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30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52.15.63.145
姓名 賴姿妤(Tzu-yu L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不倫不類─論周芬伶、袁瓊瓊、張愛玲私寫作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旨在討論周芬伶、袁瓊瓊、張愛玲此三位女作家的私寫作,特以本真性強的私散文及私小說、自傳體小說為主,主要探討女作家如何以不同文類表現私密性極高的自我書寫題材,而探討的內容以「不倫不類」為主。「不倫」指的是情感上的不倫,討論內容以感情、婚姻、家庭關係為主;「不類」則是討論作品的文類與文體的越界,或兩種不同文體的相互指涉,作為輔助探討。
周芬伶在經歷了婚變之後,從早期天真絕美、關注家庭與婚姻的學院派閨秀散文,搖身一變,開始關注女性主體與自我精神,大膽的將情慾、身體、性向等私密不倫議題進行剖析,以虛構和真實交錯、意識流與客觀寫實的筆法參雜,多方的實驗了「文體越界」的創作,創造了女性王國與女性世代,也建構女性自己的歷史。
2007年袁瓊瓊出版了四本情書系列散文,以情感背叛與創傷為訴求,挑戰自己寫作的透明度,並使用部落格、MSN短句的寫法與情書體例,將自己的不倫情路公諸於世,成就了「自殘之書」,也成全了「自贖之書」,更突破了傳統散文的寫作方式,達到文體「不類」的效果。
張愛玲在《小團圓》裡,採取了以自傳體小說還原生命史的手法,選擇以「祛魅」的姿態寫作,雖不斷地書寫家庭之惡與感情之不倫,但已從早期單純的揭露父母之惡,轉變為對自己逝去的親情與愛情凝視,創造出「傷逝的周期」,而以「愛」來完成最後生命的圓滿。
在此論文中,筆者以作家的生平、創作歷程、創傷經驗、文本內容、他人評論等作為主要分析,將作家的私散文、私小說及自傳體小說作品與生平經歷做一比較對照,探討此三位作家的「不倫」心理、人生經驗與筆下世界,進而討論其私寫作不倫不類的內容,為「私寫作」的內涵做一討論與研究。
摘要(英) The thesis is mainly about the personal writing of Feng-ling Chou, Jun-jun Yun, Eileen Chang, giving focus on the personal essays, personal novels and autography novels, which are self-authentic to their real lives. How the writers use different genres of writings to show privacy is mainly discussed in the thesis. Both the infidelity in relationship, marriage and family and the use of different genres of the writing to refer two different literary forms mutually are talked in the thesis.
After Feng-ling Chou divorced from her husband, her writing transformed from the early focus on family and marriage to pay attention to feminism. She bravely decomposes the indecent topic of desire, bod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and experiments a literary creation of stepping beyond the boundary by interlacing fantasy and reality and by mixing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realism. She initiates a female kingdom and a female generation and constructs a history focused on feminism.
Jun-jun Yun published four books of essays about love letters and focused on betray in relationships and trauma. She challenges herself to transparency in writing. She poses articles on a blog, and uses short sentences and the form of love letters to make her infidelity known to the world, which has become a book of self-destruction. Moreover, she makes a breakthrough in the ways of writing.
Eileen Chang adopts the autography novels to restore the life history. Although she continues to write the bad things about the family and the infidelity in relationship, she has already transformed from the early focus on exposing the bad things done by parents to concentrate on her lost love in family and marriage. She creates the cycle of sadness and accomplishes her life fully with love.
In the thesis, the writer’s life story,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the experience of trauma,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and people’s comment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analyses. The writers’ personal essays, personal novels, autobiography novels and the life story are used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o discuss the three writers’ indecent minds,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ir worlds in the literature. The indecent content of the personal writing is discussed and studied in the thesis.
關鍵字(中) ★ 周芬伶
★ 袁瓊瓊
★ 張愛玲
★ 私寫作
★ 私散文
★ 私小說
★ 自傳體小說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的範圍與方法 ………………………………………… 7
第三節 前人的研究與回顧 ………………………………………… 8


第二章 周芬伶的絕美與駭女書寫
第一節 生平和創作歷程…………………………………………… 20
第二節 投身惡女的「不倫」書寫 ………………………………… 40
第三節 創作越界的「不類」書寫 ………………………………… 64
第四節 「不倫不類」私寫作的開創性與價值 …………………… 70
附 錄 散文、小說創作年表 ……………………………………… 73


第三章 袁瓊瓊的繾綣與冰火書寫
第一節 生平、創作歷程和創作風格 ……………………………… 78
第二節 自殘自贖的「不倫」書寫 ………………………………… 98
第三節 「不倫不類」私寫作的開創性與價值 …………………… 113
附 錄 散文、小說創作年表 ……………………………………… 120


第四章 張愛玲的私語與團圓書寫
第一節 生平和創傷經驗 …………………………………………… 124
第二節 弒父弒母之家庭關係的不倫書寫 ………………………… 140
第三節 「才子佳人大團圓」之婚戀關係的不倫書寫 …………… 161
第四節 「不倫不類」私寫作的開創性與價值 …………………… 176
附 錄 文學創作年表 ……………………………………………… 181

第五章 結論 ………………………………………………………………… 185

參考書目 ………………………………………………………………………… 188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凡例:本參考書目是以「姓氏筆畫」為編排次序。

一、作者專著:

周芬伶:《絕美》(台北:九歌,1995再版)。
周芬伶:《花房之歌》(台北:九歌,1989)。
周芬伶:《閣樓上的女子》(台北:九歌,1992)。
周芬伶:《熱夜》(台北:遠流,1996)。
周芬伶:《汝色》(台北:二魚,2002)。
周芬伶:《世界是薔薇的》(台北:麥田,2002)。
周芬伶:《浪子駭女》(台北:二魚,2003)。
周芬伶:《影子情人》(台北:二魚,2003)。
周芬伶:《戀物人語》(台北:九歌,2000)。
周芬伶:《青春一條街》(台北:九歌,2009)。
周芬伶:《蘭花辭—物與詞的狂想》(台北:九歌,2010)。
周芬伶:《母系銀河》(台北:印刻,2005)。
周芬伶:《紫蓮之歌》(台北:九歌,2006)。
周芬伶:《女人,是變色的玫瑰》(台北:健行,2003)。
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1999)。
周芬伶:《憤怒的白鴿:走過台灣百年歷史的女性》(台北:元尊文化,1998)。
周芬伶:《孔雀藍調》(台北:麥田,2005)。
周芬伶:《粉紅樓窗》(台北:印刻,2006)。
周芬伶:《芬香的秘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2006)。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台北:印刻,2007)。
周芬伶、鍾怡雯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散文讀本》(台北:二魚出版社,2002)。
袁瓊瓊:《紅塵心事》(台北:爾雅,1981)。
袁瓊瓊:《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1981)。
袁瓊瓊:《隨意》(台北:洪範,1983)。
袁瓊瓊:《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1983)。
袁瓊瓊:《春水船》(台北:洪範,1985)。
袁瓊瓊:《滄桑》(台北:洪範,1985)。
袁瓊瓊:《袁瓊瓊極短篇》(台北:爾雅,1988)。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1988)。
袁瓊瓊:《蘋果會微笑》(台北:洪範,1989)。
袁瓊瓊:《情愛風塵》(台北:洪範,1991)。
袁瓊瓊:《恐怖時代》(台北:時報,1998)。
袁瓊瓊:《食字癖者的札記》(台北:三民,2003)。
袁瓊瓊:《孤單情書》(台北:印刻,2006)。
袁瓊瓊:《繾綣情書》(台北:印刻,2007)。
袁瓊瓊:《冰火情書》(台北:印刻,2007)。
袁瓊瓊:《曖昧情書》(台北:印刻,2007)。
袁瓊瓊:《或許,與愛無關》(台北:九歌,2009)。
張愛玲:《小團圓》(台北:皇冠,2009)。
張愛玲:《雷峯塔》(台北:皇冠,2010)。
張愛玲:《易經》,(台北:皇冠,2010)。
張愛玲:《華麗緣—散文集一》(台北:皇冠,2010)。
張愛玲:《惘然記---散文集二》(台北:皇冠,2010)。
張愛玲:《對照記---散文集三》(台北:皇冠,2010)。
張愛玲:《紅樓夢魘》(台北:皇冠,2010)。



二、參考專書部分

于青、金宏達編:《張愛玲研究資料》(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
王 緋:《女性與閱讀期待》(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2001)。
林幸謙:《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林幸謙主編:《張愛玲傳奇‧性別‧系譜》(台北:聯經,2012)。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台北:聯經,1995)。
陳子善編:《作別張愛玲》(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
陳子善:《看張及其他》(北京:中華書局,2009)。
陳子善:《說不盡的張愛玲》(新北市:遠景,2001)。
胡蘭成:《今生今世》(台北:遠景,2009)。
陳芳明:《陳芳明精選集》(台北:九歌,2003)。
陳義芝:《周芬伶精選集》(台北:九歌,2002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
柯靈著,陳子善編:《私語張愛玲》(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2006)。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2007)。
張瑞芬:《春風夢田》 (台北:爾雅,2011)。
張瑞芬:《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台北:聯合文學,2009)。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張子靜著,季季整理:《我的姐姐張愛玲》(台北:時報文化,1996)。
張盛寅:《細讀張愛玲》(台北:柏室科技,2005)。
張偉群:《浮花飛絮張愛玲》(台北:印刻,2006)。
張愛玲‧宋淇‧鄺文美著,宋以朗編:《張愛玲私語錄》(台北:皇冠,2010)。
楊 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2010)。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1999)。
楊昌年:《張愛玲小說評析---百年僅見一星明》(台北:致知學術,2013)。
梁文道著,沈雙編:《零度看張─重構張愛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
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
廖玉蕙、周芬伶、陳義芝主編:《繁花盛景—台灣當代文學新選》(台北:正中書局,2003),頁148。
廖炳惠:《關鍵詞200 –文學與批評研究通用詞彙篇》(台北:麥田,2003)。
劉紹銘:《隨筆與雜文》(台北,正中,1984)。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
葉渭渠:《日本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2009)。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1997)。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7)。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1970~2000年》(台北:天下遠見,2001)。
應鳳凰:《漫遊與獨舞—九○年代台灣女性散文論集》(台北:秀威,2007)。
蔡鳳儀編輯:《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1996)。
蘇偉貞編選:《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文化,2003)。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與課程作家面對面:課程粹要與心得彙編》(台中:國家文化總會中部辦公室編印,2008年)。
Anthony Storr 著,張嚶嚶譯:《孤獨》(台北:知英文化,1995)。
Helene Cixous著,黃曉紅譯,收錄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一書中,(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
Timothy W.Costello & Joseph T. Costello 著,趙居蓮譯:《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台北:桂冠,1995)。
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2005)。


三、學位論文

李芝芬:《周芬伶女性/私小說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10)。
吳姿蓉《承繼與開創-周芬伶女性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吳美華:《周芬伶私散文研究》,(台北: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學系碩士論文,2008)。
陳貞夙:《周芬伶散文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專班進修碩士論文,2008)。
陳怡穎《周芬伶及其家族書寫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
黃益珠:《周芬伶論-從「閨秀」到「越界」書寫》,(台中: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
廖祿基:《回歸與重建-論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家簡媜與周芬伶散文中的女性主體性》,(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所碩士論文,2010)。
賴郁融:《聖道與魔道-周芬伶作品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學系,2009)。
蕭幼丹:《周芬伶作品中的酷兒書寫》,(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所碩士論文,2009)。
余嘉雯:《袁瓊瓊小說的女性主題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郭淑文:《袁瓊瓊小說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
陳敏芳:《論袁瓊瓊及其小說的女性自覺與自主》,(台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
程慈敏:《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台中: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
翁儷玲:《袁瓊瓊及其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蔡佩真:《袁瓊瓊短篇小說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余淑芸:《張愛玲《小團圓》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林淑珠:《張愛玲《雷峯塔》《易經》小說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邱詩羽:《張愛玲小說《易經》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徐曉梅:《張愛玲及其《雷峯塔》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劉惠芬:《論張愛玲的散文》,(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
黃瓊慧:《張愛玲及其小說中母親形象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彭筠蓁:《對照記-張愛玲的傳統與現代》,(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楊書煒:《張愛玲小說中雙親形象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四、期刊論文

王君儀:〈愛情的堆築與傾毀──比較婚變前後周芬伶散文中的「愛情觀」〉,《國文天地》298卷25期,2010年3月,頁61-65。
吳 鳴:〈透明的自傳散文──試析周分伶《花房之歌》〉,《文訊》43卷4期,1989年5月,頁47-48。
吳美華:〈周芬伶私散文中的女性生命經驗〉,《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7期,2008年12月,頁69-84。
吳億偉:〈寫作是一種勇氣—訪問周芬伶女士〉,《文訊》163期,2004年2月,頁113-117。
李癸雲:〈寫作的女人最美麗──周芬伶散文綜論〉,《周芬伶精選集》(台北:九歌,2002年),頁15-29。
李欣倫:〈肉感的女人最美麗──讀周芬伶的「浪子駭女」、「影子情人」〉,《明道文藝》335期,2004年2月,頁59-61。
林俊穎:〈自由與即興的精神──評周芬伶《青春一條街》,《文訊》283期,2009年5月,頁132-133。
林央敏:〈散文出位〉,收入何寄澎編,《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頁114-120。
陳靜諄:〈女性的自覺與盛美:論周芬伶家庭散文的書寫意義〉,《通識教育學報》16期,2011年6月,頁53-71。
陳芳明:〈她的絕美與絕情──周芬伶的《汝色》及其風格轉變〉,《汝色》(台北:九歌,2012年),頁229-236。
陳芳明:〈夜讀周芬伶〉,《熱夜》(台北:遠流,1996年),頁5-12。
陳芳明:〈以擦亮每一顆文字刷新歷史--《九十三年散文選》〉,《九十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05),頁9-19。
陳伯軒:〈論周芬伶散文中房屋意象的雙重涵義〉,《東方人文學誌》5卷1期,2006年3月,頁221-236。
陳惠珊:〈纖細與狂暴—周芬伶散文中的疾病書寫〉,《東華中國文學研究》5期,2007年6月,頁109-125。
郭明福:〈歲月來去總關情-讀周芬伶著《花房之歌》〉,《國文天地》56卷5期,1990年1月,頁101-103。
紀大偉:〈伊底帕斯王之後〉,《浪子駭女》(台北:二魚,2003年),頁7-11。
黃雅歆:〈《天涯海角》與《母系銀河》中「父系」「母系」追索──兼論散文的「歷史/家族書寫」〉,《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2期,2011年6月,頁273-300。
黃錦珠:〈焦困中尋覓愛與自由──讀周芬伶《世界是薔薇的》〉,《文訊》205期,2002年11月,頁27-28。
黃錦珠:〈囈語與意識──讀周芬伶《浪子駭女》〉,《文訊》218期,2003年12月,頁33-34。
張瑞芬:〈追憶往事如煙──讀周芬伶《戀物人語》、張讓《剎那之眼》、隱地《漲潮日》三書評介〉,《明道文藝》298期,2001年1月,頁60-68。
張瑞芬:〈絕美汝色──論周芬伶散文〉,《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台北:麥田,2006年),頁321-332。
張瑞芬:〈辛酸的幸福滋味—評周芬伶〈酸柚與甜瓜〉〉,《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2007),頁47-54。
張瑞芬:〈絕美汝色—讀周芬伶《母系銀河》〉,《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2007),頁80-88。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頁73-96。
張春榮:〈自鑑照人的琥珀光──周芬伶《戀人物語》〉,《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2001,年),頁21-27。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167期,1999年9月,頁42-50。
趙滋蕃:〈以天真、清新與美挑戰〉,《絕美》(台北:九歌,1995年),頁7-16
楊錦郁:〈另一個自己〉,《嚴肅的遊戲:當代文藝訪談錄》(台北:三民,1994),頁30-45。
翁繪棻:〈當「婆/female」遇上「T/male」:解讀《影子情人》〉,《中國現代文學》5期,2005年3月,頁111-128。
賴郁融:〈周芬玲散文中的「母系病體」〉,《東華中國文學研究》8期,2010年6月,頁163-178。
賴香吟:〈童女之戰〉,《母系銀河》(台北:印刻,2005年),頁7-13。
丁 琬:〈遙想自己的天空—走訪袁瓊瓊〉,《明道文藝》72期,1982年3月,頁14-17。
王文興:〈人情練達即文章-評「自己的天空」〉,《書和影》(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頁167-168。
尹蓓芳整理記錄:〈人類不是適合圓滿的物種—朱天衣對談袁瓊瓊〉,《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卷第8期,2006年4月,頁22-36。
朱雙一:〈世俗風情畫與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聯合文學》163卷14期,1998年5月,頁124-129。
向 陽:〈「副」刊「大業」:台灣報紙副刊學傳播模式分析〉,收入瘂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頁127。
沈素因:〈論袁瓊瓊小說〈瘋〉-以女性主義為觀察視角〉,《立德學報》6期,2008年12月,頁8-20。
吳億偉:〈悠遊於「出」與「入」之間-訪問袁瓊瓊女士〉,《文訊》204期,2002年10月,頁75-78。
南山鳳:〈讀袁瓊瓊的《紅塵心事》〉,《書評書目》98期,1981年7月,頁106-107。
林素芬採訪整理:〈常勝將軍的勁敵-作家袁瓊瓊專訪〉,《幼獅文藝》518期,1997年2月,頁8。
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27卷第9期,1999年2月,頁5-25。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頁37-38。
邱靜慧整理:〈女作家座談系列-袁瓊瓊座談會〉,《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1期,2000年3月,頁5-11。
范銘如:〈多情應笑我-評《孤單情書》〉,《聯合報》,2007年1月7日,E5版。
張汝芳:〈眷村文學中的女性書寫──以袁瓊瓊的〈滄桑〉為例〉,《中國語文》104卷3期,2009年3月,頁71-79。
郝譽翔:〈導讀《自己的天空》〉,《文學台灣》38 期,2001年4月,頁145。
郝譽翔:〈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幼獅文藝》563期,2000年11月,頁56-59。
黃錦珠:〈或許有關,也或許無關-讀袁瓊瓊《或許,與愛無關》〉,《文訊》285期,2009年7月,頁102-103。
簡瑛瑛採訪,賴慈芸記錄:〈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214期,1990年3月,頁105-118。
袁瓊瓊:〈張愛玲記〉,《聯合文學》11卷12期,1995年10月,頁28。
蔡靚萱:〈半百作家袁瓊瓊的網路愛情探險記〉,《財訊》319期,2008年10月,頁208。
鍾文音:〈凡寫出即已是虛構──評袁瓊瓊《曖昧情書》〉,《文訊》265期,2007年,11月,頁96-97。
鍾鳳美:〈讓缺憾從人性中躍昇:縱談袁瓊瓊小說《滄桑》〉,《文藝月刊》205期,1986年7月,頁31-42。
蘇偉貞:〈新女性的出走與回歸-以八、九○年代《聯合報》小說獎為主兼論媒體效應〉,《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0期,2010年4月,頁149-181。
王德威:〈雷峯塔下的張愛玲:《雷峯塔》《易經》,與「迴旋」和「衍生」的美學〉,《印刻文學生活誌》86期,2010年10月,頁72-93。
古慧芬:〈華麗緣──談張愛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期,2003年12月,頁142-159。
石曉楓:〈隔絕的身體/性/愛──從《小團圓》中的九莉談起〉,《成大中文學報》37期,2012年6月,頁187-224。
司馬新:〈炎櫻細說張愛玲逸事〉,《明報月刊》34卷3期,1999年3月,頁28-31。
朱天文:〈花憶前身---回憶張愛玲和胡蘭成〉,《文學世紀》9期,2000年12月,頁59-62。
高全之:〈懺悔與虛實:《小團圓》的一種讀法〉,《文訊》289期,2009年11月,頁23-34。
何杏楓:〈記憶‧歷史‧流言---重讀張愛玲〉,《台大文史哲學報》66期,2007年5月,頁53-92。
吳達芸:〈臨水照鏡---讀《張愛玲與賴雅》〉,《聯合文學》12卷10期,1996年8月,頁172-173。
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4期,1999年6月,頁164-187。
陳亭勻:〈論張愛玲自傳體小說的夢欲象徵〉,《雲漢學刊》23期,2011年8月,頁100-111。
陳 坤:〈母愛的缺失-----張愛玲小說世界的「審母」情結〉,《北華大學學報》9卷4期,2008年5月,頁95。
張瑞芬:〈童女的路途──張愛玲的《雷峯塔》與《易經》〉,《雷峯塔》(台北:皇冠,2010年),頁9-18。
張文奇提供:〈胡蘭成筆下的「張愛玲記」〉,《傳記文學》67卷4期,1995年9月,頁71。
張子靜:〈少女張愛玲---成長與創傷〉,《聯合文學》12卷3期,1996年1月,頁68-78。
郝譽翔:〈繁華落盡見真醇──讀張愛玲《雷峯塔》〉,《文訊》302期,2010年12月,頁104-105。
劉叔慧:〈清堅決絕---試探張愛玲的愛情〉,《聯合文學》11卷12期,1995年10月,頁32-33。
劉紹銘:〈張愛玲的散文〉,《文學世紀》57期,2005年12月,頁74-84。
夏志清:〈一段苦多樂少的中美姻緣---《張愛玲與賴雅》序〉,《明報月刊》31卷4期,1996年4月,頁77。
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八)〉,《聯合文學》14卷6期,1998年2月,頁150。
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七)〉,《聯合文學》14卷3期,1998年1月,頁62。
崔家瑜:〈從散文看張愛玲的「對照」審美觀〉,《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3期,2006年6月,頁219-228。
顏擇雅:〈悔罪之書《小團圓》〉,《印刻文學生活誌》110期,2012年10月,頁100-105。
鍾曉陽:〈萬轉千迴:看《小團圓》記〉,《印刻文學生活誌》77-82期,2010年2-6月。
鍾正道:〈從佛洛伊德學說看張愛玲小說中的自戀〉,《文學新鑰》8期,2008年12月,頁75-92。
鍾正道:〈張愛玲的散文創作歷程〉,《明道文藝》275期,1998年2月,頁164-175。
鍾正道:〈試析張愛玲散文中的女性意識〉,《東吳中文研究期刊》5期,1998年5月,頁97-111。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中的對照筆法淺析〉,《中國文化月刊》227期,1999年2月,頁81-92。
蘇偉貞:〈雷峯塔作為隱喻:張愛玲的家庭劇場及家庭「運動」-從《雷峯塔》說起〉,《國文天地》313期,2011年6月,頁41-45。
嚴紀華:〈胡蘭成與張愛玲---兼論胡蘭成之《論張愛玲》〉,《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4期,2007年4月,頁116。



五、報章評論、網站、光碟、座談會評論

季 季:〈張愛玲為什麼要銷毀《小團圓》〉,《中國時報》,2009年4月23日,E4版。
洪淑苓:〈唯一的高音〉,《中央日報》,2000年11月4日,21版。
唐 捐:〈他辨體,我破體──跟散文的「文心凋零」之說唱些反調〉,《中國時報》,2013年6月6日,E4版。
黃錦樹:〈文心凋零?──抒情散文的倫理界限〉,《中國時報》,2013年5月20日,E4版。
黃錦樹:〈散文的爪牙?──還覆唐捐〉,《中國時報》,2013年6月10日,E4版。
黃錦樹:〈家的崩解〉,《聯合報》,2009年3月8日,E7版。
張春榮:〈青鳥與烏鴉—讀周芬伶《閣樓上的女子》〉,《台灣新聞報》,1992年8月23日,13版。
張瑞芬:〈張愛玲小團圓‧今生今世對照記〉,《聯合報》,2009年3月7日,E7版。
袁瓊瓊:〈老原變〉,《中時部落格‧袁瓊瓊》:http://blog.chinatimes.com/yop/。
周芬伶:〈真的《小團圓》嗎?〉,《中時部落格‧周芬伶》,網址:http://blog.chinatimes.com/cfl202000/archive/2009/03/03/381267.html
蘇偉貞:〈自殘之書-關於我的朋友袁瓊瓊的情書系完結篇〉,《中時部落格‧蘇偉貞》,2007年10月9日。網址:http://blog.chinatimes.com/su930226/archive/2007/10/09/204743.html
王德威:〈晚期張愛玲為何不再「華麗蒼涼」〉,《東方早報》,2010年6月11日。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10-06/11/c_12211647.htm
周芬伶:〈找回原初想望的性躍動—跨越藝術座談會之四(上):影像創作者黃玉珊 文學創作者周芬伶的真情對話〉,92年7月12日,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社會局,活動地點:高雄市三民區婦女館B1視聽室。
陳芳明:九十二年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評審委員,所發表之評審感言,見台灣藝術教育館網站,2008年10月1日。網址:http://www.arte.gov.tw。
光 碟:《屏東作家身影紀實紀錄片4:周芬伶、李敏勇》,財團法人屏東縣社區大學文教發展協會,屏北區社區大學發行,南風影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2007年。

指導教授 康來新 審核日期 2014-7-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