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1201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3.21.248.47
姓名 陳姿吟(Tzu-yi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Cross-Cultural Imagination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n Robert van Gulik’s “Judge Dee Mysteries”)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清代台灣紅學初探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高羅佩的《狄公案》系列小說是這位著名漢學家唯一以中國為時空背景的小
說創作,這部小說的誕生源自於中國清代一部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屬
於重寫型小說的一種類型,尚未有人關注,他如何重新塑造一個屬於他所認知的
東方世界?如何在前文本的基礎下,進行繼承與創新?對於中國小說或是西方小
說還是公案小說或是偵探小說這中間的敘事模式與類型特色如何取捨?在擇取
中間透露他心中所營造的中國世界與他所想要讓西方世界所認識的東方世界又
是如何,又在情節推動與案件破解當中所應用的物件,其中隱含的中國文化符
碼,作者如何得之用於東方的想像和東方世界的建構,這些皆是本文關注的問
題。本文分為三章,處理《狄公案》系列小說如何進行「故事新編」,情節推動
與案件破解的關鍵物與作者自身的收藏家身分與其收藏物聯結,另外,物件本身
所隱藏的文化符碼以及如何再應用與詮釋,最後,在作者作為一位跨文化的創作
家對於作品有著不可抹滅的原生文化背景的影響,透過物件、人物形塑以及創新
改造發覺作者的東方想像與東方書寫,高羅佩藉由《狄公案》系列小說的撰寫進
行他跨文化的想像與實踐和自身漢學研究的結合,呈現他對東方中國的情感與個
人心理的投射。
摘要(英) “Judge Dee Mysteries” series, written by the famous sinologist Robert van Gulik,
were his first and last fictions whose context was set in China. The fictions were
originated from a court-case fiction “Dee Gong An” of Qing dynasty, and were
classified into the genre of re-written fictions. However, no researchers ever pay
attention to how Robert van Gulik constructed an oriental world based on his
perception. How did he inherit and innovat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works based
on the pre-text foundation?How did he make a choice of narrative mode, genre, and
characteristics among Chinese fictions, western fictions, and court-case fictions?
How did his choice reveal the image of China constructed in his mind and an oriental
world he wanted to introduce to the western world? The objects used for the plot
development and case solution were implied symbols of Chinese culture. How did
Robert van Gulik apply these object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riental imagination and
oriental world? The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above questions.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will deal with how Robert van Gulik retold “Dee
Gong An” in his “Judge Dee Mysteries” series, and how the key objects for the plot
development and case solution were linked to his identity as an antiquer and to his
collections.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how the cultural symbols hidden in the
objects were applied and interpreted again. Robert van Gulik was a cross-cultural
author whose indigenous culture and background had an indelible influence on his
works. Hence, the third chapter deals with how the author’s oriental imagination and
writing were discovered through objects, portraits of characters, and innovative
rewriting. Through writing“Judge Dee Mysteries” series, Robert van Gulik combined
his cross-cultural imagination and practice with his sinological knowledge to present
his affection for China and the reflection of personal psychology.
關鍵字(中) ★ 高羅佩
★ 狄公案
★ 東方想像
★ 故事新編
★ 跨文化
關鍵字(英) ★ Story Retelling
★ Cross-Culture
★ Robert van Gulik
★ Judge Dee Mysteries
★ Oriental Imagination
論文目次 目 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三、緣起:高羅佩狄公案的生命史......................................................... 4
第二節 前人研究與文獻回顧........................................................................ 7
一、公案小說史的探討............................................................................ 7
二、偵探小說漢文論述的探討................................................................ 8
三、高羅佩狄公案研究............................................................................ 8
第三節 研究選本與研究限制...................................................................... 10
一、研究選本......................................................................................... 10
二、研究限制..........................................................................................11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架構...................................................................... 12
一、研究途徑......................................................................................... 12
二、研究架構......................................................................................... 13
第二章 漢學家的公案新編................................................................................ 15
第一節 在公案與偵探之間:狄公案的繼承與改造................................. 16
一、回目的設置:預敘v.s.懸念.......................................................... 18
二、多案式發展:切割 v.s.緊密......................................................... 21
iv
三、靈異現象:靈異斷案v.s.科學解釋.............................................. 23
四、人物塑造:平面刻板v.s.多元生命力.......................................... 29
第二節 走在公案之外:創新與再發現....................................................... 38
一、獨樹一格:特殊楔子的安置.......................................................... 39
二、常卅非常:犯罪者的心理描寫....................................................... 42
三、溫柔的懷抱:異軍突起的感情線................................................... 51
第三節 小結................................................................................................... 55
第三章 收藏者的帝國文物................................................................................... 56
第一節 相互輝映:高氏的漢學研究與創作小說之扣合............................ 57
一、古琴與《琴道》.............................................................................. 58
二、硯台與《米海岳硯史考》.............................................................. 60
三、猿猴與《中國長臂猿考》.............................................................. 61
四、繪畫與《書畫鑑賞彙編》、《書畫說鈴》....................................... 63
五、道家房中術及密宗雙修與《秘戲圖考》、《中國古代房內考》..... 67
第二節 想像化身:帝國文物之生成.......................................................... 73
一、古琴:聖人之音、國樂之祖.......................................................... 74
二、瓷器:China/china 的雙重意義............................................. 76
三、屏風:皇權之徵、九五之尊.......................................................... 77
第三節 小結................................................................................................. 80
第四章 男作家的他者凝視.................................................................................. 82
第一節 中國文官的典範.............................................................................. 83
一、英雄圖像:理想清官的形塑.......................................................... 84
二、文人之路:儒家價值體系的艱難抉擇........................................... 88
三、自我投射:我的人生志願.............................................................. 92
第二節 三千寵愛:中國女性的美好......................................................... 95
一、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 96
v
二、女性自主性與自我意識.................................................................. 99
三、欲望之眼:被觀看的身體.............................................................107
第三節 小結................................................................................................113
第五章 結論........................................................................................................116
一、研究成果........................................................................................116
二、未來展望........................................................................................119
徵引及參考書目....................................................................................................121
附錄一:高羅佩狄公案小說中譯版本對照表......................................................134
附錄二:高羅佩狄公案小說按狄公任官時間順序排列表..................................136
附錄三、推動情節的中國物件整理表.................................................................138
附錄四、《新‧狄公案》系列小說 回目一覽表..................................................139
附錄五、《新‧狄公案》系列小說 案件基本資料整理表..................................143
附錄圖一:《迷宮奇案》中的山水畫「虛空樓閣」? ........................................152
附錄圖二:《迷宮奇案》中「虛空樓閣」迷宮之路徑圖....................................153
參考文獻 徵引及參考書目
一、高羅佩著作及公案小說文本
清‧佚名:《狄公案》,臺北:小知堂,2002 年。
清‧佚名:《狄公案》,臺北:台灣古籍,2005 年。
(荷)高羅佩(Robert van Gulik):《狄仁傑奇案》,臺北:漢珍圖書,1986 年。
??? 陳海東譯:《黃金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黃祿善譯:《漆畫屏風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季振東、康美君譯:《湖濱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印永清譯:《朝雲觀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申霞、姜逸靑譯:《銅鐘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梁甦、王仁芳譯:《紅閣子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陸鈺明譯:《黑狐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金昭敏譯:《玉珠串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朱振武譯:《御珠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姜漢森、姜漢椿譯:《迷宮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張弘譯:《紫雲寺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張宏譯:《鐵針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金迪、李振宇譯:《柳園圖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韓忠華譯:《廣州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 徐斐譯:《斷指奇案》,臺北:臉譜,2002 年。
??? 胡洋譯:《太子棺奇案》,臺北:臉譜,2001 年。
(荷)高羅佩(Robert van Gulik)陳來元、胡明等譯:《大唐狄公案》上卷, 海
口:海南,2008 年。
??? :《大唐狄公案》下卷 海口:海南,2008 年。
122
(荷)高羅佩(Robert van Gulik)著,楊權譯:《秘戲圖考:附論漢代至清代的
中國性生活》,廣州:廣東人民,2005 年,
(荷)高羅佩(Robert van Gulik)著,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
臺北:桂冠圖書,1991 年。
Van Gulik, Robert. The Chinese Bell Murder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7.
———. The Chinese Gold Murder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
c1977.
———. The Chinese Lake Murder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
c1977.
———. The Chinese Maze Murders. The Hague: van Hoeve, 1956.
———. The Chinese Maze Murders : A Chinese Detective Story Suggested by Three
Original Ancient Chinese Plo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 The Chinese Nail Murder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7.
———. The Emperor’’s Pearl : A Judge Dee Myste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 "Foreword." In The Chinese Maze Murders. The Hague: Van Hoeve, 1956.
———. The Haunted Monaste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 "Introduction." In T’’ang-Yin-Pi-Shih = "Parallel Cases from under the
Pear-Tree" : A 13th Century Manual of Jurisprudence and Detection = 棠陰比事.
[s.l.]: Gibson Press, 2004.
———. Judge Dee at Work : Eight Chinese Detective Stori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 The Lacquer Screen : A Chinese Detective 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 The Monkey and the Tiger : Two Chinese Detective Stories Chicago:
123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 Murder in Canton : A Judge Dee Myste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 Necklace and Calabash : A Chinese Detective 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 The Phantom of the Temp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 Poets and Murd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 "Postscript." In The Chinese Maze Murders. The Hague: Van Hoeve, 1956.
———. "Preface." In T’’ang-Yin-Pi-Shih = "Parallel Cases from under the Pear-Tree" :
A 13th Century Manual of Jurisprudence and Detection = 棠陰比事 [s.l.]: Gibson
Press, 2004.
———. "Preface." In Dee Goong An : Three Murder Cases Solved by Judge Dee
New York Arno Press, 1976, c1949.
———. The Red Pavilion : A Judge Dee Myste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 1966. Remarks on My Judge Dee Novels. In,
http://www.judgedee.info/judge_dee/remarks/index.jsp. (accessed 01/08, 2007).
———. "Translator’’s Preface." In Celebrated Case of Judge Dee (Dee Goong an).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76.
———. The Willow Pattern : A Judge Dee Myste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二、古籍
《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4
《二十四史全譯》,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2004 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1999 年。
〔漢〕劉熙、(清)王謨輯:《釋名‧釋帳》卷三,臺北:大化書局。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
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 年。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上海:中國古典文學,1954 年。
〔元〕羅貫中編著、毛宗崗批評、饒彬校訂:《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1989
年。
〔明〕凌濛初著、劉本棟校訂、繆天華校閱:《初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
1990 年。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訂、繆天華校閱:《醒世恒言》,臺北:三民書局,
1988 年。
〔清〕曹雪芹、高鶚原著、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
年。
三、近人專書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時報文化,1986
年。
???,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03
年。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1 年。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
出版,1998 年。
???:《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香港:三聯書店,2003 年。
???:《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2004 年。
125
《上帝‧母親‧愛人》,臺北:四季出版,1981 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江寧康譯,南京:譯林,2005 年。毛文芳:
《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1 年。
〔美〕羅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著、鄭明萱譯:《青花瓷的故事》 ,臺北:
貓頭鷹,2011 年。
〔荷〕 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1995 年。
〔荷〕C.D.巴克曼, H.德弗里斯、施輝葉譯:《大漢學家高羅佩傳》,海南:海南,
2011 年3 月。
Jeremy Munday:《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作者》,香港中文大學,2001 年6 月。
Marilyn Yalom 著、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臺北:先覺,2000 年。
Tim Dant 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臺北:書林,2009 年。
于洪笙:《重新審視偵探小說》,北京:群眾,2008 年。
王宏志:《重釋「信、達、雅」——20 世紀中國翻譯研究》,北京:清華大學,
2007 年。
王家鳳、李光真:《當西方遇見東方─國際漢學與漢學家》,臺北:光華畫報雜誌
社,1991 年。
瓦勒瑞‧甘乃迪(Valerie Kennedy)著、邱彥彬譯:《認識薩依德 : 一個批判的
導論》,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3 年。
申丹:《敍事、文體與潛文本 : 重讀英美經典短篇小說》,北京:北京大學,2009
年。
申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北京:北京大學,1998 年。
余光中:《余光中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2007 年。
宋書功:《中國古代房室養生集要》,海南:海南,2011 年。
李美燕:《琴道─高羅佩與中國古琴》上冊,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10
年。
126
杜維明:《現代性與物欲的釋放︰杜維明先生訪談錄》,中國人民大學,2009 年。
周功鑫:《清康熙前期款彩〈漢宮春曉〉漆屏風與中國漆工藝之西傳》,臺北:故
宮,1995 年。
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2008 年。
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1996 年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和醫療》,臺北:聯經,2008 年。
金明求:《宋元明話本小說「入話」之敘事硏究》,臺北:大安,2009 年。
思果:《翻譯研究》,臺北:大地,2003 年。
思果:《翻譯新究》,臺北:大地,2001 年。
柳素平:《晚明名妓文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2008 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94 年。
苗建華:《古琴美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6 年。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2005 年。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著、楊逸鴻譯:《檔案中的虛構》
臺北:麥田,2001 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6 年。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北京:北京大學,2010 年。
康正果:《身體和情欲》,上海:上海文藝,2001 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1986 年。
張國風:《公案小說漫話》,臺北:遠流,1980 年。
張萍:《高羅佩:溝通中西文化的使者》,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曹正文:《世界偵探小說史略》,上海:上海譯文,1998 年。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1998 年。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2005 年。
許寶強、袁偉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2001 年。
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武漢:湖北教育,2005 年。
127
陳之邁:《荷蘭高羅佩》,臺北:傳記文學社,1969 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1998 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1990 年。
陳定安編著:《英漢比較與翻譯》,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 年。
陳玨主編:《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的新視野》,新竹:清華大學,2011 年。
陳德鴻、張南峰編:《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0 年。
費俠莉等著、賈士蘅、陳元朋譯:《讓證據說話》(對話篇),臺北:麥田,2001
年。
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文津,1995 年。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遼寧:遼寧人民,1991 年。
黃衛總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敍述》,南京:江蘇人民,2010
年。
黃澤新、宋安娜合著:《偵探小說學》,河北:百花文藝,1996 年。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1995 年。
詹宏志:《偵探研究》,臺北:馬可孛羅文化,2009 年。
廖玉蕙:《細說桃花扇─思想與情愛》,臺北:三民書局,1997 年。
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年。
熊秉真:《睹物思人》,臺北:麥田,2003 年。
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2001 年。
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硏究,2006
年。
劉禾:《跨語際實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年。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2001 年。
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史》,臺北:新雨,1995 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臺北:木鐸,1987 年。
128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2009 年。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臺北:文津,1996 年。
臉譜偵蒐小組:《偵探蒐藏誌》臺北:臉譜,2005 年。
薩依德(Edward W. Said) 、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2000 年。
薩依德(Edward W. Said)、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2001
年。
嚴明、孫愛玲著:《東亞視野中的明清小說》,臺北:聖環圖書,2006 年。
嚴善炤:《古代房中術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固有「精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
局,2007 年。
四、期刊論文
于洪笙、胡小偉:〈從公案到偵探─中國法制小說兩千年〉,《嶺南學報》第3 期,
2006 年,頁45-66。
方豪:〈續談荷蘭高羅佩先生〉,《傳記文學》第2 期,1969 年,頁59-62。
王怡慶:〈高羅佩(一九一0至一九六七)〉,《中外雜誌》第356 期,1996 年,頁
83-87、92。
王家鳳:〈天才之妻─高羅佩夫人水世芳〉,《光華》第1 期,1980 年,頁51-55。
王家鳳:〈高羅佩傳奇〉,《光華》第1 期,1980 年,頁36-45。
王家鳳:〈從「狄公案」到「房中術」〉,《光華》第1 期,1980 年,頁46-50。
王爾敏:〈清代公案小說之撰著風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 期,1994 年,
頁121-159。
丘彥明整理:〈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 傳奇:從中國公案小說說起〉,
《聯合文學》第10 期,1985 年,頁98-103。
冬陽:〈閱讀廣角鏡─偵探小說五種讀法〉,《小作家月刊》第175 期,2008 年,
頁38-42。
129
李小龍:〈高羅佩筆下的小說回目及其意義〉,《讀書》,2009 年,頁143-149。
李美燕 ; 高柏 ; 雷哈諾:〈荷蘭高羅佩在古代中國雅文化方面的藏書與論著〉,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1 期,2008 年,頁143-169。
李美燕:〈高羅佩論古琴音樂之美─以《琴道》的論述為主〉,《藝術評論》第17
期,2007 年,頁211-229。
李美燕:〈荷蘭高羅佩在中國雅文化方面的文物收藏與創作〉,《中國文哲研究通
訊》第70 期,2008 年,頁177-192。
林美君:〈從「太平廣記」「精察」類看「公案小說」的雛形〉,《國立臺北商專學
報》第46 期,1996 年,頁283-301。
林美君:〈清代俠義公案小說的烏托邦建構─以《三俠五義》為例〉,《國文天地》
第10 期,2006 年,頁19-26。
武潤婷:〈試論俠義公案小說的形成和演變〉,《山東大學學報》第1 期,2000 年。
胡光麃:〈百年來影響我國的六十洋客(18) ─葛思德(Guion Moore Gest
1864-1948)、李約瑟(Joseph Needham 1900-)、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
1910-1967)〉,《傳記文學》第4 期,1981 年,頁127-132。
苗懷明:〈論中國古代文言公案小說的故事模式和敘事特性〉,《古今藝文》第1
期,2002 年,頁38-44。
苗懷民:〈從公案到偵探:論晚清公案小說的終結與近代偵探小說的生成〉,《明
清小說研究》第60 期,2001 年,頁47-66。
孫佩詩:〈公案話本中的新風景─談《勘皮靴單證二郎神》中的紅杏出「宮」與
偵探式破案〉,《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2 期,2010 年,頁47-65。
翁珮洧:〈《聊齋》人世公案小說情節探究:一個敘事學角度的觀察〉,《人文研究
學報》第2 期,2007 年,頁43-57。
馬幼垣、劉紹銘:〈筆記、傳奇、變文、話本、公案─綜論中國傳統短篇小說的
形式〉,《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1》,1979 年,頁1-16。
常寧文:〈略論中國公案小說及其價值〉,《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第5 期,1999
130
年。
張華、張萍:〈試論中國鬼神文化與高羅佩的《狄公案》〉,《中國文化研究》夏之
卷,2009 年,頁201-208。
張慧蘭:〈中國歷代「勘釘」故事之源流概述〉,《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4 期,
2008 年,頁223-250。
郭劼:〈Robert Hans van Gulik Reading Late Ming Erotica〉,《漢學研究》第61 期,
2010 年,頁225-265。
陳玨:〈高羅佩與「動物文化史」─從「新史學」視野之比較研究〉,《新史學》
第2 期,2009 年,頁167-206。
陳俊啟:〈晚清小說的現代性追求:以公案/偵探/推理小說為探討中心〉,收於王
璦玲、胡曉真(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2009),頁389-425。
陳珏:〈高羅佩與「物質文化」─從「新文化史」視野之比較研究〉,《漢學研究》
第58 期,2009 年,頁317-346。
陳英仕:〈《聊齋志異》之公案故事探源─兼論其創作技巧〉,《中國文化大學中文
學報》第17 期,2008 年,頁65-81。
陳英仕:〈從當代犯罪心理學與偵察學理論觀《聊齋志異》公案故事之破案技巧
與策略〉,《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3 期,2006 年,頁93-111。
陳麗君:〈從跨領域的視角談公案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
第97 期,2009 年,頁28-45。
陳麗君:〈清代俠義公案小說的正義詩學〉,《法制史研究》第11 期,2007 年,
頁107-141。
湯哲聲:〈流轉帶來神奇—程小青《霍桑探案》、高羅佩《大唐狄公案》論〉,《江
漢論壇》,2009 年,頁93-97。
黃永林:〈中國公案小說與西方偵探小說的比較研究〉外國文學研究 1994 年第3
期。
楊朝雲:〈困境與超越:中國偵探小說的發展與走向〉,《思想戰線》第5 期 第
131
35 卷,2009 年,137-138 頁。
楊權:〈高羅佩[Van Gulik, Robert Hans]與中華文化 -上〉,《純文學(香港)復刊》
第3 期,1998 年,頁107-115。
楊權:〈高羅佩[Ven Gulik, Robert Hans]與中華文化 -下〉,《純文學(香港)復刊》
第4 期,1998 年,頁95-103。
董大暉 ; 藍月素:〈偵探小說英漢翻譯策略之跨文化研究〉,《廣譯》第1 期,2008
年,頁181-220。
蔡娉婷:〈「聊齋誌異」公案故事析論〉,《親民工商專科學校學報》第7 期,2002
年,頁185-193。
蔡娉婷:〈論「九命奇冤」的敘事技巧〉,《親民工商專科學校學報》第8 期,2003
年,頁207-218。
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女性犯罪之研究〉,《龍華學報》第16 期,1990 年,
頁35-40。
霍建國:〈《施公案》、《彭公案》小說情節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18 期,
2005 年,頁157-178。
霍建國:〈清代俠義公案小說題材融合之研究〉,《通識研究集刊》第7 期,2005
年,頁37-59。
謝明勳:〈六朝志怪與公案小說--黃岩柏「公案幼芽偏多萌生於魏晉志怪」說述
評〉,《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 期,1995 年,頁75-85。
顏莉莉:〈試論中西《狄公案》的不同敍事視角〉,《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4
卷第1 期,2006 年,頁127-133。
魏豔:〈論狄公案故事的中西互動〉,《中國比較文學》第1 期,2009 年,頁80-92。
羅嘉慧:〈「俠義」的蛻變及歷史定位—談清代公案俠義小說〉,《中山大學學報》
第39 卷第6 期,1999 年,頁23-28。
132
五、學位論文
王琰玲:《明清公案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年。
吳佳珍:《唐宋獄案故事研究—以文言作品為主》,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李淳儀:《明代公案集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林俊宏:《追尋舊中國:由The Chinese Maze Murders 看翻譯的運作》,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論文,2007 年。
邱婉慧:《明代公案小說形塑「清官典型」的社會意義》,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5 年。
胡龍隆:《文學、道德與法律的辯證以包公故事為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系 博
士論文,2008 年。
范正群:《清代俠義公案小說研究》,揚州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8 年5 月。
倪連好:《《三言》公案故事計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1 年。
張慧貞:《《施公案》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張鴻志:《《施公案》的江湖世界》,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郭靜薇:《《三言》獄訟故事研究》,輔仁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年。
陳上琳:《李伯元《活地獄》研究》,銘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陳智聰:《從公案到偵探-晚清公案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1996 年。
陳翠琴:《高羅佩〈御珠奇案〉之中譯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論
文,2004 年。
陳麗貞:《正義的神話?!─《施公案》、《三俠五義》與《彭公案》中文學與法
律的互文關係》,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曾淑卿:《海瑞故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在職碩士論文,2004 年。
133
黃琬甯:《通俗的性暴力─晚明公案小說集的書寫風格》,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6 年。
楊芝萍:《《聊齋志異》公案故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文研究所在職碩士論文,
2009 年。
楊淑媚:《《施公案》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楊靜琪:《《龍圖公案》的成書及其公案性格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6 年。
詹淑杏:《《三言》公案小說所反映的明末社會現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廖鴻裕:《《海公案》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蔡娉婷:《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
2009 年。
鄭安宜:《《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年。
鄭春子:《明代公案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盧盈如:《《于公案奇聞》析論》,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的罪與法》,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5 年。
霍建國:《從公案到俠義─《施公案》《三俠五義》《彭公案》小說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博士論文,2005 年。
簡齊儒:《明代公案小說「法律與文學文本」的融攝》,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博
士論文,2007 年。
梁秀儀:《高羅佩(Robert van Gulik)《狄公探案》推理小說之研究》,南華大學
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shin Kang) 審核日期 2012-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