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7306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3.15.29.73
姓名 戴惠婷(Hui-ting D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元素在現代舞蹈的應用─以光環舞集為例
(Application of Hakka Elements in Modern Dance-Case Study: Taipei Dance Circle)
相關論文
★ 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 休閒生態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新竹老頭擺客家美食休閒生態園區為例
★ 屏東六堆地區邱氏家族變遷之研究:政治菁英觀點★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紫金礦業與上杭縣之發展
★ 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泰國客家女性與客家文化推動之研究: 以泰國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為例
★ 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
★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
★ 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 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寶島客家電台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現今舞蹈表演藝術已朝向多元素材進行創作,但學術界以及舞蹈界對於客家舞蹈此一概念仍具有諸多爭議與疑惑,一般社會大眾、舞蹈工作者對於客家舞蹈的概念亦停留在採茶舞的典範中,藉由現代舞蹈創作的多元性探析客家元素應用之可行性,「光環舞集」成立逾二十五年,藝術總監劉紹爐更榮獲2007年客家貢獻獎,基此,以光環舞集的客家舞蹈創作為例,分析客家舞蹈創作之方法,並提供舞蹈工作者編創建議及參考。本研究採質化研究方法為主,藉由文獻分析彙整舞蹈創作中,客家元素的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兩大面向共十一個指標,以及光環舞集舞蹈作品文本分析之五大構面,舞蹈主題表現、動作材料、舞臺設計、服裝類型、音樂特色。透過深度訪談編舞家與舞者、相關文獻資料分析、演出現場參與觀察記錄、舞蹈演出DVD之文本分析,瞭解編舞家之慣習與客家舞蹈創作的關聯;再以量化研究為輔,針對觀眾與舞蹈教師問卷調查,並從創作者、舞者、觀眾、舞蹈教師等角度切入探析。研究發現光環舞集的客家舞蹈創作,在動作元素方面深具創新性;在客家元素物質層面以服飾、生活器物運用較多;在客家元素精神層面部份則以音樂使用最多,生活型態次之。「客家舞蹈」之名詞定義,舞蹈教師認為以「客家舞蹈創作」此一名詞較為適當。
摘要(英) The art of modern dance performance has become very diverse in creation. However, the concept of Hakka dance has still been quite controversial and confusing to the academia and the fields of dance arts. General public and dance performers still view Hakka dance as simply tea-plucking dances. In view of the diversities of modern danc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Hakka elements, Taipei Dance Circle was established over 25 years. The art director, Liou Show-lu was awarded with Hakka Contribution Award in the year of 2007. Based on this fact, this research uses Taipei Dance Circl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reation methods of Hakka dance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dance performers and practitioners. This study mainl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we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Hakka elements in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Hakka dance. There are a total of 11 indicators in these two aspects. In addition, a collection of dance performances from Taipei Dance Circle was analyzed in five facets, includ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ance theme, body movements, stage designs, costume typ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sic. Our main objective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bitus of the dance choreographers and creation of the Hakka dance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choreographers and dancers, the literature data analysis, personal particip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the live performances, analysis of dance performances recorded in the DVDs.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served as a complementary in this research. It involved well-designed questionaries, filled out by the audience and dance teachers. Moreover, the survey was done from the viewpoint of dance choreographers, dancers, audience, and dance teachers. Our study found that Hakka dance, choreographed by Taipei Dance Circle is very innovative in the aspect of body movements. From the material aspect, clothing and utensils are used extensively. In terms of spiritual aspect, the Hakka music is relied on the most and the Hakka lifestyle comes in second. Finally, in terms of definition, many Hakka dance teachers think that "Hakka dance" should be replaced by the more appropriate terms, "Hakka dance creation."
關鍵字(中) ★ 慣習
★ 現代舞蹈
★ 客家元素
★ 光環舞集
關鍵字(英) ★ habitus
★ Modern dance
★ Hakka Element
★ Taipei Dance Circle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 辭iv
目 次vi
圖 目 次viii
表 目 次ix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名詞釋義4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1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8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21
第一節 客家舞蹈相關文獻檢閱22
第二節 舞蹈創作:物質層面之客家元素34
第三節 舞蹈創作:精神層面之客家元素45
第四節 慣習與舞蹈風格的形成60
第三章 現代舞蹈創作與個案析探69
第一節 現代舞蹈的起源與發展69
第二節 舞蹈創作74
第三節 東方元素在現代舞蹈的文本再現82
第四節 光環舞集創作之路8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95
第一節 客家舞蹈創作與慣習97
第二節 劉紹爐的客家舞蹈創作110
第三節 客家元素在現代舞蹈的應用17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213
第一節 研究結論213
第二節 研究建議224
參考文獻229
附 錄241
附錄一241
附錄二242
附錄三246
附錄四248
附錄五250
附錄六251
附錄七253
附錄八256
附錄九272
附錄十276
附錄十一278
圖目次
圖1-1 研究架構圖15
圖1-2 研究流程圖17
圖2-1 客家元素分類圖34
圖3-1 舞蹈元素-方向77
圖3-2 客家元素在舞蹈創作上的應用80
圖4-1 劉紹爐的現場即興舞蹈107
圖4-2 光環舞集《平板》演出DM119
圖4-3 光環舞集《春訊》演出照片126
圖4-4 光環舞集《守護》演出照片142
圖4-5 光環舞集《山歌對唱》演出照片155
圖4-6 光環舞集《山歌對唱》現代舞蹈技巧性動作155
圖4-7 光環舞集《水牛》演出照片163
圖4-8 客家舞蹈創作之五大構面179
圖4-9 守護的舞蹈類型分析圓餅圖204
圖5-1 光環舞集客家舞蹈創作之客家元素圖218
圖5-2 「客家舞蹈名詞定義」之問卷調查圓餅圖223
表目次
表1-1 光環舞集觀察記錄分析表9
表1-2 深度訪談對象一覽表10
表2-1 舞蹈類期刊論文篇數統計22
表2-2 客家舞蹈相關博碩士論文23
表2-3 臺灣的民族舞蹈發展情形26
表2-4 客家、舞蹈、音樂相關期刊31
表2-5 客家飲食類別36
表2-6 客家山歌大調分類方式 48
表2-7 客庄十二大節慶活動54
表2-8 客家元素總表57
表3-1 現代舞蹈與後現代舞蹈之比較73
表3-2 舞蹈元素78
表3-3 光環舞集各時期舞蹈作品88
表4-1 研究資料分析表95
表4-2 本研究分析之舞蹈文本 96
表4-3 光環舞集舞蹈作品《平板精華版》DVD分析116
表4-4 第一支舞碼《春訊》觀察記錄表122
表4-5 《山歌踏舞》第八支舞碼《花傘下》觀察記錄表124
表4-6 第二支舞碼《情擔》觀察記錄表128
表4-7 《情擔》舞蹈元素比例分析131
表4-8 《情擔》舞蹈元素時間比例分析132
表4-9 第三支舞《扛石頭的老人》觀察記錄表134
表4-10 第四支舞碼《守護》觀察記錄表137
表4-11 中原大學演出第二支舞《守護》參與觀察記錄表139
表4-12 《守護》舞蹈動作元素分析141
表4-13 第六支舞碼《青春的滋味》DVD精華版觀察記錄143
表4-14 光環舞集《滿山趖》演出座談記錄147
表4-15 第一支舞碼《耕作》觀察記錄表152
表4-16 第二支舞碼《山歌對唱》觀察記錄表154
表4-17 第三支舞《鳴鳥》觀察記錄表157
表4-18 第四支舞碼《挑擔》觀察記錄表159
表4-19 第五支舞碼《水牛》觀察記錄表161
表4-20 第六支舞碼《祭典》觀察記錄表164
表4-21 《祭典》中原大學觀察分析記錄表166
表4-22 第七支舞碼《客家本色》觀察記錄表168
表4-23 第一支舞《念天地之悠悠》觀察記錄表171
表4-24 光環舞集舞蹈作品觀察分析記錄表173
表4-25 第四支舞《無言》觀察記錄表175
表4-26 光環舞集客家舞蹈創作之舞蹈主題表現180
表4-27 光環舞集客家舞蹈創作服飾一覽表186
表4-28 光環舞集客家元素使用總表193
表4-29 光環舞集中原大學校園演出觀眾建議表206
表4-30 舞蹈教師觀點-客家元素一覽表209
表5-1  光環舞集《滿山趖》、《山歌踏舞》舞蹈動作元素分析總表216
表5-2  光環舞集《滿山趖》、《山歌踏舞》客家元素分析總表217
表5-3  客家元素的重要性排列22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克芬(1998)。中國舞蹈發展史。台北市:南天。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
報,18,117-156。
丘昌泰(2009)。臺灣客家的社團參與和族群認同。輯於江明修等
(主編),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頁3-23)。台北市:智勝文化。
台北民族舞團(2009)。舞作精選。2009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tdance.org.tw/ourshow/index.html
石計生(2006)。社會學理論-從古典到現代之後。台北市:三民。
任凱、王佳煌合譯(2005)。Lofland, J. & Lofland, L. H.(2005)著。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a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台北市:湯姆生。
光環舞集(2003)。平板演出DM。
光環舞集(2009)。無言2009演出DM。
光環舞集(2009a)。2009年7月22日,取自http://taipei-dance-circle.imagecoffee.net/intro.asp
光環舞集(2009b)。滿山趖。2009年11月12日,取自http://taipei-dance-circle.imagecoffee.net/showdb.asp?id=1
光環舞集(2009c)。滿山趖。2009年11月12日,取自http://taipei-dance-circle.imagecoffee.net/content.asp?id=3
光環舞集Mobile01討論群組(2009)。光環舞集山歌踏舞。2009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t=680763
年代售票(2009)。山歌踏舞光環舞集舞蹈團。2009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07415
江映碧(1999a)。現代舞。輯於伍曼麗(主編),舞蹈欣賞(頁159-188)。台北市:五南。
江映碧(1999b)。動作分析與記錄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江運貴著卅徐漢彬譯(1996)。客家與臺灣。台北市:常民文化。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臺灣民間信仰宗教簡介。2009年7月23日,取自http://www.mwr.org.tw/tw_religion/introduction/tw07.htm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網路劇院(2009)。新古典舞團介紹。2009年12月16日,取自http://d0007.cyberstage.com.tw/
行政院客委會(2003)。客家小小筆記書008私房菜篇。
行政院客委會(2009a)。來吃客家菜來聽客家事。2009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fp.asp?xItem=7149
行政院客委會(2009b)。音樂戲劇館。2009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5959&ctNode=282&mp=278
行政院客委會(2009c)。客家戲曲簡介。2009年8月7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29350&ctNode=712&mp=278
行政院客委會(2009d)。客庄十二大節慶。2009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ihakka.net/2009.12/PressConference.html
行政院客委會(2009e)。98年度施政計畫。2009年8月28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lp.asp?ctNode=2131&CtUnit=10&BaseDSD=7& mp=2013&ps=1
吳怡瑩(2006)。探討接觸即興在臺灣之演變—以古名伸舞團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舞蹈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吳憶雯(2008)。醃菜與客家婦女的角色與關係。臺灣源流,44,106-122。
李天民、余國芳(2001)。臺灣傳統舞蹈。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李立亨(2000)。我的看舞隨身書。台北市:天下遠見。
李政賢(譯)(2006)。Marshall, C. & Rossman, G . B.(1999)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市:五南。
沙湖壢藝術村(2009a)。山狗大音樂創作樂團表演山歌踏舞光環舞集。2009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safulakart.com/a_20071124.htm
沙湖壢藝術村(2009b)。光環舞集表演訊息。2009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safulakart.com/p_20050626.htm
沙湖壢藝術村(2009c)。2004客家藝術節,平板,光環舞集。2009年12月21日,取自http://www.safulakart.com/d_041105.htm
辛玫臻(2004)。臺灣表演藝術團體經營之探討。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市:心理。
林亞婷(1995)。現代舞的產生與演變。輯於平珩(主編),舞蹈欣賞。台北市:三民。
林宜蓁(2009)。當代臺灣客家舞蹈的文化再現與重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未開放,桃園縣。
林淑蓉(2007),飲食文化篇。輯於徐正光(主編),客家研究概論(頁152-178)。台北市:南天。
林義男(譯)(1995)。Light, D. & Keller. S.(1985)著。社會學(Sociology)。台北市:巨流。
林銘嬈(2009)。藍衫樂舞團展演客家樂舞之形式及文化意涵。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未開放,屏東市。
林懷民(1989)。說舞。台北市:遠流。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市:桂冠。
范振乾(2006)。義民爺信仰與臺灣客家文化社會運動。輯於賴澤涵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頁361-410)。台北市:南天。
范揚坤(2003)。舞說民族,擺蕩在抽象與具象之間。表演藝術,49-51。
范靜媛(2005)。臺灣傳統客家婦女服飾的美學分析。台南女院學報,24,87-100。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9)。光環舞集山歌踏舞邊唱邊跳手舞足蹈。2009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tyccc.gov.tw/news/dispatch/upt.asp?
uid=&con=&cid=&year=&month=&day=&key=&pageno=&p0=649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市:生智。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9)。2009年8月01日,取自http://web.arte. gov.tw/tdance/b/b.htm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2010年2月18日,取自http://etds.ncl.edu.tw/
張思菁(2006)。舞蹈展演與文化外交—西元1949-1973年間臺灣舞蹈團體國際展演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未出版,台北縣。
張添雄(2005)。臺灣客家的山歌與民謠。屏東文獻,227-259。
張麗珠、江映碧、嚴子三、林春梅、陳旭芬(2000)。學校藝術教育叢書舞蹈中學篇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台北市:藝術館。
莊吉發(2006)。從檔案資料看清代臺灣的客家移民與客家義民。輯於賴澤涵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台北市:南天。
許宏儒(2005)。Bourdieu文化資本的思想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上的闡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30。
許哲彬、鄭仕一(2007)。現代舞創作的解構精神-在結構與結構之間。北體學報,15,334-347。
許嘉猷(2004)。布爾迪厄論西方純美學與藝術場域的自主化-藝術社會學凝視。歐美研究,34(3),357-429。
陳支平(2001)。推展客家民系與其他民系的比較研究。輯於徐正光(主編),
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頁95-118)。台
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陳定銘(2009)。客家桐花祭的政策視窗與政策企業家析探。輯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頁25-48)。台北市:智勝文化。
陳板(1993)。族羣內部的歧異性。臺灣客家人新論。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 會主編。台北市:臺原出版社。
陳思文等(譯)(2002)。Eric Hobsbawm(1983)著。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陳素貞(2008)。臺灣客家舞蹈型式與風格分析-以新竹縣築夢舞集作品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開放,臺中市。
陳雅莉(2004)。光環舞集、兜搭、魅戲偶劇團以現代手法表現傳統:客家戲劇展現新創意。客家文化季刊,20-23。
陳運棟(2001)。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棚頭」的表演藝術。輯於周錦宏、李殿魁、鄭榮興(主編),2001苗栗客家文化月-兩岸客家表演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172-194。
彭武文(2005)。淺談臺灣客家建築。建築師,110-115。
曾純純(2007)。從「孺人」到「女兒入譜」客家女性在族譜中角色的歷史變遷。輯於丘昌泰、蕭新煌(主編),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頁215-263)。台北市:智勝文化。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黃永達(2004)。臺灣客家讀本。台北市:全威創意。
黃永達(2006)。枋寮褒忠義民亭祭祀輪值與客家社區意識及宗族意識關聯性轉化之初探。輯於賴澤涵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頁199-226)。台北市:南天。
黃榮洛(2000)。臺灣客家民俗文集。新竹縣:竹縣文化局。
新古典舞團(2009)。唐樂舞創團宗旨。2009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neo.org.tw/tang/index.htm
楊杜煜(2003)。臺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楊昭景(2005)。擺蕩於傳統與創新之中-談客家飲食特色及發展方向。基金會活動,25-32。
楊茜評(2009)。Bourdieu的文化再製意涵與其在學校教育的啟示。北縣教育,66,44-48。
楊淑菁(2004)。客家音樂與舞蹈。臺灣戲專學刊,333~346。
楊淑菁(2008)。舞蹈創作思考與土樓風情。台南科大學報,147~160。
楊莉玲(2004)。舞蹈愚公,闢造豐彩大道。表演藝術,78-79。
葉倫會(2008)。臺灣義民廟的故事之台北市客家義民祭。台北市,博客思。
廖幼茹、劉淑英、陳心珍、楊明鳳(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舞蹈篇。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2009)。影音多媒體音樂欣賞。2009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hakka.taipei.gov.tw/09music/theater_video_e.asp#
臺灣客家文學館。客家文學作家群鍾理和。2009年8月23日,取自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zhong_li_he/author_main.htm
趙玉玲(2004)。舞蹈社會學初探。臺灣舞蹈研究,創刊號,63-102。
趙玉玲(2005)。藝術家的影響力與社會的壓力-淺談藝術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藝術欣賞,21-25。
劉紀蕙(1998)。戲劇、歌劇與舞蹈鍾的女性特質與宗教意義。宗教與劇場:劇場、歌劇與舞蹈中的女性特質與宗教意義。台北: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21-138。
劉紹爐(1993)。「氣」、「身」、「心」三合一的理念與應用。台南家專學報,12,453-457。
劉紹爐(1994)。接觸即興與東方肢體哲學某些要素之研究。台南家專學報,13,299-306。
劉紹爐(2003)。光環舞集平板精華版DVD。
劉紹爐(2005)。光環舞集滿山趖DVD。
劉紹爐(2007)。光環舞集山歌踏舞DVD。
劉還月(1999)。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台北市:常民文化。
劉還月(2000)。臺灣的客家人。台北市:常民文化。
蔡宜剛(譯)(2005)。Hebdige, D.(2003)著。次文化:風格的意義(Subculture : The meaning of style)。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鄭旭芬、施素慧(1997)。讓身體做主,三位創作東方身體風格作品的編舞家。表演藝術,52,42-47。
鄭惠美(2006)。藍衫與女紅—客家女子的衣飾美學。新竹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鄭榮興(2004a)。簡說臺灣客家大戲。輯於梁榮茂、黃子堯、謝艾潔、鄭榮興(主編),臺灣客家族群史學藝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鄭榮興(2004b)。臺灣客家音樂。臺中市:晨星。
鄭榮興(2007),戲曲篇。輯於徐正光(主編),客家研究概論(頁320-336)。台北市:南天。
盧家珍(1999)。向油看齊-光環舞集十五週年專輯。三重市:光環舞集。
賴珆縝(2005)。臺灣客家舞蹈創作研究-以朗格符號論學為基礎。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謝俊逢(1993)。傳唱民族樂音-從老山歌與矮靈祭祭歌的異質性來看山歌與客家人的關係。輯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臺灣客家人新論。台北市:臺原。
謝俊逢(2007)。音樂篇。輯於徐正光(主編),客家研究概論(頁294-319)。台北市:南天。
謝儀霏(譯)(2006)。Grau, A.(1998)著。目擊者百科22舞蹈(eyewitness series : dance)。台北市:貓頭鷹。
鍾心怡(2005)。新竹客家傳統建築之探討。竹塹文獻,32,57-85。
鍾明德(1999)。舞蹈:劉紹爐的舞蹈路徑與方法。台北市:時報文化。
羅世宏等(譯)(2004)。Barker, C.(2000)著。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ultural studies : 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市:五南。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市:南天。
羅烈師(2007)。宗教信仰篇。輯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179-201)。台北市:南天。
羅肇錦(2007)。語言文化篇。輯於徐正光(主編),客家研究概論(頁237-263)。台北市:南天。
蘇秀婷(2009)。當代客家戲曲觀察。客家雜誌,228,39-42。
貳、西文部份
Dunning, J. (2004, Apr 11). Carrying Grahams’ flame in a cooler era of dance. New York Times.(Late Edition(East Coast) ) pg. 2.5.
Economist (2006, Aug 12). Books and arts:on top of the world; dance. The Economist, 380, 73
Erickson, F. (1973).What makes school ethnography “ethnographic” ? council on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newsletter, 4(2), 10-19.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New York: Longman.
Jackson, C. (2002). Body talk:teaching dance as a language.Orbit, 32(3), 19.
Junker; Buford H. (1960). field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al scienc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ash, R. (1999). Bourdieu, “ Habitu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is it all
worth candl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2), 176-189.
Sontag, S. (2002). Where the stress falls. New York: St Martins Pr.
指導教授 陳定銘(Ting-ming Chen) 審核日期 2010-6-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