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305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9 、訪客IP:3.138.200.66
姓名 廖心慧(Shin-huey Liaw)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A Study on the Campaign of“Learning from Dazhai in Agriculture” (1964-1980))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1950年代前期美國對中華民國之政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大寨是山西省太行山麓的一個不到百戶的小農村,在陳永貴的領導下,於1960年代初期成為山西省的農業典範。1963年大寨遭遇洪災,但迅速的恢復生產,不僅村民的口糧沒有減少,繳交給國家的餘糧也沒有減少,自此大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傳遍中國大陸。
毛澤東於1964年聽取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的彙報後,在全中國大陸發起「農業學大寨」運動的號召。此外,周恩來於1964年12月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倡大寨經驗,大寨成為在「人民公社」制度下,農業成功發展的樣板,也藉此宣揚「人民公社」的優越性。受到大寨成功經驗的鼓舞與中共高層的指示,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學大寨的熱潮,並於各地建設「大寨式」的農村,大寨成為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大寨從「生產樣板」轉變為「政治樣板」,強調階級鬥爭、兩條路線的鬥爭,走上了極左的路線,嚴重影響了農村發展。
陳永貴推動「農業學大寨」運動,於1975年躍居國務院副總理一職。但是「文化大革命」結束時,農村生活卻沒有獲得有效改善,加上鄧小平所提倡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成為政治上的主流,於是「農業學大寨」運動也被徹底檢討。因此陳永貴於1980年9月辭去國務院副總理,而牽動8億農民、歷時16年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也於1980年黯然落幕。
摘要(英) Dazhai, a small village of less than 100 households, i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aihang Mountain in Shanxi Province. In the early 1960s, it became an agricultural model village in Shanxi Province led by Chen Yonggui. In 1963, the village suffered a severe flood, but it was restored to its production very soon. There was not a food shortage in the village at all, and more even there was surplus stock to share with the state. Thereafter, Dazhai’s spirit of self-reliance and hard-struggle spread throughout Mainland China.
In 1964, after listening to the report of Tao Lujia, the First Secretary of Shanxi Province, Mao Zedong called “Learn from Dazhai in Agriculture”countrywide. Besides, Premier Zhou Enlai summed up and declared Dazhai’s experiences in his “Report on the Work of Government” in December, 1964. Under the policy of promoting the “People’s Communes” system, Dazhai became a model of successfu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r advertising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eople’s Communes”. Because of Dazhai’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the direction from the top government, a wave of “Learning from Dazhai” swept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Dazhai-type villages were built everywhere. Dazhai represented a “Red Banner” in agriculture. Since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66, Dazhai evolved from an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model into a political model. The campaign trended to “extreme political Left”, and advocated “Class Struggle” and “Struggle between two Lines”. It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villages seriously.
In 1975, Chen Yonggui was promoted to vice Premier because he led this campaign. But the rural lives were not improved at the end of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e Revolution”. Furthermore, “Practice i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supported by Deng Xiaoping, became the main stream, then the campaign of“Learning from Dazhai in Agriculture”was criticized completely. Thus, Chen Yonggui resigned from the vice Premier in September, 1980. The Campaign of“Learning from Dazhai in Agriculture”involved 800 millions peasants, lasted for 16 years, and ended in 1980.
關鍵字(中) ★ 陳永貴
★ 周恩來
★ 毛澤東
★ 大寨
關鍵字(英) ★ Zhou Enlai
★ Mao Zedong
★ Chen Yonggui
★ Dazhai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農業學大寨」運動的背景
第一節 陳永貴的崛起........................18
第二節 大寨樣板的奠定......................35
第三章 「農業學大寨」運動的興起
第一節 周恩來與大寨........................49
第二節 毛澤東與學大寨運動..................63
第三節 全國學大寨的熱潮....................74
第四章 「農業學大寨」運動的盛衰
第一節 陳永貴與建設大寨縣..................89
第二節 左傾的「農業學大寨」運動............98
第三節 「農業學大寨」會議與普及大寨縣.....117
第四節 「農業學大寨」運動的落幕...........130
第五章 結論..................................149
徵引書目......................................156
參考文獻 一、史料及專書
中央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獻選編》,上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央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冊8、冊10、冊14-16、冊18-20 (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1998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周恩來選集》,上卷、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 198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下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經濟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 (1975-1997)》,上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編,《新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農業委員會辦公室編,《農業集體化重要文件匯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年10月)。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卷7、卷8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冊2、冊5-7、冊9-13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1998年)。
當代中國農業合作化編輯室黃道霞、余展、王西玉主編,《建國以來農業合作化史料彙編》(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
(漢)班固,《漢書》,卷43 (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10月)。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2006年)。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編、李靜萍著,《陳永貴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大寨紅旗更鮮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大寨昔陽貧下中農批林批孔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大寨貧下中農深揭猛批四人幫》(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編,《各地有大寨》(北京:農業出版社,1966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冊4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19年5月-1990年12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文錦、莎蔭、梁駿、宇華,《大寨紅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12月)
史雲、李丹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八卷: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從批林到批鄧(1972-197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全黨動員,大辦農業,為普及大寨縣而奮鬥》(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全國農業學大寨先進典型經驗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全國財貿學大慶學大寨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杜維運發行,2003年2月)
李立功主編,《當代中國的山西》,上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李靜萍,《農業學大寨運動史》(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
李穎編,《從一大到十六大》(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汪東興,《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
宋連生,《農業學大寨始末》(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吳思,《陳永貴浮沉中南海》(廣州市:花城出版社,1993年)。
吳思,《中國頭號農民──陳永貴浮沉錄》(臺北市:新銳出版社,1994年)。
昔陽縣大寨地理編寫組,《大寨地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年)
房維中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大事記(1949-198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
秦懷錄,《紮白毛巾的副總理陳永貴》(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徐錦賢,《十年一夢──前上海市委書記徐景賢文革回憶錄》(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孫啟泰、熊志勇,《大寨紅旗的升起與墜落》(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孫中山,《三民主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4月)。
師東兵,《短暫的春秋──華國鋒時代的政爭》(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陶魯笳,《毛主席教我們當省委書記》(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華國鋒,《在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的講話》(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76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 (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陳英茨,《陳永貴本事》(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陳春梅,《我的爺爺陳永貴──從農民到國務院副總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
陳大斌,《大寨寓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年1月)。
張廣友,《改革風雲中的萬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麗泉、郝占敖,《大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4年3月)
張麗泉、郝占敖,《大寨精神大寨人》(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64年12月)。
傅上倫、胡國華、馮東書、戴國強,《告別飢餓1978》(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當代中國的農業合作制編輯室,《當代中國典型農業合作社史選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年)。
當代中國研究所編、李文主編,《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評述》(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
楊明偉,《周恩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紀實》,上卷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趙志超,《毛澤東十二次南巡》(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頁449。
劉傳增主編,《共和國重大事件寫真》(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劉金田、張愛茹,《鄧小平與中共黨史重大事件》(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鄭惠、張靜如、梁志祥主編,《中國共產黨通志(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6月)。
《學習大寨的根本經驗》(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75年)。
蕭冬連,《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十卷: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1979-1981)》(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羅平漢,《農村人民公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顧龍生,《毛澤東經濟年譜》(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
二、學位論文
耿耀敬,〈「農業學大寨」運動:回顧與反思〉,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俊國,〈對中共「農業學大寨」運動之剖析與批判〉,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大陸問題研究所研究生論文,1977年。
黎麗萍,〈「農業學大寨」運動述評──兼論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湘潭湘潭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喬晶,〈重構農村:「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的政治動員〉,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三、期刊
力平,〈勞動模範要站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前列〉,《紅旗》雜誌,期2 (1967年1月16日),頁44-45。
〈大寨縣的六條標準一定要全面實現〉,《新農業》,期13 (1977年),頁2-4。
〈大寨之花遍昔陽──新華社記者綜述昔陽社社隊隊學大寨的新成就〉,《新農業》,期21-22合刊 (1975年),頁16-24。
〈大寨精神,小型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依靠農民修好管好用好水利──全國水利會議強調水利要更好地為農業增產服務〉,《水利水電技術》,期10 (1965年),頁3-5。
〈大事記〉,《山西文史資料》,期5 (1995年),頁161-187。
中共隨縣委員會,〈為建設高標準大寨縣奮勇前進〉,《湖北農業科學》,期8 (1977年),頁5-7。
中共山西省委書記處書記劉俊秀,〈學習白塔渠,把全省比學趕幫超運動更好地開展起來〉,《水利與電力》,期1 (1966年),頁21-23。
中陽縣農業生產辦公室,〈我們是怎樣學習大寨革命精神的〉,《黃河建設》,期10 (1965年),頁11-13。
水力電力部,〈水利電力部關於發出“一九六五年水利水電工作要點”的通知〉(1965年2月10日),《水力電力技術》,期4 (1965年),頁3-4。
〈水利管理上的紅旗:白塔渠──水利管理工作上的“大寨”〉,《農田水利與水土保持》,期1 (1966年),頁1-5。
王士元、申元則、趙克明、衛廷瑾,〈羊井底人奮戰山區繪新圖〉,《水利與電力》,期5 (1966年),頁7-10。
孔令賢,〈親歷陳永貴(續三)〉,《文史月刊》,期4 (2001年),頁26-31。
孔令賢,〈陳永貴逝世前後〉,《記者觀察》,期7 (2006年),頁26-28。
王久英、趙根成,〈中央領導及名人視察大寨—周恩來總理三次視察大寨〉,《山西文史資料》,期5 (1995年),頁68-98。
王金籽,〈學大寨不斷革命 抓根本堅持鬥爭──中共山西省昔陽縣委副書記王金籽在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的發言(摘要)〉,《中國農業科學》,期4 (1975年),頁17-23。
王任重,〈放手發動群眾,正確地領導農業的技術改革〉,《紅旗》,期16 (1964年8月31日),頁12-20。
〈在甘肅省農業學大寨經驗交流會上陳永貴同志的講話〉,《甘肅農業科技》,期5(1973年),頁1-9。
社論:〈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紅旗》雜誌,期1 (1967年1月1日),頁4-13。
吳象,〈農村第一步改革的曲折歷程〉,《百年潮》,期3 (1998年),頁10-16。
吳象,〈農業學大寨的沉重教訓〉,《炎黃春秋》,期11 (1998年),頁14-20。
吳德才,〈求實部長楊顯東〉,《炎黃春秋》,期12 (1995年),頁51-54。
李玉秀,〈我寫大寨「內參」引起的風波〉,《世紀行》,期11 (1999年),頁6-12。
李玉秀,〈我寫大寨「內參」的前前後後〉,《湖北文史資料》,期3 (1999年),頁1-16
李克林,〈談談農業學大寨宣傳〉,《新聞戰線》,期3 (1981年),頁11-14。
李克林,〈「農業學大寨」回憶片段〉,《新聞戰線》,期7、期8合刊(1989年),頁59-61
李靜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寨勞動分配辦法述略〉,《中共黨史研究》,期1 (2009年),頁95-101。
何基灃,〈談談山西省盂縣開展學大寨運動的經驗──在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員會第一次委員會議上的發言〉,《黃河建設》,期12 (1965年),頁11-14。
孟永華,〈山西農村“四清”運動評述〉,《黨史研究與教學》,期4 (2007年),頁50-56。
岳從欣,〈周恩來三次視察大寨〉,《湘潮》,期10 (2010年),頁8-10。
周德中,〈毛澤東與農業學大寨運動〉,《黨的文獻》,期6 (1994年),頁39-41。
林小波,〈四清運動始末〉,《黨史天地》,期6 (2005年),頁42-46。
范銀懷,〈大寨之路與農業學大寨〉,《新聞記者》,期8 (2000年),頁40-42。
范銀懷,〈「大寨之路」發表之後〉,《黨史文滙》,期11 (1997年),頁16-17。
范銀懷,〈「大寨之路」發表前後〉,《中國記者》,期7 (1993年),頁34-35。
范銀懷,〈大寨“內參”引起的軒然大波〉,《百年潮》,期3 (1999年),頁25-33。
范銀懷,〈大寨耕地面積引起的波瀾〉,《武漢文史資料》,期3 (2011年),頁4-12。
范銀懷,〈我隨廖魯言到大寨調查〉,《黨史文匯》,期7 (2000年),頁18-22。
范銀懷,〈陳永貴禹作敏個人專權的悲劇〉,《炎黃春秋》,期6 (2000年),頁62-66。
韋愛春,〈我們是如何反映“建設大寨縣”內容的〉,《廣西地方誌》,期2 (1994年),頁40-41。
孫振,〈文革後期我與四川省委書記的交往〉,《炎黃春秋》,期9 (2008年),頁17-21。
〈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學習解放軍、加強政治工作、迎接新的水利高潮──1964年全國水利會議討論了今後的工作任務〉,《水利與電力》,期4 (1964年),頁1-2。
馬明,〈大寨報導中的是是非非〉,《中國記者》,期5 (1996年),頁24-26。
馬明,〈大寨報導中的是是非非──一個老新聞工作者的反思〉,《新聞出版交流》,期6 (1996年),頁36-39。
馬社香,〈山西試辦全國首批農業合作社的前前後後—陶魯笳訪談錄〉,《黨的文獻》,期5 (2008年),頁71-74。
消寒,〈大寨工對全國農村的惡劣影響〉,《炎黃春秋》,期3 (2005年),頁15-17。
唐正芒,〈陳永貴在大躍進年代〉,《老年人》(黨史人物篇),期5 (2009年),頁38-39。
郭鳳蓮,〈堅持大批資本主義 堅持大幹社會主義──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郭鳳蓮在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的發言(摘要)〉,《新農業》,期20 (1975年),頁7-15。
張廣友,韓鋼,〈萬里談農村改革是怎麼搞起來的〉,《百年潮》,期3(1998年),頁1-9。
陳永貴,〈在勞動管理中怎樣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經濟研究》,期3 (1966年),頁8-21。
陳永貴,〈怎樣對待自然條件等問題〉,《中國民族》,期1 (1966年),頁6-9。
陳永貴,〈自力更生是法寶〉,《紅旗》雜誌,期1 (1965年1月),頁20-24。
陳永貴,〈在遼寧省農村工作會議上陳永貴同志的報告(摘要)〉,《遼寧農業科學》,期1 (1974年),頁1-7。
陳永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次貧農下中農代表大會上陳永貴同志的講話(摘要) 〉,《廣西農業科學》,期 1 (1975年),頁 4-8。
陳永貴,〈在玉溪地區、大理白族自治州分別舉行的報告會上,陳永貴同志的講話(摘要)〉,《雲南農業科技》,期3 (1973年),頁 1-7。
陳永貴,〈在我省農業學大寨經驗交流會上陳永貴副總理的報告〉,《浙江農業科學》,期3 (1975年),頁2-12。
陳永貴,〈徹底批判“四人幫”掀起普及大寨縣運動的新高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在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的報告〉,《山東農業科學》,期4 (1976年),頁10-18。
陳永貴,〈大寨人的革命志氣〉,《水利與電力》,期4 (1964年),頁3-10。
陶魯笳,〈毛主席號召農業學大寨的由來〉,《文史精華》,期4 (1996年),頁4-8。
陶魯笳,〈讓大寨精神遍地開花結果──山西農村開展學大寨運動的初步總結〉,《紅旗》雜誌,期11 (1965年10月1日),頁4-14。
郭中,〈城鄉“四清”運動的發動及教訓〉,《中共黨史研究》,期4 (1993年),頁81-86。
郭維明,〈鄧小平在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黨史文匯》,期9 (2004年),頁21-22。
梁衡,〈印在黃土地上的紅手印〉,《黨的文獻》,期4 (1999年),頁75-79。
陳大斌,〈“窮過渡”的最後掙扎──1977年11月“普及大寨縣工作座談會”的一段史實〉,《炎黃春秋》,期10(1999年),頁16-21。
陳大斌,〈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農村改革報導瑣憶〉,《百年潮》,期4 (2006年),頁17-24。
陳大斌,〈為推進改革鼓與呼──農村改革起步階段報導瑣憶〉,《中國記者》,期11(1998年),頁30-33。
黃蓉芳,〈反修防修與農業學大寨的興起〉,《社會主義研究》,期6 (2009年),頁104-107。
梁志遠,〈學大寨運動給毫縣帶來的災難〉,《炎黃春秋》,期4 (2006年),頁24-29。
張弘毅,〈衛恒指導下的鎮安寨“四清”工作〉,《文史月刊》,期5 (2004年),頁14-19。
馮東書,〈陳永貴──“一言難盡的農民政治家”〉,《領導文萃》,期8 (1996年),頁26-34。
馮東書,〈昔日大寨的一次思想大震動〉,《炎黃春秋》,期12 (2007年),頁57-58。
馮東書,〈先公後私的一場風波〉,《同舟共進》,期8 (1998年),頁40。
馮東書,〈陳永貴奇事〉,《湖北檔案》,期11 (2001年),頁42-45。
馮東書,〈陳永貴奇事(續)〉,《湖北檔案》,期12 (2001年),頁40-42。
馮森麟,〈我寫延安調查的前前後後〉,《今傳媒》,期6(2004年),頁24-25。
馮松、陳海濤的〈農業學大寨與毛澤東的鄉村理想〉,《滄桑》,期4 (2007年),頁155-156。
程振聲,〈李先念在「文化大革命」中穩定農業政策的努力〉,《中共黨史研究》,期4 (2003年),頁64-68。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7 (1999年3月),頁137-155。
趙根成,〈廖魯言視察大寨談大寨〉,《山西文史資料》,期5 (1995年),頁28-36。
趙根成、王久英,〈大寨名人簡介〉,《山西文史資料》,期5 (1995年),頁129-142。
趙根成、王久英,〈毛主席宴請陳永貴〉,《山西文史資料》,期5 (1995年),頁40-41。
熊華源,〈一條毛主席語錄的真相〉,《黨的文獻》,期6 (1994年),頁84。
〈認真貫徹全國水利會議精神,依靠五億農民修好、管好、用好水利設施〉,《農田水利與水土保持》,期11 (1965年),頁1-2。
劉開基,〈一個學習大寨的好榜樣──盂縣建設基本農田的經驗〉,《農田水利與水土保持》,期8 (1965年),頁1-5。
劉樹崗,〈周恩來首次視察大寨〉,《文史月刊》,期7 (2001年),頁9-12。
閻默彧,〈山西真理標準討論的回顧與反思〉,《山西檔案》,期4 (2010年),頁45-49。
劉以順,〈萬里和安徽的“大包幹”〉,《黨史縱覽》,期3 (1996年),頁4-7。
〈學白塔、趕白塔、超白塔──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在全省開展學習白塔渠的革命精神和先進經驗運動〉,《水利與電力》,期1 (1966年),頁19-20。
蕭克之,〈最高指示:農業學大寨的由來〉,《當代中國史研究》,期5 (1996年),頁92-93。
霞飛,〈毛澤東與陳永貴〉,《黨史博采》,期2 (2011年),頁15-20。
韓鋼,〈關於華國鋒的若干史實〉,《炎黃春秋》,期2 (2011年),頁9-18。
譚首彰,〈毛澤東與農業學大寨運動〉,《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4,卷27 (2004年7月),頁4-8。
四、報紙
《人民日報》,1956年。
《人民日報》,1958年。
《人民日報》,1960年。
《人民日報》,1962年。
《人民日報》,1964年。
《人民日報》,1964-1968年。
《人民日報》,1970-1971年。
《人民日報》,1973年。
《人民日報》,1975-1978年。
《人民日報》,1980-1981年。
《人民日報》,1987年。
《中國時報》,1980年。
《中國時報》,1981年。
《光明日報》,1978年。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12-6-1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