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7730602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7 、訪客IP:18.225.234.190
姓名 黃琪崴(Chi-wei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文化公民權之賦權與實踐-以桃園客家文化節回應性評估
(The empowerment and practice of cultural citizenship-responsive evaluation of Taoyuan Hakka Culture Festival)
相關論文
★ 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 休閒生態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新竹老頭擺客家美食休閒生態園區為例
★ 屏東六堆地區邱氏家族變遷之研究:政治菁英觀點★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紫金礦業與上杭縣之發展
★ 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泰國客家女性與客家文化推動之研究: 以泰國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為例
★ 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
★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
★ 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 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寶島客家電台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擁有豐富的多元文化色彩,社會政治的快速發展,已使得對於公民權的思考,不必再侷限在基本人權、政治參與權與經濟平等權的訴求,而應進一步提昇為文化公民權的新主張。本研究以桃園縣政府舉辦「桃園客家文化節」為研究主軸,以回應性評估方式,瞭解桃園客家文化節發展過程與目前執行情況為何?藉由文獻分析、參與觀察與各界利害關係人深度訪談後,運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建構「桃園客家文化節活動回應性評估指標相對權重體系」。藉此融入專家學者與民眾之意見,透過交叉檢驗,檢視政府賦權政策目標是否落實,推動公民實踐文化權利,達到文化公民權目標。最後,針對研究發現提出七項策略建議:(1)活動場地可集中於桃園縣客家文化館,形成本縣特色(2)活動規劃設立短中長期目標(3)策略聯盟資源整合(4)培植年輕團隊及文史工作者加入文化傳承與接軌工作(5)透過地方教育或宣傳系統、加強民眾權利認知觀念(6)強化活動宣傳廣度與深度(7)市場區隔行銷策略建議,俾供政府及相關單位未來執行相關賦權政策,擬定客家節慶活動規劃、行銷策略與發展方向參考,使活動更能成功推廣及輸出於民眾。
摘要(英) Taiwan is a multi-ethnic society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cultural diversity. Due to rapid soci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ur knowledge of citizenship can no longer be limited to basic human rights, suffrage, and economic equality. Citizenship should be more broadly defined as including cultural citizenship. This study focused on “Taoyuan Hakka Culture Festival” organized by Taoyuan County Government and used respo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aoyuan Hakka Culture Festival. After collecting data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with key figures involved in this festival, this study appli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construct “a system of weighted criteria for responsive evaluation of Taoyuan Hakka Culture Festival”. The opinions of experts and opinions were integrated and cross verified to examine the government’s implementation of empowerment policies, promotion of citizen’s involvement in culture, and achievement of the goal of cultural citizenship.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d seven strategic suggestions as follows: (1) held activities in the Taoyuan County Hakka Culture Hall to make this festival a feature of this county; (2) set up short, mid, and long-term goals for each activity; (3) form strategic alliances to integrate resources; (4) encourage young work team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workers to engage in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assets; (5) reinforce citizens’ knowledge of their rights through local education or promotion systems; (6) increas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promotions for the festival; (7) set up market segmentation strategies. The above suggestions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and related authorities on implementation of empowerment policies, planning of Hakka Culture Festival activities, market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estival, helping them more successfully promote and output the festival in the future.
關鍵字(中) ★ 文化公民權
★ 賦權
★ 客家文化節
★ 回應性評估
關鍵字(英) ★ cultural citizenship
★ empowerment
★ Hakka Culture Festival
★ responsive evaluation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v
西文摘要 vi
謝辭 vii
目次 ix
圖次 xi
表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相關文獻檢視 13
第二節 文化公民權 26
第三節 節慶活動 40
第四節 回應性評估理論 49
第五節 桃園客家文化節活動析探 6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6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1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分析 77
第四章 回應性評估分析 89
第一節 政策設計妥適性 89
第二節 文化行銷能力 107
第三節 計畫目標達成度 115
第四節 活動參與率 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5
參考文獻 153
附錄一:「2009桃園客家文化節」參與觀察紀錄 165
附錄二:「2009桃園客家文化節計畫」申請須知 170
附錄三:「2009桃園客家文化節-客庄采風舞豐謠」活動內容公告 176
附錄四:深度訪談題綱 181
附錄五:層級分析法問卷 185
附錄六:深度訪談逐字稿 193
圖 次
圖1-1研究流程圖 10
圖2-1評估指標與評估標準圖 61
圖3-1研究架構圖 70
圖3-2層級分析法進行流程圖 75
圖4-1桃園客家文化節活動回應性評估主要面向權重分配長條圖 104
圖4-2「政策設計妥適性」次級指標權重分配長條圖 105
圖4-3「文化行銷能力」次級指標權重分配長條圖 114
圖4-4「計畫目標達成度」次級指標權重分配長條圖 121
圖4-5「活動參與率」次級指標權重分配長條圖 131
圖5-1整體次級指標體系權重分配長條圖 138
表 次
表2-1相關期刊論文篇數統計 14
表2-2文化公民權相關文獻整理表 14
表2-3節慶活動相關文獻整理表 17
表2-4回應性評估相關文獻整理表 20
表2-5台灣與歐美文化公民權概念的比較 39
表2-6節慶特性整理表 41
表2-7節慶活動功能表 43
表2-8節慶活動類型整理表 45
表2-9政策評估研究演進表 51
表2-10「回應性政策評估研究」博碩士相關論文一覽表 54
表2-11「回應性評估指標」博碩士論文整理表 56
表2-12桃園縣客家與非客家地區範圍和人口比例 63
表2-13鄉鎮市主題活動參與觀察記錄彙整表 68
表3-1參與層級分析問卷之專家學者一覽表 77
表3-2 AHP九個評分尺度的定義說明 79
表3-3層級分析問卷回收情形 80
表3-4政策執行機關訪談對象一覽表 81
表3-5政策執行機關訪談對象一覽表 82
表3-6 政策執行對象訪談一覽表 82
表3-7政策規劃機關之訪問題綱設計 84
表3-8政策執行機關之訪問題綱設計 85
表3-9政策執行對象之訪問題綱設計 86
表4-1「2009桃園客家文化節」活動內容次數統計 97
表4-2主要面向權重分配與排序情形 103
表4-3「政策設計妥適性」次級指標權重分配與排序情形 105
表4-4「文化行銷能力」次級指標權重分配與排序情形 113
表4-5「計畫目標達成度」次級指標權重分配與排序情形 120
表4-6關鍵問題意象表 128
表4-7「活動參與率」次級指標權重分配與排序情形 131
表5-1整體評估指標相對權重體系結果統計表 135
表5-2整體次級指標體系權重分配與排序統計表 137
表5-3本研究架構圖之回應性評估結果 139
表5-4市場區隔行銷策略規劃 150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俐容(2004)。文化與公民權:台灣文化政策的兩個面向。發表於「第二屆國家治理、公民社會與通識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
王俐容(2005)。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行政學報,20,129-159。
王俐容(2002)。當代台灣「客家文化」的再現與重構:以文化節為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專案計畫。
王俐容(2006)。多元文化的展示與族群關係:以文化藝術節為例。載於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頁86-106)。臺北市:揚智。
文化公民權運動網頁(2009)。2009年2月4日,取自 http://www.cca.gov.tw/cforum/culture_citizen/main.html#02
文建會網站(2004)。2009年7月01日,取自
http://www.cca.gov.tw/cforum/related/1110_1.htm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臺北市:元照。
丘昌泰(2006)。公共政策。臺北市:巨流。
江冠明(2003)。創新的認同-三地門文化產業中的現代認同與變遷。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江震浩(2007)。文化公民權賦權與實踐:以2006台北電影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美音(2004)。我國洗錢防治政策之政策評估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益生(2002)。社區總體營造的美麗與哀愁。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2。2009年11月15日,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22/22-11.htm
朱婉寧(2006)。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籌備處(200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大會專刊。臺北: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籌備處。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09)。2009年8月29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mp.asp?mp
何榮幸、陳嘉宏、黎珍珍、高有智、何博文、林諭林、范姜泰基、曾薏蘋等(2006年3月6日)。全台飆節慶。中國時報,第2版。
李美華(譯)(1998)。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臺北市:時英。
吳定(1994)。公共政策。臺北市:華視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Patton, M. Q.(著)。質性研究與評鑑(Qualitativo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嘉義市:濤石。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建興(2002)。Empowerment 理論的實踐與反思-以九年一貫教育改革能力教師工作坊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秀宇(2009)。政府政策行銷策略成效之研究-以客家桐花祭活動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邱昆男(2003)。我國警察「養成教育」回應性政策評估。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玉鵬(2004)。全球化時代下的民族國家電影-文化公民權視野的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林東泰(1996)。社會行銷的理論與實務。社會教育學刊,25,49-75。
林枝炳(2002)。我國替代役回應性政策評估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宜蓉(2002)。地方政府舉辦節慶活動之經營策略與行銷活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佳蓁(2005)。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回應性評估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信華(2009)。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臺北市:揚智。
林昭德(2004)。台灣藥害救濟政策評估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麗卿(2006)。我國中央政府文化創意產業補助政策合宜性之回應性評估。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卓素絹(2005)。探討節慶活動促進地方行銷之資源整合模式 ─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市:翰蘆。
胡至沛(1999)。回應性政策評估理論之研究-兼論台北縣老人年金政策。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臺北市:巨流。
桃園縣政府網站(2009)。2009年7月01日,取自
http://www.tycg.gov.tw/main/main_index.aspx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資訊網:地方文化節(2009)。2009年8月4日,取自 http://www.tyccc.gov.tw/artactivities/localfestival/list_year.asp?cid=154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資訊網:新聞稿(2009)。2009年8月29日,取自
http://www.tyccc.gov.tw/news/dispatch/list.asp
翁興利(2004)。政策規劃與行銷。臺北市:華泰。
涂昶辰(2000)。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組織績效評估指標建立建立
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正光(2002)。擬聚客家生命力。客家通訊,2009年8月9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0747&ctNode=1912&mp=1869
馬元容(2003)。從傳統節慶到新公共平台─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世賢、林水波(1991)。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
張志銘、林信華(2004)。兩岸關係中的臺灣文化實踐與文化認同。國家發展研究,3,1-15。
張奕華、許正妹(2008)。研究方法與軟體應用-概念及實例。臺北市:心理。
張清枝(2003)。社區需求導向的公共衛生服務之評估研究--以台中市社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德慶(2003)。節慶活動之服務品質、服務價值、顧客滿意度與行為意願之相關性研究―以墾丁風鈴季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燦鍙(2003)。文化:台灣問題的根源。臺北市:前衛。
陳月娥(1986)。城鄉地區居民生活型態、文化參與及文化認同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其南(2004)。邁向一個審美的公民社會。2009年7月1日,取自
http://www.cca.gov.tw/cforum/related/1110_1.htm
陳其南受訪、趙雅麗訪談(2005)。社會典範轉移的再思考-從文化公民權到公民美學。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五週年校慶特刊,181-186。
陳其南、劉正輝(2005)。文化公民權之理念與實踐。國家政策季刊,77-88。
陳比晴(2002)。民眾參與節慶活動需求之研究-以2003陽明山花季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柏州、簡如邠(2004)。臺灣的地方新節慶。臺北市:遠足。
陳柏份(2005)。導入文化觀光於節慶活動評估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清龍(2007)。台中縣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政策執行之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榮成(2004)。台北市替代役管理之執行評估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民藝華會為例。臺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委託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
許慈美(2004)。利害關係人取向的政策評估之研究-以進口即時課徵營業稅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育典(2006)。文化國與文化公民權。東吳法律學報,18,1-42。
曾信傑(2005)。文化行銷:博物館在都市再生中扮演之角色。博物館學季刊,19(4),33-47。
黃怡蒨(2008)。臺灣文化行銷與國家認同的問題-2004 年交通部觀光局輔導「臺灣地區十一項大型地方節慶活動」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庭康、蘇鋒山(2002)。葛蘭西:國家權力與文化霸權。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文集。高雄復文,1-33。
黃章展(2004)。民眾參與節慶活動需求之研究。發表於「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黃琇玟(2003)。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以竹山鎮社寮地區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黃新生(1987)。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黃輝銘(2004)。地方政府辦理節慶活動振興觀光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鹿港慶端陽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董雲虎、劉武萍(1986)。世界人權約法總覽。四川省:人民。
葉碧華(1999)。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之評估-以臺北燈會為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管紫君(2004年11月30日)。大家一起去趕節。經濟日報,第4版。
鄧振源、曾國雄(1989a)。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5-22。
鄧振源、曾國雄(1989b)。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1-20。
鄭明宗(2004)。我國寬頻網路政策之回應性評估。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瞿文芳(200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設置之背景說明。國政論壇,1,213。
劉永逸(2008)。台灣政黨輪替前後文化政策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瀚徽(2007)。花蓮縣政府星光大道活動之評估研究。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依蓉(2005)。台灣節慶活動的發展與反思。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廖炯志(2007)。公部門辦理節慶活動之組織與網路整合研究-以台北燈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仁峰(2006)。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戴靜宜(2004)。網際網路中女性賦權實踐之檢視-以 SheSay 網站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寶村、溫振華(1998)。大台北都會圈客家史。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嚴貞、許正妹(2007)。設計課程網路教學平臺功能設計之探討:層級分析法之應用。科技學刊,16,61-80。
羅怡幀(2005)。舉辦單位對於節慶活動效益與發展阻礙認知之研究—以臺灣燈會為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烈師(2002)。社區意識與客家文化節。2009年7月1日,取自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0764&ctNode=1912&mp=186
貳、西文部份
Abma, T. A., & Stake, R. E. (2001). Stake’s responsive evaluation: Core ideas and evolution. New Directions in Evaluation, 92, 7–22.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Falassi, A. (1987). Time out of Time: Essays on the Festival. 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Freire, P. (1994).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Getz, D. (1991). Festival, Special Event and Tourism. New York: Van NostrandReinhold.
Getz, D. (1997). 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 New York: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
Guba, E., & Lincoln, Y.S. (1989). Fourth Generatio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Sage.
Hall, Colin M. (1992). Hallmark Tourist Events: Impacts, Management andPlanning. London: Belhaven press.
Inglis, T. (1997). Empowerment and Emancip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48(1), 3-17.
Jago, L., & Shaw, R. (1998). Special event: A conceptual and definitional framework. Festival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 5, 21-32.
Marks, S. (1985). Emerging Human Rights: A New Generation for the 1980s? in Richard Falk, Friedrich Kratochwil, and Saul H. Mendlovitz (eds.),International Law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pp. 501-513). London: Westview Press.
Ong, A. (1999). Cultural citizenship as subject making: Immigrants negotiate racial and culture bound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Rodolfo D. Torres,Louis F.Miron and Jonathan Xavier Inda(ed.), Race,Identity and Citizenship: A Reader (pp. 262-294). Oxford: Blackwell.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 CA: Sage
Robert, J. (1997). Ma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st century. Champaign: IL Sagamore Pub.
Rosaldo, R. (1997). Cultural citizenship, inequality,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William V. Flores & Rina Benmayor (Ed.). Latino Cultural Citizenship(pp. 27-38). Boston: Beacon Press.
Rossi, P. H., & Freeman, H. E. (1982).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Beverly Hills: Sage Pubications.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Sabatier, P., & Mazmanian, D. (1979).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ory Policy: a Framework of analysis. CA: Institute of Governmental Affairs, University of CA.
Sadie, S. (1980).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Smith, C., & Park, J. (1998). The Impact of Feseivals and Special Events On Tourism, Travel & Tourism In telligence, 2,4.
Stevenson, N. (1997). Globalization, National Cultures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Sociological Quartely, 38(1), 41-66.
Stevenson, N. (2001). Culture and Citizenship: an Introduction. In Nick Stevenson(eds.), Culture & Citizenship (pp. 1-10). London: Sage.
Stevenson, N. (2003). CulturalCitizenship in the Cultural Society: A Cosmopolitan Approach. Citizenship Studies, 7(3), 331-348.
Turner, S. B. (2001). Outline of a General Theory of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NickStevenson(eds.), Culture & Citizenship (pp.11-32). London: Sage.
Uricchio, W. (2004).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the Age of P2P Networks,in Ib Bondebjerg and Peter Golding,(eds.), European Culture and the Media (pp.139-164). Bristol: Intellect Press, Ltd.
指導教授 陳定銘(Ting-Ming Chen) 審核日期 2010-6-1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