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205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9 、訪客IP:18.119.133.228
姓名 温景瀚(Chin-han W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弘光首輔馬士英與南明政局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nd Secretariat Ma Shiying and the Political of Southern Ming Dynasty in Hongguang Emperor)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馬士英(1595-1646)以擔任南明弘光朝(1644-1645)首輔大學士而廣為人知,然而經由清代官修《明史》的主導之下,士英成為讓大明滅亡的「奸臣」,這是因為官修《明史》所存在的價值觀,有部分是來自東林的史家。但一個國家的衰亡,不會只體現在一個人的身上,將亡國之因怪罪於士英身上或許情有可原,可是東林史家將他列入〈奸臣傳〉似乎又太過武斷。所以本文在史料上做出歸納與分析後,評議東林史家的偏頗之處,以期給予士英公允之評價。
  馬士英的家族,世代為貴州衛指揮使,如此的家世讓士英在軍事造詣上,有著知兵的美名。士英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以第二甲賜進士出身,開始政治仕途,隨後歷宦天啟、崇禎二朝(1620-1644)。崇禎五年,士英升任宣府巡撫,然明末官場的賄賂陋習,讓士英被舉發而被削職。後來士英流寓南京,建立自己的人際網路,其中結交阮大鋮(1587-1646)是士英的轉捩點,因為大鋮是士英擔任鳳陽總督的推手。在士英擔任內閣大學士後,推薦大鋮復官,此二人的交往,是本文探討的重點之一。
  馬士英於明末任鳳陽總督,掌握江南的部分軍隊,時值李自成(1606-1645)入北京、明思宗(1611-1644)自縊、諸王南奔等混亂局勢,士英以軍力與倫序兩項優勢,擁立福王朱由崧(1607-1646)於南京即位。士英透過「定策」之功,得以先入內閣,後又因史可法(1601-1645)督師揚州,士英成為首輔大學士。成為首輔的士英在推舉阮大鋮復官一事中,讓東林士人陸續離職,士英也為此背負罵名。士英本身也提攜東林後進,然在朝政中依舊無法獲得多數東林士人的支持。對於朝政的推行,雖然士英被認為是賣官鬻爵的代表,但他也有提出良好的建議,所以本文亦會針對這部分進行論述。
  馬士英在明清鼎革之際,出任首輔大學士,有他本身的能力,雖然與史可法一同提出北使清廷的政策,但在面對清軍南下與左良玉(1599-1645)起兵等事件的處理上,又顯得不夠完善,造成弘光朝廷快速滅亡的原因之一。清軍南下,弘光朝廷滅亡後,士英輾轉至南明各地抗清。以抗清的舉動來看,士英就不該列入〈奸臣傳〉當中。本文就是以士英的正面形象,作為論述主體,用以呈現不同於「奸臣」的馬士英。
摘要(英) Ma Shiying(馬士英) was famous because of he was the leader of Grand Secretariat(大學士) during Hongguang(弘光) Emperor in Southern Ming Dynasty. However, he was written as a “Chien Chen”(奸臣) in Mingshih(明史), which was edited by literati of Qing Dynasty, who caused the elimination of Ming Dynasty. But the death of a country shouldn’t be putting on a person. Even though there are some other reasons to blame on Shiying, but put him into “Chien Chen Chuan” might be too subjective. So my thesis is base on the analyzing and organiz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ry to give Shiying a fair judgement.
  MA’s family was the commander of Guizhon(貴州) military camp for several generations, and this let him became famous because of his military talent. Shiying started his government career since 47th year of Wanli(萬曆), by the title of Jinshi Chushen(進士出身). And later, he also severed Tianqi(天啟) and Chongzhen(崇禎) these two Emperor. The 5th year of Chongzhen, Shiying was promoted to grand coordinator of Hsuanfu(宣府巡撫). Yet, the bribe was bad habbit in bureaucracy during late Ming, and Shiying was dimissed because of been peached. Affter that, Shiying stayed in Nanjing(南京) and builded up his own social contacts. Above all, since Ruan Dacheng(阮大鋮) recommended and helped Shiying to become the provincial governor of Fengyang(鳳陽總督), associated with him was the turning point to Shiying. When Shiying got the position of Grand Secretariat, he supported Dacheng to come back to government again. The intercourse between Shiying and Dacheng is one of the keypoints tha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When Ma Shiying was provincial governor of Fengyang, he controled portion of military of Jiangnan(江南). At the same time , the whole situation was in a mass; Li Zicheng(李自成) got into Beijing(北京), Chongzhen Emperor hang himself, and most of princes went south. Shiying supported price Fu, Zhu Yousong(福王朱由崧) to enthrome at Nanjing by two advantages; military strength and regular succession. And this contribution also got him Grand Secretariat. After that, Shiying became the leader of Grand Secretariat when Shi Kefa(史可法) changed to Yangzhou(揚州) and leading military at there. Shiying received a lot of criticism because of the event of supporting Ruan Dacheng back to government, which caused the members of Tunglin(東林) leaving. Even if Shiying guided and supported some others, but still, he couldn’t get support from most of Tunglin in the government. He was considere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selling official posts, although Shiying also gave out great recommend about promoting policies. So this part will also been discuessed in this paper.
  During Ming-Qing transition, Shiying could served as Grand Secretariat was because he owned the ability. Even though he and Shi Kefa post the policy of nigotiation with Qing Dynasty, but they couldn’t deal with the attack by Qing and Zuo Liangyu(左良玉) completely, which could be one of the resons cause the extinction of Hongguang Emperor. After Hongguang Emperor been defeated, Shiying floundered to several places to against Qing. Take this movement as an example, Shiying shouldn’t be listed in “Chien Chen Chuan”. The main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show the positive image of Ma Shiying, rather than the appearance of “Chien Chen”.
關鍵字(中) ★ 馬士英
★ 弘光朝
★ 阮大鋮
★ 東林士人
★ 抗清
關鍵字(英) ★ Ma Shiying
★ Hongguang Emperor
★ Ruan Dacheng
★ Tunglin
★ Against Qing
論文目次 緒論................................1
第一章 馬士英於崇禎朝的政治活動..................8
第一節 馬士英家世與背景..................8
    第二節 早期仕途與南京時期之人際網路............12
    第三節 馬士英的復出與鳳陽總督之政績............19
第二章 馬士英與福王登基......................29
    第一節 北京淪陷與福王南下之經過..............30
    第二節 馬士英與東林派之擁立新君爭議............33
    第三節 弘光朝廷之建立...................39
    第四節 馬士英正位首輔...................42
第三章 馬士英於弘光朝之政治活動..................49
    第一節 推舉阮大鋮復出...................49
    第二節 政策之推展.....................58
    第三節 南渡三疑案之始末..................71
第四章 弘光朝廷覆亡與馬士英南奔..................76
    第一節 左良玉之「清君側」起兵...............76
    第二節 弘光朝廷的北使與清軍南下..............86
    第三節 馬士英之轉進....................98
結論................................103
徵引書目..............................106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史料
(一)檔案、奏疏、官方史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編,〈兵部題行「宣府巡撫馬士英塘報」殘稿〉收入《明清史料》丁編第四本。臺北:中央研究院,1972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編,《明實錄附錄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1967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編,《明實錄附錄崇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7年。
[明]史可法,〈款虜疏〉,收入馮夢龍編《中興實錄》,收入薛飛編,《南明史料(八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朱元璋,《皇明祖訓》,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64。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
[明]馬士英,〈在兵言兵疏〉,收入馮夢龍編,《中興實錄》,收入薛飛編,《南明史料(八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馬士英,〈請誅逆臣疏〉,收入馮夢龍編《中興實錄》,收入薛飛編,《南明史料(八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張廷玉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明]温體仁等纂修,《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7年。
[清]鄂爾泰監修,《貴州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330。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年。
[明]楊士奇等纂修,《明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7年。
[清]圖海、索額圖等纂修,《清世祖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史書
[清]文秉,《甲乙事案》,收入薛飛編,《南明史料(八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文秉,《烈皇小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3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王鴻緒,《明史稿列傳》,收入《明代傳記叢刊》97。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佚名,《使臣碧血錄》,收入薛飛編,《南明史料(八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吳偉業,《鹿樵紀聞》,收入《中國野史集成》卷31。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清]吳偉業,《綏寇紀略》。臺北:臺灣商務,1966年。
[清]李聿求,《魯之春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4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李清,《南渡錄》,收入薛飛編,《南明史料(八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李遜之,《三朝野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汪有典,《史外》,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2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明]姜曰廣,《過江七事》,收入《筆記小說大觀》10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5年。
[清]查慎行,《人海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查繼佐,《國壽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查繼佐,《罪惟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計六奇,《明季南略》,收入王雲五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398。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夏允彝,《幸存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夏完淳,《續幸存錄》,收入《中國野史集成》卷31。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明]夏完淳,《續幸存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4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徐秉義,《明末忠烈紀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徐芳烈,《浙東紀略》,收入《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106。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明]袁繼咸,《潯陽記事》,收入《叢書集成續編》278。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馬士英,〈永城紀略〉,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輯第24卷。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馬士英,《永牘》,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輯第24卷。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張岱,《石匱書後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3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張岱,《石匱書後集》。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明]張怡,《謏聞續筆》,收入《筆記小說大觀》22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8年。
[清]許重熙,《明季甲乙兩年彙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4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陳洪範,《北使紀略》,收入《筆記小說大觀》4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4年。
[清]彭孫貽,《流寇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揚州府縣兩庠,〈上史閣部書〉,收入馮夢龍編,《甲申紀事》,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33。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清]温睿臨,《南疆逸史》,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33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收入吳光編,《劉宗周全集》6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黃宗羲,《弘光實錄鈔》,收入薛飛編,《南明史料(八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黃宗羲,《行朝錄》,收入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萬斯同,《明史》,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33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鄒漪,《啟禎野乘二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41。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明]滕一飛,〈淮城記事〉,收入馮夢龍編,《甲申紀事》,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33。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清]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應廷吉,《青燐屑》,收入《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清]戴名世,〈宏光朝偽東宮偽后及黨禍紀略〉,收入《筆記小說大觀》10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5年。
[清]戴笠、吳殳,《懷陵流寇始終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顧炎武,《聖安皇帝本紀》,收入薛飛編,《南明史料(八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三)文集
[明]王鐸,《擬山園選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88。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明]史可法,《史忠正公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8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史可法著,張純修編,《史可法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明]左懋第,《蘿石山房文鈔》,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陸輯》2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阮大鋮,《詠懷堂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7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金聲,《燕詒閣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85。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51。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明]郭子章,《蠙衣生黔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5。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55(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談遷,《棗林雜俎》,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3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錢澄之,《藏山閣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明]鍾惺,《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09月。
[明]顧起元《雪堂隨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8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四)筆記、日記、年譜
[清]李清,《三垣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祁彪佳,《甲乙日曆》,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六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明]陳子龍,《自撰年譜》,收入《明代名人年譜》1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年。
[清]劉汋,《蕺山劉子年譜》,收入吳光編,《劉宗周全集》6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五)其他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華嶽全集十三卷提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32。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清]杜登春,《社事始末》,收入《叢書集成新編》26。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民國]邢端,〈永城紀略序〉,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輯第24卷。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民國]姚大榮,《馬閣老洗冤錄》,收入《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2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明]張維新編,《華嶽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32。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二、專書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Ming Biographical History Project Committee.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 .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小野和子著,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司徒琳(Lynn Struve)著,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2007年。
孟森,《孟森:在北大講明史》。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年。
南炳文,《南明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升編著,《王鐸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2年。
陳永明,《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收入《陳垣全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陽正偉,《善惡忠奸任評說—馬士英政治行迹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劉中平,《弘光政權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年。
薛飛編,《南明史料(八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謝國楨,《南明史略》。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著,陳蘇鎮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三、論文
(一)學位論文
吳振漢,〈明代奴僕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周凱,〈論明末武將勢力的崛起—以左良玉軍事集團为中心〉,上海: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金宇平,〈清廷與南明弘光政權關係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楊澤君,〈晚明幾社研究-在學術與政治之間〉,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廖英舜,〈明代官籍進士研究-以天一閣藏明代登科錄為主〉,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論文,2010年。

(二)期刊與專書論文
王恩厚,〈《國榷》的史料價值〉,《歷史教學》06期(1987年06月),頁55-58。
王堯禮,〈南明首輔馬士英〉,《文史天地》01期(2009年01月),頁4-6。
王源遠,〈《璇璣圖》的民間傳說及其影響研究〉,《天水行政學院學報》02期(2006年02月),頁125-128。
吳振漢,〈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8期(2003年12月),頁1-31。
吳振漢,〈清初遺民文秉之史著與史學〉,收入於王次澄、齊茂吉主編,《融通與新變-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年10月,頁353-385。
吳振漢,〈黃宗羲的南明史學〉,收入《中央大學人文學報》56期(2014年10月),頁29-62。
李先耕,〈馬士英姓字家族考〉,《中國典籍與文化》04期(2012年04月),頁27-41。
沈忱農,〈晚明之貪污風氣〉,《文星》7卷5期(1961年03月),頁9-11。
容肇祖,〈讀姚大榮馬閣老洗寃錄駁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卷1期(1935年01月),頁131-136。
張玉興,〈南明弘光帝失德駁議〉,收入《明清之際的探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張羽瓊,〈朱燮元與奢安事件〉,《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1997年02月),頁6-8。
梁淼泰,〈明代九邊的募兵〉,《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01期(1997年01月),頁42-50。
楊雲萍,〈南明弘光時代的幾個問題〉,收入《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臺北:臺灣風物雜誌出版,1993年,頁107-163。
趙中男,〈明前期減免宮廷財政初探—以目前所見相關詔書為中心〉,收入萬名主編,《明史研究論叢第八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2010年,頁106-129。
錢茂偉,〈許重熙:一個值得重視的晚明史家〉,《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3期(1998年03月),頁116-120。

(三)研討會論文
王思治、呂元驄合著,〈甲申之變與清軍入關〉,收入孫文良編,《清兵入關與中國社會—中國第七屆全國暨國際清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1-19。
吳振漢,〈夏允彝的師友與史學〉,發表於「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102年度國際學術交流座談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13年10月31日-11月1日,頁1-21。
吳振漢,〈清初遺臣史家李清之明史學〉,發表於「明清學術與儒學學術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12年11月27-28日,頁1-16。

四、工具書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編輯,《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簫滌非等編著,《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14-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