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40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5 、訪客IP:18.188.98.148
姓名 盧柏儒(Po-Ju L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瘂弦編輯行為研究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企圖探討瘂弦歷時久遠的文學編輯,希望能夠凸顯瘂弦文學編輯價值。編輯是現代國家文化積澱重要的一環,它通過國家機器意識型態的運作,根據國家機器的性質,而能產生不同的文化內容,傳播於文化場域中。編輯於現代社會中之所以影響深遠,主要原因乃是印刷術的進展,機械複製的時代裡,一項言說能夠被大量地被製造,經無償或廉價銷售的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瘂弦是戰後渡臺一代,既是一位傳奇詩人,更是一位舉足輕重的編輯家,他在台灣的文學編輯歷程,恰恰穿越了臺灣1950 年代到1990 年代,《創世紀》是他與張默、洛夫合作編輯的刊物,《幼獅文藝》與《聯合報‧副刊》則是瘂弦主編,此三份刊物在臺灣文學發展史中,皆有無可取代的文學價值,影響臺灣文化場域極為深遠,它們正可對應臺灣戰後自反共文學、現代文學、鄉土文學到解嚴後的臺灣文學發展。
根據本文的探討,瘂弦因對新詩的熱愛,為新詩傳播,編輯許多與新詩相關的出版品。他對臺灣新詩的貢獻,在於史料的編輯與典範編輯,前者是編輯因政治而禁絕的詩人及其詩作,更運用編輯權力,使其能夠傳播流通於臺灣;後者則是瘂弦守門下的典範編輯,為臺灣文化場域推薦優秀詩篇。以新詩的傳播來說,因為瘂弦的主編文藝雜誌與報紙副刊的關係,獲得了更多的傳播空間。若以文藝雜誌而言,瘂弦對機關刊物出身的《幼獅文藝》貢獻甚多,首先,他不只讓幼獅的視野更開擴,更讓幼獅的文學傳播,走出機關刊物格局,讓現代主義、鄉土文學、海外文音,同時交織於《幼獅文藝》中。瘂弦在承繼朱橋的編輯下,讓現代主義能在《幼獅文藝》中大放異彩。至於鄉土文學,瘂弦的編輯,相較狹義的鄉土文學主張,瘂弦於幼獅中採取的是包容、尊重各自鄉土認知的差異,同時編輯了中國鄉土與臺灣鄉土的文學內容。
報紙副刊,是瘂弦文學編輯影響臺灣最深的出版品。瘂弦接編聯副時正逢鄉土文學論戰及日漸走向後現代社會情境的臺灣。關於鄉土文學論戰的處理,瘂弦一方面達成聯合報的立場,另一方面則自己的主編權力下,編輯出超越聯合報立場的鄉土文學內容。更重要的是,瘂弦接編聯副後,所展現的編輯技藝,在傳統與新變相輔相承的統合下,在後現代情境中,為聯副編輯出文化中國為內涵的文學內容。
摘要(英)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Ya Xian lasted long literary editor, hoping to highlight the value of Ya Xian literary editor. Edi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its ideology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the state machine,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e state apparatus, and can produce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nt, cultural dissemination in the Field. Editing reason influential inmodern society, bu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progress of printing, the era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the discussion can be a lot to be manufactured, sold mining free or cheap way to have a huge influence. Ya Xian was Discrete of postwar generation, both a legendary poet, he is also an important editor. He edited Publications Including to ” Genesis poetry Magazine ” ” Youth literary ” and ” the
Supplements of United Daily News” of edited period during 1950s to the 1990s in Taiwan.
The literary editor items often reflects of the literary editor taste, cleanup edit history of Ya Xian, is showing us the perspective from outside the poetic creation,to mining Ya Xian′s literary concept, he experienced anti-communist literature, modern literature, local literature, post-modern literature etc. He served as poetry editor of Genesis, Literary journal editor of the China Youth Corps System, Two Daily News main editor, Cultural editor who he really is among the effects of the core. He edited the literary contents are fluctu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cultural Field.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the editor years of Ya Xian can be divided into infancy stage, mature stage and the impact stage. In the infancy stage, we can see Ya Xian who reflects by anti-communist and modern literature. The most important outcome of this period is to be a model of modern poetry editor, and Genesis was into poetry top.
The mature stage was in the ”Youth literary” edited period. He followed zhu qiao’s
editor, edited lot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Youth literary, and edited international literary, local literature, hoped that can have more influence. the impact stage is the Supplements of United Daily News period. Ya Xian edited by editors planning to show
his postmodern thinking, bring diverse post-modern literary landscape in Supplements of United Daily News.
關鍵字(中) ★ 瘂弦
★ 編輯行為
★ 創世紀
★ 幼獅文藝
★ 聯副
關鍵字(英) ★ Ya Xian
★ editor
★ Genesis poetry Magazine
★ Youth Literary
★ the Supplements of United Daily News
論文目次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編輯與國家機器之關係 2
二、編輯與文化生產 3
第二節、理論的借鏡與應用 7
一、國族想像的文化敘述 7
二、葛蘭西的霸權概念與傅柯的規訓概念 9
三、布爾迪厄(Bourdieu)的社會學理論 10
四、內容分析法與社會文化研究法 12
第三節、文獻回顧 12
一、詩創作文獻 12
二、文學編輯文獻 13
第貳章、瘂弦的編輯生涯 22
第一節、文藝創作期 22
第二節、文藝雜誌編輯期 23
第三節、文藝副刊編輯期 26
第四節、小結 29
第參章、文藝創作期的編輯 31
第一節、編輯與文學場域的生成 32
一、國家機器與編輯守門 33
二、西方文化霸權的輸入 38
三、國家機器下的編輯與其教育效力 43
第二節、初始的新詩編輯 49
一、《創世紀》編輯編輯情況 49
二、《創世紀》編輯理念 54
第三節、新詩的編輯成果與影響 58
一、早期的典範編輯 58
二、後期的新詩編輯 66
第四節、小結 79
第肆章、文藝雜誌的編輯 81
第一節、機關文藝刊物的編輯面向 82
一、作協的編輯理念 82
二、朱橋的編輯變化 87
三、瘂弦的編輯思考 90
第二節、愛國文藝編輯 93
一、反共書寫編輯 94
二、特載與特稿編輯 101
第參節、現代文學的編輯 106
一、本土現代文學編輯 107
二、文本再詮釋編輯 110
三、海外文藝編輯 111
第四節、鄉土文學編輯 114
一、鄉愁的文學編輯 116
二、鄉野傳奇的文學編輯 116
三、在地的鄉土文學編輯 117
第五節、小節 119
第伍章、文藝副刊編輯 124
第一節、瘂弦編輯《聯合報》副刊分期 124
一、前人賡續期(1977.10-1979.12) 124
二、副刊變革期(1980.01-1987.04) 129
三、後現代的編輯期(1987.05-1997.05) 134
第二節、瘂弦的副刊編輯技藝 139
一、二元相輔的編輯 139
二、後現代的副刊編輯 144
三、嘉年華式的編輯 150
第三節、瘂弦副刊編輯的文學生成 155
一、文化中國的文學生成 155
二、後現代的文學生成 161
三、多元的文學生成 167
第肆節、小結 174
第陸章、結論 180
一、新詩編輯傳播 180
二、前衛的文學編輯 181
三、文化中國的建構 182
參考及徵引文獻 184
瘂弦編輯年表 195
圖表目次
《創世紀》第1 期─第11 期刊行表 52
《天下詩選》「人性的映象」詩刊表 70
瘂弦編輯的禁絕文人內容表 75
《詩學》目錄表 76-77
參考文獻 一、專書
Bob Franklin, Martin Hamer, Mark Hanna, Marie Kinsey & John E. Richardson等 著,諸葛蔚東等譯,《新聞學關鍵概念》,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
Denis McQuai、Sven Windahl著,楊志弘、莫季雍譯:《傳播模式》,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Gerard Delanty著,駱盈伶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知識、權力與自我》臺北:韋伯文化,2009年。
Gramsci著,曹雷雨等譯,《獄中札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年。
James T. Farrell, “An American Dream Girl” by James T. Farrell, New York: The Vanguard Press, Inc., [1950]
Louis Althusser著,陳越編譯,《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長春:吉林出版社,2003年。
Marshall Berman,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Simon & Schuster.
Nicholas Abercrombie, Stephen Hill :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London; New York Penguin Books,2000.
Robert Bocock著,田心喻譯,《文化霸權》,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公司,2006年12月。
Zygmunt Bauman 著,李培元翻譯,《後現代性與政治》,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09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臺北:1952年。
尹雪曼總編纂,《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市:正中,1977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臺灣現代詩史論》,臺北市:文訊雜誌社,1996年。
王惕吾著,《我與新聞事業》,臺北市:聯經,1991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王慶麟,《青年筆陣》,臺北:幼獅文化,1983年。
卡林內斯庫(Calinescu),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J.-C.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著 ; 邢克超譯,《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2年。
皮埃爾.布迪厄著(Pierre Bourdieu) ; 蔣梓驊譯,《實踐感》,南京市:譯林出版社,2003年。
石原慎太郎《野性(やせい)の庭(にわ)》,日本東京:河出書房,1967年。

朱芳玲,《六○年代臺灣現代小說的現代性》,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余光中編譯:《英美現代詩選》臺北市:大林出版社,1970年。
吳東權,《九孔橋》,臺北:立志出版社,1971年。
呂東熹:《政媒角力下的臺灣報業》,臺北市:玉山社,2010年。
沙岡著,胡品清譯,《怯寒的愛神》,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0年。
辛鬱,《地下火》,臺北:陸軍出版社,1974年10月。
奈杰‧達德著,張君玫譯,《社會理論與現代性》,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
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2002年。
林淇漾,《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市:麥田,2001年。
林燿德主編,《天邊的大麥》,臺北市:幼獅雜誌,1994年。
林燿德主編,《最後的麒麟》,臺北市:幼獅雜誌,1994年。
林燿德主編,《最後的麒麟‧小說主編序》,臺北市:幼獅雜誌,1994年。阿君‧阿帕度萊(Arjun Appadurai)著,鄭義愷譯,《消失的現代性》,臺北市:群學出版社,2009年。
哈伯馬斯(Ju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2年。
姜貴著《旋風》,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99年。
封德屏主編,《台灣人文出版社30家》,臺北市:文訊雜誌社,2008年。
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臺北市:文建會,1996年。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李尚遠譯《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臺北市:商周,2008年。
洛夫,《一九七○年詩選》,臺北市:仙人掌,1978年。
洛夫、張默、瘂弦主編《中國現代詩論選》,高雄市:大業書局,1969年。
洛夫等撰,《中國細代詩論選》,高雄市:大業書店,1969年。
紀弦著,《紀弦回憶錄》,臺北市:聯合文學,2001年。
約翰‧杰洛瑞(John Guillory)著,江寧康、高巍譯:《文化資本─論文學經典的建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新處,《今日世界譯叢目錄》,出版地不詳,1976年。
埃里奧特總編,朱伯通譯:《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年。
埃斯卡皮(Robert Esxarpit),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市:遠流出版,1990年。
埃爾.布迪厄著(Pierre Bourdieu),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2010年。
馬丁‧海德格著,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4月。
馬克思‧韋伯著,林榮遠譯,《經濟與社會》,南京:商務書局,1997年。
馬拉末著,劉紹銘譯,《夥計》,臺北:大地出版社,1973年。
馬奎爾著(Dennis McQuail),陳芸芸、劉慧雯譯,《特新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韋伯文化,2003年。
馬森著:《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一書,臺北市:文化生活新知,1991年。
康來新、林水福主編,《喂!你是哪一派?幼獅四十年大系‧文學評論/世界文學卷》,臺北:幼獅雜誌,1994年。
張其昀,《總動員運動概說》,臺北市:中國新聞出版公司,1952年。
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二冊,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
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99年。
張漢良、蕭蕭主編,《半流質太陽》,,臺北市:幼獅雜誌,1994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臺北市:書林出版社,2011年。
張默、向明主編,《八十一年詩》,現代詩季刊社,1993年。
張默、洛夫、瘂弦主編,《七十年代詩選》,高雄市:大業書局,1971年。
張默、張漢良主編,《創世紀四十年總目》,臺北:創世紀詩社:1994年。
張默、瘂弦編,《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市:大業書局,1961年。
笠詩刊編輯委員會編,《時代的眼‧現實之花:《笠》詩刊1-120期景刊本》,臺北市:臺灣學生,2000年。
郭茂倩著,《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再版。
陳芳明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陳芳明著,《臺灣新文學史》,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陳建忠等人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市:麥田出版,2007年。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臺北市:重光文藝,1977年。
陳啟佑、陳敬介主編,《瘂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讀冊文化,2011年。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析論》,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6年。
陳穎青,《老貓學出版:編輯的技藝&二十年出版經驗彙整》,臺北市:時報文
化,2007年。
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據》,臺北市:麥田出版,1994年。
傅柯著,劉北城、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一書,北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彭明輝,《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系》,臺北:稻香出版社,2001年。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市:臺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
覃子豪著,《覃子豪全集》,臺北市: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年。
黃金麟等人主編:《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考查》,臺北市:群學出版社,2010年。
楊選堂等撰,《聯合報五十年》,臺北市:聯合報,2001年。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臺北市:洪範出版社,1981年。
瘂弦,陳義芝主編,《八十六年詩選》,臺北市:現代詩季刊,1997年。
瘂弦,簡政珍編,《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臺北市:創世紀,1994年。
瘂弦、梅新編,《詩學》第一輯、第二輯,臺北市:巨人出版社,1976年。
瘂弦、陳義芝主編,《八十六年詩選》,臺北市:現代詩季刊社,1998。
瘂弦主編,《天下詩選》,臺北市:天下遠見,1999年。
瘂弦主編,《幼獅文藝二十周年目錄索引》,臺北市:幼獅文藝社,1974年。
瘂弦主編,《美麗新世界─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六卷》,臺北市:聯經,1996年。
瘂弦主編,《眾神的花園:聯副的歷史記憶》,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瘂弦、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市:文建會,1997年。
瘂弦等編,《創世紀詩選1954-1984》,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84年。
瘂弦編,《朱湘文選》,臺北市:洪範出版社,1977年。
瘂弦編,《劉半農文選》,臺北市:洪範,1977年。
瘂弦編,《劉半農文選‧校訂跋》,臺北市:洪範出版社,1977年。
瘂弦編,《戴望舒卷》,臺北市:洪範出版社,1977年。
萬胥亭等著、黃瑞祺主編,《現代性 後現代性 全球化》,臺北縣:左岸文祜,2003年。
葉石濤,《葉石濤全集‧台灣文學史綱》17卷評論篇五,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08年。
葉珊,〈紀念朱橋〉,《碧野朱橋當日事》,臺北市:萬宇出版社,1969年。
葛羅斯(Gerald Gross)主編,齊若蘭譯,《編輯人的世界》,臺北市:天下遠見,1998年。
解昆樺,《心的隱喻:文學場域中知識份子的書寫意識》,苗栗縣文化局,2002年12月。
詹明信,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臺北:時報出版,1998年。
廖玉蕙,《走訪捕蝶人》,臺北:九歌,2002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臺北市:麥田出版,2003年。
福永武彥著,余阿勳譯,《草花》,臺北市:晨鐘出版社,1973年。
趙一凡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
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
鄭明娳主編,《記憶的盒子》,臺北市:幼獅雜誌,1994年。
鄭清文,《鄭清文短篇小說集1》,臺北市:麥田,1998年6月。
鄭清文著,《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5》,臺北市:麥田,1998年6月。
鄭樹森,《結緣兩地:台港文壇瑣憶》,臺北市:洪範出版社,2013年。
黎活仁總編,《瘂弦詩中的神性與魔性》,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7年。
蕭蕭主編,《詩痴的刻痕》,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蕭蕭主編,《詩儒的創造‧瘂弦詩作評論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龍彼德,《瘂弦評傳》,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應鳳凰,《五○年代文學出版顯影》,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局,2006年。
聯副編輯委員會,《聯副三十年大系》,臺北市:聯合報,1981-1982年。
薩克文‧伯科維奇主編,《劍橋美國文學史》,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二、期刊
〈「青年節特稿」詩作〉,《幼獅文藝》184期,1969年4月。
〈「雙十禮讚」特稿〉,《幼獅文藝》190期,1969年10月。
〈宣言〉,《現代詩》第1期,1953年02月。
〈編後〉,《文藝創作》,1952年12月1日。
Hassan,Ihab著,陳界華譯,〈朝向一個「後現代主義」的建立〉,《中外文學》
140期,1984年1月。
Maglioila, Robert著,蔡佳瑾、施以明譯〈轉化理論與後殖民言說:論容格之為拉崗、拉崗之為戴希達的後裔〉,《中外文學》236期,1992年1月。
上官予獻詩、李奇茂恭繪,〈救主之歌〉268期,1976年4月。
方思,〈沙脫爾(Jean-Paul Sartre)論文學〉,《文藝創作》第24期,1953年4月。
水雲〈文藝之必要─訪聯副主編瘂弦〉,《新書月刊》第10期,1984年7月。
王拓,〈金水嬸和她的兒子們〉,《幼獅文藝》260期,1975年8月。
王集叢,〈戰鬥文藝提出的意義〉,《幼獅文藝》第2卷第1期,1955年1月。
王禎和,〈那一年冬天〉,《幼獅文藝》第189期,1969年9月號。
王禎和,〈兩隻老虎〉,《幼獅文藝》216期,1971年,12月。
王默人,〈喝酒的晚上〉,《幼獅文藝》第184期,1969年4月號。
本社,〈戰鬥文藝對誰戰鬥?怎樣戰鬥?〉,《幼獅文藝》第2卷第1期,1955年1月。
玄默,〈詩人在大陸〉,瘂弦主編,《幼獅文藝》186期,臺北市:幼獅文藝,1969年6月。
白步記錄,〈藝作談:青年與文藝〉,瘂弦主編,《幼獅文藝》183期,1969年3月。
石原慎太郎,〈伏擊〉,《幼獅文藝》192期,1969年12月。
向明,〈五○年代現代詩的回顧與省思〉,《藍星》詩刊第15號,九歌版,1988年4月。
向陽,〈副刊學的理論建構基礎:以台灣報紙副刊之發展過程及其時代背景為場域〉,《聯合文學》第8卷12期,1992年10月。
朱西甯,〈藍色前線〉,《幼獅文藝》188期,1969年8月。
艾廉,〈關山月─細雨街札記〉,《幼獅文藝》183期1969年3月。
余光中,〈記佛洛斯特〉,《文星》第4卷第1期,1959年5月。
余素,〈自我的救贖者〉,《幼獅文藝》211期,1972年5月。
作者不詳,〈怎樣編副刊〉,《報學》第1期,1953年。
吳東權,〈九孔橋〉,《幼獅文藝》190期,1969年10月。
吳敏顯,〈朝陽花‧第二首:北平‧北平〉,《幼獅文藝》183期,1969年3月。
吳魯芹,〈瑣憶「文學雜誌」的創刊和夭折〉,《傳記文學》第30卷第6期,1977年6月。
吳瀛濤,〈概述光復前的臺灣文學〉,《幼獅文藝》216期,1971年12月。
吳瀛濤,〈概述光復前的臺灣文學〉,《幼獅文藝》221期,1972年5月。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臺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1988年。
李冰,〈返鄉記〉,《幼獅文藝》202期-206期。
李進益,〈直面人生─論契訶夫對鄭清文短篇小說之影響〉,《花連師院學報》
第17期,2003年。
李瑞騰,〈時代巨輪下的軌跡〉,《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3期,1991年1月。
李瑞騰,〈我看幼獅文藝〉,《幼獅文藝》604期,2004年04月。
李樾、張漢良、李永熾、奚密等譯「解構當代─傑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專輯五篇文章,《當代》第4期1986年8月。
沈仲豪,〈談副刊內容〉,《報學》第1期,1953。
沈甸、吳敏顯、傅敏、司徒門、鄭傑光等著,「青年的獻禮祝壽特輯」,《幼獅文藝》191期,1969年11月。
周慶華,〈《文學雜誌》的成就〉,《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3期,1991年01月。
林亨泰,〈關於現代派〉,《現代詩》第17期,1957年3月。
林柏燕,〈評介鄭清文的小說〉,《幼獅文藝》183期,1969年3月號。
林燿德,〈聯副四十年〉,《聯合文學》80期,臺北:聯合文學,1991年9月。
林麗如,〈擴充華文視野的瘂弦〉,《幼獅文藝》604期,2004年4月。
信彊作,阮義忠圖,〈少年引〉,《幼獅文藝》199期,1970年7月。
施善繼,〈水鄉〉,《幼獅文藝》186期,1969年6月。
施琴琴,〈中國時報、聯合報副刊評議專題〉,《書評書目》第66期,1978年10月。
洛夫,〈超現實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幼獅文藝》,1969年6月號。
紀大偉,〈污名身體─現代主義,身心障礙,鄭清文小說〉,《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6期,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4月。
唐小兵,〈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與「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當代》第33期,1989年1月。
唐文標,〈紀德+音樂=?〉,《幼獅文藝》192期,1969年12月。
唐文標,〈越絕〉,《幼獅文藝》186期,1969年6月。
唐文標,〈電影華氏五一度批評之嘗試〉,《幼獅文藝》195期,1970年3月。
奚密,〈解結構之道─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與莊子比較研究〉,《中外文學》第11卷第6期,1982年11月。
孫秀玲,〈出版王國探訪(1):築夢成真─「闖將」沈登恩和他的「遠景」〉,《新書月刊》第2期,1983年11月。
尉天驄,〈論中國新詩的發展〉,瘂弦主編,《幼獅文藝》186期,臺北市:幼獅文藝,1969年6月。
張道藩,〈一年來自由中國文藝發展〉,《文藝創作》第9期,1952年1月。
張錦郎,〈有關報紙副刊的評論分類索引〉,《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
張默,〈悠然坦直話《年度詩選》〉,《臺灣詩學年度詩選觀察》第34期,2001年3月。
張默,〈創世紀的路向(代發刊詞)〉,《創世紀》創刊號,1954年10月。
張默,〈從〈美麗的市聲〉到〈波浪啊〉─聯合副刊策劃各種〈新詩特輯〉探微〉,《創世紀詩雜誌》151期,2007年6月。
張默,〈創世紀的路向(代發刊詞)〉,《創世紀》創刊號。
張默,〈發現好詩,向超現實借火〉,《創世紀》145期,2005年12月。
梁其姿、黃道琳,〈瞄準當代的中心─米修‧傅柯MicheFaoult(1926-1984)〉,《當代》第1期,1985年5月。
梅家玲,〈夏濟安、《文學雜誌》與臺灣大學─兼論臺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臺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
莊志煌,〈吾鄉吾土〉,《幼獅文藝》183期,1969年3月。
郭兀,〈熊腹下〉,《幼獅文藝》198期,1970年7月。
陳光興,〈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與後現代主義〉,《當代》第16期,1987年8
月。
陳芳明,〈海外作家五四座談會〉,《聯合報》,1978年5月27-28日,12版。
陳俊啟,〈重估梁啟超小說觀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
陳建忠,〈「美新處」(USIS)與臺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臺、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第52期。
陳建忠,〈反共作家?鄉土作家?或現代主義作家?--朱西甯文學研究史小考〉一文,《文史臺灣學報》第4期,2012年6月。
陳惠齡,〈空間圖式化的隱喻性─台灣「新鄉土」小說中的地域術寫美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年10月。
麥穗,〈藍星閃耀五十年─兼談藍星《週刊》、《詩頁》編目感覺〉,《藍星詩學》第24期。
焦慧蘭,〈幼獅文藝四十年大事記要(初稿)〉,《幼獅文藝》484期,1994年4月號。
焦慧蘭,〈幼獅文藝四十年大事記要(初稿〉,《幼獅文藝》485期,1994年05月。
番草,〈關於詩的理論〉,《新詩週刊》第4期,1951年11月26日。
程之行,〈我國報紙副刊的過去、現代與將來〉,《新聞學研究》第7期,1971年5月。
菲爾普著,蔡耀明譯,〈傅柯(MicheFaoult)〉,《思與言》,1987年9月。
覃子豪,〈中國現代詩的分析〉,香港:《大學生活》第7卷5期,1961年7月21日。
覃子豪,〈自序〉,《詩的解剖》,藍星詩社,1957年11月
覃子豪,〈新詩向何處去〉,《藍星詩選‧獅子星座號》,1957年8月20日。
覃子豪,〈關於「新現代主義」〉,《筆匯》第21期,1958年4月。
黃伯飛,〈耶魯詩抄〉,《幼獅文藝》243期,1974年3月。
黃志略,〈八仙彩〉,《幼獅文藝》192期,1969年12月。
楊樹清,〈走過風華─《幼獅文藝》半世紀〉,《文訊》213期,2003年7月號。
楊樹清,〈繁花盛景50春:一九五四─二○○四《幼獅文藝》的主編年代〉,《幼獅文藝》第604期,2004年4月。
溫健騮,〈大招─悼屈原,用 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引〉,瘂弦主編《幼獅文藝》186期,1969年6月。
瘂弦,〈我的詩路歷程:從西方到東方〉,《創世紀》,1982年10月。
瘂弦,〈長安才子王獨清〉,《創世紀》第25期。
瘂弦,〈為永恆服役─張默的詩與人〉,蕭蕭主編:《詩痴的刻痕》,臺北市:文史哲,1994年。
瘂弦,〈從西方到東方 我的詩路歷程〉,《創世紀》第59期,1982年10月。
瘂弦,〈從象徵到現代─三十年代以「純文學」對抗「紅文學」的詩人戴望舒先生〉,《創世紀詩刊》第35期。
瘂弦,〈細數文藝三十年〉,《幼獅文藝》604期,2004年4月。
瘂弦,〈當前副刊的困境與突破〉,《報學》第6卷第4期,1980年6月。
瘂弦,〈瘂弦的彩筆〉,《創世紀》第8期,1957年3月。
瘂弦,〈詩人札記〉,《創世紀詩刊》第14期。
瘂弦,〈碧野朱橋幼獅事〉,《幼獅文藝》604期,2004年4月。
瘂弦,〈黌宮的作家〉,《幼獅文藝》181期,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69年1月。
瘂弦著,夏士芬紀錄整理,〈大眾傳播體系中的文學:從副刊說起〉,《自由青年》第707期,1988年7月。
葉笛,〈新世代的旗手─略談石原慎太郎其人及作品〉,《幼獅文藝》192期,1969年12月。
葉嘉瑩,〈談詩歌的欣賞與人間詞話之三種境界〉,《幼獅文藝》186期,1969年6月。
葉維廉,〈嫦娥〉,《幼獅文藝》,1969年10月。
詹姆斯‧法雷爾著,楚茹譯〈覺醒‧譯者前言〉,《幼師文藝》255期,1975年3月。
廖炳惠,〈後殖民與後現代─Homi K Bhabha的訪談〉,《當代》第71期,1992年3月。
廖炳惠,〈解構所有權:波(Edgar Allan Poe)、拉崗(Jacques Lacan)、德希達(JacquesDerrida)、姜森(Johnson)、凌濛初……〉,《中外文學》第135期,1983年8月。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臺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歐美研究》第31卷第1期
趙豫生,〈談《幼獅文藝廿周年目錄索引》〉,《中華文藝》第10卷5期1976年01月。
潘家慶,〈報紙副刊的功能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1期,1975年05月。
編輯語,《聯合報》,1987年51日,第8版。
蔡源煌,〈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後現代理論〉,《文星》第109期,1987年07月。
鄭清文,〈理髮師〉,《幼獅文藝》第184期,1969年4月號。
鄭樹森,〈文學日誌〉,聯合報,1985年1月1日,第8版。
蕭福,〈荒原上的墾拓者─談幼獅文藝二十周年目錄索引〉,《書評書目》第19期,1974年11月。
應鳳凰,〈五○年代文藝雜誌概況〉,《文訊》,2003年7月。
應鳳凰,〈五十年代臺灣文雜誌與文化資本〉,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臺北市:文建會,1996年。
鍾肇政,〈世界文壇的新作家〉,瘂弦主編,《幼獅文藝》184期,1969年4月。
簡薇編選,孫密德攝影,〈偉人的聲音〉,《幼獅文藝》221期,1970年5月。
羅門,〈上昇的河流─悼大詩人屈原〉,瘂弦主編《幼獅文藝》186期,1969年6月。
羅葉,〈中國現代詩壇的一座熄火山─從瘂弦的詩出發〉,《建中青年》第78期,1983年06月。

三、學位論文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成功大學臺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余欣娟,《一九六○年代台灣超現實詩─以洛夫、瘂弦、商禽為主》,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文論,2002年。
吳秀鳳,《中文報紙唱導文類之研究:以聯合報副刊「極短篇」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碩士論文,1996年。
呂東熹,《臺灣戰後民營報業發展的歷史結構分析--以自立晚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汪淑珍,《林海音及其出版事業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林淇漾,《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聯性研究─以七○年代台灣報紙副刊的媒介運作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
施英美,《〈連合報〉副刊時期(1953-1963)的林海音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
施惇怡,《從報紙副刊的內容看副刊功能的面貌─以解嚴後四家報紙副刊為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論,1998年。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論,2008年。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厚合,《文化翻譯下的現代主義:以朱橋主編之《幼獅文藝》為中心》,臺南: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論文,2012年7月。
陳政彥,《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年。
陳義芝,《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析論》,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6月。
黃怡菁,《《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解昆樺,《論臺灣現代詩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劉正偉,《早期藍星詩社研究1954-1971》研究,佛光大學文學所博士論文,2012年。
劉志宏,《一九五○、六○台灣軍呂詩歌的空間書寫─以洛夫、瘂弦、商禽為考察對象》,佛光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臺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賴雅俐,《瘂弦的音韻風格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張瑞欣,《瘂弦詩歌書寫策略:鄉愁、異鄉、現實關懷》,元智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四、報紙與其他
〈文化出擊7〉編輯語,《聯合報》,1979年4月6日,12版。
─〈中部「流行」皮膚病查係「劣油」在作怪〉,《中國時報》,1979年10月7
日,第3版。
─〈告全國軍民同胞書〉,《中央日報》,1952年1月1日;《總統府公報》,327
號,1版。
─〈念大陸萬里河山,兩幅巨畫今展珠─西門圓環今舉行「現代詩展」〉,《聯
合報》第八版,1996年3月29日。
─〈食油中加入多氯聯苯,食用後引起皮膚怪病〉,《聯合報》,1979年十月7
日,3版。
─〈深度報導〉,《中國時報》,1995年2月24日,第23版。
─〈現階段展開文藝戰鬥工作要點〉,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104次會議
紀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庫藏史料,1954年10月29日。
─〈發刊詞〉,《新詩週刊》第一期,《自立晚報》第三版,1951年11月5日。
─〈黑娃娃發育比較慢〉,《聯合報》,1982年2月24日,第3版。
─〈遺害下一代〉,《聯合報》,1989年4月17日,第3版。
─「革命薪傳 永恒讚歌 蔣公逝世四週年紀念畫展」,《聯合報》第14、15版。
司馬桑敦,〈海上藝壇:一九五七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金得主 現代叛徒‧卡謬〉,《聯合報》,1957年10月28日,第6版。
余光中,〈青春不朽─憶《幼獅文藝》的三位獅媽〉,《幼獅文藝》第604期,2004年4月。
吳念真,〈黑嬰傳奇〉,《聯合報》,1980年1月26-27日,第8版。
吳相湘,〈心影錄‧鐵水人來馬河夢:前線敵後─抗戰軍營生活憶往〉,《聯合報》,1978年5月20日,第12版。
吳望堯,〈越共煉獄九百天 一個現代詩人的見證〉,《聯合報》第3版、影視綜藝版、萬象版。
杜十三,〈第三波文學:聆「聯副之聲」有感〉,《聯合報》,1988年1月23日,23版。
紀弦,〈八駿圖聯副專題詩展「序八駿圖」〉,《聯合報》,1978年02月06日,12版。
林英二,〈裝潢天地:新的古典 後現代主義〉,《聯合報》,1986年3月16日,12版。
林載爵,〈五四與臺灣新文化運動〉,《聯合報》,1979年4月26-28日,12版。
思果,〈心影錄‧鐵馬水河人構來:到今天還在做的惡夢─抗戰的回憶〉,《聯合報》,1978年5月11日,第12版。
高大鵬〈垃圾〉,《聯合報》,1978年6月1日,12版。
張漢良,〈現代詩的回顧與展望〉,《聯合報》,1979年02月21-22日,第12版。
覃子豪,《藍星詩刊‧刊前語》,《公論報》第6版,1954年6月17日。
黃武忠,〈寶刀凋零聲聲嘆,憶聯副「寶刀集」〉,《聯合報‧副刊》,1996年11月12日,第37版。
楊國輝,〈胖子變瘦子 抽脂行不行〉,《聯合報》,1998年3月24日,第43版。
碧野,〈關於「暴君焚城錄」〉,《聯合報》,1953年5月26日,第6版。
澎湃,〈是非功過論副刊〉,《文壇月刊》第222期,1978年12月。
編語,〈卡謬著:「來客」 請注意明日星期小說〉,《聯合報》,1958年1月25日,第6版。
編語,〈聯副徵稿:全民寫作〉,《聯合報》,1995年2月06日,第33版。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http://www3.nmtl.gov.tw/Writer2/book_search.php。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官方網站:http://www.uiowa.edu/~iww/about.htm。

指導教授 李瑞騰 審核日期 2015-1-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