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305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3 、訪客IP:3.145.88.130
姓名 韓志明(Chi-ming Ho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Study case on Liao Chengzhi and Eighth Route Army Office in Hong Kong in the Early Sino-Japanese War (1938-1941))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1950年代前期美國對中華民國之政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形成國共合作抗日,中共的西北紅軍接受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中共在得到國民政府同意後,於國民政府的統治地區設立辦事處。由於,中共中央地處西北偏遠地區,對吸收海外華僑和外國人士的捐助十分不便,必須在中國大陸的沿海地區設立八路軍辦事處,作為中共與國外連繫的橋樑。香港為英國殖民地,地理上臨近廣州,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門戶。1937年10月,毛澤東命廖承志到香港成立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中共在聯絡、向海外宣傳、募集捐款物資的機構。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自1938年1月在香港成立,至1941年12月底香港被日軍佔領,駐港八辦撤出香港為止,前後共歷時四年。
廖承志在主持八路軍駐港辦事處期間,極積為中共展開文化宣傳工作、募集款項和物資、蒐集情報等。廖承志在香港開辦《華商報》,成為當時中共在香港的宣傳媒體;並協助當時來港的抗日文化人士開辦報紙雜誌。此外,廖承志更與宋慶齡合作在香港成立保衛中國同盟,向世界各地宣傳中共的抗日情況,以爭取國際人士的支持。在武裝抗日方面,廖承志領導的駐港八辦,協助東江地區抗日游擊隊的建立,並組織華僑回鄉服務團協助抗日。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開始向香港進攻。在香港淪陷後,廖承志依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把滯留在香港的抗日文化人士撤離香港,展開大營救的行動。其間廖承志與東江游擊隊合作,成功把滯留在香港的抗日文化人士撤出香港。
摘要(英) The Sino-Japanese War broke out after Lugouqiao Incident in 1937.Wit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uomintang(KMT)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the CCP adapted the Red Army as the Eighth Route Army . Since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was located in remote Northwest China, the assistance and donations from overseas Chinese could hardly reach. In order to keep contact with the overseas Chinese, CCP needed a liasion. Therefore, CCP, approved by KMT Government, set up an office in KMT Government-ruled area.
Hong Kong, as a British colony, was close to Guangzhou, the most important gateway into Pearl River Delta. Consequently, in October, 1937, Mao Zedong commanded Liao Chengzhi to establish Eighth Route Army Office there. The Hong Kong office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communication, promotion and donation from the overseas. In December, 1941, the Japanese occupied the office that was formed in January, 1938. Eighth Route Army Office last for only four years.
During the period of Liao’s governing in Eighth Route Army in Hong Kong, he raised money and aids and gathered information for China enthusiastically. Liao was also active in cultural promotion. He ran “Hwa Shiang Pao” (Hwa Shiang Newspaper), the main media of CCP in Hong Kong; he also assisted the anti-Japanese to publish their ow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In addition, Laio and Soong Ching Ling were cooperative to form China Defense League in order to propagate the idea of anti-Japanese. Hence, they were able to gain the sup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to the armed resistance, the office led by Liao aided the people in Dong Jiang region to establish the anti-Japanese guerrillas. Besides, it urged the overseas Chinese to return to the homeland and join the anti-Japanese movements.
As soon as the Pacific War broke out, the Japanese attacked Hong Kong. After Hong Kong fell into the enemy hands, Liao, commanded by the CCPcentral Committee, rescued the anti-Japanese personages held up in Hong Kong successfully with the help of the guerrillas of Dong Jiang.
關鍵字(中) ★ 八路軍辦事處
★ 廖承志
★ 華商報
★ 保衛中國同盟
關鍵字(英) ★ China Defence League
★ Liao Chengzhi
★ Eighth Route Army Office
★ “Hwa Shiang Pao”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致謝辭---------------------------------------------------Ⅳ
目錄-----------------------------------------------------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
第一節 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成立及其工作------12
第二節 八路軍辦事處的外圍成員------------------------25
第三節 駐港「八辦」對日諜報和對國民黨的統戰工作------33
第三章 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文化宣傳工作
第一節 皖南事變前的文化宣傳工作----------------------50
第二節 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與《華商報》----------------63
第三節 皖南事變後廖承志與來港文化人士----------------74
第四章 廖承志與保衛中國同盟的抗日救國活動
第一節 廖承志與宋慶齡的保衛中國同盟------------------93
第二節 廖承志與「保盟」的「一碗飯運動」-------------104
第五章 廖承志與東江游擊隊
第一節 廖承志與東江地區游擊隊的建立-----------------117
第二節 廖承志與大營救行動---------------------------127
第六章 結論---------------------------------------------143
徵引書目------------------------------------------------149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2.中央檔案館編,《中共央文件選集》,第1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年3月第1版。
3.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1-1942)》,第13冊。北京:中共中央黨
校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4.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下冊。
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書信選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
1月第1版。
6.中共湖北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委員會、中共武漢市委黨史資料徵集編研委員
會編,《抗戰初期中共長江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7.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合編,《廣
東華僑港澳同胞回鄉服務團史料—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廣東省內部刊物,
1985年8月。
8.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中共廣東省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辦公室編,《東
江縱隊資料》。廣東省內部刊物,1983年12月2日出版。
9.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
第三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3年4月第1版。
10.宋慶齡基金會、人民出版社合編,《宋慶齡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第1版。
11.李淵庭、閻秉華《梁漱溟先生年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7
月。
12.杜埃,《杜埃作品選萃》。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13.《東江縱隊志》編委會編,《東江縱隊志》,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10
月第1版。
14.尚明軒、陳民、劉家泉、趙楚雲,《宋慶齡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1986年10月第1版。
15.南方局黨史資料編輯小組編,《南方局黨史資料—軍事工作》。重慶:重慶出
版社,1990年。
16.南方局黨史資料征集小組編,《南方局黨史資料—大事記》。重慶:重慶出版
社,1986年5月第1版。
17.南方局黨史資料編輯小組編,《南方局黨史資料—文化工作》。重慶:重慶出
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18.胡愈之等著,《不盡長江滾滾來:范長江紀念文集》。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年9月第1版。
19.祝均宙、蕭斌如編《薩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年
5月第1版。
20.袁殊文集編輯組編,《袁殊文集》。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
21.張樹軍、齊生,《中國共產黨重大會議實錄》,上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22.連貫同志紀念文集編寫組,《賢者不朽—連貫同志紀念文集》。北京:中國華
僑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23.復旦大學新聞系研究室編,《鄒韜奮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2年4
月第1版。
24.鄒韜奮,《韜奮文集》,第二卷。北京:三聯書店,1955年10月第1版。
25.鄒韜奮,《韜奮文集》,第三卷。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56年1月第1版。
26.廖承志文集編輯辦公室,《廖承志文集》,上冊。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10
月第1版。
27.廖承志文集、傳記、編輯辦公室編,《廖承志文集》,下冊。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0 年8月第1版。
28.蔡仁龍、郭梁主編,《華僑抗日救國史料選輯》。福州:中共福建省委黨史工
作委員會、中國華僑歷史學會,1987年7月。
二、專書
1.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第33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
社,1987年7月第1版。
2.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第25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
社,1985年11月第1版。
3.王俊彥,《廖承志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4.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
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5.尹騏,《潘漢年的情報生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6.生活書店史稿編輯委員會編,《生活書店史稿》。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7
月第2版。
7.司馬璐,《中共歷史的見證—司馬璐回憶錄》。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年4
月第2版。
8.弗蘭克.韋爾什(Frank Welsh)著,王皖強、黃亞紅譯,《香港史》。北京:中央
編譯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9.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書局,1989年3月第10版。
10.李谷城,《香港報業百年滄桑》。香港:明報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11.李谷城,《香港中文報業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
版。
12.余繩武、劉蜀永,《20世紀的香港》。香港:麒麟書業,1998年再版。
13.余慕雲,《香港電影史話(1930年-1939年)》。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7年
12月初版。
14.何銘恩,《家國情懷》。香港:明報出版社,2005年10月初版。
15.《宋慶齡紀念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16.宋慶齡基金會研究室,《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
1989年8月第1版。
17.沈謙芳,《鄒韜奮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18.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1
月第1版。
19.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11月第1版。
20.周子峰,《圖解香港史(遠古至1949)》。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7月初版。
21.尚明軒,《何香凝傳》。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7月。
22.房學嘉、葉澄海主編,《廖安祥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
11月第1版。
23.吳學文、王俊彥,《廖承志與日本》。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
版。
24.吳琴,《鄧穎超與何香凝》。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25.南方日報社、廣東《華商報》史學會合編,《白首記者話華商(1941-1986)》。廣
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
26.胡肇楓、馮月華、吳民,《劍膽琴心—紅色情報員袁殊傳奇》。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7.馬勇,《梁漱溟評傳》。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28.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香港中文
大學,2010年。
29.徐林祥、朱玉,《傳奇將軍李克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
版。
30.袁小倫,《粵港抗戰文化史論稿》。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
版。
31.張雲,《潘漢年的一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32.張雲,《潘漢年傳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33.張霈芝,《戴笠與抗戰》。臺北縣:國史館,1999年初版。
34.陳荷夫編,《張友漁回憶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35.陳達明,《香港抗日游擊隊》。香港:環球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36.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卷。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2010年2
月2版。
37.夏衍,《懶尋舊夢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9月第1
版。
38.梁上苑,《中共在香港》。香港:廣角鏡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39.梁漱溟,《憶往談舊錄》。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40.黃秋耘、夏衍、廖沫沙等編著,《秘密大營救》。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
年10月。
41.楊天石,《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
月第1版。
42.楊奇,《虎穴搶救》。香港:香港各界紀念抗戰活動籌委員會有限公司,2005
年5月。
43.鄒韜奮,《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北京:三聯書店,1950年2月第1版。
44.廖安祥,《梅州大俠香港六十年》。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2月第1版。
45.鄧廣殷,《我的父親鄧文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46.鄧開頌、陸曉敏,《粵港關係史(1840-1984)》。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7
年。
47.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省港抗戰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8
月。
48.廣東青運研究委員會研究室編,《香港學運的光輝》。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2年4月頁16。
49.劉家泉,《宋慶齡在香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50.劉永蜀,《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3月第1版。
51.劉曉滇、劉小清,《民國時期政要與香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
月第1版。
52.蔣中正,《蘇俄在中國》。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年10月。
53.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54.鄭大華,《梁漱溟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55.鄭彭年,《宋慶齡和她的助手金仲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1月第1
版。
56.闌肅、董嵕峰,《孔祥熙和宋靄齡》。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4年6月第1
版。
57.謝常青,《香港新文學簡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58.鍾桂松,《茅盾正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59.鍾紫主編,《香港報業春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60.關禮雄,《日佔時期的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9月第1版。
61.鐵竹偉,《廖承志傳》。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7月第1版。
三、期刊論文:
1.丁俊萍,〈宋慶齡和保衛中國同盟的國際宣傳工作〉,《武漢大學學報》,第1期
(1993年1月),頁109-114。
2.《大眾生活》(香港),合訂本,新14號(1941年8月16日),頁324-347。
3.王寶書、貫平、高主友,〈八路軍、新四軍駐各地辦事處機構在抗日戰爭中的
作用〉,《中共黨史研究》,第5期(1992年10月),頁27-34。
4.王炳毅,〈隱入歷史帷幕的風雲人物—胡鄂公〉,《鐘山風雲》,第2期(2007年4
月),頁36-39。
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抗戰爆發後中德易貨檔案史料選(下)〉,《民國檔案》,
第3期(1995年8月15日),頁21-28。
6.火生,〈貢獻兩點小意見〉,《酒樓月刊》,第1卷第1期(1938年1月),頁1-3。
7.尹騏,〈袁殊諜海風雨16年〉,《炎黃春秋》,第12期(2002年12月4日),頁52-59。
8.本社同人,〈復刊詞〉,《大眾生活》(香港),合訂本,新1號(1941年5月17日),
頁1。
9.朱敏彥,〈宋慶齡與八路軍〉,《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4年2月),頁
103-109。
10.李志寬、李東光,〈八路軍總部和駐各地辦事處的關係與作用〉,《東南文化》,
第3期(1995年),頁28-40。
11.杜俊華,〈論抗戰時期周恩來“求同存異”國際統戰策略與實踐〉,《中共四川
省委黨校學報》,第4期(2002年12月),頁69-72。
12.杜俊華,〈廖承志與香港抗戰報紙〉,《文史雜誌》,第1期(2002年1月),頁60-62。
13.沈謙芳,〈鄒韜奮與中國共產黨〉,《學術月刊》,第12期(1995年12月),頁53、
66-71。
14.何錦洲,〈在香港、海南鬥爭中壯烈犧牲的李碩勛烈士〉,《特區展望》,第4
期(1997年8月),頁20、37-38。
15.林影,〈宋慶齡與「保衛中國同盟」〉,《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89年3
月),頁41-46。
16.吳杉,〈抗戰時期的廖承志與統戰工作〉,《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
期(2004年1月),頁72-75。
17.吳杉,〈廖承志與新華社〉,《黨史天地》,第1期(2004年1月),頁30-31。
18.重慶市檔案館,〈胡鄂公為呈報土肥原謀籌江漢偽政府有關情況致孔令侃密電
一組〉,《民國檔案》,第2期(1991年7月2日),頁36-44。
19.茆貴鳴,〈廖承志和戰時的香港文化〉,《百年潮》,第2期(2003年2月),頁36-43。
20.柳慶仁,〈香港以特殊的地位做着特殊的貢獻〉,《蘭台世界》,第7期(1997年
7月),頁14-15。
21.俞筱堯,〈鄒韜奮戰鬥在新聞出版戰綫上—從《生活》週刊到《大眾生活》述
要〉,《新文化史料》,第6期(1995年12月),頁8-14、28。
22.陝西中醫學院學報編輯,〈援助抗日戰爭的三支醫療隊〉,《陝西中醫學院學
報》,第4期(1983年8月),頁41-46。
23.酒樓月刊編著,〈寫在卷頭〉,《酒樓月刊》,第1卷第1期(1938年1月),頁1。
24.亞歷山大、張旻、姜成華,〈白求恩在中國〉,《解放軍醫院管理雜誌》,第5
期(1999年10月),頁399。
25.陳揮,〈鄒韜奮在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6年2月),頁138-147。
26.陳仁溥,〈鄒韜奮離渝亡港原因略論〉,《學海》,第4期(1990年8月),頁79-84。
27.梁上苑,〈八路軍香港辦事處建立內情〉,《世紀》,第3期(1997年5月),頁9-11。
28.梁上苑,〈活躍在香港的抗戰文化〉,《世紀》,第3期(1997年5月),頁12-14。
29.莫振山,〈廖承志與華南的抗日救亡工作〉,《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第3期(1989年10月),頁45-51。
30.郭美蘭,〈廖承志組織華僑抗日功垂千史〉,《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3
年),頁95-99。
31.張虎,〈抗日時期中共在香港的活動—從廖承志、潘漢年、宋慶齡談起〉,《中
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期(1992年1月),頁91-100。
32.凌樹勳,〈前奏〉,《文網》,第1卷第1期(1937年9月),頁1-2。
33.華嘉,〈憶記香港《華商報》及其副刊〉,《新文學史料》,第1期(1986年2月),
頁142-152。
34.曾養甫,〈五十自敘〉,《傳記文學》,第27卷第3期(1975年9月),頁59-64。
35.程儀,〈袁殊的情報生涯〉,《黨史天地》,第11期(2004年11月15日),頁36-44。
36.鄒韜奮,〈我們的燈塔〉,《大眾生活》(上海),第1卷第1期(1935年11月16
日),頁1-2。
37.鄒韜奮,〈韜奮緊要啟事〉,《大眾生活》(上海),第1卷第16期(1936年2月
29日),頁388。
38.鄒韜奮等9人,〈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大眾生活》(香港),合訂本,
新4號(1941年6月7日),頁93-95。
39.鄒金城,〈廖承志與抗戰〉,《嶺南文史》,第2期(1996年),頁38-43。
40.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7
期(1999年3月),137-155。
41.蔚建民,〈抗戰初期的廖承志與香港《華商報》〉,《中國記者》,第8期(2005
年8月),頁35。
42.黎遠明,〈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桂林紀事〉,《八桂僑史》,第2期(1998年5月),
頁42-47。
43.譚元亨,〈中共情報史上絕無僅有的「五重間諜」〉,《四川監察》,第3期(2000
年3月),頁29-38。
四、報紙:
1.《大公報》(香港),1938年10月13日。
2.《大公報》(香港),1938年10月17日。
3.《大公報》(香港),1938年12月19日。
4.《大公報》(香港),1939年1月14日。
5.《大公報》(香港),1939年1月15日。
6.《大公報》(香港),1939年2月5日。
7.《大公報》(香港),1939年3月10日。
8.《大公報》(香港),1983年7月19日。
9.《文匯報》,1984年5月22日。
10.《國際商報》(北京),2002年11月8日。
11.《華商報》,1941年4月8 日至1941年12月12日。
12.《新華日報》,1938年12月17日。
五、網路:
1.http://www.szlgnews.com/jdxl/content/2007-06/08/content_1219276.htm(擷取日期:
2010年11月4日)。
2.http://search.huaxia.com/s.jsp?iDocld=487046(擷取日期:2010年11月9日)。
3.http:baike.baide.com/view/585841.htm(擷取日期:2010年11月7日)。
4.http://www.microsofttranslator.com/bv.aspx?from=&to=zh-CHT&a=http%3A%2F%2Fw ww.f81.net%2Fgjls%2FClass100%2F200503%2Fgjls_20050305000052_3224.htm(擷取
日期:2010年11月28日)。
5. http://www.ourzg.com/bbs/simple/?t66599.html(擷取日期:2010年12月31日)。
6.http://www.peninsula.com/Hong_Kong/sc/~/media/84D91841A49B4EAA9F8F49C9889 05EC0.ashx(擷取日期:2011年4月26日)。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11-6-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