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730602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5 、訪客IP:3.15.229.113
姓名 張素惠(Su-Hui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
(Sign Consumption and Ethnic Identification of Hakka Floral Fabric)
相關論文
★ 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 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
★ 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為例★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
★ 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國小高年級為例★ 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以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為例
★ 族群旅遊節目的再現分析-以客家電視台為例★ 桃竹苗地區印尼客家外籍配偶的認同變遷
★ 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 清代新竹關西王廷昌家族的拓墾與發展
★ 論多元族群之社區認同建構─以桃園市龍潭區佳安社區為例★ 移民二代的認同抵抗與變遷─高屏溪畔滇緬義胞聚落的當代情境
★ 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祭拜祖先為例★ 桃園巿客家庄新住民的文化適應與認同研究 :以觀音區菲籍家庭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自客委會成立以來,積極舉辦各項客家文化與經濟的活動,藉以提高客家族群的經濟與能見度,花布於此過程中被建構成「客家花布」,因而成為客家族群的象徵符號之一。
為了瞭解客家花布在建構過程中的文化認同,本文先了解客家花布成為客家符號的建構過程,再進一步分析客家花布在客家族群中的符號消費現象與族群認同情形。本研究透過便利抽樣從300份有效樣本中針對224份客家族群樣本進行量化分析,並且結合深度訪談的質化研究做對應。
研究結果發現:(1)客家花布首先是透過客委會的提倡,加上社區、產業與媒體的使用建構而成。(2)花布記憶變遷至今日,最主要目的是為了展現客家生活美學的涵養,同時也創造了花布的文化新價值。(3)強調符號消費的現代社會中,花布已成為客家族群的象徵符碼。(4)客家花布在近代社會中獲得高度的族群認同。
本研究對客家花布推展的建議為:提升客家花布商品的價值品味、商品感性與故事性,並且加強客家文化的意涵。此外對於未來研究客家花布的研究者可以進行不同族群間的比較。
摘要(英) Abstract
Since its foundation, the Council for Hakka Affairs,Executive Yuan has been taking place various events regarding Hakka culture and economy actively, thereby promoting the economy visibility of Hakka race; floral fabric is regarded as “Hakka Floral Fabric ” so as to become one of the signs of Hakka .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floral fabric in the course, this article firstly discovers the process of such sign constructing; further to analyze its consuming condition and ethnic identification. This research utilized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analyzing 224 Hakka’s samples from 300 effective samples by quantitative , along with a in-depth interviewing in which the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was adopted.
The research result discovers: (1) Hakka Floral Fabric was built up at first by the promotion of the Council for Hakka Affairs , along with the applications in communities, industries, media and consumers. (2) The memory of floral fabric mainly exhibits the beauty and content of Hakka arts, creating the new culture value of floral fabric as well. (3) In day’s consumer behavior which emphasizes sign feature, floral fabric has become the sign of Hakka . (4) Hakka Floral Fabric acquired high extent of ethnic identification in recent society.
With respect to the promotion of Hakka Floral Fabric , this study suggests to enhance the value and taste of floral fabric merchandise, its sense impression and stories, to promote the meaning of Hakka culture. Besides,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of this field can further compare and contrast among different races.
關鍵字(中) ★ 客家花布
★ 符號消費
★ 族群認同
關鍵字(英) ★ Hakka Floral Fabric
★ sign consumption
★ ethnic identification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錄.......................................v
圖目錄..................................viii
表目錄....................................ix
第 一 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3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4
第三節 研究流程...........................17
第 二 章 文獻探討.........................19
第一節 符號消費...........................19
第二節 族群認同...........................24
第三節 客家文化產業與客家花布 ............29
第 三 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38
第二節 研究方法...........................39
第 四 章 台灣客家花布析探.................53
第一節 台灣花布...........................54
第二節 客家花布的媒體建構.................66
第三節 客家花布與文化商品的結合...........66
第四節 小結...............................75
第 五 章 花布的符號消費與認同.............78
第一節 問卷樣本資料分析...................78
第二節 花布的符號意象.....................82
第三節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96
第四節 客家花布的族群認同.................95
第 六 章 研究結論........................105
第一節 研究結果..........................106
第二節 研究限制..........................110
第三節 研究建議..........................112
參考書目.................................113
附 錄....................................119
附錄一 前測問卷..........................119
附錄二 正式問卷..........................122
附錄三 訪談逐字稿........................125
附錄四 已編碼文本列表....................13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王宏志、劉亞蘭、郭貞(譯)(2002)。John Lechte著。當代五十大師。高雄: 巨流圖書。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族群想像。台北: 群學出版社。
王明珂(2001)。華夏邊緣。台北: 允長叢書。
王嘉驥(2006)。以天地為棟宇-關於林明弘與其作品的一些想法。典藏今藝術,208-212。
江明修(2009)。研究方法論。台北市: 智勝文化事業。
何智文(2004)。索緒爾與皮爾斯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復興學報80期, 299-324。
吳明隆(2009)。 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 五南圖書。
吳清桂(2008)。台灣的設計寶庫:傳統花布圖樣150。 台北市: 如何出版社。
吳清桂(2010)。台灣花布-收藏台灣最美的情感與記憶。台北縣: 大和書報。
李怡萱(2008)。客家花布產業發展之研究:以資源基礎的觀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台北: 詹氏書局。
周舟(2002)。與花布相遇。凃月華、陳美禎著。花布靚靚-客家女性生活美學展紀實 (頁 16)。台北市: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周錦宏(2010)。客家文化產業與第三部門。台北市: 智勝文化。
林志明(譯)(1997)。Baudrillard著。物體系。台北市: 時報文化。
林彥亨(2003)。客家意象之型塑---台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 國立清華大學碩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3)。Don Slater著。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市: 弘智文化。
邱昌泰(2008年)。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在檢視。國家與社會,5月,1-35。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 台北市: 邦城文化事業.
邱舜平 (2007)。"幔"延花樣古今-威廉莫里斯印花設計與客庄布花工藝鏡像。歷史月刊,18-24。
俞龍通(2008)。文化創意客家魅力。台北市: 師大書院。
施正鋒(2006)。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 新新台灣文化。
洪泉湖、劉煥雲(2010)。文化創意與客家意象之結合---以聯園藝文工作室產品為例之研究。載於洪泉湖等(主編),多元文化、文化產業與觀光。台北: 揚智文化。
胡瑞蓮 (2008)。台東縣瑞源社區花布燈籠工廠發展概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美術產業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台東。
張維安(2007)。產業經濟篇。 載於徐正光(主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 132-151)。台北: 台灣客家研界學論。
張維倫等(譯)(2003)。ThrosbyDavid著。文化經濟學。台北: 典藏藝術家。
張錦華(譯)(2000)。John Fiske著。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市: 遠流。
莊錦華 (2011)。桐花藍海。台北市: 二魚文化事業。
許木柱(1991)。弱勢族群問題。載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頁 399)。台北市: 巨流出版社。
陳坤弘(1990)。台北市消費空間結構之形成及其意義。國立台灣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頁 72-73)。國立台灣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市: 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恆鄭(譯)(1988)。星野克美等著。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陳美禎(2007)。客家花布彰顯生活新美學。客家文化季刊。
曾年有主編(2007)。南桃園布莊行腳。桃園: 桃園縣文化局。
黃世輝(2002)。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台北: 建築情報。
溫琴珍 (2007)。從飲食諺語看客家精神特質。贛南師範學院學報,頁 85-87.
葉至誠;葉立誠(200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 商鼎文化。
劉立敏(2009)。視覺藝術教育觀點下的客家文化意涵。 高雄市: 復文圖書出版社.
劉晨旭、楊靜(1988)。符號消費中對物品崇拜的省思。技術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 51)。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 天下雜誌。
蔡啟恆(譯)(1903)。Davidson著。台灣之過去與現在。台北: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賴澤涵、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灣的抉擇。載於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頁 1-28)。台北: 揚智出版社。
謝登旺(2005)。客家文化產業活化芻議。通識研究集刊 (8),1-16。
貳、英文部分
Boym S. (2002). The Future of Nostalgia. NewYouk: Basic Book.
Greetz Clifford. (1973). Integrative Revolution Sentiments and Civil Politics in the New States,in Clifford Greetz ed.,. (pp255-311). New York: Basic Boobs.
Jamson F. (1981).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John Lechte(1994).Fifty key contemporary thinkers.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M L. Liu (2008). Dynamic Approach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Visual Art Practice and Education:An Integration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Folk Art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 Mid America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Biennial Conference., (頁 15-18). Indianapolis.
Mary Douglas, & Isherwood Baron. (1979). The world of Goods: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Consumption.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叁、網路部分
文建會(2010)。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2010年10月17日。擷取自http://www.cci.org.tw/cci/cci/law_detail.php?c=240&sn=3731。
知識贏家(2010)。2010年11月18日,擷取自http://kmw.ctgin.com/。
聯合知識網(2010)。2010年11月18日 擷取自
http://udndata.com.ezproxy.lib.ncu.edu.tw/library/。
張典婉. (2009)。中時部落格。2011年4月25日 擷取自 張典婉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ways1234/archive/2009/10/11/440159.html
指導教授 王俐容(Li-Jung Wang) 審核日期 2011-7-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