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140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18.191.181.228
姓名 周佩芳(Pei-fang Ch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臺灣文壇繪寫研究-以梁丹丰、席慕蓉、雷驤及奚淞為主的考察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對於圖文並置的現象,傳統的閱讀及研究,是將圖像與文字割裂,截取自身所長的部分,如文學研究者聚焦繪寫集裡的文字內容,圖像被視做配角或忽略;而圖像部分多由藝術研究者探究,他們可能不夠留意文字的表現,忽略了圖文一體的全貌。本篇論文主要在考察臺灣現代文學中的繪寫現象,並以四位美術(藝術)科系專業背景出身的作家-梁丹丰、席慕蓉、雷驤以及奚淞為對象,嘗試探討圖像與文字之間的互文性,以及此與時代思潮的相關性。
  本文首先梳整臺灣當代文壇中「繪寫文本」的情況,並擬定「繪寫」的定義及研究範圍。本研究受「複合圖文(composite imagetext)」理論啟發,而萊莘(G.E.Lessnig)《拉奧孔(Laocoon)》所提的「詩畫異質說」仍是分析時重要的依據。由於論述框架為臺灣文學史,故全文篇章是以臺灣文學發展的階段及特徵來架構,並參考此四家繪寫集出版以及文壇初登場的時間先後來排序:梁丹丰、席慕蓉、雷驤以及奚淞,分別為第二章至第五章,各章討論重點在於文學表現、繪畫表現及繪寫集的圖文互文關係。
  結論為:圖文並呈的「繪寫集」是「視覺感性(visual sensitivity)」者的完整表述,「圖」與「文」不能分割。再者,繪寫作家的文學與繪畫內容大多相關,同樣反映了他們的意識形態與審美觀。最後,由於圖畫的直觀性優於文字,故繪寫集比純文字的文學書籍更加大眾化,亦可視為當代「視覺文化(visual culture)」現象之一。
摘要(英) Traditionally, graphics and the text are separately presented in order to show their individual advantages in reading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simultaneous display of both part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ers, for example, focus on the written text in the picturesque writing, but they may ignore or underestimate the significance of graphics. Conversely, the graphics are studied by art researchers, who may no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text but ignore the whole picture of both graphics and the text. The main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icturesque writing, in which works are presented by both writings and drawings, in modern Taiwanese literature. Here, the works by four writers - Liang Danfeng ,Hsi Mujung,Lei Xiang and Xi Song, - who have the professional artistic background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graphics and the text,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Zeitgeist.
Firstly, the situation of picturesque writing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Taiwan was examined. The meaning of “picturesque writing” and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were then defined. This study was inspired by the theory “composite imagetext”. The theory “heterogeneity of poem and painting” in "Laocoon" composed by G.E.Lessnig is therefor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commentary. Since the framework for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 thesis is shape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t was sorted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he literary debut of the four writers: Liang Danfeng ,Hsi Mujung,Lei Xiang and Xi Song, respectively described from the second to the fifth chapter. The main theme of each chapter includes the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rawing and writing of picturesque writing.
Conclusion: “Picturesque writing" characterized by simultaneous display of both graphics and the text is a type of performance, written and painted by the writers of "visual sensitivity", who would like to present the whole picture of both. It has always exist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it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genre. Furthermore, the content of text written by the writers of picturesque writing is related to the graphics. It reflects their ideology and aesthetics. Finally, picturesque writing is more popular than pure literary text because of its stronger intuition residing in the graphics than the text. Hence, it can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phenomena of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關鍵字(中) ★ 繪寫
★ 圖文關係
★ 臺灣現代文學
★ 臺灣當代美術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 何謂「繪寫」…………………………………………………4
一、並非「繪本」或「圖文書」
二、本文所謂「繪寫」
  (一)雷驤自鑄新詞
  (二)繪寫的類型
  (三)本文研究範圍:著重美術與文學專業
三、四家獲選的原因
  (一)繪寫集附圖多者
  (二)自寫自畫者
第三節 研究文獻評述…………………………………………………10
一、繪寫四家著作
二、學者著作及論文
(一)文學研究
(二)美術研究
(三)互文與書籍設計
第四節 研究觀念的啟發………………………………………………16
一、圖文並呈的形式與意涵
(一)西方「複合圖文」(composite imagetext)理論
(二)互文理論
二、藝術家的創作
(一)畫者之眼
(二)「藝術家的書」
第五節 論述框架、歷史背景與章節脈絡……………………………18
一、論述框架
二、歷史背景
三、論文章節脈絡
第二章 梁丹丰………………………………………………………27
第一節 「女行」的意義………………………………………………28
  一、宣揚中華文化
二、女性孤征的企圖及意義
(一)為了創新而出發
(二)大旅行家:孤征的方式及成長
(三)創作策略:「旅行」-「畫展」-「出版」三過程
第二節 文學特質………………………………………………………36
一、旅行文學
(一)墾拓精神
(二)情趣與理趣-直抒胸臆
(三)擅用「譬喻」與「擬人」修辭法
二、畫人之文
(一)色彩斑斕
(二)近寫雕像與建築造型
(三)遠繪天衣地錦的壯觀
三、懷鄉、返鄉與雙鄉
(一)反共文學
(二)文化中國與雙鄉意識
第三節 繪畫表現………………………………………………………51
一、繪畫觀:重視寫生
二、鉛筆畫:素描或速寫
三、融入國畫技巧的水彩畫
(一)快速再現斑爛世容的最佳畫種
(二)國畫的影響
1.款識形式的承與變
2.技法-留白與皴擦
3.手卷及長卷形式
第四節 互文性-創發繪寫集形式……………………………………63
一、創新的形式-從題跋到繪畫日誌再到繪寫集
二、以「虛幻空間」將瞬間的感動化為永恆
三、文圖相輔-完整記錄感動的形式
(一)圖輔助文-空間再現
(二)文輔助圖-感性抒發
第三章 席慕蓉………………………………………………………73
第一節 「席慕蓉現象」………………………………………………74
一、論爭:現代詩場域中的角力
二、視覺詩風潮:詩畫並呈形式的助力
第二節 詩文特質………………………………………………………77
一、形式
(一)文字語言平易近人
(二)歌謠體:聲音與文字的複沓繚繞
二、愛情、青春與花意象
三、年華流水:「時間正義」與水意象
四、鄉愁意旨
五、自我剖析與抒情傳統
第三節 繪畫特質………………………………………………………92
一、針筆畫:繁複綿密
二、油畫
(一)畫風
(二)荷花
三、陰性美學
第四節 繪寫文本的互文性與視覺性…………………………………105
一、互文性
(一)抒情與意象
(二)詩意與畫象相合
(三)意在言/畫之外
(四)圖文關係疏離
二、書籍的視覺性
(一)藝術家的書
(二)裝幀
(三)版面設計
第四章 雷驤…………………………………………………………………118
第一節 現代主義小說…………………………………………………119
一、追求語言的現代性:反自然語言
(一)文言傾向-文白交雜、精省及倒裝技法
(二)日文風味
(三)長句
二、形式的現代性
(一)意識流手法與敘事視角
(二)蒙太奇技巧與「急轉」手法
三、主題的現代性
(一)詭密志怪與死亡經驗
(二)「性」與「行動女性」的書寫
第二節 現實關懷………………………………………………………139
一、報導文學
二、都會考現學
(一)漫游者:擁抱現代性
(二)繪日記:以繪畫與攝影技巧進行寫作
第三節 記憶錄…………………………………………………………151
一、雷驤自鑄新詞
二、虛實相生的寫作手法
第四節 繪畫特質與互文性探討………………………………………158
  一、繪畫特質
  (一)速寫形式
  (二)重視光影
  (三)裸女寫生
二、繪寫文本的互文性
(一)「定格」:小說配圖的處理方法
(二)散文配圖
第五章 奚淞…………………………………………………………………177
第一節 現代主義小說…………………………………………………177
一、形式
(一)多重敘事視角與
(二)戲劇性獨白
二、主題思想
(一)存在主義思維
(二)極限處境
三、寓新於舊
(一)叛逆少年的成長
(二)同志書寫
(三)故事新編
第二節 轉向鄉土民間…………………………………………………195
一、推波鄉土浪潮
二、文藝觀:親近大眾的表達形式
三、新釀神話及札記
四、札記體
第三節 佛教修行………………………………………………………203
一、佛理散文
(一)因緣:追究生命的意義
(二)靜觀自在
(三)參透無常
二、新釀佛傳
(一)人格化的佛
(二)從「閒話」到「術語」
第四節 繪畫特質與互文性……………………………………………211
一、繪畫
(一)木刻版畫
(二)毛筆畫
(三)白描觀音:從民間到禪畫的過渡
(四)以畫修禪
1.佛傳油畫
2.靜物油畫
二、繪寫文本的互文性
(一)風格的一致:復古與親民
(二)黃金瞬間與缺席:小說配圖的佳能與失能
第六章 結論…………………………………………………………236
一、「繪寫集」新文類:「視覺感性」者的完整表述
二、互文技巧表現
三、意識形態與美學
四、前瞻性:大眾化與視覺性
參考文獻………………………………………………………………245
附錄:繪寫作家要事年表……………………………………………254
參考文獻 一 繪寫作家之作品集(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序)
(一)梁丹丰
1 鉛筆畫集(一) 今天畫刊 1969年 美術教學:畫主文輔
2 梁丹丰畫集 新亞 1971年 畫集:純粹繪畫
3 環球之旅鉛筆畫集(上)(下) 梁丹丰 1975年 畫集:純粹繪畫
4 畫迹屐痕 水芙蓉 1975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5 歐洲之旅(水彩畫集) 中山文化基金會 1976年 畫集:純粹繪畫
6 佐渡島記遊 北屋 1977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7 北極圈之旅 北屋 1977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8 墾丁國家公園畫冊 內政部 1982年 畫集:純粹繪畫
9 漢聲揚北美 純文學 1983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10 吾鄉.他鄉 純文學 1984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11 穿越大峽谷 大地 1984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12 天方夜譚之旅 林白 1984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33 金鷹行-美國國家公園之旅 大地 1986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14 中國國畫講義 中華函授學校 1986年 美術教學:畫主文輔
15 北風的故鄉 駿馬 1987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16 畫遊隨筆 光復 1987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17 他的中國女皇 黎明 1987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18 飛入午夜太陽中 光復 1989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19 走過中國大地 聯經 1989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20 一往情深 聯經 1990年 文集:純粹文字
21 速寫神州:鉛筆畫集 聯經 1991年 畫主文輔
22 彩繪中國:水彩畫集 聯經 1991年 畫主文輔
23 至情又相遇 海飛麗 1993年 文主畫輔
24 心靈一視野 海飛麗 1993年 畫主文輔
25 梁丹丰繪畫日誌 海飛麗 1993年 素描圖文集:畫文各半
26 鉛筆畫實用進階 聯經 1993年 美術教學:畫主文輔
27 彩繪台北 臺北巿政府新聞處 1994年 圖文集:畫文各半
28 絲路上的梵歌 佛光 1997年 圖文遊記:文主畫輔
29 海闊天空 元氣齋 1998年 圖文集:文主畫輔
30 台灣采姿 觀光局 1998年 圖文集:畫主文輔
31 大美大愛的路上 九歌 1999年 圖文集:文主畫輔
32 築夢之旅 佛光 2000年 圖文集:畫文各半
33 山河風月 佛光 2001年 圖文集:畫文各半
34 大鵬灣之美 觀光局 2001年 水彩,水墨畫集:畫文各半
35 日月潭之戀 觀光局 2002年 圖文集:畫文各半
36 孤征之筆:梁丹丰寫生行 正因文化 2003年 水彩畫集:純粹繪畫
37 阿里山山緣 觀光局 2003年 圖文集:畫文各半
38 梵義教堂I
聯經 2003年 畫集:純粹繪畫
39 彩繪大地的豐美 九歌 2004年 圖文集:文主畫輔
40 生命的感動 智庫 2004年 圖文集:文主畫輔
41 兩極之間 智庫 2004年 圖文集:文主畫輔
42 梵義教堂II
聯經 2005年 畫集:純粹繪畫
43 這雙明眸:慈濟世界之旅 經典雜誌 2005年 圖文遊記:畫文各半
44 梵義教堂之旅 中華大學 2006年 圖文遊記:畫文各半
45 不丹.樂國樂國 三民 2007年 圖文遊記:畫文各半
(二)席慕蓉(臺灣出版)
1 畫詩 皇冠 1979.7 素描與詩
2 七里香 大地 1981.7 新詩/線畫
3 成長的痕跡 爾雅 1982.3 散文
4 畫出心中的彩虹 爾雅 1982.3 散文集:有圖
5 雷射藝術導論 雷射推廣協會 1982.12 美術論著
6 無怨的青春 大地 1983.2 新詩
7 三弦 (與張曉風、愛亞合著) 爾雅 1983.7 小品文
8 有一首歌 洪範 1983.10 散文
9 同心集(與夫君劉海北合著) 九歌 1985.3 散文
10 寫給幸福 爾雅 1985.10 散文
11 時光九篇 爾雅 1987.1 新詩
12 山水 敦煌藝術中心 1987.5 油畫集
13 在那遙遠的地方 圓神 1988.3 散文/攝影林東生
14 信物 圓神 1989.1 散文/素描
15 寫生者 大雁 1989.3 散文/素描
16 我的家在高原上 圓神 1990.7 散文/攝影王行恭
17 遠處的星光──蒙古現代詩選 圓神 1990.7 蒙古詩選
18 江山有待 洪範 1991.5 散文
19 河流之歌 東華 1992.6 新詩選集
20 涉江采芙蓉 清韵藝術中心 1992.6 油畫
21 寫生者(由大雁轉) 洪範 1994.2 散文
22 黃羊.玫瑰.飛魚 爾雅 1996.7 散文
23 大雁之歌 皇冠 1997.5 散文
24 一日一生 敦煌藝術中心 1997.11 油畫/詩
25 邊緣光影 爾雅 1999.4 新詩
26 七里香(由大地轉) 圓神 2000.3 新詩
27 無怨的青春(由大地轉) 圓神 2000.3 新詩
28 世紀詩選 爾雅 2000.5 詩選
29 金色的馬鞍 九歌 2002.2 散文
30 迷途詩冊 圓神 2002.7 新詩
31 席慕蓉(40年回顧) 圓神 2002.12 畫冊
32 諾恩吉雅(我的蒙古文化筆記) 正中 2003.2 散文/攝影:白龍等人
33 我的家在高原上(新版) 圓神 2004.1 散文/攝影:林東生等人
34 人間煙火 九歌 2004.9 散文
35 我摺疊著我的愛 圓神 2005.3 新詩
36 時光九篇 圓神 2006.1 新詩
37 邊緣光影 圓神 2006.4 新詩
38 迷途詩冊(二版) 圓神 2006.4 新詩
39 2006 席慕蓉 爾雅 2007.3 散文
40 寧靜的巨大 圓神 2008.7 散文
41 以詩之名 圓神 2011.7 新詩
42 給我一個島 圓神 2012 散文/攝影
43 回顧所來徑 圓神 2012
44 金色的馬鞍 圓神 2012
45 寫給海日汗的21封信 圓神 2013
(三)雷驤
1 《青春》出版 圓神 1986 文/圖
2 《矢之志》出版 圓神 1987 文/圖/
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
3 《雷驤極短篇:異質風景》出版 爾雅 1988 文/圖
4 《單色風情》出版 時報 1992 圖/文
5 《悲情布拉姆斯》出版 麥田 1993 文/圖
6 《肉體廢墟》 漢藝色研 1995 畫集
7 《島嶼殘念》 林白 1995 文/圖
8 《黑暗的風景》 爾雅 1996 文/圖
9 《逆旅映象》 皇冠 1997 文/圖
10 《裸掌》 皇冠 1997 文/圖
11 《流動的盛宴》 皇冠 1998 文/圖
12 《地景的背後》 元尊 1998 文/圖
13 《愛染五葉》 麥田 1999 文/圖
14 《斷想記》 皇冠 1999 文/圖
15 《文學漂鳥》 遠流 2000 文/圖
16 《繪日記》 時報 2000 文/圖
17 《暄鬧日課》 九歌 2000 文/圖
18 《西張東望》 大田 2001 文/圖
19 《晃動》 麥田 2002 文/圖
20 《台北寫生帖》 台北巿政府 2002 文/圖
台北文學獎寫作年金
21 《捷運觀測》 二魚 2003 文/圖
22 《Amy與我》 未來城 2003 文/圖
23 《刑臺與手風琴》 二魚 2004 文/圖
24 《雷驤.Pocket warch》 台灣商務 2004 文/圖
25 《生之風景》 新雨 2005 文/圖
26 《浮日掠影:雷驤圖文集》 天下 2011 文/圖
27 《少年逆旅》 天下 2012 文/攝影:雷光夏
28 《生途悠悠》 遠景 2014 文/圖
(四)奚淞
1 桃花源 信誼 1979 兒童繪本
2 三個壞東西 信誼 1979 兒童繪本
3 愚公移山 信誼 1980 兒童繪本
4 夸父追日 遠流 1981 文/圖
5 姆媽,看這片繁花 皇冠 1987 文/木刻版畫
6 給川川的札記 東潤 1988 文/毛筆彩畫
7 封神榜裡的哪吒 雄獅 1991 短篇小說(無圖)
8 三十三堂札記 雄獅 1991 文/白描觀音
9 自在容顏 雄獅 1991 白描觀音+手抄心經
10 心與手-寫心經畫觀音 雄獅 2001 畫觀音與抄經的示範
11 光陰十帖:畫說光陰 雄獅 2004 散文/油畫
12 大樹之歌:畫說佛傳 雄獅 2004 散文/油畫
13 大家來寫字:筆遊桃花源 雄獅 2008 書法
14 大家來寫字:筆遊赤壁 雄獅 2008 書法
15 心與手三部曲:奚淞畫展 臺北巿立美術館 2011 畫冊


二、研究論著(依姓氏筆劃數少至多排序)
(一)文學
于君方:《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臺北:法鼓文化,2009年7月,初版一刷。
毛文芳:《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1月初版。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出版社,民國84年4月初版。
王德威編:《典律的生成》,臺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申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1年第1版。
刑莉:《觀音:神聖與世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向陽、須文蔚編:《報導文學讀本》,臺北:二魚出版社,2002年8月初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開明書店,1988年12月新排初版。
朱芳玲:《六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臺北:學生書局,2010年4月初版。
衣若芬:《觀看 敘述 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12月再版。
李有成:《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臺北:允晨,2010年6月初版。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臺北:女書文化,2000年11月初版。
杜十三編撰:《行動筆記》,臺北:漢光文化,1988年12月初版。
孟樊主編:《旅行文學讀本》,臺北:揚智文化,2005年3月初版。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
林明德編:《臺灣現代詩經緯》,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當代臺灣小說論述》,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12月。
封德屏主編:《台灣人文出版社30家》,台北:文訊雜誌社,2008年12月初版。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12月初版。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5年第1版第1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黃永松與《漢聲雜誌》》,台北:中國時報,2003年1月初版。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1996年。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臺北:文史哲,2002年5月。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4月。
陳平原:《看圖說書:小說綉像閱讀札記》,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12月第1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年10月初版。
陶東風主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0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2月初版。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臺北:東大,1988年初版一刷。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臺北:巨流出版社,2002年。
瘂弦等著,《極短篇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民國81年5月5日初版。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2008年6月初版12刷。
劉紀蕙編:《框架內外:藝、文類與符號疆界》,臺北:立緒文化,民國88年12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臺北:書林,2009年。
蔣勳:《新編傳說》,臺北:聯合文學,2010年3月。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臺北:東大,民國84年4月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二版五刷。
蕭蕭:《現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2007年7月初版。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臺北:文史哲,1991年6月。
聯合文學編輯:《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年。
韓叢耀:《圖像傳播學》,臺北:威仕曼文化,1994年9月初版。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Dani Cavallaro著,張衛東、張生、趙順宏譯:《文化理論關鍵詞》,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G.E.Lessnig(萊辛)著,朱光潛譯:《詩與畫的界限》,臺北:駱駝出版社,2001年1月二版。
Langer Susannek(蘇珊•朗格),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臺灣初版。
Mike Savage Alan Warde著,孫清山譯:《都巿社會學》,臺北:五南,2004年。
Peter Mendelsund(彼得•曼德森)著,許恬寧譯:《我們在閱讀時看到了什麼?(What We See When We Read)》,臺北:大塊文化,2015年9月初版一刷。

(二)美術/藝術
上海魯迅紀念館編:《魯迅藏中國現代木刻全集:版畫紀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刷。
井迎兆:《電影剪接美學-說的藝術》,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臺北:蘭亭書店,1986年9月初版。
何懷碩:《創造的狂狷》,臺北:立緒,1996年10月初版。
呂勝中:《民間木刻版畫概說》,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年8月第3次印刷。
巫鴻著:《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第2次印刷。
李志銘:《裝幀台灣》,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2月,初版二刷。
李志銘:《裝幀時代》,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0年10月,初版一刷。
林保堯:《佛教美術講座》,臺北:藝術家,1997年12月,初版。
金晶石:《速寫-線的藝術表現》,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倪再沁:《臺灣美術的人文觀察》,臺北:雄獅,1995年。
徐小蠻、王福康著:《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馬世聰:《繪畫基礎Ⅱ》,臺北:全華圖書,2007年二版。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臺北:蓋亞文化,2009年5月,初版一刷。
張少鵬、周曉明、路倩編著:《插圖語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永賢:《台灣插畫圖像美學》,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插畫藝術卷1,2006年4月初版。
陳侗:《速寫這件事:一種關於生活的美學態度》,臺北:三言社,2003年12月。
陳曼華:《獅吼:《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臺北:國史館,2010年12月初版。
陳清香:《台灣佛教美術-繪畫篇》,臺北:藝術家,2008年11月初版。
陳景容:《素描的技法》,臺北:東大圖書,1985年9月二版。
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91年6月。
彭銀修:《墨戲與逍遙-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馮驥才:《文人畫宣言》,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6月第1次印刷。
雷驤等著:《聯副插畫五十年-民國四十年至九十年》,臺北:聯合報社,民國90 年9月初版。
劉興華:《閱讀歐洲版畫》,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蕭瓊瑞:《戰後台灣美術史》,臺北:藝術家,2013年4月初版。
羅淑敏:《對焦中國畫:國畫的六種閱讀方法》,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5月。
安德魯.哈斯蘭(Andrew Haslam)著,陳建銘譯:《書設計》,臺北:原點出版,2014年1月初版一刷。
Bates Lowery著,杜若洲譯:《視覺經驗》,臺北:雄獅美術,1993年11月八版三刷。
John Berger(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4刷。
Lynda Nead(琳達.尼德)著、侯宜人譯:《女性裸體(The Female Nude)》(臺北:遠流,1995年。
Peter Burke(彼得.伯客)著,楊豫譯:《圖像證史(Eyewith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uidenc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Rudolf Amheim(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藝術心理學新論》(New Essays on the Psychology of Art),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三、學位論文(依出刊時間先後排序)
(一)博士
盛鎧:《歷史與現代性:1970年代台灣文學與美術中的鄉土運動》,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4年7月。
曾萍萍:《「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96年。
黃啟峰:《戰爭.存在.世代精神:臺灣現代主義小說的境遇書寫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03年1月。
(二)碩士
陳曉怡:《哪吒人物及故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3年。
楊繡綾:《從雄獅美術看七0年代鄉土美術發展之形構與限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牟莉莉:《中國傳統繪畫款識之研究-宋至民國款識之演變(960-1989)》,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
劉中薇:《尋找一座城-巿民書寫中的臺北形象》,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7月。
曹泰容:《「人形別寫」藝術教育團體之田野觀察》,國立台北師範教育學院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李佳蓉:《女性獨自從事自助旅行之動機與體驗》,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民國94年年1月。
陳瑀軒:《席慕蓉詩歌研究-以主題、語言、通俗性為觀察核心》,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劉彤芳:《手藝人的禮物盒子-奚淞文學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民國94年。
翁柏川:《「鄉愁」主題在臺灣文學史的演變──以解嚴後(1987年-2001年)返鄉書寫為討論核心》,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陳意爭:《圖畫與文字的邂逅:圖畫書中的圖文關係探索》,臺東大學語文教育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7年。
張家琳:《梁丹丰散文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7年。
劉毓婷:《詩樂相融-以錢南章譜寫席慕蓉的詩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8年元月。
鄭子瑜:《私領域中的行動女性:從語藝觀點看川端康成的小說》,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8年2月。
游靜宜:《雷驤散文中的都巿書寫》,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9年。
龜井和歌子:《奚淞繪畫之研究-以《光陰十帖》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9年6月。
蔡惠婷:《時間之光:奚淞創作中的原型與光》,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0年7月。
陳昱蓉:《遷台女作家域外遊記研究1949~1979》,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2年。
四、單篇/期刊/研討會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壹闡提:〈細品「封神榜裏的哪吒」〉,《書評書目》第18期,1974年。
彭明輝:〈梁氏家族與近代中國藝術論稿〉,收於《中國美術專題研究》,臺北:臺北巿立美術館,1984年6月。
梁丹丰:〈繪畫不是摸彩--梁丹丰的繪畫經驗談〉,《幼獅文藝》65卷6期總號402,1987.06。
林燿德:〈奚淞無常品—評奚淞《給川川的札記》〉,《聯合文學》4卷12期(1988.10)
孟樊:〈臺灣的大眾詩學-席慕蓉詩集暢銷現象〉,《當代青年》,民國81年元月號。
康來新:〈古典文學的青春看板〉,《幼獅文藝》,(80:6=492,1994年12月)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12。
林曼麗:〈戰前北師50年—北師美術教育與臺灣美術近代化之研究〉,收於《北師世紀大展》,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6年11月。
蕭瓊瑞:〈戰後北師50年—臺灣現代美術與美術教育發展的一個斷代切面〉,收於《北師世紀大展》,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6年11月。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上)及(下)-當代臺灣旅行文學〉(刊於《幼獅文藝》第83卷第12期及第13期(1996年12月及1997年1月))
詹宏志:〈書寫與影像的旅行日記-我看BBC《大旅行》〉《中國時報》(1998.07.28)
梁丹丰:〈圖文相煎的雕塑力〉,《文訊》173期(2000.03)。
陳潔晞:〈黑暗中碰撞的孤寂靈魂—試以佛洛伊德之心理分析解讀奚淞的短篇小說〈奪水〉〉,《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卷5期,2002年2月。
龔玉玲:〈怪胎哪吒「現身」、「說法」——現代新編文本中的哪吒圖像〉,《中外文學》第三十二卷第三期,2003年8 月。
雷驤:〈皇冠與我:從讀者到作者〉,《皇冠雜誌》602期,2004年4月。
宋雅姿:〈雷驤人間觀看速寫:專訪雷驤先生〉,《文訊》第242期,2005年12月。
陳政彥:〈「席慕蓉現象論爭」析論〉,《臺灣詩學季刊》,民95.05。
喬家駿:〈淺論席慕蓉「詩畫一體」的詩歌特色〉,《問學》第10期,2006年6月。
柯品文:〈研究簡媜散文中「圖/文」的並置策略與其指涉意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十期,2009年6月,頁183-217。
顏崑陽:〈二十一世紀臺灣現代散文首途的景象〉,《文訊》第280期(2009年2月)
白先勇:〈去尋找那棵菩提樹-奚淞的佛畫〉,《聯合報.副刊》,2010.02.26-27。
須文蔚:〈第一屆現代藝術季中詩畫互文的時代意義〉,逢甲大學中文系第二屆「古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2011年4月23日。
許秦蓁:〈童年記憶的發酵──隱地(1937-)、雷驤(1939-)的上海書寫〉,「隱地與華文文學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2011年6月10日。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hsin Kang) 審核日期 2016-1-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