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7306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1 、訪客IP:3.139.67.161
姓名 徐靜蘭(Ching-Lan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清代臺灣北部霄裡地區客家七姓移墾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Han Migration of the Seven Hakka Clans to the Xiaoli Region in Northern 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行政法人決策制度設計之研究-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為例★ 陸生來台就學之內容分析-以自由時報、聯合報、大紀元及台灣立報四電子報為例
★ 大專院校學生司法救濟之研究★ 我國國立大學合併政策之內容分析
★ 屏東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 親子語言互動對客語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基隆地區國小學生為例★ 台灣客家意象之實證研究-族群之組間與組內的差異分析
★ 客家族群的家庭價值觀和網絡類型之實證研究:族群之組間與組內的差異分析★ 土地徵收被徵收人之程序與實體權利保障之研究
★ 原客通婚與族群認同─以復興鄉前山為例★ 環保抗爭事件之研究:以三峽瀝青廠為例
★ 1930 年代梅州客家人移民海外歷史印記 -以印尼客屬華僑華人際遇為例★ 兩岸地區人民身分地位之研究:以戶籍制度為中心
★ 國中補救教學政策執行現況及改良途徑之探討─以桃園市為例★ 《從事研究人員兼職與技術作價投資事業管理辦法》制訂與應用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以清代臺灣北部霄裡地區的漢人移墾歷史為研究範圍,從移墾背景、
族群互動、信仰及水圳開發等四大脈絡,深入探討客家七姓從初期移墾到落地生
根於霄裡當地的史實。主要採用歷史研究、文獻分析、田野調查等研究方法,透
過實地訪談、族譜及古文書契等相關史料的蒐集與整理,說明清代臺灣北部霄裡
地區客家七姓的拓墾情形。
本文首先探究霄裡地區人文環境及地理條件,如何吸引漢移民的入墾;漢移
民與霄裡社彼此的互動,如何影響客家七姓的聚落發展,以瞭解客家七姓各家先
祖來臺緣由及各家族人發展,企圖以拓墾、族群互動、水圳開發及三官大帝信仰
等研究議題,深入了解霄裡當地客家七姓的開發歷程與社會組織的運作。
霄裡客家七姓族人在桃園臺地的拓墾歷程中,逐漸凝聚共識,形成當地社會
認同,取代原鄉祖籍認同。霄裡客家七姓聚落的發展過程,亦是當地凱達格蘭族
霄裡社,從原住民社會優勢逐漸轉為漢人優勢的過程。另外,中壢臺地崁崖下湧
泉帶連成一線的霄裡客家七姓聚落,即為今南桃園中壢地區客家人移墾的北界。
此外,霄裡玉元宮奉祀的三官大帝,原屬於霄裡大圳的三官祠所奉祀的神明,之
後形成玉元宮、永昌宮、三元宮與元聖宮等四宮輪祀三界爺爐的祭祀圈。
摘要(英) This research thesis centers on the history of the Han migration of the
seven Hakka clans to the Xiaoli region in Northern 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analysis of the early 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in Xiaoli of
the seven clans was based on four key areas, i.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migration,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s, religious beliefs, and waterworks.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on-site interviews, family trees, and historical
texts, to elucidate the migration history and conditions of the seven Hakka
clans in the Xiaoli regio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first investigation centered on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Hakka
migration to Taiwan an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each clan.
Subsequently, the native peopl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s impact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settlement of the seven clans were investigated. Research
topics such as land development,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irrigation, and
religious beliefs are aimed at elucidating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seven cla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aoyuan mesa, the seven clans
slowly came to identify with the local society, moving from identification by
the towns of origin on the mainland to a local identity in Taiwa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ven clans replaced the dominance by the native
Ketagalan tribe in Xiaoli. Furthermore, the spring water under the cliff of the
Chungli mesa resulted in the linear development of settlements of the seven
clans, which formed the northernmost boundary of Hakka migration in
Southern Taoyu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n addition, the San-Yuan god
in the Yu-Yuan Temple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San-Guan temple in Da
Chun, Xiaoli, has subsequently been worshipped in the religious sphere,
formed by Yu-Yuan Temple, Yong-Chang Temple, San-Yuan Temple and
Yuan-Shen Temple
關鍵字(中) ★ 湧泉
★ 霄裏大圳
★ 霄裡
★ 移墾
★ 客家
關鍵字(英) ★ Da Chun
★ Xiaoli
★ Hakka
★ Migration
★ Spring water
★ Xiaoli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8
第二章 清代臺灣北部霄裡地區的開發與客家七姓入墾 .................................. 12
第一節 臺灣北部桃園臺地地理環境 ............................................................ 12
第二節 霄裡社的變遷 ...................................................................................... 31
第三節 霄裡客家七姓源流與發展 ................................................................ 40
第四節 霄裡社與漢人的互動 ......................................................................... 82
第三章 清代霄裡客家七姓祭祀活動與地域組織的發展 .................................... 98
第一節 三官大帝信仰祭祀活動 .................................................................... 98
第二節 伯公信仰祭祀活動 .......................................................................... 126
第三節 義民信仰祭祀活動 .......................................................................... 139
第四章 清代霄裡客家七姓相關嘗會、水租與租舘之形成 ............................. 148
第一節 霄裡客家七姓嘗會 ............................................................................ 148
第二節 霄裡大圳與水租................................................................................. 177
第三節 黃燕禮與租舘 ..................................................................................... 197
第五章 結論 ............................................................................................................... 203
附錄 .............................................................................................................................. 206
參考文獻及相關書目 ................................................................................................ 21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及相關書目
一、方志、文獻類
(一) 方志
仇德哉,《雲林縣志稿》,雲林縣:雲林縣文獻委員會,1978。
邱正略,《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吳鴻麟,《桃園縣誌》卷首,臺北市: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
尚世昌,《新修桃園縣志》住民志,桃園縣:桃園縣政府,2010。
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臺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公司,
2005。
周 璽,《彰化縣志》,(道光十年,183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
文獻叢刊156種,1962。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市:臺灣大通書局。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府志》,文叢44。
桃園廳編,《桃園廳志》,中國方志叢書,臺灣日日新報社,1906。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 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63。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北市:臺灣大通
書局,1987。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
陳夢林,《諸羅縣誌》,臺灣研究叢刊第55種。
陳夢林,《諸羅縣志》,嘉義市:嘉義縣政府,1983。
陳夢林,《諸羅縣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陳朝龍纂輯,《新竹縣制度考》,臺北市:大通書局,1984。
郭薰風,《桃園縣志》,臺北市: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
黃克仁,《八德市志》,八德市:八德市公所,1998。
黃典權,《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8。
義塚會,《會員發牌名簿》,1948。
義民會、橋會兩公會辦事處,《會員領回旅費名簿》,1960。
臺北廳編,《臺北廳志》,臺北:成文出版,1985,大正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196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市:臺灣
省文獻委員會,199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潛園琴餘草簡編》,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市: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潛園琴餘草簡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02種,臺北
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斯未信齋文編》,臺灣文獻叢刊第八十七種,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明清史料戊編》,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十一種,南投
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庚集》(下),臺灣文獻叢刊第200種,南
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平臺紀事本末》,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總督府,《臺灣理蕃古文書》,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
《臺灣私法》(下),東京:東洋印刷株式會社,1910。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臺灣史料集成,清代臺灣方志彙刊,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
劉良璧,《重修臺灣府志》,1741。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
至1998。
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桃澗堡山仔頂庄土地申告書》,編號66陳述書。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臺灣堡圖》明治三十七年調製,臺灣日日新報大正
四年出版,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灣日日新報社,190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上卷)》,1904。
(二) 族譜
《何麥聯宗族譜》,臺中市:何麥族譜編輯委員會,1974。
《何思宗公簿》,1949年。
何兆欽,《盧江何氏族譜》,臺北市:臺北市何姓宗親會族譜編輯部,
1981。
何啟楦編,《衍宗公派下族譜》,新豐鄉:大進印刷所,1993。
何啟楦,《衍宗公派下族譜》,2001。
吳三連,《吳氏族譜》,臺中市:新聲文化出版社,1963。
吳 銅,《吳氏族譜》,臺中市:新聲文化出版社,1963。
吳仲立公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吳氏族譜》,吳仲立公祭祀公業管理
委員會編印,1988。
林家金,《林恆茂族譜》,手寫家譜。
林添福,《梅軒公脈系蕭氏族譜》下冊,臺北市:蕭姓宗親修譜委員會,1981。
林傳槐,《祀公業林恆茂宗祠成立二百周年特刊》,新竹市:祀公業林
恆茂,2004。
袁年陂、袁芳教,《守備公派下員六大房通訊錄》,汝南德慶堂,1995。
袁嗣福,《德慶堂袁氏祖譜》,1949。
祭祀祭祀公業法人桃園縣袁汝成編,《祭祀公業法人桃園縣袁汝成成立紀念
冊》,桃園縣:祭祀公業法人桃園縣袁汝成,2010。
祭祀公業謝福廣管理委員會編,《祭祀公業謝福廣派下員名冊系統
表》,2002。
祭祀公業法人桃園縣何思宗管理委員會編,《祭祀公業法人桃園縣何思宗》第
一屆第一次派下員大會手冊,祭祀公業法人桃園縣何思宗管理委員
會,2012。
張義康,《張姓族譜》,德麒公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2006。
黃建維錡、黃湘耀,《桃園縣楊梅鎮鎮平黃氏:其輝公派下族譜》,1980。
黃奮飛,《黃氏根源》,桃園:1982。
彭阿頂,《彭氏族譜第一冊》,1995。
彭阿頂,《彭氏族譜第二冊》,1995。
《熟訓祖鍾姓祖嘗99年派下員大會手冊》,2010。
《盧氏大族譜》,臺中市:盧氏族譜編輯委員會,1972。
霄裡山下鍾姓祖堂委員會編,《鍾氏族譜》,八德市:霄裡山下鍾姓祖堂委員
會,1990。
二、專書
王世慶,《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臺北市:環球書社,1977-1998。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4。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
會科學,1998。
王萬邦,《臺灣的古圳道》,新店市:遠足文化,2003。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灣研究叢刊13,初版,臺北市:聯
經出版社,1989。
石再添,《臺灣地理概論》,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7。
內政部編印,《祭祀公業法令彙編》,臺北市:內政部,2009。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市:番語研究會,1938。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87。
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1904,臺北古亭書屋復版,1972。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卷),江慶林等議,(臺中市:臺灣省文
獻委員會,1991。
伊能嘉矩,《伊能嘉矩的台灣踏查日記》。森口雄稔編著。台灣風物叢
書9,1992。
吳振漢,《大溪鎮志》,桃園縣:大溪鎮公所,2004。
宋增璋,《臺灣撫墾志》,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李瑞宗,《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臺的新透視》,臺北市:南天書局,
2007。
李亦園,〈臺灣傳統的社會結構〉《臺灣史蹟源流》,南投市:臺灣省
文獻委員會,1981。
李鹿苹,《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臺北市 : 國立編譯館,1984。
邱彥貴、吳中杰,《臺灣客家地圖》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01。
吳家勳,《慶祝建國一百年─我們聽見了故鄉的聲音》,新竹縣:慶祝
建國一百年新竹縣褒忠亭義民節大茅埔聯庄祭典委員會,2011。
林文龍,《林占梅傳》,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市:聯經出版
社,2000。
林正慧、曾品滄主編,《李景暘藏臺灣古文書》,新店市:國史館,2008。
林冠群、林國良,《大地之約臺閩古書契》,高雄市:高雄史博館,2009。
林朝棨、周瑞燉,《臺灣地質》,臺北市:臺灣文獻委員會,1974。
林衡道,《臺灣的歷史與民族》,臺北市:清文出版社,1966。
周宗賢,《臺灣的民間組織》(臺北市:幼獅文化公司,1986),
邱榮裕,《臺灣客家民間信研究》,臺北市: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12。
姜昌明,《活水泉源:從一條河與二片石碑開始的田野踏查故事》平
鎮市:桃二區體驗城市農業新美學教育計畫工作小組,2008 。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册(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1983。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1999。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文叢》四十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1959。
施添福,《清代在臺灣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市: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1987。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新竹
縣文化局,2001。
施添福,《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上),南投市:國史館臺灣
文獻館,2009。
施崇武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下)》,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連雅堂著,《臺灣通史》,卷三十三。
書香林編輯部編譯,《新編漢和辭典》,臺北市:書香林出版,1992。
張素玢、莊華堂,《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報告書》,桃園縣:桃園
縣立文化中心,1999。
張德南,《鄭吉利古契約文書研究》,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2007。
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冊,臺北市:南天書局,1993。
陳正祥,《臺灣地名辭典》,臺北市:南天書局,1993。
陳柔森,《走過土地認識人民─《臺灣慣習記事》資料彙編(一)》,
臺北市:原民文化,1999。
陳澤泓,〈新方志記述姓氏淺析〉,《中國族譜地方志研究》猶他家譜
協會、沙其敏、錢正民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3。
陳鴻圖,《臺灣水利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2009。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出版社,1989。
彭 蔚,《國家圖書館珍藏臺灣古書契展覽圖錄》,臺北市:國家圖書
館,2006。
黃厚源,《我家鄉桃園縣》,桃園市:桃園縣政府,1994。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四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1957。
楊緒賢,《臺灣姓氏堂號考》,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詹素娟、張素玢,〈桃園地區的平埔族〉《平埔族史篇(北)》,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鈴木清一郎,馮作民議,《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古亭書屋,1978。
廖忠俊,《臺灣鄉鎮舊地名考釋》,臺北市:允晨文化,2008。
廖風德,《臺灣史探索》,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
臺灣省私立八德殘障教養院,《臺灣省私立八德殘障教養院沿革》,
臺北市:漢撒文化事業,1998。
蔡志展,《明清臺灣水利開發研究》,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2009。
劉澤民,《臺灣古文書常見字詞集》,南投市:臺灣古文書學會,2007。
劉枝萬,《中國民間信仰論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4。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羅烈師,《新竹市客家地圖》新竹市:文化局,2005。
〈議臺灣屯丁疏〉,《清奏議選彙》,文叢256,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68。
三、期刊論文
丁光玲,《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
王世慶,《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九十種,臺北市: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1961。
王世慶,〈清代海山莊之墾戶與公館〉,臺灣風物第三十六卷第三期,1986。
王崧興,〈松山建醮與社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五期。
王崧興,〈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三十六期,1973。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臺北文獻》,1985。
李順仁,〈二分板橋尋擺接─繁華板橋市中心的擺接社〉,《臺灣風物》,
第四十七卷,第二期,1997。
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第五卷,第二期,1978。
何春蓀,〈臺灣之地質與地下水資源〉,《臺灣水利論著分類合訂本系列
之十三─水井、地下水(上)》,臺北市:臺灣水利出版委員會,
2000。
林衡道,〈臺灣世居住民的祖籍與神明〉,《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
文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6。
林衡道,〈臺灣農村寺廟分布情形之調查〉,《臺灣文獻》,第十三卷,第三期。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臺灣風物》,第三十七
卷,第一期。
卓克華,〈臺灣寺廟對地方的貢獻〉,臺北文獻第三十八期,1976。
岡田謙,〈臺灣北部村落於祭祀圈〉,民族學研究,第四卷,第一期。
施添福,〈臺灣歷史地理研究札記(一)、(二) 〉,《臺灣風物》,第三十九卷
,第四期,1989。
施添福,〈歷史地理學與臺灣史的研究〉,《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4,
1990。
施添福,〈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期,2008。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期,臺北市: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1973。
范明煥,〈臺灣客家三官大帝信仰文化〉,臺灣歷史學會,臺灣史學雜誌,第
一期。
連文希,〈客家入墾臺灣地區考略〉,《臺灣文獻》,第二十二卷,第四期,1971。
梁錦昌,〈臺灣省石門農田水利會沿革及相關機構歷史演進〉,《農田水
利雜誌》,2002。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第
三十一卷四期,臺北市:臺灣省文獻會,1970。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臺灣文獻》,第
三十二卷一期,臺北市:臺灣省文獻會,1980~81。
盛清沂,〈說上淡水之內外港〉,《臺北文獻》,直字第61、62期合刊。
陳其南,〈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開墾組織與土地制度之形成〉,《食貨月
刊》,復刊第九卷第十期,1980。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七卷,第三期,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編,1955。
黃雯娟,〈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事業〉,《臺灣文獻》,第四十九卷,第三
期,1998。
黃富三,〈清代臺灣的土地問題〉,《食貨月刊》,復刊第四卷,第三期,1974。
黃富三,〈清代臺灣漢人之耕地取得問題〉,《臺灣史論叢》第一輯,臺
北市:衆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
黃富三,〈清代臺灣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下)〉,《食貨
月刊》,復刊第十一卷,第一、二期,1981。
莊英章,〈日據時期「土地申告書」檔案資料評介〉,《臺灣風物》,第
三十五卷第一期,1985年。
莊英章,〈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型
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期,1975。
莊吉發,〈清代臺灣土地開發與族群衝突〉,《臺灣史蹟》,第三十六期,
2000。
莊吉發,〈清代臺灣祕密會黨的探討〉,《臺灣風物》,第三十六卷,第一期,
1986。
莊金德,〈清初嚴禁沿海人民偷渡來臺始末〉,《臺灣文獻》,第十五卷,第三
期,1964。
陳 板,〈知母六於龍潭〉,《臺灣時報》,10月11~13日,1992。
陳秋坤,〈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
例〉,《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
野研究室,1992。
張素玢,〈南崁地區的平埔族群〉,《平埔族的區域研究論文集》,臺中
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曾坤木,《客家夥房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馮錦松,《新屋家大夥房》,屏東:六堆印刷,2002。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第四十四卷,第一
期,1994。
潘英海、詹素娟,《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
備處,1995。
劉枝萬,〈清代臺灣之寺廟(一)〉,《臺北文獻》第四期,1963
劉育嘉,〈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開發〉,《臺灣文獻》,第四十七期,第
三卷,1996。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移墾社會〉,《認識臺灣歷史論文集》,臺北市:
國立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96。
四、博、碩士論文
王美芳,《桃園縣寺廟發展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
田金昌,《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文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5。
林文騫,《桃園臺地人文與水利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1967。
范瑞珍,《清代臺灣的竹塹地區客家人拓墾研究──以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兩
層面為中心所做的探討》,東海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莊育忠,《區域拓墾與族群關係─以霄裡社為中心》,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
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9。
莊芳榮,《臺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7。
孫明光,《桃園地區南崁斷層之震測研究》,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5。
楊淑玲,《桃園臺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1986。
翟黑山,《桃園臺地聚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
廖秋娥,《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9。
蔡相輝,《臺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76。
指導教授 邱榮裕、鍾國允
(Jung-Yu Chiu、Kuo-Yun Chung)
審核日期 2012-8-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