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7305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7 、訪客IP:18.222.120.133
姓名 李英榛(Ying-chen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新埔地區的產業變遷
(The Industry Transition of Hsinpu Area)
相關論文
★ 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 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
★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
★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越南籍配偶眼中的閩客族群意象
★ 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 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
★ 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 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
★ 新加坡當鋪業與客家★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標準作業程序(SOP)建立之研究
★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 ─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新竹縣「客家聚落」的歷史變遷--以竹東鎮軟橋里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新埔地區的人口,由日治時期至光復以來,一直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為鳳山溪與霄裡溪流域所匯合形成的客家聚落。為解讀此區域客家族群產業變遷及其盛衰消長,可藉由小區域研究方式,對新埔地區產業變遷做深入探討研究。
故本研究針對新埔地區發展歷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產業做研究,藉由史料之收集,根據工場名簿、新竹州統計書等次級資料,並採用次級資料研究方法,將資料蒐集統整後,分類編排,繪製成圖表,進行分析研究與探討。另輔以深度訪談法,以補文獻資料之不足。
也透過剖析新埔地區市場活動進行、形成網絡,交通運輸、水利發展,了解該鄉鎮產業發展歷程。新埔地區的地理位置,因四周丘陵重疊,土地屬丘陵地質,氣候高溫、多雨、強風為其特徵。因新埔的土質、丘陵地形與氣候適宜柑橘的種植,日治時期獎勵開發丘陵地區,產量遂大幅增加,且在政策面的獎勵轉作下,柑橘產業因而隨之崛起。
因新埔地區清代的交通與水利等基礎建設,已初具雛形,奠立日後農業產業的發展條件。而日治時期至光復以來的產業變遷與盛衰消長,則主要是受政府政策影響與自然環境影響。本文藉由次級資料及相關史料的研究,期能對新埔地區的產業發展提供足以參考的脈絡。
摘要(英) We knew the population of Hsinpu area has been dominated by Hakka people,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Taiwan’s recovery, and it’s the confluence of the Xiao Li and Feng Shan River watershed and formed the Hakka community. To interpret the rise and fall, growth and decline of the industry transition within the Hakka community in this region, we would explore the industry transition of Hsinpu in depth by small-area studi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main and representative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urse, by 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secondary data such as the factory registration, the statistics books of Hsinchu state. And using secondary data research methods, after collecting and integrating data, classifying and well arranging raw data to the charts, so as to do further analyze and research. And we had supplemented by other in-depth interview to supplement inadequate documentation.
Also we would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the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rket activities, the formation of networks, transportation, and water development. It’s located among the overlap around the hills, the land is hilly countrysid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high temperature, much rainfalls and strong winds. As we knew the soil, hilly terrain and climate in Hsinpu are suitable for citrus cultivation, and the award of development of hilly areas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n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production, and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f incentives to switch to the citrus industry, with a consequent rise.
Because we knew the infrastructures such as transport and water, has already been formed in the Qing Dynasty, so lay in the future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And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industrial transition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Taiwan’s recovery, mainly affected by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the environment. Finally, this research through the 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 and the secondary research, we would expect it could provide sufficient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Hsinpu.
關鍵字(中) ★ 新竹州統計書
★ 新埔鎮
★ 產業變遷
★ 工場名簿
關鍵字(英) ★ industry transition
★ Hsinpu
★ factory registrations
★ statistics book of Hsinchu state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VI
誌謝VIII
目錄IX
圖目錄XI
表目錄X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4
第三節 研究成果的回顧7
第四節 研究方法9
第二章 新埔地區自然環境16
第一節 地形與氣候16
第二節 水文與水利22
第三節 交通32
第三章 聚落與人口44
第一節 行政區與開墾46
第二節 人口特性69
第四章 產業變遷75
第一節 新埔地區的產業發展歷程75
第二節 新埔地區農業產業的變遷88
第五章 結論109
參考文獻112
附 錄.120
附錄一120
附錄二121
附錄三123
附錄四125
附錄五129
參考文獻 丁光玲,1994,《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山本有造,《日本殖民地經濟史研究》(日本,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2年2月10日),頁170。
王麒銘,2004,〈臺灣日治時期國勢調查的學術意涵〉,《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三十四期:2~18。
王必昌,1961,《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王業鍵,1973,〈清代經濟芻論〉,《食貨月刊》復刊2(11):541~549。臺北:食貨出版社。
井出季和太,2003,《日治下之臺政/卷一》日本原書名《臺灣治績志》。臺北:海峽學術。
王世慶輯,1977,《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第十輯第十二冊,編號10.01.004.522。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
王世慶,1983,〈臺灣地區族譜與古文書之蒐集與運用〉,《中國民族學通訊》19:7~15。臺北:中國民族學會。
王世慶,1994,《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
石再添,1987,《臺灣地理概論》。臺北:臺灣中華。
石再添,1995,《臺灣地理概論》三版。臺北:臺灣中華,頁42。
田村貞雄著,葛東萊譯,1992,《殖產興業》,臺北:方智出版社。
田中秀雄調查,昭和二年(1927),《臺灣之柑橘》,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調查課,頁,3,9~11、141~145。
任茹、王柏山 ,1998,〈明清臺灣中北部地區之水利之開發〉,《臺灣文獻》49(3):137~145。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全漢昇、王業鍵,1961,〈清代的人口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登輝,1984,《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臺北:聯經出版社。
李鹿苹,1984,〈鳳山溪及頭前溪河谷地區聚落分佈的地理基礎〉,《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265~318。臺北:國立編譯館。
李鹿苹,1984,〈新竹縣土地資源利用〉,《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319~365。臺北:國立編譯館。
李棟明 〈臺灣早期的人口成長與漢人移民之研究〉,《臺北文獻》
13~14:134~160。臺北:臺北市文獻會。
李宜洵,1988,〈「土地申告書」內容要項介紹〉,《臺灣風物》38(1):117~119。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李如龍,1998,《漢語地名學論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3。
李若文,2003,〈嘉義郡小梅莊產業活動之研究〉,頁6~1~6~46,《臺灣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找尋小鎮風情(新埔鎮)導覽手冊,服星傳播製作公司,民國91,新竹縣政府
杉浦和作編,1929,《新竹州商工人名錄》。臺北市:臺灣實業興信所。
何明星,2002,《清代新埔陳朝綱家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灣: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林滿紅,1970,《臺灣史論叢》第一輯。臺北:眾文書局。
林滿紅,1978,《茶、糖、樟腦業與晩清臺灣》。臺北:中央文物經售。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
林美容,1986,〈由祭祀圈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美容,2000,《鄉土史與村莊史》。臺北:臺原出版社,2000。
林衡道,2001,〈重刊新竹縣新埔鎮風物座談會記錄〉,《竹縣文教》5:9~20。 新竹縣:竹縣文化局。
林仁煥,2001,〈新埔義民廟在鄉土教育之意義〉,《竹縣文教》23:7~10。新竹縣:竹縣文化局。
林柏燕,1997,〈清代新埔社會概況〉,《客家雜誌》82:60~62。臺北:客家雜誌社。
林柏燕編,2000,《新埔鎮志》。新竹:新埔鎮公所。
林泓祥,1989,《清末新埔客家傳統民宅空間構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
林玉茹,2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動網絡》。臺北:聯經。
波越重之,1909,《新竹廳志》,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22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
周憲文,1980,《日治時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第45種。
東嘉生,2000,《臺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吳奐儀,2000,《金銀紙業對苗栗中港地方空間的發展與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吳瑋倫,2003,《新竹縣新埔鎮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系,地理研究叢書第十五號。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竹縣文化局。
施添福,2006,《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三,苗栗縣(上)》。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洪敏麟,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發行。
洪燦楠,1978,〈臺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臺灣文獻》29(2):13~47。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洪汝茂編,2001,《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法律及用語編譯》。臺中縣:臺中縣政府。
柯志明,2006,《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
范成,1984, 《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范國鈺,1996,《采田福地竹塹社文史專輯》。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根岸勉治,1959,《日治時代臺灣之農產企業與米糖相剋關係》,臺灣經濟史七集,頁53~76,張粵華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橋龜吉,1937,《現代臺灣經濟論》,東京:千倉書房。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172。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朝龍、鄭雲鵬 ,1962《新竹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夢林,1962,《諸羅縣志》,臺灣研究叢刊55。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其南、陳秋坤編譯;馬若孟著 ,1979,《臺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臺北:牧童出版社。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
陳運棟,1989,《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宇卿、蔡兆翼,1981,〈新埔的開發沿革與宗教信仰〉,《臺灣文獻》32(2):171~179。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陳運棟,1957,〈三級古蹟新埔劉家祠的歷史研究〉,《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論文專輯》。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正祥,1950,臺灣土地利用,臺北:臺灣大學農業地理研究室。
陳正祥,1958,〈臺灣地名之分析〉,《臺灣文獻》,第9卷3期,頁1。
陳正祥,1959,《臺灣地誌》,,臺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
陳漢光,1972(1928),<日治時期臺灣漢籍祖籍調查>《臺灣文獻》,第23卷,頁28~104。
陳芳惠,1984《村落地理學》,臺北:五南圖書。
陳國川,1995《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基礎調查及規劃技術手冊(草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民國88年11月,內政部營建署
郭肇立,1998,《聚落與社會》,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郭大玄,2005,《臺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臺北:五南出版社。
章英華,1997,〈臺灣的都市體系-從清到日治〉,出自蔡勇美與章英華編,《臺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出版社,頁33~61。
莊英章、陳運棟,1984,〈清末臺灣北部中港溪流域的糖業經營與社會發展:頭份陳家的個案研究〉。《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6 期:59~110。
莊英章 ,1978,〈日治時期「土地申告書」檔案資料評介〉,《臺灣風物》35(1):91~104。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莊英章 ,1989,〈新竹枋寮義民廟的建立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233~240。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盛凊沂,1980、1981,〈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下),《臺灣文獻》31(4):154~176;32(1):136~154。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富田芳郎,1955,〈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7(3):85~109。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富田芳郎,1997,〈林杞埔─一各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菅野秀雄,1937,《新竹州沿革史》。新竹:新竹州沿革史刊行會。
黃旺成纂修,1957,《臺灣省新竹縣志》卷三,<土地志>,第二冊:地理氣象,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2~3。
黃清漢,1986,〈新埔義民廟祭祀圈結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1989,《臺灣總督府》。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
黃昭堂,2003,《臺灣總督府》。臺北:鴻儒堂出版社。
黃卓權,1990,〈獅潭山區的拓墾〉。頁18~32,收入《苗栗內山開發之研究》。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黃鼎松等編,2001,《苗栗縣河川誌專輯:農工並盛的中港溪》。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
溫振華 ,1978,〈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溫振華,1983,〈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師大歷史學報》11:43~4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溫振華,1990,〈日治時代臺灣的人口資料〉,《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4 期,頁44~46。臺北:中央研究院。
溫仲和,1968,《嘉應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孫武,1993,〈人口因素對地名的影響〉《地名學新探》。南京大學出版社,頁37。
張勝彥,1981,〈清代臺灣漢人土地所有形態之研究〉,《臺灣史研究》:53~114。臺北:華世。
張興國,2001,〈新埔市街祠堂建築之空間分佈的之意義〉,《新竹文獻》6:66~78。新竹縣:竹縣文化局。
楊淑玲,1978,〈桃園臺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的演化〉,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
新竹文獻會編,1983,《新竹文獻會通訊》。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新竹文獻委員會編,1953,《新竹文獻會通訊》9:1~22,新竹:新竹文獻委員會。
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編,1933,《昭和六年 新竹州第十一統計書》,新竹:臺灣新聞社。
新埔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書,新埔鎮公所,民國82年3月。
新竹縣綜合發展計畫,新竹縣政府,民國86年經濟部水利署,網址:http://www.wra.gov.tw/default.asp__
趙汝適,1961,《諸番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認識古蹟:新竹縣導覽手冊,新竹縣文化局,2001,新竹縣文化局出版。
劉良壁,1962,《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克智,1986,《臺灣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
劉寧顏等主編、伊能嘉矩著 ,1991,《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蔡宏進,1981,〈臺灣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變遷〉,《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429~458。
蔡淵洯,1985,〈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的商業〉,《史聯雜誌》7:55~65。臺北:中華民國史蹟研究中心。
蔡志展,1998,〈明清臺灣的水利開發〉,《臺灣文獻》49(3):21~74。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網址:http://thcts.ascc.net/htwn_ch.htm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1932,《昭和五年 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 竹南郡》。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1932,《昭和五年 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 苗栗郡》。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1932,《昭和五年 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 嘉義郡》。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臺灣糧食統計要覽,1948,臺灣省政府糧食局編。臺北:臺灣省政府糧食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65,《重修臺灣省通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會,1969,《臺灣堡圖集》,業5~7。南投:省文獻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新竹廳竹北二堡土地申告書----大旱坑莊》,明治三十四年(1901)。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1995,《工場名簿》(昭和六年:1931)。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臺灣商工會議所編《臺灣全島商工會議所一覽》(臺北,商工會議所,昭和18年5月),頁1~2
賴進貴,2001,《地圖、鄉土和社區》。臺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玉玲,2001,《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義明 ,1988,《臺灣地理圖記》。臺北:武陵出版社。
檜山幸夫等著,2002,《臺灣總督府檔案之認識與利用入門》。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戴炎輝,1962,《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
戴炎輝,1995,《臺灣文化論叢》第二輯。臺北:南天書局。
蕭峯雄,1994,《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臺北:遠東經濟研究顧問社。
羅烈師 ,1997,〈新竹大湖口的社會經濟結構----一各客家農村的歷史人類學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 ,1998,《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社。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Alexander, L.(1996). In Depth interviewing (2nd ed.) South Melbourne: Addison Wesley Longman Australia Pty Limited.
Platt, J. (2002).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view. In Jaber F. Gubrium & James A. Holstein (eds): Handbook of interview Research: Context and Method, pp.33~54.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指導教授 張翰璧(Han-bi Chang) 審核日期 2010-6-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