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30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0 、訪客IP:18.217.112.20
姓名 張毓晏(Yu-yen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奇優:以李漁、曹雪芹為例的明清人物審美新論
(Talented Actors: New Aesthetic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ostly on the works of Li Yu and Cao Xueqin)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奇優」一詞出自《紅樓夢》第二回,曹雪芹指出秉賦天地正邪之氣、介於仁惡之間的第三類人,若生於薄祚寒門,必為奇優名娼。「奇優」是指色藝特出、性情孤高的伶人,雖然身處社會底層,卻不願自甘下流、屈從權貴,往往特立獨行、卓爾不群。本文從「奇優」著手,以明末清初李漁(1611-1680)與清代曹雪芹(1715-1763)為例,探討二人筆下伶人的文學形象,及明清文人班主與伶人的交往,進而觀看文人品評伶人的審美論點。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首章緒論,說明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以確立研究的興趣意向,復次說明研究方法、範圍與架構,最後以文獻回顧作一文本脈絡梳理,檢視與本論文相關之研究。
第二章本章以李漁《比目魚》與曹雪芹《紅樓夢》為主要文本,將二人筆下的伶人形象作一連結,先論《紅樓夢》的女伶齡官,再論《比目魚》的女伶劉絳仙及其女劉藐姑。
第三章本章敘述明清文人班主與家班伶人的互動交往。先敘述李漁與喬王二姬的,再敘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家班伶人。兼論明清之際的張岱與家班伶人的互動。
第四章本章敘述明清的奇優與名娼。本章先闡述明清的社會風氣,影響文士形成品評色藝的文化,以余懷《板橋雜記》中的青樓名娼為主。接著論及男風現象,以陳森《品花寶鑑》與《紅樓夢》中的同性之情為主。最後論及明清奇優名伶的風采,以張岱詩文中的女伶為主。
第五章結論:文人傳世,伶人不朽。綜述李漁與曹雪芹筆下的伶人形象,總結明清人物審美新論點。
摘要(英) The phrase “talented actors" comes from chapter two of Dream of Red Chamber. Cao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who were endowed with both the Qi of good and evil, acting between benevolent and evil, if born in a poor family, definitely became either talented actors or famous prostitutes.
“Talented actors" refers to actors that are beautiful, outstanding and with aloof temperament. Although living in the bottom of society, they are unwilling to wallow in the lower class, or to succumb to the power or the wealth. Furthermore, they are often independent, unique in mind and action, and, not sociable.
Focusing on “talented actor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literary image of the actors depicted by Li Yu (1611-1680) and Cao Xueqin (1715-1763)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terati, the troupe owners, and actors of their own troupe. And then, it presents the arguments of literati over appreciation of those actors.
關鍵字(中) ★ 奇優
★ 李漁
★ 比目魚
★ 伶人
★ 曹雪芹
關鍵字(英) ★ Cao Xue Qin
★ Li Yu
★ talented actors
★ actors
★ bi mu yu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奇優之傳 傳優之奇......................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從「學而優則仕」到「學而優則優」................1
二、「正」與「奇」的交錯互抗........................2
三、情與奇的承續:從李漁到曹雪芹....................4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及架構........................11
一、研究方法、範圍.................................11
二、研究架構.......................................1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14
一、關於明清伶人文學之研究.........................14
二、關於明清家樂戲班之研究.........................18
第二章 大有黛玉之態──從齡官出發的文學伶人........22
第一節 倒像林妹妹的模樣:齡官論....................22
一、眉蹙春山,眼顰秋水.............................22
二、齡官極好,再做二齣.............................23
三、沒人管沒人理又偏病.............................24
第二節 絳珠仙子的反諷:絳仙論.....................27
一、如絳仙,真可療飢矣.............................27
二、有欲無情是慣家.................................28
三、養女不像娘.....................................29
第三節 由黛玉之名而齡官之行:藐姑論...............31
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31
二、除非借戲演貞操.................................32
三、思借戲場維節義.................................34
第四節 小結........................................37
第三章 玉碎流聲皆逸響──文士筆下的家班伶人........39
第一節 朝脫稿而暮登場:喬王二姬....................39
一、聰明賢淑的異人:喬姬...........................39
二、性貞而慧的韻友:王姬...........................41
三、豈復人間有二喬:追悼二姬.......................44
第二節 慣養梨園諸世家兄弟:曹寅家班 ..............47
第三節 服食豪侈,蓄梨園數部:張岱家班.............51
一、梨園之癖.......................................51
二、主人精賞鑑.....................................51
三、舊主且思之祭之:祭義伶文.......................53
第四節 小結........................................56
第四章 聰俊靈秀與乖僻邪謬:明清的奇優與名娼........58
第一節 世風以侈靡相高:明清風氣概說................58
第二節 品藻其色藝:青樓名娼.......................60
第三節 好色而不淫:南風熾盛.......................66
一、陰柔溫存的名伶:蔣玉菡.........................67
二、冷面冷心的浪子:柳湘蓮.........................70
三、舉國趨狂的男旦:王紫稼.........................72
第四節 如孤梅冷月:奇優風采.......................75
一、寒淡如孤梅冷月:王月生.........................75
二、解意在烟視媚行:朱楚生.........................76
第五章 結論:文人傳世,伶人不朽....................78
參考書目...........................................8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依朝代、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主要文本:
1.(清)李漁:《李漁全集》(全二十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2.(清)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一百二十回》(全三冊)(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3.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1979年)
二、古籍:
1.《詩經》(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
2.(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1991年)
3.(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書銘,1994年)
4.(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5.(宋)歐陽修著,徐無黨註:《新五代史》(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6.(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1987年)
7.(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8.(明)張岱:《陶庵夢憶、西湖夢尋》(臺北:漢京文化,1984年)
9.(明)張岱:《陶庵夢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0.(明)張岱:《瑯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11.(明)張岱:《張岱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
12.(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1997年)
13.(明)歸有光,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07年)
14.(清)王家楨:《硯堂見聞雜記》(長沙:岳麓書社,1980年)
15.(清)尤侗:《悔庵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16.(清)尤侗:《艮齋雜說續說》(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17.(清)李漁:《笠翁小說十五種》(杭州:浙江古籍,1983年)
18.(清)李漁:《十二樓》(臺北:明文,2002年)
19.(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三民,1998年)
20.(清)李漁:《無聲戲》(臺北:臺灣古籍,2004年)
21.(清)李漁:《風箏誤傳奇》(北京:北京圖書館,2002年)
22.(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23.(清)吳偉業:《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1990年)
24.(清)余懷:《板橋雜記》(南京:南京出版,2007年)
25.(清)永瑢、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26.(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7.(清)張次溪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臺北:臺灣學生,1965年)
28.(清)陳森:《品花寶鑑》 (北京:寶文堂書店,1989年)
29.(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1993年)
30.(清)黃文暘、董康輯:《曲海總目提要》(臺北:新興書局翻印,1967年)
31.(清)董含:《三岡識略》(北京: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出版社,1998年)
32.(清)劉廷璣:《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33.(清)曹雪芹著,脂硯齋批評,王麗文校點:《脂硯齋批評本紅樓夢》(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34.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集部(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三、專著:
1.(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2006年)
2.(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陳引馳、郭茜、趙穎之、丁旻譯:《曹寅與康熙:一個皇室寵臣的生活揭秘》(上海:上海遠東,2006年)
3.(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陳恒、梅義征譯:《利瑪竇的記憶宮殿》(臺北:麥田,2007年)
4.(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臺北:時報文化,2009年)
5.(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商周,2009年)
6.(法)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 M.)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2002年)
7.(德)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臺北:臺灣攝影,1998年)
8.一粟:《紅樓夢資料彙編》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9.中國戲曲志編委會:《中國戲曲志──江蘇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2年)
10.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3年)
11.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著:宋元戲曲考等八種》(臺北:純真,1982年)
12.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
13.王國維:《紅樓夢評論》、太愚(松菁)著《紅樓夢人物論》、論文集《紅樓夢藝術論》合編為《紅樓夢藝術論》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14.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15.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16.王璦玲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
17.王璦玲、胡曉真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2009年)
18.王寧、任孝溫:《崑曲與明清樂伎》(遼寧:春風文藝,2005年)
19.王慧:《大觀園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20.皮述民:《紅樓夢考論集》(臺北:聯經,1984年)
21.皮述民:《蘇州李家與紅樓夢》(臺北:新文豐,1996年)
22.皮述民:《李鼎與石頭記》(臺北:文津,2002年)
23.幼獅月刊編輯委員會編:《紅樓夢研究集》(臺北:幼獅文化,1972年)
24.朱淡文:《紅樓夢研究》(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25.朱淡文:《紅樓夢論源》(江蘇:江蘇古籍,1992年)
26.吳宏一:《紅樓夢研究彙編(一)(二)》(臺北:巨浪,1974年)
27.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2000年)
28.吳新雷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2002年)
29.吳靜安:《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續(三)》(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05年)
30.余國藩:《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2004年)
31.余英時:《紅樓夢的兩的世界》(臺北:聯經,1978年)
32.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1982年)
33.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1992年)
34.余英時:《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4年)
35.沈新林:《李漁新論》(蘇州:蘇州大學,1997年)
36.杜書瀛:《李漁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
37.青木正兒著,王吉廬譯:《中國近世戲曲史》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38.河洛出版社編審:《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臺北:河洛圖書,1980年)
39.周汝昌:《紅樓夢與中華文化》(臺北:東大,1989年)
40.周汝昌:《曹雪芹傳:文采風流第一人》(臺北:慧明,2002年)
41.周汝昌、嚴中:《江寧織造與曹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42.周汝昌:《紅樓夢新證》(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43.周汝昌著,周倫玲整理:《紅樓小講》(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年)
44.周貽白:《中國戲劇史講座》(臺北:木鐸,1988年)
45.俞大綱:《戲劇縱橫談》(臺北:傳記文學,1969年)
46.俞為民:《李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8年)
47.俞平伯:《紅樓心解》(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5年)
48.施寶義、劉蘭英、姜林森、趙桂藩、李傳槐:《紅樓夢人物辭典》(南寧:廣西人民,1989年)
49.胡適、吳相湘、蔡孑民、李玄伯:《紅樓夢考證》(臺北:遠東圖書,1985年)
50.胡適:《胡適紅樓夢研究論述全編》(上海:上海古籍,1988年)
51.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1989年)
52.胡天成:《李漁戲曲藝術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1993年)
53.胡元翎:《李漁小說戲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54.胡文彬:《紅樓夢與中國文化論稿》(北京:中國書店,2005年)
55.孫遜:《紅樓夢脂評初探》(上海:上海古籍,1981年)
56.孫遜:《紅樓夢探究》(臺北:大安,1991年)
57.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1991年)
58.孫崇濤、徐宏圖:《戲曲優伶史》(北京:新華書店,1995年)
59.孫民紀:《優伶考述》(北京:中國戲劇,1999年)
60.高陽:《紅樓一家言》(臺北:聯經,1985年)
61.徐扶明:《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1984年)
62.徐秀榮:《李煦奏摺》(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63.徐保衛:《李漁傳》(天津:百花文藝,2002年)
64.徐世珍:《張岱《夜航船》研究──兼論晚明文人知識體系與審美意識》(臺北:花木蘭文化,2005年)
65.秦華生、劉文峰:《清代戲曲發展史》(北京:旅遊教育,2006年)
66.康來新:《從滑稽到梨香院──伶人文學析論》(臺北:文史哲,1980年)
67.康來新:《紅樓夢研究》(臺北:文史哲,1981年)
68.康來新:《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臺北:漢光文化,1985年)
69.張曉軍:《李漁創作論稿》(北京:文化藝術,1997年)
70.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州古籍,2001年)
71.張發穎:《中國家樂戲班》(北京:北京學苑,2002年)
72.張發穎:《中國戲班史》(北京:北京學苑,2003年)
73.張兵、李桂奎:《古代梨園》(上海:東方,2008年)
74.陳萬鼐:《元代戲班優伶生活景況:以元佚名《藍采和》雜劇為例》(臺北:文史哲,2009年)
75.郭玉雯:《《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76.黃麗貞:《李漁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
77.黃強:《李漁研究》(杭州:浙江古籍,1996年)
78.黃瓊慧:《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為例的考察》(臺北:大安,2009年)
79.新興書局編:《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80.楊惠玲:《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廈門:廈門大學,2006年)
81.經君健:《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
82.劉水雲:《明清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83.劉夢溪:《紅學三十年論文選編》(天津:百花文藝,1983年)
84.趙岡:《紅樓夢論集》(臺北:志文,1975年)
85.趙岡、陳鍾毅:《紅樓夢研究新編》(臺北:聯經,1975年)
86.趙岡:《花香銅臭讀紅樓》(臺北:時報文化,1978年)
87.潘光文(旦):《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88.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東方,1995年)
89.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1992年)
90.潘麗珠:《清代中期燕都梨園史料評藝三論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91.駱兵:《李漁文學思想的審美文化論》(南昌:江西人民,2010年)
92.譚帆:《優伶:古代演員悲歡錄》(上海:百家,2002年)
93.譚帆:《優伶史》(臺北:華成圖書,2004年)
94.嚴明:《紅樓夢與清代女性文化》(臺北:洪葉文化,2003年)
四、期刊:
1.么書儀:〈晚清優伶社會地位的變化〉(《戲曲研究》2005年2期,頁140-168)
2.王安祈:〈明代的私人家樂與家宅演劇〉(《故宮文物月刊》7期12卷,1980年,頁64-77)
3.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4期,2004年3月,頁39-103)
4.王照璵:〈從《清代燕都梨園史料》與《品花寶鑑》看清代中葉以後北京劇壇優伶品評文化〉(《中極學刊》5期,2005年12月,頁91-116)
5.王佩萱:〈試論清代家樂戲班的衰落及其影響〉(《東方人文學誌》6卷2期,2007年6月,頁145-163)
6.孔令彬:〈《紅樓夢》裡孤女多〉(《紅樓夢學刊》2010年第3期,頁174-195)
7.矛鋒:〈斷袖──漫談「紅樓夢」、「品花寶鑑」中的同性情愛〉(《聯合文學》13:4=148期,1997年2月,頁45-50)
8.朱恒夫:〈明末清初優伶的世界──從戲曲材料學的角度看李漁小說《曲終死節》〉(《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3期,頁57-62)
9.朱秋娟:〈李漁與他的家班女樂〉(《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1期,頁101-105)
10.李希凡:〈梨香院的「離魂」──十二小優伶的悲劇命運與齡官、芳官、藕官的悲劇性格〉(《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二輯,頁42-60)
11.李樹志:〈《紅樓夢》人物「芳官」淺析〉(《岱宗學刊》10卷1期,2006年3月,頁9-10)
12.李鴻淵:〈論齡官的人生悲劇〉(《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8卷3期,2006年5月,頁138-141)
13.李娜、歐陽江琳:〈李漁傳奇〈比目魚〉之藝術特色〉(《安徽文學》7期,2009年,頁40-41)
14.沈新林:〈無聲戲:李漁的小說觀〉(《揚州師院學報》4期,1991年,頁8-12)
15.沈惠如:〈李漁家伶演劇研究〉(《德育學報》8期,1992年10月,頁119-128)
16.沈淦:〈優伶漫話〉(《孔孟月刊》38卷1期:總445期,1999年9月,頁41-47)
17.沈淦:〈伶人敬新磨的救命演出〉(《歷史月刊》178期,2002年9月,頁96)
18.何大衛:〈明末清初的「男色」風氣與笠翁之文學作品〉(《中國文學研究》19期,2004年12月,頁133-158)
19.汪詩珮:〈文心百變與經典轉化:從《荊釵記》到《比目魚》〉(《民俗曲藝》167期,2010年3月,頁221-270)
20.汪詩珮:〈圖像、敘事、讀者反應:論李漁的〈譚楚玉〉與《比目魚》〉(《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0:1=15期,2010年6月,頁111-150)
21.阮沅:〈紅樓小人物──悍僕潑婦的下場〉(《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2卷:7期,1979年7月,頁87-91)
22.邵金凱、郝宏桂:〈略論晚明社會風尚的變遷〉(《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2期,2001年,頁56-62)
23.周汝寧、卜冬旭:〈論李漁傳奇《比目魚》的戲曲文獻意義〉(《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2=120期,2010年,頁1-2)
24.吳岳霖:〈脫俗與卑賤:《品花寶鑑》中的男伶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12期,2010年6月,頁35-59)
25.易俊傑:〈中國古代善於諷諫的優伶〉(《歷史月刊》75期,1994年4月,頁98-103)
26.俞為民:〈論李漁的戲曲創作〉(《南京大學學報》,1989年4月,頁96-104)
27.胡曉真:〈名花與賤業──淺論清代與民初京劇的伶人文化〉(《歷史月刊》86期,1995年3月,頁123-129)
28.施曄:〈清代名伶三曲述略及士優南風文化解讀──以《王郎曲》、《徐郎曲》、《李郎歌》為考察對象〉(《浙江師範大學學報》31卷,總146期,2006年第5期,頁57-62)
29.柯香君:〈明代戲曲班社研究〉(《有鳳初鳴年刊》2期,2006年,頁3-21)
30.柯香君:〈明代私人家樂研究〉(《國文學誌》13期,2006年12月,頁125-168)
31.閆秀平:〈不惜歌者苦 但傷知音稀──論芳官的悲劇〉(《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5卷1期,2001年3月,頁20-22)
32.閆秀平:〈揣摩世情,細寫人性──論《紅樓夢》的女奴描寫〉(《呼蘭師專學報》17卷2期,2001年5月,頁4-8)
33.秦宇霞:〈論曹雪芹的優伶觀〉(《長江大學學報》31卷4期,2008年8月,頁33-35)
34.秦宇霞:〈蔣玉菡人生悲劇索解〉(《科教文匯》2008年12月,頁244、247)
35.徐扶明:〈《紅樓夢》與家庭戲班〉(《紅樓夢研究集刊》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1980年9月,頁391-405)
36.徐保衛:〈作為戲劇家的李漁〉(《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0年12月,頁240-245)
37. 徐舵:〈紅樓夢墜散伶窗──從《紅樓夢》中研讀封建時代的伶人命運〉(《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4卷11期,2009年11月,頁114-115)
38.莊練:〈伶人祖師唐莊宗:中國歷史上最愛好戲劇的皇帝〉(《文壇》265期,1982年7月,頁100-110)
39.陳多:〈從「學而優則仕」到「學而『優』」──李漁淺探之一〉(《藝術百家》2期,1988年,頁18-28)
40.陳維昭:〈名教與風流合一──論李漁喜劇的創作定位〉(《藝術百家》3期,1998年,頁35-42)
41.陳瑞秀:〈《紅樓夢》之藝術創作及其創作環境探析〉(《東方人文學誌》7卷4期,2008年12月,頁225-246)
42.陳佳彬:〈李漁家班演員培訓及其理論探討〉(《藝術論衡復刊》3期,2010年11月,頁21-47)
43.郭志芹:〈江寧織造府與曹家興衰〉(《紅樓夢學刊》第五輯,2007年,頁96-103)
44.張忠良:〈晚明文人的嗜癖言行〉(《台南女院學報》23期,2004年10月,頁403-428)
45.張瀛太:〈照花前後鏡,情色交相映──「品花寶鑑」中的男色世界〉(《中國文學研究》13期,1999年5月,頁227-247)
46.船越達志:〈《紅樓夢》貴族生活崩潰故事的發展──以梨香院的女伶描寫為中心〉(《紅樓夢學刊》2009年第4期,頁163-178)
47.黃志聲:〈中國優伶的社會地位〉(《國教之聲》13卷2期,1979年11月,頁25-27)
48.傅及光、李立信:〈從《品花寶鑑》探討清代相公之研究〉(《嘉義大學通識學報》2期,2004年12月,頁135-155)
49.程愛蘭:〈齡官形象的悲劇意義〉(《長江大學學報》32卷1期,2009年2月,頁40-41)
50.童元方:〈戲如人生──談李漁的《比目魚》小說及戲曲〉(《中國文化》第4期,1991年,頁141-147)
51.楊惠玲:〈論晚明家班興盛的原因〉(《南京師大學報》1期,2005年,頁129-133)
52.楊惠玲:〈從明清家班的歷史經驗看當下崑曲的保護與發展〉(《戲劇》1期:總115期,2005年,頁36-44)
53.楊惠玲:〈曹寅家班考論〉(《紅樓夢學刊》第二輯,2011年,頁42-52)
54.溫顯貴:〈明清女樂及其對娛樂文化的積極影響〉(《中國文化月刊》305期,2006年,頁111-127)
55.詹皓宇:〈書寫才女──李漁〈喬復生王再來二姬合傳〉評析〉(《東方人文學誌》8卷4期,2009年,頁173-190)
56.齊森華:〈試論明代家樂的勃興及其對戲劇發展的作用〉(《社會科學戰線》1期,2000年,頁115-123)
57.鄭桃莉:〈優伶?游俠?──柳湘蓮身分人格的文化解讀〉(《鄂州大學學報》12卷4期,2005年7月,頁43-45)
58.劉慶:〈論李漁家班的演劇之路〉(《中華戲曲》2期,2003年,頁157-197)
59.劉水雲:〈簡論明清家樂對戲劇發展的影響〉(《戲劇藝術》4期(總120期),2004年,頁75-86)
60.劉水雲:〈明代家樂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3期,2006年,頁87-122)
61.樊斌:〈曹雪芹先世與南京〉(《文史春秋》6期,2011年,頁49-53)
62.厲震林:〈論優伶性別的歷史哲學〉(《新余高專學報》8卷4期,2003年10月,頁7-10)
63.厲震林:〈論優伶的社會性別身分〉(《新余高專學報》9卷6期,2004年12月,頁12-15)
64.厲震林:〈論男性文士和女性優伶的文化交游〉(《新余高專學報》10卷4期,2005年8月,頁23-26)
65.厲震林:〈性別、社會性別與優伶性別研究〉(《新余高專學報》11卷5期,2006年10月,頁17-20)
66.厲震林:〈論中國古代權力對優伶性別的利用與消費〉(《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8卷2期,2007年5月,頁3-8)
67.厲震林:〈中國史學對於女性優伶的想像和描述〉(《新余高專學報》12卷5期,2007年10月,頁19-21)
68.厲震林:〈論男性文士對女性優伶的文學描述及其文化闡述〉(《文化藝術研究》2卷2期,2009年3月,頁14-20)
69.厲震林:〈男性化的史學與優伶性別的史學「前判斷」〉(《新余高專學報》15卷4期,2010年8月,頁9-12)
70.厲震林:〈論權力話語和優伶性別角色〉(《新余高專學報》14卷5期,2009年10月,頁11-13)
71.謝柏良:〈李漁與二姬〉(《當代戲劇》8期,1985年,頁63-64)
72.鍾年:〈粉墨生涯話優伶〉(《國文天地》16卷12期:總192期,2001年5月,頁44-47)
73.嚴中:〈《紅樓夢》與南京〉(《新世紀圖書館》2期,2011年,頁9-13)
六、研討會論文:
1.齊森華:〈試論明代家樂〉,收於《明清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98年)
七、碩博士論文:
1.王佩萱《明清家樂戲班及其表演藝術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2.朱亮潔:《李漁新論──遺民觀點的考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宋敏菁:《《荊釵記》在崑劇和梨園戲中的演出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4.余佩芳:《新文類的誕生:八十回本《紅樓夢》的成長編述》(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5.林雅鈴:《李漁小說戲曲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6.張雅綾:《晚明江南家樂之探究(萬曆─崇禎》(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年)
7.詹皓宇:《明末清初私人養優蓄樂之探討──以李漁家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8.楊惠娟:《《聊齋志異》畸人故事及其喜劇精神》(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9.陳佳彬:《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10.陳香年:《由《品花寶鑑》看清代優伶男風》(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11.劉懷恩:《元明優伶活動及其影響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八、、網路資源
1. 心靈小憩網站(2011)。藝文主題專欄──紅樓夢專輯。
陳韻琳〈不甘於庸的宿命悲劇〉,上網日期:2012年7月20日。網址http://life.fhl.net/Literature/culture/hongloumeng/hlm06.htm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shin Kang) 審核日期 2012-7-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