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204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3.145.115.195
姓名 林育民(LIN,YU-M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王霸問題研究──從孟子到朱陳之辯
相關論文
★ 論奧修的愛情觀★ 靈魂研究對哲學諮商之重要性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王霸問題」是中國政治思想的核心問題之一,此一問題在東周時期就已經被提出。當時的典籍雖然「尊王」,但「不黜霸」,它們分辨王霸大多從兩個角度:政治判斷或道德判斷。若用政治判斷來分辨王霸,則把王霸視為不同的政治名號或不同的政治實力;若用道德判斷來分辨王霸,則行事的動機與風格較完美者稱為「王」,行事的動機與風格遜於王者稱為「霸」。當時只有孟子獨排眾議,採取「尊王黜霸」的觀點,孟子採取如此觀點則與當時的客觀環境與其自身的價值觀和人性論有關。
  宋朝是討論王霸問題的另一個高峰,當時的朱熹和陳亮曾對漢唐君主是否為「王」的問題進行了激烈辯論,但因為兩人在許多觀念的基本預設並不相同,所以兩人始終無法說服對方。不過這一次爭辯帶出了道德和事功在「內聖外王」的框架下,有時的確會產生無法融合的衝突。關於此一問題,牟宗三以肯定英雄豪傑的「生命的直覺」與將歷史人物、事件放入「歷史判斷」的方式解決。
  本論文便以「王霸問題研究」為題,以上述的孟子、朱熹和陳亮的觀點為主幹,用鉅觀的方式討論此一問題,並兼論此一問題的現代啟發。
摘要(英) “Differences between Wang (emperor/ruling by benevolence) and Ba (feudal vassal/ruling by power)” is one of the core issues in Chinese political ideology mentioned in the East Zhou Dynasty. Although “the Wang was revered” in the records then, “the Ba were not dismissed”. “Differences between Wang and Ba” was mostly analyzed into two perspectives: political judgment and ethical judgment. In political judg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Wang and Ba” was regarded as a political position or political power; in ethical judgment, the one whose motivations and manners of conduct were closer to perfection was named “Wang” and the one who was inferior to the Wang was called “Ba”. During that era, only Mencius held his own opinion against that of the majority, taking the approach of “reverence of the Wang and dismissal of the Ba”. He upheld such a viewpoint because of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and his own theory of humanity.
  After the East Zhou Dynasty, this issue was still keenly discussed. The Song Dynasty was another peak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ang and Ba. Zhu Xi (Chu Hsi) and Chen Liang once held a lively debate about whether the rulers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y were “Wang”; however, because their basic assumptions of values were quite different, neither of them could convince the other through the debate. Nevertheless, in this debate it was brought up tha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Nei-sheng wai-wang” (internal saint and external emperors/not only an emperor but also a saint), the conflict of ethics and achievements sometimes could not always coexist. Later, a famous scholar, Mr. Mou Zongsan (Mou Tsung-san) also mentioned that the outstanding heroes were born to be leaders and he believed those historic figures and events could be tested through the historical judgment.
  This study is mainly on the subjec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ang and Ba”. I will show you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issue and its modern enlightenment with the backbone of Mencius’, Zhu Xi’s and Chen Liang’s arguments.
關鍵字(中) ★ 王霸問題
★ 孟子
★ 朱熹
★ 陳亮
★ 道德與事功
關鍵字(英) ★ differences between Wang (emperor/ruling by benevolence) and Ba (feudal vassal/ruling by power)
★ Mencius
★ Zhu Xi (Chu Hsi)
★ Chen Liang
★ ethics and achievements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誌謝 ⅲ
目錄 ⅳ
第一章 導論 1
研究動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2
文獻分析 9
研究方法 11
研究步驟 13
第二章 《孟子》與其他先秦典籍的「王霸」意涵差異 15
第一節 「王」、「霸」二字的意涵分析 16
一、「王」字的分析 16
一、「霸」字的分析 18
第二節 其他先秦典籍中的「王霸」意涵 20
第三節 《孟子》中的「王霸」意涵 27
一、公孫丑上第三章 27
二、告子下第七章 28
三、盡心上第十三章 29
四、盡心上第三十章 29
第四節 孔孟王霸觀的異同 31
一、孔子對「王」的看法 31
二、孔子對「霸」的看法 33
三、孟子王霸觀的特殊性 34
(一)、周室衰弱 34
 (二)、孟子的不忍仁之心與嚴於義利 36
第三章 孟子王霸觀的重要內涵 41
第一節 孟子王道思想的特色 41
第二節 孟子義利觀的特色 50
第三節 孟子在鼓吹王道過程中遇到的義利糾結 57
一、孟子到底有沒有公與私的概念? 59
二、即便孟子有了公利與私利的概念,這兩者又該如何正確區分? 60
三、「義」與「利」如何放在同一個天秤上? 61
第四章 朱陳之辯 67
第一節  朱陳之辯的意涵 69
第二節  朱熹「道統說」的特色 71
第三節  朱陳兩人對「道」看法的不同 75
一、朱熹對「道」的基本預設 76
二、陳亮對「道」的基本預設 78
三、小結 80
第四節  朱陳兩人王霸義利觀的差異 81
第五節  朱陳之辯中的「點化」與「成人」問題 87
一、「點化」問題:點鐵為金或以銀為鐵 87
二、「成人」問題 90
三、小結 93
第五章 道德與事功的融合與王霸問題的現代啟示 95
第一節 道德與事功的融合 95
第二節  當代新儒家對王霸問題的看法──理性之架構表現 99
第三節  當代新儒家對王霸問題的看法──內聖外王的新意涵 104
第四節  王霸問題的現代啟示 108
第六章 結論 111
第一節  本論文研究成果摘要 111
第二節  本論文仍待發展之問題 113
第三節  結語 115
參考書目 11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先依成書朝代先後,再依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列)
(西漢)桓譚,1985,《桓子新論》,收錄自《叢書集成新編(21)》,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西漢)劉向(集錄),1980,《戰國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東漢)班固,1976,《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吳)韋昭(注),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西晉)杜預,1952,《景印古本春秋三傳》,臺北:臺灣啟明書局。
(唐)孔穎達(疏)、(西晉)杜預(注),1972,《左傳正義附校刊記》,臺北:廣文書局。
(北宋)王安石,《王臨川全集》,1966,臺北:世界書局。
(北宋)司馬光,2011,《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收錄自《儒藏‧精華編21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宋)石介,1985,《石徂徠集》,收錄自《叢書集成新編(73)》,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北宋)李覯,1983,《旴江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北宋)李覯,1983,《李覯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北宋)李燾,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9)》,北京:中華書局。
(北宋)邵雍,1966,《皇極經世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北宋)柳開,2006,《河東集》,收錄自《全宋文(6)》,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北宋)孫復,1983,《孫明復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北宋)孫奭(疏)、(東漢)趙岐(注),1999,《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宋)程顥、程頤,1983,《二程集(一、二)》,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北宋)劉恕,1977,《資治通鑑外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北宋)蘇東坡,1965,《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北宋)蘇洵,1966,《嘉祐集》,臺北:中華書局。
(南宋)朱熹,1972,《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下)》,臺北:中文出版社。
(南宋)朱熹,1986,《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南宋)朱熹,2010,《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南宋)朱熹,2010,《朱子全書‧資治通鑑綱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南宋)朱熹,2010,《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
(南宋)唐仲友,1995,《悅齋文鈔三》,收錄自《續修四庫全書(131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宋)張栻,1975,《南軒集(上)》,臺北:廣學社印書館。
(南宋)陳亮,1983,《陳亮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南宋)陳澔(編),1952,《景印古本禮記集說》,臺北:臺灣啟明書局。
(南宋)楊時,1985,《楊龜山集(一)》,北京:中華書局。
(南宋)葉適,1966,《水心集》,臺北:中華書局。
(南宋)葉適,1998,《習學記言序目》,收錄自《讀書記四種》,北京:北京圖書館。
(南宋)蔡沉(集傳),1975,《書經》,臺北:學海出版社。
(明)黃宗羲,1988,《明夷待訪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丁保福(著)、楊家駱(主編),1983,《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二)》,臺北:鼎文書局。
(清)王先謙,2011,《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清)王先謙,2011,《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清)全祖望(補)、(明)黃宗羲(撰),1973,《宋元學案》(中),臺北:世界書局。
(清)朱師轍,1975,《商君書解詁定本》,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清)段玉裁(注)、(漢)許慎(撰),2005,《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
(清)陳立、吳則虞(點校),2011,《白虎通疏證》(上),北京:中華書局。
(清)黎永椿、(清)段玉裁、(南唐)徐鍇、(漢)許慎,1998,《說文解字四種》,北京:中華書局。
(清)黎翔鳳,2011,《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清)戴望,1995,《管子校正》,收錄自《續修四庫全書(97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鍾文烝,1996,《春秋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
(清)魏禧,1976,《魏叔子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蘇輿,1974,《春秋繁露義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日)瀧川龜太郎,1986,《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
二、今人書籍(依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列)
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中華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1981,《中華百科全書(2)》,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王利器(校注),1982,《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
左松超,2001,《說苑集證》,臺北:國立編譯館。
牟宗三,1968,《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牟宗三,1987,《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牟宗三,1996,《人文講習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牟宗三,2000,《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牟宗三,2000,《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余英時,2004,《朱熹的歷史世界(上、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局。
吳春山,1971,《陳同甫的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吳毓江(注)、孫啟治(點校),2010,《墨子校注(上、下)》,北京:中華書局。
杜正勝,1979,《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李明輝,2001,《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屈萬里,1988,《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火旺,2005,《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啟屏,2007,《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林澐,1998,《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胡適,1966,《中國古代哲學史(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君毅,1976,《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香港:新亞研究所。
唐君毅,1978,《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香港:新亞研究所。
唐君毅,2005,《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夏長樸,1989,《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徐復觀,1979,《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袁保新,1992,《孟子三辯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
馬王堆漢墓帛書小組,1976,《戰國縱橫家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高柏園,2007,《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張立文,1996,《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覺,2010,《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梁韋弦,1993,《孟子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許進雄,2002,《簡明中國文字學》,臺北:學海出版社。
許維遹,2005,《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陳大齊,1987,《陳百年先生文集(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寅恪,2001,《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勞思光,1980,《中國哲學史(三上)》,香港:友聯出版社。
勞思光,2005,《中國哲學史(一)》,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曾春海,1989,《儒家哲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賀榮一,1993,《孟子王道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楊國榮,1993,《回到戰國:孟子新論》,臺北,開今文化出版社。
董平(選注),2006,《陳亮文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趙峰,2004,《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蔡方鹿,1996,《中華道統思想發展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
蕭公權,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閻學通、徐進等,2009,《王霸天下思想及啟迪》,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錢穆,1984,《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駱建人,1979,《孟子學說體系探賾》,臺北:文津書版社。
雙陽高亨,1981,《重定老子正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羅根澤,1981,《管子探源》,臺北:里仁書局。
羅愛萍(編),1996,《百子全書.呂氏春秋》,臺北:黎民文化事業。
羅聯添(編),2003,《韓愈古文校注彙編(一、二)》,臺北:國立編譯館。
龔群、焦國成,1997,《儒門亞聖:孟子》,臺北:昭文社。
三、翻譯書籍(依譯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列)
姜長蘇(譯),Hoyt Cleveland Tillman(著),2012,《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Utilitarian Confucianism: Chʻen Liang’s Challenge to Chu His, 198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錢永祥(編譯),Max weber(著),1991,《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臺北:遠流出版事業。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列)
王明蓀,1982,〈王安石的王霸論〉,刊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5卷第2期,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頁6-12。
牟宗三(講),1987,〈中國文化發展中義理開創的十大諍辯〉,刊於《鵝湖月刊》第12卷第11期,臺北:鵝湖月刊社,頁1-5。
李美慧,2010,〈陳亮主張「義利雙行」之商榷〉,刊於《崇右學報》第16卷第1期,基隆:崇右技術學院,頁209-228。
杜保瑞,2006,〈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理論〉,刊於《揭諦》第11期,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頁1-60。
杜保瑞,2007,〈中國哲學中的真理觀問題〉,刊於《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4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101-121。
杜保瑞,2007,〈朱熹形上思想的創造意義與當代爭議的解消〉,刊於《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3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頁15-89。
林淑芬,2004,〈論陳亮義利思想及現代義利觀之省思〉,刊於《問學》第7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頁29-46。
施忠賢,1995,〈論朱熹、陳亮「漢唐之爭」〉,刊於《文藻學報》第9期,高雄:文藻外語學院學報編輯委員,頁1-15。
夏長樸,1997,〈司馬光疑孟及其相關問題〉,刊於《臺大中文學報》第9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頁115-144。
孫客寬,1968,〈王霸義利之辨〉,刊於《孔孟月刊》第6卷第12期,臺北:孔孟月刊社,頁9-10。
徐照華,1987,〈論孟子的王霸之辨〉,刊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0卷第8期,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頁31-33。
張永儁,2001,〈朱熹「義利之辨」之倫理價值觀探源〉,刊於《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1-10+93。
郭沫若,1956,〈由壽縣蔡器論到蔡墓的年代〉,刊於《考古學報》1956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頁1-5+127-134。
郭清寰,1981,〈孔孟王霸論評〉,刊於《中國國學》第9期,臺南:臺灣省中國國學研究會,頁18-39。
傅玲玲,2005,〈從朱熹與陳亮之辯論論朱熹之價值觀〉,刊於《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7期,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59-80。
黃俊傑,1989,〈孟子王霸三章集釋新詮〉,刊於《文史哲學報》第37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頁191+193-232。
黃俊傑,1991,〈孟子的王道政治論及其方法論預設〉,刊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6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頁47-62。
黃俊傑,1991,〈孟子思維方式的特徵〉,刊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卷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11-32。
黃勇,1998,〈「義利之辨」與儒家義利論的完備〉,刊於《孔孟月刊》第36卷第1期,臺北:孔孟月刊社,頁30-37。
楊澤波,1997,〈王霸之辨正義〉(上),刊於《孔孟月刊》第36卷第4期,臺北:孔孟月刊社,頁14-20。
楊澤波,1998,〈王霸之辨正義〉(下),刊於《孔孟月刊》第36卷第5期,臺北:孔孟月刊社,頁12-26。
萬光軍,2008,〈略論孟子與管仲的王霸之爭〉,刊於《孔孟月刊》第47卷第1、2期,臺北:孔孟月刊社,頁17-22。
葉仁昌,2012,〈孟子政治思想中義利之辨的分析:四種主要類型的探討〉,刊於《政治科學論叢》第50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頁1-36。
葉世昌、馬新愛,1997,〈陳亮主張「義利雙行」說質疑〉,刊於《孔孟月刊》第35卷第8期,臺北:孔孟月刊社,頁28-31。
劉高陳,1976,〈陳亮民族思想之研究〉,刊於《復興崗學報》第15期,臺北:政治作戰學校,頁265-276。
蔡德良,1982,〈孟子王道論〉,刊於《孔孟月刊》第21卷第1期,臺北:孔孟月刊社,頁27-30。
鄭伊庭,2009,〈「成人」與「醇儒」──論陳、朱之辯中儒學理想的分歧〉,刊於《有鳳初鳴年刊》第5期,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學生會,頁393-407。
鄭吉雄,1994,〈陳亮的事功之學〉,刊於《臺大中文學報》第6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頁257-289。
戴文和,1993,〈陳亮與朱熹諍辯內容之析論〉,刊於《僑光學報》第11期,臺中:私立僑光科技大學,頁43-73。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列)
吳力行(研撰),鄔昆如(指導),1975,《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王霸思想演變》,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慶忠(研撰),陳福濱(指導),2003,《朱熹與陳亮「三代漢唐之辨」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盈瑞(研撰),林啟屏(指導),2006,《宋代王霸思想研究──以心性觀點為主軸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論文集論文
杜保瑞,1997,〈從孟子盡心之本體功夫說儒佛會通的方法論探究〉,刊於《第一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頁47-62。
七、會議論文
林安梧,〈「心性儒學」與「公民儒學」相關問題之檢討──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哲學反思〉,「第十一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東西政治哲學的交談」論文,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08 年3月28-29日,頁1-15。
八、網路資料
吳智勳,1992,〈從中國人的正統觀念看法律的解釋問題〉,神學年刊網頁,URL= http://218.188.3.99/Archive/periodical/abstract/A013B1_1.htm。(2013/4/25瀏覽)
林毓生,2009,「研讀韋伯〈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演講摘要,國立交通大學網頁,URL=https://web.it.nctu.edu.tw/~nrrp/981/file-1021.doc。(2013/4/25瀏覽)
劉桂標,2003,〈朱子與陳同甫的義利王霸之辯〉,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URL= http://www.hkshp.org/humanities/ph118-11.txt。(2013/4/25瀏覽)
《漢典》,URL= http://www.zdic.net/。(2013/5/15瀏覽)
《維基百科》,URL= http://zh.wikipedia.org/zh-tw/。(2013/6/5瀏覽)
指導教授 馮滬祥(Fung, Hu-Hsiang) 審核日期 2013-7-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