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4308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 、訪客IP:3.141.244.201
姓名 馬義君(Yi-chun Ma)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財務金融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世代金融危機的比較:一九三○年代 經濟大蕭條與二○○八年金融危機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Two Financial Crises: The 1930sGreat Depression and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
相關論文
★ 以資料包絡線分析法評估 國內金融機構之經營效率★ 我國企業員工行為守則分析--以新光金控為例
★ 理財專員的專業倫理探討★ 證券投資信託業倫理議題的探討
★ 台資企業赴海外籌資之探討─以富士康科技個案為例★ 大陸台商融資管道與操作模式分析-以個案企業為例
★ 本土銀行從事財富管理業務之現況與前景探討★ 我國銀行業經營致勝的關鍵因素: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及競爭優勢的觀點
★ 新版巴賽爾協定下信用風險對中小企業授信行為之探討★ 臺灣公司治理之探討-以銀行業為例
★ 以投資型保險作退休理財規劃★ 連動債投資風險探討--C銀行一年期高收益型連動債個案研究
★ 信用評等機制與次級房貸危機★ 私募股權基金之研究
★ 另類投資及其在資產配置中的地位★ 國內外金融業永續性報告書的比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本論文以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與二○○八年金融危機兩次世界金融風暴為主體,分析其成因、波及面及因應措施等面向,研討不同時期的兩次金融危機之異同處。藉由兩次金融危機中各項經濟數據的整理與研討,探究出產生金融危機的遠因與近因。
再來就兩次金融危機中重大事件發生及各國主管機構因應措施之研究,發現這些重大事件都是參考病症。重大事件的發生,暴露出全球金融體系的種種危機,各國因應的措施,僅是針對病症的需要給予不同程度的診療。各種世界經濟情勢的變遷,都是金融危機產生的肇因。
最後藉由整理金融危機的歷史與實證研究,將金融危機的成因做一整理與歸納。就金融政策的擬訂及健全金融監理制度、加強金融業務的風險管理、改善整體金融體系之運作提出建議,期能作為我國未來改善金融制度之參考。
摘要(英) This essay will compare the two main financial storms,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the 1930s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on their causes, impact and solutions. By researching and analyzing economic related data, the causes - both remote and immediate – will be uncovered.
Next, from analyzing the reactions and solutions of each government on critical crisis, we learn that those critical events are relevant symptoms. Critical crisis revealed critical problem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s. Each government dealt with the symptoms differently. The changing global economic trend is often the sour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Finally, from analyzing case studies and histor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causes of financial crisis will be identified. Suggestions on regulating financial policies, building healthy monitoring systems, strengthening risk management, and improving financial system management will be given in the conclusion.
關鍵字(中) ★ 經濟大蕭條
★ 金融危機
關鍵字(英) ★ The Great Depression
★ financial crisis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目錄‐‐‐‐‐‐‐‐‐‐‐‐‐‐‐‐‐‐‐‐‐‐‐‐‐‐‐‐‐‐‐‐‐‐‐‐‐‐‐‐‐‐‐‐‐‐‐‐‐iii
圖目錄‐‐‐‐‐‐‐‐‐‐‐‐‐‐‐‐‐‐‐‐‐‐‐‐‐‐‐‐‐‐‐‐‐‐‐‐‐‐‐‐‐‐‐‐‐‐‐iv
表目錄‐‐‐‐‐‐‐‐‐‐‐‐‐‐‐‐‐‐‐‐‐‐‐‐‐‐‐‐‐‐‐‐‐‐‐‐‐‐‐‐‐‐‐‐‐‐‐‐iv
第一章 研究動機‐‐‐‐‐‐‐‐‐‐‐‐‐‐‐‐‐‐‐‐‐‐‐‐‐‐‐‐‐‐‐‐‐‐‐‐‐‐1
第二章 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2
第一節 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九年美國經濟情況‐‐‐‐‐‐‐‐3
第二節 高槓桿投機行為‐‐‐‐‐‐‐‐‐‐‐‐‐‐‐‐‐‐‐‐‐‐‐‐‐‐‐‐8
第三節 金融市場欠缺規範‐‐‐‐‐‐‐‐‐‐‐‐‐‐‐‐‐‐‐‐‐‐‐‐‐‐11
第四節 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的原因‐‐‐‐‐‐‐‐‐‐‐‐‐‐‐‐14
第三章 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17
第一節 全球金融危機形成原因及發展‐‐‐‐‐‐‐‐‐‐‐‐‐‐‐‐17
第二節 金融風暴中的衍生性商品‐‐‐‐‐‐‐‐‐‐‐‐‐‐‐‐‐‐‐‐22
第三節 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破產金融災難蔓延‐‐‐‐‐‐‐‐‐27
第四節 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29
第五節 各國政府對金融危機的因應措施‐‐‐‐‐‐‐‐‐‐‐‐‐‐33
第四章 金融危機的比較‐‐‐‐‐‐‐‐‐‐‐‐‐‐‐‐‐‐‐‐‐‐‐‐‐‐‐‐‐‐‐‐39
第一節 一九三○年代與二○○八年金融危機比較‐‐39
第二節 提高存款保險上限捍衛金融體系‐‐‐‐‐‐‐‐‐‐‐‐‐44
第三節 G20會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48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52
中英文參考文獻‐‐‐‐‐‐‐‐‐‐‐‐‐‐‐‐‐‐‐‐‐‐‐‐‐‐‐‐‐‐‐‐‐‐‐‐‐‐‐‐54
參考文獻 中英文參考文獻
〔1〕Galbraith,John Kenneth, Great Depression,一九二九年大崩盤,沈國華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2〕Wecter Dixon,The Age Of The Great Depression,經濟大蕭條時代,秦傳安譯,德威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1月。
[3〕詹淑櫻,葉華容「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與因應」,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報1665期,5~17頁,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輔佐研究員,2008年10月16日
[4〕李榮謙,貨幣銀行學,第249頁,2001年8月第七版。
[5〕「美國證券市場」,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1988年3月初版。
[6〕李俊緯,「G20對全球及臺灣經濟影響」,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作者:中央網路報助理研究員,2009年4月13日。
[7〕王湘衡、林玟汎,「歷次全球金融風暴之回顧與展望」,證券櫃檯月刊139期,66~71頁,作者:行政院金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證期貨局專員,2007年2月。
[8〕王秀玲,「美國證券市場百年發展與啟示」, 證券暨期貨管理月刊, 作者:證期會專員王秀玲,2001年7月16日。
[9〕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0年初版。
[10〕陳伯松,「金融海嘯中的金融商品:CDOs與CDSs」,證券櫃檯月刊139期,26~30頁,作者: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2007年2月。
[11〕莊明書,「目前景氣遠優於最悲觀的經濟大恐慌時代」,台證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11日。
[12〕徐如慧,「二十世紀美國銀行經營證券業務之回顧」,第2頁。
[13〕「正視大蕭條來臨的可能」,工商時報社論,2009年3月10日。
[14〕劉明德,「存款全額保障不宜延長」,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中央網路報2009年5月23日。
[15〕Jane W. D'Arista,The Evolution of U.S. Finance V.2:Restructuring Institution and Markets, M.E. Sharpe, New York.
[16〕"The great untangling" Economist.com 2008.11.6
[17〕 See Selma Goldsmith, George Jaszi, Hyman Kaitz, and Maurice Liebenberg, “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since the Mid-Thirti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February 1954, pp.16,18.
[18〕Weekly Letter, November 23, 1929
[19〕http://www.sec.gov美國證管會網站
[20〕http://www.nyse.com紐約證交所網站
指導教授 邱慈觀(Tzu-kuan Chiu) 審核日期 2009-7-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