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1401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3.133.87.156
姓名 鍾志偉(Chung Chih We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執志與保真:王荊公詩歌主題研究
(The Inflexible Will and the Kept Nature: A Research on the Theme of Wang Jing-Gong′s Poems)
相關論文
★ 太康英彥—三張詩文研究★ 錢起山水田園詩研究
★ 謝枋得之散文及《文章軌範》研究★ 南朝贈答詩與士人文化研究
★ 南宋遺民道教詩歌研究★ 宋元之際逸民畫家題畫詩研究
★ 兩晉政論文研究★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研究
★ 海濱鄒魯的區域印記——北宋蔡襄詩歌研究★ 李綱詩歌研究
★ 地誌與記憶:南宋地方百詠組詩之研究★ 劉辰翁《須溪四景詩集》研究
★ 胡安國《春秋傳》研究★ 宋代女性詩歌中的禁錮與追尋
★ 六朝哀挽詩文研究★ 謝枋得詩歌及其詩學觀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主要研究王荊公詩歌,荊公政治和文學生命相終始,歷經初仕、京官、居喪、主政、隱居等身分轉換,交遊遭遇亦異,詩風數變,但是詩歌表現詩人堅持素志,以及對於全性保真之追求。為求詳人所略,略人所詳,以詩歌主題作為研究方法,梳理荊公詩人心靈與相應之文學表現。
本文包括緒論、結論共闢八章。從現實、歷史、思想、文學、審美等領域多面向討論荊公詩人生命特質與詩歌內涵,並透過宋代士人詩歌比較,凸顯荊公詩之特色。首先探討王荊公詩之淑世情懷與詩學觀,荊公博古通今,其詩以政治家眼光反映現實,議論時勢,並擘劃天下,詩學活動表現出重法度之傾向,並以杜詩風神為追慕典範,又能自出蹊徑。第二,探討荊公詩中之佛禪修持與創作構思,考述荊公佛禪家風之事實,中年之後漸見對於《楞嚴經》、《維摩詰經》、《圓覺經》等佛典、佛理之熟稔運用,表現以佛禪思維諦視萬物,擺落煩惱,昇華自我之境界,詩歌手法襲用禪門偈頌,一反詩歌正宗,又能熔鑄佛典,深拓詩意。第三,探討荊公詩歌中之出處選擇與隱逸情致,從儒、道隱逸觀念勾勒荊公內心之矛盾與情感交集,並考察荊公深化、異化〈北山移文〉及陶潛詩文之藝術表現,重探詩人隱逸思維之深度。第四,探討荊公詩歌呈現之藝術涵養與審美觀,以涉及琴、棋、畫之詩例為範圍,探索荊公出位之思與相通之藝術精神,亦能把握荊公審美追求。第五,探討荊公懷古詠史詩之史識及評史,以荊公與宋代文人詠史之同題詩作對比,就帝王、嬪妃、英雄、賢士及隱士五大身分類型展開討論,導出荊公懷古詠史詩之風格特色,並且歸納荊公詠史之基本動機:明道與求真。荊公藉由涵詠古事,隱現革新脈絡,目的則是照應政治現實。第六,探討荊公寫景詩中之境與情,考察荊公以記憶與想像作為藝術基礎,運用象徵與典故,對偶與鍊字,並從特殊之寫景模式與表現手法,表現意蘊豐富之心象世界。
綜言之,本文以為荊公一生具有執志、保真鮮明人格,並行不悖,相輔相成,並且貫穿本文六大主題思想。雖然主題各自獨立,實則體現了一個典型宋代士大夫之文化生命史。藉多元視角探討荊公面對各種環境,所表現之情感、心態、人生境界與詩歌特質,並期望能為學術界開啟更多討論與延伸空間。
摘要(英) This study is mainly doing a research on the Wang Jing-gong’s poems, political achievement, and his life of literature. He had been through the experiences of being an official, observing mourning, heading the administration, and finally living in privacy. These made him have differ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also changed the style of his poems. However, his poems still remained the unadorned aspirations, and the pursuit of pure soul. In order to fully realize Wang, this paper uses the theme of his poems a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combing out the link between Wang’s spirit and his compositions.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this paper contains eight chapters, discussing Wang’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urport of his poems from the aspects of reality, history, thoughts,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 and emphasizing the uniqueness of Wang by comparing the poems in Sung Dynasty. First, discuss his feelings of serving people and his wring point. Wang was erudite; he reflected the reality through his poems from a politician’s view, and making comment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His poems attended to value the moral standards. He saw Du fu as an example, but he also opened a new path for himself. Second, discuss the concept of Zen in Wang’s poems, and prove that his literary works were affected by Buddhism─in his middle-life, he started drawing on the sutras and its connotation for the material of his works, using the buddhistic point of view to see the world, being freed from vexation, and raising to the higher level. His compositions adopted buddhistic hymns, which departed from genuine poetry, but blended with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Third, discuss the location and the seclusive thoughts in Wang’s poems, to see the conflicts and emotions in his mind from the angle in Confucianism and Taoistism. Explore how Wang deepened and dissimilated Kung Chih-guei’s and Tau Chian’s literary works, to learn the poet’s seclusive thoughts. Fourth, discuss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and aesthetic in Wang’s writings. Take his poems that involves guqin(Chinese seven-stringed zither), chess, and painting as the subject, seek out his andersstreben and the corresponding artistic perception, at the same time assure his appreciation of beauty. Fifth, discuss Wang’s history knowledge and his comment on history; use the five social statuses: emperors, concubines, heroes, distinguished men, and hermits, to compare Wang’s poems with the others written at the same dynasty, manifest the distinction of his historical poems, and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he praised the history─to expound the idea of Tao and to pursue the truth. By doing so, Wang spread out the revolutionary thoughts and mirrored the political reality. Sixth, discuss the situation and the scene in Wang’s poetry, to discover the way he took his memories and imagination as the foundation, utilized badges and antithesis, in the meantime expressed his thoughts by a special wring skill.
In short, in Wang’s life, he stuck with his long-cherished will, and kept his vivid personality, which runs through the six issues of this research. Although it seems that all the six topics are unrelated, it embodies the life of a typical scholar in Sung Dynast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discuss the emotion, mentality, life state, and peculiarity showed in his poems when he faced the circumstances. Finally, hope to extend more discussion among the academia.
關鍵字(中) ★ 王荊公
★ 王安石
★ 淑世
★ 佛禪
★ 仕隱
★ 藝術
★ 詠史
★ 景物
關鍵字(英) ★ Wang Jing-gong
★ Wang An-shih
★ Meliorism
★ Zen
★ Hermit
★ Art
★ Praise history
★ Scene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論題之提出 1
一、確立荊公在政治生涯下之詩人身分 1
二、詮解荊公詩中之襟懷抱負與思想人格 4
三、考察荊公詩歌之多元內涵與作品價值 7
第二節 學界相關研究論說 9
一、荊公詩歌綜合研究舉要述評 9
二、荊公詩歌主題研究舉要述評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23
一、研究方法 23
二、徵引荊公詩文版本及原則 25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9
第二章 王荊公詩歌中之淑世情懷及其詩學觀 33
第一節 荊公詩歌中之治世抱負 33
一、稷契自許與關心民瘼 33
二、憂患意識與力圖革新 37
第二節 荊公淑世詩歌之具體内涵 47
一、富民強兵之策略 47
二、理想家國之建立 62
第三節 王荊公淑世情懷下之詩學觀 73
一、詩歌功能:政治箴諫 73
二、詩學取向:講究法度 75
三、詩歌典範:揭櫫杜詩 78
小結 85
第三章 王荊公詩歌中之佛禪修持與創作殊徑 89
第一節 荊公佛禪因緣考略 89
一、荊公佛禪家風探研 90
二、荊公佛禪交游析述 96
第二節 荊公佛禪詩中之思想與心境 107
一、般若空觀,身如泡沫 108
二、主體自性,一切心造 110
三、隨緣起滅,自在適意 112
四、不捨不著,會通儒釋 115
第三節 荊公佛禪詩之寫作藝術 118
一、仿效偈頌、取用佛典 118
二、繞路說禪,反常合道 124
三、寂滅感悟,趨向平淡 126
小結 129
第四章 王荊公詩歌中之出處選擇與隱逸思想及典範 131
第一節 荊公詩歌中之三種仕隱情懷 131
一、閑居養晦與得祿養親之糾結抒寫 132
二、世路崎嶇與進退有時之徘徊吟謳 135
三、山林娛老與幽悁宣暢之對映自遣 139
第二節 荊公詩歌隱逸思維之析述 145
一、荊公詩歌對孔孟隱逸觀點之容受 146
二、荊公詩歌對老莊隱逸情志之容受 150
第三節 傳統隱逸典範對荊公創作之影響 157
一、「北山移」立意之承繼與轉化 157
二、慕陶、借陶與仿陶 163
小結 170
第五章 王荊公詩歌中體現之藝術涵養與審美觀 173
第一節 荊公詩中呈現之音樂審美取向 173
一、鳴琴遣懷 174
二、尚慕中和 175
三、意在琴外 178
第二節 荊公詩中之弈棋藝術境界 185
一、手談坐隱之弈境 187
二、隨緣忘慮之弈理 191
第三節 荊公詩中之繪畫藝術觀念 193
一、偏重自然山水之畫材 194
二、傾心形神兼顧之畫風 198
三、講求意在筆先之神思 202
四、欣賞荒寒虛曠之境界 204
小結 207
第六章 王荊公懷古詠史詩歌中之史識及評史 209
第一節 荊公懷古詠史詩與宋人同題作品之較析 211
一、詠論帝王之例:秦皇、漢文、漢武 211
二、詠論嬪妃之例:西施、王昭君 217
三、詠論英雄之例:項羽、諸葛亮 227
四、詠論騷人之例:賈誼 233
五、詠論隱士之例:嚴光 235
第二節 荊公懷古詠史詩之創作動機 240
一、以史明道 242
二、評史求真 247
第三節 荊公懷古詠史詩之現實關懷與脈絡 253
一、帝王識見:知人任賢,法度易行 253
二、帝王作為:興衰有時,盡力人事 255
三、君臣之道:重諾務實,貶抑空談 258
四、士人自省:禍福無常,明哲保身 259
小結 260
第七章 王荊公景物詩歌中之境與情 263
第一節 荊公寫景詩歌題材與心境映照 263
一、漫遊山水,抒寫懷抱 264
二、北使行役,苦中吟樂 272
三、宮苑麗景,反襯淡雅 274
四、仕宦羈旅,思鄉懷親 278
五、閑居寫生,平淡遣悲 285
第二節 荊公寫景詩中之藝術特色 292
一、安排景物,對偶精工 292
二、鍊字新警,展露生機 298
小結 304
第八章 結論 307
一、分析六大詩歌主題,表現荊公襟抱與詩品關係 307
二、掘發詩歌主題之深化與異化,呈現荊公詩歌價值 310
三、從唐宋文化視野之承啟,展望王荊公文學研究 312
參考書目舉要 315
一、古籍 315
二、今人著作 32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舉要
說明:
1.本論文參考、徵引之書目、資料,依性質相近臚列之。每書先列作者,次列書名,再次為出版地、出版社及出版日期。
2.本論文之參考書目分為古籍、今人著作二大類,後者包括專書、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及電子資源等四小類。
3.古籍方面依朝代先後排序,今人所編古籍叢書亦附於此類之末,並按古籍時代序列。
4.今人著作悉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古籍
﹝秦﹞吕不韋輯,畢浣輯校,《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10月。
﹝漢﹞班固,《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東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郭璞注;﹝宋﹞刑昺疏,《爾雅注疏》,收錄於周何主編,《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冊19,臺北:新文豐,2001年6月。
﹝晉﹞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紐約:維摩詰書屋,1993年。
﹝晉﹞陶潛,《陶靖節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2月。
﹝晉﹞陶潛撰,﹝清﹞淘澍注,《陶靖節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2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 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南朝梁﹞鍾嶸,《詩品》,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5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2000年10月。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拾得撰,李誼註釋,《禪家寒山詩注》,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7月
﹝唐﹞陸德明,黃焯校,《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 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韓愈,《韓昌黎集》,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3月。
﹝唐﹞韓愈,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1月。
﹝唐﹞司空圖著,祖保泉等箋校,《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宋﹞陳彭年等撰,《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9月。
﹝宋﹞楊億編,《西崑酬唱集》,臺北:漢京文化,1984年7月。
﹝宋﹞智圓,《閑居編》,中國佛敎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編,《續藏經》,臺北 : 中國佛敎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年。
﹝宋﹞宋祁,歐陽脩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5年。
﹝宋﹞梅堯臣撰,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4月。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影印龍舒本,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宋﹞王安石著,﹝宋﹞李璧箋注,高克勤點校,《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宋﹞王安石,《唐百家詩選》,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校證》,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2月。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蘇軾撰,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
﹝宋﹞蘇軾撰,﹝宋﹞王十朋,《東坡詩集註》,《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魏泰撰,陳應鸞校注,《臨漢隱居詩話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11月。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6月。
﹝宋﹞朱長文,《琴史》,《四庫全書珍本七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高承撰,﹝明﹞李果訂,金圓、許沛藻點校,《事物紀原》,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陳師道撰,冒廣生補箋,《後山詩注補箋》,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宋﹞王直方,《王直方詩話》,郭紹虞主編,《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7月。
﹝宋﹞釋惠洪撰,黃進德批注,《冷齋夜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12月。
﹝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3月。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葉夢得撰,逯銘昕校注,《石林詩話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宋﹞徐度,《卻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李綱,《梁谿先生全集》,昌彼得主編,《宋名家集彙刊》,臺北:漢華文化事業,1970年4月。
﹝宋﹞張元幹,《蘆川歸來集》,《四庫全書珍本五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年。
﹝宋﹞張邦基撰,孔凡禮點校,《墨莊漫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宋﹞朱熹,《詩集傳》,《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宋﹞朱熹,《朱子語類》,《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宋﹞朱熹,《論語集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宋﹞朱熹,《楚辭集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宋﹞朱熹,《朱熹文集》,《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臺北:啟明書局,1956年。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後集》,《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5年。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賾藏主,《古尊宿語錄》,臺北:新文豐,1989年。
﹝宋﹞陳善,《捫蝨新話》,《叢書集選》,臺北:新文豐有限公司,1984年6月。
﹝宋﹞陸游,《避暑漫抄》,《叢書集成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原編,﹝清﹞丁福保統編,《歷代詩話統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5月。
﹝宋﹞羅泌,《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董逌,《廣川畫跋》,于安瀾編,《畫品叢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6年。
﹝宋﹞吳可,《藏海詩話》,《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軼名撰,于安瀾編,《宣和畫譜》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10月。
﹝宋﹞張戒著,陳應鸞箋注,《歲寒堂詩話箋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
﹝宋﹞郭印,《雲溪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詹大和,﹝清﹞顧棟高,﹝清﹞蔡上翔,裴汝誠點校,《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宋﹞張表臣,《珊瑚鈎詩話》,《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黃徹《䂬溪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6月。
﹝宋﹞曾季貍,《艇齋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4月。
﹝宋﹞曾慥輯,《類說》,《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鄧椿,《畫繼》,《中國美術論著叢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8月。
﹝宋﹞張鎡,《仕學規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劉克庄,《後村先生大全集》,《四庫叢刊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宋﹞費袞,《梁谿漫志》,《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1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樓昉,《崇古文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宋﹞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李逸民,《忘憂清樂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
﹝宋﹞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9月。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12月。
﹝宋﹞蔡正孫編,《詩林廣記》,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宋﹞蔡夢弼,《草堂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宋﹞羅璧,《羅氏識遺》,《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5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0月。
﹝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1月。
﹝宋﹞李攸,《宋朝事實》,臺北:商務印書館,1935年4月。
﹝宋﹞嚴羽,《滄浪詩話》,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
﹝元﹞白樸撰;徐凌雲校注,《天籟集編年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元﹞吳澄,《吳文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陶宗儀,《說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陶宗儀,《輟耕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明﹞陳獻章,《陳白沙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9月。
﹝明﹞謝榛撰;宛平校點,《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
﹝明﹞曹安,《讕言長語》,《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6年。
﹝明﹞文震亨,《長物志》,《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6年。
﹝明﹞汪砢玉,《珊瑚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賀復徴編,《文章辨體彙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明﹞朱謀垔編,《畫史會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夫之著,《宋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清﹞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薑齋詩話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9月。
﹝清﹞蔡方炳,《唐宋八大家文選》,淸康熙辛酉(二十年;1681)吳郡寶翰樓文雅堂刊本,現藏臺大圖書館。
﹝清﹞葉燮,《原詩》,《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清﹞朱彞尊,《曝書亭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月。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7月。
﹝清﹞祖源,《萬法歸心錄》,臺北:台灣印經處,1970年11月。
﹝清﹞吳之振等輯,《宋詩鈔》,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4月。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4月。
﹝清﹞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沈季友,《檇李詩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顧嗣立,《寒廳詩話》,《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1989年。
﹝清﹞沈德潛,《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9月。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月。
﹝清﹞謝旻等修,《江西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鄒一桂,《小山畫譜》,《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厲鶚,《宋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
﹝清﹞清高宗撰,艾蔭范等注,《唐宋詩醇》,瀋陽:春風文藝,1995年4月。
﹝清﹞陸廷燦,《續茶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3月。
﹝清﹞姚鼐编,宋晶如等注,《廣注古文辭類纂》,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2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4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9月。
﹝清﹞張雲璈,《選學膠言》,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3月。
﹝清﹞楊倫,《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10月。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漢京文化,1985年9月。
﹝清﹞沈欽韓,《王荊公詩文沈氏注》,臺北:古亭書屋,1975年8月。
﹝清﹞許槤評選,﹝清﹞黎經誥箋注,《六朝文絜箋注》,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清﹞陳衍,《石遺室詩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清﹞陳衍,《宋詩菁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73年9月。
﹝清﹞朱筱珍,《筱園詩話》,《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1989年。
﹝清﹞嚴復評點,《侯官嚴氏評點王荊公詩》,據曾克耑氏珍藏本影印。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北京大學古籍所,《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12月。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合肥:安徽教育,2006年。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二、今人著作
(一)專書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0月
王靜芝,《詩經通釋》,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2001年10月。
王禮卿,《四家詩恉會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王晉光,《王安石詩繫年初稿》,馬尼拉:德揚公司出版社,1986年。
王晉光,《王安石詩技巧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王晉光,《王安石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11月。
王晉光,《王安石八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8月。
王兆鵬、黃崇浩編選,《王安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1月。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
方笑一,《北宋新學與文學─以王安石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朱自清,《宋五家詩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收錄於《老子釋譯》,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3月。
全佛編輯部主編,《楞嚴經》,臺北:全佛文化出版社,1996年10月。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衣若芬,《藝林探微:繪畫‧古物‧文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9月。
任仲倫,《中國山水審美文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
呂肖奐,《宋詩體派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臺北:黎明文化,1978年12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9月。
李德身,《王安石詩文繫年》,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李栖,《兩宋題畫詩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7月。
李燕新,《王荊公詩探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3月。
李祥俊,《王安石學術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李承貴,《儒士視域中的佛教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
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7月。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吳小林,《唐宋八大家匯評》,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7月。
吳企明,《中國歷代題畫詩》,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年2月。
何雲波,《弈境:圍棋與中國文藝精神‧遊戲精神與藝術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林尹注譯,《周禮今注今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2月。
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11月。
周裕鍇,《中國佛禪與詩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臺北:正中書局,1947年。
俞劍方,《中國繪畫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10月。
俞劍華編,《中國古代畫論精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12月。
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9月。
祝尚書主編,《宋集序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月。
孫昌武,《詩與禪》,臺北:東大圖書館,1994年。
夏敬觀,《王安石詩選》,臺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8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
徐壽凱,《宋詩論文選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年5月。
徐文明,《王安石與佛禪》,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孫微、王新芳著,《杜詩學研究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6月。
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臺北:學海,1973年。
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
高克勤,《王安石與北宋文學成就》,上海:復旦大學,2006年9月。
莫礪鋒,《唐宋詩歌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4月。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
陳飛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陳文新主編,《中國文學編年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陳秋平等譯註,《金剛經‧心經‧壇經》,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
崔際銀,《文化建構與宋代文士及文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4月。
曾棗莊,吳洪澤,《宋代文學編年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4月。
湯江浩,《北宋臨川王氏家族及文學考論─以王安石為中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張白山,《王安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張高評編,《宋代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10月。
張高評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3月。
張高評,《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臺北:新文豐,2008年12月。
張伯偉,《禪與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4月。
張小麗,《宋代詠史詩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4月。
張蔭麟,《張蔭麟文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年3月。
張文利,《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北京:新華書店,2004年8月。
張劍、呂肖英、周揚波,《宋代家族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9月。
張晶,《禪與唐宋詩學》,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6月。
張煜,《心性與佛禪:北宋文人與佛教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張暉,《中國“詩史”傳統》,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11月。
梁昆,《宋詩派別論》,臺北:東昇出版,1980年5月。
梁啟超,《王安石評傳》,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
梁啟超,《王安石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3月。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10月。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2月。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8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2002年7月。
黃啟方,《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5月。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黃卓越、黨聖元,《中國人的閒情逸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6月。
楊家洛編,《春秋三傳》,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3月。
楊潔瓊、許華偉選註,《詠史詩精華》,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年。
楊天保,《金陵王學研究─王安石早期學術思想的歷史考察(1021—106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趙望秦、張煥玲,《古代詠史詩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11月。
劉方,《唐宋變革與宋代審美文化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4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年5月。
劉文剛,《宋代的隱士與文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劉乃昌、高洪奎編選,《王安石詩文編年選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
劉正忠,《王荊公金陵詩研究》,《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一輯》冊12,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1992年10月。 .
劉成國,《荊公新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漆俠,《漆俠全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
鄧廣銘,《王安石》,北京:三聯書店,1953年。
鄧廣銘,《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的札記》,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葛路,《中國畫論史》,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8月。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2002年2月。
潘桂明,《中國禪宗思想歷程》,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
駱玉明,張宗原著,《南北朝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
盧曉河,《中國古代隱逸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
韓博,《江西佛教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4年10月。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合論及排佛論之演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蔣述卓,《佛教與中國古典文藝美學》,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9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12月。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9月。
賴永海主编,《壇經》,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賴玉樹,《晚唐五代詠史詩之美學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1月。
魏道儒,《宋代禪宗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韓溥,《江西佛教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46年。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日﹞土屋太祐,《北宋禪宗思想及其淵源》,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12月。
﹝日﹞小川環樹撰,周先民譯,《風與雲─中國詩文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日﹞內山精也著,朱剛等譯,《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日﹞平田茂樹著,林松濤、朱剛譯,《宋代政治結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
﹝日﹞吉川幸次郎撰,李慶等譯,《宋元明詩概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日﹞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1月。
﹝日﹞前野直彬著,龔霓馨譯,《中國文學的世界》,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日﹞清水茂注,《王安石》,東京:岩波書店,1962年5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1月。
﹝美﹞烏爾利希‧韋斯坦因 (Weisstein Ulrich)撰,劉象愚譯,《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包弼德(Peter K.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二) 學位論文
石佩玉,《王荊公中晚年的心靈世界──以其詩為討論中心》,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江珮慧,《王荊公詠史詩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何雲波,《圍棋與中國文藝精神》,成都: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論文,2003年。
李康馨,《王荊公詩析論》,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周煥卿,《《王荊文公詩注》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3年。
邵明珍,《仕與隱:唐宋文人典型個案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林雅鈴,《王安石以人名入題之詠史詩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洪雅文,《王安石禪詩初探》,臺北:華梵大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苟英傑,《琴與琴樂研究》,蘭州:西北民族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12年。
夏長樸,《王安石的經世思想》,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
陳錚,《王安石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張煜,《王安石與佛教》,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張錫龍,《論王荊公體》,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張靜,《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的價值意義研究》,石家庄,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張東鵬,《中國哲學與圍棋之道》,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2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晚唐觀念的形成與演變》,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5年。
鄒珊珊,《王安石與「荊公體」》,南昌:南昌大学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三) 期刊論文
王群,〈從「不平則鳴」到「窮而後工」——論王安石詩歌創作道路》,《撫州師專學報》,2001 年,第2期。
冉啟斌,〈王安石詠史詩探微—從觀念的衝突看變法的失敗〉,《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宋長榮,〈自「遊」的角度論王安石晚年心境〉,《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2010年6月,第8期。
李唐,〈論王安石議政的詠史懷古詩〉,《學術交流》,2007年,第1期。
邵維加,〈王安石詩禪意三味論〉,《撫州師專學報》,2001 年,第2期。
夏長樸,〈丹青難寫是精神─讀王安石的詠史詩〉,《國立編譯館館刊》,1995年12月,卷24,第2期。
許懷林、吳小紅,〈荊公晚年耽於佛屠辨〉,《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 年,第3期。
張白山,〈王安石晚年詩歌評價問題〉,《中國社會科學》, 1980年,第5期。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代詠史詩之新變─以遺民陳普詠史詩為例〉,《文與哲》,2007年12月,第11期。
黃敬家,〈從宋代(10—13世紀)禪師擬寒山詩論「寒山體」的內涵轉變〉,《成大中文學報》,2013年9月,第42期。
劉成國,〈荊公體別解〉,《文學遺產》,2006年,第4期。
趙麗萍,〈古代圍棋詩詞芻論〉,《瀋陽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第27卷。
趙鯤,〈王安石與陶淵明—北宋詩人的慕陶〉,《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3月,第19卷,第1期。
廖育菁,〈兩岸王安石研究回顧與未來發展(1949—2007)〉,《漢學研究通訊》,第27卷,期4。
霍松林、張小麗,〈論王安石的晚年禪詩〉,《蘭州大學學報》,2006 年,第6期。
鍾志偉,〈依然對猿鶴,無愧北山移?──孔稚珪〈北山移文〉的文學接受析論〉,《國文學報》,2010年6月,第47期。
蔡曉莉,〈論王安石詠史詩對李商隱詠史詩的接受與新變〉,《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1期。
(四) 電子資源
《中國基本古籍庫》線上資料庫
中研院「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網站http://ccts.sinica.edu.tw/
《佛光電子大藏經》網站http://etext.fgs.org.tw/action.htm
《漢籍全文資料庫》網站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台灣宋史研究網」網站http://www.ihp.sinica.edu.tw/~twsung/index.html
指導教授 王次澄 審核日期 2015-1-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