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205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 、訪客IP:3.141.244.201
姓名 林珮綺(Pei-chi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宋慶齡與國共關係之研究
(Study Case on Soong Ching-ling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Kuomintang an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6-1949))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宋慶齡(1893-1981)是宋氏家族的其中一員、蔣介石的親戚、國民黨黨員、孫中山夫人。宋慶齡擁有多重的身分,在1925年孫中山死後,這些身分更使得她在政治上造成廣泛的影響。
受西方教育與孫中山民權主義的影響,宋慶齡特別著重於政治上的人權運動。身為共產國際的祕密黨員,宋慶齡不僅協助共產國際在中國的許多任務,也支援中共的發展。1937年直至1946年,宋慶齡透過個人的特殊身分,盡力謀求國共之間的合作與和平。
由於孫中山晚年贊同社會主義,使得宋慶齡袒護共產黨確為事實,但她在1926-1949之間的主要目的還是維持國共之間的合作以達成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和三民主義等政治理念。共產國際和中共是宋慶齡達成目的的盟友,彼此相互利用,並為中國將來施行社會主義而鋪路。在於人道救援和呼籲的行動方面,宋慶齡極力強調中立也顯示她在協助中共之外對於人權原則的堅持。
身為國民黨員和孫夫人身分的宋慶齡,以其所受的教育和理念發表許多言論、參與政治,在親共的立場之下成為中國政治上具影響力的人物。
摘要(英) Soong Ching-ling (宋慶齡, 1893 -1981) was a member of the Soong family, the relation of Chiang Kai-shek(蔣介石), and a member of Kuomintang (國民黨, KMT), and was often referred to as Mme. Sun Yat-sen(孫逸仙). After Sun Yat-sen died at 1925, Soong Ching-ling’s multiple identitie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China.
Receiving Western education and being influenced by Sun Yat-sen’s principle of democracy, Soong Ching-ling paid particular attention on human rights. As a secret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CI), Soong Ching-ling not only helped the CI accomplished their missions in China, but also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共產黨, CCP). Also, Soong Ching-ling’s political position offered her inherent authority to be the coordinator between KMT and CCP from 1937 to 1946.
Because Sun Yat-sen argued for Socialism in his later years, Soong Ching-ling took CCP’s side. From 1926 to 1949, however, Soong Ching-ling still worked to mainta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KMT and CCP,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deals of Sun Yat-sen—— to make China a Socialist country. At that time, CI and CCP were the allies of Soong Ching-ling. However, Soong Ching-ling insisted on taking a neutral position and thus only supported CCP to protect human right, instead of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CP.
Participating actively in politics and expressing opinions based on h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oong Ching-ling, a KMT member and Mme. Sun Yat-sen, became an influential figure in China’s politics.
關鍵字(中) ★ 宋慶齡
★ 共產國際
★ 國共關係
★ 政治立場
關鍵字(英) ★ Soong Ching-ling
★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 the KMT-CCP cooperation
★ political position
論文目次 緒論.....................................................................................................................1
第二章 宋慶齡與國共關係(1926-1930)……………………………………15
第一節 參與政治………………………………………………........17
第二節 前往武漢……………………………………………………20
第三節 訪問蘇聯……………………………………………………28
第四節 旅居德國……………………………………………………35
第三章 宋慶齡的政治活動(1931-1936)……………………..……………43
第一節 宋慶齡與牛蘭夫婦事件……………………………………43
第二節 反帝抗日、保障民權運動…………………………………48
第四章 宋慶齡與國共關係(1937-1949)……………………………………73
第一節 從國共合作到協助中共…………………………………..73
第二節 抗戰勝利後的政治行動…………………………………...93
結論……………………..……………………….…………………………107
參考書目……….………………………………………..…………………11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檔案資料
(一)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檔案
〈宋慶齡致中央秘書處函〉,黨史館漢口檔案,檔號:漢2049.1,時間:1925-07-25。
〈孫宋慶齡對時局宣言〉,(民國16年),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五部檔案,檔號:部13368。
(二) 國史館檔案
《蔣中正總統文物檔案》
〈事略稿本〉
檔號:002-060100-00001-040,「事略稿本」,1927年2月12日。
檔號: 002-060100-00241-031,「事略稿本」,1948年7月31日。
檔號:002-060100-00017-029,「事略稿本」,1929年1月29日。
檔號:002-060100-00017-032,「事略稿本」,1929年2月1日。
〈領袖指示補編〉
檔號:002-090106-00005-037,「蔣中正電孔祥熙昨宋慶齡已赴鄂請來鄂襄助並詢何日駕來」,1926年12月9日。
檔號:002-090106-00005-150,「蔣中正電宋慶齡知由陸路來贛不勝歉惶宋知途中情形如何特派邱鴻鈞迎迓」,1926年11月16日。
檔號:002-090106-00005-028,「蔣中正電宋慶齡接宋子文函始悉由陸路來贛未佑途中情形如何特派邱鴻鈞迎迓」,1926年11月23日。
檔號:002-090106-00005-108,「蔣中正電宋子文請宋慶齡先行到粵甚善並請代電告己赴贛督師」,1926年00月00日。
〈籌筆—北伐時期〉
檔號:002-010100-00004-043,「蔣中正電告鄧演達聯席會議議決事皆同意」,1926年12月19日。
檔號:002-010100-00004-060,「蔣中正電宋子文轉孫中山夫人張譚諸公將到南昌請夫人再駕南昌指教」,1926年12月26日。
檔號:002-010100-00006-059,「蔣中正電宋子文轉孫夫人如何解決糾紛已面述實現總理主義決無他見」, 1926年2月3日。
檔號:002-010100-00008-069,「蔣中正電孔祥熙楊森李燊等各部已逼近武漢結果未料請孫夫人速回」, 1926年5月21日。
檔號:002-010100-00009-012,「蔣中正電告孔祥熙諸事待面陳孫夫人方能明瞭」,1927年6月5日。
〈蔣中正致親友函〉
檔號:002-090106-00005-024,「蔣中正電宋慶齡江西克復東南可平可告慰孫中山在天之靈如駕來請由海道並請宋藹齡宋美齡同來一敘」,1926年11月08日。
檔號:002-040400-00001-003,「蔣中正陳潔如電宋子文謂宋慶齡在漢安否如事畢可否請其回贛賜教並助理一切」,1926年12月16日。
檔號002-040400-00001-004,「蔣中正電宋慶齡本月已抵南京並請其駕來如無船艦請電示即可派艦迎接也」,1927年4月9日。
檔號:002-060300-00003-008,「十二月一日蔣中正在南昌見閻錫山所派代表趙戴文許其稱願加入革命軍陳述」,1926年12月01日至1926年12月31日。
〈籌筆:統一時期〉
檔號:002-010200-00001-022-001,「蔣中正電請張學良保護自西伯利亞經奉天回京之孫夫人宋慶齡」,1929年1月29日。
檔號:002-010200-00004-073,「蔣中正宋美齡電告宋慶齡待時局略安將至北平會晤」,1929年5月18日。
〈挑撥寧漢分裂〉
檔號:002-090300-00003-054,「何應欽電蔣中正朱培德晤宋慶齡其語調中多偏袒武漢等情」,1927年5月10日至7月17日。
〈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中正先生(十八)〉
檔號:002-060400-00018-001,「十月一日蔣中正復上海各路商界總聯合會籲請和平」,1926年10月31日。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二年(十二)〉
檔號:002-080200-00082-075,「楊虎電蔣中正關於孫夫人在滬發起國民禦侮自救會被評為變相共黨集團為顧及其地位只派偵探駐會監視」,1933年5月12日。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檔號:002-080200-00508-035,「毛慶祥呈蔣中正陳友仁宋慶齡有意赴俄商援等情報日報表」,1938年8月2日。
檔號:002-080200-00508-074,「毛慶祥呈蔣中正山東游擊隊組織司令部設立無線臺等敵方情報」,1938年8月25日。
檔號:002-080200-00519-053,「毛慶祥電蔣中正日軍情報稱共黨以香港為根據地向華南地區活動拓展勢力等情報提要」,1939年3月29日。
檔號:002-080200-00513-019,「毛慶祥呈蔣中正華僑關於汪兆銘聲明之態度及逃到元慶予該地蘇方衝動等敵方情報日報表」,1939年1月21日。
檔號:002-080200-00507-006,「毛慶祥呈日無線密電云蔣中正對俄拒結軍事同盟苦衷一笑置之」,1938年5月6日。
檔號:002-080200-00541-005,「保密局及谷正鼎等呈中共企圖控制民盟擴大其力量以恢復和談」,1946年12月28日。
檔號:002-080200-00541-003,「保密局等呈民盟醞釀改組為政黨民社黨商討參政」,1947年1月4日,。
檔號:002-080200-00541-022,「保密局及張鎮等呈民社黨參加政府內情」,1947年1月31日。
檔號:002-080200-00536-005,「祝紹周等呈李濟琛組織中華人民自治總會及其在港活動情形等情報提要」,1947年4月23日。
檔號:002-080200-00537-058,「薛岳呈蔣中正各黨派動態民盟決定堅守立場不參加改組政府及李濟琛何香凝等企圖發動新政治協商」,1947年10月22日。
檔號:002-080200-00537-081,「保密局呈蔣中正民盟留滬人員姓名及疏散情形與中共唆使李濟琛等召集非法國民黨代表大會等情報提要」,1947年11月5日。
檔號:002-080200-00548-086,「保密局呈報香港右翼反動黨派檢討時局妄冀中樞發生政變及陳銘樞為匪張目等各黨派動態情報提要」,1948年7月7日。
〈對美關係 (四)〉
檔號:002-090103-00005-277,「顧維鈞電蔣中正前美各報登載我部分人士要求停止對我政府各種協助」,1946年7月23日。
檔號:002-090103-00005-278,「顧維鈞電蔣中正紐約時報及先鋒論報社評論中美現局」,1946年7月24日。
〈戰時重要措施 (二)〉
檔號:002-080101-00015-017,「甘介侯函蔣中正在香港與宋慶齡晤談情形」,1939年8月23日。
〈全面抗戰 (十七)〉
檔號:002-080103-00050-011,「宋慶齡等呈蔣中正請審慎處理新四軍問題」,1941年2月3日。
〈各方建議 (二)〉
檔號:002-080101-00023-013,「陳布雷呈蔣中正親近事務處理概況及擬請梁寒操勸宋慶齡於國父忌辰對美國廣播勿違國情亦勿引起誤解」,1944年3月3日。
〈自反錄第二集(四)〉
檔號:002-060500-00011-025,「蔣中正電張發奎勸告勿受改組派之愚弄請即在所至地點隨時停止移動靜待命令」,1929年9月20日。
〈匪黨組織 (一)〉
檔號:002-080104-00003-003,「中國共產黨的新任務及中共整頓三風二十二種學習文件內容摘要」,1936-1944年。
〈俄帝侵華罪行 (四)〉
檔號:002-090400-00007-106,「白崇禧電蔣中正頃接陳友仁來電」,1938年8月14日。
《閻錫山史料》
〈雜派民國20年12月往來電文錄存〉
檔號:116-010107-0174-010,1931年1月21日。
檔號:116-010107-0174-007,1931年12月20日。
〈馮玉祥電閻錫山黨〉
檔號: 131000007769M,1927年7月9日。
〈粵桂事變案——陳福民電閻錫山〉
檔號:116-010101-0073-054,1929年8月24日。
〈馮方民國18年9月往來電文錄存(二)6.54M〉
檔號:116-010102-0008-086,1929年9月25日。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一年(二)〉
檔號:002000001443A,1932年8月23日。
〈各方往來電文原案及錄存〉
檔號:116-010108-0251-015, 1933年8月22日。
《汪兆銘檔案》
〈(汪兆銘)投日前與政府首要函電二」〉
檔號:118-010100-0049-012,「張發奎電汪兆銘據葉逆逃回參謀處長報告南昌成立革命委員會」,1927年8月5日。
二、 史料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6-1927)》,冊4。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集(1927-1931)》,冊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冊13。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冊14。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冊15。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1-1937)》,冊1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1-1937)》,冊1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聯共(布)、共產國際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1937-1943.5)》,冊18。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聯共(布)、共產國際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1937-1943.5)》,冊1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
王正華編註,《事略稿本(一)》。臺北,國史館,2003年。
王正華編註,《事略稿本(二)》。臺北:國史館,2003年。
王正華編註,《事略稿本(十一)》。臺北:國史館,2004年。
王正華編註,《事略稿本(四十三)》。臺北:國史館,2010年。
王正華編註,《事略稿本(五十四)》。臺北:國史館,2011年。
王正華編註,《事略稿本(五十六)》。臺北:國史館,2011年。
王正華編註,《事略稿本(五十七)》。臺北:國史館,2011年。
王正華編註,《事略稿本(六十)》。臺北:國史館,2011年。
宋慶齡,《宋慶齡選集(上)》。北京:新華書店出版社,1992年。
宋慶齡,《為新中國奮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
宋慶齡基金會編,《宋慶齡書信集》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宋慶齡基金會編,《宋慶齡書信集(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編,《宋慶齡來往書信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編,《宋慶齡書信選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宋慶齡陵園管理處編,《啼痕:楊杏佛遺跡錄》。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何大章主編,《摯友情深——宋慶齡與愛波斯坦、邱茉莉來往書信》。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
馮玉祥,《馮玉祥日記(四)》。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馮玉祥,《馮玉祥日記(五)》。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尚明軒編,《雙清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鄧澤如,〈彈劾共產黨兩大要案〉,《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蹟》。臺北:正中書局出版社,1948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關於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7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十)》。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中央檔案館編,《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書信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人民出版社編,《毛澤東書信選集》。北京:新華書店出版社,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一)》。北京:新華書店出版社,1987年。
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五)》。北京:新華書店出版社,1989年。
三、 報刊雜誌
《申報》,中華民國20年(1931)、21年(1932)、22年(1933)、26年(1937)、29年(1940)、35年(1946)、38年(1949)。
《大公報》,中華民國29年(1940)。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20年(1931)、21年(1932)。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Vol. 89 (1939 July ), pp. 239-240.
四、 專著
杜維運,《史學方法》。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秦孝儀編註,《中國現代史辭典》。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7年。
梁寒冰主編,《中國現代史大事記》。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松林等編,《中國國民黨大事記》。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韓信夫主編,《中華民國大事記(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
何鴻鈞編,《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紀實》。武漢:重慶出版社,1992年。
張憲文等編,《中華民國史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蔣中正、宋美齡,《蔣委員長西安半月記、蔣夫人西安事變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出版社,1957年。
盛永華主編,《宋慶齡年譜(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尚明軒,《宋慶齡年譜長編(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羅家倫主編,《國父年譜(下)》。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會,1985年。
高平叔編,《蔡元培年譜長編(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季鴻生,《宋慶齡與國共關係》。武漢:武漢出版社,2003年。
尚明軒、唐寶林,《宋慶齡傳》。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
劉家泉,《宋慶齡傳》。(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
劉家泉,《宋慶齡流亡海外歲月》。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朱玖琳等編,《宋慶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張戎、〔英〕喬恩.哈利戴著,《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傳略》。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2年。
鄭燦輝、季鴻生、吳景平,《宋慶齡與抗日救亡運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傅伍儀等編,《宋慶齡偉大光榮的一生》。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7。
劉東平,《宋慶齡圖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
唐緓絹等,《宋慶齡與何香凝》。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1年。
張世福,《宋慶齡與中國抗日戰爭》。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孫文著,黃彥編,《論民生主義及社會主義》。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孫文著,黃彥編,《論改組國民黨與召開〝一大〞》。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硏究室編,《潘漢年在上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
姚金果等著,《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大革命》。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出版社,2001年。
沈志華主編,《中蘇關係史綱》。北京:新華書店出版社,2007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香港:海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社,2008年。
楊天石,《蔣介石密檔與蔣介石真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楊天石,《揭開民國史的真相(四)掌權:南京政府》。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9年。
楊天石,《揭開民國史的真相(五)》。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9年。
楊瀚,《西安事變.八年抗戰與楊虎城》。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13年。
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劉繼增,《武漢國民政府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胡蘭畦,《胡蘭畦回憶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張發揆口述,夏蓮瑛紀錄,《張發揆口述自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
〔美〕伊斯雷爾.愛潑斯坦著,沈蘇如譯,《宋慶齡——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五、 論文
專書論文
紹庸,〈宋慶齡在德國〉,《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輯1。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頁125-135。
李玉貞,〈宋慶齡與第三黨〉,《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輯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頁71-102。
李玉貞,〈宋慶齡與蘇聯駐華外交人員談話紀錄(1942-1945)〉,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編,《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輯2,頁206-220。
邵銘煌,〈另眼看孫中山、宋慶齡、蔣介石關係〉,《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輯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頁43-60。
朱玖琳,〈宋慶齡眼中的蔣介石〉,《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輯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頁103-124。
朱玖琳,〈臺灣地區藏宋慶齡檔案文獻及其價值〉,《孫中山宋慶齡文獻與研究》,輯3。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頁197-205。
尚明軒,〈宋慶齡對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貢獻〉,《孫中山與國民黨左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頁108-117。
尚明軒,〈宋慶齡與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孫中山與國民黨左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頁118-236。
季鴻生,〈宋慶齡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宋慶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11年,頁198-213。
傅紹昌,〈宋慶齡對建立國際反戰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特殊貢獻〉,《宋慶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11年,頁181-197。
陳正卿,〈宋慶齡和何香凝再抗日救亡運動中〉,《宋慶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11年,頁137-152。
高萍萍、劉東華,〈試析宋慶齡在兩次國共合作中的地位與作用〉,收錄於《宋慶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11年,頁214-222。
徐鋒華,〈黨外之黨員——宋慶齡與國共兩黨關係新析〉,《宋慶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11年,頁165-180。
張皓,〈宋慶齡與馮玉祥〉,《宋慶齡與中國名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頁166-179。
顧正斌,〈評新發現的關於西安事變聲明〉,《紀念宋慶齡文集》。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2年,頁143-144。
劉大禹,〈抗戰勝利之後宋慶齡的政治抉擇(1945-1949)〉,《宋慶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11年,頁153-164。
〔日〕久保田博子,〈宋慶齡和孫文在一起的十年——以孫宋婚期為視點〉,《宋慶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11年,頁246-273。
〔俄〕娜塔莉亞.瑪瑪耶娃,〈中華民國時期宋慶齡政治社會活動的若干問題〉,《宋慶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11年,頁223-233。
期刊論文
李玉貞,〈西安事變前後的莫斯科〉,《百年潮》,期12(2005年12月),頁18-25。
張柏春,〈郭沫若、宋慶齡與斯大林的一次談話〉,《百年潮》,期5(2008年5月),頁44-48。
王錫榮,〈關於魯迅營救黃平信〉,《魯迅研究月刊》,期4(1992年4月),頁4-8。
朱玖琳,〈1949年宋慶齡北上參加新政協會議始末〉,《開心老年》,期3(2009年10月),頁26-29。
朱玖琳,〈宋慶齡等提出恢復孫中山三大政策提案〉,《世紀》,期3(2006年5月),頁24-26。
周大計,〈宋慶齡1949年北上參加新政協會議的經過——解讀新披露的毛澤東、周恩來相關電報和批語〉《黨的文獻》,期2(2009年2月),頁40-47。
邵銘煌,〈另眼看孫中山、宋慶齡、蔣介石關係〉,《縱橫》,期5(2011年8月),頁28-29。
紹雍,〈宋慶齡與蘇聯關係新探(1927-1929〉,《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3卷34(2005年5月),105-108。
吳傳煌、朱學習,〈三十年代前後中國政治新格局中的宋慶齡〉,《社會科學戰線》,期3(1989年6月),頁221-226。
李君山,〈對日備戰與中蘇談判(1931-1937)〉《台大歷史學報》,期43(2009年6月),頁87-149。
尚明軒,〈宋慶齡與陳友仁關係勾沉〉,《近代史研究》,期3(2000年5月),頁306-311。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7(1999年3月),頁137-155
楊智友,〈宋慶齡與營救牛蘭運動〉,《檔案春秋》,期12(2006年12月),頁34-36。
徐世強,〈轟動中外的牛蘭事件〉,《文史天地》,期4(2010年4月),頁51-54。
裘邁士,〈宋慶齡的社會革命思想〉,《蘇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1(1989年2月),頁36-39。
孫彩霞,〈救國會推進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之研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期4卷31(2005年7月),頁94-99。
錢聽濤,〈一封溝通兩黨關係的信:1936年初宋慶齡為國民黨中央轉信給中共中央事考析〉,《上海黨史研究》,期6(1994年12月),頁24-26。
謝偉思,〈與孫中山夫人的談話〉,《檔案與史學》,期4(1995年8月),頁77-78。
畢萬聞,〈斯大林宋慶齡與西安事變〉《社會科學戰線》,期5(1994年10月),頁143-149。
張皓、葉維維,〈北上:新中國成立前宋慶齡的心路歷程〉,《黨的文獻》,期5(2011年10月),頁80-88。
張耀杰,〈宋慶齡與共產國際〉,《傳記文學》期2卷91(2007年8月),頁4-18。
蒙光勵,〈大革命時期的宋慶齡與蔣介石〉,《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2卷17(1995年4月),頁45-52。
寧芳,〈宋慶齡與首次國共合作〉,《學術界》,期1(1995年2月),頁49-52。
王秉默,〈近代中國最偉大的女性——宋慶齡與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統一戰線》,期4(2003年4月),頁34-37。
陳雲,〈陝甘寧邊區的財經問題〉,原載延安《解放日報》(1944年12月7日。載錄於「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9112/83035/83317/83595/5738058.html。
六、 學位論文
林威志,〈從民主人士到人民公敵:章伯鈞的政治轉折〉,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13-8-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