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305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3.145.94.251
姓名 葉美利(Yeh-mei l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A Study on Qualification and Deeds of Libationer in Ming Dynasty(1382-1566))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晚明的輿論―李三才個案之研究 (1593-1623)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朱元璋雖然罷除宰相,實行威權統治,但他在立國之初,就已深知教育對於安定人心的作用,因此在府、州、縣普設地方學校。同時也為了因應人才的需求,承襲了元代國子學的基礎,創立了國子監,希望藉由中央最高學府培養出國家所需要的官員。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國子監訂定了嚴格的學規,也在教材內加入了大量的法令規章,並且大力推行儒學,望能經由這樣的課程教化監生的「尊王重法」品格,而且為了順利的進行國子監的課程與監規,也非常重視國子監學官的素質,尤其對於祭酒的揀擇更是重視其學行。
祭酒的職責,除了每年例行性的祭孔、管理國子監的學官,同時也必須適時的向朝廷反映國子監需要興革除弊之處,並經常在皇帝視學時講經,因此祭酒的出身多為儒士或進士,有不少祭酒更是由翰林院被薦舉。
祭酒一職雖然沒有固定的陞遷管道,但在卸任後多擔任禮部、太常寺等機構的職務,且因其學行多受肯定,爾後成為尚書者比例頗高。國子監創立初期,祭酒的更迭較為穩定,但隨著撥歷制度的敗壞以及大開捐納入監之門,國子監不再被視為培養「準官員」的機構,祭酒的任命也逐漸不受重視。
進入嘉靖朝之後,祭酒任職年限經常未滿一年就改任其他職務了,也有多位祭酒是由太常寺卿所兼任,北京國子監祭酒更有多位是由南京國子監祭酒所轉任。儘管如此,洪武至嘉靖年間的祭酒對於國子監的學風以及國子監的行政改革,確實曾有其貢獻。
摘要(英) Zhu Yuan-Zhang unseated prime minister and carried out dictatorial rule during his reign. However,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he had deep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to reassure the public so he set up schools in every mansion, prefecture and county. Meanwhile, based on the National Academy in the Yuan Dynasty, he established the Imperial Academy to meet talent’s requirements, hoping that the central top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could cultivate officials needed by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the Imperial Academy issued strict school regulations, added a great number of laws and rules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trongly carried out Confucianism, hoping that these curriculums could educate students to show respect to the emperor and abide by the laws. Moreover, 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implement curriculums and monitoring, it also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eachers’ quality in the Imperial Academy, especially the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of the libationers.
Besides the regular worship to Confucius and management of the teachers in the Imperial Academy, the libationers were responsible to make timely reports to the government about their demands and carry out reforms and eliminate disadvantages. Furthermore, they often gave lectures to the emperor at his educational inspection period. Therefore, most libationers were Confucian scholars or imperial scholars, and many were recommended by Hanlin Academy.
Although there was no specific channel for the libationers in promotion, most of them would serve as an official in the Ministry of Rites, Taichang Temple, etc. Furthermore, due to their recognized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they would probably become ministers in the future.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the libationers were stably replaced. However, it was no longer regarded as the institution where official candidates were cultivated because of the corruption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and the selling of official posts, thus the appointment of libationer was gradually ignored.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jing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libationer was often replaced by other posts within one year and this post was served concurrently by Taichang Temple Qing. Moreover, several libationers in Nanjing Imperial Academy were transferred to serve as the libationers in Beijing Imperial Academy. Even so, libationers in the reign from Emperor Zhu Yuan-Zhaung (Hongwu Years) to Emperor Zhu Hou-Cong (Jiajing Years) had indeed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style of study and administrative reform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關鍵字(中) ★ 國子監
★ 章懋
★ 陳敬宗
★ 李時勉
★ 宋訥
★ 祭酒
關鍵字(英) ★ Chen Jing-Zong
★ Li Shi-Mian
★ Zhang Mao
★ Song Ne
★ libationer
★ the Imperial Academ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國子監沿革與祭酒職司…………………………………..21
第一節 國子監的沿革與功能………………………………………21
第二節 國子監的學官與編制………………………………………32
第三節 國子監祭酒之職責………………………………………….40
第三章 明代嘉靖前祭酒陞遷及出身之探討……………….48
第一節 洪武至永樂年間國子監祭酒陞遷及出身探討..48
第二節 宣德至弘治年間國子監祭酒陞遷及出身探討..53
第三節 正德至嘉靖年間國子監祭酒陞遷及出身探討..66
第四章 明代前期著名祭酒之教育理念與作為……………93
第一節 南雍祭酒宋訥政績與作為………………………………93
第二節 南雍祭酒陳敬宗政績與作為…………………………100
第三節 北雍祭酒李時勉政績與作為…………………………107
第四節 南雍祭酒章懋政績與作為…………………………115
第五章 結論…………………………………………………124
徵引書目…………………………………………………131
附錄…………………………………………………142
參考文獻 壹、古籍與史料
一、正史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梁)沈約,《宋書》,台北:世界書局,1986。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市:世界書局,1986。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托克托,《宋史》,臺北市:世界書局,1986。
﹙明﹚宋濂等,《元史》,台北:世界書局,1986。
《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太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仁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宣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英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憲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孝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武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世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穆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二、野史
﹙明﹚何喬遠,《名山藏》,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陳建,《皇明通紀法傳全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明﹚鄧元錫,《皇明書》,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
﹙明﹚鄭曉,《吾學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三、文集、詩集
(元)許有壬,《至正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尹臺,《洞麓堂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王材,《念初堂集》,雍正五年刊本,現收藏於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明﹚王直,《抑菴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王教,《中川遺稿》,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王雲鳳,《博趣齋稿》,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王道,《順渠先生文錄》,東京:育德財團,昭和年間,現收藏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王鴻儒,《文莊凝齋集》,嘉靖十二年廬州刊本,現收藏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丘濬,《瓊臺詩文會稿》,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明﹚石珤,《熊峰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吳節,《吳竹坡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呂柟,《涇野先生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宋訥,《西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李時勉,《古廉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明﹚李璣,《西野李先生遺稿》,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李默,《群玉樓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周洪謨,《疑辨錄》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林文俊,《方齋文稿》,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林庭機,《世漢唐稿》,萬曆七年閩縣林烴姑孰郡齋刊本,現有微片收藏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柯潛,《竹巖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胡儼,《頤庵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茅瓚,《見滄先生待問錄》,隆慶六年錢塘茅氏原刊本,現收藏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孫陞,《孫文恪公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徐階,《少湖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秦鳴雷,《談資》,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
﹙明﹚耿裕,《耿文恪公集》,收錄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北京:綫裝書局,2005。
﹙明﹚馬汝驥,《西玄詩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高拱,《高文襄公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崔桐,《崔東州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崔銑,《洹詞》,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張邦奇,《張文定公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張袞,《張水南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章潔,《楓山章先生實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明﹚章懋,《楓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陳敬宗,《澹然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陳璉,《琴軒集》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明﹚陳寰,《祭酒琴溪陳先生集》,微片現收藏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陸深,《儼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程文德,《程文恭公遺稿》,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費寀,《明少保費文通公文集選要》,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閔如霖,《午塘先生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黃佐,《泰泉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楊士奇,《東里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楊榮,《文敏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6。
﹙明﹚鄒守益,《東廓鄒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劉鉉,《劉文恭公詩集》,明嘉靖二十八年長洲劉氏家刊本,現收藏於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歐陽德,《歐陽南野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鄭紀,《東園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魯鐸,《魯文恪公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蕭鎡,《尚約文抄》,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謝鐸,《桃溪淨稿》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瞿景淳,《瞿文懿公全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魏校,《魏莊渠先生集》,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明﹚魏驥,《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嚴嵩,《鈐山堂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龔用卿,《雲崗選稿》,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
四、筆記
﹙明﹚王錡,《寓圃雜記》,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明﹚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
﹙明﹚祝允明,《野記》,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張萱,《西園聞見錄》,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
﹙明﹚彭時,《彭文獻公筆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明﹚焦竑,《玉堂叢語》,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葉盛,《水東日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收錄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1986。
五、政書
(漢)應劭撰、(清)孫星衍校集,《漢官儀》,收錄於《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出版,1967。
(宋)王溥,《唐會要》,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王與之,《周禮訂義》,收錄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台北:世界書局,1986。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
﹙明﹚申時行,《大明會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林堯俞撰,俞汝楫編,《禮部志稿》,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
﹙明﹚張朝瑞,《皇明貢舉考》,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
﹙明﹚郭鎜,《皇明太學志》,收錄於《大學文獻集成》,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
﹙明﹚黃佐,《南雍志》,收錄於《元明宮廷史》,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明﹚黃佐撰,《翰林記》,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盧上銘、馮士驊,《辟雍紀事》,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清高宗敕撰,《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出版社,1963。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龍文杉,《明會要》,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六、傳記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台北:新興書局,1971。
﹙明﹚徐紘,《明名臣琬琰續錄》,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
﹙明﹚項篤壽,《今獻備遺》,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
﹙明﹚黃佐,《南雍志列傳》,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
﹙明﹚黃儒炳,《續南雍志列傳》,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
﹙明﹚雷禮,《國朝列卿記》,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
﹙明﹚廖道南,《殿閣詞林記》,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
貳、近代著作
一、專書
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制度考編篡委員會,《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制度考》,
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2005。
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生》,台北市: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8。
郭秉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上海:上海書店,1991。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二、學位論文
崔廣哲,〈明代國子祭酒研究〉,蘭州:蘭州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1。
張光莉,〈明代國子監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川源,〈唐代國子監行政學官之遷轉—以國子祭酒、司業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傅鴻森,〈明代之國子監—規制、教育設施與學風〉,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程利娟,〈明代前中期國子監教師研究〉,廈門: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9。
三、期刊論文
丁榕萍,〈明代國子監研究〉,《花蓮師專學報》,期8,1976,頁1-20。
文廷海,〈明代國子監生歷事制度淺論〉,《四川師範學院學報》,期4,1995,頁38-43。
王凌皓〈簡論明代教學管理的幾個特點〉,《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期6,1994,頁51-54。
王淩皓、劉淑蘭〈明代國子監坐監積分與實習歷事制度〉,《教育科學》,期3,1994,頁59-61。
王海妍,〈明代捐監制度研究〉,《東嶽論壇》,卷30期1,2009,頁130-134。
方旭玲,〈明代中後期國子監衰落原因試析〉,《蘭州教育學院學報》,期4,2007,頁28-33。
包國滔,〈論國子監祭酒宋訥治監之道〉,《韶關學院學報》,卷27期8,2006,頁169-172
李琳琦,〈朱元璋與明初國子監〉,《社會科學家》,期2,1986,頁104-107。
林咏榮,〈國子祭酒韓昌黎先生〉,《教育輔導月刊》,卷20期5,1970,頁22-24。
林慧瑜,〈淺論我國大學教育發展史〉,《國民教育》,卷29,期11-12,1989,頁54-68。
邱錦昌,〈明代教育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期45,1982,頁151-181。
段建軍,〈明代洪武時期國子監學官管理制度探析〉,《廣州市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卷4期4,2004,頁58-60。
段建軍,〈明代國子監創監原因探析〉,《廣州市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卷8期5,2008,頁76-79。
馬炎心,〈明代國子監緒論〉,《許昌師專學報》,期4,1988,頁88-91。
崔廣哲、張鳳岭,〈李時勉事略〉,《井岡山學院學報》,卷30期7,2009,頁11-14。
郭素紅,〈明太祖的經學政策〉,《北方論壇》,期4,2009,頁97-100。
陳寶良,〈明代學官制度探析〉,《社會科學輯刊》,期3,1994,頁100-108。
湯承業,〈明代國子監的「洪武學規」〉,《孔孟月刊》,卷18期2,1979,頁4-8。
程運,〈明代教育政策及社會形態對於學制與學風之影響〉,《教育文摘》,卷15期7,1970,頁27-30。
華誠,〈明代的教育制度〉,《湖北師範學院學報》,期4,1985,頁75-82。
閏利軍,〈明代國子監初探〉,《科教文匯》,期2,2009,頁229。
黃文樹,〈明代南京國子監的教育管理析論〉,《樹德科技大學學報》,卷3期1,2001,頁39-46。
黃振球,〈中國固有大學教育之演進〉,《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959,頁63-98。
黃新憲,〈明代大學(國子監)的若干特點〉,《湖北大學教育學報》,期6,1987,頁13-28。
詹家豪,〈明代太學中的援例監生〉,《廣東社會科學》,期6,2001,頁72-78。
詹家豪,〈明代國子監生歷事制度述論〉,《史學集刊》,期1,1998,頁33-38。
榮寧,〈試論明代國子監監規制度〉,《廊坊師範學院學報》,卷17期1,2001,頁64-70。
趙連穩、宋正鑫〈明代皇帝視學初探〉,《北京聯合大學學報》卷9期11,2011,頁35-42。
閻現章,〈試論朱元璋懲治腐敗的重教政策及作用〉,《河南大學學報》,卷31期4,1991,頁57-64。
指導教授 吳振漢(Wu, Cheng-Han) 審核日期 2012-5-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