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720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 、訪客IP:18.119.172.146
姓名 古儀瑩(Yi-ying K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臺灣客家宣教: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客家宣教中會」為中心
(Taiwan Hakka Mission:Taking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Hakka Mission Presbytery” as Center)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臺灣客家認同之研究:以《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為探討中心
★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主要探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客家宣教中會」之成立與發展。1980年代起有一群牧者提倡設立客家中會,以確立宣教之主體,並擁有宣教之自主性。在這過程中經歷了許多討論,透過文獻資料和口述訪談來了解「客家宣教中會」的歷史與變化,以及客家地區之教會在加入或不加入客家中會時的考量為何。
長老教會傳入臺灣始於1865年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開始在南部展開宣教,而北部地區的開端則是加拿大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於1872年到淡水進行宣教。南、北部宣教師們各自在其教區宣教、管理。宣教師來臺之初便學習當時臺灣人口佔大多數的福佬人的語言,以便溝通和傳講基督教訊息。南、北部的宣教師們曾到過客家地區宣教,但少有宣教師刻意學習客語來傳教,仍以福佬話為主要的宣教語言。
為了增加客家地區的宣教資源,1950年代起便有牧者組織客家宣教相關單位,以及將聖經翻譯成客語。至1980年代後,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設置「客家宣教委員會」,負責全臺灣之客家宣教工作,聯繫各中會辦理相關事務。長老教會是以「中會」為宣教主體的架構,中會管理所屬教會的財產和人事,一些客籍牧者認為唯有成立客家中會才能真正進行客家宣教工作,因此開始進行籌備、舉辦研討會、說明會等,以新竹中會(範圍含括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客家地區的教會為主,說服各客家地區教會加入並成立客家中會。2000年因加入之教會僅13間,未符合規定之15間教會,先成立「客家區會」,其中自新竹中會轉出12間,自高雄中會轉出一間美濃教會。2007年教會數量達到15間,升格為「客家宣教中會」。經客家委員會於2004客家人口調查報告顯示,全臺灣客家人口佔50%的地區有49處,以此比照加入客家中會之教會數,差距甚大,本文將探討教會加入或不加入之因素。
本文之研究成果有三個貢獻。第一,透過文獻資料及口述訪談,了解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客家宣教及客家中會之歷史。第二,釐清客家宣教中會之現況與問題,宣教不分族群。第三,受社會變遷影響之下,客家文化(語言)難以在客家地區之教會被使用及呈現。
摘要(英)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et up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PCT)’s “Hakka Mission Presbytery”. Since the 1980s, a group of pastors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Hakka Presbytery. It was established mainly for missionary and the mission had autonomy. Through a lot of discussion, literature and oral interviews during the process, we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Hakka Mission Presbytery” as well as what are the consideration and reasons for churches in Hakka area to join or not to join the Hakka Presbytery.
Presbyterian Church came to Taiwan in 1865 when Dr. James L. Maxwell started the mission in the southern while in the northern part it was started from Canadian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s missionary in 1872 at Danshui. Ministers i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declared their missions and management in their parish. At the beginning when the missionaries came to Taiwan, they studied the Hokkien language which was the language most Taiwan population spoken at that tim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and preach the Christian message. Southern and northern missionaries also visited the Hakka area for missionary, but they rarely deliberately learned the Hakka language to preach. Most of them still used the Hokkien language for the main missionary languag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missionary resources of the Hakka area, since the 1950s there were priests organized Hakka missionary units as well as translated the Bible into the Hakka language. Until the 1980s, PCT set up a “Hakka Mission Committee” responsible for the entire Taiwan Hakka missionary work and for contact with each mission and handled related matters.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used “Presbytery” as efforts of the main ministry structure to manage Church property and personnel. Some Hakka priests believed that only by setting up Hakka Presbytery could start Hakka missionary work, so they started the prepar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seminars, briefings etc. mainly in Hsinchu Presbytery (ranged included Taoyuan, Hsinchu, Miaoli, Taichung) Hakka areas. They convinced various churches in Hakka area to join and set up a Hakka Presbytery. In 2000, there were only 13 churches joined 15 churches failed to comply with the provisions. Firstly they set up the “Hakka Presbytery”, in which 12 churches were transferred from Hsinchu Presbytery and a Mino Church was transferred from Kaohsiung Presbytery. In 2007, Church numbers increased to 15 and was upgraded to a “Hakka Mission Presbytery”. In 2004 Hakka Mission Committee’s population survey report showed there were 49 places in Taiwan where the Hakka population accounted for 50% of the population. It was a great gap compared with the numbers of Hakka churches.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explore the factors of the church to join or not to join the miss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have three contributions. First, through literature and oral history interview we understand the missionary of the PCT’s Hakka Mission and Hakka Mission Presbytery history. Secondly, we clarify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Hakka Mission Presbytery and the mission regardless of ethnicity. Third, under the influence social changes, Hakka culture (language) is difficult to be used and presented in churches of Hakka areas.
關鍵字(中) ★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 客家宣教
★ 客家教會
★ 客家宣教中會
★ 客語
關鍵字(英) ★ Hakka Mission Presbytery
★ Hakka Church
★ Hakka Language
★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PCT)
★ Hakka mission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客家地區宣教之歷史
第一節 臺灣客家傳教歷史 19
第二節 倍加運動期間和客家宣教 41
第三節 客家宣教相關組織 47
第二章 「客家宣教中會」成立過程
第一節 「中會」的設立與演變 65
第二節 「客家宣教中會」設立過程 76
第三章 客家教會參與「客家宣教中會」之探討
第一節 客家地區之教會參加情形 85
第二節 教會參加與不參加「客家宣教中會」之考量 97
第四章 「客家宣教中會」的現況與發展
第一節 「客家宣教中會」之現況 107
第二節 宣教語言與「客家宣教中會」 134
第三節 牧者養成過程與「客家宣教中會」之發展 138
結論 143
參考書目 148
附錄
附錄一:受訪者資料表……………………………………………152
附錄二:2004、2008、2010年依廣義定義下客家人口50%以上之地區…………………………………………………………153
附錄三:《21世紀客家宣教策略研討會聲明文》………………………………………..157
附錄四:《成立客家中會說明書》…………………………………………………………158
附錄五:《客家宣教中會的回顧》…………………………………………………………162
附錄六:客家宣教中會所屬教會教勢統計…………………………………………….….164
附錄七:《臺灣教會公報》關於客家中會之報導…………………………………………180
參考文獻 報紙
臺灣教會公報社,《臺灣教會公報》,1970年~2010年,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
議事錄
《客庄宣道會議事錄》(未出版),1958年~1972年。
《客家宣教委員會議事錄》(未出版),1982年~1992年。
《臺灣聖經公會客語聖經翻譯委員會議事錄》(未出版),1984年~2007年。
《成立客家中會(族群區會)協助小組議事錄》(未出版)。
報告書
聖經公會,《聖經公會在臺灣—工作及帳務報告1956-1977》。
聖經公會,《中華民國聖經公會—工作及帳務報告1977-1980》。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47屆通常年會報告書》2000年客家宣教委員會報告。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48屆通常年會報告書》2002年客家宣教委員會報告。
紀念刊物
陳宏文編,《北部客宣百週年感恩禮拜紀念冊》,1979年8月26日。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竹東教會設教55週年感恩紀念典禮簡刊》,1978年11月12日。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公館教會設教80週年紀念特刊》,1980年1月1日。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中壢教會設教110週年紀念特刊》,1996年。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湖口教會設教40週年紀念特刊》,1996年。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埔教會90週年慶紀念特刊》,2000年10月14日。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屋教會設教50週年紀念特刊》,2001年。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客家區會龍潭教會設教109週年暨新殿獻堂感恩禮拜紀念特刊》,
2001年8月12日。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關西教會設教80週年紀念特刊》,2002年。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TKC)成立60週年慶祝活動暨青年高峰會活動手冊》,
2009年。
禮拜手冊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設立客家區會感恩禮拜》,2000年12月10日。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客家區會升格客家宣教中會感恩禮拜》,2007年8月19日。
年鑑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年鑑編輯小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120週年年鑑(1865~1985)》,
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1985年。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傳福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一覽表》2009年~2011年,臺
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專書
甘為霖,《甘為霖臺語字典》,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2009年。
林本炫,《臺灣的政教衝突》,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年。
林美容,《信仰、儀式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
吳學明,《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臺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臺南:人光出版社,2003年。
邱善雄,《臺灣客家話羅馬拼音基本教材》,臺北:臺灣聖經公會,1995年。
客庄宣道研究中心委員會,《佳美腳踪-客庄教會信仰人物略傳》,臺北:臺灣基督長老
教會客傳組,1972年。
徐謙信,《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2000年。
馬偕博士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
年。
馬偕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日記》,臺南:人光出版社,2001年。
陳宏文,《馬偕博士在臺灣》,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中國主日學協會,1997年。
陳宏文,《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臺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偕叡理著,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委員會策劃及編譯
  《馬偕日記1871-1901》,臺北:玉山出版社,2012年。
莊英章、羅列師主編《客家書寫:方志、展演與認同》,臺灣客家研究學會與桂冠圖書
公司合作出版發行,2010年。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臺灣長老教會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黃六點,《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教會大觀》,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972年。
曾政忠、邱善雄、溫永生、吳瑞誠,《客家宣教新浪潮》,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08年。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一輯,臺南:人光出版社,1990年。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二輯,臺南:人光出版社,1995年。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三輯,臺南:人光出版社,1995年。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四輯,臺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五輯,臺南:人光出版社,2000年。
賴炳烔,《凡事感謝,賴炳烔牧師傳道記事》,臺北:天恩出版社,2011年。
鄭仰恩主編,《信仰的記憶與傳承-臺灣教會人物檔案(一)》,臺南:人光出版社,2001
年。
鄭仰恩,《定根本土的臺灣基督教》,臺南:人光出版社,2005年。
《認識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編輯小組,《認識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北:使徒出版社,2008年。
臺灣教會公報週刊《臺灣古早教會巡禮》,臺南:人光出版社,1996年。
鍾懃邦,《客家人神祖牌的傳說》,臺南:人光出版社,1999年。
學位論文
周晏鋒,〈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倍加運動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邱秋香,〈基督教在客庄教會歷史的探討-以新埔基督長老教會為例〉,桃園:中原大學
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美鈴,〈天主教會在客家村落的發展-以芎林聖心堂為例〉,新竹: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2010年。
黃瑞芳,〈長老教會在六堆客家地區的信仰歷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8年。
神學院論文
李鳳嬌,〈從客語聖經的翻譯來看長老教會對客家教會的宣教觀念〉,臺北:臺灣神學院
道學碩士論文,1999年。
湯振安、葉輔銘合著,〈從客家文化的特質並臺灣客家教會之歷史回顧:探討客家宣教
策略〉,臺北:臺灣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1985年。
黃清立,〈從臺灣客家文化探討臺灣客家宣教的處境與突破〉,臺南神學院道學碩士論文,
2008年。
教會工作論文
莊世雄,〈實踐工作論文-客庄教會的型態與突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竹中會龍潭教
會)〉,1980年11月。
葉豐盛,〈實踐工作論文—龍潭教會的型態與突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竹中會龍潭教
會)〉,1982年11月。
鄭美廉,〈實踐工作論文—龍潭基督長老教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竹中會龍潭教
會)〉,1985年12月。
陳儀智,〈實踐工作論文—竭力追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竹中會龍潭教會)〉,1988年
1月。
郭鐘霖,〈實踐工作論文—龍潭老教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竹中會龍潭教會)〉,1992
年1月。
蔡士逸,〈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工作報告書—客家區會銅鑼教會〉,2005年10月。
期刊論文
陳梅卿,〈清末加拿大長老教會的漢族信徒〉,《臺灣風物》41卷2期,1991年6月,頁
33-35。
陳梅卿,〈清末英國長老教會的漢族信徒〉,《東方宗教研究》新三期,1993年10月,頁
203-225。
陳梅卿,〈馬偕牧師及其家族在臺的生涯〉,《歷史月刊》2001年5月號,頁89-99。
陳胤安,〈族群、文化與認同的形成-從「客庄」教會到「客家」教會〉收錄於莊英章、
羅列師主編《客家書寫:方志、展演與認同》,臺灣客家研究學會與桂冠圖書公司
合作出版發行,2010年。
葉香秀,〈基督教在六堆地區之傳播與發展〉,《大仁學報》第34期,2009年,頁51-68。
黃伯和,〈從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體制看客家宣教〉,《道雜誌》2002年2月,頁80-83。
研討會論文
古儀瑩,〈語言與認同:一位非客籍傳道在美濃的傳教經歷〉,2011第二屆「客家文化傳
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11年5月23日。
古儀瑩,〈上帝也可以說客語:臺灣客語聖經翻譯研究〉,2011年第二屆臺灣語言研究生
論文研討會,2011年5月27日。
指導教授 吳學明(Hsueh-Ming Wu) 審核日期 2012-7-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