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305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3.145.163.58
姓名 謝怡菁(Yi-ching Hsi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igious Aspects of Wang Shih-chen(1526-1590AD.))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晚明的輿論―李三才個案之研究 (1593-1623)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摘要
王世貞(1526-1590),蘇州府太倉州人,是明代中葉「後七子」文學復古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史學家和戲劇家,生平活動時間經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是明代中期重要文學流派「後七子」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在當時與後世影響很大。
本文個案專題的研究方式,先藉由探討王世貞的家世背景、為學與著作、仕宦歷程,以探求其性格塑成與影響心境思想的轉變之因。繼而討論王世貞以儒家為根基的思想,如何漸轉至佛道之中,影響宗教思想的轉變緣由為何?受其人生哪些經歷所影響?最終細化分析在三教合流的環境背景之下,王世貞的三教合一的宗教觀是如何形成?其中又是以何為主,是儒家?抑或道家?又抑或佛家?又有何在宗教上的主張和思想。
對成長在傳統家族文化影響下的王世貞,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造就其積極入世的精神;優渥的家經濟條件,使世貞未能體會到失意文人的窘況,且給予進入仕途的有利優勢,然因其恃才傲物的個性,使得仕途波折不斷。從世貞早年的著作,可明顯看出其以儒家思想為正統,雖對佛、道兩家多有涉獵,但此時的他對於佛、道兩教的信仰是有所貶抑的。對於王世貞的宗教觀轉變而言,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隆慶六年(1572)這八年是較為關鍵的時期。此期間王世貞屢次上京為父訟怨、又多次患瘡瘍久治不愈,特別母親及摯友李攀龍(1514-1570)的去世更使其情緒低迷。一連串的悲痛經歷,讓王世貞轉而從佛道思想中尋求解脫之法,不同於早年的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
萬曆八年(1580)的「曇陽子事件」,王世貞亦牽連其中,象徵世貞走入宗教世界,由此揭開了王世貞晚年內在精神的超悟。而處於三教合一的宗教氛圍之中,王世貞的宗教觀無可避免的受此風之薰陶。從三教之爭中王世貞所執之態度、其師曇陽子(1558-1580)的思想,與來往的名僧互動情況來探析,王世貞認為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其最終所欲尋求的是跳出三界,可知在三教合一的信仰之中王世貞將佛教置於最高。而在宗教思想主張方面,王世貞強調「真心」的尋求,是為了突出對「頓悟」思想的重視,其求「真心」也就是求「頓悟」,以禪宗為主要的依歸。
摘要(英) A Study on the Religious Aspects of Wang Shih-chen(1526-1590AD.)
Abstract
Wang Shih-chen, Suzhou Taicang state person who was the mid-Ming Dynasty literary genre of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 the well known historian and dramatist. The biography life time experienced Jiajing, Longqing Wanli three dynasties, were the Ming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important literary genre representatives and synthesizer, that had a great influence at the time and later
generation.
The methods of this case study are first discussing Wang Shih-chen’s family background, learning and writings, official career history, its character molded to explore ideas and influence mood thought transformation. Then discusses Wang Shih-chen taking the Confucianist as the foundation thought that how gradually to transfer to the Buddhism Taoism, what are the reasons impact of changes in religious thought? What life affected by their experienced? The final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fluence of the three relig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vironment, how the religious view which Wang Shih-chen ’’s three religions unite is formed? Which one put in the first placed? Is Confucianism? Or Taoist? Or Buddhist? And what is his religious
thought.
To the growth under traditional family culture influence’’s Wang Shih-chen, deep-rooted Confucian ideology, creating their involvement in the world of spirit; The liberal home economics condition, enables Wang Shih-chen can not understand the frustrated human predicament, and gives enters official career’’s advantageous superiority, however because of its arrogant individuality, causes the official career twists and turns to be unceasing. From Wang Shih-chen ’’s earlier work, we may see it obviously that he takes the Confucian thoughts as orthodoxy. Although he has studied under Buddhism, Taoism, but this time his belief in Buddhism, Taoism is somewhat belittling. Wang Shih-chen ’’s religion view for the change, from Jiajing forty-four years (1565) to Longqing six years (1572), these eight years are a crucial period. During this period Wang Shih-chen goes to the capital for his father to dispute the resentment many times, and suffers the sore wound that cannot cure, special mother and good friend Li Panlong died causes its mood murky. A series of sad experience lets Wang Shih-chen turn from Buddhism Taoism in the method of seeking relief,
unlike the early years of the Confucian spirit of involvement in the world.
The Wanli eight year T‘an Yang - tzu event, Wang Shih-chen implicated that symbol of Shih-chen into the religious world, which opened a awareness of Wang Shih-chen inner spirit in his later years. The three religions unite is formed in the religious atmosphere, Wang Shih-chen ’’s religion view was inevitably affected by this culture nurtured. From the three religions of the dispute in the execution of Wang Shih-chen attitude, his teacher T‘an Yang - tzu’s idea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onk which find out Wang Shih-chen considers the three religions unite is seeking to find its ultimate religious belief in out of the three realms, we can see in the three religions unite, Wang Shih-chen placed the Buddhist faith in the highest. In the religious ideas position, Wang Shih-chen stressed 「sincerity」 seeking, is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insight thinking, it looks the sincerity also looks the insight, take Zen as main belonging.
關鍵字(中) ★ 宗教觀
★ 三教合一
★ 王世貞
★ 曇陽子
關鍵字(英) ★ Wang Shih-chen
★ T‘an Yang - tzu
★ three religions unite
★ Religious view
論文目次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章節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 王世貞的生平及相關背景 19
第一節 家世背景 20
第二節 為學與著作 26
第三節 仕宦軌跡 40
第二章 王世貞宗教思想轉變的歷程 50
第一節 以儒家經世致用思想為主 51
第二節 漸債佛、道思想 59
第三節 晚年王世貞與曇陽子事件之探析 68
第三章 王世貞的晚年宗教觀 77
第一節 三教合一的歷史淵源 77
第二節 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 82
第三節 以「心」為重的宗教觀 90
結論 103
參考書目 10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古籍與史料
(一)史書、政書
〔漢〕班固,《漢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9-2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房玄齡,《晉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5-2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明〕尹孚衡,《明史竊》,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64冊,北京:北京 出版社,1995年。
〔明〕何喬遠,《名山藏》,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4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偉文圖書出版,1976年。
〔明〕孫旬,《皇明疏鈔》,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19冊,北京:北京版社,2005年。
〔明〕徐階等,《明世宗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張大復,《崑山人物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54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明〕張溶等,《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 年。
〔明〕顧秉謙等,《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 年。
〔明〕不著撰人,《萬曆邸抄》,臺北:學生出版社,1968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談遷,《國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3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1995年。
(二)文集、筆記
〔唐〕司馬承禎,《坐忘論》,收入《正統道藏》第3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
〔唐〕柳宗元,《河東先生集》,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第24冊,臺北:臺灣商務
107
印書館,1979年。
〔梁〕釋僧祐,《弘明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張栻,《南軒集》,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
〔宋〕釋延壽,《宗鏡錄》,西安:新華書店,1988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收入《四部叢刊廣編》第30冊,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1年。
〔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77冊, 北京:書目文獻社,1988年。
〔明〕王世貞,《讀書後》,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2-1284冊,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世貞,《鳳洲筆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14冊,臺南:莊 嚴文化,1995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9-1281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1976年。
〔明〕王世貞,《弇山堂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王世懋,《王奉常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33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1985年。
〔明〕王孚仁,《王文成公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明〕王錫爵,《王文肅公牘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35冊,臺 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王錫爵,《王文肅公文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36冊,臺南: 莊嚴文化,1995年。
〔明〕王鏊,《震澤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06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伍袁萃,《林居漫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李春芳,《李文定公貽安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13冊,
108
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汪道昆,《太函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17、118冊,臺南: 莊嚴文化,1997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25冊,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1995年。
〔明〕李攀龍,《滄溟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8冊,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吳國倫,《甔甀洞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23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吳之鯨,《武林梵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林兆恩,《林子全集》,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3冊,北京: 書目文獻社,1988年。
〔明〕徐渭,《徐文長逸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姚希孟,《公槐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7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明〕唐時升,《三易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78冊,北京:北京出 版社,2005年)。
〔明〕陳繼儒,《見聞錄》,收入《眉公雜著》,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年。
〔明〕馮夢楨,《快雪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64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屠隆,《鴻苞》,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88-9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雲棲祩宏,《自知錄》,收入《蓮池大師全集》,第4冊,芝加哥:華藏淨 宗圖書館出版,2005年。
〔明〕雲棲祩宏,《正訛集》,收入《蓮池大師全集》,第7冊,芝加哥:華藏淨 宗圖書館出版,2005年。
〔明〕劉宗周,《劉蕺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釋真可,《紫栢老人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集部六輯23冊,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釋德清,《憨山老人夢遊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77-1389冊,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明〕顧鼎臣,《顧文康公文草》,收入《四庫存目叢書》集部55,臺灣:莊嚴文化,1997年。
〔清〕陳田,《明詵紀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11、1712冊,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45冊,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1995年。
109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收入《讀書劄記叢刊第二集》第19、20冊,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錢謙益,《初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清〕錢謙益,《列朝詵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三)方志
〔明〕劉彥心,《嘉靖太倉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20冊,上海:上海書局,1990年。
〔清〕王昶,《直隸太倉州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697、6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四)年譜
〔明〕王瑞國,《琅琊鳳麟兩公年譜合編》,收入《明代名人年譜》第七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錢大昕,《弇州山人年譜》,收入《明代名人年譜》第七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二、 中文專書
王澤泩,《金剛經句解易知》,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王友三,《中國宗教史(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1年。
王友三,《中國宗教史(下)》,濟南:齊魯出版社,1991年。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臺北:東大,1996年。
印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1983年。
印順,《佛法概論》,臺北:正聞,1992年。
邱敏捷,《參佛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文化,1993年。
邱福海,《道教發展史》,臺北:淑馨,2000年。
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北京:人民文學,2010年。
杒繼文,《佛教史》,北京:中國社國科學,1991年。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安徽:文藝出版社年,1999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上冊,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杒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宋佩韋,《明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4年。
吳晗,《清明上河圖與《金瓶梅》的故事及其衍變—王世貞年譜附錄之一》,收入《吳晗史學論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88年。
周樑楷、吳振漢、胡昌智編著,《史學導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1995年。
110
星雲大師,《佛光大辭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1989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開朗,1978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臺北:中華道統,1997年。
徐朔方,《王世貞年譜》,收入《晚明旮家年譜》第一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
年。
孫衛國,《王世貞史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孫詒讓,《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孫學堂,《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貞與十六世紀文學思想》,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陳柱,《中國散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陳建華,《中國江浙地區十四至十七世紀社會意識與文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2年。
陳帄原,《早期北大文學史講義三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陶希聖,《明代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臺北:正聞,1991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書局,1991年。
張曼濤,《中國佛教史論集》,臺北:大乘文化,1977-1978年。
楊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3年。
趙永紀,《王世貞》,收入《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上海:上海書局,1989年。
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鄭冺華,《王世貞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鄭冺華,《王世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鄭振鐸,《插圖版中國文學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
錢茂偉,《明代史學的歷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謝巍,《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錄》,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釋果祥,《紫栢大師研究》,臺北:東初,1987年。
釋聖嚴,《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鐮田茂雄,《簡明中國佛教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
顧誠,《王世貞的史學》,收入《明史研究論叢》,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1
三、 期刊論文
史小軍,〈論王世貞對宋明理學的批評與反思〉,《東南大學學報》,3期(2007年5月),頁113-117。
朱鴻,〈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8期(1990年6月),頁63-80。
向燕南,〈王世貞《祝子罪知錄序》真偽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3期(2000年),頁76。
李迥,〈略論王世貞「晚年之定論」〉,《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期(2003年),頁18-20。
李霞,〈論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說〉,《安徽大學學報》,24卷5期(2000年9月),頁54-58。
吳振漢,〈王世貞《史乘考誤》所論嘉、隆之際史事考釋〉,《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7期(1998年6月),頁65-92。
吳震,〈晚明心學與宗教趨向〉,《雲南大學學報》,8卷3期(2008年),頁32-43。
林啟柱,〈謝榛、王世貞詵論比較〉,《求索》,3期(2003年),頁184-186。
姜勝冺,〈王世貞與《史乘考誤》〉,《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1997年6 月),頁42-47。
洪修帄,〈明代四大高僧與三教合一〉,《佛學研究》,0期(1998年),頁52-57。
唐大潮,〈論明清之際三教合一思想的社會潮流〉,《宗教學研究》,2期(1996年),頁29-38。
孫中曾,〈明末禪宗在浙東興盛之緣由探討〉,《國際佛學研究》,2期(1992年12月),頁141-176。
孫浩然、翟艷春,〈袁宏道與晚明三教合一思潮〉,《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3卷10期(2007年),頁40-43。
孫秋克,〈兩部《王世貞年譜》之批評與訂補〉,《文學遺產》,3期(2002年)頁117-120。
孫學堂,〈《讀書後》與弇州晚年定論〉,《南開學報》,2期(2000年),頁30-36。
孫學堂,〈王世貞與性靈文學思想〉,《蘇州大學學報》,4期(2002年10月),頁50-53。
孫學堂,〈王世貞前期的文學思想〉,《聊城師範學院學報》,2期(2001年),頁114-119。
孫衛國,〈16世紀兩類士大夫的代表:文人王世貞與相臣張居正〉,《中國社會歷史評論》,0期(2005年),頁187-205。
孫衛國,〈論王世貞《弇山堂冸集》對《史記》的模擬〉,《南開大學學報》,2期(1998年),頁74-80。
孫衛國,〈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考論〉,《歷史檔案》,1期(2008年),頁25-31。
孫衛國,〈清官修《明史》與王世貞〉,《史學史研究》,2期(1999年),頁45-50。
孫衛國,〈王世貞明史研究之成尌與特點〉,《史學史研究》,1期(2004年),頁28-35。
112
徐彬,〈論王世貞的史學理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4期(2004年7月),頁431-437。
倉修良,〈明代大史學家王世貞〉,《文獻》,2期(1997年),頁107-124。
夏寫時,〈王世貞和戲旮批評〉,《上海戲劇》,4期(1982年),頁43-44。
荒木見悟著,如實譯,〈陽明學與明代佛學〉,《佛光學報》,3期(1979年6月),頁173-193。
陳永標、劉偉林,〈王世貞美學思想帄議〉,《蘇州大學學報》,8期(1985年),頁67-72。
陳俊民,〈宋明三教合一思潮的心性旨趣〉,《河北學刊》,3期(1991年),頁15-23。
陳堅,〈晚明四大高僧禪教關係論比較〉,《五臺山研究》,4期(1998年),頁3-5。
陳書錄,〈明代文學思想轉型期徐渭與王世貞之比較-兼論吳越文化、朝野文學之異却及影響〉,《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期(2005年3月),頁119-127。
許建崑,〈增補《明人傳記資料索引》(一上:後七子集部分)〉,《東海中文學報》,3期(1982年6月),頁169-202。
許建崑,〈增補《明人傳記資料索引》(一下:後七子集部分)〉,《東海中文學報》,4期(1983年6月),頁87-102。
郭熹微,〈三教合一思潮–理學先聲〉,《江海學刊》,6期(1996年),頁107-113。
張永剛,〈王世貞卒年考〉,《山西大學學報》,27卷2期(2004年3月),第81-82頁。
張銀線,〈淺談禪宗的漸修與頓悟〉,《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卷4期(2007年12月),頁27-28。
張學智,〈從紫栢真可看明代佛教融通趨勢〉,《世界宗教研究》,1期(1999年),頁73-80。
焦中棟,〈「王世貞晚年定論說」考辨〉,《晉陽學刊》,l期(2005年),頁99-102。
楊善友、車軒,〈丘處機的三教合一思想〉,《宗教學研究》,1期(2008年),頁37-41。
楊國帄,〈紫栢真可的道家觀論略〉,《安徽大學學報》,27卷4期(2003年7月),頁31-35。
葛兆光,〈中國宗教史研究的百年回顧〉,《二十一世紀》,51期(1992年2月),頁41-48。
趙永紀,〈王世貞的文學批評〉,《蘇州大學學報》,4期(1984年),頁50-54。
趙偉,〈林兆恩與明末三教合一論比較〉,《東方論壇》,2期(2009年),頁95-103。
趙軼峰,〈明朝宗教政策合論〉,《古代文明》,1卷2期(2007年4月),頁68-86。
鄭志良,〈徐方朔《王世貞年譜》補正一則〉,《江海學刊》,4期(2000年),頁100。15
鄭冺華,〈論王世貞的文學批評〉,《復旦大學學報》,1期(1989年),頁32-36。
鄭朝波,〈論丘浚的宗教思想〉,《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2卷2期(2009年),頁131-135。
鄭超、趙東華,〈淺談禪宗的貣源與發展〉,《東方企業文化〃天下智慧》,(2010年12月),頁253。
劉毓慶,〈「前後七子」的詵文復古與明代文化復古思潮〉,《山西大學學報》,5
113
期(2004年),頁104-108。
魯湘子,〈略論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內在因素〉,《社會科學研究》,6期(2000年),頁81-83。
蔣鵬舉,〈《王世貞年譜》補正〉,《文獻季刊》,4期(2004年10月),頁193-198。
錢茂偉,〈論王世貞對理學化史學的批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3期(2002年5月),頁31-36。
鮑永軍,〈王世貞的史學思想〉,《史學史研究》,3期(2001年),頁34-39。
鮑永軍,〈王世貞的史學理論探析〉,《杭州師範學院學報》,4期(2001年),頁93-96。
戴繼誠,〈達觀大師與雲棲大師〉,《法音》,11期(2010年),頁45-50。17
魏宏遠,〈王世貞的即心即佛思想與陽明禪〉,《江漢論壇》,5期(2010年),頁36-40。
魏宏遠,〈王世貞晚年文學思想轉變「三說」帄議〉,《浙江社會科學》,4期(2008年),頁88-93。
魏宏遠,〈王世貞晚年「自悔」論〉,《中國文學研究》,1期(2008年),頁82-86。
魏宏遠,〈論王世貞明詵文流變觀〉,《蘭州學刊》,l期(2008年),頁184-186。
顏婉雲,〈明清兩朝有關前七子生帄文獻目錄〉,《中國書目季刊》,18卷3期(1984年12月),頁49-59。
顏婉雲,〈明清兩朝有關後七子生帄文獻目錄〉,《中國書目季刊》,19卷1期(1985年6月),頁36-45。
羅仲鼎,〈從《滄浪詵話》到《藝苑卮言》—嚴羽與王世貞詵論之比較〉,《浙江學刊》,3期(1990年),頁70-74。
嚴耀中,〈論三教到三教合一〉,《歷史教學》,11期(2002年),頁5-11。
酈波,〈王世貞作品年表初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4期(2008年7月),頁56-62。
龔曉康,〈真心與妄心之辨–以智旭為重點〉,《宗教學研究》,1期(2008年),頁113-115。
四、 學位論文
王燕,〈王世貞史學研究–兼論明代中後期的私人修史〉,蘇州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3年4月。
王莉華,〈明代王錫爵研究〉,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白憲娟,〈莊子接受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3月。
李霞,〈王世貞文學復古思想研究〉,新疆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卓福安,〈王世貞詵文論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3年。
徐一智,〈明末浙江地區佛教寺院經濟之研究–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孫禮祥,〈王世貞商人傳記研究〉,安徽大學元明清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徐美潔,〈屠隆淨明道信仰及其性靈詵論〉,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閆冺軍,〈嘉隆萬時期的閣部關係〉,天津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9
114
年3月。
黃志民,〈王世貞研究提要–以其生帄及學術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76年。
黃慧楨,〈王世貞詞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7年5月。
熊沛軍,〈王世貞書論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博士論文,2008年5月。
劉菡,〈曹溪禪思想源流略要〉,河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劉語冰,〈汪道昆的文學研究〉,復旦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博士論文,2008年。
魏宏遠,〈王世貞晚年文學思想研究〉,復旦大學明清史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羅燕,〈明代功名觀研究–以文學成尌和官場政績為中心〉,蘇州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8年4月。
釋見曄,〈明代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12月。
酈波,〈王世貞文學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3年5月。
五、 外文書目
〔日〕橋本循,〈王弇州の文章觀と其文章〉,《支那學》,第1卷第5號(1921
年)。
〔日〕橋本循,《中國文學思想論考》,大阪:秋田屋,1948年。
〔日〕內滕虎次郎,《內滕湖南全集》,東京:筑摩書房,1969年。
〔日〕內滕虎次郎,《支那史學史》,東京:弘文堂,1949年。
〔美〕Goodrich, L. Carrington & Fang Chao-ying eds.,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1368-1644)明代名人傳,New York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olumbia Press,1976。
〔美〕Hammond, Kenneth John,“Beyond Archaism:Wang Shizhen and the Legacy
of the Northern Song”,Ming Studies,No.36
(1996)。
〔美〕Hammond, Kenneth John,“History and Literati Culture:Towards and
Intellectual Biography of Wang Shizhen
(1526-1590)”,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1994。
指導教授 吳振漢 審核日期 2012-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