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205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4 、訪客IP:3.138.174.95
姓名 廖婉汝(Wan-ju Li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清 代 臺 灣 婦 女 的 形 象 建 構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ese women’s image of Qi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的討論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第一章至第三章考察清代臺灣婦女的圖像,在地方志、庶民、西洋人及日人這四種書寫者筆下的樣貌;後半部第四章則是比較不同書寫者所描繪婦女圖像的差異,並且解釋差異產生背後所具有的政治意涵、文化差異以及歷史意義。
清代臺灣婦女因為不具有書寫的權利,因此,相關於婦女的描述皆是出自於男性的觀察以及記載,而在清代對於婦女進行描繪的書寫者,有代表中國官方立場的地方志書、流傳於庶民社會的契約文書,以及1860年以後來臺西洋人所寫的日記、《府城教會報》,與20世紀初期來臺灣進行風俗調查的日本人。他們觀察以及記錄的對象,同樣都是生活在臺灣的清代婦女,然而他們記載下的婦女卻有著明顯的差異。
本研究對各種書寫者所繪的婦女圖像,進行比較以及考察,此種婦女圖像差異的產生,與書寫者的書寫動機有關。一、方志的書寫者期望透過書寫地方志,提供給臺灣女性一個道德參考標準,並且將方志作為個人治理地方的政績。二、而西洋人對於臺灣婦女的觀察,則是出於文化差異下的觀察。三、日人於調查報告中,對於婦女的描繪,則是建立在殖民者對於殖民地勞動力需求之上。
透過本文的探討,我們將能夠清楚看出清代婦女相關史料,其背後所代表的政治立場、文化差異與歷史意涵,這將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清代臺灣婦女的真實樣貌。
摘要(英) This discussion in this paper is included two parts. The first half of this paper from chapter one to chapter three is about Taiwanese women’s image of Qing Dynasty which is depicted by four kinds of writers including local chronicle, common people, westerners and Japanese. The last part chapter four is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aiwanese women’s image of Qing Dynasty described different writers and explaining the cause of diff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history.
Because Taiwanese women of Qing Dynasty do not have the right to write, all the descriptions related to women come from men’s observations and records.
Those writers includes Chinese officers who write local chronicle and contracts between common people, westerners coming to Taiwan after 1860 with their diaries and Tainan Church News ,and Japanese who comes to Taiwan for custom research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aiwanese women of Qing Dynasty are those writers’ object for observation; however, those women they picture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This paper is to compare and inspect Taiwanese women’s image of Qing Dynasty described by different writers. Also,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iwanese women’s image of Qing Dynasty are relatives to writers’ writing motivation. First, writers of local chronicle expect to set up moral standard for women through writing local chronicles which are also taken as personal achievement of governing the region. Second, westerners’ portray of Taiwanese women is the result of the observ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Third, Japanese descriptions in the reports which is about Taiwanese women are constructed on the foundation that the colonialist demand the labor of colonized peopl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in this paper, we clearly see the related data which are about women of Qing Dynasty. What’s more, the political standpoint,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history which are revealed by those data can help us to rethink the real image of Taiwanese women of Qing Dynasty.
關鍵字(中) ★ 清代臺灣
★ 婦女
★ 形象
★ 來臺西洋人
★ 來臺日人
關鍵字(英) ★ Taiwan in Qing Dynasty
★ women
★ image
★ westerns coming to Taiwan
★ Japanese coming to Taiwan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中國傳統官方眼中的女性 11
第一節 一般婦女 11
第二節 烈女節婦 20
第二章 庶民文書中的女性 33
第一節 婚姻 33
第二節 人身買賣 45
第三節 財產 53
第三章 外人筆下的婦女 59
第一節 西洋人 59
第二節 日本人 70
第四章 不同婦女形象的比較 79
第一節 方志與庶民圖像差異 79
第二節 西臺婦女圖像的差距 86
第三節 日臺婦女圖像的差異 91
結論 97
參考資料 99
附錄 108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檔案
吳密察編,《淡新檔案》民事篇十七,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6年。
吳密察編,《淡新檔案》刑事篇二十九,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9年。
吳密察編,《淡新檔案》刑事篇三十,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9年。
吳密察編,《淡新檔案》刑事篇三十六,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9年。
(二)古文書
〈同治貳年參月蕭鳴皋人等仝立鬮書字〉,吳學明老師提供。
〈道光拾年拾貳月姜彭氏立分鬮約字〉,吳學明老師提供。
〈光緒元年十一月盧鄭門范氏立杜賣盡根埔園地基契字〉,吳學明老師提供。
〈光緒肆年張賴氏立杜賣盡根山林埔地字〉,吳學明老師提供。
鄭華生口述、鄭炯輝整理,《新竹鄭利源號典藏古文書》,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三)外文資料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慣習記事》第壹卷,古亭書局,1969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慣習記事》第貳卷,古亭書局,1969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慣習記事》第參卷,古亭書局,1969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慣習記事》第肆卷,古亭書局,1969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慣習記事》第伍卷,古亭書局,1969年。
《臺灣教會公報》,第一期至第五0期(1885-1889)。
《臺灣教會公報》,第五一期至第一00期(1889-1893)。
(四)方志、其他
MacKay, George Leslie、王榮昌譯,《馬偕日記 : 1871-1883》,臺北:玉山社,2012年。
MacKay, George Leslie、王榮昌譯,《馬偕日記 : 1892-1901》,臺北:玉山社,2012年。
MacKay, George Leslie、王榮昌譯,《馬偕日記 :1884-1891》,臺北:玉山社,2012年。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不著撰人,《新竹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不著撰人,《嘉義管內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58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王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
史溫侯(Robert Swinhoe)著、陳政三,《遨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臺灣紀行》,臺北:臺灣書房,2008年。
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著、林弘宣譯,《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臺灣調查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年。
必麒麟(W. A. Pickering)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1999年。
甘為霖(Rev. W. Campbell)著、許雅琦譯,《福爾摩沙素描:甘為霖牧師臺灣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2005年。
池志澂,〈全臺遊記〉收入《臺灣遊記》,臺灣文獻叢刊第89種,南投: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07種,南投: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篇(上)(下)》,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3年。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宜蘭縣‧基隆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吳子光,《臺灣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36種,南投: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吳德功,《彰化節孝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08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李丕煜,《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4種,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周元文纂輯,《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林百川、林學源合纂,《樹杞林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3種,南投: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3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92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洪麗完,《臺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2年12月。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37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馬偕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
高拱乾纂,《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南投: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3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陳盛韶,《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陶德(John Dodd)著、陳政三譯,《北臺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臺北:原民文化,2002年。
陶德(John Dodd)著、陳政三譯,《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臺灣外記》,臺北:臺灣書房,2007年。
費德廉(Douglas L. Fix)編、羅效德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年。
雷吉納德.康(Reginald Kann)著,鄭順德譯,《福爾摩莎考察報告》,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1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省文獻會譯,《臺灣慣習記事(第壹卷上)》,臺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4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省文獻會譯,《臺灣慣習記事(第壹卷下)》,臺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4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省文獻會譯,《臺灣慣習記事(第貳卷上)》,臺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6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省文獻會譯,《臺灣慣習記事(第貳卷下)》,臺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6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省文獻會譯,《臺灣慣習記事(第參卷上)》,臺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8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省文獻會譯,《臺灣慣習記事(第參卷下)》,臺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7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省文獻會譯,《臺灣慣習記事(第四卷上)》,臺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9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省文獻會譯,《臺灣慣習記事(第四卷下)》,臺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9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省文獻會譯,《臺灣慣習記事(第五卷上)》,臺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0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臺灣省文獻會譯,《臺灣慣習記事(第五卷下)》,臺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1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豪士 (Edward H. House) 、 陳政三,《征臺紀事 : 武士刀下的牡丹花》,臺北: 原民文化, 2003。
劉鵬雲,《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南投: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蔡振豐,《苑裡志》,臺灣文獻叢刊第48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蔣師轍,《臺游日記》,臺灣文獻叢刊第6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諸家,《臺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8年。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禮密臣(J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臺灣研究叢刊第107種。
蘭伯特.凡.德.歐斯弗特(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作、 林金源譯,《風中之葉 : 福爾摩沙見聞錄》,臺北市: 經典雜誌出版,2002年。
二、專書
白尚德(Chantal Zheng)著、鄭順德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臺灣》,臺北:南天書局,1999年。
艾馬克(Mark A. Allee)著、王興安譯,《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臺北:播種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吳學明、黃卓權編著,《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上、下篇)》,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2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 ,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著、黃怡譯,《南臺灣踏查手記》,臺北:前衛出版社,2012年。
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
阿風,《明清時代婦女的地位與權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
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陳瑛珣,《契約文書中的婦女經濟活動》,臺北:臺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
曾秋美,《臺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曾國棟,《臺灣的碑碣》,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3。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0),民國77年12月,353頁。
游鑑明,《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臺北: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5月。
游鑑明,《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5月。
游鑑明、羅梅君、史明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頁20-57。
絡克(Robert D. Locke)原著、陳政三編著,《出礦坑鑽油日記》,臺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黃美玲,《明清時期臺灣遊記》,臺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
黃國亮,《中國娼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劉克襄,《探險家在臺灣》,臺北:自立晚報出版,1988年。
劉克襄,《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臺灣》,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劉克襄,《橫越福爾摩沙:外國人在臺灣的旅行(1860-1880)》,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年。
蔡石山,《明代的女人》,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鄭維中,《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年。
蘭伯特‧凡‧德‧歐斯弗特(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著、林金源譯,《福爾摩沙見聞錄—風中之葉》,臺北:經典雜誌,2002年。
三、期刊論文
尹章義,〈清代臺灣婦女的社會地位〉,《歷史月刊》,1990年3月,頁33-41。
衣若蘭,〈《後漢書》的書寫女性:兼論傳統中國女性史之建構〉,《暨大學報》4卷1期,2000年,頁17-41。
何培夫,〈臺灣碑碣概覽(上)〉,《民俗風物》,第8卷第2期,2002年,6月。
何培夫,〈臺灣碑碣概覽(下)〉,《民俗風物》,第8卷第4期,2002年,12月。
何培夫,〈臺灣碑碣概覽(中)〉,《民俗風物》,第8卷第3期,2002年,9月。
吳雅琪,〈近十年臺灣婦女史研究評述---以臺灣地區歷史研究所學位論文為中心2000-200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8期,2010年12月,頁295-318。
李文良,〈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第31期,2003年6月,頁141-168。
周宗賢,〈清代臺灣節孝烈婦的旌表研究〉,《臺北文獻》35 卷(臺北市,1976),頁120-126。
阿風,〈清代民事訴訟過程中婦女的身分與地位〉,《法制史研究》,2007年6 月,頁61-106。
洪麗完,〈契約文書與性別研究:以《臺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為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1999年8月,頁169-192。
耿慧玲,〈臺灣碑誌中的貞節現象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6卷第2期,2008年12月,頁121-143。
耿慧玲,〈禁錮婢女碑與清代臺灣婦女地位研究〉,《朝陽學報》,第13期,2008年9月,頁311-339。
張妙娟,〈《臺灣府城教會報》女學教育史料選擇〉,《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1期,2003年12月,頁261-274。
張淑卿,〈近年來臺灣地區的「臺灣婦女史」學位論文研究回顧1991-1998〉,《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1999年8月,頁193-209。
許雪姬,〈評介《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頁323-332。
許慧琦,〈臺灣地區有關近代中國婦女史的碩博士論文研究評介(1991-1997)〉,《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1998年8月,頁189-204。
蔡淵洯,〈清代台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第2期,1983年1月,頁 25-32。。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第3期,1983年6月,頁34-64。
賴惠敏.朱慶薇,〈婦女、家庭與社會:雍乾時期拐逃案的分析〉,《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8期,2000年6月,頁1-49。
賴惠敏.徐思冷,〈情慾與刑罰:清前期犯奸案件的歷史解讀1644-17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8月,頁31-73。
四、學位論文
Lawa.Pusin(拉娃.布興),〈以《臺灣教會公報》(1986-2005)為分析場域探討臺灣原住民族婦女運動〉,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吳琼媚,〈清代臺灣「妾」地位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邵雅玲,〈由淡新檔案看晚清北臺女性的訟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心怡,〈女人的定位---從臺灣諺語談起〉,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張妙娟,〈「臺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臺灣的基督徒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張孟珠,〈清代貞節的實踐及其困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維正,〈接觸、殖民與文化容受: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禮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張靜茹,〈敘事文學中的清代臺灣婦女行為類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郭書蓁,〈兩個時代的北部長老教會女性—從晚清到日治前期〉,花蓮師範學院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陳韻如,〈帝國的盡頭---淡新檔案中的姦拐故事與申冤者〉,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陳麗如,〈臺灣北部地區客家婦女生活的演變---以婚姻和教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2月。
游淑珺,〈臺灣閩南方言有關女性俗語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黃萍瑛,〈臺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臺灣社會史的考察〉,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鄭威聖,〈清代臺灣街庄總理與地方社會:以吞霄街庄總理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簡于鈞,〈重訪接觸帶:從西方旅人視野再見19世紀臺灣(1860-1885)〉,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2012年。
指導教授 吳學明(Hsueh-ming Wu) 審核日期 2013-7-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