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205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3.145.74.54
姓名 戴子翔(Tzu-hsiang T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戴笠與抗戰時期交警制度之研究(1937-1946)
(The Study on Tai Li and the system of Traffic Policeman During the Period of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1937-1946))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建制交警制度之主要目的係為確保戰時物資於運輸過程中之安全,不斷武裝以及整併交警部隊。因此就本質而論,其組織結構與成立宗旨已近乎軍隊之編成。故抗戰時期之交通警察部隊除必須負責護路、護運與交通維安等一般性維安工作外;在軍事上必要時,還必需負擔起打擊敵軍的作戰任務。整體而言,軍警角色定義混淆的原因,除國內缺乏專業警政人才外;外部機關不斷侵犯警察職權亦是關鍵因素之一,其中又以戴笠與其所掌控的軍統局對交警系統的掌握與運用最為深入。在此背景因素影響下,戰後所成立之交通警察部隊,依舊係特務與警察之結合,並以配合軍隊剿共為任務中心。

除此之外,抗戰期間戴笠於交通方面的控管尚有為破壞日軍後方交通與運輸所成立的忠義救國軍及別動軍等敵後游擊部隊。因此,不論是交通警備系統,亦或是敵後游擊作戰部隊,都可以清楚看到戴笠與軍統局的影子。伴隨著交通方面有關系統機能不斷強化,使戴笠的權力亦隨之不斷擴張。對此,自然引起外界強力的反彈。諸多反彈,使蔣中正不得不飭令戴笠交出軍權,專心於特務工作。為保住權力,戴笠藉由交警機構的整編以及與外合作關係的建立等方式,成功保留了麾下部隊的掌控權。因此,分析抗戰時期交警制度的發展,亦係研究戴笠於抗戰時期權力演變的重要途徑之一。

本論文透過考察檔案、時人日記與回憶錄,以及當時報紙後發現,戴笠在面對接踵而至的難關時皆能安然度過之原因有三:其一軍統局為抗戰期間重要機構,在情報偵搜、後方破壞等工作皆有顯著成績,戴笠身為該局負責人,其居功厥偉,因此無論面對多少危機,地位依然屹立不搖;其二係戴笠所傳達的忠貞不二理念,成功換取蔣中正對其難以動搖的信任;其三則係軍統局擔負與外國合作之大任,藉由與蘇聯、英國和美國建立特種技術合作關係,使得戴笠不僅鞏固與強化麾下部隊實力,並建立起隸屬自己的部隊。
摘要(英) During the period of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head of state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system of Traffic Policeman for the purpose of ensuring the security of traveling commodities during the war; as a result, they were highly equipped and continuously united other troops of Traffic Policeman together. That is, their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 and objective of establishment were close to the management of army. In addition, these troops of Traffic Policeman were responsible for defending others and guarding the army during the shipment; also, if necessary, they should take charge of the tasks of attacking the enemies. However, the cause of the confusion of role definition might be the lack of qualified personnel of national police; besides, the violations from external institutions also played a key role, in which Tai Li and his forces commanded and manipulated the system of Traffic Policeman the most significantly.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this background, the troops of Traffic Policeman which were founded in postwar period, were still the combination of secret agents and policemen, as a center of coordinating forces to suppress Communist Party.

Furthermore, during the period of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ai Li also possessed Patriotic Corps and Rangers which were in charge of destroying Japanese army’s conveyance of goods and transportation in the rear areas. Hence, no matter in the system of Traffic Policeman or the troops of guerrilla warfare, we could distinctly find the control of Tai Li and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With the reinforcement of traffic systematic function, Tai Li’s authority was expanded steadily. Accordingly, that resulted in the rivals from others. And this compelled Chiang Kai Shek to command Tai Li to surrender his military power and concentrate on secret operation only. In order to retain his power, Tai Li reorganized Traffic Policeman institutions and set up the relationship of external cooperation so as to retain his control over his army. Therefore,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Traffic Police during the war tim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discuss the evolvement of Tai Li’s power during the war time.

In this paper, by inspecting files, diaries and memoirs of contemporaries, and newspapers of that time, we found Tai Li was able to get through the hard times of subsequent crises, and we concluded three reasons. First, even if confronting so many crises, as the principal of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which was the important organization with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in detecting and collecting information, Tai Li had consolidated his position with his splendid records. Second, Tai Li expressed his idea of great and unchanging loyalty to Chiang Kai Shek and won his firm trust. Third, via the major role of cooperating with foreign countries,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built a relationship of joint work in special techniques with the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at helped Tai Li consolidate his armed forces and built his own army.
關鍵字(中) ★ 交通警察
★ 戴笠
★ 軍統局
★ 忠義救國軍
★ 別動軍
★ 特種技術合作
關鍵字(英) ★ Traffic Policeman
★ Tai Li
★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 Patriotic Corps
★ Rangers
★ special techniques
論文目次 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辭…………………………………………………………………………………………………………………………………………iv
目錄…………………………………………………………………………………………………………………………………………………v
表目錄………………………………………………………………………………………………………………………………………vii
緒論…………………………………………………………………………………………………………………………………………………1
第一章 戴笠與交警制度之演變…………………………………………………………………………………………12
第一節 由西運處到運統局………………………………………………………………………………………12
第二節 由運統局到水陸交通統一檢查處……………………………………………………………30
第三節 整頓緝私與交通警備機構…………………………………………………………………………44
第二章 戴笠與忠義救國軍……………………………………………………………………………………………………65
第一節 成立忠義救國軍……………………………………………………………………………………………66
第二節 成立別動軍總指揮部…………………………………………………………………………………80
第三節 美式裝備與訓練……………………………………………………………………………………………90
第三章 戴笠與交通警察總局……………………………………………………………………………………………109
第一節 成立交通巡察處…………………………………………………………………………………………110
第二節 忠義救國軍任務之轉變及爭…………………………………………………………………122
第三節 交警總局之成立…………………………………………………………………………………………131
結論……………………………………………………………………144
徵引書目………………………………………………………………148
附錄……………………………………………………………………154







參考文獻 一、檔案

國史館藏

《運輸統計局會議紀錄》,典藏號:148-010500-0001。
《統一檢查機構調整案》,典藏號:148-010100-0001。
《交警機構歷次調整改組案》,典藏號:148-010200-0001。
《35年度本局工作計劃》,典藏號:148-010400-0001。
〈交通檢查部隊借故阻礙錫業管理處運輸交涉情形〉(1944年8月23日),《資源委員會》,典藏號:003-010309-0402。
〈吉章簡呈蔣中正解除交警部隊作戰任務仍任護路工作〉(1947年5月3日發),《革命文獻─戡亂軍事:一般策畫與各方建議〈一〉》,典藏號:002-020400-00012-019。
〈事略稿本─民國二十七年三月〉,《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60100-00126-005。
〈派吉章簡為交通巡察處處長李崇詩為副處長〉(1945年3月9日擬),《籌筆─抗戰時期(五十六)》,典藏號:002-010300-00056-029。
〈蔣中正批示陳誠二月十六日簽呈〉,《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四年二月》,典藏號:002-060100-00197-006。
〈蔣中正接見美國大使談話紀錄〉,《對美國外交(三)》,典藏號:002-080106-00025-003。
〈蔣中正電陳誠擬定緝私署緝私部隊與交通隊警等各拉雜部隊編併成為交通巡察隊具體辦法〉(1945年2月6日擬),《籌筆─抗戰時期(五十六)》,典藏號:002-010300-00056-019。
〈衛立煌呈蔣中正擬請裁減滇緬公路檢查站合併辦公〉,《事略稿本─民國三十三年三月》,典藏號:002-060100-00186-021。
〈戴笠呈蔣中正忠救軍迄未開動及軍政部不遵命令等情〉(1945年12月15日擬),《戴公遺墨─軍事類(第4卷)》,典藏號:144-010103-0004-033。
〈戴笠呈請蔣中正將監察處歸併交通警備司令部〉(1941年12月18日發),《特種情報─軍統(三)》,典藏號:002-080102-00036-004。
〈戴笠呈請蔣中正將監察處歸併交通警備司令部〉(1941年12月18日發),《特種情報─軍統(三)》,典藏號:002-080102-00036-004。
〈戴笠函毛人鳳轉呈蔣中正緩調吉章簡接掌新編第七軍〉,《戴公遺墨─人事類(第6卷)》,典藏號:144-010110-0006-031。
〈戴笠電陳紹平隊警總局應作妥善統整部署〉,《戴公遺墨─組織類(第1卷)》,典藏號:144-010105-0001-002。
〈籌筆─抗戰時期(八)〉,《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10300-00008-003。
〈戴笠手令速將軍政部不照命令改編忠救軍事查明呈報蔣中正〉(1945年12月15日擬),《戴公遺墨─軍事類(第4卷)》,典藏號:144-010103-0004-031。

二、史料彙編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四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吳淑鳳等編,《戴笠先生與抗戰史料彙編:中美合作所的成立》。臺北:國史館,2011年。
吳淑鳳等編,《戴笠先生與抗戰史料彙編:中美合作所的業務》。臺北:國史館,2011年。
吳淑鳳等編,《戴笠先生與抗戰史料彙編:忠義救國軍》。臺北:國史館,2011年。
吳淑鳳等編,《戴笠先生與抗戰史料彙編:軍情戰報》。臺北:國史館,2011年。
吳淑鳳等編,《戴笠先生與抗戰史料彙編:軍統局隸屬機構》。臺北:國史館,2011年。
吳淑鳳等編,《戴笠先生與抗戰史料彙編:經濟作戰》。臺北:國史館,2011年。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 戰後中國(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二編 作戰經過(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二編 作戰經過(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 戰時外交(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 戰時外交(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 中共活動真相(四)。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年。
秦孝儀編,《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賴淑卿編,《警政史料》,冊1-5。臺北:國史館,1991年。

三、日記、回憶錄與口述史料

任治平口述;汪士淳、陳穎撰文,《這一生─我的父親任顯群》。臺北:寶瓶文化,2011年。
艾佛森原著、余維民譯,〈中美合作所工作憶往〉(一),《傳記文學》,卷86期3(2005年3月),頁4-21。
艾佛森原著、余維民譯,〈中美合作所工作憶往〉(二),《傳記文學》,卷86期4(2005年4月),頁48-70。
艾佛森原著、余維民譯,〈中美合作所工作憶往〉(三),《傳記文學》,卷86期5(2005年5月),頁46-67。
艾佛森原著、余維民譯,〈中美合作所工作憶往〉(四),《傳記文學》,卷86期6(2005年6月),頁50-62。
衣復恩,《我的回憶》。臺北:立青文教基金會,2011年。
沈美娟、《天涯漂萍》。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
沈醉,《人鬼之間》。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
唐縱,《蔣介石特工內幕─軍統「智多星」唐縱日記揭秘》。北京:團結出版社,2011年。
師哲口述、師秋朗筆錄,《我的一生:師哲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稻田海軍─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美方人員訪問記錄》。臺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011年。
康澤,《康澤自述及其下落》。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8年。
張毓中,《滄海拾筆》。臺北:傳記文學,2009年。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出版社,1994年。
葉邦宗,《蔣介石密史─我在官邸的日子一段遭到留白的歷史》。臺北:韋懋出版,2010年。
劉健群,《銀河憶往》。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8年。
龔選舞,《一九四九國府垮臺前夕:龔選舞回憶錄》。新北:衛城出版,2011年。

四、報刊

《大公報》
《中央日報》
《中掃聯合版》
《文匯報》
《世界日報》
《時事新報》
《商務日報》
《新華日報》

五、專書

干國勳等著,《藍衣社 復興社 力行社》。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年。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型態》。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年。
江紹貞,《戴笠和軍統》。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天下得失:蔣介石的人生》。香港:中和出版,2012年。
沈志華主編,《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
沈醉,《軍統內幕》。臺北:新銳出版社,1994年。
埃里希‧魯登道夫,《總體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馬振犢,《國民黨特務活動檔案大解密》,上、下輯。臺北:靈活文化,2010年。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中美合作所誌》。臺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011年。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戴雨農先生全集》,上、下集。臺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79年。
張霈芝,《戴笠與抗戰》。臺北:國史館,1999年。
陳風,《民國風雲:軍統完全檔案》。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陳楚君、俞興貿編,《特工秘聞》。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年。
麥克爾‧沙勒著;郭濟祖譯,《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喬家才,《浩然集:鐵血精忠傳》。臺北:中外圖書出版社,1980年。
喬家才,《戴笠和他的同志》。臺北,中外圖書出版社,1985年。
劉會軍,《蔣介石與戴笠》。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年。
滕傑,《組織與策略》。臺北:龍旗出版社,1985年。
魏斐德,《特工教父:戴笠和他的秘勤組織》,上、下集。臺北:時英出版社,2004年。

六、期刊與學術論文

毛德傳,〈軍統“交通警察部隊”的組建和覆沒〉,《軍事歷史》,期2(2007年),頁61-63。
余子道,〈日本的南進政策與英國封閉滇緬公路事件〉,《軍事歷史研究》,期1(2008年),頁57-70。
吳淑鳳,〈軍統局對美國戰略局的認識與合作開展〉,《抗日戰爭研究》,《國史館館刊》,期33(2012年),頁147-174。
李君山,〈抗戰時期西南運輸的發展與困境─以滇緬公路為中心的探討(1938-1942)〉,《國史館館刊》,期33(2012年),頁57-88。
邢燁,〈戴笠與忠義救國軍〉,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洪小夏,〈略論國民黨抗日敵後戰場〉,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中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2月),頁950-970。
夏兆營,〈論抗戰時期的西南運輸總處〉,《抗日戰爭研究》,期3(2003年),頁79-112。
徐吉村,〈地下戰場:戰時重慶國民政府與汪政權的暗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馬振犢,〈抗戰初期中蘇情報合作內幕初探〉,《抗日戰爭研究》,期3(2003年),頁113-128。
陳進金,〈戴笠與忠義救國軍〉,《國史館館刊》,期33(2012年),頁89-118。
喬家才,〈八年抗戰與戴雨農將軍〉,《新時代》,卷16期3(1976年3月),頁64-74。
喬家才,〈邊區戰鬥與中美合作─戴笠將軍和他的同志〉,《中外雜誌》,卷28期4(1980年10月),頁41-48。
劉惠璇,〈戴笠與中央警校之「特警班」(1937-1947)〉,《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卷5期5 (2013年4月),頁1-36。
蕭李居,〈戴笠與特務處情報工作組織的開展〉,《國史館館刊》,期33(2012年),頁1-32。
賴淑卿,〈國民政府警政制度之建立及其發展(一九二五─一九四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韓繼偉,〈國民政府戰時西南交通運輸管理機構設置與變遷述評〉,《西安外事學院學報》,期5(2012年),頁53-57。
羅久蓉,〈從軍統局到保密局〉,收入於吳淑鳳等編,《不可忽視的戰場─抗戰時期的軍統局》。臺北:國史館,2012年,頁259-309。

七、外文資料

Maochun Yu, OSS In China: Prelude to Cold War, New He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Milton E. Miles, A Different Kind of War, New York: Doubleday&Company, INC.
, 1967.

八、網路資源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檢閱日期:2014年3月7日)
中華民國內政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
http://glrs.moi.gov.tw/。(檢閱日期:2014年3月7日)
國家圖書館《政府公報資訊網》:
http://gaz.ncl.edu.tw/。(檢閱日期:2014年3月10日)。
國立政治大學《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
http://gpost.ssic.nccu.edu.tw。(檢閱日期:2013年9月12日)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14-5-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