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201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2 、訪客IP:3.12.36.30
姓名 邵芷耘(Chih-yun Sh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論《風月報》中的新女性:學生、給仕與演員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風月報》(1937-1944)是誕生在日治中後期的藝文刊物,成為文人雅士消磨閒情的場所。而日治時期的台灣,在揉合了日本的統治政策,上海的摩登時尚,以及西方的新式觀念之下,女性逐漸脫離傳統的閨房空間,走向社會大眾,參與學習智識,體驗自由戀愛,與開放的人際交往,衣著改以洋裝絲襪,髮型以短蓬卷髮為時尚,腳下踩著高跟,便是「新女性」的標準模樣。在《風月報》中,以富代表性的學生、給仕與演員三種角色,因應小說、散文、詩歌、劇作等不同的文學載體,女性被書寫的姿態也各有不同。教育的普及與高等,放大了女學生的存在;珈琲店如雨後春筍開在都市街頭,使花枝招展的女給仕,成為新興的女性職業;而新劇在日治後期的短暫崛起與式微,使女演員成為教化的工具。於是藉由《風月報》將女性的多元面貌抽離觀看,欲整合出女性在日治時期的特質為何,以成為本文研究探索的面向。
摘要(英) "Fong Yueh Tabloid" is the arts publications was born in the late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became the gathering place for scholars and gentleme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due to the policy of Japan, Shanghai′s modern fashion, and the new concept of the West, women began moving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boudoir space. They started go out, study, experience free love and social life, dress themselves and wear stockings, let hair curly and short for fashion, wear high heels. This is the standard looks of "the new woman". In "Fong Yueh Tabloid", in response to novels, essays, poetry, plays, such as different types of literature. The students, waitress, and actress was described differently.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enlarged the presence of female students. The rise of coffee shops in the city streets let dressed waitress become a popular women′s career. Actress turned to indoctrination tool, because the decline of new dram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women imag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from diverse descriptions of these roles.
關鍵字(中) ★ 日治時期
★ 風月報
★ 新女性
★ 摩登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7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8
第二章 勇於創新:衝擊的學生思想................................................................................. 12
第一節 新式教育落實..................................................................................................... 12
一、 教育制度改良................................................................................................... 12
二、 外國刊物引進................................................................................................... 17
三、 賢妻良母養成................................................................................................... 19
第二節 時髦蔚為風尚..................................................................................................... 24
一、 戀愛婚姻想像................................................................................................... 24
二、 時代性別衝突................................................................................................... 32
三、 職場發揚拓展................................................................................................... 37
第三節 女性作者投搞..................................................................................................... 40
一、 抒發回憶........................................................................................................... 40
二、 質疑體制........................................................................................................... 41
三、 教育意義........................................................................................................... 43
第三章 妖嬈嫵媚:給仕的溫柔慰藉................................................................................. 48
第一節 風月無邊............................................................................................................. 48
一、 娛樂空間擴張 ................................................................................................... 48
二、 被物化的陰性 ................................................................................................... 53
三、 花譜人氣票選 ................................................................................................... 58
第二節 工作點滴............................................................................................................. 61
一、 待客交際之道 ................................................................................................... 61
二、 才藝無用有用 ................................................................................................... 72
三、 情愛流連往返 ................................................................................................... 80
第三節 摩登之罪............................................................................................................. 87
一、 讚美褒揚........................................................................................................... 87
二、 說教貶抑........................................................................................................... 90
第四章 群星歌舞:新劇演員的推崇................................................................................. 97
第一節 政令有意宣揚..................................................................................................... 97
一、 新式劇種引進................................................................................................... 97
二、 報導文案傳播................................................................................................. 100
三、 劇本思想改良................................................................................................. 102
第二節 藝術遂受重視................................................................................................... 106
一、 性別藩籬漸除................................................................................................. 106
二、 娜拉出走再返................................................................................................. 108
第五章 結論....................................................................................................................... 112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12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13
參考援引文獻....................................................................................................................... 115
參考文獻 一、 文本
吳福助主編、林登昱副主編:《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臺中市:文听閣圖書,2008年。
《風月報》,臺北:南天雜誌,2001年6月。
《臺灣日日新報》,五南出版社重印本,1898年5月~1942年3月。臺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總目錄.專論.著者索引》,臺北:南天雜誌,2001年6月。

二、 專著
(一)、中文專著(依中文姓氏筆劃排序)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艋舺歲時記—臺灣風土民俗》臺北:海峽學術,2003年。
王德威:《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市: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公分城邦分公司發行,2005年。
王景智譯;廖炳惠編:《回顧現代文化想像》,臺北市:時報文化,1995年。
王儒年:《欲望的想像:1920-1930年代《申報》廣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7年。
包亞明;王宏圖;朱生堅等人著:《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白海軍:《民國名媛的風花雪月》,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年8月。
世界文學編委會編著:《空間與身體》,臺北市:聯經,2012年。
江寶釵:〈詩歌,映耀歷史的變遷——台灣漢詩四百年》〉;《台灣文學縱橫論》,巨流圖書公司。
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市:麗文文化,1996年。
李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秀蓮:《中國化妝史概說》,臺北:揚智文化,1996年。
李瑞騰等;林佩蓉主編:《從閨秀到摩登:臺灣女性書寫》,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焯芬;張倩儀著:《文明的足音》,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2年。
吳錫德總編輯;世界文學編委會編著:《身體與文學》,臺北市:聯經,2012年。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市:麥田出版,2005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北市:遠流,1998年。
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一八四九-一九○八》,臺北市: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9年11月。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 臺北市:臺灣學生,2007年10月。
李洪華:《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紅螞蟻經銷,2008年10月。
吳密察等:《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2008年。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年。
邱旭伶:《臺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1999年。
林明昌:《想像的投射:文藝接受美學探索》,臺北市:唐山出版;正港文化資訊發行,2009年3月。
林淑慧:《日治時期臺灣婦女解纏足運動及其文化意義》;《禮俗,記憶與啟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林芳玫:《力與美麗:超越浪漫說女性》,臺北市:九歌,2005年。
林芳玫:《色情硏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臺北市:女書文化出版,1999年。
林芬鬱;沈佳姍;蔡蕙頻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臺北市:貓頭鷹,2012年。
範情等著:《女人屐痕:台灣女性文化地標》,臺北市:女書文化,2006年。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4年。
孟兆臣:《中國近代小報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

查忻:《旭日旗下的十字架:1930年代以降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下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7年。
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
胡曉眞:《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3年。
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本の殖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都:勁草,2001年。
施淑編:《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臺北市:麥田,2007年8月。
袁青等著:《時尚的樣子:不服輸的台灣衣裝史》,臺北市:文建會,2006年。
徐亞湘著:《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郭建英:《摩登上海:30年代的洋場百景》,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1年。
陸一:《教養與文明:日本通識教育小史》,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市:南天,1997年。
許俊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臺灣》,臺北:新文豐,2005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市:南天,1997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市:文史哲.1995年。
許俊雅主編:《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市:萬卷樓,2004年。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鬱君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臺北市:玉山社,2005年。
許世楷;周宜旋;王育德著;黃國彥譯:《台灣語常用語彙》,臺北市:前衛,2002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11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年。
陳建忠:《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臺北:五南,2004年。
陳國強主編;石奕龍等撰稿:《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市:恩楷,2002年。
陳萬益主編;張安琪等著:《臺灣文學論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
陳昭如編著:《福爾摩沙.愛情書》,臺北市:柿子文化,2005年。
陳明莉著:《身體再思考:女人與老化》,高雄市:巨流,2010。
陳子善選編:《脂粉的城市 : <<婦人畫報>>之風景》,杭州市:浙江文藝,2004年。
陳其澎著:《身體與空間:一個以身體經驗為取向的空間對話》,臺北縣:暢通文化,2011年。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2005年。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市:麥田,2011年。
陳柔縉:《台灣幸福百事》,臺北市:究竟,2011年。
陳柔縉:《台灣摩登老廣告》,臺北市:皇冠,2008年。
陳柔縉:《舊日時光》,臺北市:大塊文化,2012年。
陳柔縉:《囍事台灣》,臺北市:大和,2007年。
張人傑:《台灣社會生活史:休閒遊憩、日常生活與現代性》,臺北縣板橋市:稻香,2006年。
張秀蓉編註:《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4月。
張競生:《性史1926》,臺北市:大辣出版;大塊文化發行,2005年。
張靜茹:《上海現代性,臺灣傳統文人—文化夢的追尋與幻滅》,臺北縣板橋市:稻鄉,2006年。
張勇:《摩登主義:1927-1937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臺北市:人間,2010年2月。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台灣SHOW》,臺北市:遠流,2004年。
黃強:《中國內衣史》,北京:中國紡織,2008年。
黃孫權主編:《隱逸的城市靈魂》,臺北市:北市文化局,2005年12月。
黃武達:《日治時代(1895~1945)臺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臺北縣:臺灣都市史。
黃武達編撰:《追尋都市史之足跡:臺北「近代都市」之構成》,臺北市:北市文獻會,2000年。
黃武忠編:《美人心事》,臺北:號角出版社,1987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發行,2004年。
黃應貴:《「文明」之路》,臺北市:中央硏究院民族所,2012年。
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市:群學,2010年。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葉榮鐘:〈臺北藝妲〉,《半壁書齋隨筆(下)》,台中市:晨星,2000年。頁33-34。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年。
彭小妍:《海上說情慾:從張資平到劉吶鷗》,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1年。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年。 
楊碧川:《台灣歷史辭典》,臺北市:前衛,1997年。
楊渡:《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1923-1936)》,臺北市:時報文化,1994年。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1993年。
楊麗玲:《艋舺戀花恰.恰.恰》,臺北市:九歌,2011年。
楊劍利:《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年。
楊向榮:《現代性和距離:文化社會學視域中的齊美爾美學》,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2009年。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劉捷著;林曙光譯:《臺灣文學展望》,高雄市:春暉,1994年。
廖炳惠主編:《回顧現代文化想像》臺北市:時報文化,1995年。
廖怡錚:《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新北市:東村出版,2012年8月。
劉慧英編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囯女性》,北京:中央編譯,2005年。
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
鄭至慧等:《女人屐痕Ⅱ:台灣女性文化地標》,臺北市:草根,2008年8月。
蔡蕙頻:《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婚戀愛欲》,臺北市:博雅書屋,2011年。
蔡蕙頻:《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期粉領族》,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13年。
鍾肇政著;莊紫蓉編:《台灣文學十講》,臺北市:前衛,2000年。
魏可風:《張愛玲的廣告世界》,聯合文學,2002年10月。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1996年。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群學,2010年。
蘇碩斌主編;石守謙等合著:《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臺北市:陽明大學人社院,2012年。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臺北市:文津,1992年。
顧燕翎主編;林芳玫等合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1996年。

(二)、外文專著(依國籍與譯名姓氏筆劃排序)
[日]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臺灣》,臺北:前衛,1997年。
[日]中島利郎編:《一九三○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日]平田由美:《女性表現の明治史:樋口一葉以前》,東京都:岩波書店,2011年。
[日]池田敏雄:《臺灣の家庭生活》,東京都:大空社,2002年。
[日]佐藤太平著:《日本民族恋愛史》,東京都:クレス出版,2008年。
[日]松本曉美、謝森展編著,徐蓮、馬聖美譯:《臺灣懷舊:1895-1945》,北市:創意力文化事業公司。
[日]垂水千惠著;塗翠花譯:《台灣的日本語文學》,臺北市:前衛。1998年。
[日]鈴木忠志:《文化就是身體》,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11年。
[日]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2004年。
[日]河原功著;莫素微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科技圖書,2004年。
[法]蜜雪兒.福柯(Foucault)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市:上海人民,2002年。
[法]讓.克羅德.布洛涅(Jean Claude Bologne)作;劉恒永;候智榮譯:《法式裸露》,臺北市:遠流,2006年。
[美]周蕾著;譯者:蔡青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西方與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臺北市:麥田,1995年。
[美]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作;李尚遠譯:《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臺北市:商周,城邦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8年。
[美]黛布拉.L.吉姆林(Debra L. Gimlin)著;黃華;李平譯:《身體的塑造:美國文化中的美麗和自我想像》,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英]瓊安.恩特維斯特爾(Joanne Entwistle)著;郜元寶等譯:《時髦的身體:時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5年。
[荷]高羅佩原著;楊權譯:《秘戲圖大觀》,臺北市:金楓,1993年。
[德]西美爾著;劉小楓編;顧仁明等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12月。
[德]西美爾著;林榮選編譯:《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德]西美爾著;費勇等譯:《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9月。
[德]倍倍爾(Bebel, August):《婦人與社會》,上海:開明書店,1935年。

三、 論文
(一)、單篇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和撰:〈談戰前臺灣大眾文學—臺灣文學史的一段空白〉,《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88年11月。
朱德蘭:〈日治時期臺灣花柳業問題(1895-1945)〉,《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7期,2003年6月,頁99-174.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養成教育之書寫研究-以《三六九小報》花系列為觀察場域〉,《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六期,2004年12月,頁29-63。
邱坤良:〈台灣新劇史的女性演員──以靜江月為例〉,《聯合文學》,第191期,2000年9月。
林弘勳:〈日據時期臺灣煙花史話〉,《思與言》,第33卷第3期,1995年9月,頁77-123。
林淑慧:〈《三六九小報》花系列專欄的女性身影及其文化意義〉,《文化研究月報》,第59期,2006年8月。
林淑慧:〈日治末期《風月報》、《南方》所載女性議題小說的文化意涵〉,《臺灣文獻》,第一期,2004年3月,頁205-237。
柳書琴:〈《風月報》到底是誰的所有?:書房、漢文讀者階層與女性識字者〉,《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3期,2007年4月,頁135-158。
柳書琴:〈本土、現代、純文學、主體建構: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雜誌〉,《文訊》,第213期,2003年07月,頁16-27。
姚政志:〈《三六九小報》中的臺灣藝旦(1930-1935)〉,《政大史粹》,第7期,2004年12月,頁37-90。
施懿琳:〈決戰時期臺灣漢詩壇的國策宣傳與異聲——以《南方》雜誌(1941~1944)為觀察對象〉,許俊雅主編:《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市:萬卷樓,2004。頁557-610。
高麗雲:〈臺灣女性的髮型〉,《臺灣風物》,第2卷第8期,1952年12月,頁5-8。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文化人與上海〉,《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1年中國最佳論文》,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頁318-342。
陳慧勻:〈浮浪貢臺灣:戰後新劇表演特色〉,《數位島嶼電子報》,第103期,2012年10月。
張英進:〈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第137期,1991年1月,頁30-43。
張素碧:〈日據時期臺灣女子教育研究〉,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二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曹愛蘭:〈建立臺灣婦女新文化——揚棄奴隸性的傳統文化,追求獨立自主的人性尊嚴〉,《新時代臺灣婦女觀點》,臺北:前衛,1989年9月。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新女性〉,《婦女研究通訊》,第32期,1994年6月,頁2-5。
黃美娥:〈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28期,2006年3月,頁81-119。
黃美娥:〈尋找歷史的軌跡:臺灣新、舊文學的承接與過渡(1895~1924)〉,許俊雅主編:《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市:萬卷樓,2004年。頁239-292。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妻職與母職〉,徐志平主編:《傳播與交融:(第二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裡仁書局,2006.3,頁507-546。
趙孝萱:〈台灣《風月報》中的青樓想像與社會建構〉,發表於佛光文學系、佛光歷史系主辦之第一屆兩岸歷史文學與歷史創作研討會。2002年。
溫振華:〈日本殖民統治下臺北社會文化的變遷〉,《臺灣風物》,第37卷第四期。
蔡佩均:〈啟蒙「新女性」:《風月報》系列雜誌中的(反)摩登論述與婚戀書寫〉,《臺北文獻直字》,2009年3月,頁55-96。
劉人鵬:〈「西方美人」慾望中的「中國」與「二萬萬女子」:晚清以迄五四的國族與婦女〉。《清華學報》新30卷1期,2000年,頁1-47。
賴慶:〈文藝的大眾化,怎樣保障文藝家生活?〉,《先發部隊》第一號,1934年7月。
賴松輝:〈日據時期臺灣小說思想與書寫模式之研究(1920-1937)〉,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7月。
蘇碩斌:〈研究人或空間:臺灣都市社會研究的成立與變化〉,《人文與社會研究集刊》,第20(3),2008年,頁397-439。

(二)、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
石婉舜:〈搬演「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1895-1945)〉,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夏士敏:〈近代婦女日常服裝演變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徐孟芳:〈「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日治時期臺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以報刊通俗小說為觀察場域〉,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梁秋虹:〈社會的下半身 試論日本殖民時期的性治理〉,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莉雯:〈「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 :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張志樺:〈情慾消費於日本殖民體制下所呈現之文化與社會意涵──以《三六九小報》及《風月》為探討文本〉,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美鳳:〈「風雅想像」的權力意涵:日治時期藝旦文化之分析〉,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張美雲:〈《風月報》中白話小說的女性意象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曾婉君:〈《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 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06年。
曾久晏:〈摩登映象──1930年代臺灣花界女性顯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黃裕元:〈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黃耀賢:〈青樓敘事與情色想像──以《三六九小報》和《風月》報系為分析場域(1931-1944)〉,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劉若雯:〈大稻埕發展史(1860-1920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溫若含:〈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蔡素貞:〈日據時期臺灣人對日本文化之迎拒:殖民性、現代化與文化認同〉,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歐陽瑜卿:〈準╱決戰體制下的女性發聲──《風月報》女性書寫與主體性建立的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四、 網路資料(依首字筆劃排序)
台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黑狗.黑貓(ɔ-kauˋ.ɔ-niau)──帥哥、美女http://taiwanlanguage.wordpress.com/2011/04/12/%E9%BB%91%E7%8B%97%E2%80%A2%E9%BB%91%E7%8C%AB%EF%BC%88%C9%94-kau%CB%8B%E2%80%A2%C9%94-niau%EF%BC%89%E2%94%80%E2%94%80%E5%B8%A5%E5%93%A5%E3%80%81%E7%BE%8E%E5%A5%B3/
世界黃頁網:施淑青〈掌珠情事〉http://yp.worldjournal.com/view/full_story/9342586/article-%E6%8E%8C%E7%8F%A0%E6%83%85%E4%BA%8B
臺灣文學網:http://tln.nmtl.gov.tw/ch/index.aspx
臺灣大百科全書:大稻埕蓬萊閣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068
臺灣大百科全書:淡水女學堂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83
臺灣女人http://women.nmth.gov.tw/zh-tw/home.aspx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hsin Kang) 審核日期 2014-8-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