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207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3 、訪客IP:18.222.112.70
姓名 余淑芬(Yu Shu F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看見機動教師-國小校園內的新角色
相關論文
★ 網路學習社群中的潛水現象:一種被忽略的充分參與★ 網路學習社群中的共構面貌:以迷思概念為探針
★ 敘說一位研究型大學教師之自我座落★ 敘說實習教師之教師認同
★ 情意鷹架者的實踐知識-以 LAIN 網路學習社群為例★ 全控機構的學習- 從實踐社群的觀點看海軍義務役男
★ 工科研究生的學習樣貌—一個情境學習的觀點★ 從學習者成為鷹架者──社群觀點探看身分轉變的學習
★ 網路科學探究的合作學習:小組認同與共同作者的決定歷程★ 應用搭配字學習工具於網路瀏覽以提升英語學習者對搭配字之察覺能力
★ 節能減碳實踐中教師和行政的矛盾-活動理論觀點★ 線上小組推進探究的關鍵時刻
★ 以行動者網絡理論探討國小教師在數位閱讀寫作推動初期的困境★ 數學擬題活動的合作效果─五年級學童之經驗
★ 一對一數位教室的另類學習:設計與湧現的觀點★ 我的師傅們不教英文: 一位國中英語教師在跨領域社群中的學習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採取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以實踐、參與與具化、疏離參與、認同、身分認定與協商能力等概念,從學習是一種社會現象而非個人心智運作的觀點,來微觀探究高投入教學、低投入教甄的機動教師在教師社群中的學習樣貌。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主要採半結構方式深度訪談輔以觀察紀錄,蒐集十位國小機動教師之訪談與觀察資料。經由文本研究資料分析與整理,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
1. 機動教師進入國小校園內工作的主要原因是鐘點教師自由度高、重要他人的影響、自我的期許、工作性質單純
2. 國小校園內機動教師對教師身分的認同是自我的責任感、自我的專業成長、自我的成就感、自我理想的實現
3. 國小校園內機動教師繼續擔任機動教師的動機是友善體貼的學校環境、志同道合的同事情誼、開放的甄選制度
4. 機動教師能夠快樂的奉獻是他們在參與的社群、組織中,體驗和做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所造成的結果
5. 機動教師能夠安生立命的環境是他們在參與的社群、組織中,感受到歸屬和形成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所造成的結果
本研究最大貢獻乃是從實踐社群的眼鏡鐘看到機動教師在社群中「享受怡然自得」,而非專注於與正式教師在的位上的「相對卑微」。
根據研究結論給予政府政策實施的建議為:舉辦各項課程內容的共同備課研習及辦理初任教師的職前培訓;對甄聘學校的建議為:對激動教師給予與正式教師相同的尊重及依機動教師的專長排課並協助專業社群的建立;給機動教師的建議為多方試探與學習以增進專業能力及到新環境要盡快尋找學習的對象。
摘要(英) See mobile teacher- New role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Mobile teachers are informal teachers who are actively engaged in teaching and passively preparing the teacher recruitment examina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he present study builds from Wenger’s community of practice theory to analyze the practice of mobile teacher . The concepts of participation, non-participation,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and negotiability were applied to interpret mobile teachers’ experience. In this study,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administered and the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also used to recruit data about ten mobil teachers’ learning in the social. Qualitative data were analyzed and arranged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text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five results are addressed blow.
1. Mobile teachers work at elementary school because of the flexibile working hour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other peoples,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self, and the simple nature of the work.
2. The recognition of the teacher′s identity by the mobile teacher is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the self,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he self, the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of the self,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elf-ideal.
3. Motivation for mobile teachers to continue to be mobile teachers is a friendly and considerate school environment, like-minded and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n open selection system.
4. The happy dedication of mobile teachers is the result of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s experience and doing in the communities and organizations they participate in.
5.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mobile teachers can make a living is the result of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s belonging and becoming in the communities and organizations they participate in.
關鍵字(中) ★ 代理代課教師
★ 鐘點教師
★ 實踐社群
★ 參與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次
摘要 iv
Abstract v
誌謝 vi
目次 vii
圖次 ix
表次 ix
一、 緒論 1
1-1 單純的好奇心 1
1-2 我所看到的不一樣教師世界 2
1-3 研究問題意識的形成 3
1-4 誰是機動教師 5
1-5 戴上「實踐社群理論」的眼鏡 8
二、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10
2-1 非正式教師的相關研究 10
2-1-1 「流浪教師」一詞的演變 10
2-1-2 非正式教師所處困境 12
2-1-3 非正式教師工作適應及因應策略 15
2-1-4 小結 19
2-2 實踐社群理論 20
2-2-1 實踐 22
2-2-2 參與與具化 23
2-2-3 實踐社群的三個基本面向 25
2-2-4 實踐中的認同 29
2-2-5 參與與疏離參與 32
2-2-6身分認定與協商能力 35
三、 研究方法 42
3-1 個案學校的選擇 42
3-1-1 個案學校簡介 42
3-1-2 充滿人情味的環境 43
3-1-3 為什麼選擇V國小為個案學校 44
3-2 個案學校之機動教師 45
3-3 資料蒐集 49
3-3-1 訪談 50
3-3-2 觀察 51
3-4 資料整理與分析 53
3-4-1資料整理 54
3-4-2資料分析 55
四、 研究結果與討論 60
4-1 進入社群--成為機動教師的原因 60
4-1-1 鐘點教師自由度高 60
4-1-2 重要他人的影響 61
4-1-3自我的期許 63
4-1-4 工作性質單純 64
4-1-5小結 65
4-2 自我認同--機動教師對教師身分的實踐與認同 67
4-2-1 自我的責任感 67
4-2-2 自我的專業成長 69
4-2-3 自我的成就感 71
4-2-4 自我理想的實現 73
4-2-5 小結 74
4-3 選擇投入--機動教師的參與與疏離 76
4-3-1 友善體貼的學校環境 76
4-3-2 志同道合的同事情誼 78
4-3-3 公平開放的甄選制度 80
4-3-4 小結 81
4-4 快樂奉獻的機動教師 83
4-4-1 學習即體驗(experience) 83
4-4-2 學習即做(doing) 84
4-4-3小結 85
4-5 機動教師安身立命的環境 86
4-5-1 學習即形成(becoming) 86
4-5-2 學習即歸屬(belonging) 87
4-5-3 小結 88
五、 結論與建議 90
5-1 研究結論 90
5-2 研究限制 91
5-2-1 研究對象的限制 91
5-2-2 研究方法的限制 91
5-2-3 研究者本身的限制 92
5-2-4 研究時間的限制 92
5-3 研究之貢獻 92
5-4 研究建議 94
5-4-1 對政府政策實施的建議 94
5-4-2 對甄聘學校的建議 95
5-4-3 對機動教師的建議 95
5-4-4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96
參考文獻 97




圖次 List of Figures
圖1- 1機動教師示意圖 7
圖2- 1學習的社會理論之元素 21
圖2- 2參與與具化的二元性 25
圖2- 3實踐社群的三面向 26
圖2- 4參與以及疏離參與的關係 34
圖2- 5身分認定的組成面向 37
圖2- 6協商能力的組成面向 38



表次 List of Table

表3- 1受訪者基本資料 46
表3- 2觀察時間及項目表 52
表3- 3整理觀察田野筆記例子 55
表3- 4訪談稿片段分析(例一) 58
表3- 5訪談稿片段分析(例二) 5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民國105年06月29日。
﹝3﹞公立中小學兼任及代課教師鐘點費支給基準,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民國 101 年 08 月 30 日。
﹝4﹞王百合、游美惠,「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 61-92頁,2003。
﹝5﹞王振仁,「公立中小學部分工時代課教師勞動權益之保障」,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7。
﹝6﹞王禮福,「師資培育政策轉變過程之研究─從「流浪教師現象」談起」,銘傳大學,碩士論文,2005。
﹝7﹞江彥廷,Etienne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
﹝8﹞宋鎮照,團體動力學,五南,台北市,2000。
﹝9﹞李文惠,「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6。
﹝10﹞克利佛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文化的解釋,納日碧力戈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9。
﹝11﹞克利佛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楊德睿譯,麥田出版社,臺北市,2002
﹝12﹞李岳芬,「國小流浪教師之自我認同與工作適應」,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12。
﹝13﹞李俐穎,「駐足的過客-國小代理教師社會化歷程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8。
﹝14﹞李郁薇,「網路學習社群中的潛水現象:一種被忽略的充份參與」,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2005。
﹝15﹞李郁薇、陳斐卿、江火明,「社群觀點的網路潛水現象:認同與協商的構程」,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報,4(1), 1-9頁,2006。
﹝16﹞李藹慈,「訪談研究法」,社會科學研究法新論,初版,蔡清田主編,五南,台北, 2013。。
﹝17﹞周德禎,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五南,台北市,2015。
﹝18﹞林明地,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五南,台北市, 2002。
﹝19﹞林昭仁,。「教育界的游牧民族,逐教缺而居-國民國小代理教師處境與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9。
﹝20﹞林倖妃,「比12年國教更緊急的教育崩壞-誰在?您的孩子」,天下雜誌,527, 126-144頁,2013。
﹝21﹞段菀翠,「國小代理代課教師對烙印覺知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聯合大學,碩士論文, 2014。
﹝22﹞施惠菁、廖年淼,「流浪教師及鐘點教師對學校現場的影響與因應策略」,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6), 67-72頁,2014。
﹝23﹞洪琪涵,「我國代理教師權益保障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12。
﹝24﹞師資培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民國106年06月14日。
﹝25﹞師資培育法施行細則,全國法規資料庫,民國107年 01 月 18 日。
﹝26﹞徐孟婕,「國小代理教師工作處境之探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2。
﹝27﹞徐聖堯,「流浪教師論述的形成與發展」,教育社會學通訊, 2002。 取自http://www.doc88.com/p-3857367541692.html。
﹝28﹞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聘任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民國102年05月20日。
﹝29﹞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全國法規資料庫,民國 106年08月03日。
﹝30﹞張若荃,「校園中的吉普賽人:流浪教師的灰色天空-一位流浪教師的敘說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15。
﹝31﹞張豊儒,「女性代課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0。
﹝32﹞張晏華,「小學長期代理代課教師生涯抉擇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1。
﹝33﹞張雅瑄,「流浪教師的旅程-國小代理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的敘說探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2015。
﹝34﹞張凰婷,「傾聽生命之歌-儲備教師的生命敘說」,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 2008。
﹝35﹞張靜怡,「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生命出口-中學長期代理教師之生涯觀及生涯調適歷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8。
﹝36﹞教育部師資培育統計年報。民國94-105年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News.aspx?n=C6A181E8F32C2BBA&sms=EA1FA0326D3BA142
﹝37﹞教育部國語辭典http://resources.publicense.moe.edu.tw/
﹝38﹞曹雅惠,「從中小學兼任/代理教師邁向正式教師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3。
﹝39﹞畢恆達,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小畢空間出版社,新北市, 2010。
﹝40﹞梁金都,「國小代課教師文化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4, 1-34頁,2010。
﹝41﹞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台北市,2003。
﹝42﹞陳宓?,「國小代理教師壓力與生涯抉擇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2014。
﹝43﹞陳姿伶,「教師課稅配套措施對代理教師之影響-以台中市國中為例」,國立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
﹝44﹞陳慧淑,「代理代課教師生涯發展與生命意義感之探究」,樹德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2011。
﹝45﹞黃秀瑾,「新竹市公立小學代課教師比例偏高問題之研究」,中華大學,碩士論文,2015。
﹝46﹞黃筠珮,「在流浪中代理/在代理中流浪-一位國小教師的敘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1。
﹝47﹞黃瑞琴,質的教育研究法,心理,台北市, 1996。
﹝48﹞黃嫣柔,「國小長期代理教師之生存與生涯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2015。
﹝49﹞楊家瑜,「國小代理教師情緒勞務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7(1), 39-55頁,2013)。
﹝50﹞楊皓凱,「小學流浪教師教職生涯抉擇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14。
﹝51﹞楊雅嵐,「偶發事件對流浪教師生涯決定影響之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52﹞楊嘉雯,「國小代理代課教師壓力與壓力調適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3。。
﹝53﹞楊碧珠,「國小長期代理教師生活處遇與權益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3。
﹝54﹞廖惠珠(2008)。拒絕遊牧─流浪教師的修辭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55﹞劉梅貞,「我不代課了:女性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生涯轉換之敘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56﹞劉欣宜,「流浪教師的夢與現實─師資培育政策變革後準教師的困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57﹞閱音,「屢戰屢敗豐盈了自己」,張老師月刊,334, 70-72頁。
﹝58﹞葉偉崧,「不確定職場-代課教師之經驗及心路歷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之)。。台北市。(2006)。
﹝59﹞蔡明翰,「生涯定向的追尋之旅:四名國小流浪教師的生命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005),)。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60﹞魏均玲,「一位女性代理教師尋找教師角色定位之敘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碩士論文學, 2012。
﹝61﹞鄭光妤,「少子化下影響國小兼任教師成為正式教師之決定性因素探討」,碩士論文﹝28﹞。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62﹞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Frankl)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的生命傳記,鄭納無譯,心靈工坊,台北。
﹝63﹞蔣昀璉,「國家對國民教育師資規制之探討─以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中心」,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16。
﹝64﹞蘇國勳,「國小代理教師情緒經驗之描述與解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65﹞蘇鈺瑛,「儲備教師尋職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66﹞蘇揚期,「代理代課教師成為學校主力」,台灣教育評論月刊,4(6),47-51頁,2015。
指導教授 陳斐卿 審核日期 2018-7-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