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401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5 、訪客IP:3.143.17.127
姓名 黃婉儀(Huang Wan Y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明清戲曲散齣選本考論
(An Evidential Research on the Anthologies of Ming Qing Xiqu Plays)
相關論文
★ 明末清初私人養優蓄樂之探討──以李漁家班為例★ 「士不遇」與「崇俠尚奇」:論唐俠女在明戲曲中的改編
★ 《琵琶記》與明代社會★ 桃園縣國中戲劇教育之研究
★ 白樸及其《牆頭馬上》研究★ 論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
★ 舊京城 新曙光 論1930年代的齊如山與北平國劇學會及其期刊★ 劇與詩的競合──《王西廂》戲劇性價值之研究
★ 杜麗娘形象的心理解讀——「情慾」與「道德」的情感矛盾★ 王驥德與李漁戲曲論著之比較初探
★ 爭鳴出版業──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個案研究★ 政治、宣傳、文藝、美學──中國大陸「十七年」戲曲論爭研究
★ 延續與創新——新編崑劇音樂研究★ 川劇《洞庭配》之研究
★ 論王季思中國古典悲劇的觀念:以《趙氏孤兒》為研究重點★ 《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接受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本文擇取傳世四十五種明清戲曲散齣選本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有三,首先是考證諸選本的文獻資訊,分析其屬性,理繹其編選理念、甄擇方向、編選作法、特色等。其次是釐析散齣選本三種類型的特質及其變化過程。第三,簡述明清戲曲散齣選本發展的歷史。
本文架構是將明清戲曲散齣選本分為六個時期,一章一時期進行研究。
第一章 萌生期 明嘉靖三十二年至萬曆二十九年(1553-1601)
第二章 發展期 明萬曆三十年至萬曆四十七年(1602-1619)
第三章 完善期 明泰昌元年至崇禎十七年(1620-1644)
第四章 繁盛期 明崇禎至清順治十八年(1628-1661)
第五章 速變期 清康熙元年至乾隆六十年(1662-1795)
第六章 衰微期 清嘉慶元年至宣統三年(1796-1911)
本研究希望和過去的研究對話,重新理解議題,重構問題視域。
摘要(英) This study is a research upon the remainingforty-five types of anthologies of selected xiquplays, conducted to fulfill three core purposes.

Firs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ecise classification for the selected xiqu plays according to their concepts, directions, genres, methods, and respective attributes through thorough textual analysi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analyses the three distinctive categories of the anthologies of selected xiqu plays, by understand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y of development, to finally, interpret the overall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the anthologies of selected xiqu plays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is study segregates the anthologies of selected xiquplays into 6 periods, further discussing each period under each corresponding chapter:

Chapter1: The Rise 1553-1601 A.D. (from Ming Jiajing 32nd to Wanli 29th)
Chapter2: The Development 1602-1619 A.D. (from Ming Wanli 30th to Wanli 47th)
Chapter3: The Maturity 1620-1644 A.D. (from Ming Taichang 1st to Chongzhen 17th)
Chapter4: The Prosper 1628-1661 A.D. (from MingChongzhen to Shunzhi 18th)
Chapter 5: The Distortion 1662-1795 A.D. (from Qing Kangxi 1st to Qianlong 60th)
Chapter 6: The Decline 1796-1911 A.D. (from Qing Jiaqing 1st to Xuangtong 3rd)

This study wishes to carry out a conversation with previous studies, and approach the designated issue under a reconstructed perspectives.
關鍵字(中) ★ 戲曲選本
★ 戲曲散齣選本
★ 戲曲文獻學
關鍵字(英) ★ anthology of selected xiqu plays
★ anthology of selected xiqu scenes
★ Chinese drama philology
論文目次 目 錄
凡例i
緒論1
壹 研究背景1
貳 研究題目、研究範疇、研究對象7
叁 文獻回顧與評述8
一、考證類8
二、闡釋類12
肆 研究目的與全書架構14
第一章 萌生期 17
第一節  第一種《風月錦囊》17
壹 編選觀念、選域、屬性19
貳 選刊型態與常見題材22
叁 編選作法及連帶情況25
肆 運用場域35
第二節  第二種《大明天下春》38
壹 編選理念40
貳 俗曲45
叁 品質精良46
第三節  第三種《樂府萬象新》48
壹 編選理念49
貳 特色50
壹 和《樂府萬象新》的關係55
貳 編選理念56
叁 編輯特色57
第五節  第五種《樂府菁華》61
壹 和《樂府玉樹英》的關係61
貳 編選理念63
叁 品質64
第六節  第六種《徵歌集》67
壹 插圖與刊年67
貳 和《賽徵歌集》的關係68
叁 屬性71
第七節  第七種《大明春》73
壹 編選理念74
貳 特色75
叁 「同劇異名」和「同齣異名」79
肆 分段標目80
第八節  第八種《冰壺玉屑》83
壹 上下層戲曲散齣殘文考述84
貳 中層俗曲殘文考述86
叁 刊年、篇幅、聲腔87
小結90
第二章 發展期94
第一節  第九種《樂府紅珊》94
壹 地域環境、戲曲出版文化影響編選理念96
貳 著墨崑腔的多聲腔選本101
一、聲腔106
二、題材單一107
三、戲碼108
第三節  第十一種《詞林落霞》111
一、刊年114
二、劇目115
三、部分選齣是摘抄劇作121
四、題材121
五、選文特色123
第四節  第十二種《詞林一枝》126
壹 刊行時間127
貳 選目128
叁 選文130
第五節  第十三種《八能奏錦》134
壹 出版過程與編選作法135
貳 特色136
第六節  第十四種《玉谷新簧》138
壹 成書過程複雜140
貳 選文特色143
叁 獻疑145
第七節  第十五種《摘錦奇音》 149
壹 編選作法、編選理念 150
貳 特殊版本/演法 151
第八節  第十六種《堯天樂》154
壹 編選理念154
貳 簡短版與刊錄偏向155
第九節  第十七種《徽池雅調》157
壹 簡短版與刊錄偏向158
貳 獨有選齣、特殊版本160
小結161
第三章 完善期164
第一節  第十八種《萬壑清音》164
貳 獨有選齣167
叁 插圖168
第二節  第十九種洞庭蕭士編《綴白裘三集》170
壹 初刊時間與李藏本書況173
貳 內容174
叁 出版動機、編選作法、甄擇方向、功能效用186
肆 屬性:跨類別、跨類型的複合型選本187
伍 獨有選齣196
第三節  第二十種《怡春錦》200
壹 創新的編選策略201
貳 選收標準205
叁 屬性:跨類別、跨類型的複合型選本205
肆 訴求對象及雅致設計207
第四節  第二十一種《纏頭百練二集》212
壹 「情色專輯」的調整214
貳 戲曲的體製和曲體文學的發展215
第五節  第二十二種《玄雪譜》217
壹 出版動機、選源、選收標準、預設用途217
貳 評價符號、評語220
叁 插圖形式特殊222
第六節  第二十三種《新鐫歌林拾翠》224
壹 釋文獻226
貳 出版動機、選源、編選作法、選域、甄擇方向、選收標準、訴求對象、預設用途230
叁 題材集中在豔情233
肆 釋評語234
小結259
第四章 繁盛期262
第一節  第二十四種《時調青崑》262
壹 編選理念265
貳 簡短版與刊錄偏向269
叄 青陽腔選文特殊現象270
第二節  第二十五種《方來館合選古今傳奇》273
壹 序文考述281
貳 刊年、抄配情況286
叁 屬性:跨類別的複合型選本289
肆 選齣特色290
第三節  第二十六種《萬錦清音》297
一、抄配情況300
二、屬性:跨類型、跨文類的複合型選本301
三、和《方來館合選古今傳奇》的關係301
四、編選理念302
第四節  第二十七種鬱岡樵隱編《新鐫綴白裘合選》306
壹 選源、編選作法、甄擇方向、編選目的、屬性307
貳 和《徵歌集》的關係308
叁 推廣性質的讀本309
第五節  第二十八種《賽徵歌集》311
一、成書過程、刊年311
二、修編與屬性312
第六節  第二十九種《萬曲合選》314
一、重視情節獨立完整317
二、滾調特徵不明顯318
三、介白過簡318
第七節  第三十種《千家錦》321
一、重視情節完整性324
二、介白過簡324
第八節  第三十一種《來鳳館精選古今傳奇》327
一、目錄與戲碼328
二、戲曲散齣的編選理念、編輯作法、選源、甄擇方向、選收標準333
三、屬性:跨文類的複合型選本336
四、特色:呈現崑腔散齣「串本」演出方式337
第九節  第三十二種《萬錦嬌麗》340
一、屬性:複合型選本342
二、和《方來館合選古今傳奇》的關係342
第十節  第三十三種《歌林拾翠》344
一、呈現串本演出方式345
二、選刊老劇作的串本,以規模攻佔市場346
第十一節  第三十四種《樂府歌舞台》348
一、輯選方向354
二、曲文、滾唱沒有清楚區分355
三、科介過簡358
四、有些選齣是摘抄劇作361
壹 版本、刊年、劇目362
貳 出版動機、甄擇方向、編刊作法、運用場域368
叁 特色371
小結377
第五章 速變期 382
第一節  第三十六種《千家合錦》382
第二節  第三十七種《萬家合錦》385
第三節  第三十八種《崑弋雅調》386
壹 和《時調青崑》的關係391
貳 特色392
第四節  第三十九種玩玉樓主人重輯《綴白裘全集》399
一、和《醉怡情》的關係404
二、聲腔404
三、劇目405
第五節  第四十種石渠閣主人編《綴白裘全集》406
一、序文406
二、選目409
三、編選作法與選文性質、特色414
第六節  第四十一種石渠閣主人編《續綴白裘》416
一、序文417
二、選目417
三、編選作法與選文性質、特色421
第七節  第四十二種錢德蒼編《綴白裘》423
壹 出版動機424
貳 錢德蒼的編刊與設計424
叁 鴻文堂書坊盜版434
肆 政治介入:四教堂與集古堂共賞齋系統434
伍 因應官方政策的民間書坊刊本:學耕堂改輯系統437
陸 合綴本系統439
柒 重組本440
第八節  第四十三種《清音小集》442
一、特色445
二、獻疑447
小結449
第六章 衰微期454
第一節  第四十四種劉赤江編《續綴白裘新曲九種》454
一、屬性457
二、甄擇方向458
第二節  第四十五種鍾駿文編《新綴白裘第一集》461
一、屬性462
二、甄擇方向463
小結465
結 論466
壹 文獻資訊考證成果466
貳 明清戲曲散齣選本的三種類型469
叁 明清散齣選本的發展480
參考書目484
參考文獻 一、 戲曲總集、別集、選集
(一)原書(依原書出版時間排序)
〔明〕佚名編:《徵歌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刻本。
〔明〕佚名編:《冰壺玉屑》 ,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刻本。
〔明〕紀振倫編:《樂府紅珊》,英國大英博物館圖書館藏清嘉慶五年積秀堂覆刻本。
〔明〕豫章湯顯祖編:《詞林落霞》,韓國檀國大學校粟谷紀念圖書館藏明萬曆間余楚珩刻本。
〔明〕止雲居士編:《萬壑清音》,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四年刻本。
〔明〕洞庭蕭士編:《綴白裘三集》,李希海嘉趣簃藏明刊清修本。
〔明〕方汝浩編:《纏頭百練二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三年序刊本。
〔明〕何約編:《新鐫歌林拾翠》,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
〔明〕何約編:《新鐫歌林拾翠》,浙江圖書館總圖藏明刻清修本。
〔明〕何約編:《新鐫歌林拾翠》,浙江圖書館孤山分館藏明刻清修本。
〔明〕玉茗堂主人點輯:《方來館合選古今傳奇》,中國國家藝術研究院圖書館藏明刻本。
〔清〕方來館主人點校:《萬錦清音古今傳奇》,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刻本。
〔清〕方來館主人點校:《萬錦清音古今傳奇》,首都圖書館藏清刻本。
〔清〕佚名編:《新鐫南北時尚樂府雅調萬曲合選》,傅惜華舊藏、中國國家藝術研究院圖書館藏清刻本。
〔明〕鬱岡樵隱、積金山人編:《新鐫綴白裘合選》,馬廉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刊清修本。
〔清〕邀月主人編:《來鳳館精選古今傳奇》,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刻本。
〔清〕邀月主人編:《來鳳館精選古今傳奇》,路工舊藏、北京中華書局藏清刻本。
〔清〕菰蘆釣叟編:《醉怡情》,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刻不分卷本。
〔清〕菰蘆釣叟編:《醉怡情》,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刻十卷本。
〔清〕菰蘆釣叟編:《醉怡情》,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刻八卷本。
〔清〕江湖知音者彙選、古潭訂定:《崑弋雅調》,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藏清廣平堂刻本。
〔清〕石渠閣主人編:《綴白裘全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雍正二年最樂堂發兑、友聚堂藏版序刊本。
〔清〕石渠閣主人編:《續綴白裘》,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雍正二年最樂堂序刊本。
〔清〕錢德蒼編:《綴白裘新集合編》,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清乾隆三十二年寶仁堂四編合刊本
〔清〕錢德蒼編:《綴白裘新集合編》,臺灣大學圖書館藏乾隆三十五年寶仁堂六編合刊本。
〔清〕錢德蒼編:《綴白裘新集合編》,首都圖書館藏乾隆三十六年寶仁堂本。
〔清〕錢德蒼編:《綴白裘新集合編》,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藏乾隆四十二年鴻文堂本。
〔清〕錢德蒼編:《綴白裘新集合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七年集古堂共賞齋本。
〔清〕錢德蒼編:《綴白裘新集合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乾隆四十七年學耕堂本。
〔清〕錢德蒼編:《綴白裘新集合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乾隆五十二年增利堂本。
〔清〕錢德蒼編:《綴白裘新集合編》,中國國家圖書館嘉慶十五年五柳居本。
〔清〕錢德蒼編:《綴白裘新集合編》,南京圖書館藏嘉慶十八年集古堂本。
〔清〕錢德蒼編:《綴白裘新集合編》,臺灣中央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道光三年共賞齋巾箱本。
〔清〕錢德蒼編:《綴白裘新集合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合綴本。
〔清〕錢德蒼編:《綴白裘新集合編》,蘇州大學圖書館藏桂月樓重組本。
〔清〕佚名編:《清音小集》,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清〕佚名編:《清音小集》,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藏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清〕劉赤江編:《續綴白裘新曲九種》,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藏清咸豐元年青蓮堂刻本。
〔清〕鍾駿文編:《新綴白裘第一集》,南京圖書館藏清刻本。

(二)景印本(依景印本出版時間排序)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編:《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編:《古本戲曲叢刊二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編:《古本戲曲叢刊三集》,上海: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九集》,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明〕劉君錫編:《樂府菁華》,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萬曆二十八年三槐堂玉會雲刻本影印。
〔明〕景居士編:《玉谷新簧》,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萬曆三十八年劉次泉刻本景印。
〔明〕襲正我編:《摘錦奇音》,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萬曆三十九年敦睦堂張三懷刻本景印。
〔明〕黃文華編:《詞林一枝》,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萬曆間福建葉志元刻本景印。
〔明〕黃文華編:《八能奏錦》,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萬曆間愛日堂蔡正河刻本景印。
〔明〕程萬里、朱鼎臣、葆和等編:《大明春》,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萬曆間福建金魁刻本影印。
〔明〕潭水燕石居主人編:《徽池雅調》,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萬曆間潭水燕石居主人刻本景印。
〔明〕殷啟聖編:《堯天樂》,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萬曆間福建熊稔寰刻本景印。
〔明〕黃儒卿編:《時調青崑》,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末四知館刻本景印。
〔明〕紀振倫編:《樂府紅珊》,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英國大英博物館圖書館藏清嘉慶五年積秀堂覆刻本景印。
〔明〕方汝浩編:《怡春錦》,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齊如山舊藏、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明崇禎間刻本景印。
〔清〕玉茗堂主人編:《萬錦嬌麗》,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刻本景印。
〔清〕佚名編:《歌林拾翠》,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康熙覆刻本景印。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編:《古本戲曲叢刊五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徐文昭編:《風月錦囊》,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明嘉靖三十二年詹氏進賢堂改輯重刻本影印。
〔明〕佚名編:《賽徵歌集》,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藏清覆刻本景印。
〔明〕止雲居士編:《萬壑清音》,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日本昭和十四年東方文化研究院京都研究所抄本。
〔明〕鋤蘭忍人選輯:《玄雪譜》,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明刻本景印。
〔清〕菰蘆釣叟編:《醉怡情》,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齊如山舊藏、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初刻本景印。
〔清〕佚名編:《樂府歌舞臺》,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清初鄭元美刻本景印。
〔清〕佚名編:《千家合錦》,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清初姑蘇王君甫刻本景印。
〔清〕佚名編:《萬家合錦》,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清初姑蘇王君甫刻本景印。
〔明〕佚名編:《新刻增補戲隊錦曲大全滿天春》,收入龍彼得編《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臺北:南天書局,1992年,據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二年翰海李碧峯陳我含刻本景印。
〔明〕黃文華編:《新鍥精選古今樂府滾調新詞樂府玉樹英》,收入李福清、李平編:《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丹麥哥本哈根皇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七年余紹崖刻本影印。
〔明〕阮祥宇編:《梨園會選古今傳奇滾調新詞樂府萬象新》,收入李福清、李平編:《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丹麥哥本哈根皇家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劉齡甫刻本影印。
〔明〕佚名編:《精刻彙編新聲雅襍樂府大明天下春》,收入李福清、李平編:《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奧地利維也納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刻本影印。
首都圖書館編:《明清抄本孤本戲曲叢刊》,北京:首都圖書館文化服務部,1995年。
〔明〕佚名編:《新刻增補戲隊錦曲大全滿天春》,收入龍彼得編《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據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二年翰海李碧峯陳我含刻本景印。
吳書蔭編:《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黃仕忠、金文京、喬秀岩編:《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一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清〕菰蘆釣叟編:《醉怡情》,收入《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齊如山小說戲曲文獻彙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據齊如山舊藏、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初刻本景印。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古本戲曲叢刊六集》,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
〔明〕佚名編:《新鐫樂府時曲千家錦》,收入陳志勇編《明清孤本戲曲選本叢刊》第一輯,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據蕭伊緋藏明刻本景印。

(三)校註本、排印本(依出版時間排序)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孫崇濤、黃仕忠箋校:《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高洪鈞:《馮夢龍集箋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黃婉儀編註:《彙編校註綴白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7年。

二,古人著作(依朝代、出版時間排序)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明〕湯來賀:《內省齋文集》,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收入《歷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黃文暘著、董康等校訂:《曲海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徐珂:《清稗類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慶桂:《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佚名:《傳奇彙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
〔清〕崑岡等修、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王奕清:《康熙曲譜》,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三,近人著作(依出版時間排序)
王古魯:《明代徽調戲曲散齣輯佚》,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日]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代戲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傅惜華:《明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年。
羅錦堂:《錦堂論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傅芸子:《白川集》,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年。
傅惜華:《清代雜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中國戲曲研究院輯校:《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十),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杜信孚,《明代版刻綜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路工:《訪書見聞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蔡毅編:《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么書儀等編:《中國文學通典:戲劇通典》,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0年。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孫楷第著、戴鴻森校次:《戲曲小說書錄解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王兆乾、班友書總編,安徽省藝術研究所、安慶市黃梅戲研究所等合編:《青陽腔劇目匯編》,安慶:安慶日報社印刷廠,1991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周傳家︰《中國古代戲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臺北:臺灣商務,1994年。
盧前︰《明清戲曲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謝伯陽編:《全明散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林鋒雄:《中國戲劇史論稿》,臺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
曾影靖、黃兆漢:《清人雜劇論略》,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臺北:揚智書局,1995年。
姚文放:《中國戲劇美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吳梅:《南北詞簡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廖奔:《中國劇場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蔡孟珍:《曲韻與舞台唱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以曲牌體戲曲為範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王季思:《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王學奇、王靜竹撰著:《宋金元明清曲辭通釋》,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9年。
丘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汪詩佩:《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泉州傳統戲曲叢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
孫崇濤、黃仕忠:《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孫崇濤:《風月錦囊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陳芳:《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緖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廖藤葉:《中國夢戲研究》,臺北:學思出版社,2000年。
錢南揚:《戲文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左鵬軍:《近代傳奇雜劇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杜信孚、杜同書著,《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發行,2001年。
孫崇濤︰《南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繆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羅麗容:《清人戲曲序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許子漢:《元雜劇的聲情與劇情》,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華瑋:《明清婦女戲曲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黃鎮偉:《中國編輯出版史》,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周貽白︰《中國戲曲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王廷信:《崑曲與民俗文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硏院文哲所,2005年。
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周育德:《崑曲與明清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苗懷明:《二十世紀戲曲文獻學述略》,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高禎臨:《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劉禛、謝雍君:《崑曲與文人文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插圖珍藏增訂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黃仕忠:《戲曲文獻研究叢稿》,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劉天振:《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朱家溍、丁汝芹:《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北京:中國書店,2007年。
吳蕙芳:《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曾永義:《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陳芳:《花部與雅部》,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汪超宏:《明清浙籍曲家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胡忌:《菊花新曲破:胡忌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孫崇濤:《戲曲文獻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程華平:《明清傳奇編年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趙山林:《中國戲曲傳播接受史》,上海:上海人民,2008年。
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清代編,合肥:黃山書社,2008 年。
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明代編,合肥:黃山書社,2009 年。
吳新雷:《吳新雷崑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吳平、回達強編:《歷代戲曲目錄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
徐文凱:《有韻說部無聲戲.清代戲曲小說相互改編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徐宏圖:《南戲遺存考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
陸澹安:《戲曲詞語彙釋》,上海:錦綉文章出版社,2009年。
馬華祥:《明代弋陽腔傳奇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曾永義:《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周亮:《明清戲曲版畫》,合肥:安徽藝術出版社,2010年。
洪惟助:《崑曲宮調與曲牌》,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
黃仕忠:《日藏中國戲曲文獻綜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魏隱儒:《書林掇英》,北京:國家圖書出版社,2010年。
郭孟良:《晚明商業出版》,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年。
游宗蓉:《明代組劇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王文章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
俞為民︰《中國古代曲體文學格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四輯,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黃仕忠編校:《明清孤本稀見戲曲彙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施德玉︰《板腔體與曲牌體(增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17年。


四,單篇論文(依時間排序)
(杜)穎陶:〈談綴白裘〉,《劇學月刊》第三卷第七期(1934年7月)。
周妙中:〈江南訪曲錄要〉,《文史》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王秋桂譯:〈樂府紅珊考〉,《中外文學》四卷九期(1976年2月)。
劉若愚著、王秋桂譯:〈風月錦囊考〉,《中外文學》五卷九期。(1976年11月)。
顏長珂︰〈讀《再定文武合班綴白裘八編》書後〉,《中華戲曲》第四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周純一:〈談明代零齣戲曲選本——明代零齣戲曲選本之選劇標準、格範與價值〉,《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弘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2月)。
汪效倚:〈關於《詞林一枝》的成書年代——兼談滾調盛行的時間〉,山西師範大學《中華戲曲》第八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
周鞏平:〈談《綴白裘》的副末開場〉,《藝術百家》1997年第二期。
黃仕忠:〈《風月錦囊》刊印考〉,《學術研究》,1998年3月。
鄭國權:〈研究中國戲曲文化史的重要文獻——簡介《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戲曲藝術》1998年第2期。
吳敢:〈《中國古代戲曲選本敘錄》選目〉,《藝術百家》1999年第2期。
吳敢:〈《中國古代戲曲選本‧劇本選集》敘錄(下)〉,《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1999年9月)。
馬孟晶:〈文人雅趣與商業書坊——十竹齋書畫譜和箋譜的刊印與胡正言的出版事業〉,《新史學》第十卷第三期(1999年9月)。
〔日〕根ヶ山徹︰〈乾隆嘉慶閒刊《綴白裘》翻刻版の諸相〉,收入《村山吉廣教授古稀記念中國古典學論集》(東京都:汲古書院,2000年5月)。
金文京:〈湯賓尹與晚明商業出版〉,收入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班友書:〈晚期海外孤本《時調青崑》探析〉,《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台大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十三期(2002年9月)。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一期(2003年9月)。
吳書蔭:〈明代戲曲文學史料概述〉,《文獻》2004年第1期。
李舜華:〈關於風月錦囊性質的幾點考述〉,《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4期。
吳新雷:〈明刻本《樂府紅珊》和《樂府名詞》中的魏良輔曲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3第 1 期。
戴雲:〈劉赤江和他的《續綴白裘新曲九種》〉,《學海》(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2005年第2期。
吳敢:〈說散齣戲曲選本〉,《藝術百家》2005年第5期,總第85期。
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入李孝悌主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黃婉儀:〈隱身的總舵手──明清舞台型散齣選本的編輯〉,《全球化年代的在地展演,2016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臺北:臺灣大學戲劇系暨研究所,2016年10月)。
郭英德、王麗娟:〈《詞林一枝》、《八能奏錦》編纂年代考〉,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研究》,2006年第8期。
黃仕忠:〈日本《舶載書目》所錄中國戲曲考〉,《戲曲文獻研究叢稿》(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6月)。
朱崇志:〈論清代中期戲曲選本的轉型〉,《東莞理工學院學報》第13卷5期(2006年10月)。
郭英德:〈稀見明代戲曲選本三種敘錄〉,《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北京:清華大學)。
孫霞、崔玥,〈論明萬歷年間傳奇選本的文本傳播〉,《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徐州:徐州工程學院,2007年5月)。
黃小榮︰〈明清民間公共知識體系、傳播方式與自身建構〉,《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王裕明:〈《虞初志》刻家吳仲虛生平考辨〉,《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第2期,總第88期(南京: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2008年2月)。
尤海燕:〈國圖本《新鐫歌林拾翠》考〉,《戲曲藝術》第29卷第4期(2008年11月)。
李占鵬:〈英國漢學家龍彼得發現的三種戲曲文獻〉,《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9卷1期(2009年3月)。
孫崇濤:〈古代江浙戲曲刻本考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62期,2009年第3期。
尤海燕:〈兩種折子戲選集《萬錦清音》考辨〉,《四川戲劇》總期第120期,2009年第3期。
杜海軍:〈論戲曲選集在戲曲史研究中的獨立價值〉,《藝術百家》2009年第4期。
〔日〕土屋育子:〈『琵琶記テキストの明代における變遷──弋陽腔系テキストを中心に〉,《研究論文集──教育系‧文系の九州地區囯立大學間連攜論文集》第3卷第1號(2009年10月)。
杜海軍:〈論戲曲選集的戲曲批評與價值〉,《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5卷第5期(2009年10月)。
馬曉霓:〈論《綴白裘》選本的歷史地位〉,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2010年4月。
〔日〕根ヶ山徹:〈《新選南北樂府時調青崑》版本淺說〉,《戲曲學報》第七期(2010年6月)。
馬孟晶:〈「明清的圖譜與版畫」專輯導言〉,《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年6月)。
孫書磊〈南圖藏舊精抄本《歌代嘯》作者考辨〉,《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31卷第3期(2010年8月)。
尤海燕:〈《歌林拾翠》刊刻年代考論——兼論奎壁齋鄭元美的刊刻活動時間〉,中國國家圖書館《文獻》2010年第3期。
鄭守治:〈全本《葵花記》戲文輯考〉,《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2010年10月)。
〔日〕根ヶ山撰、李寅生譯︰〈乾嘉年間《綴白裘》翻刻版諸本研究〉,《古典文獻學論叢(第2輯)》(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12月)。
蕭伊緋:〈孤本《萬曲合選》初考〉,《中國俗文化研究》第七輯(成都:巴蜀書社,2012年7月)。
汪超宏︰〈韓國藏戲曲選本詞林落霞考略〉,《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總224期。
黃婉儀:〈戲曲散齣選本《冰壺玉屑》敘考〉,臺灣大學《戲劇研究》第12期(2013年7月)。
陳志勇:〈稀見明末戲曲選本四種考述〉,《文學遺產》2014年第1期。
曾永義:〈錢德蒼輯《綴白裘》所見之地方戲曲〉,《戲曲研究》第83輯(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2014年12月)。
黃婉儀:〈善弄狡慧?——明清坊刻散齣選本目錄與正文之落差〉,《戲曲研究》第92輯(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2014年12月)。
黃婉儀:〈《新鐫歌林拾翠》考述——兼論文選型散齣選本〉,臺灣大學《戲劇研究》第15期(2015年1月)。
李曉:〈明萬曆戲曲選刊《大明天下春》南戲散齣選考〉,《曲學》第3卷,2015年。
吳新苗:〈一齣戲的流變:從《幽閨記‧曠野奇逢》到〈踏傘〉(扯傘)〉,《戲曲研究》第93輯(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2015年5月)。
董捷:〈日本藏晚明戲曲版畫文獻新證二則〉,《新美術》2016年第 12期(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王春曉:〈明刊戲曲選本《曲響大明春》考論〉,《前沿》第398期(2016年12月)。
黃婉儀:〈洞庭蕭士編"綴白裘三集"考述〉,《戲曲研究》第105輯(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2018年4月)。
任廣世:〈奥地利國家圖書館在綫讀曲劄記〉,《戲曲與俗文學研究》 第五輯(2018年6月)。


五,學位論文(依時間排序)
林秋華:《南管指套〈趁賞花燈〉研究》,臺南: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國語文教育學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張英:《明代南京劇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郭強:《晚明南京戲曲活動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年。
尤海燕:《明代折子戲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4月。
朱芳:《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考釋》,泉州:華僑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王圓圓:《禪真逸史及其續書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趙繼紅:《明萬曆“樂府紅珊”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王輝:《明代中後期福建建陽刊雜誌型戲曲選本研究》,金華: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楊靜亞:《紀振倫及其小說、戲曲編創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王正磊:《明代蘇州刊刻曲本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年。
曹珊妃:《清代以來閩臺梨園戲發展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趙林平:《晚明坊刻戲曲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鄭之雅:《〈思凡〉〈下山〉探賾》,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洛嘉:《風月錦囊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李小彬:《明萬歷間汪氏玩虎軒刻本《琵琶記》版畫及其製作》,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
指導教授 孫玫 審核日期 2019-7-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