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730601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3 、訪客IP:18.219.95.244
姓名 高孟婷(Meng-ting K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從美學經濟觀點析論客家偶像劇
(Analysis of Hakka Trendy Drama from the View of Aesthetic Economics)
相關論文
★ 桃園縣「南北輪政」對地方政治發展影響─以中壢為例★ 國民小學客語教學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
★ 苗栗縣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動成效之研究★ 客家文化古蹟與地方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大溪鎮為例
★ 台灣客家族群「語言權」保障之研究—以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為例★ 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
★ 桃園縣新屋鄉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 九二一重建地區文化產業政策對居民認同之影響--以新社客家社區為例
★ 台灣客家餐廳營運模式與樂活風格初探─以台北市、台北縣、台中市為例★ 美濃文化產業發展之行銷策略
★ 以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發展之研究— 平鎮客家書院之經驗★ 客家社區非營利組織治理原則之研究:以新竹縣某協會為例
★ 客家地區學童家庭金錢教養與金錢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國小為例★ 客語生活學校與社區組織協力治理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平國小布馬陣活動為例
★ 桃園縣國小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成效-政策行銷的角度★ 非營利組織推動客家社區營造之研究—以東勢庄文化協會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文化與創新是美學經濟的基礎,而客家元素是「客家」偶像劇與一般偶像劇不同的最大特色之一。換言之,「客家」偶像劇演繹現代年輕男女的客家生活故事,從客家文化的根源出發,以偶像劇的表現手法,連結現代客家的生活元素;劇情貼近現代客家的人、事、物、地、景等,透過其文化影響力,重新詮釋與建構現代客家的風格、時尚與美學結構。簡言之,本研究以美學經濟觀點探討「客家」偶像劇,期能增進吾人進一步瞭解其本質與特色,以及其對客家文化承傳的影響、創發與啟示。
摘要(英) Culture and innovation are foundations of the aesthetic economic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Hakka trendy drama and general trendy dram is Hakka element. In other words, Hakka trendy drama demonstrates the life story of modern Hakka young men and women. Hakka trendy drama originates from Hakka culture and links the modern Hakka life element with the techniques and expression of trendy drama. The story is close to people, events, places and scenes in the modern Hakka culture. Through its cultural influences, reinterpre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Hakka style, fashion and aesthetic structures. In brief, this research probes into Hakka trendy drama from the angle of aesthetic economics. The researcher hopes this study can help people further discover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trendy drama and understand how this type of drama can influence and inspire the continuation of Hakka culture.
關鍵字(中) ★ 偶像劇
★ 客家
★ 美學經濟
關鍵字(英) ★ Aesthetic Economics
★ Hakka
★ trendy drama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 誌 iii
目 錄 i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
第四節 研究預期貢獻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 10
第六節 名詞界定 11
第二章 文獻檢閱與概念析探 12
第一節 文獻檢閱 12
第二節 概念析探 15
壹、美學經濟 15
貳、偶像劇 32
叁、偶像劇與美學經濟的關聯性 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3
第三節 研究主題 5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59
第五節 研究工具 60
第四章 研究分析(一):「客家」偶像劇元素分析 62
第一節 偶像劇元素分析 62
壹、觀眾面向 62
貳、演員面向 65
叁、情感叢結 69
肆、中間風格 72
第二節 客家元素分析 75
壹、客家意象 75
貳、客語近用 78
叁、客家處境 81
第五章 研究分析(二):美學經濟與文化影響分析 86
第一節 美學經濟分析 86
壹、五感體驗 86
貳、美學結構 89
叁、經濟失靈 92
第二節 文化影響分析 97
壹、風格時尚 97
貳、影視人才 99
叁、文化價值 103
肆、地方產業 10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9
第三節 後續研究 121
參考文獻 122
附錄一、台灣偶像劇文獻檢閱一覽表 127
附錄二、研究訪談題綱 129
附錄三、偶像劇元素之文本編碼 130
附錄四、客家元素之文本編碼 140
附錄五、美學經濟之文本編碼 153
附錄六、文化影響之文本編碼 16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2008公視基金會年度報告(2009)。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王幸慧(2009)。從日本偶像劇的風潮審視當代消費流行文化的意義。績效與策略研究,6卷1期,1-19。
王聖權(2005)。媒體自製偶像劇在文化創意產業之多重連結運用:以三立電視台偶像劇經營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未出版。
成露茜(2009)。另類的媒體實踐。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正中。
李河(1998)。文化是一個故事。台北:書林。
易言(2010)。台灣偶像劇的颶風。兩岸關係,2010卷2期,61-62。
林榮泰、林柏賢(2009)。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藝術學報:表演類(革新版),85,81-105。
林家旭(2009)。從美學經濟觀點論服裝設計創新模式。紡織綜合研究期刊,19卷4期,27-41。
吳莉君(譯)(2010)。提姆布朗(Time Brown)著。設計思考改造世界。台北:聯經。
吳豐祥(2007)。美學經濟下的企業價值創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范榮靖(2009)。內容產業原創能量高 瞄準千億產值。遠見雜誌,278,194-197。
施百俊(2009)。美學經濟密碼。台北:商周出版。
康育萍、林俊劭(2011)。戲下檔 商機才正開始。商業週刊,1226,82-84。
馬岳琳(2010)。做媒體,求的是影響力。遠見雜誌,456,94-97。
馬岳琳(2008)。相信溝通的力量 王小棣:拍電視劇是一種社會運動。天下雜誌,406。
翁鈴雅(2008)。偶像劇的療癒系功能:本土偶像劇的閱聽人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高曰萍(2005)。美學經濟之消費行為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高啟翔(2004)。全球與本土的連結:以文化融合理論檢視台灣「偶像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未出版。
夏業良、魯煒(譯)(2003)。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 II)、詹姆斯.吉爾摩(James H. Gilmore)著。體驗經濟時代,台北:城邦文化。
张谦(2010)。青春偶像劇與城市品牌傳播。視聽界,2010卷6期,64-76。
張正芬(2009)。話題行銷在偶像劇行銷之應用以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郭曉芸(2008年7月25日)。客家偶像劇收視超低 副台長:難道要重口味才有人看。聯合晚報,A10版。
郭奕伶(2004)。新奢華主義 感官消費正在流行:產品只是道具,情境才是主角。商業週刊,859,68。
陈丹雯(2010)。青春偶像劇的界定。當代小說 (下半月),2010卷4期,58。
陳建豪(2009)。文創產業成功方程式 才氣商品化+財氣國際化。遠見雜誌,278,166-170。
陈艳辉(2010)。台灣新一輪本土偶像劇收視神話解讀。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0卷5期,58-61。
陈友军(2009)。影像文化價值觀:平凡美學旨趣的張揚。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4,81-83。
盛榮萱(2002年10月30日)。偶像劇與歷史容顏爭寵 台灣、大陸拼戲劇 各有所長。星報,D9版。
麥立心(2005)。培養美學素養,從現在開始 美學學院 開張了。Cheers雜誌,63,103-109。
彭文正(2005)。客家元素與收視行為結構模式探究。廣播與電視,24,63-91。
黃暖雲(2006)。台灣偶像劇之優勢資源與產製策略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未出版。
黃彥憲(譯)(2001)。Jeremy Rifkin(著)。付費體驗的時代—超資本主義新紀元:使用權取代所有權。台北:遠流。
楊瑪利(2009)。文創加身就能聚財 你是否就差文創這一味?。遠見雜誌,278,16。
詹睿然、張文諴(2007)。由「設計加值邁向設計創價」—尋找福爾摩沙之美學經濟元素。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風格者。
葉娥芬(2001年11月22日)。韓劇、日劇大對決:藍色生死戀勇奪收視第一。民生報,C6版。
蔡秀玲(1999)。無線電視台八點檔連續劇行銷研究—以「台灣廖天丁」、「還珠格格二」、「土地公傳奇」、「狀元親家」為研究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潘東傑(譯)(2006)。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著。Mind Set! 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台北:天下遠見。
閻蕙群、陳俐雯(譯)(2004)。維吉尼亞‧帕斯楚(Virginia Postrel)著。風格美感經濟學。台北:商智文化。
劉維公(2010)。用「內容策略」打造熱門商品。遠見雜誌,291,34。
劉俐莉(2005)。論偶像劇存在的合理性。中州學刊,5,243-245。
韩庆华、卢希悦、王传荣(2010)。論文化與經濟的相互融合-把握文化經濟發展的歷史新機遇。山東大學學報,2010卷1期,46-51。
八大電視台(2011)。《美樂。加油》劇情大綱。2011年7月5日,取自:http://www.gtv.com.tw/Program/S051420110118U/story_introduction.html。
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2000年6月26日)。日本節目輸出國的啟示。2010年8月29日,取自:http://rnd.pts.org.tw/p2/000626.htm。
行政院經建會(2006年10月4日)。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2007-2009年)產業發展套案。2011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ey.gov.tw/public/Data/610415194971.pdf。
向陽(2001年5月23日)。文化現象與文學活動。2011年6月6日,取自:http://club.ntu.edu.tw/~Tai_Lit/299/299(8).htm。
《花樹下の約定》故事大綱(2008年6月8日)。痞客邦。2010年8月30日,取自:http://twesp.pixnet.net/blog/post/12699734。
周红军(1995)。電視劇繁榮的背後—關於電視劇發展的思考。2010年9月29日,取自:http://ckrd85.cnki.net/kns50/detail.aspx?filename=SJXT199502002&dbname=CJFDtotal
客家電視台《花樹下的約定》新戲播映(2008年8月8日)。聯合追星網。2010年8月30日,取自:http://stars.udn.com/star/StarsContent/Content18059/。
從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 (2004年12月9日)。本土偶像劇強強滾(上)—『電視偶像劇意見調查』。2010年8月29日,取自: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12_09_04.html。
【夢作坊出品】客家電視台《花樹下的約定》(2008年8月6日)。CY8ER網站。2010年8月30日,取自:http://forum.8cyber.com/thread-14511692-1-1.html。
劉美惠、潘佳芬(2009年3月1日)。台流風潮—台灣偶像劇大放異彩。實力媒體月刊網站。2011年6月14日,取自:http://www.zed.com.tw/mediabulletin/20090301/moreinfo/Taiwan%20drama.pdf
謝明明(2004年8月5日)。美學經濟商機無限。工業總會服務網。2010年7月6日,取自: http://www.cnfi.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magazine9308-3。
Bakker, Gerben. (2010).Global Experience Industries: The Business of the Experience Economy.Business History Review. Vol.84,Iss.3;p.625-626.
Clarke, A. (2010). Creating Experiences in the Experience Economy. Tourism Management. Vol.31, Iss.3; p.448-448.
Jhon Storey(1999).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ity Press.
Pine II, Joseph & James H. Gilmore (1999).The experience economy:work is theatre & every business a stage. Boston Massachusetts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Straubhaar, J.D (1991). Beyond media imperialism: asym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8,39-59.
Wang, G., Ku, L.L., Liu, C.C. (2000) .Local and national industries:Is there life after globalization? In G. Wang, J. Servaes & Anura Goonasekera (Eds). The New Communications Landscape (pp.52-7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 ledge.
指導教授 江明修(Min-Hsiu Chiang) 審核日期 2011-7-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