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20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6 、訪客IP:18.225.31.159
姓名 楊雅韻(Ya-Yun Y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兩岸新感覺小說中的城鄉意象
(Urban and Rural Imagery in the Neo Sensation Novels in China and Taiwan)
相關論文
★ 觀看與被觀看:西方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大陸藝術電影(1983-2017)★ 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
★ 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 創傷記憶與敘事治療── 《桑青與桃紅》和《人寰》的離散書寫
★ 遊走〈色,戒〉的文字與聲影-從張愛玲原著到李安改編★ 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從文類角度看邱妙津作品的特殊性
★ 香港作家韓麗珠小說研究★ 從異質拼貼到文學改編--婁燁電影研究
★ 論九○年代崛起女作家作品中的追尋─以郝譽翔、成英姝和朱少麟為例★ 現代性的女體與城市: 海派小說的怪異建構與情慾投射(1927-1937)
★ 嚴歌苓小說改編電影研究 ──以《天浴》、《金陵十三釵》與《歸來》為例★ 董啟章小說敘事結構研究
★ 武俠電影中的江湖(2000-2015)★ 張愛玲散文與小說《雷峯塔》、《易經》、《小團圓》的文本互涉
★ 中國當代小說中的女性與飢餓 ——《無風之樹》與《豐乳肥臀》析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中國和臺灣被認為受到日本新感覺派影響的作家施蟄存、穆時英、巫永福、翁鬧的小說作品中,往往能在城市背後窺見鄉土的影子。故本文嘗試以兩岸新感覺小說中的城鄉意象作為橫切面,疊合起一九三○年代租界區上海和殖民地臺灣的對話空間。第二、三章先分別以兩岸新感覺小說中的城鄉意象作初步分析,再於第四章將前兩章的研究成果並置,比較兩岸新感覺小說異同之處,最後第五章結論以另類現代性的角度重新審視日本新感覺派於兩岸的在地化演變與時代意義:中國新感覺小說已進入美學現代性對城市文明的反動,中國作家相對穩固的民族立場和租界區自由的言論空間,也使小說有著較鮮明的左翼色彩,而在施蟄存和穆時英以中國鄉土為背景的小說中,亦承接了新感覺時期的寫作特色,呈現出現代主義與寫實主義的擺盪或交融的特色,顯現出不能被單一侷限的關注視角;臺灣新感覺小說充滿了啟蒙現代性對科技進步的崇拜,不自覺落入殖民者「日本文明」/「臺灣野蠻」的二元視角,面對殖民統治下文化斷裂的處境,小說充滿著民族歸屬的思考,巫永福和翁鬧在以臺灣鄉鎮為背景的小說中所塑造出的臺灣形象,正可以解釋他們東京書寫中所隱含的「被殖民者」的視角和其所抗拒卻始終徘徊不去的故鄉召喚。
摘要(英) In the novels written by Shi Zhicun, Mu Shiying, Wu Yongfu and Weng Nao, who were influenced by the Japanese Neo Sensation School, we can often notice the rural imagery in the urban setting.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the urban and rural imagery in the Neo Sensation novels in China and Taiwan to enable the discussion betwee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and Colonial Taiwan in the 1930s.
In Chapter 2 and 3, we will have an initial analysis of the urban and rural imagery in the Neo Sensation novels in China and Taiwa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ill then be discussed in Chapter 4. Finally, in Chapter 5, the paper will conclu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ternative modernity” to re-examine the localiz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Japanese Neo Sensation School in in China and Taiwan.
In the Neo Sensation novels in China, we can observe the emergence of “aesthetic modernity” and the resistance of civilization. The relatively firm nationality standpoint of the Chinese writers and the freedom of speech i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both make the novels more left-wing. Shi Zhicun and Mu Shiying take on the writing style of Neo Sensation in their novels with the countryside as the background, displaying a unique writing style that mixes the modernism with the realism.
As for the Neo Sensational Novels in Taiwan, they are filled with “enlightening modernity”, which tends to worship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by, they unconsicously fall into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civilized Japan vs uncivilized Taiwan”. Situated in a time of cultural rupture caused by Japanese colonization in Taiwan, their novels are full of reflections on national belonging. The Taiwan image which is shaped in Wu’s and Weng’s novel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untryside in Taiwan can perfectly explain the “colonized” perspective and the resisted but lingering call of the homeland hidden in their novels with Tokyo city as the background.
關鍵字(中) ★ 新感覺
★ 城鄉
★ 兩岸
★ 另類現代性
關鍵字(英) ★ Neo Sensation
★ city and country
★ China and Taiwan
★ alternative modernit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4
一、兩岸新感覺小說的比較論述..............................4
二、新感覺派研究中將城鄉並提的相關論述.....................7
三、兩岸新感覺小說重要研究................................8
第三節 研究範疇、方法與架構.............................10
一、研究範疇............................................10
(一)一九三○年代.......................................11
(二)「城」與「鄉」的界定...............................11
(三)主要討論篇目......................................14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18
(一)以作家作為分章分節的依據............................18
(二)從「城鄉」到「鄉」漸步聚焦..........................18
(三)參照三○年代兩岸文學與政治語境.......................18
(四)以「另類現代性」重新審視............................19
三、章節架構與說明......................................20

第二章 中國新感覺小說中現代和左翼的擺盪:施蟄存、穆時英.....23
第一節 施蟄存從現代主義至寫實主義的轉移..................23
一、上海人到鄉村:病態心理反映城鄉衝突....................24
(一)神秘的女性形象:鄉村的陌生化與概念化.................24
(二)病態心理與妖魅情節:現代城市與傳統鄉土的衝突.........25
二、鄉下人到上海:殖民色彩強化城鄉差距....................29
(一)鄉下人的觀看:凸顯城鄉差距..........................29
(二)啟蒙作用與幻滅結局:城市的現代化與殖民色彩...........32
三、傳統鄉鎮:資本主義的侵略與舊社會的缺陷.................37
(一)城市文明的擴張:帝國殖民的資本主義侵略...............38
(二)封建守舊與迷信迂腐:中國傳統社會的問題...............42
小結...................................................45
第二節 穆時英新感覺派和馬克思主義的雙重路線...............47
一、城郊:民族主義的逃避與動搖............................47
(一)郊外的純戀:逃避城市生活的緊湊......................47
(二)西化的田園與想像:殖民色彩的滲透....................49
二、聚焦於鄉鎮:社會寫實和心理描摹的風格衝突...............51
(一)無產階級的生活群像:揭露社會現實的左翼路線...........51
(二)「PIERROT」的隱喻投射:對前衛思潮的追求與迷惘........55
三、城鄉的跨越:新感覺派寫作技巧的沿用與轉變...............58
(一)未完的長篇《中國行進》:大時代的刻畫.................58
(二)間諜的角色與情節:國際形勢的關注....................61
小結...................................................63

第三章 臺灣新感覺小說中殖民和現代性的論述:巫永福、翁鬧.....65
第一節 巫永福從「啟蒙」到「本土」的追尋..................65
一、東京/臺灣:婚戀的雙鄉意識...........................65
(一)〈首與體〉:「殖民性」和「現代性」的矛盾衝突.........66
(二)〈山茶花〉:現代與傳統間的「他者」..................69
二、臺灣鄉村:傳統封建與殖民地處境….......................71
(一)〈河邊的浣婦〉:對傳統封建的批判....................71
(二)〈黑龍〉、〈阿煌與父親〉:殖民地的國族處境...........74
三、臺灣本土:揭露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80
(一)〈昏昏欲睡的春杏〉:殖民/資本主義對普羅階級的剝削....80
(二)〈慾〉:殖民/資本主義對資產階級的戕害...............83
小結...................................................86
第二節 翁鬧現代性和傳統的二元視角........................88
一、東京/臺灣:「破曉青春」的現代性......................88
(一)〈殘雪〉:啟蒙論述的崩解............................89
(二)〈音樂鐘〉:青春/破曉/郊外的邊際性質...............91
(三)〈天亮前的愛情故事〉:「現代性及其不滿」的二重展現....94
二、臺灣鄉土:「夭折老年」的傳統..........................97
(一)〈戇伯〉、〈羅漢腳〉:傳統鄉村的黑暗落後.............98
(二)〈可憐的阿蕊婆〉:傳統城鎮的窮途末路................102
小結..................................................105

第四章 兩岸新感覺小說之比較............................107
第一節 魔都上海與帝都東京:城鄉碰撞結構中的「城市」書寫...107
一、殖民現代性的類同....................................107
二、現代性展現與關注焦點的差異...........................109
(一)啟蒙現代性/美學現代性............................109
(二)階級/國族.......................................110
第二節 鄉土中國與故鄉臺灣:聚焦於「鄉土」書寫............113
一、民族主義的彰顯與對傳統封建的批判.....................113
二、左翼/右翼寫實文學:對殖民體制相異的批判策略..........114
第三節 兩岸新感覺小說作家比較...........................119
一、文壇長青樹:施蟄存、巫永福...........................119
(一)初期純文藝的中間路線與後期寫實主義的轉向............119
(二)心理分析與本土性追尋的不同路線.....................120
二、早夭的俊材:穆時英、翁鬧............................124
(一)小說風格的雙重面貌與奔放的生命情調.................124
(二)戀的不同傾向.....................................125

第五章 結論...........................................131
第一節 新感覺派於兩岸在地化的演變與特殊性................131
第二節 研究侷限及未來展望..............................135

參考書目...............................................137
參考文獻 一、文本
[日]橫光利一著,黃玉燕譯/導讀,《春天坐馬車來》,臺北市:桂冠,2003年2月初版二刷。
巫永福:《我的風霜歲月:巫永福回憶錄》,臺北市:望春風文化,2003年9月初版一刷。
巫永福:《風雨中的長青樹》,臺中市:中央書局,1986年12月初版。
巫永福著,沈萌華主編:《巫永福全集──小說卷Ⅱ》,臺北市:傳神福音,1996年5月初版一刷。
巫永福著,沈萌華主編:《巫永福全集──文集卷》,臺北:傳神福音,1999年6月初版一刷。
巫永福著,沈萌華主編:《巫永福全集──評論卷Ⅰ》,臺北:傳神福音,1996年5月初版一刷。
巫永福著,許俊雅主編:《巫永福精選集──小說卷》,臺北:富春文化,2010年12月一版一刷。
施蟄存:《十年創作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
施蟄存:《沙上的腳跡》,瀋陽:遼寧教育書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施蟄存著,應國靖編:《施蟄存》,香港:三聯書店,1988年1月香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翁鬧著,黃毓婷譯、導讀:《破曉集──翁鬧作品全集》,臺北市:如果出版,2013年11月初版。
劉吶鷗著,康來新、許秦蓁合編:《劉吶鷗全集‧文學集》,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1年3月初版。
穆時英:《穆時英小說全編》,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穆時英著,嚴家炎、李今編:《穆時英全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二、專書
[美]史書美著,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
[美]柯尼格 ( Samuel Koenig ) 著,朱岑樓譯:《社會學:社會之科學導論》,臺北:協志工業叢書,1970年9月八版。
[英]雷蒙‧威廉斯 ( Raymond Williams ) 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0月第一版第二刷。
[德]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 Sigmund Freud ) 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臺北縣:左岸文化,2010年6月二版一刷。
[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第1版第9刷。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委員會編印:《新生活運動要義》,1937年6月。
王文英主編:《上海現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王常怡文字、攝影:《搭地鐵‧玩東京》,臺北:宏碩文化,2007年初版。
王敏等著:《近代上海城市公共空間:1843~1949》,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王惠珍等作、彭瑞金主編:《巫永福文學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巫永福文化基金會,2012年5月初版一刷。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9年8月初版一刷。
吳文星:《日治時期台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市:五南,2008年5月初版一刷。
李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李永東:《租界文化與30年代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市:麥田,1996年9月初版一刷。
李歐梵口述、陳建華訪錄:《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臺北市:正中,1996年2月初版。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增訂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
汪之成:《上海俄僑史》,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周新富:《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市:心理,2005年6月初版一刷。
林偉民:《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邱貴芬計畫召集:《臺灣小說史論》,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2007年3月初版一刷。
金理:《從蘭社到《現代》:以施蟄存、戴望舒、杜衡及劉吶鷗為核心的社團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孫遜、楊劍龍主編:《全球化進程中的上海與東京》,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大上海百年風華》,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
康來新,許秦蓁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3,劉吶鷗》,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4年12月初版。
許俊雅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8,巫永福》,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4年12月初版。
許秦蓁:《時/空的重組與再現──臺灣文學與城市論述》,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3月一版。
許福吉主編:《都市文學與社會變遷》,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09年9月初版。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市:麥田,1998年10月初版一刷。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1年9月二版一刷。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市:聯經,2011年10月初版。
陳芳明主編:《殖民地與都市》,臺北市:政大出版社,2014年11月初版。
陳建忠:《日據時代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臺北市:五南,2004年8月初版一刷。
陳祖恩:《尋訪東洋人:近代上海的日本居留民(1868-1945)》,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市:萬卷樓,2006年11月初版。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臺北市:聯經,2012年2月初版。
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台灣解殖文學》,臺北市:群學,2012年4月一版一印。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臺灣史》,臺北市:五南,2011年4月二版一刷。
黃金麟等作:《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市:群學,2011年9月一版二印。
黃憲文:《論新感覺派》,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年。
葉文心等合著:《上海百年風華》,臺北市:躍昇文化,2001年5月初版。
葉渭渠、唐月梅:《日本現代文學思潮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匯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台灣知識分子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 ( 1930 – 1937 ) 》,桃園市:中央大學出版中心;臺北市:遠流,2015年12月初版一刷。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臺灣: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劉建輝著,甘慧杰譯:《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蔣興立:《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說論》,臺北市:新銳文創,2012年6月初版。
蕭蕭、陳憲仁編:《翁鬧的世界》,臺中市:晨星,2009年12月初版。
錢理群等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
鍾淑敏等撰文:《殖產方略──台灣產業開發(1895~1945)》,臺北市:立虹,1997年7月初版。
羅蘇文:《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蘇冰、魏林著:《中國婚姻史》,臺北市:文津,1994年4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
(一)臺灣:
吳奇浩:〈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臺灣多元的服裝文化〉,《新史學》二十六卷三期(2015年9月),頁77-143。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 ( 1919 - 1937 ) 〉,《新史學》十七卷二期(2006年6月),頁127-218。
巫永福:〈我的首與體〉,《聯合文學》第十三卷第五期(1997年 3月),頁10。
拾虹、鄭烱明、李敏勇記錄:〈歷史的脈搏 時代的影像──詩人巫永福訪問記〉,《笠(詩双月刊)》102期(1981年4月號),頁28-33。
施淑:〈想像鄉土‧想像族群──日據時代台灣鄉土觀念問題〉,《聯合文學》第十四卷第二期(1997年12月158期),頁77-82。
張良澤:〈關於翁鬧〉,《臺灣文藝》第95期(1985年7月),頁172-186。
莊紫蓉採訪記錄:〈自尊自重的心靈──巫永福訪問記〉,《文學台灣》第二十四期(1997年冬季號),頁19-33。
陳建忠:〈困惑者──巫永福小說〈首與體〉中的留學生形象〉,《福爾摩莎的桂冠:巫永福文學會議資料彙集》,臺北: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學院臺灣文學系,1997年11月1~2日),頁1-10。
楊照:〈「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臺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511期83卷7期(1996年7月號),頁89-95。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511期83卷7期(1996年7月號),頁81-88。
劉思坊:〈站在流行線上的留日文藝青年──論《福爾摩沙》的流行感及巫永福的「新感覺」書寫〉,《台灣文學評論》第九卷第一期,頁281-298。
蔡明原:〈上海與台灣新感覺的兩種實踐:以翁鬧與劉吶鷗的作品為探討對象〉,收錄於《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4年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南:國家文學館,2004年,頁63-84。
蔡雨衫(本名謝惠貞):〈巫永福--自由戀愛很摩登的東京〉,《聯合文學》292期(2009年2月號),頁54-64。
鄭名娳、林燿德專訪:〈中國現代主義的曙光──與施蟄存先生對談〉,《聯合文學》第六卷第九期(1990年7月69期),頁130-141。
(二)大陸:
王亞斌:〈「審判」、緬想、守望——論施蟄存小說中的鄉土文化內蘊〉,《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2006年9月),頁59-65。
王愛松:〈都市的五光十色——三十年代都市題材小說之比較〉,《文學評論》,1995(4),頁17-28。
徐敏:〈都市邊緣的鄉土回望──論施蟄存小說中的傳統文化特徵〉,《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3期(2007年5月),頁121-125。
張娟︰〈公共空間視野下上海現代市民敘事的空間化特徵〉,《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0年),頁115-120。
張鴻聲:〈新感覺派小說的鄉土想像──兼論上海文學中鄉土性敍述的幾種現象〉,《學術論壇》2007年第12期,頁138-142。
許祖華、楊程:〈兩種現代性下的「中國傳奇」——以茅盾的《子夜》與穆時英的《中國行進》為例〉,《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頁8-14。
黃獻文:〈論穆時英創作的「南北極」傾向〉,《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3期,頁90-94。
劉繼林:〈施蟄存都市小說中的鄉土意識論析〉,《華中人文論叢》第1卷第1期(2010年6月),頁97-100。

四、學位論文
(一)臺灣:
呂慧琳:《席勒”群盜”一劇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西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李黛顰:《十里洋場的漫遊者──上海新感覺派的都市書寫》,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周奕君:《通往典範之路:以八○年代現代小說史對「新感覺派」的建構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邱孟婷:《「新感覺」的追尋──劉呐鷗、穆時英、施蟄存小說研究》,臺北: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邱詠晴:《「新感覺派文學」的現代性──以三○年代上海和臺灣的都市文學為範圍》,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5年。
許惠玟:《巫永福生平及新詩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許嘉芬:《巫永福日治時期小說中的少年與青年書寫》,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郭靜如:《動盪時代中的變異風景──日據時期台灣、「滿洲國」小說中「空間」描寫之比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臺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依雯:《新感覺派小說的頹廢意識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雲子玲:《上海租界文化語境下的新感覺派》,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楊明潔:《新感覺派的存在美學研究──以翁鬧短篇小說與劉呐鷗《都市風景線》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溫若含:《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趙家琦:《東京/上海:自日本「新興文學」視域重探日、中新感覺派的多重現代性交涉》,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二)大陸:
洪珺:《「南」「北」極中的感覺結構與深層心理──穆時英小說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婁瀾:《村鎮與都市之間的眷戀與徘徊--施蟄存小說創作論》,江西: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歐茂:《施蟄存與川端康成新感覺寫作的鄉土情結》,重慶市: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指導教授 莊宜文 審核日期 2016-7-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