勗編,《天聖廣燈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8。
[北宋]契嵩著,《傳法正宗記》,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51。
[北宋]契嵩著,《鐔津文集》,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52。
[北宋]惟蓋竺編,《明覺禪師語錄》,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7。
[北宋]克勤評唱,《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8。
[北宋]惠洪著,《冷齋夜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12月。
[北宋]惠洪著,《禪林僧寶傳》,京都,臨川書店,2000年禪學典籍叢刊第五卷。
[北宋]德洪著,《石門文字禪》,臺北:新文豐,1973年兩冊本。
[北宋]德洪造論,正受會合,《楞嚴經合論》,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12。
[北宋]德洪覺範著,[日]廓門貫徹註,《註石門文字禪》,京都,臨川書店,2000年禪學典籍叢刊第五卷。
[北宋]慧洪著,覺慈編:《智證傳》,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63。
[北宋]慧洪著,《林間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7。
[北宋]文瑩著,《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文瑩著,《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惟白集,《建中靖國續燈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8。
[北宋]宗賾集,《(重雕補註)禪苑清規》,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63。
[北宋]善卿編正,《祖庭事苑》,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64。
[北宋]慧辯著,《慧林宗本禪師別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3。
[南宋]紹隆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7。
[南宋]善清、善隨等編,《慈受懷深禪師廣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3。
[南宋]賾藏主編,蕭萐父、呂有祥、蔡兆華點校,《古尊宿語錄》,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4刷。
[南宋]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7。
[南宋]道謙編,《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7。
[南宋]祖詠編,《大慧普覺禪師年譜》,臺北:新文豐,嘉興藏本,冊1。
[南宋]集成等編,《宏智禪師廣錄》,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8。
[南宋]曉瑩著,《雲臥紀譚》,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6。
[南宋]曉瑩著,《羅湖野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3。
[南宋]正受編,《嘉泰普燈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9。
[南宋]祖琇著,《僧寶正續傳》,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9。
[南宋]法應集,[元]普會續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65。
[南宋]齊己、如本、祖淳、法慧編,《瞎堂慧遠禪師廣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69。
[南宋]淨善重集,《禪林寶訓》,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8。
[南宋]悟明集,《聯燈會要》,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9。
[南宋]道融著,《叢林盛事》,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6。
[南宋]善開等錄,《松源崇嶽禪師語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0。
[南宋]師皎重編,《吳山淨端禪師語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3。
[南宋]普濟集,《五燈會元》,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0。
[南宋]文素編,《如淨和尚語錄》,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8。
[南宋]曇秀輯,《人天寶鑑》,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7。
[南宋]宗鑑集,《釋門正統》,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5。
[南宋]師明集,《續古尊宿語要》,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68。
[南宋]妙源編,《虛堂和尚語錄》,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7。
[南宋]道璨著,《柳塘外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86。
[南宋]志磐著,《佛祖統紀》,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9。
[南宋]紹曇記,《五家正宗贊》,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8。
[元]行秀評唱,《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8。
[元]明本著,慈寂編,《天目中峰和尚廣錄》,臺北縣:彌勒出版社,1989年禪宗全書本,冊48。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8。
[日]師鍊著,《元亨釋書》,東京:經濟雜誌社,1901年國史大系第十四卷。
[元]德煇重編,《敕修百丈清規》,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48。
[明]居頂編,《續傳燈錄》,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51。
[明]如巹集,《禪宗正脈》,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5。
[明]本瑞註,道霖編集,《煢絕老人天奇直註雪竇顯和尚頌古》,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67。
[明]袾宏輯,《緇門崇行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7。
[明]德清閱,《紫柏尊者全集》,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3。
[明]福善錄,通炯編,《憨山老人夢遊集》,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3。
[明]朱時恩著,《居士分燈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6。
[明]元賢集,《建州弘釋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6。
[明]明河著,《補續高僧傳》,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7。
[明]夏樹芳著,《名公法喜志》,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8。
[明]如惺著,《大明高僧傳》,臺北:新文豐,大正藏本,冊50。
[清]道忞編修,吳侗集,《禪燈世譜》,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6。
[清]淨柱輯,《五燈會元續略》,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0。
[清]真哲說,傳我等編,《古雪哲禪師語錄》,臺北:新文豐,嘉興藏本,冊28。
[清]道霈重編,《永覺元賢禪師廣錄》,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72。
[清]紀蔭編,《宗統編年》,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6。
[清]超永編,《五燈全書》,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1-82。
[清]彭際清著,《居士傳》,臺北:新文豐,卍續藏本,冊88。
[清]聞性道、德介著,《天童寺志》,臺北:明文書局,1980年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本,第一輯,冊13-14。
[清]法緯著,《西禪長慶寺志》,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中國佛寺志叢刊本,冊100。
喻昧庵輯,《新續高僧傳四集》,1923年北洋印刷局本。
(二) 史書類
[北齊]魏收著,《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八冊本。
[唐]李延壽著,《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六冊本。
[後晉]劉昫等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十六冊本。
[北宋]王堯臣等編次,[清]錢東垣輯釋,《崇文總目》,臺北:臺灣商務,1967年國學基本叢書本。
[北宋]歐陽修、宋祁著,《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二十冊本。
[北宋]程俱著,《麟臺故事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南宋]晁公武著,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南宋]李燾著,《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二版2刷。
[南宋]尤袤著,《遂初堂書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冊32。
[南宋]趙汝愚編,《宋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商務,1984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432。
[南宋]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中國古代都城資料選刊本。
[南宋]王象之著,《輿地紀勝》,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71年,二版,影印咸豐五年刻本。
[南宋]李心傳著,《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南宋]李心傳著,《舊聞證誤》,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南宋]陳振孫著,《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叢書集成初編本,冊44-48。
[南宋]王栐著,《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南宋]羅濬著,《寶慶四明志》,臺北:臺灣商務,1984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487。
[元]脫脫等著,《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影印中華書局本,九版。
[明]余之禎總修,王時槐纂修,劉元卿、羅大紘考輯,《(萬曆)吉安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本。
[明]不著撰人,《樂清縣誌》,1964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本。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四冊本。
[清]嵇曾筠等監修、沈翼機等編纂,《浙江通志》,臺北:臺灣商務,1984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519-526。
[清]張廷玉等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二十八冊本。
[清]趙翼著,《二十二史剳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叢書集成初編本,冊3543-3552。
[清]徐松著,《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丁丙著,《善本書室藏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冊926。
馬蓉等點校,《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五冊本。
(三) 子書類
[劉宋]劉義慶著,[梁]劉孝標注,朱鑄禹彙校集注,《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中華要籍集釋叢書本。
[唐]陸羽著,《茶經》,1927年左氏百川學海本,冊28。
[唐]楊曄著,《膳夫經》,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宛委別藏本。
[北宋]黃休復著,[明]朱衣、姚汝循校,《益州名畫錄》,收於王氏畫苑卷之九,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明金陵徐智督刊本。
[北宋]錢易著,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北宋]歐陽修著,《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司馬光著,《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宋敏求著,《春明退朝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張載著,《張子語錄》,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續編,193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北宋]徐積著,《節孝語錄》,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698。
[北宋]王闢之著,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沈括著,胡道靜、金良年、胡小靜譯注,《夢溪筆談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北宋]蘇軾著,《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蘇轍著,《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蘇轍著,《龍川略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朱長文著,〈續書斷〉,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歷代書法論文選本。
[北宋]謝良佐著,《上蔡語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5年近世漢籍叢刊思想初編本,冊6。
[北宋]陳師道著,《後山談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楊時著,《龜山先生語錄》,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續編,193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北宋]邵伯溫著,《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趙令畤著,孔凡禮點校,《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方勺著,《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何薳著,《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葉夢得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吳處厚著,《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魏泰著,《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蔡絛著,《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北宋]黃伯恩著,[明]毛晉訂,《東觀餘論》,津逮秘書明刻本。
[南宋]朱弁著,《曲洧舊聞》,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南宋]張邦基著,《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南宋]高宗皇帝著,〈翰墨志〉,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歷代書法論文選本。
[南宋]曾敏行著,《獨醒雜志》,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039。
[南宋]洪邁著,《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南宋]陸游著,《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南宋]陸游著,《避暑漫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叢書集成初編本,冊2863。
[南宋]莊綽著,《鷄肋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南宋]王明清著,《揮麈後錄》,臺北:新文豐,1980年學津討原本。
[南宋]岳珂著,《桯史》,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南宋]趙彥衛著,《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南宋]羅大經著,《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南宋]劉昌詩著,《蘆浦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南宋]王應麟著,《小學紺珠》,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叢書集成初編本,冊176-178。
[南宋]王應麟著,《困學紀聞》,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三編,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景印本。
[南宋]陳世崇著,孔凡禮點校,《隨隱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明]李贄輯,袁宏道校,如德閱,《大雅堂訂正文字禪》,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本,冊35。
[日]山上宗二著,橫井清譯注,《山上宗二記》,東京:平凡社,1994年日本の茶書本,19刷。
[明]袁宏道著,張五教編,《珊瑚林》,明萬曆刻本,兩卷。
[明]張萱著,《疑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叢書集成初編本,冊340-341。
[清]卞永譽纂輯,《式古堂書畫彙考》,鑑古書社影印吳興蔣氏密均樓藏本。
[清]梁巘著,〈評書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歷代書法論文選本。
[清]劉熙載著,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本。
[清]藍浦、鄭廷桂著,連冕編注,《景德鎮陶錄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5月。
(四) 集書類
[唐]劉禹錫著,《劉夢得文集外集》,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初編,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四冊本。
[北宋]柳開著,《河東先生集》,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初編,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北宋]林逋著,沈幼征校注,《林和靖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兩浙作家文叢本。
[北宋]孫復著,《孫明復先生小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宋集珍本叢刊(冊3)影印清鈔徐坊校跋本。
[北宋]宋祁著,《景文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88。
[北宋]梅堯臣著,《宛陵先生集》,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初編,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北宋]石介著,陳植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7月。
[北宋]張方平著,《樂全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04。
[北宋]歐陽修著,《六一詩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12月。
[北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北宋]蔡襄著,《莆陽居士蔡公文集》,1988年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自宋刻本,冊86。
[北宋]文同著,《丹淵集》,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初編,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北宋]王安石著,《臨川先生文集》,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初編,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北宋]沈遼著,《沈氏三先生文集雲巢編》,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三編,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景印本。
[北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理學叢書本。
[北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六冊本。
[北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八冊本。
[北宋]蘇軾著,《東坡全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07。
[北宋]黃庭堅著,《山谷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13。
[北宋]黃庭堅著,史容注,《山谷外集詩注》,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續編,193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北宋]黃庭堅著,《山谷題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叢書集成初編本,冊1564。
[北宋]黃庭堅著,[明]毛晉訂,《豫章黃先生文集》,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初編,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北宋]米芾著,《寶晉英光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叢書集成初編本,冊1932。
[北宋]晁補之著,《雞肋集》,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初編,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北宋]張耒著,《張右史文集》,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初編,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北宋]宗澤著,《宗忠簡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25。
[北宋]鄒浩著,《道鄉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21。
[北宋]尹焞著,《和靖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36。
[北宋]劉一止著,《苕溪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32。
[北宋]張守著,《毘陵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27。
[南宋]李彌遜著,《筠谿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30。
[南宋]鄧肅著,《栟櫚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33。
[南宋]胡寅著,容肇祖點校,《崇正辯 斐然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理學叢書本。
[南宋]曹勛著,《松隱文集》,1920年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
[南宋]陸游著,《渭南文集》,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初編,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南宋]楊萬里著,《誠齋集》,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初編,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南宋]曾丰著,《緣督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56。
[南宋]陳淳著,《北溪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68。
[南宋]韓淲著,《澗泉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80。
[南宋]章甫著,《自鳴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65。
[南宋]戴復古著,《石屏詩集》,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續編,193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南宋]嚴羽著,《滄浪詩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12月。
[南宋]魏慶之編,《詩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新1版。
[元]程鉅夫著,《雪樓集》,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202。
[元]蘇天爵編,《國朝文類》,北京:書同文,電子版四部叢刊初編,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再版景印本。
[明]李贄著,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三冊本。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三冊本。
[清]王士禛著,《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兩冊本。
[清]張豫章等奉敕編,《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437-1444。
[清]厲鶚輯著,《宋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兩冊本。
[清]潘德輿著,朱德慈輯校,《養一齋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本。
[清]何文煥著,《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8月,2刷。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三冊本。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四冊本。
二、近人論著
丁敏著,《中國佛教文學的古典與現代:主題與敘事》,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6月。
丁鋼、劉琪著,《書院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王子怡著,《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王秀林著,《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王見川、皮慶生著,《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王玲著,《中國茶文化》,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12月。
王重民輯錄,袁同禮重校,《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目》,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6月。
王盛恩著,《宋代官方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王頌著,《宋代華嚴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08年1月。
王鐵鈞著,《中國佛典翻譯史稿》,北京:中央編譯,2006年12月。
皮慶生著,《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任繼愈主編,《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珍品圖錄》,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9月。
朱剛、陳珏著,《宋代禪僧詩輯考》,上海:復旦大學,2012年3月。
朱自振、沈漢著,《中國茶酒文化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朱迎平著,《宋代刻書產業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
朱恒夫著,《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呂澂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論》,臺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1月。
吳汝鈞著,《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2002年12月,2刷。
吳國武著,《經術與性理:北宋儒學轉型考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3月。
汪聖鐸著,《宋代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汪聖鐸著,《宋代政教關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
余英時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7年1月,3刷。
余英時著,《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8年4月。
余英時著,《中國文化史通釋》,臺北:牛津大學,2010年1月。
李可著,《宗教社會糾紛解決機制:唐和宋的專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2月。
李四龍著,《歐美佛教學術史》,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11月。
李致忠著,《中國出版通史‧宋遼西夏金元卷》,北京:中國書籍,2008年12月。
李國玲著,《宋僧著述考》,成都:四川大學,2007年8月。
李裕民著,《宋人生卒行年考》,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
李淼著,《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長春:長春出版社,1990年12月。
李富華、何梅著,《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03年12月。
李際寧著,《佛經版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2刷。
李際寧著,《佛教大藏經研究論稿》,北京:宗教文化,2007年8月。
杜繼文、魏道儒著,《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2刷。
何忠禮著,《科舉與宋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
何寄澎著,《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1992年8月。
何輝著,《宋代消費史:消費與一個王朝的盛衰》,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沈冬梅著,《茶與宋代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8月。
沈松勤著,《宋代政治與文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0月。
林伯謙著,《中國佛教文史探微》,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12月,BOD二版。
林伯謙、陳弘學編著,《標點注釋智證傳》,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7月,BOD再刷版。
林海權著,《李贄年譜考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林朝成、郭朝順著,《佛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6月,修訂二版。
林湘華著,《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
昌彼德、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到1990年六冊增訂二版。
周裕鍇著,《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1月。
周裕鍇著,《文字禪與宋代詩學》,高雄:佛光山,2002年3月,《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56冊。
周裕鍇著,《禪宗語言》,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2002年11月。
周裕鍇著,《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編年總案》,北京:高等教育,2010年3月。
周揚波著,《宋代士紳結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祝尚書著,《宋代科舉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祝尚書著,《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2月。
高令印著,《中國禪學通史》,北京:宗教文化,2004年7月。
郭朋著,《中國佛教思想史‧下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孫昌武著,《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12月。
孫昌武著,《禪思與詩情》,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8月。
孫昌武著,《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天津教育,2006年1月,2刷。
陳自力著,《釋惠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
陳垣著,《釋氏疑年錄》,臺北縣:彌勒出版社,1982年7月。
陳垣著,《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8月。
陳峰著,《宋代軍政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9月。
陳振著,《宋代社會政治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陳振著,《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3刷。
陳國符著,《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3刷。
陳開勇著,《宋元俗文學敘事與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馬奔騰著,《禪境與詩境》,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
容肇祖著,《明李卓吾先生贄年譜》,臺北:臺灣商務,1982年11月。
許瀛鑑主編,《中國印刷史論叢‧史篇》,臺北:中國印刷學會,1997年9月。
許寶強、袁偉選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2001年1月。
麻天祥著,《禪宗文化大學講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11月。
曹仕邦著,《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臺北:東初,1992年1月,2刷。
曹寶麟著,《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蘇教育,1999年10月。
湯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武漢:武漢大學,2008年12月。
程杰著,《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程亞林著,《詩與禪》,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二版。
游彪著,《宋代寺院經濟史稿》,保定:河北大學,2003年3月。
游彪著,《宋代特殊群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8月。
黃啟江著,《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臺灣商務,1997年4月。
黃啟江著,《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宋元社會菁英的佛教信仰與佛教文化》,臺北:臺灣學生,2009年3月。
黃啟江著,《一味禪與江湖詩──南宋文學僧與禪文化的蛻變》,臺北:臺灣商務,2010年7月
黃啟江著,《文學僧藏叟善珍與南宋末世的禪文化──《藏叟摘槀》之析論與點校》,臺北:新文豐,2010年8月。
黃啟江著,《無文印的迷思與解讀──南宋僧無文道璨的文學禪》,臺北:臺灣商務,2010年10月。
黃春和著,《漢傳佛像時代與風格》,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5月。
黃敏枝著,《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5月。
黃義軍著,《宋代青白瓷的歷史地理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9月。
張培鋒著,《宋代士大夫佛學與文學》,北京:宗教文化,2007年4月。
張興武著,《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等著,《中華印刷通史》,臺北: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2004年。
葛兆光著,《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12月,6刷。
葛兆光著,《增定本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十世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葛金芳著,《宋代經濟史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年3月。
葉坦、蔣松岩著,《宋遼夏金元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5月。
馮志弘著,《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
童瑋編,《二十二種大藏經通檢》,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7月。
楊布生、彭定國著,《中國書院與傳統文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
楊成寅著,《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注‧宋代卷》,武漢:湖北美術,2009年12月。
楊果著,《宋遼金史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8月。
楊曾文著,《宋元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楊曾文著,《日本佛教史(新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楊渭生著,《宋代文化新觀察》,保定:河北大學,2008年5月。
楊曉紅著,《宋代民間信仰與政府控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8月。
雷漢卿著,《禪籍方俗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11月。
賈晉華著,《古典禪研究:中唐至五代禪宗發展新探》,香港:牛津大學,2010年10月。
鄧小南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2006年9月。
鄧克銘著,《大慧宗杲之禪法》,臺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7月,三版。
鄧廣銘、漆俠著,《宋史專題課》,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1月。
鄧廣銘著,《宋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漆俠主編,《遼宋西夏金代通史‧宗教風俗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廖肇亨著,《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臺北:允晨文化,2008年9月。
廖寶秀著,《宋代喫茶法與茶器之研究》,臺北:故宮博物院,1999年9月,2刷。
蔣義斌著,《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臺北:臺灣商務,1997年10月,2刷。
蔣義斌著,《宋儒與佛教》,臺北:東大,1997年9月。
劉方著,《中國禪宗美學的思想發生與歷史演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劉平著,《中國秘密宗教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12月。
劉長東著,《宋代佛教政策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7月。
劉俊文主編,許洋主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叢選譯》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9月。
劉黎明著,《中國古代民間密宗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1月。
劉樸兵著,《唐宋飲食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11月。
潘桂明著,《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9月。
熊海英著,《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熊琬著,《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3月,2刷。
滕軍著,《日本茶道文化概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年6月,2刷。
錢穆著,《中國學術思想論叢(四)》,臺北:東大,1983年10月,再版。
錢鍾書著,《談藝錄》,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1月。
賴永海著,《中國佛教文化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7月。
閻孟祥著,《宋代臨濟禪發展演變》,北京:宗教文化,2006年11月。
蕭麗華著,《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2000年10月,2刷。
謝重光、白文固著,《中國僧官制度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魏嵩山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魏道儒著,《宋代禪宗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蘇勇強著,《北宋書籍刊刻與古文運動》,杭州:浙江大學,2010年12月。
釋印順著,《中國禪宗史》,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11月。
顧吉辰著,《宋代佛教史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
龔隽著,《禪史鈎沉:以問題為中心的思想史論述》,北京:三聯,2006年8月。
龔鵬程著,《佛學新解》,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1月。
[日]久保田和男著,郭萬平譯,《宋代開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4月。
[日]土田健次郎著,朱剛譯,《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4月,日本宋學研究六人集‧第二輯。
[日]土屋太祐著,《北宋禪宗思想及其淵源》,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12月。
[日]井上進著,《中國出版文化史──書物世界と知の風景》,名古屋:名古屋大學,2003年2月,2刷。
[日]井上進著,《書林の眺望──伝統中國の書物世界》,東京:平凡社,2006年11月。
[日]石井修道著,《宋代禅宗史の研究》,京都:大東出版社,1987年10月。
[日]矢部良明著,《茶の湯の祖、珠光》,東京:角川書店,2004年4月。
[日]平田茂樹著,林松濤等譯,《宋代政治結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
[日]伊藤古鑒著,冬至譯,張哲俊審譯,《茶和禪》,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日]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臺北:東大,1999年2月,四版。
[日]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臺北縣:彌勒出版社,1984年2月。
[日]牧田諦亮著,索文林譯,《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臺北縣:華宇出版社,1985年11月。
[日]竺沙雅章著,《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京都市:同朋舍,1982年2月。
[日]竺沙雅章著,《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東京都:汲古書院,2001年10月,2刷。
[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日]近藤一成編,《宋元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
[日]荒木見悟著,杜勤、舒志田等譯,《佛教與儒教》,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日]高雄義堅著,陳季菁等譯,《宋代佛教史研究》,臺北縣:華宇出版社,1987年12月。
[日]柳田聖山著,《禪文獻の研究 上》,京都:法藏館,2001年10月,柳田聖山集第二卷。
[日]鈴木大拙著,林宏濤譯,《鈴木大拙禪學入門》,臺北:商周,2009年5月。
[日]鈴木哲雄編,《宋代禅宗の社会的影響》,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2年11月。
[日]鎌田茂雄著,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10月。
[德]韋伯著,康樂、簡慧美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年12月。
[德]韋伯著,閻克文譯,《馬克斯‧韋伯社會學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 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9刷。
[法] P.布爾迪厄著,楊亞平譯,《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7月,2刷。
[法]佛爾著,蔣海怒譯,《正統性的意欲:北宗禪之批判系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法]海然熱著,張祖建譯,《語言人:論語言學對人文科學的貢獻》,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1月。
[法]費夫賀、馬爾坦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5年11月。
[法]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2007年11月,9刷。
[法]福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2009年4月。
[英]布萊德雷著,何兆武、張麗豔譯,《批判歷史學的前提假設》,臺北:麥田,2007年5月,4刷。
[英]艾茲赫德著,姜智芹譯,《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英]沃爾什著,何兆武等譯,《歷史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10月。
[英]柯林伍德著,何兆武等譯,《歷史的觀念(增補版)》,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1月。
[英]彼得‧柏克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臺北:麥田,2006年12月,3刷。
[英]彼得‧柏克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2月。
[英]彼得‧柏克著,姚朋等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英]斯馬特著,高師寧、金澤、朱明忠等譯,《世界宗教》,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1月。
[英]詹京斯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1999年3月,4刷。
[英]詹京斯著,江政寬譯,《論“歷史是什麼?”──從卡爾和艾爾頓到羅蒂和懷特》,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12月。
[英]關大眠著,鄭柏銘譯,《當代學術入門:佛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美]田浩編,楊麗華、吳艷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美]包弼德著,[新加坡]王昌偉譯,《歷史上的理學》,杭州:浙江大學,2010年1月。
[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三版。
[美]芮沃壽著,常蕾譯,《中國歷史中的佛教》,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6月。
[美]周紹明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地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11月。
[美]彼得‧N. 格里高瑞編,《頓與漸──中國思想中通往覺悟的不同法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美]翁著,何道寬譯,《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語詞的技術化》,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8月。
[美]斯沃茨著,《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5月。
[美]斯坦利‧威斯坦因著,張煜譯,《唐代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
[美]賈志揚著,趙東梅譯,《天潢貴冑:宋代宗室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2刷。
[美]雷克斯‧馬丁著,王曉紅譯,《歷史解釋:重演和實踐推斷》,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5月。
[加]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加]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
Dumoulin, Henrich. Zen Buddhism: A History, vol.1 of India and China. Translated by James W. Heisig and Paul Knitt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Press, 1994.
Welter, Albert. Yongming Yanshou’s Conception of Chan in the Zongjing lu:A Special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Scriptur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三、學位論文與單篇論文
吳明興著,《蘇軾佛教文學研究》,宜蘭縣: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7月。
施淑婷著,《蘇軾文學與佛禪之關係──以蘇軾遷謫詩文為核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8年。
查明昊著,《轉型中的唐五代詩僧群體》,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年12月。
高慎濤著,《北宋詩僧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7年4月。
陳志平著,《黃庭堅書學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博士論文,2004年5月。
李函香著,《歐陽脩儒學思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9年4月。
王冠文著,《李贄著作研究》,臺北:臺北大學人文學院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吳靜宜著,《惠洪文字禪之詩學內涵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巫沛穎著,《論蘇軾黃州詩的禪悅與詩情》,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陳淑芬著,《蘇軾黃州時期作品中的佛學思想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黃家樺著,《雪竇重顯禪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劉楚妍著,《洪覺範「文字禪」思想及其與士大夫之交遊》,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蔡清和著,《歐陽脩集古錄跋尾之研究──以書學、佛老學、史學為主》,嘉義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謝惠青著,《宋代僧人詞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8月。
藍慶尉著,《惠洪「文字禪」研究》,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峰著,〈論北宋“不殺士大夫”〉,《史學月刊》,第12期,2005年,頁31-35。
杜文玉著,〈宋太祖誓碑質疑〉,《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6年,頁19-22。
沈冬梅著,〈《景德傳燈錄》與禪茶文化〉,《禪茶:歷史與現實》,杭州:浙江大學,2011年3月。
林伯謙著,〈惠洪《智證傳》研究〉,《東吳中文學報》,第8期,2002年5月,頁83-122。
周兵著,〈Peter Burke之新文化史〉,《思與言》,第45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53-94。
周裕鍇著,〈法眼看世界:佛禪觀照方式對北宋後期藝術觀念的影響〉,《文學遺產》,第5期,2006年,頁78-87。
周裕鍇著,〈惠洪文字禪的理論與實踐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4期,2008年7月,頁82-95。
哈磊著,〈宋代目錄書所收禪宗典籍〉,《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3期,2010年5月,頁43-48。
陳自力著,〈日僧廓門貫徹《注石門文字禪》評述〉,《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23卷第10期,2002年10月,頁67-71。
陳堅著,〈禪宗”不立文字”辨〉,《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3期,2004年5月,頁76-81。
陳韻如著,〈維摩詰形象在東亞繪畫中的流轉〉,《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3月。
粘振和著,〈鬥茶──茶藝比賽之外的「名茶」身分〉,《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頁61-83。
張蔭麟著,〈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文史雜誌》,第1卷第7期,1941年1月,頁14-18。
張希清著,〈北宋貢舉登科人數考〉,《國學研究》,第二卷,1994年7月,頁393-425。
張希清著,〈再論宋太祖誓約“不誅大臣、言官”〉,《宋學研究集刊第二輯》,杭州:浙江大學,2010年7月。
張高評著,〈宋代雕版印刷之政教指向──印刷傳媒之控制研究〉,《成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8年4月,頁171-210。
張高評、林朝成著,〈兩岸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評介與省思──以詩、禪交涉為中心〉,《普門學報》,第9期,2002年5月,頁253-293。
黃啟方著,〈釋惠洪五考〉,《中外文學》,第23卷第4期,1994年9月,頁194-214。
黃國清著,〈宋代戒環《法華經要解》的釋經態度與注釋方法〉,《佛教文獻與文學》,高雄縣:佛光文化,2011年10月。
黃敬家著,〈神異與睿智:《宋高僧傳》與《景德傳燈錄》禪師傳記書寫重心的差異〉,高雄縣:佛光文化,2011年10月。
黃繹勳著,〈《傳燈玉英集》卷十四補闕和研究──宋士大夫王隨刪節《景德傳燈錄》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18期,2005年7月,頁105-137。
黃繹勳著,〈論《祖庭事苑》之成書、版本與體例──以卷一之《雲門錄》為中心〉,《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2期,2006年12月,頁123-163。
黃繹勳著,〈法眼文益悟道歷程及其史傳文獻意義考〉,《臺大佛學研究》,第24期,2012年12月,頁61-91。
程民生著,〈宋代社會自由度評估〉,《宋學研究集刊第二輯》,杭州:浙江大學,2010年7月。
萬金川著,〈佛典漢譯流程裡「過渡性文本」的語言景觀〉,《正觀雜誌》,第44期,2008年3月,頁124-125。
彭雅玲著,〈創作與真理──北宋詩僧惠洪的創作觀與真理觀析論:以《石門文字禪》為討論中心〉,《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6期,2001年6月,頁97-132。
楊秀麗著,〈從雲岡曇曜五窟略探北魏的國家佛教政策〉,《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33期,2006年5月,頁43-54。
鄧克銘著,〈大慧宗杲禪師禪法之特色〉,《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年3月,頁281-293。
鄧克銘著,〈禪宗公案之經典化的解釋─以《碧巖錄》為中心─〉,《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8期,2003年7月,頁133-162。
廖肇亨著,〈從月印萬川到大海一味──東亞文化意象的體現與流衍〉,《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3月。
蔣義斌著,〈大慧宗杲看話禪的疑與信〉,《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1991年12月,頁49-68。
蔣義斌著,〈孤山智圓與其時代──佛教與宋朝新王道的關係〉,《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2006年7月,頁233-270。
蔣義斌著,〈宋代禪宗僧人的行腳及其困境〉,《宋學研究集刊》,第二輯,2010年7月。
劉正忠著,〈惠洪「文字禪」初探〉,《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1996年9月,頁273-283。
劉浦江著,〈祖宗之法:再論宋太祖誓約及誓碑〉,《文史》,第3輯(總第92輯),2010年8月,頁145-158。
劉毅著,〈宋代皇陵制度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總第83期),1999年,頁67-82。
滕軍著,〈茶道與禪〉,《農業考古》,第4期,1997年,頁70-77,末轉頁85。
蕭麗華著,〈唐代詩僧皎然飲茶詩的茶禪原理〉,《佛學與科學》,第8卷第2期,2007年7月,頁63-69。
蕭麗華著,〈唐代僧人飲茶詩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1期,2009年11月,頁209-230。
謝惠青著,〈詞僧惠洪及其詞之探賾〉,《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3輯,1998年7月。
韓毅著,〈宋代佛教的轉型及其學術史意義〉,《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31卷第2期,2005年4月,頁31-37。
魏道儒著,〈關於宋代文字禪的幾個問題〉,《中國禪學》,第1卷,2006年6月,頁22-31。
顧宏義著,〈岳飛之死與宋太祖“不殺大臣”誓約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14-116。
顧雯、顧春芳著,〈論日本“茶禪一味”思想與“茶道”〉,《茶禪東傳寧波緣──第五屆世界禪茶交流大會文集》,北京:中國農業,2010年12月。
[日]入矢義高著,蔡毅、劉建譯,〈禪語散論──“乾屎橛”“麻三斤”〉, 《禪籍俗語言研究》,第二期,1995年6月,頁7-13。
[日]永井政之著,〈薦福承古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3卷第1號,2004年12月,頁158-163。
[日]石井修道著,〈宋代禪籍逸書序跋考〉,《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通號8,1977年10月,頁93-114。
[日]石井修道著,〈宋代禪籍逸書序跋考二〉,《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通號9,1978年11月,頁108-125。
[日]竺沙雅章著,〈蘇軾と佛教〉,《東方學報》京都版,第36冊,1964年10月,頁457-480。
[日]芳澤勝弘著,殷勤譯,〈“麻三斤”再考〉,《俗語言研究》,第三期,1996年6月,頁138-151。
[日]荒木見悟著,〈宋元時代の仏教‧道教に関する研究回顧〉,《久留米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輯,1987年5月,頁87-125。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大慧宗杲論禪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151-176。
[日]柳田聖山著,蔣寅譯,〈禪籍解題(三)──宋代禪籍(一)〉,《俗語言研究》,第5期,1998年8月。
[日]高橋忠彥著,〈宋詩より見た宋代の茶文化〉,《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15冊,1991年3月,頁61-122。
[日]清水茂著,蔡毅譯,〈印刷術的普及與宋代的學問〉,《清水茂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日]椎名宏雄著,〈元版『四家錄』とその資料〉,《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通號10,1979年11月,頁227-256。
[法]布迪厄著,李豔麗譯,〈文化權力〉,《全球化與文化資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4月。
[法]Roger Chartier著,楊尹瑄譯,〈「新文化史」存在嗎?〉,《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5卷第1期(總第9期),2008年6月,頁199-214。
[美]巴斯韋爾(Robert E. Buswell Jr.)著,唐笑芝譯,〈看話禪之捷徑:中國禪佛教頓悟行的演變〉,《頓與漸──中國思想中通往覺悟的不同法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美]艾爾曼著,〈中國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討論的意見〉,《學術思想評論(第三輯)》,瀋陽:遼寧大學,1998年3月。
Foulk, T. Griffith. “Sung Controversies Concerning the ‘Separate Transmission’ of Ch’an.” In Buddhism in the Sung, ed. Peter N. Gregory and Daniel A. Getz.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Gimello, Robert M. “Mārga and Culture: Learning, Letters, and Liberation in Northern Sung Ch’an.” In Paths to Liberation:The Mārga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in Buddhist Thought, ed. Robert E. Buswell Jr. and Robert M. Gimello.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Gregory, Peter N. “Vitality of Buddhism in the Sung.” In Buddhism in the Sung, ed. Peter N. Gregory and Daniel A. Getz.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Hsieh, Ding-hwa Evelyn. “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K’an-hua Ch’an in Sung China: Yüan-wu K’o-ch’in(1063-1135) and the Function of Kung-an in Ch’an Pedagogy and Praxi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993.
Mair, Victor H. “Buddhism and the Rise of the Written Vernacular in East Asia: The Making of National Language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3, no.3(August 1994): 707-751.
Poceski, Mario. “Mazu yulu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Chan Records of Sayings.” In The Zen Canon, ed. Steven Heine and Wright, Dale 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Thomas, Brook. “The New Historicism and other Old-fashioned Topics.” In The New Historicism, ed. H. Aram Veeser.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1989.
Welter, Albert. “A Buddhist Response to the Confucian Revival: Tsan-ning and the Debate over Wen in the Early Sung.” In Buddhism in the Sung, ed. Peter N. Gregory and Daniel A. Getz.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Zürcher, Erik, “Buddhism and Education in T’ang times.” In 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Stage, ed. Wm. Theodore de Bary and John W. Chaffee.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指導教授 萬金川(Jin-chuan Wan) 審核日期 2013-7-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