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30502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3.14.247.159
姓名 陳正字(Cheng-tzu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張三丰生平與思想之研究
(Chang San-feng's Biography Research)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又名君寶、全一。歷元、明兩朝,生卒年不詳,中國史上一位著名道士及武學鼻祖。三丰喜談三教五經、書過目不忘,是位資質頗高的奇人。他曾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今之河南鹿邑縣),後修道太和山(即今之湖北武當山)。
張三丰的出名,與明室的訪求及他高蹈隱逸的行徑有密切關係。他可謂因隱而著,因著名而愈隱,表現出一種類似中國隱士作風的隱仙風範。從明初起,張三丰便受到皇帝的欽重。洪武十七年(1384)、洪武十八年(1385)太祖朱元璋兩次下詔徵張三丰入朝,不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仍無所穫,似乎為故意逃避皇帝的訪求。居於武當山的張三丰,出山雲游,踪跡不定,給尋訪者增添不少麻煩,也讓張三丰這個名字增添了濃厚的神秘色彩。雖洪武二十三年(1390)後,張三丰離開武當山不知所蹤,明成祖仍多次徵召,在給張三丰的御書中表示景仰之情。張三丰存亡,終未可知,明朝諸帝卻屢次詔封,聲名大著。
張三丰的特殊性格,在當時來說,作為對趨炎附勢者,尤其是正一道士中那些以方術迷惑人主、邀取高官厚祿的人的一種否定。作為此類俗流的一個對立面,自有其積極意義,表現出道教精神,也因此為後世所推崇。張三丰一生著作、遺物頗多,為研究其思想言行之重要途徑。且三丰交遊廣闊,其中,他因修道授徒於武當,故武當道教一派至明初發展成與正一派鼎足而立之態。張三丰更是被各雜史小說描寫成武藝高超的傳奇人物,直至今日,對於他的奇聞軼事留下了許多典籍文獻。而關於張三丰傳奇性的一生,也陸續為後世所研究與探討。
摘要(英) Chang San-feng, was born in Liaodong, also known as Jun Bao, Chuan-i. He lived as the Chinese Taoist and a famous founder of martial arts of Wudang school from Yuan to Ming dynasty, whose birthday and death day unknown. He had a photographic memory and advocated “The five classics ” and “ Three religions”. He was an outstanding, high-intelligent person. He ever studied in Taiqing Palace of Luyi (now Luyi County in Henan), preaching in Mt. Taiho afterward (now the Mt. Wudang in Hubei).
Chang San-feng’’s fam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Ming emperor’s admiration for him and his reclusion away from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From the early Ming, he was respected by emperors. From the seventeenth year of Hongwu (1384) to the eighteenth year of Hongwu (1385), Emperor Zhu Yuan-zhang extended his invitation twice to Chang to visit the capital, but could not get any response. Until the twenty-fourth year of Hongwu (1391), he seemed to deliberately evading the emperor’’s visit. Living in Wudang, Chang ’s wandering around the mountains increased the mystery of Chang San-feng. Then he left the Mt. Wudang in the twenty- third year of Hongwu (1390) and disappeared. But, Emperor Ch’eng-tsu called up repeatedly; the imperial edict delivered to him showed the admiration of the emperor. Although Chang San-feng was missing, but he was repeatedly proclaimed by the emperors of Ming Dynasty.
In contrast to those who pursued power eagerly, Chang San-feng was distinguished in his style in that time. Especially he negated the Taoist priests who asked for high position and handsome salary by confusing masters with alchemy. A stream of such customs as the antithes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showing the spirit of Taoism, and thu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revered. Chang San-feng left quite a few writings and relics, which strongly supported the study of his thoughts and deeds. Chang San-feng actually liked to make friends broadly. Wudang Taoist school, among factions, developed by him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played tripartite balance of forces to “Zheng-i Taoism”. Chang San-feng cultivated apprentices in Wudang, he is described by history as a martial arts legend. Until now, the anecdotes about him left literature. So the legendary life of Chang San-feng is continually for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by later generation.
關鍵字(中) ★ 張三丰
★ 君寶
★ 武學鼻祖
★ 武當道教.
關鍵字(英) ★ Chang San-feng.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01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01貳、研究回顧……………………………………………………… ………………02
參、研究方法與進程…………………………………………………… …………04
第二章 元末明初武當道教的發展狀況……………………………………06
第一節 元末明初武當道教的發展…………………………………………… …..06
第二節 明初的道教政策 ……………………………………………… ……..12
第三節 武當開山祖與皇室的互動……………………………………………… ..24
第三章 武當派開山祖-張三丰行誼考…………………… ………. ………31
第一節 張三丰的生平事蹟………………………………..…………………….. ..31
第二節 張三丰的交遊人物…………………………………………………….. …41
第四章 張三丰著作及其思想…………………… ………. …………………52
第一節 張三丰的著作概述及其影響……………………………………………. .52
第二節 「雲水集」解析張三丰之思想……………………………………………61
第五章 張三丰的傳奇與歷史真相…………….…………… ………………75
第一節 筆記小說下的張三丰…………………………………………………… ..75
第二節 歷史與傳奇間之考究 ……………………………………………… ..79
第六章 結論………………………….……………. …………………………….94
附錄 ………………………………………………………………………………..98
一、張三丰年表暨元明道教大事紀………………………………………………..98
二、宋金元明道教各派傳承與武當道教表………………………………………100
三、記載張三丰事蹟之地方志類表………………………………………………102
四、張三丰一生行跡概括圖………………………………………………………104
五、現代小說張三丰考……………………………………………………………109
參考書目………………………………………………………………………… 118
圖表目次
圖一、任自垣〈張三丰傳〉手稿-----印於《大獄太和山志》 …………………36
圖二、明成祖《御制書》—收於《大獄太和山志》 ………………………… 37
圖三、張三丰墨跡 載於《上野有竹齋蒐集中國書畫圖錄》 …………………60
圖四、四川省屏山縣志 攝於《故宮博物院善本書目》 …………………… 61
圖五、(李亦畲手抄《太極拳論》,「郝和本」) …………………………………86
圖六、張用瀚〈張三丰遺跡記〉碑文 ……………………………………………91
圖七、寶雞金臺觀—張三丰遺蹟記碑 ……………………………………………93
圖八、寶雞金臺觀—各朝碑文損毀難辨 …………………………………………93
表一、與張三丰同時期之著名道士及流派……………………………………… 30
表二、張三丰之師承概況表……………………………………………………… 31
表三、張三丰一系傳承列表……………………………………………………… 51
表四、張三丰的著作道義與王重陽「全真」、張宇初「正一」之異同 ………58
表五、張三丰《雲水集》詩文節錄與《全集》原版本比較 ……………………73
表六、武當內家拳傳承圖…………………………………………………………..83
參考文獻 一、主要參考文獻: (按年代作者筆劃排列之)
[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
[宋]李昉,《太平廣記》,收於《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1996。
[宋]張伯端,《悟真篇》,收於《道藏輯要》,臺北:新文豐出版,1977。
[元]李道謙輯,《甘水仙源錄》,收於《正統道藏》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77。
[元]徐世隆等撰,《玄天上帝啓聖靈異録》一卷 ,北京:華夏出版,2004。
[元]秦志安,《金蓮正宗記》,見張繼禹,《中華道藏》47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元]脫脫等,〈陳摶傳〉,《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1974。
[元]陸道和輯,《全真清規》,收於《正統道藏》5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77。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收於《正統道藏》第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77。
[元]劉道明撰,《武當福地總真集》,收於《正統道藏》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77。
[明]王圻撰,《稗史彙編》,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40冊,臺北:莊嚴文化出版,1995。
[明]王圻撰,《續文獻通考》,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1995。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出版,1976。
[明]王世貞、汪云鵬撰,《列仙全傳》,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1。
[明]王鏊著,《震澤長語》,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臺北:廣文書局,1969。
[明]朱元璋,《明太祖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朱元璋,《明太祖御製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65。
[明]朱元璋,〈僧道章〉,《資世通訓》,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935冊,上海:古籍出版,1995。
[明]朱棣撰,《御製真武廟碑》,見張繼禹編,《中華道藏》30冊,北京:華夏出版,2004。
明成祖,《御製書》,收於(明‧任自垣,《大獄太和山志》卷二),見杜潔祥主編,《道教文獻4》,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印行,1983。
[明]朱國楨撰,《皇明史概》,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2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朱謀垔,《畫史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0。
[明]朱睦楔,《萬卷堂書》,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
[明]任自垣,《大獄太和山志》,見杜潔祥主編,《道教文獻》4、5冊,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印行,1983。
[明]任洛等纂修,《遼東志》,見金毓黻輯,《遼海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明]何喬遠輯,《名山藏列傳》,見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何宇度著,《益部談資》,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9。
[明]沈節甫纂輯,《紀錄彙編》,收於《元明善本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明]沈一貫,〈博者張松溪傳〉,《喙鳴文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1995。
[明]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6。
[明]郎瑛,《七類修槁-續稿》,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姚福撰,《清溪暇筆》,收於《紀錄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38。
[明]俞汝楫編,《禮部志稿》,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69-1970。
[明]徐禎卿,《異林》,收於《百部叢書集成20》,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
[明]徐薄等奉敕撰、李東陽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
[明]祝允明撰,《野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
[明]張正常撰,《漢天師世家》,收於《正統道藏.續道藏》5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77。
[明]張宇初著,《道門十規》,收於《正統道藏》5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
[明]張宇初著,《峴泉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陸深撰,《玉堂漫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
[明]陸西星,《方壺外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10。
[明]陳治本等編、劉兆祐重編,〈屏異論〉,《皇明寶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86。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收於《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董倫等修,《明太祖實錄》,臺北:校刊者,1964-1966。
[明]黃瑜撰,《雙槐歲鈔》,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
[明]楊儀,《高坡異纂》,收於《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77。
[明]楊溥,《禪玄顯教編》,收於《叢書集成》,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
[明]鄭曉撰,《今言》,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
[明]鄧士龍輯,《國朝典故》,北京:北大出版社點校本,1993。
[明]談遷撰,《國榷》,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8。
[明]薛應旂,《憲章錄》,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35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録》,見張繼禹編,《中華道藏》46冊,北京:華夏出版,2004。
《天水冰山錄》,收於《叢書集成新編48》,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
《皇明恩命世錄》,收於《正統道藏.續道藏》5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77。
[清]王鴻緒等撰,《明史稿》,臺北:明文書局出版,1991。
[清]王槩撰,《太嶽太和山紀略》,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242冊,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1996。
[清]汪錫齡集,李西月重編 ,《張三豐全書》,臺北:新文豐出版,1978。
[清]范懋敏撰,《天一閣書目》,收於《續修四庫全書》920冊,上海:古籍出版,1995。
[清]姜紹書,《無聲詩史》,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06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查繼佐,《罪惟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清]徐道編撰,程毓奇續撰,《歷代神仙通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 中華書局,1974。
[清]陳銘珪撰,《長春道教源流》,臺北:廣文書局印行,1989。
[清]閔一得、董沛文 主編,《古書隱樓藏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10。
[清]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收於《南雷集》,見《四部叢刊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
[清]黃百家,〈王征南先生傳〉,《學箕初稿》,見《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
[清]黃百家,《內家拳法》,收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
[清]黃宗炎,〈太極圖說辨〉 ,《易學辨惑》,收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
[清]黃虞稷撰,《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1990。
[清]傅維鱗撰,《明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1970。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北京:中華出版社,1985。
[清]劉一明,《道書十二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中研院史研所,《明太宗實錄》,臺北:校刊者,1964-1966。
中研院史研所,《明英宗實錄》,臺北:校刊者,1964-1966。
中研院語史所,《明孝宗實錄》,臺北:校刊者,1964-1966。
中研院史研所,《明世宗實錄》,臺北:校刊者,1964-1966。
白雲觀長春真人編篆,〈消搖墟經〉,《正統道藏.續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1977。
彭文勤等纂編,《道臟輯要》17、1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趙爾巽,〈王來咸傳〉,《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二、 參考書籍
方春陽點校,《張三丰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王宗岳,《太極拳譜》,臺北:大展出版社,1996。
王光德、楊立志,《武當道教史略》,北京:華文出版社,1993。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歷代神仙通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吉岡義豐,《道教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52。
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臺北:博遠出版社,1991。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金庸,《倚天屠龍記》,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三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1997。
卿希泰主編,《中華道教簡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1996。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思想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01。
唐豪、徐震,《太極拳考》,香港:東亞圖書公司,1980。
唐豪、顧留馨,《太極拳研究》,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64。
唐豪,《王宗岳太極拳經王宗岳陰符鎗譜》,臺北:逸文出版,2002。
郝勤著,《道教與武術》,臺北:文津出版,1997 。 陳垣著,《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2。
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1988。
陳全林 點校,《張三丰先生丹道全書》,北京:團結出版社,2008。
陳鑫,《陳氏家乘》,見《陳氏太極拳圖說》,西安:三秦出版,1991。
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臺北:五洲出版社,2009。
張志堅著,《道教神仙與內丹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03。
張廣保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1993。
傅勤家著,《中國道教史》,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黃兆漢著,《明代道士張三丰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黃兆漢著,《中國神仙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董英傑,《太極拳釋義》,台北:華聯出版,1986。
溫肇桐,《元季四大畫家》,上海:世界出局,1945。
楊啟樵,《明代諸帝之崇尚方術及其影響》,香港:新亞書院學術年刊4,1962。
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臺北:中華武術出版社,1931。
鄺國強,《全真北宗思想史》,廣東省: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
蘇勇點校,《易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89。
《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辭海》1999年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三、 中國地方志
(明)吳道邇,《襄陽府志》,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1996。
(明)呂景蒙,《潁州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馬龠,《德安府志》,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清]朱偓、陳昭 ,《郴州總志》,收於《湖南府州縣志》,海口:海南出版,2001。
[清]朱璘纂修,《南陽府志》,收於《新修方志叢刊-河南方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68。
[清]張曾敏、陳琦,《屏山縣誌》,臺北:故宮善本古籍,清乾隆刊本。
[清]張光孝纂,《華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清)崔龍見修、黃義尊纂,《江陵縣誌》六,臺北:臺灣學生出版,1970。
(清)曹秉仁,《寧波府志》,臺北:成文出版,1980。
[清]曹掄彬、曹掄翰 ,《雅州府志》,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清]陶煦纂,《周莊鎮志》,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清]鄂爾泰監修,《貴州通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
[清]劉於義修,沈青崖纂,《陝西通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丁瀚修、張永清纂,《中部縣志》,收於《新修方志叢刊-西北方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68。
王鑑清、向楚纂修,《巴縣志》,見《新修方志叢刊-四川方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68。
田文鏡等纂修,《河南通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538冊,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6。
汪元絅修,《岷州志》,收於《新修方志叢刊-西北方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68。
阿桂、劉瑾之纂修,《盛京通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50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
孟昭章纂修,《泰安縣志》,見《新修方志叢刊-山東方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68。
倪文蔚等,《荊州府志》,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許起鳳、高登科等纂修,《寶雞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8》,西安: 陜西府縣志,1992。
許容、李迪纂修,《甘肅通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5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
黃鎔,《樂山縣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67。
賈恩鈸等,《定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 : 成文出版,1969。
溫縣志編纂委員會,《溫縣志》,河南: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
劉華邦、郭岐熙,《桂東縣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邁柱、夏力恕纂修,《湖廣通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5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
盧漢、霍士廉,《姚安縣誌》,收於《中國西南文獻叢書》37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竇全曾、陳矩 ,《都勻縣誌稿》,成都:巴蜀書社,2006。
《順天府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四、 碩博士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序)
Wong Shiu Hon, ”On The Cult Of Chang San-feng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His Work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Canberra, 1976.
陳文田,〈明初道教正一派天師張宇初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李克揚,〈金庸武俠小說的民族意識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五、 期刊論文
張滿良,〈金台觀碑《張三丰遺跡記》考述〉,寶雞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二期。
湯其領,〈張三丰道教思想探略〉,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1月第一期。
指導教授 王成勉(none.) 審核日期 2011-6-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