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1205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3.145.63.136
姓名 吳柏岳(Po-Yueh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王士性仕宦與游歷之研究
(Wang Shixing's Official Career and Travel Research)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王士性作為晚明時期一介著名的旅行者,其旅遊經驗以及《五嶽游草》、《廣志繹》直至清初仍具其代表性。透過其人豐富的旅遊經驗以及仕宦背景,不啻是本論文選擇作為案例,對明末士人宦遊生活進行研究的絕佳選擇。
對於外出任官的士人而言,宦遊往往代表著必須面對的離鄉背井的情況。然而在明代士人的宦遊生活內容中,由於社會風氣使然,藉任官機會出遊,已然成為在仕宦之餘普遍的消遣。透過對王士性的研究,可明確的發現此時士人的宦游生活,確實已因社會環境改變之故,而出現更多了旅遊成份於其中。這樣的情形顯然與當時士人階層文化的發展有若干牽連,並成為明代中後期一項具有時代意義的獨特文化現象。
本文另透過王士性的仕宦經歷為案例,討論晚明官員遠遊任官的實際情況。王士性擔任河南確山縣知縣時期的作為,不啻是理解晚明地方官員施政模式的一扇窗口。此外,王士性於中央擔任禮科給事中時期所參與的政爭,也令本論文有機會檢視張居正過世後,明神宗在權衡朝中政治勢力時所面臨的難題。而萬曆中後期神宗的長期怠政,以及朝野之間分門結派的激烈黨爭的因素,在這段時期也可發現其中端倪。
士人的名聲往往透過自身著作,以及和讀者之間的直接、間接互動塑造。本文也藉考察王士性交際圈以及形象建立的過程,檢視士人之間聲氣相通,並利用此一途徑做為宣傳自身名望的途徑和方式。經過本論文討論後,可以瞭解王士性藉著和王世貞、汪道昆,以及白榆社成員之間的交往,不僅建立起自身於文壇的名望,此後更藉著《五嶽游草》和《廣志繹》的付梓,成功形塑出己身的善游形象。藉著本論文的探討,可以發現晚明時期的旅遊風氣、仕宦文化,和士人階層習氣等相互交雜,彼此深刻影響的文化現象,在王士性身上都有相當程度的體現。
摘要(英) As a renowned traveler in Late Ming, Wang Shixing’s travelling and his Wu Yue You Cao and Guang Zhi Yi were still having their representation till early Qing. Through Wang Shixing’s plenty of traveling experience and his background of being officer, this study uses him as a case to research literatus’ official travel life in Late Ming.
For literatus leaving hometown for official appointment, official travel usually represents an away-from-home situation that each officer has to face. However, due to the common practice, official travel resulted from official appointment becomes the most popular leisure activity among officers in Ming Dynasty. Through the research into Wang Shixing, this study clearly points out that official travel in this time,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social environment, is more entertaining. This apparently relat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of literatus class, which becomes a meaningful cultural phenomenon of Mid-Late Ming.
This study also uses Wang Shixing’s officer experience as a case to discuss the real condition of officer’s travelling for official appointment in Late Ming. Wang Shixing’s conducts while being the magistrate of Queshan County are a way to understand the governance mode of Late Ming magistrates. Besides, hi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struggle while being an officer in the Ministry of Rites is a method to examine the difficulty that Ming Shenzong faced in balancing the political party powers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fter Zhang Juzheng’s death. Also, in mid-late Wan-li period, the factors of Ming Shengzong’s negligence of politics and fierce party struggle i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in his regime can be found in some traces.
The reputation of literatus is formed by his works and direct and indirect interaction with his readers.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s Wang Shixing’s social circle and the process of shaping his image to examine the collusion within literatus which is used as a way to demonstration. With the communication with Wang Shizhen, Wang Daokun, and other members of Baiyu Club, Wang Shixing not only founds his reputation in the literary circle. Also with the publishing of Wu Yue You Cao and Guang Zhi Yi, he successfully shapes his image that he is good at excursion. The fashion of travel, the officer cultures and the practices in literatus class interrelated in Late Ming can be quite incarnated in Wang Shixing’s life.
關鍵字(中) ★ 王士性
★ 宦遊
★ 形象
★ 明末
★ 旅遊
★ 萬曆
關鍵字(英) ★ image
★ travel
★ Late Ming
★ Wan-li
★ Official travel
★ Wang Shixing
論文目次 目錄
序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範圍與時間斷限 2
三、研究回顧 4
四、研究方法與史料 8
五、章節安排 11
第一章:早年生平與游歷 15
第一節、早年生活 15
第二節、縣官時期施政作為 24
第三節、河南壯游經驗 33
第二章:宦跡與行旅 43
第一節、任職科道與萬曆初年政爭 43
第二節、西南邊疆與異域經驗 66
第三節、晚年仕宦經歷 71
第三章、旅遊與交際網絡之建構 75
第一節、政治交際 75
第二節、文化交際 83
第四章:游者形象與明末社會脈絡 99
第一節、王士性的宦遊形象 99
第二節、王士性之形象與明末社會 104
第三節、王士性對清初學者的影響 116
結論 121
徵引書目 125
表目錄
表1 主要參考之地方志書.............................................10
表2 白榆社成員表.........................................................86-87
圖目錄
圖1-1 萬曆元年應試返鄉之遊蹤..................................19
圖1-2 萬曆二年浙江遊歷..............................................20
圖1-3 萬曆九年河南遊歷..............................................41
圖2-1 萬曆十四年浙江游歷..........................................53
圖2-2 萬曆十五年江南之行..........................................54
圖2-3 萬曆十六年返京之行..........................................57
圖2-4 萬曆十六年入川監考行程..................................61
圖2-5 出川之後遊蹤(一) ..............................................64
圖2-6 出川之後遊蹤(二) ..............................................70
圖4-1 文化菱形..............................................................104
參考文獻 史料
(一)官方史料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收於《四部備要》,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二)地方志書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收於《中國學術名著》,輯6。臺北:世界出版社,1982年。
〔明〕陳霖等纂,,《南康府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3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李培,《秀水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冊57。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明〕李廷寶修,《清苑縣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方瑜,《南寧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明﹞傅梅,《嵩書》,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232。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明﹞曹金,《開封府志》。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冊76。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明﹞李濂,《汴京遺蹟志》。臺北:新興出版社,1983年。
〔明〕杜應芳,《四川總志》。明萬曆四十七年刊本。
〔明〕聞人詮、陳沂纂修,《南畿志》。北京 :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明〕任弘烈,《泰安縣志》。臺北 : 成文出版社,1968年。
〔明〕王九疇、張毓翰等,《華陰縣志》。明萬曆四十二年刊本
〔明〕查志隆,《岱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阿思哈、嵩貴,《續河南通志》,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史部,冊220。
〔清〕洪若皋,《臨海縣志》。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清﹞喻長霖等纂,《台州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號74。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蘇濬等修,《廣西通志》。明萬曆間刊本。
〔清〕胡虔,《廣西通志》。北京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清〕沈秉成,《廣西通志》。 臺北:成文,1967年。
〔清〕嵇曾筠,《浙江通志》。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李衛,《浙江通志》。臺北 : 華文出版社,1967年。
〔清〕常明、楊芳燦等,《四川通志》。蘭州 : 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黃廷桂,《四川通志》。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鄂爾泰等監修 ,《雲南通志》。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岳濬等,《山東通志》。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楊士驤等,《山東通志》。臺北 : 華文出版社,1969年。
〔清〕田文鏡、王士俊等,《河南通志》。臺北 : 臺灣商務,1983年。
〔清〕龔嘉儁,《杭州府志》。臺北 : 成文出版社,1974年。
〔清〕鄭澐修,《杭州府志》。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鄧鍾玉,《金華縣志》。臺北 : 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張寶琳,《永嘉縣志》。臺北 : 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李登雲、陳珅等,《樂清縣志》。臺北 : 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洪亮吉、陸繼蕚等,《登封縣志》。臺北 : 中國地方文獻學會,1975年。
〔清〕羅慶薌等,《衡陽縣志》。臺北 : 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金棨撰,《泰山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清錢塘周氏雨山堂刊本。
〔清〕許琰,《普陀山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縉璜,《臨海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號218。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羅綬香等纂,《四川犍為縣志》,收於《新修方志叢刊》,冊4。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龍雲、盧漢修,《新纂雲南通志》。北京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河南通志館編,《河南通志》。北京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山西省渾源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渾源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三)文人筆記
﹝唐﹞玄奘、辯機,《大唐西域記》。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8年。
﹝元﹞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王士性,《五嶽游草》,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癸巳寫刊本。
〔明〕王士性,周振鶴編,《五嶽游草.廣志繹》。收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楊士奇,《東里續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8。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陳子龍,《安雅堂稿》收於《明代論著叢刊》,冊3。臺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
﹝明﹞張岱,《西湖夢尋》。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冊237。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明﹞李培,《秀水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冊57。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明〕李廷寶修,《清苑縣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方瑜,《南寧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明〕抱甕老人,《今古奇觀》。臺北:大中國出版社,1967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楊爾曾,《新鐫海内奇觀》,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72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李濂,《汴京遺蹟志》。臺北:新興出版社,1983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於《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吳亮,《萬曆疏鈔》,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468-4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冊49。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明﹞張岱,《陶菴夢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明﹞張岱,《瑯環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明﹞張瀚,《松窗夢語》,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7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張弘道,《皇明三元考》,收於《明代傳記叢刊》,冊19。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黃汝亨,《寓林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368-13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記》,收於王雲五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冊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收於《中華叢書》。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5年。
﹝明﹞夏允彝,《幸存録》。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周弘禴,〈白榆社草序〉,收於黃仁生,《日本現藏稀見元明文集考證與提要》。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明﹞許楚,《青巖集》,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輯5,冊2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69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汪道昆,《太函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17。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唐汝詢,《酉陽山人編蓬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92。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黃汴,《天下水陸路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明﹞何白,《何白集》。上海:上海社科院,2006年。
〔清〕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文秉,《定陵注略》。臺北:偉文出版社,1976年。
〔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張培仁,《靜娱亭筆記》,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冊1181-11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專書
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王淑良,《中國旅游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
何宗美,《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頁37。
何朝暉,《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天穎,《井鹽史探微》。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巫仁恕、狄雅斯(Imma Di Biase),《游道:明清旅游文化》。臺北:三民,2010年。
周振鶴編,《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徐建春、石在、黃敏輝,《俯察大地——王士性傳》。杭州:浙江人民,2008年。
徐建春、梁光軍,《王士性論稿》。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徐茂明,《江南士紳與江南社會:1368-1911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張治安,《明代監察制度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張嘉昕,《明人的旅游生活》。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4年。。
章必功,《中國旅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建勤,《明清旅游活動研究:以長江三角洲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斯波義信著、莊景輝譯,《宋代商業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蔡石山,《明代宦官》。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蔡明倫,《明代言官群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諾伯特.歐勒(Norbert Ohler)著、謝沁霓譯,《中世紀的旅人》。臺北:麥田,2005年。
Griswold, Wendy著,黃信洋、曹家榮等合譯,《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臺北:學富文化,2008年
Clunas, Craig. Superfluous things :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期刊論文
丁式賢,〈王士性與王氏家族聞人述略〉,《東南文化》,1994年第2期,頁233-235。
丁苗,〈王士性與王氏家族聞人述略〉,《東南文化》,1994年第2期,頁233-235。
丁錫賢,〈王士性及其《廣志繹》〉,《東南文化》,1991年第5期,頁116-117。
王瓊平,〈淺述明朝中後葉王士性的地理學成就〉,《消費導刊》,2007年第14期,頁232。
吳宏岐,〈從《廣志繹》看王士性的軍事地理思想〉,《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頁59-62。
吳振漢,〈明末山人之社交往絡和遊歷活動——以何白為個例之研究〉,收錄於《漢學研究》,卷27期3,2009年9月,頁159-190。
吳智和,〈明人山水休閒生活〉,《漢學研究》,卷20期1,2002年6月,頁101-129。
李躍軍,〈淺論王士性的旅游觀〉,《臺州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頁49-51。
周振鶴,〈王士性的地理學思想及其影響〉,《地理學報》,1993年第1期,頁225-229。
周振鶴,〈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風氣及其地理學的關係〉,《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72-78。
邵曼珣,〈明代戲曲文學的接受與傳播歷程〉,殷善培、周德良主編,《叩問經典》。臺北:學生書局,2005年
范宜如,〈山水構圖之紀實特徵與抒情性:以王士性《五嶽游草》為考察對象〉,《東吳大學中文學報》,期18,2009年11月,頁165-184。
范宜如,〈王士性紀游書寫初探:以《廣志繹》、《五嶽游草》為討論對象〉 ,《吳宏一教授六秩晉五壽慶暨榮休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頁301-317。
范宜如,〈重繪文化地圖:王士性《廣志繹》之地方知識與敘事〉,「2009敘事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09年11月28、29日。
范宜如〈華夏邊緣的觀察視域:王士性《廣志繹》的異文化敘述與地理想像〉,《臺灣師大國文學報》,期42,2007年12月,頁121-151。
徐泓〈明代福建的築城運動〉,《暨大學報》,卷3期1,1999年3月,頁25-75。
徐建春,〈王士性及其《廣志繹》〉,《杭州大學學報》,1990年9月,卷20期3,頁51-55。
徐建春,〈徐霞客與王士性〉,《東南文化》,1994年第2期,頁243-251。
徐建春,〈從重視徐霞客到重視王士性:中國人文科學復興的一個標誌〉,《浙江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頁97-100。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卷20期1,頁194。
耿傳友,〈白榆社略述〉,《黃山學院學報》,2007年2月,卷9期1,頁29-33。
耿傳友,〈汪道昆與明代隆慶、萬曆間的詩壇〉,《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2月,2006年冬之卷,頁102-104。
張一泉、梁秋莉,〈淺談王士性的山東海防思想〉,《考試周刊》,2009年第20期,頁232。
張勇,〈理論與經驗透出的文化傳統——王士性與徐霞客旅行的比較研究〉,《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頁89-93。
敖紅艷,〈淺論王士性的旅游審美觀〉,《前沿》,2007年第9期,頁239-241。
敖紅艷,〈試論王士性的「游道」〉,《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頁64-67。
梁光軍,〈王士性的家世及其它〉,《東南文化》,1994年第2期,頁230-232。
陳建勤,〈明清時期的江南文人游風〉,《旅游科學》,2000年第4期,頁43-46。
陳建勤,〈風尚.環境.文士:明清江南游風熾盛原因初探〉,《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頁15-19。
陳建勤,〈論「游道」:明清文士旅游觀研究之一〉,《旅游學刊》,2000年第4期,頁64-68。
彭勇,〈從《廣志繹》看王士性對於山東海防的思考〉,《懷化學院學報》,2008年第12期,頁52-54。
覃影,〈王士性對滇雲史地的考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頁98-104。
馮歲平,〈《徐霞客游記》記述的王士性〉,《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4期,頁213-217。
楊文衡,〈論王士性的地理學成就〉,《自然科學史研究》,1990年第1期,頁91-97。
楊森,〈王士性對自然地理學的貢獻〉,《台州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頁75-125。
滕蘭花,〈王士性對明代廣西史地考察及貢獻〉,《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2期,頁12-15。
滕蘭花,〈從王士性的《廣志繹》看明代廣西地區開發的差異〉,《廣西地方志》,2009年第3期,頁25-30。
藤新才,〈明代中後期旅游熱初探〉,《北方論叢》,1997年第3期,頁17-21。
學位論文
王文榮,《明清江南文人結社研究》,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
吳雅婷,〈北宋士大夫的宦游生活——蘇軾個案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李姿瑩,〈晚明江南文人的游記書寫——以王士性、徐霞客為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胡雲薇,《從唐代官員的宦游生活看其對家庭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明莉,〈明代江南的游觀文化與社會心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蔡淑閔,《陽明學派游學活動硏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顏瑞均,〈歐陽德及其思想研究(1496-1554)〉,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12-8-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