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206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0 、訪客IP:3.15.6.77
姓名 莊心俞(Hsin-yu C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清代宮廷畫家徐揚(1712-1779尚存)筆下之乾隆武功
(Xu Yang′s (1712-1779 alive) Paintings Depicting Emperor Qianlong′s Conquers of Xinjiang and Jinchuan Tribes)
相關論文
★ 清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研究 兼論乾隆朝畫院設色山水創作★ 畫學復興思救國-論黃賓虹畫學中的救國思想與其晚年的北宋畫風
★ 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 傅抱石對<畫雲台山記>的詮釋與其國畫改革的關係
★ 董希文之「油畫中國風」研究★ 李日華繪畫鑑藏品味之研究
★ 豐子愷文人抒情漫畫研究--以1937年以前畫作為例★ 北宋墨竹繪畫研究
★ 金農.羅聘.黃慎的神佛鬼魅像研究★ 儒士.貳臣.收藏賞鑒家--孫承澤(1592-1676)之生活.繪畫品味與影響
★ 郎靜山﹝1892-1995﹞中國畫意攝影研究★ 梁鼎銘(1898-1959)大陸時期西畫創作研究
★ 休寧貴公子,邗上大畫師-查士標生平與繪畫研究★ 吳偉人物畫風格研究
★ 梅清(1623-1697)的生平與藝術★ 戴本孝生平與繪畫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受到「新清史」的研究核心概念所影響:以去漢族中心,並視滿州人為歷史主體的視角,再次檢視清代宮廷繪畫。反思「新清史」強調的滿清特殊性對宮廷畫院的影響,檢視滿清軍事政治力量對清代宮廷繪畫場域的滲透。本文以宮廷畫家徐揚(1712-1779)為研究個案,並以其創作的數件乾隆十全武功相關畫作為論述核心,審視滿清帝國敘事,如滿清建構的軍事活動及乾隆的個人品味,如何與徐揚的文化生產交互影響。藉由新清史的論述視角,將徐揚再現出的乾隆武功相關繪畫作品視為滿清的獨特院畫風貌,闡述其再現過程中體現的帝國建構現象。

西域與兩金川的平定列於乾隆十全武功之首,亦為滿清擴張帝國邊界的兩場重要戰役,征伐西域期間以至戰後,乾隆陸續親自統籌辦理一系列軍事活動,諸如舉行戰後軍禮、測繪疆域、主持各類戰役相關文本的編纂。乾隆平定兩金川戰役期間及戰後,他亦統籌各種軍事文化活動。可以說滿清的「軍事」與「文化」場域,在乾隆的治理下,並非涇渭分明。鑑此,各章進一步闡明帝國敘事與宮廷繪畫生產間的關係。

徐揚,蘇州人,乾隆十六年入宮任職。徐揚並非職業畫家出身,入宮後卻能勝任乾隆交辦的各式畫科任務,多次獲賜官名,乾隆對徐揚的青睞無庸置疑。本文第一章,以徐揚的宮廷活動為基礎,審視滿人帝王與漢人臣子間的互動關係,並提出解釋。第二章及第三章分別探討與平定西域相關的《平定伊犁回部獻俘禮圖》、《西域輿圖》及描繪兩金川戰役的《平定兩金川戰圖》。第二章,探討《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如何同時融合乾隆朝《職貢圖》製作系統及滿清軍禮圖像,將虛構的乾隆帝國一統想像幻化成真實的軍禮場景;並進一步提出《西域輿圖》這項文化生產,如何成為乾隆新疆地區的帝國測繪計劃下的一環。兩者皆是中央軍事活動的一項子計畫。第三章,闡述《平定兩金川戰圖》為乾隆御製詩及來自於中央軍機處的作戰態勢圖交織而成的產物。徐揚的這些宮廷繪畫作品不應被視為自主性的文化生產,亦非與滿清軍事行動分別進行的兩條平行線,而是中央統籌規劃的軍事文化下的子產出。藉由對宮廷官方文本與徐揚繪畫的比對與解讀,本文推論清代宮廷畫院並非是一個獨立的文化系統,而是一參雜政治力量的文化場域。
摘要(英) The thesis employs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New Qing History”—the perspectives of a de-centering Han-ethnic, and that of treating the Manchu people as the main subjects of history—to reappraise Palace Painting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thesis reflects upon how the Manchurian specificity, which is highlighted by the “New Qing History”, exerted its influence on Court Painting, and examines how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forces of the Qing reign permeated the field of Court Painting. The case study of Xu Yang (1712-1779) and some pieces of his paintings related to the Qianlong Emperor’s Ten CompleteMilitary Victories (十全武功) are the main concerns of the discourses of the research, which help to investigate how the Qing imperial narrative, such as the military activities conducted by the Qing and the individual taste of Qianlong, interacted with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 Xu Yang. Concerning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New Qing History”, the thesis considers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lated paintings of Military Victories by Xu Yang as a distinctive quality of the Qing Palace Paintings, which embodied the mark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s empire-building.

The conquest of Xinjiang and two Jinchuan region (兩金川) were listed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of Ten CompleteMilitary Victories of Qianlong, which were the two important wars of expanding the boundary of the Qing empire. During and after these wars, Qianlong himself oversaw a series of military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Under Qianlong’s reign, it can be understood that the military field and the cultural field were not without boundary-crossing. Following this idea, the subsequent chapters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erial narrative and the production of Court Painting.

Born in Suzhou, Xu Yang was an intellectual before serving the court in 1751. Ever since he served the court, he was promoted many times with scholarly honor and official rank by Qianlong. Qianlong’s favor to Xu was no doubt—given the fact that he was not a professional painter in the beginning, while after he started to serve the court, he was qualified to complete various kinds of paintings commissioned by Qianlong, and as a result, to gain official rank on occasion. In Chapter On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nchurian emperor and the Han subject is discussed and explained based on Xu’s court activities. Chapters Two and Three respectively discuss paintings related the conquest of Xinjiang,Pacifying Xiyu and Offering Captive Ritual (平定西域獻俘禮圖),Xiyu Map (Picturing the Geogrophy of Xiyu, 西域輿圖), andBattle Scenes of Quelling the Rebellion in two Jinchuan Regions (平定兩金川戰圖) depicting the Second Jinchuan War. In Chapter Two, I explore howPacifying Xiyu and Offering Captive Ritualincorporated the production system of Official Tribute (職貢圖) and the military portraits of the Qing, which transferred the unifying imagination of the Qianlong empire into a real military ceremony. I also observe how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Xiyu Mapbecame a part of the project of imperial mapping in the area of Xinjiang under the reign of Qianlong. Both were the sub-projects of central military scheme. In Chapter Three, I demonstrate Battle Scenes of Quelling the Rebellion in two Jinchuan Regionswas in fact a product interwoven by the Royal Poems of Qianlong and the Combat Situation Illustrations (作戰態勢圖) from the central Military Affairs. These court paintings by Xu should not be seen as an autonomous cultural production, nor a production independent of Qing military projects. Rather, it should be seen as a sub-production under the centralized military culture.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official court records and Xu Yang’s paintings, the thesis argues that the Qing Court Painting was a cultural field filled with political force, rather than an autonomous cultural system.
關鍵字(中) ★ 徐揚
★ 乾隆
★ 新清史
★ 帝國敘事
★ 戰圖
★ 十全武功
關鍵字(英) ★ Xu Yang
★ Qianlong
★ New Qing History
★ Imperial Narrative
★ War Illustrations
★ Ten Complete Military Victories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圖版目錄 vii
緒論 1
第一章 宮廷畫家徐揚其人 9
第一節 徐揚其人與宮內活動 9
(一) 皇帝欽點的一等畫畫人 9
(二) 宮廷表現及乾隆賞識 14
第二節 作品與畫風表現 18
小結 23
第二章 軍事建構下的帝國文化─《平定西域獻俘禮圖》與《西域輿圖》 24
第一節 西域之平定與《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卷 24
(一) 乾隆朝之「西域」、平定西域始末及兩部重要史料的編纂 24
(二) 《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卷 28
第二節 測繪拓展之疆域與《西域輿圖》卷 38
(一) 乾隆朝的西域測繪 38
(二) 《西域輿圖》 41
小結 48
第三章 文治武功交織下的《平定兩金川戰圖》冊 49
第一節 征戰兩金川與《平定兩金川戰圖冊》 49
(一) 「金川」的歷史定位與滿清出兵 49
(二) 乾隆朝戰圖冊的製作模式 54
第二節 《平定兩金川戰圖》冊的製作脈絡 57
(一) 融合詩與畫:《平定兩金川戰圖》冊中的乾隆詩意 57
(二) 與金川作戰態勢圖的關係 75
小結 83
結論 84
參考書目 89
附錄 98
【表一】乾隆朝《活計檔》關於徐揚之紀事 98
【表二】乾隆二十年之後徐揚畫實景圖記錄 152
【表三】《職貢圖》卷本第一卷、《萬國來朝圖》(以題寫有乾隆二十六年詩之作品為例)及《平定西域獻俘禮圖》諸藩對照 154
【表四】徐揚《平定兩金川戰圖》十六開之清高宗御製親題詩文 158
圖版 162
參考文獻 中文

一、 古籍史料

1. 《內務府活計檔: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乾隆朝》,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購自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微卷影印本。
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
3. 華文書局輯,《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台北:華聯,1964。
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社,1991。
5. 秦國經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7。
6. (漢)劉安,《淮南鴻烈解》,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7.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收於陳建華主編,《廣州大典》,第一輯,第八冊,廣州市:廣州,2008。
8. (五代、宋)釋延壽,《宗鏡錄》收於《頻伽大藏經》,北京:九洲圖書,1998,473。
9. (北宋)丘雍、陳彭年,《重修廣韻》,台北:藝文,1956。
10. 清高宗,《御製文初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1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11. 清高宗,《御製文二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1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12. 清高宗,《御製文三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1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13. 淸高宗,《御製詩初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2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14. 清高宗,《御製詩二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3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15. 清高宗,《御製詩三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6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16. 清高宗,《御製詩四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7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17. 清高宗,《御製詩五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0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18. (清)溫達,《聖祖仁皇帝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54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19. (清)傅恒等,《平定準噶爾方略》,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57 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20. (清)傅恆等,《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0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21. (清)傅恆等,《欽定西域同文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5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22. (清)鐵保等,《欽定八旗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6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23. (清)允陶等,《欽定大清會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9冊。
24. (清)嵇璜、曹仁虎等,《欽定續文獻通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0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25. (清)嵇瑝等,《皇朝文獻通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第635冊。
26. (清)嵇璜等,《皇朝通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3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27. (清)李玉鳴、來保,《欽定大清通禮》,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5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28. (清)高晉等初編,薩載等續編,阿桂等合編,《欽定南巡盛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8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29. (清)梁詩正等,《西湖志纂》,台北:商務,1978。
30. (清)來保,《平定金川方略》,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56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31. (清)阿桂,《平定兩金川方略》,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60-361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32. (清)和珅,《大清一統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褲全書》,第474-483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33. (清)傅恒等,《皇清職貢圖》,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4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清)王杰等編,《欽定石渠寶笈續編》,收於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34. (清)馮金伯,《國朝畫識》,收於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海口市:海南,2001。
35. (清)胡敬,《國朝院畫錄》,收於(清)胡敬,《胡氏書畫考三種》,景印北平莊氏洞天山堂藏清嘉慶二十一年刊本,台北:漢華,1971。
36. (清)彭蘊璨,《歷代畫史彙傳》,台北:遠東,1956。
37.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38. (清)杜受田、英匯等修纂,《欽定科場條例》,收於文清閣編,《歷代科舉文獻集成》,清咸豐二年刻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39. (清)允祿等,《國朝宮史》,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7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40. (清)允錄等,《國朝宮史》,收於《明清筆記史料叢刊》二,北京:中國書店,2000。
41. (清)慶桂,《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北京古籍,1994。
42. (清)于敏忠,英廉,《欽定日下舊聞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7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43. (清)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北京:中國書店,2000。
44. (清)釋畹荃,《明洲阿育王山志》,明萬曆刻清乾隆續刻本,卷十五,收於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版,北京:愛如生,2008。

二、 專著

1. 畢梅雪、侯錦郎,《木蘭圖與乾隆秋季大獵之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2.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3. 莊吉發,《謝遂《職貢圖》滿文圖說校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4. 莊吉發,〈從得勝圖看清初中西交流〉,《清史隨筆》,台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1996,頁207-242。
5. 羅運治,《清高宗統治新疆政策的探討》,台北:里仁,1983。
6. 秉琨,〈清徐揚姑蘇繁華圖介紹與欣賞〉,收於秉琨,《姑蘇繁華圖》,香港:商務,1988,頁1。
7. 楊伯達,《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1993。
8. 康無為,〈帝王品味:乾隆朝的宏偉氣象與異國奇珍〉,收於康吳為,《讀史偶得:學術演講三篇》,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9. 聶崇正,〈清代的宮廷繪畫和畫家〉,收於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繪畫》,北京:文物,1999。
10. 聶崇正,〈康雍乾盛世宮廷繪畫縱橫談〉,收於聶崇正,《清宮繪畫與「西學東漸」》,北京:紫禁城,2008,頁34-61。
11. 聶崇正,〈「歐風東漸」與清代宮廷銅版畫〉,收於聶崇正,《清宮繪畫與「西學東漸」》,北京:紫禁城,2008,頁220-222。
12. 聶崇正,〈觀徐揚畫《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卷〉,收於易蘇昊、樊則春主編,《五臺山人藏:徐揚畫《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北京:文物,2009,頁38-45。翁連溪,《清代宮廷版畫》,北京:文物,2001。
13. 孫喆,《康雍乾時期輿圖繪製與疆域形成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4.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2004。
15. 鄒愛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宮輿圖〉,收於《清代檔案整理與館際合作會議論文:第三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故宮,2006,頁299-318。
16. 汪前進,〈清廷三大實測圖集凡例〉,收於汪前進,劉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實測全圖集》,北京:外文,2007,頁1。
17. 汪前進,〈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國總圖的繪製〉,收於汪前進,劉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實測全圖集》,北京:外文,2007,頁2-8。
18. 歐立德著,溫海清譯,〈清八旗的種族性〉,收於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編,《清史譯叢:第七輯》,中國:中國人民大學,2008,頁1-37。(原文Elliot, Mark C. , “Ethnicity in the Qing Eight Banners”, in Pamela kyle Crossley, Eds, 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19. 林莉娜,〈珠聯璧合─畫裡的城市風情〉,收入林莉娜編,《京華歲朝特展》,台北:故宮博物院,2008,頁54-75。
20. 易蘇昊,〈徐揚畫《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按語〉,收於易蘇昊、樊則春主編,《五臺山人藏:徐揚畫《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北京:文物,2009,頁1。
21. 劉如仲,〈《平定西域獻俘禮圖》研究〉,收於易蘇昊、樊則春主編,《五臺山人藏:徐揚畫《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北京:文物,2009,頁10-37。
22. 彭陟焱,《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北京:民族,2010。
23. 王子林,《在乾隆的星空下:乾隆皇帝的精神境界》,北京:紫禁城,2011。
24. 〈跨越時空的傳遞:記康熙時期傳教士與全國總圖的測繪〉,收於《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台北:國立故宮,2011,頁479-497。
25. 歐立德,〈關於新清史的幾個問題〉,收於劉風雲等編,《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頁3-15。
26. 祁美琴,〈對從民族到國家歷程的理論反思─兼論「滿州」的意義〉,收於劉風雲等編,《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111-124。

三、 圖錄

1.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大家書畫集》,台北:歷史博物館,1984。
2. 曹婉如等編纂,《中國古代地圖集:戰國─元》,北京:文物,1990。
3. 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明》,北京:文物,1995。
4. 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清代》,北京:文物,1997。
5.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繪畫》,北京:文物,1992。
6. 聶崇正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1996。
7. 張維明選編,《南巡盛典名勝圖錄》,蘇州,古吳軒,1999。
8. 遼寧省博物館編,《姑蘇繁華圖》,北京:文物,1999。
9. 蕭燕翼主編,《四王吳惲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
10. 故宮博物院編,朱誠如主編,《清史圖典》,乾隆朝,北京:紫禁城,2002。
1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故宮書畫圖錄》,第21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12. 澳門藝術博物館編,《海國波瀾:淸代宫廷西洋傳敎士畫師繪畫流派精品》,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2002。
13. 張曉光撰輯,《清代銅版戰功圖全編》,北京:學苑,2003。
14.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繪畫卷》,上海:上海古籍,2006。
15. 曲延鈞主編,《中國清代宮廷版畫》,第11冊,合肥:安徽美術,2002。
16. 金衛東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風俗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2008。
17. 馮明珠、林天人主編,《筆畫千里:院藏古輿圖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
18. 鄭欣淼等編,《明清繪畫精選》,中國美術館藏品,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2009。
19. 易蘇昊主編,《五臺山人藏:徐揚畫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北京:文物,2009。
20. 陳傳席,《海外珍藏中國名畫》,第二冊,天津市:天津人民美術,2010。
21. 王宏鈞主編,中國國家博物館編著,《乾隆南巡圖研究》,北京:文物,2010。
22. 陳維新撰,李天鳴、林天人主編,《失落的疆域:清季西北邊界變遷條約輿圖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
23. 林梅村撰輯,《蒙古山水地圖》,北京:文物,2011。
24. 黑龍江省博物館編,《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精粹》,北京:文物,2012。
25. 東京國立博物館等編,《特別展北京故宮博物院200選:日中國交正常化40周年東京國立博物館140周年》,東京都:朝日新聞社,2012。
26. 馮明珠撰文、林天人主編,《河嶽海疆:院藏古輿圖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
27. 孫靖國,《輿圖指要: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中國古地圖敘錄》,北京:地圖,2012。

四、 期刊

1. 楊伯達,〈萬樹園賜宴圖考析〉,《故宮博物院院刊》,4期,1982,頁16-18。
2. 李淑芝,〈宮廷畫家徐揚和他的《西域輿圖卷》〉,《黑龍江文物叢刊》,1期1982年,頁70。
3. 聶崇正,〈清代宮廷畫家續談〉,《故宮博物院院刊》,4期,1987,頁72-80。
4. 聶崇正,〈《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戰圖》和清代的銅版畫〉,《故宮博物院院刊》,4期,1989,55-64+2。
5. 聶崇正,〈流散海外的《紫光閣功臣像》〉,《紫禁城》,6期,1993年6月,頁3-6。
6. 聶崇正,〈清平定兩金川功臣像鉤沉〉,《收藏家》,4期,1995,頁48-50。
7. 聶崇正,〈徐揚所畫《南巡紀道圖》卷〉,《收藏家》,5期,1995,頁18、19。
8. 王宏鈞,〈蘇州的歷史和乾隆盛世滋生圖卷〉,《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9期,1986,頁90-96。
9. 李玉珉,〈神通妙變羅漢畫─羅漢畫特展介紹之二〉,《故宮文物月刊》,8卷8期,1990年11月,頁75-93。
10. 曾嘉寶,〈紀豐功述偉績─清高宗十全武功的圖像記錄功臣像與戰圖〉,《故宮文物月刊》,8卷9期,1990年12月,頁38-65。
11. 畏冬,〈《皇清職貢圖》繪製始末〉,《紫禁城》,5期,1992年,頁8-13。
12. 畏冬,〈乾隆時期皇清職貢圖的增補〉,《紫禁城》,6期,1992年,頁22-23。
13. 周曉梅,〈清朝鹵簿儀制及避暑山莊外八廟鹵簿初探〉,《文物春秋》,4期,1992,頁1-10。
14. 范金民,〈姑蘇繁華圖:清代蘇州城市文化繁榮的寫照〉,《江海學刊》,5期,2003,頁153-159。
15. 陳龍延,〈相似性、差異性與再現的複製:清代書寫台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博物館學季刊》,17卷3期,2003年7月,頁91-121。
16. 王學玲,《在地景上書寫帝國圖像─清初賦中的「長白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7期,2005年,9月,頁91-121
17. 李天鳴,〈作戰態勢圖與蘇四十三之役〉,《故宮文物月刊》,304期,2008年7月,頁28-35。
18. 李天鳴,〈院藏清代「作戰態勢圖」與戰史研究─以蘇四十三役為例〉,《故宮學術季刊》,20卷3期,2003年春季,頁133-182+187。
19. 張婷,〈試析第一次金川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S1期,2004年,頁1-3。
20. 靳侯,〈徐揚和他的《南巡紀道圖》〉,《收藏家》,11期,2004年,頁15-17。
21. 聶卉,〈清宮通景線法畫探悉〉,《故宮博物院院刊》,117期,2005年,頁41-52。
22. 聶卉,〈貼落畫及其在清代宮廷建築中的使用〉,《文物》,11期,2006年,頁86-93。
23. 王正華,〈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期,2005年12月,頁115-184。
24. 莫小也,〈銅版組畫《平定苗疆戰圖》初探〉,《故宮博物院院刊》,125期,2006,頁52-64。
25. 盧雪燕,〈鏤銅鑄勝─院藏清宮得勝圖銅版畫〉,《故宮文物月刊》,293期,2007年8月,頁40-51。
26. 許媛婷,〈乾隆翫墨清賞的一段插曲,從《墨法集要》殿版版畫談起〉,《故宮文物月刊》,293期,2007年8月,頁52-61。
27. 李泰翰,〈清乾隆年間台灣戰圖製作經緯〉,《故宮學術季刊》,25卷2期,2007年冬,頁139-177。
28. 陳鴻琦,〈乾隆帝為平定第二次大金川御筆「凱歌詞三十首」之原因及其流傳〉,《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38期,2008年12月,頁1-22。
29. 李亦梅,〈從中國蘇州版畫與日本浮繪、眼鏡繪作品看中、日美術交流〉,《議藝份子》,14期,2010年3月,頁1-23。
30. 馬雅貞,〈中介於地方與中央之間:《盛世滋生圖》的雙重性格〉,《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4期,2008年3月,頁259-322。
31. 馬雅貞,〈二十年(1990-2009)來台灣關於宮廷圖繪的研究〉,《藝術學研究》,8期,2011年5月,頁205-242。
32. 金運昌,〈展卷重遊錦江山,徐揚南巡紀道圖新說〉,6期,2007,頁37-38。
33. 鄧民亮,〈解構《姑蘇繁華》,還原《盛世滋生》〉,《典藏古美術》,205期,2009年10月,頁61-77。
34. 王玉琴、德吉卓嘎,〈「十八土司」屬地及語言探析〉,《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期,2010年,頁95-103。
35. 馬曉娟,〈清史稿,「西域─新疆撰述」探悉〉,《史學史研究》,3期,2011,頁44-52。
36.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期,2012年3月,頁1-76。
37. 盧雪燕,〈細說黃河蘭州浮橋圖,一幅百年前甘肅蘭州風情畫〉,《故宮文物月刊》,356期,2012年11月,頁64-71。
38. 林天人,〈地圖的敘述,河嶽疆域─院藏古輿圖特展〉,《故宮文物月刊》,357期,2012年12月,頁18-31。
39. 伊力夏提‧艾沙,〈論「維吾爾」名稱的來源〉,《文學教育》,5期,2013年,頁1。

五、 學位論文

1. 馬雅貞,《戰爭圖像與乾隆朝對帝國武功之建構─以《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 閻輝,《清代戰圖類宮廷銅版畫藝術研究》,北京:清華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5。
3. 呂松穎,《清代乾隆御製詩詩意圖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5。
4. 周妙齡,《乾隆朝《職貢圖》、《萬國來朝》圖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5。
5. 蘇庭筠,《乾隆宮廷製作之西湖圖》,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6. 冉琰,《清前期宮廷繪畫機構及畫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6。
7. 李亦梅,《清代宮廷畫家冷枚人物畫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8. 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係研究》,西安:中國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11。
9. 李欣葦,《清宮銅版畫戰圖創生:從《回部得勝圖》到《臺灣戰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外文

1. Bhabha, 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Routedge, 2004.
2. Bourdieu,Pierre,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Cambridge: Polity, 2005.
3. Bourdieu, Pierre,The Rules of Art: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 Cambridge: Polity, 2009.
4. Bourdieu, Pierre,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5. CrossleyPamela K.,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6. Hobsbawn, Eric and TerenceRanger, Eds,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7. Hostetler, Laura, “Qing Connections to the Early Modern World: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Modern Asian Studies, 34:3(2000), pp.623-662.
8. Hostetler, Laura,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9. Hearn, Maxwell K., “ Document and Portrait: The Southern Tour Paintings of Kangxi and Qianlong,’’ Chou, Ju-his and Brown, Claudia, eds.,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mperor, Pheoix, Arizona: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988, pp.91-131.
10. Jenkins, Richard, Pierre Bourdieu, London: Routledge, 2002.
11. Millward, James A. and Laura J. Newby, “Narrative Wars at the New Frontiers” in Crossley Pamela K. Crossley, Helen Siu, and Donald S. Sutton, Eds.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pp. 113-134.
12. Ma, Ya-chen, “Picturing Suzhou: Visual Politics in the Making of Cityscap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January 2007.
13. Rawski, Evelyn S., “Re-imagining the Ch’ien-lung Emperor: a Survey of Recent Scholarship,”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Research Quarterly, Vol. 21, No. 1 (2003) pp.1-29.
14. Tripodes, Lucia, “Painting and Diplomacy at Qianlong court: a commemorative picture by Wang Zhicheng (Jean-Denis Attiret),” Res 35 (1999), pp.185-200.
15. Teng, Emma,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
16. Wu, Hung,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17. Waley-Cohen, Joanna, “The New Qing History,’’ Radical History Review, vol.88 (2004), pp.193-206.
18. Waley-Cohen, Joanna, The Culture of War in China: Empire and the Military under the Qing Dynasty, London: I.B. Tauris, 2006.


網路資料

1. 《中華古漢語字典》,「文淵閣四庫全書」工具線上版,2005。
2. 國立故宮博物院《古籍與密檔─密藏圖書文獻真品展》之線上展覽解說。http://theme.npm.edu.tw/exh102/books_archives/ch/ch00.html
3. (明)未著纂人,《甘肅鎮戰守圖略》,〈西域土地人物略〉。參見台北故宮博物院,《古地圖攬勝特展》:http://tech2.npm.gov.tw/antiquemaps/zh-tw/main.aspx?content=e_2_24
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暨國立台灣美術館建構的「台灣美術」官方網站:http://www1.ntmofa.gov.tw/artnew/html/0/home.htm
5. 台北故宮,故宮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painting.npm.gov.tw/npm_public/index.htm
6. 國立台灣大學,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之「中西曆對照查詢系統」:http://140.112.30.230/datemap/index.php
7. 中國民族宗教網: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417926-1.htm
指導教授 周芳美(Fang-mei Chou) 審核日期 2014-8-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