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1404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1 、訪客IP:3.137.218.215
姓名 李冠慧(Kuan- Hui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佛教的生命末期照顧理論與方法:平等、關懷、提升與轉化
(A Buddhist Theory and Method of End of Life Care: Equality, Compassion, Enlightenment and Conversion)
相關論文
★ 諾丁關懷倫理學的道德理論研究★ 《莊子》命論之研究
★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第二次論諍─以智者大師的原始思想決疑★ 判斷底邏輯形式與範疇-康德「範疇之形上推證」研究
★ 梁漱溟文化哲學研究★ 許敬菴.周海門九諦九解義理研究
★ 對諮詢同意原則之反思:哈伯馬斯溝通理論之應用★ 從女性主義論墮胎的道德爭議: 胎兒道德地位與女性身體自主權
★ 論癌末病人知情權★ 從儒家觀點省思複製人的倫理問題
★ 論基因倫理:基因治療及基因增強相關之倫理爭議★ 代理孕母與親子關係:一個倫理分析
★ 無行為能力病人的醫療代理決策研究:以智能障礙者為例★ 高爾拔(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教育理論之道德哲學面向研究
★ 自願安樂死的出路---從死亡權的角度分析★ 論癌末病人醫助自殺之道德性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建構佛教生命末期照顧模式進行的哲學探討,以及為生命末期病患、家屬、工作團隊與種種的生命末期照顧所衍生的倫理問題,找出佛教可依循的根本、一貫的道理和解決的方法。進而從此根本的道理、方法,衍生出的種種權宜善巧的方法用於生命末期照顧之種種面向。論文的進行分為兩大路徑,一為從佛教生命緣起觀、平等觀佛教義理中,認識佛教的教義中認為生命末期病人與照顧者應有的心態,以及在生命末期時提升生命質素的動力。二為嘗試以佛教的視角對常見生命末期照顧的倫理問題如末期病情判定、醫病關係的問題、選擇治療方式、無效醫療、以及醫療資源分配進行探討。
佛教的生命觀以十二因緣來說明無盡的生命循環,有情依過去所造作業,遇緣投胎。有情要從此無盡的輪迴苦中解脫,可藉由解脫道、菩薩道與往生淨土等修行道路來達成。就佛教的平等觀來看,生老病死,皆是緣起性空,平等一貫,生命體無須對死亡特別的排斥與害怕,因為其不過是生命歷程的重要環節,與出生是平等。醫療人員對待病患與家屬,不分貧富貴賤,應為其做平等的考量,給與適當的醫療照顧。醫療資源分配的部分,若依據佛家的利和同均的精神,屬於國家資源的醫療設施與全民健康保險的福利資源對所有的國民也應給予平等運用機會。
理想的佛教的生命末期照顧模式為1.以平等、關懷的心,以及歷程的視角看到病患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苦,苦因,以及滅苦的方法;2.以平等的心來看待病人的每一疾病的階段;3.平等的考量每一位病人的不同階段的需求,依其需求量身打造適切的協助;4.引導的方式要適合病人的程度,並運用其相應的方法。佛教生命末期照顧生命素質提升與轉化的路徑為藉由法門的修持引發智慧力提升,得以脫離死恐懼、生死困頓,提升生命質素。在對家屬沉痛的心情,醫療團隊應給予醫療上全力的支持,並給予適當的陪伴;帶著家屬來看死亡在生命歷程的位置,以及如何幫自己與幫助病人帶出生命的出路。佛教倫理觀於生命末期照顧之無效醫療的部分則是認為應適時將佛教平等觀帶入,坦然的將死亡的過程視為一自然的生命歷程。在生命末期醫療中,常使用的臨終鎮靜,不以縮短生命為方式來減輕末期病患臨終前的痛苦,與佛教慈悲觀的觀念一致,是佛法的倫理可接受的臨終照顧方式。
善終是人人所欲的,若以佛法的觀點若要達此目標,必須平等看待生老病死,並預立醫療指示,預先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末期醫療抉擇;並在臨終階段安頓身心於相應的法門,心無罣礙並有所依止的往下一階段的生命邁進
摘要(英) The main goal of this study is the construction of a Buddhist end of life care model, as well as the solutions of those ethical issues with their families, work teams and all sorts of end of life care according to the 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Buddhism. From the fundamental truth, method of Buddhism, we try to derive a variety of methods to tackle all sort of problems of end of life care. The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paths. First, from the Buddhist conceptions of the origin of life and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we lay out the basic attitude of the patient and the caregivers, as well as the motivation of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 Second, I try to present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ethical issues common to end of life care, such as the problem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futile medical care, as well as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Buddhist regards life in an endless cycle, sentient creatures are regarded as re-incarnated and re-born according to karma. To be released from this endless cycle of suffering, one has to practice and follow the Way of enlightenment, the Way of Bodhisattva and reborn in the Buddhist Pure Land of Buddha. According to the Buddhist conception of equality for all, to be born-ill-old-death is equal for all. and they are equal among themselves that means we need not fear one or the other, or that death over life for they are but part of a life cycle.
The ideal Buddhist end of life care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irst, patients’ suffering and causes of suffering are treated with equality and compassion and a perspective of life as a process so as to ameliorate patient’s suffering. Second, every stage of patient’s disease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and calmly. Third, treatment needs be provided in accordance with patient’s individual and different need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isease development. Fourthly, methods of release of pain and promotion of enlightenment have to fit the different degree of patient’s perception and levels of understanding. The Buddhist way of quality of life improvement is a cultivation of enlightenment and conversion from the fear of death and suffering with an expectation of a better life cycle coming. Lastly, this paper also treats in line with Buddhist philosophy a number of end of life issues such as terminal sedation, living will, futile treatment and others.
關鍵字(中) ★ 佛教
★ 安寧緩和醫療
★ 生命末期照顧
★ 平等
★ 關懷
★ 慈悲
★ 提升
★ 轉化
★ 倫理
關鍵字(英) ★ Buddhism
★ palliative medical care
★ end of life care
★ equality
★ caring
★ compassion
★ enlightenment
★ conversion
★ ethic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v
目錄…………………………………………………………………………………v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軸與研究目的 1
一、以悲智雙運為主軸的佛教末期照顧研究 1
二、佛法的智慧如何安頓末期病患身心 2
三、佛法的智慧如何解釋末期照顧之倫理議題 3
第二節、佛學對生命倫理的意義 5
一、佛教說明的生命成長軌跡 5
二、平等慈悲運用於生命末期倫理議題之探討 7
三、本研究的重要性、創新與突破 8
第三節、文獻查證及研究成果回顧 10
一、西方哲學的平等觀 11
二、佛教的平等觀 12
三、關懷倫理學 14
四、佛教的關懷-慈悲觀 16
五、佛教於生命末期照顧與生命轉化 26
六、末期照顧醫療倫理 33
第四節、論文結構與章節安排 36
第二章 生命輪迴與解脫 38
第一節、有情投胎的因緣 38
一、凡夫的六道輪迴投胎 38
二、正性離生解脫道聖者之投胎 39
三、菩薩道修行者留惑潤生 40
第二節、凡夫之生命歷程與困境 41
一、一期生命的無常變異苦 41
二、累劫生死流轉之苦 43
第三節、脫離生命輪迴苦的可能路徑 44
一、行者修行體悟解脫 44
二、往生淨土 52
本章小結論 53
第三章 佛教平等觀之探討 55
第一節、佛教的四姓平等觀 56
一、印度的種姓制度 56
二、佛陀對種姓制度的破斥 58
三、破斥僅婆羅門種清淨 60
第二節、《阿含經》揭示之平等觀 62
一、從生命歷程觀生命的緣起-無我--平等之路徑 62
二、緣起˙性空與平等觀的關聯 64
三、平等觀之實踐路徑–自通之法的運用 71
第三節、《大般若經》揭示之平等觀 72
一、無所得之中道般若 74
二、不二中道平等 75
第四節、佛教的平等觀與西方哲學公義、平等觀之比較 82
一、西方哲學的平等觀個體之間的關係 82
二、佛教的平等觀生命體形成與關係 83
本章之小結--佛教的平等觀所帶出的生命意義 85
第四章 當代關懷理論與佛教慈悲關懷 86
第一節 當代關懷倫理理論 86
一、諾丁的關懷論理學 86
二、公義倫理和關懷倫理的差異 96
三、諾丁的關懷倫理的轉向-關懷趨向公義 102
第二節 佛教慈悲關懷理論 105
一、佛教關懷理論-慈悲觀 105
二、在佛教的慈悲觀下如何進行關懷–四攝法運用 109
三、佛教的慈悲關懷的無限性 114
四、菩提心與慈悲關聯 115
第三節 當代關懷理論與佛教慈悲關懷比較與融合 117
一、兩者主要差異 117
二、兩者之相同之處 120
三、兩者融合之可能路徑與限制 120
第五章 佛教的慈悲關懷之運用 123
第一節 菩薩以悲智雙運關懷眾生- 觀世音菩薩為例 123
一、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 123
二、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化身 130
三、觀世音菩薩的關懷特性 132
四、末期臨床病患與觀世音菩薩相應之運用模式 133
第二節 佛教病患照顧觀 134
一、看病福田第一 134
二、對病患應有的幫助 135
三、對家屬的關懷 137
第三節 與病人建立關係與靈性照顧進行路徑 141
一、與病人建立關係路徑 141
二、靈性問題分析與照顧計畫進行路徑 142
三、臨終者所常見的靈性課題 144
第四節 佛教的四攝法於臨床靈性照顧之運用—案例分享 145
一、案例一 146
二、案例二 149
三、案例三 152
本章之小結 154
第六章 佛教的末期照顧生命質素的提升與轉化 156
第一節 佛教於生命末期照顧可以的提升的生命質素面向 157
一、靈性照顧在生命末期照顧與生命質素提升之關聯 157
二、佛教末期本土化靈性照顧之靈性定義與說明 159
第二節 末期病患擺脫生死困頓佛教理論依據 164
一、從五根看生命轉化與提升 166
二、佛教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提升與轉化生命質素路徑 168
第三節 佛教於末期病患生命質素提升提供的具體法門 171
一、目前臨床常運用的法門 171
二、臨床上還能運用的法門 174
三、個案分享 176
本章之小結 180
第七章 生命末期照顧之倫理探討 182
第一節 末期病人無效醫療:延長生命的痛苦與浪費醫療資源 182
一、何謂無效醫療 183
二、常見的末期照顧之無效醫療 184
三、醫療團隊應有的作為 189
四、佛教觀點如何看待無效醫療 190
第二節 末期鎮靜及其衍生的相關倫理問題 192
一、末期鎮靜(terminal sedation) 192
二、安樂死(Euthanasia)所涉及的倫理問題 196
三、醫助自殺 197
第三節 生命末期照顧的醫療資源分配 198
一、末期照顧之倫理考量 198
二、末期疾病照顧涉及醫療資源分配 200
三、普及安寧緩和醫療照顧以回應末期病患的需要 205
本章之小結 212
第八章 結論 214
第一節 重要的研究成果與研究的限制 214
一、佛教平等觀應有的生命態度 214
二、佛教理論於安寧緩和照護的運用 215
三、用佛法視角討論安寧末期照護的倫理議題 217
第二節 我國安寧緩和醫療之發展建議 219
一、目前發展所面臨的瓶頸 219
二、加強安寧理念的教育推廣與人員訓練 222
三、醫療政策應有的調整 223
第三節 未來研究的展望 225
一、佛教平等觀與慈悲關懷觀於應用倫理議題的探討 225
二、佛教臨床照顧理論發展 226
三、佛教視角臨床倫理探討 226
參考文獻 227
一、佛教經論 227
二、中文專書 227
三、翻譯書 229
四、中文論文、期刊 230
五、碩博士論文 231
六、英文專書 231
七、英文論文、期刊 232
八、網路下載 23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佛教經論
《十善業道經》,唐・實叉難陀譯 T.600, vol. 15, p.157c-158a.
《大般若經》,唐˙玄奘譯,T. 220, vol. 7.
《大寶積經》〈勝鬘夫人會〉,唐・三藏菩提流志譯,T.310, vol.11.
《大般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T.374, vol. 12.
《大般涅槃經》,宋・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T.375, vol.1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譯,T.842, vol. 17.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天竺紗門般刺蜜帝譯,T.945, vol. 19.
《大智度論》,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T. 1509. vol. 25.
《中阿含經》,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T.26, vol. 1.
《生經》,西晉・竺法護譯 T.154 , vol. 3, p.80c.
《原人論》,唐˙宗密,T.1886, vol.45, p.710b.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T262., vol. 9.
《長阿含經》,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T. 1, vol. 1.
《佛說信佛功德經》,宋・法賢譯,T. 18, vol. 1.
《佛說勝義空經》,北宋˙施護譯,T. 655, vol. 15, pp. 806C- 807a.
《菩薩持地經》,北涼・曇無讖譯,T.1581, vol. 30, p.927a.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魏國・法藏撰,T.1813, vol. 40, p.639a.
《解深密經》,唐˙玄奘譯,T.676, vol.16.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T.1579, vol.30, pp.462c-463b.
《增一阿含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 T. 125, vol.2.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T.1412, vol.22.
《雜阿含經》,劉宋˙求那拔陀羅譯,T. 99, vol . 2.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隋天臺智顗大師說,法慎記,灌頂再治,T.1964, vol. 46, pp.475c-549b.
.
二、中文專書

方志華,《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洪業文化,2004年。
印順 ,《空之探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85年。
---《學佛三要》,台北:正聞出版社,1998年。
---《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七刷,2003年。
朱建民、葉保強、李瑞全,《應用倫理學與現代社會》,台北:空大,2005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李瑞全,《休謨》,台北:東大,1993年。
---,《儒家生命倫理學》,台北:鵝湖,1999年。
---,《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台北:鵝湖,2013年。
吳汝鈞,《佛教的當代判釋》,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2003年。
林绮雲等著,《生死學》,台北:洪業文化,2000年。
林绮雲,《臨終與生死關懷》,台北:華都文化,2010年。
胡文郁等編著,《臨終關懷與實務》,台北:空大,2005年。
孫東平,《赫爾》,台北:東大出版社,1999年。
郭朝順,《佛教文化哲學》,台北:里仁出版社,2012年。
陳兵,《生與死:佛教輪迴觀》,高雄:佛光文化,2005年。
陳秀丹,《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台北:三采文化,2013年。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 :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台北:三采文化,2014年。
許禮安,《安寧緩和療護》,台北:華杏出版社,2013年。
張宏實,《圖解西藏生死書-認識中陰聞教救度大法》,台北:向樹林文化,2005年。
聖嚴,《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台北市 :法鼓文化,2010年。
蔡耀明,《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年。
---,《佛教視角之生命哲學與世界觀》,台北:文津,2012年。
談錫永,〈中有大聞解脫--序〉,《中有大聞解脫》,台北:全佛文化,2000年。
釋昭慧,《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年。
---,《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法界出版社,2003年。
---,《佛教後設倫理學》,台北:法界出版社,2009年。
釋恆清,《佛性思想》,台北:東大出版社,1997年。
《香港醫院管理局對維持末期病人生命治療的指引》,香港:醫院管理局,2002 年 。

三、翻譯書

中村元著,江支地譯《慈悲》,台北:東大出版社,1997年。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鄭納無譯,《意義的呼喚》,台北:心靈工坊, 2002年。
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著,吳妍儀譯,《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尋找生命意義的11堂哲學必修課》,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亞里士多德著,苗力田、徐開來譯,《尼各馬可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1 年。
克莉絲汀・龍雅可,陳琴富著,《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台北:張老師文化,2001年。
芮妮・卡滋等編,馮欣怡等譯,《終點前的分分秒秒-正視與省思臨終關顧中的反轉移歷程》,台北:張老師文化,2009年。
佩瑪‧丘卓著,胡因夢等譯,《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之智慧》,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
佩瑪‧丘卓著,雷叔雲譯,《生命不在等待》,台北:心靈工坊,2008年。
約翰・鮑克著,商戈令譯,《死亡的意義》,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馬克林、諾爾士(編),方能御(譯),《道德發展心理學》,台北:商務出版社,1993年。
威爾・金里卡著,劉莘譯,《當代政治哲學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3年。
路易斯・波伊曼等著,陳瑞麟等譯,《今生今世-生命的神聖、品質和意義》,台北:桂冠圖書,1997年。
凱思林・辛著,彭榮邦等譯,《好走》,台北:心靈工坊,2010年。
馬克林、諾爾士編,Mary Brabeck著,方能御譯,《道德發展心理學》,台北:商務出版社,1993年。
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如來藏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8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6年。
摩奴一世著,(法)迭朗善譯,馬香雪轉譯,《摩奴法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1998年。
寧瑪派伏藏師事業洲尊者著,許明銀譯,《中有大聞解脫》,台北:全佛文化,2000年。
Ezekiel J. Emanuel原著,柳麗珍譯 ,《臨終之醫療倫理》,台北:五南出版,1999年。Jonsen Albert R., Mark Siegler, William J. Winslade原著,辛幸珍等譯,《臨床倫理學》,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合記,2001年。
Kueber Kim K., Debra E. Heidrich, Peg Esper 原著;胡文郁等審閱;李靜芬等編譯,《緩和醫療與生命末期照護臨床》,台北:台灣愛思唯爾,2010年。

四、中文論文、期刊

杜明勳,〈談靈性〉,《護理雜誌》,第50期,2008年,頁81-85。
邱世哲等,〈案例討論於社區醫療照護團隊教育成效之初探〉,《安寧療護雜誌》,第20卷第3期,2015年,頁13-22。
陳慶餘等,〈台灣臨床佛教宗教師本土化之靈性照顧〉,《安寧療護雜誌》,第7卷第1期,2002年,頁20-30。
---,〈癌末病人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台灣醫學》,第8卷第1期,2004年,頁664- 671。
---,〈臨終關懷個案討論有感〉,《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會訊》,第18期,2013年,頁1- 2。
---,〈某緩和醫療病房癌末病人住院時死亡恐懼之表現及機轉〉,《安寧療護雜誌》第19卷第2期(2014),頁125-136。
---,〈癌末病人死亡恐懼的影響因素〉,《安寧療護》,第8卷第二期,2003年,頁134- 142。
---,〈本土化靈性照顧特色〉,《安寧照顧會訊》, 88期,2015年,頁20-21。
蔡耀明,〈由三乘施設論菩薩正性離生〉,收錄於《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年,頁105-137。
---,〈心身課題在佛學界的哲學觸角與學術回顧〉,《圓光佛學學報》,第15期,2009年,頁1- 29。
---,〈《般若經》的般若波羅蜜多教學的有情觀與有情轉化〉,《正觀》,第64期,2013年,頁 5- 26。
鄭翠敏編譯,〈“It Is My Job To Stay When There Is No Anser”–信世代美國宗教師帶動靈性輔導模式的改變〉,《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會訊》,第4期,2008年,頁6-7。
釋宗惇等,〈臨床佛教宗教師在安寧緩和醫療中的角色〉,《生死學研究》,第5期,2007年,頁 21。
---,〈頭頸部癌症末期病人之靈性照顧〉,《安寧療護雜誌》第7期,2002年,頁269-262。
釋惠敏,〈安寧療護的佛教倫理觀〉,《安寧療護雜誌》,第1期,1996年,頁 45-49。
---,〈靈性照顧與覺性照顧之異同 -- 身、心、靈v.s身、受、心、法〉,《佛法與臨終關懷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蓮花基金會,1997年,頁31- 38。

五、碩博士論文

石致華,《諾丁關懷倫理學的道德理論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歐順軍,《倫理視域下的佛教平等觀》,湖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釋心美,《法華經中的平等思想之研究》,福建師大碩士論文,2006年。

六、英文專書

(按:下文己有此論文集,此單篇可以刪去)
Beauchamp Tom L. ﹠Childress James F.,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6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Connor Stephen R., Cecilia Maria, Bermedo Sepulveda Ed, Global Atlas of Palliative Care at the End of Life .London: Worldwide Palliative Care Alliance, 2014.
Dworkin, Ronald,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 Sovereign Virt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Gilligan, Carol,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Grace, Clement, Care, autonomy, and justice: feminism and the ethic of care.Westview: Press, 1996.
Guinn, David E. Ed., Handbook of Bioethics and Relig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Held, Virginia, The ethics of care: personal, political, and globa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Kirk Timothy W. & Jennings Bruce ed. , Hospice ethic: policy and practice in palliative ca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2014.
Nielsen, Kai, Equality and Liberty –A Defense of Radical Egalitarianism.Totowa. New Jersey: Rowman ﹠Allanheld, 1985.
Noddings , Nel,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 Moral Education. Berkel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 Start at home : caring and social policy. Berkel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 The maternal factor: two path to morality. Berkel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Pojman Louis p., Westmoreland Robert Ed., Equality: selected reading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97.
Reichenbach, Bruce, The Law of Karma: A Philosophical Stud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Smith, George P., Palliative Care and End- of- Life Decisions. Palgrave Macmillan: Martin’s Press, 2013.
Watson, Jean, Caring science as sacred science. F.A. :Dvavis Company, 2005.

七、英文論文、期刊

Young-Eisendrath, Pol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Suffering: A Perspective from Psychotherapy and Buddhism.” In Awakening and Insight: Zen Buddhism and Psychotherapy, edited by Polly Young-Eisendrath and Shoji Muramoto.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2002, pp. 67-80.
Tong , Rosemarie, “The Ethics of Care: Feminist Virtue Ethics of Care for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 ”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Vol. 23, No2 , 1998, pp.131-152
Podvoll Edward, Fortuna Jeff, “Psychotherapy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Spiritual Journey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Shunyata.” Brilliant Sanity: Buddhist Approaches to Psychotherapy,edited by Francis Kaklauskas and et al., ColoradoSprings: University of the Rockies Press, 2008, pp. 87-97.
Marilyn, Friedman,"The Impracticality of Impartiality."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9, 86:645-656.

八、網路下載

中央健康保險署電子報,第310期,2014 /11/15發行,http://www.nhi.gov.tw/epaper/ItemDetail.aspx?DataID=3843&IsWebData=0&ItemTypeID=5&PapersID=340&PicID=,下載日期2016/5/10。
中時電子報,2013年6月10日2013/04/09 https://tw.news.yahoo.com/%E6%95%91%E5%91%BD%E9%82%84%E6%98%AF%E7%84%A1%E6%95%88%E9%86%AB%E7%99%82-%E6%B4%97%E8%85%8E%E5%BC%95%E7%88%AD%E8%AD%B0-213000007.html.
林怡廷,<善終光環背後如何更上一層樓>,《天下雜誌》,584期,2015.10.28出刊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1899,下載日期2016/5/8下載。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五部第三章,頁1。2016/05/06更新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x?menu=20&menu_id=710&webdata_id=3633,下載日期2016/5/11。
聯合晚報電子報2011年11月23日2011.11.23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733955.shtml,下載日期2011/11/23。
健康醫療網2015年4月9日http://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0512 ,下載日期2016/4/14。
監察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cy.gov.tw/sp.asp?xdUrl=./di/message/message_1.asp&ctNode=903&msg_id=5554,下載日期2016/5/11。
A report by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The 2015 Quality of Death Index: Ranking palliative care across the world.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015, p.15. http://www.eiuperspectives.economist.com/sites/default/files/2015%20EIU%20Quality%20of%20Death%20Index%20Oct%2029%20FINAL.pdf,下載日期 2016/5/9.
指導教授 李瑞全(Shui- Chuen Lee) 審核日期 2016-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