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7306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 、訪客IP:3.147.89.85
姓名 張美鳳(Chang Me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台灣客家餐廳營運模式與樂活風格初探─以台北市、台北縣、台中市為例
(An Investigation of Taiwan Hakka Restaurants’ Business Model and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Taipei City, Taipei County and Taichung City as Case Studies)
相關論文
★ 桃園縣「南北輪政」對地方政治發展影響─以中壢為例★ 從美學經濟觀點析論客家偶像劇
★ 國民小學客語教學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 苗栗縣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動成效之研究
★ 客家文化古蹟與地方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大溪鎮為例★ 台灣客家族群「語言權」保障之研究—以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為例
★ 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 桃園縣新屋鄉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
★ 九二一重建地區文化產業政策對居民認同之影響--以新社客家社區為例★ 美濃文化產業發展之行銷策略
★ 以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發展之研究— 平鎮客家書院之經驗★ 客家社區非營利組織治理原則之研究:以新竹縣某協會為例
★ 客家地區學童家庭金錢教養與金錢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國小為例★ 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平國小布馬陣活動為例
★ 桃園縣國小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成效-政策行銷的角度★ 非營利組織推動客家社區營造之研究—以東勢庄文化協會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結合客家飲食和樂活思潮,嘗試建構一種新的客家飲食生活風格。客家美食名聲響亮,可是在研究層次上,相關論文不多。然而,不能否認,飲食是客家文化主要意象之一,乃常人認識、深入客家文化的最佳管道,也是締造客家文化形象的重要環節,值得投入更多努力。這是本文研究客家飲食的主因。
此外,近年興起的樂活運動以為人類過往的飲食習慣,導致環境與身體的超載,乃是亟待反思與改革的關鍵。一旦注重、投入者日增,樂活不止左右文化,也左右消費,勢必形成一波新的生活風格。這對現今的飲食習慣衝擊極大。客家飲食如能及早積極回應,以樂活來改造、提升,創造新的文化品味與價值。如此,必能具備國際化的潛力,落實永續經營的理想。
雖然目前相關單位尚未針對客家餐廳進行總體調整與提升,本文仍依樂活觀點,就客家餐廳現況提出改良建議,建構它與樂活價值的連結,以期因應時代趨勢,開創新局,讓客家飲食具有它獨特而有品味的樂活風格,成為客家文化的標記,創造台灣料理的里程碑,而更有效播揚客家文化。
摘要(英) This research aims at constructing a new Hakka Culinary style by combining Hakka cuisine and the concept of LOHAS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Academic studies on the Hakka gourmet are still few today while the food itself has been well-known for long. Yet, it is undeniable that Hakka food is a significant representation and also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probe into Hakka culture. Therefore,the major cau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also that Hakka foo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formation of Hakka cultural image and requires more academic effort.
What is more, LOHAS movements in recent years have reflected the burden of environment and human body caused by past eating habits. As soon as the quantity of people attending to and practicing LOHAS increases, the concept of LOHAS could be extremely influential to culture and consumption,and probably will augment a new lifestyle that impact on eating habits nowadays. Thus, the Hakka food industry needs positive reactions to utilize this LOHAS trend to reform, improve and recreate its own cultural taste and value in order to posses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arry out the ideal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Thus, the central idea of this research is to bring out suggestions to existing Hakka restaurants to make up their lacking of overall adjustment and upgr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HAS concept. By building up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akka food and LOHAS values, I wish this study will help Hakka Food to develop a unique and elegant LOHAS style that carves out a new position in response to the forthcoming era. Moreover, may Hakka food become a symbol of Hakka culture and a milestone of Taiwanese cuisine, which is sufficient to carry through the Hakka culture.
關鍵字(中) ★ 客家飲食
★ 生活風格
★ 台灣料理
★ 樂活
關鍵字(英) ★ Hakka Food
★ Lifestyle
★ Taiwanese Cuisine
★ LOHAS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V
目 錄 V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字詞釋義 7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客家飲食文化 13
第二節 樂活思潮 30
第三節 生活風格 6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99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 99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 10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0
第四章 樂活思潮與客家菜 117
第一節 全球樂活思潮概述 117
第二節 台灣的樂活運動 120
第三節 台灣料理界與樂活 127
第四節 客家菜的現況與樂活 131
第五章 客家飲食的生活風格 159
第一節 生活風格的界義與構成 159
第二節 客家飲食生活風格的初步建構 16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8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94
參考書目 207
附錄一:台灣客家餐廳分布統計表220
附錄二:訪談記錄 254
A1:廣東客家小館 254
A2:新家園客家菜川菜館 267
A3:逸鄉園客家料理 270
A4:桐花客家私房料理 273
A5:你家我家客家菜 280
B1:大和院客家美食 284
B2:古香餐廳茶宴樓 288
B3:牧童遙指客家村 291
B4:阿爸的客家菜 293
B5:來得福川菜客家菜餐廳 297
C1:元園廖媽媽的店 309
C2:美濃客家菜 328
C3:香園客家小館 346
C4:客家本色文化餐廳 349
C5:淺嚐時尚料理廚房 361
C6:台中長榮桂冠酒店(長榮大廚)37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乃玉(2007)。老人的智慧樂活環境。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宣一、韓良露、嚴長壽(2009)。總裁上菜。台北:積木。
王家英(2009)。哈佛商業評論37,58-62。
王增能(1995)。客家飲食文化。福州:福建教育。
王雯君、張維安(2004)。客家文化與產業創意:2004年客家桐花祭
之分析。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18期。
田其虎(2004)主編。客家飲食文化輯錄。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石佩洳(2009)。全球漫延的21世紀生活概念。Lavie雜誌62,140。
白宇恆(2007)。生活風格轉向:台灣7-ELEVEN的消費社會學研究。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明修(2009)。研究方法論。台北:智勝。
江慧真、曾薏蘋(2010. 5.28)。台灣美食國際化團隊作戰。中國時報,A4。
成玲譯(2008)。大田和順子著。樂活商機。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任盈盈(2004)。大陸黑心食品調查。台北:笛藤。
任凱‧王佳煌合譯(2005)。質性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
朱慧芳(2008)。只買好東西。台北:新自然主義。
朱慧芳(2007)。從泥土冒出的有機人生。台北:新自然主義。
李世暉(2008)。現代台灣客家飲食的文化研究──傳統料理與創意料理的界限。發表於海峽兩岸客家美食產業論壇暨美食大賽。未出版。
李佩玲(2002)。國中少年生活風格、父母參與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偏遠地區國中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慧芬譯(2008)。這樣吃才安心。台北:大樹林。
巫貞慧(2002)青少年生活風格與流行服飾消費文化之相關研究。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昭儀(2006)。宜家家居消費文化與使用者日常生活風格研究。佛光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呂國禎(2010.4.5)。吃羊肉穿羊絨把沙塵暴惹上門──蒙古過渡放牧草地變沙漠。商業周刊1167,72-74。
吳光亞.謝維玲譯(2006)。英格麗.紐克(Ingrid Newkirk)。樂活誌,台北:遠足築文化。
林淑蓉(2006)。食物、記憶與社會生活:再探客家文化遺產。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5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論文。
林逸叡(2002)。越界的日本流行文化現象:「哈日族」十五人的生活風格實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妙玲(2008.7.1)。台灣餐飲名人取經:美國南方美食全球經營學。遠見雜誌265,242-245。
林妙玲(2008.7.1)。直擊全球最大餐飲與旅館展大趨勢:物價漲找出路食材餐具綠創意。遠見雜誌265,246-247。
林欣怡、陳裕鳳譯(2009)。卡羅.佩屈尼著。慢食新世界。台北:商周出版社。
林麗冠譯(2008)。比爾.麥奇本著。在地的幸福經濟。台北:木馬出版社。
林麗樺(2007)。客家飲食意象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花草遊戲編輯部(2009)。台灣有機食材地圖。台北:麥浩斯出版。
邱一新(2007)。總有一天要去吃。台北:天下文化。
邱建章(2002)。來去加州:休閒健身運動與生活風格之文化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寶郎(2007)。客家菜:你一定要學會的75道經典好菜。台北:邦聯文化。
施穎瑩(2008)。預約私房美味。台北:時報。
俞龍通(2008)。文化創意 客家魅力。台北:師大。
侯佳宜(2001)。台灣生活風格價值的變遷:汽車廣告再現。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段志雨譯(2009)。愛麗莎.史密斯、詹姆.麥金諾著。打造樂活吃的幸福。台北:博雅書屋。
柯依伶(2007)。咖啡.華山.夢:想像堆疊的生活風格。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姚莉芳(2008)。國小教師生活風格和奢華消費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陶蜀台(1988)。女性化妝品購買者之特質及其生活風格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唐瑛蔓(2000)。「我把我的靈魂賣給了工作」──竹科半導體產業工程師生活風格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莊雅珍、張鈞媛、曾懷玉譯(2007)。蘭道‧費茲傑羅著。無毒生活。台北:麥田。
孫國棋(2007)。個人化的社會分類:iPod族之生活風格與使用文化。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內壢。
徐秀枝(2007)。鳳林鎮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以客家   
  美食與竹炭產業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屏東。
徐德煒(2008)。生活風格從異端到明日之星之研究──以音樂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育慧譯(2009)。麥可.波倫著。食物無罪。台北:平安。
梁世儁(2007)。樂活概念應用於生活用品創意設計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統。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若瑜譯(2008)。席維昂.達爾尼(Sylvain Darnil)、馬修.勒胡(Mathieu Leroux)著。綠色企業力──改變世界的八十個人。台北:平安文化。
郭芳妤。(2008)。LOHAS(樂活)生活型態為理念之插畫創作研究。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野人文化編(2006)。食飽冇──22位客家名人飲食記憶地圖。台北:野人文化。
陳玉華譯(2007)。安部 司著。恐怖的食品添加物。台北:世潮。
陳芬森(2007)。西方飲食在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陳怡如(2008)。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樂活族之日常生活資訊行為。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君(2003)。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年輕人對台灣偶像劇的觀賞。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枝譯(2008)。島村菜津著。慢食在義大利。台北:天下文化
陳威宇。(2008)。台灣地區樂活城市評估指標架構建立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姵伶(2008)。家庭社經地位與生活風格對大學生運動消費型態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莊。
陳敬旼、趙亭姝譯(2008)。保羅.雷、雪莉.安德森著。文化創意人: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台北:相映文化
陳慕君(2002)。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公益彩券消費者的彩券消費與新聞解讀。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紹廣(2006)。生活風格與美學消費之關聯性研究──以筆記型電腦使用者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竹安(2008)。社區大學學員生活風格之研究──以萬華社區大學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宏輝(2007)。極上之味。台北:麥浩斯。
黃舒楣(2003)。生活風格的創製:民宿狂潮中的意義生產與想像漂流。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惠真(2001)。台中市外僑之生活風格研究。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天鴿、梁雪梅譯(2009)。從綠到金。北京:中信出版社。
張宏泰(2008)。100道創意新吃客家菜。台北:膳書坊。
張君玫譯(2001)。鮑曼(Bauman Zygmunt)著。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台北:群學。
張美惠譯(2006)。派崔克.韓倫著。品牌的七塊拼圖。台北:商智文化。
張美惠譯(2010)。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綠色EQ。台北:時報。
張維安、謝世忠(2004)。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台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張媖如(2007)。生活風格運動:樂活在臺灣。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韋利譯(2008)。河合真理著。25位世界名人的私房菜。台北:遠流。
葉韋岑(2007)。台北市客家餐廳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葉舒憲、戶曉暉譯(2004)。Marvin Harris著。Good to Eat:食物與文化之謎。台北:書林。
楊本禮(2007)。世界美食風華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昭景(2005)。擺盪於傳統與創新之中──談客家飲食特色及發展
方向。台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Vol11,No3。
楊彥杰(2000)。客家菜與客家飲食文化。論文發表於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主辦之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
詹政勳。(2007)。技術創新與樂活主義相關影響之研究──以Toyota Prius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文貞(2008)。飲食‧意象‧文化。南投:省文化基金會。
廖炳惠(2004)。吃的後現代。台北:二漁文化。
廖羅雪珍(1996)。客家私房菜。台北:聯經出版社。
廖韻雯(2006)。「窩」在那兒?淡水地區大專院校女同志生活風格之自我展演。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淡水。
熊焰(2010)。低碳之路。北京:中國經濟。
熊敏君(2004)。消費、認同與生活風格:解析健身俱樂部中的消費實踐與意涵。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君潔(2004)。論琦君的書寫美學和生活風格。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鄭鈺琳(2006)。種出綠色生活圈:志願務農者的生活方式選擇與農耕生活風格社群之形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樓慕瑾(2009)。非常有機。台北:聯經。
鄧景衡(2002)。符號、意象、奇觀(上、下)。台北:田園城市。
蔡秋華(2007)。從生活風格與情感設計探討網頁使用之美感。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雅慧(2005)。外籍母親與子女生活風格關係之反思──以小琉球漁民外籍配偶家庭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天下文化。
劉維公(2007)。風格競爭力。台北:天下文化。
劉還月(2000)。臺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劉毓珠(2003)。戀戀客家味。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劉勝驥(2010.5.17)。推廣台菜的世界戰略。中國時報,A 14版。
鄧雅文(2007)。客家飲食特色的市場導向與文化創新──以北埔地區餐飲經營為例。
劉雅婷譯(2007)。藤井宗哲著。禪食慢味。台北:大雁。
劉麗真、王承志譯(2009)。Douglas B.Holt著。從BRAND到ICON文化品牌行銷學。台北:城邦。
賴守誠(2006)。客家菜在台灣消費文化中的崛起與發展(1980-2004):以大眾文化產品的報導與推薦為中心的探索。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2006年。
賴守誠(2007)。現代飲食品味變遷下的臺灣「客家飲食」:以家庭餐飲與餐廳外食為例。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賴守誠(2009)。台灣客家飲食運動的緣起、建構與發展:文化經濟取向的社會分析。論文發表於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主辦之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
錢欽青(2006)。吃出風格。台北:聯合文學。
謝劍、房學嘉(2002)。圍不著的圍龍屋:記一個客家宗族的復甦(增訂本)。廣州:花城出版社。
謝淑芬(1993)。兩性文化差異與女性文化──以臺中市生活風格研究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顏映馨(1998)。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新煌.劉維公(2001)。迎接美感社會的來臨──現代社會生活與美感。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鍾侑玎(2008)。探討商圈意象、餐飲服務品質、關係品質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北埔商圈客家美食餐廳為例。輔仁大
  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莊市。
盧妍巧(2006)。樂活(LOHAS)理念行銷之初探。逢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郁芳(2007)。從浪漫主義觀點探討社會行銷取向之初探性研究──以7-11樂活LOHAS行銷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湘如譯(2005)。Carl Honore著。慢活。台北:大塊文化。
羅永正(2006)。從台灣客家飲食文化資產初探簡易創造思考技法之研究。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口。
舒國治(2009)。慢城思想與台灣。Lavie雜誌62,186。
貳、英文部分
Davie Y.H. Wu. (2007). Eating Out and Eating Chinese:Global Encounter of Disapora Chinese Restaurant. In Zhou Ning Jing (Ed.), The 10 TH Symposium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pp.125-145). Taipei: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Elkington, John and Julia Hailes (1988). The Green Consumer Guide. London:Gollancz.
Epstein, Marc J. (1996). Measur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 Best Practices for Costing and Managing an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Burr Ridge, IL :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Irwi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Gunningham, NeilA. , Robert A. Kagan, and Dorothy Thornton (2003). Shades of Green:Bussiness, Regulation, and Environment. Palo Alto,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wken, Paul, Amory Lovins, and L. Hunter Lovins.(1999). Natural Capitalism:Creating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 Boston: Back Bay Books.
Nancy J.POLLOK. (2007). Chinese Dietary Influences in the Pacific. In Zhou Ning Jing (Ed), The 10TH Symposium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pp.265-293).Taipei: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Ray, Paul H. and Anderson, Sherry Ruth (2000). The Cultural Creative:How 50 Million People Changed the World. New York: Harmony Books.
Russell, Bertrand (2000). In Praise of Idleness. London:Roudedge.
指導教授 江明修(Min-Hsiu Chiang) 審核日期 2010-7-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