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7204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9 、訪客IP:18.217.116.183
姓名 孫銘鴻(Ming-Hong Su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法律與政府研究所
論文名稱 從台灣賄選案件探討政治因素對於司法審判之影響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olitical Factors on Judicial Judgments from Taiwan’s Election Vote-Buying Cases)
相關論文
★ 政治因素對於法院審理之影響分析:以台灣選舉誹謗司法案件為例★ 台灣信仰型非營利組織治理活動與模式之研究-以五個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為例
★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治理網絡建構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新移民為個案的觀察★ 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課責之研究 – 以我國中央與地方客家行政機關為例
★ 社區治理網絡中非營利組織政策倡議之研究-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之個案研究★ 地方政府與第三部門的契約委外關係之研究: 以我國社會福利型非營利組織為例
★ 我國地方性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聯盟之研究— 以「財團法人桃園縣寺廟團體公益慈善基金會」 為個案研究★ 地方政府契約委外與信仰型非營利組織
★ 社會企業之組織運作型態探討 ─以The Big Issue為例★ 多元文化下社區發展協會政策網絡之研究-以桃園縣新移民關懷服務據點為例
★ 台灣地方政府新移民職業訓練契約委外 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 台灣地方推展志願服務簽約委外之研究:以桃園市志願服務教育訓練為例
★ 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轉型之研究-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庇護工場為例★ 地方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協力影響之研究 -以桃園市身心障礙福利團體為例
★ 倡議型非營利組織之動員策略與網絡治理:以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為例★ 公私協力治理的動態性變遷之個案研究:以台灣地方公共服務型非營利組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司法」在台灣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但是社會大眾對其信賴程度卻不見提高,受到政府、政黨或人際關係影響法院法官獨立審判的質疑更是時有所聞。故本文嘗試以政治敏感度較高之賄選案件為研究標的,從制度面「政黨」與「司法程序」,以及文化面「關係背景」與「當選與否」等二面向、四因素,瞭解台灣司法賄選案件審判過程中,為何時常讓社會大眾產生「司法審判容易受到政治因素影響」之負面觀感?產生此一現象的可能原因?且這些觀感是否成立。本文定位為初探性研究,並採質化研究方式,以兩種方法、三個步驟,探討前述問題:首先,運用文獻分析法蒐集相關文獻及法院賄選判決,分析當今司法審判容易令人產生受到政治因素影響之可能原因;其次,透過深入訪談法瞭解「相對一般民眾更接近司法場域」之專家、學者,對於上述不公之觀感的看法,且以此些專業人士的相關實務經驗,檢證上述不公之觀感是否成立。最後,不論是透過賄選案件或司法實務運作進行分析,社會大眾認為司法審判經常受到政治因素影響之負面觀感不僅難以證立,且早期司法內部干擾法官獨立審判的機制業已隨著司法民主化而瓦解;惟此些負面觀感仍在,經分析乃是司法機制過度強調專業性與缺乏正當民主監督機制,造成社會對於司法體制的疏離感無法縮減。因此,本文認為司法改革不應僅注重法院本身,需突破此一限制,讓「法院審理案件程序透明化」增加民眾對於司法運作的瞭解,並以「司法行政的外部補助」和「審判體系的民主監督」為策略,以及「建立人民對法院的正確認知」提高民眾對於司法審判的信心,並從「內部民主化再思考」與「外部法治認知提升」分別進行。
摘要(英) Jurisdiction’s rol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course of Taiwan’s develop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but the reliability degree of the public to it does not promote quite a lot, frequently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influences coming from government, political party or human relationship have affected the independent judgments of the judges in court.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adopt those vote-buying cases with high sensitivity of politic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possible root causes concerning why judgment is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political factors through two respective aspects and four factors, i.e. the systematic factors: “political party” and “judicial proceeding,” and the cultural ones: “relationship background” and “win of election”. This article is defined as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uses qualitative approach, through two methods plus three steps, to explore the foregoing issue: Firstly, to use a literature-analysis method to collect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nd judgments of vote-buying cases from courts, thereby analyzing the most possible reasons that make people believe the current judgment is being influenced by political factors; next, by means of in-depth i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 viewpoints of those experts, scholars “who are relatively more close to the juridical field than common people” with respect to the foregoing unfairness, and uses their relative practical experiences to verify such unfair impression. Finally, no matter through vote-buying cases or practical operations of justice, the analysis result can’t verify the negative impression of judgment affected by political factor; and the interruption mechanism in earlier judicial system has been collapsed as a result of the judicial democratization over the past years. However, through further analysis, such negative impression probably results from the over-emphasizing of specialization and the lack of supervising mechanism in judicial system, so as not to contract the gap between our society and judicial system. Henc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judicial reform shall not solely focus on the court itself, it should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to judicial operation by means of “transparent judicial procedures,” as well as the strategies of “external aid of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and “democratic supervising on judgment system,” thereby promoting the confidence of people to judicial judgmen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xact cognition of people to the court,” to further proceed from “review of internal democratization” and “cognitional promotion of external law and order” respectively.
關鍵字(中) ★ 賄選
★ 司法政治
★ 司法改革
★ 司法獨立
關鍵字(英) ★ judicial independence
★ judicial politics
★ vote-buying
★ judicial reform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 - 1 -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範圍 - 2 -
一、研究問題 - 2 -
二、研究範圍 - 4 -
第二章 司法機制與賄選成因 - 7 -
第一節 民主與司法審判 - 7 -
一、民主與司法的相關性 - 7 -
二、台灣司法改革的省思 - 14 -
第二節 賄選的概念、現象與成因 - 27 -
一、賄選概念與類型 - 27 -
二、賄選成因分析 - 28 -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37 -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7 -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訪談設計 - 40 -
一、研究方法 - 40 -
二、訪談設計 - 41 -
第四章 政治因素對賄選訴訟案件影響之分析 - 43 -
第一節 政黨對於賄選案件之影響 - 44 -
第二節 司法程序對於賄選案件之影響 - 55 -
第三節 關係背景對於賄選案件之影響 - 65 -
第四節 當選與否對於賄選案件之影響 - 72 -
第五節 小結 - 83 -
第五章 司法實務與社會認知之落差 - 85 -
第一節 司法審判獨立性之確立 - 86 -
一、司法審判制度面的調整 - 87 -
二、司法審判文化面的重塑 - 94 -
第二節 司法審判與社會認知的歧異 - 102 -
一、解構司法與社會的隔閡 - 102 -
二、再現司法核心價值 - 107 -
第三節 正視司法與社會的距離 - 120 -
第六章 結論—從「司法為民」到「司法與民」 - 123 -
參考文獻 - 127 -
附件一 訪談大綱 - 143 -
附件二 賄選犯行例舉 - 145 -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央日報,2005a,〈國民黨砲轟陳定南陣營涉賄立即退選 馬英九感嘆:無語問青天〉,《中央日報》,11月29日。
中央日報,2005b,〈陳定南餐會賄選疑雲 立委:陳千桌青天變黑天〉,《中央日報》,11月29日。
中央日報,2006,〈臺南縣長涉賄起訴 民進黨蘇煥智批打老虎集體迫害〉,《中央日報》, 1月23日。
中國時報,1994,〈尊重司法單位調查強調絕未有行賄之事尤憲榮昨拜會主任檢察官〉,《中國時報》,4月27日。
尤世景,1992,〈他們就像一串粽子那樣的買下去—尤世景談台中縣早年的賄選風氣〉,《新新聞周刊》,300:76-77。
王文玲,2002,〈司法院回應速審速結說〉,《聯合報》,12月27日:4版。
王文玲,2003a,〈翁岳生:勿動輒以政治解讀司法〉,《聯合報》,10月22日:A4版。
王文玲,2003b,〈起訴到定讞不到十個月—速審速決 朱案堪為典範〉,《聯合報》,9月26日:A2版。
王文玲,2010,〈假借款真賄賂?向被告妻借錢 法官涉貪判無罪〉,《聯合報》,9月16日:A16版。
王文玲、蕭白雪,2007,《為官的品格》,台北:商周。
王以文,1992,〈有個議員提著手提袋到處送人手錶—王以文談當年的賄選風波〉,《新新聞周刊》,299:77-78。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Neuman W. Lawrence著,2009,《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
王金壽,2004a,〈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7:177-207。
王金壽,2004b,〈重返風芒縣:國民黨選舉機器的成功與失敗〉,《台灣政治學刊》,8(1):99-146。
王金壽,2006,〈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台灣政治學刊》, 10(1):103-162。
王金壽,2007a,〈政治市場開放與地方派系的瓦解〉,《選舉研究》,14(2):25-51。
王金壽,2007b,〈獨立的司法、不獨立的法官?民主化後的司法獨立與民主監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7:1-38。
王金壽,2008a,〈司法獨立與民主可問責性:論台灣的司法人事權〉,《台灣政治學刊》,12(2):115-164。
王金壽,2008b,H〈台灣司法改革二十年:邁向獨立之路〉H,《思與言》,46(2):137-174。
王金壽,2009,〈台灣司法改革的運動策略:法治與民主〉,「社會運動的年代」論文(6月12-13日),高雄:中山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
王俊忠,2008,〈罪證不足 法官涉賄無罪〉,《自由時報》,1月11日:B05版。
王洲明,2008,〈我國賄選與反賄選行為研究--以2005年三合一補選為例〉,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16。
王泰升,2008,〈臺灣法律史之研究與再思考〉,《兩岸發展史學術演講專輯》,5:1-16。
王健聖,1995,〈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法官對吳敦義市長所謂的「司法三部曲」言〉,《中國時報》,8月31日。
王業立,1995,〈單記非讓渡投票制的政治影響:我國民意代表選舉制度的探討〉,《選舉研究》,2(1):147-167。
王業立,1999,〈立委選舉制度改革之探討〉,《理論與政策》,13(2):143-160。
王業立,2008,《比較選舉制度》,第五版,台北:五南。
王燕華,2005,〈呂國華:抓賊變賊應退選〉,《聯合報》,11月29日:A4版。
司法院,2006,〈「一般民眾對司法認知調查」結果摘要分析〉,司法統計,http://www.judicial.gov.tw/juds/4_u95.pdf,查閱時間:2010年10月17日。
司法院,2007,〈「一般民眾對司法認知調查」結果摘要分析〉,司法統計,http://www.judicial.gov.tw/juds/4_u96.pdf,查閱時間:2010年10月17日。
司法院,2008,〈「一般民眾對司法認知調查」結果摘要分析〉,司法統計,http://www.judicial.gov.tw/juds/4_u97.pdf,查閱時間:2010年10月17日。
司法院,2009,〈「一般民眾對司法認知調查」結果摘要分析〉,司法統計,http://www.judicial.gov.tw/juds/4_u98.pdf,查閱時間:2010年10月17日。
司法院,2010,〈「一般民眾對司法認知調查」結果摘要分析〉,司法統計,http://www.judicial.gov.tw/juds/4_u99.pdf,查閱時間:2010年12月23日。
包喬晉,2007,〈扁批司法—黃俊英批扁「失格」擬提告〉,《聯合報》,6月19日:A4版。
包喬晉,2007,〈扁挺陳菊 砲轟法官「什麼世界」〉,《聯合報》,6月18日:A4版。
包喬晉、李祖舜、陳智華,2007,〈總統批評判決 馬嗆「不可想像」〉,《聯合報》,6月18日:A4版。
史慶璞,2009,《法院組織法》,台北:五南。
立法院,1999,〈立法院第三屆第六會期司法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88(1):741-779。
甘添貴,1990,〈評「審判獨立之檢討」〉,載於葉大殷等合著《司法改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田德財,1997,〈台東縣副議長賄選案 強調判決精神 並非認為「賄選有理」〉,《聯合報》,12月28日:17版。
白錫鏗,1999,〈更二審 大逆轉:彰縣議長選舉賄選案 白鴻森等23人判無罪〉,《聯合報》,7月23日:05版。
白錫鏗,2009,〈賄 落選被關!當選也難過關?〉,《聯合晚報》,12月7日:A6版。
朱文伯,1981,〈賄選風盛的責任問題〉,《現代國家》,193:6-7。
朱雲漢,1992,〈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載於蕭新煌等合著《剖析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台北:前衛出版。
朱雲漢,2004,〈臺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灣民主季刊》,1(1):143-162。
何孟奎,2002,〈朱安雄涉賄選案 遊揆促速審速結〉,《聯合報》,12月26日:3版。
何明國,2007,〈走路工案一審無罪—綠批判決「變相鼓勵買票」〉,《聯合報》,11月24日:A4版。
何金銘,1995,〈賄選現象與賄選效果:高雄市第二屆立委選舉的個案分析〉,《政治科學論叢》,6:109-144。
何登元,1992,〈當初大家都說好不買票的,可是…—何登元談嘉義縣的賄選歷史回憶〉,《新新聞周刊》,300:77-78。
吳志雲,1998,〈賄選宣判 正義,死在黑盒子裡〉,《聯合晚報》,1月16日:04版。
吳重禮,2008a,〈司法與公共支持:台灣民眾對於司法體系的比較評價〉,《台灣政治學刊》,12(2):15-66。
吳重禮,2008b,《政黨與選舉: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吳重禮,2009,〈司法與政治:台灣賄選訴訟案件的影響因素分析〉,「當前競選經費規範問題與對策學術研討會」論文(8月14日),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吳重禮、陳慧玟,2000,〈司法與政治:實然面的分析途徑〉,《問題與研究》,39(9):1-12。
吳重禮、黃紀,2000,〈雲嘉南地區賄選案件判決的政治因素分析:「層狀勝算對數模型」之運用〉,《選舉研究》,7(1):87-113。
吳重禮、嚴淑芬,2000,〈候選人賄選動機之分析〉,《理論與政策》,14(1):1-21。
吳親恩,2006,〈選制改變的影響:從SNTV到「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載於吳重禮、吳玉山主編《憲政改革:背景、運作與影響》,台北:五南。
吳親恩,2008,〈地方議會金權政治的變化:司法判決書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2(2):165-212。
吳錫堂、楊滿郁譯,Lawrence M. Friedman著,1991,《法律與社會》,台北:巨流。
吳顯宗,2008,〈李乙廷當選無效 陳鑾英代夫出征〉,《民眾日報》,12月20日:F15版。
呂太郎,1996,〈司法改革運動之回顧與前瞻〉,《律師通訊》,197:32-41。
呂太郎,2000,〈台灣之審判獨立與司法行政〉,《法官協會雜誌》,2(2):95-706。
呂亞力,1982,〈賄選的探討:一個研究途徑〉,《政治學報》,10:11-14。
呂亞力,1991,〈有關改進選舉風氣之探討〉,《政治學報》,19:171-180。
宋恩同,2006,〈結果取向的憲法解釋與適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李文輝、劉英純,1998,〈選舉怪招〉,《中國時報》,12月5日版。
李宗薇,2000,〈國人法治觀念認知程度之調查研究〉,法務部委託專案,台北:法務部保護司。
李念祖,2009,〈論憲政體制中檢察機關的政治關係〉,《檢察新論》,5:66-85。
李政賢譯,Catherine Marshall and Gretchen B. Rossman著,2006,《質性研究》,台北:五南。
李義、袁庭堯,2007,〈陳菊當選無效 總統痛批法官〉,《中國時報》,6月18日:A1版。
周志宏,2007,〈司法獨立與民主轉型〉,《臺灣民主季刊》,4(3):153-160。
林山田,1998,〈論檢察機關與檢察官〉,《全國律師》,2(6):97-105。
林山田,2004,〈選舉買賣選票與幽靈人口及公開亮票的刑法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05:177-187。
林水波,19991,《選舉與公投》,台北:智勝。
林文斌,2009,〈灰色地帶的透明化:韓國總統選舉經費的法制與規範〉,「當前競選經費規範問題與對策學術研討會」論文(8月14日),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林永頌,1998,〈臺灣司法改革的困境與前瞻〉,《全國律師》,2(2):25-32。
林永謀,1990,〈審判獨立之檢討〉,載於葉大殷等合著《司法改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林玉佩,〈錢愈領愈多 事愈作愈少〉,《天下雜誌》,213:144-150。
林玉珮,1999,〈翁岳生:我要挽回人民的信賴〉,《天下雜誌》,216:118-123。
林全洲、吳明良、劉育民,1995,〈廖學廣小鎮長「達陣」 林宏宗換戰略「履安」 許添財民進黨「同儕」〉,《聯合報》,12月3日:3版。
林志文,2006,〈涉賄選被求刑 蘇煥智喊冤〉,《民眾日報》,1月21日:A01版。
林松青,2002,〈不平之氣〉,《聯合報》,2月25日:15版。
林河名,2002,〈「當選過關,落選被關」 難道是真的?卸任立委的官司 最後會…?〉,《聯合報》,2月3日:3版。
林家琛,2001,〈200元匯款抓去偵訊 黃中媄指被設下圈套〉,《聯合報》,11月17日:18版。
林偉仁,2001,〈亞洲民主出了什麼問題?〉,《天下雜誌》,238:54-62。
林國賢、黃淑莉,2010,〈被控賄選 斗六市長簡明欽一審無罪〉,《自由時報》,7月8日:B06G版。
林嘉誠,1989,〈賄選成因與防治途徑〉,《中國論壇》,258:25-27。
邱聯恭,1999,《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台北:三民。
洪榮志、林春元,2008,〈陳明文賄選案 更三審逆轉有罪〉,《中國時報》,3月21日:A16版。
段鴻裕、蔡維斌,2010,〈斗六市長涉賄選案—簡明欽無罪 民事庭前夕 綠夾報抗議〉,《聯合報》,7月26日:B2版。
胡幼慧、姚美華,2005,〈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銘琦,1992,〈從選戰看金權政治系列採訪—中部地區〉,《新新聞周刊》,300:62-71。
胡蕙寧,1994,《法律企業家林敏生》,台北:月旦。
范光群,2009,〈談近10年來的司法改革〉,載於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台北:元照。
范榮達,1998,〈施啟揚慚愧,議長賄選案,大多判無罪〉,《聯合報》,2月7日:2版。
凌珮君,2007a,〈陳菊:司法史黑暗的一天〉,《聯合報》,6月16日:A3版。
凌珮君,2007b,〈黃:證據栽贓 菊500就沒事?〉,《聯合報》,11月24日:A1版。
孫若瑄,2008,〈法官徐宏志貪污判無罪〉,《中華日報》,1月11日:TN61版。
孫森炎,2003,〈面對司法的現實〉,載於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二)》,台北:元照。
殷道貞,1995,〈台灣司法公信力連高雄市長吳敦義都表示懷疑〉,《中國時報》,8月30日。
翁岳生,2010,〈司法改革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載於湯德宗、黃國昌主編《司法改革: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新學林。
張升星,2006,〈民間司改會十年的回顧與檢討〉,載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主編《司改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張昆山、黃政雄,1995,《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
張柏福,1995,〈避免補選 有罪議員緩刑 法界質疑 這是政治判決〉,《聯合報》,7月27日:06版。
張桐銳,2002,〈審判獨立與司法行政監督〉,《法學講座》,1:19-36。
張嘉尹,2002,〈憲法解釋、憲法理論與「結果考量」—憲法解釋方法論的問題〉,載於劉孔中、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台北:新學林。
曹敏吉,2004,〈陳定南:民進黨募款餐會 有些變質〉,《聯合報》,2月13日:B2版。
莊芳銘,2001,〈深度訪談 彭百顯:謠言、官司案 蒙蔽選民〉,《聯合報》,12月8日:18版。
許宗力,1997,〈民主化與司法威信的重建〉,載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
陳文琪,2007,〈「檢察一體」之實踐〉,《檢察新論》,1:100-117。
陳文獻,1994,〈彰縣議長白鴻森被判兩年徒刑〉,《中國時報》,8月27日。
陳永峰,2009,〈政治與金錢:日本政治資金規定之規範〉,「當前競選經費規範問題與對策學術研討會」論文(8月14日),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陳正喜,2004,〈台電工會動員挺扁 被指涉賄選〉,《聯合報》,2月23日:A11版。
陳申青、何琦瑜,1995,〈施啟揚:改得快 不如改得好〉,《天下雜誌》,174:114-116。
陳兆震,1992,〈樁腳逐戶買選票,送東送西禮數多—陳兆震談宜蘭的賄選回憶〉,《新新聞周刊》,299:80。
陳志仁,2004,〈蘇貞昌:說陳定南賄選會被笑沒常識〉,《台灣日報》,11月29日:A04版。
陳志成,2002,〈彰化縣議長賄選案十八議員獲宣告緩刑引反彈 「捉鬼隊」赴台中高分院抗議「政治判決」〉,《中國時報》,7月29日。
陳宜倩,2006,〈司法改革的他山之石—美國經驗「以人民需求為量」〉,載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主編《司改十年》,台北:五南。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朝建,2004,〈談台灣新公法學派之建構—以法律政策的憲法論證為例〉,《策研究學報》,4:81-104。
陳朝建,2009,〈我國競選經費收支申報透明化之評估〉,「當前競選經費規範問題與對策學術研討會」論文(8月14日),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陳朝政,2010,〈從李乙廷案省思賄選認定之問題〉,《東吳政治學報》,28(2):97-151。
陳愛娥譯,Karl Larenz著,1996,《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
陳適庸,1981,《現實法學之形成及其思想方法之研究》,台北:三民。
陳聯邦,1990,〈黃華案仍待蒐證〉,《聯合晚報》,1月4日:02版。
傅希堯,2008,〈李乙廷,政治下的犧牲品,添香油算賄選,就沒有候選人沒犯罪〉,《中華日報》,12月12日:A2版。
彭威晶,1994,〈選情加溫 候選人各出「名牌」〉,《聯合報》,11月7日:07版。
彭懷恩,1997,《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月旦。
湯志傑,2006,〈重探台灣的政體轉型:如何看待1970年代國民黨政權的「正當化」〉,《台灣社會學》,12:141-190。
湯京平、黃宏森,2008,〈民主化與司法獨立:台灣檢察改革的政治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2(2):67-113。
游忠義,1997,〈彰縣議長賄選案 二審〉,《中國時報》,1月22日。
游常山,2001,〈台灣民主的變與不變〉,《天下雜誌》,247:82-93。
項昌權,1980,《台灣地方選舉的分析與檢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啟璋,2002,〈陳明文強調係「觀念問題」 是組訓或招待旅遊 相信司法自有公道〉,《中國時報》,2月3日:綜合版。
黃國鐘,1992,〈賄選-台灣民主的夢魘〉,《律師通訊》,158:10-14。
黃淑莉,2010,〈簡明欽無罪 民進黨不排除包圍地院抗議〉,《自由時報》,7月9日:B06G版。
黃源盛,1997,〈從法繼受觀點論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與轉折〉,載於楊日然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法理學論叢》,台北:月旦。
黃德福,1994a,〈政黨競爭與政治民主化: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的新挑戰〉,《選舉研究》,1(2):199-220。
黃德福,1994b,〈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1(1):75-91。
黃錦嵐,1997,〈台東縣副議長尤憲榮賄選判刑緩刑定讞〉,《中國時報》,11月27日。
黃錦嵐,1999,〈涉案立委的案件可能因應司法院長的憂心而改革〉,《中國時報》,06月18日。
黃錦嵐,2002,〈速審速結說 司院vs.法部〉,《中國時報》,12月27日:02版。
楊仁壽,1989,《法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楊仁壽,2004,〈釋字第586號解釋不同意見書〉,司法院釋字第586號解釋,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asp?expno=586,查閱時間:2010年11月6日。
楊日然,1997,《法理學論文集》,台北:月旦。
楊和倫,1995,〈許水德語出驚人:法院也是執政黨的!〉,《新新聞周刊》,437:25。
楊鈞池,2009,〈韓國總統競選經費規範之分析〉,「當前競選經費規範問題與對策學術研討會」論文(8月14日),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楊濡嘉,2003a,〈朱安雄:大家都賄選〉,《聯合晚報》,6月16日:1版。
楊濡嘉,2003b,〈政治染指法律 司法沒有贏〉,《聯合報》,4月08日:A4版。
楊濡嘉、曹敏吉 2003,〈賄選案 朱安雄:審判草率〉,《聯合報》,6月16日:A4版。
董介白,2002,〈司院:怎有這樣的法務部長〉,《聯合晚報》,12月26日:3版。
董順隆,1994,〈彰化縣議長白鴻森期約賄選判處二年徒刑〉,《聯合報》,8月27日:06版。
詹三源,2007,〈走路工判決 謝:鼓勵用錢動員〉,《聯合報》,11月25日:A4版。
廖元豪,2007a,〈司法與台灣民主政治—促進、制衡,或背道而馳?〉,《臺灣民主季刊》,4(3):161-172。
廖元豪,2007b,〈特別費案…法律即是政治?〉,《聯合報》,9月22日:A23版。
廖元豪,2010,〈司法酷斯拉,獨立變獨大〉,《天下雜誌》,452:88-90。
趙永茂,2002,《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
劉幸義,1985,〈論法學思維上幾個謬誤問題〉,《中興法學》,21:1-27。
劉幸義,1990,〈政治對司法之影響〉,載於葉大殷等合著《司法改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劉幸義,1995,〈司法改革與民主政治的關聯性〉,《月旦法學雜誌》,4:89-97。
劉恆妏,2001,〈日治以來台灣司法改革史初探〉,「第一屆民間司法改革論壇」論文(10月13日),台北: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劉恆妏,2002,〈戰後台灣司法人之研究〉,《思與言》,40(1):125-182。
劉春生,2010,〈斗六市長簡明欽賄選案一審無罪 民進黨提名人張聰明痛批司法已死污衊檢察官專業〉,《台灣新生報》,7月8日:06版。
劉軍寧譯,2008,Samuel P. Huntington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
曾增勳、李曜丞、金武鳳,2004,〈台電動員 有人說為了350元來〉,《中國時報》,2月22日:A13版。
潘立明,2004,〈台電工會涉選邊造勢 遭檢舉 理事長表示221受託動員 經費自掏腰包〉,《中國時報》,3月18日:A8版。
蔡宗明,2001,〈施競選總部注入強心針 不少地方政要「歸隊」 為立委選情投下變數〉,《聯合報》,11月27日:18版。
蔡政欣、江健男,1997,〈彰縣議長賄選案 高院更審大翻案〉,《聯合報》,1月23日:04版。
蔡慧貞、高有智、李義、黃志亮,2007,〈呂謝蘇挺上訴〉,《中國時報》,6月17日:A4版。
鄭旭凱、林國賢、林俊宏,2010,〈三法官判賄選案無罪 綠告瀆職〉,《自由時報》,7月17日:B06G版。
鄭昆山、王業立、陳運財,2000,《我國賄選犯罪之成因分析與防治賄選犯罪之對策分析》,法務部委託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法律系暨政治學系。
黎家維、何展旭、呂啟元,2010,〈法官的行政監督、公共課責與觀審制當作法官監督之主要政策手段〉,國政研究報告,http://www.npf.org.tw/post/2/8297,查閱時間:2010年12月21日。
蕭文生,2005,〈國家組織:第八講—司法〉,《月旦法學教室》,23:50-61。
蕭白雪,2007,〈走路工不算賄選?法務部搖頭」〉,《聯合報》,11月24日:A4版。
聯合報,2001,〈客照請 豬照殺 肉變小 酒變少:鈔票換選票勾當照樣橫生孳長 有人發「走路工」採分組比賽 勝者給獎金〉,《聯合報》,11月18日:4版。
聯合報,2002,〈陳定南:朱安雄涉賄 應速審速結〉,《聯合報》,12月26日:1版。
謝正一,1978,〈賄選原因探討〉,《國家論壇》,11(11):11。
謝復生,1992a,〈未來國民大會代表與立法委員選舉方式之調整〉,載於華力進主編《二屆國代選舉之評估》,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瞿海源、鄭宏文,2000,〈司法信賴的調查分析〉,載於澄社、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主編《司法的重塑:民間司法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桂冠。
謝復生,1992b,《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謝開平,2009,〈法律解釋與法條結構—投票受賄罪之法律漏洞〉,《月旦法學雜誌》,170:268-277。
羅如蘭,2004,〈藍軍出示光碟指證歷歷 贈品超額已向法部檢舉 國營事業涉賄選?〉,《中國時報》,2月25日:A11版。
羅緗綸,2008,〈辦賄雷聲大…雨點也不小〉,《聯合報》,2月14日:C2版。
羅緗綸、范榮達,2008,〈一把賄 二審決 三棒喝:立委李乙廷初審當選無效〉,《聯合報》,5月29日:C2版。
蘇永欽,1994,《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月旦。
蘇永欽,1998,《司法改革的再改革》,台北:元照。
蘇永欽,2002,《走入新世紀的憲政主義》,台北:元照。
蘇永欽,2008,《尋找共和國》,台北:元照。
蘇武智,2007,〈黃公開信 籲全民監督二審〉,《民眾日報》,7月13日:A03版。
蘇俊銘,2003,〈陳明文聲明嘉義地方法院審理〉,《民眾日報》,4月25日。
蘇振輝,1992,〈買東西太麻煩,才開始送錢—蘇振輝談彰化的賄選歷史〉,《新新聞周刊》,300:77-78。
Alt, James E., and David Lassen. 2008. “Political and Judicial Checks on Corruption: Evidence from American State Governments.” Economics & Politics 20(1): 33-61.
Bosco, Joseph. 1994. “Taiwan Factions: 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 In The Other Taiwan: 1945 to the Present, ed. Murray A. Rubinstein. Armonk, NY: M.E. Sharpe.
Cappelletti, Mauro. 1983. “Who Watch the Watches the Watchme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Judicial Responsi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31(1): 1-62.
Cohen, Felix S. 1935. “Transcendental Nonsense and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Columbia Law Review 35(6): 809-849.
Cohen, Jerome A. 1969.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Judicial Independence’: 1949-1959.” Harvard Law Review 82: 967-1006.
Cox, Gary W., and Frances Rosenbluth. 1993. “The Electoral Fortunes of Legislative Factions in Japa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7(3):577-589.
Cox, Gary W., and Michael F. Thies. 1998. “The Cost of Intraparty Competition: The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and Money Politics in Japan .”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1(3): 267-291.
Grofman, Bernard, Sung-Chull Lee, Edwin A. Winckler, and Brian Woodall, eds. 1999. Elections in Japan, Korea, and Taiwan under the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n Embedded Institution.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Hsieh, John Fuh-sheng. 1996. “The SNTV System and Its Political Implications.” In Taiwan's Electoral Politics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Riding the Third Wave, ed. Hung-mao Tien. Armonk, NY: M.E. Sharpe.
Hutchcroft, Paul D. 1997. “The Politics of Privilege: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Rents, Corruption, and Clientelism on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Political Studies 45(3): 639-658.
HJacobs, J. BruceH. 1979. “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Kan-ch'ing and Kuan-hsi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 78(June): 237-273.
HJacobs, J. BruceH. 1980. Local Politics in a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 A Field Study of Mazu Township, Taiwan. Canberra, Australia: Contemporary China Centre,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James, C. Scott. 1969. “Corruption, Machine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3(4): 1142-1158.
James, C. Scott. 1972. “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6(1): 91-113.
Larkins, Christopher M. 1996.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Democratization: A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44(4): 605-626.
Llewellyn, Karl N. 1931. “Some Realism About Realism - Responding to Dean Pound.” Harvard Law Review 44: 1222-1264.
Maravall, Jose Maria. 2003. “The Rule of Law as a Political Weapon.” In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ed. Jose Maria Maravall and Adam Przeworski.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gle, Luz Estella. 2000. “The Cinderella of Government: Judicial Reform in Latin America.” HCalifornia Western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H 30(2): 345-379.
Oliphant, Herman. 1928. “A Return to Stare Decisis.”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Journal 14: 71-163.
Pound, Roscoe. 1909. “Liberty of Contract.” Yale law Journal 18:454-487.
Prillaman, William C. 2002. The Judiciary and Democratic Decay in Latin America: Declining Confidence in the Rule of Law. Westport, CT: Praeger.
Purcell, Edward A. 1973. The Crisis of Democratic Theory: Scientific Natur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Value. Lexingt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Resnik, Judith. 2005. “Judicial Selec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Demand, Supply, and Life Tenure.” Cardozo Law Review 26 (2): 579-647.
Sanchez-Cuenca, Ignacio. 2003. “Power, Rules, and Compliance.” In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eds. Jose Maria Maravall and Adam Przeworski.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pp, June L. and Felice J. Levine. 1974. “Legal Socialization: Strategies for an Ethical Legality.” Stanford Law Review 27:1-72.
Tate, C. Neal. 1993. “Courts and Crisis Regimes: A Theory Sketch with Asian Case Studies.”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46(2): 311-338.
Tien, Hung-mao. 1989. The Great Transi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tanford, C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Toharia, Jose J. 1975. “Judicial Independence 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The Case of Contemporary Spain.” Law & Society Review 9 (3): 475-496.
Wang, Chin-Shou, and Charles Kurzman. 2007. “Logistics: How to Buy Votes.” In Elections for Sale: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Vote Buying, ed. by Frederic C. Schaffer.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William, A. Callahan. 2005. “Social Capital and Corruption: Vote Buying and the Politics of Reform in Thailand.”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3(3): 495-508.
Winn, Jane Kaufman, and Tang-chi Yeh. 1995. “Advocating Democracy: The Role of Lawyers in Taiwan's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Law & Social Inquiry 20(2): 561-599.
Wu, Chung-li, and Chi Huang. 2004. “Politics and Judiciary Verdicts on Vote Buying Litigation in Taiwan.” Asian Survey 44(5): 755-770.
指導教授 吳重禮、孫煒
(Chung-li Wu、Way Sun)
審核日期 2011-1-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