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30501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4 、訪客IP:18.224.68.59
姓名 陳彥君(Yen-chu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寺廟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桃園蘆竹鄉五福宮為中心
相關論文
★ 從「大義覺迷」到「五族共和」 ——近代中國民族思想的形成與演變★ 胡光墉與南幫票商之研究,1823~1885
★ 清代捐納制度與台灣士紳之研究★ 嚴慶齡與台灣汽車工業之發展(1953-1981)
★ 中壢仁海宮與地方社會的發展★ 明將李如松與朝鮮之役研究
★ 輪轉鍊生:臺灣自行車產業史(1972-2005)★ 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
★ 雲南反共救國軍的探討, 1949~1954★ 東港漁業的發展與變遷,1948-2008
★ 日治時期「新竹州」之發展與演變(1895—1945)★ 國民政府對戰後世界秩序之構想 -以「國際問題討論會」為例
★ 台中加工出口區與潭子鄉社會變遷(1971-1994)★ 清領時期台閩地區米榖貿易與商人(1685-1850)
★ 新莊社會變遷的研究★ 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以文獻研究為基礎,配合田野調查及口述訪談,希冀透過上述之研究方法,完整呈現出五福宮之沿革歷史及其與地方社會之關係。
五福宮所在之蘆竹鄉,由於南崁港的海運之便,成為桃園縣最早開發之處,明鄭軍隊自原鄉攜至臺灣的玄壇元帥香火,即為五福宮祭祀信仰的起源,亦促使五福宮成為桃園縣境內最早建立的廟宇。五福宮於清代,即形成南崁五大庄的祭祀圈,根據五福宮旁聖蹟亭的修建碑文及相關史料,可知除移墾漢人之外,當地平埔族亦參與五福宮的祭祀與修建活動;廟務的管理資料,則顯示地方菁英將五福宮作為建立其地方關係網絡的場域,皆表達出五福宮作為地方信仰中心的重要性。而五福宮的主祀神衹玄壇元帥趙公明,原為一瘟神,因時代背景的轉變,成為具除瘟剪疫、求財宜利等多元神職的神衹;其信仰在渡海來臺後,因拓墾初期信仰上的需求,被奉為武神、地方保護神,而現今又已多轉為單一神職的武財神形象。
在地方開發的過程中,透過五福宮的信仰及祭祀活動,凝聚了祭祀圈內南崁五大庄居民的力量,而其廟宇建築與寺廟內的石雕、彩繪、交趾陶、楹聯等,是臺灣民間藝術與常民文化的表現。在時代的演進下,五福宮除了具備促進聚落形成、擔任地方公共空間等傳統的寺廟社會功能之外,更增加了提供鄉土教育素材、推展文化活動及公益事業的任務,使寺廟的功能較以往更為多元,也使五福宮與蘆竹鄉地方社會的關係更為密不可分。
摘要(英) In the hope of representing the history of Wufu Templ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local society, the approach of this study is mainly literature research, combined with field research and narratives interview.
  Wufu temple is located in Luzhu Town, which was the first place to be developed in Taoyuan county because of the convenience of the Nankan Harbor. It is said that Zheng Chengon’s army carried an icon of the deity of Xuantan Marshal to Taiwan, which became the origin of worshiping Xuantan Marshal and Wufu Temple hence became the oldest temple in Taoyuan County. Since the Ching Dynasty, Wufu temple has become the worshiping center in Nankan Five Districts. According to the inscription of the Miracle Kiosks next to Wufu Temple and also some other related archives, we can know that besides the Chinese immigrators, the local Pingpu tribes also participated the worship, repair and constructing of Wufu Temple. The datum in the temple shows that the local elites regarded Wufu Temple as the place to connect their relations with other places, which sugges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ufu Temple as a center of local religion. The principal god in Wufu Temple is Xuantan Marshal, Zhao Gong Ming. He was originally the god of plague, but as the time went by, he became the god who was in charge of many affairs, such as eliminating plague, praying for wealth…etc. When the religion settled in Taiwan, Xuantan Marshal changed to be god of war and also in charge of protecting the field because of the need when people reclaimed the land, and now he becomes the god of war and wealth.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worshiping activities of Wufu Temple congregated the spirit of the citizens in the five districts in Nankan. The architecture of this temple, the stone sculpture, decoration painting, colored pottery, and couplets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aiwan folk art and culture. As the religion changes with time, Wufu Temple not only plays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providing public places for local activities, but providing materials for herit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promoting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public welfare business. The temple now has a greater diversity of functions than before, and that makes Wufu Temple and Luzhu society thus closely linked and inseparable.
關鍵字(中) ★ 玄壇元帥
★ 蘆竹鄉
★ 南崁
★ 五福宮
關鍵字(英) ★ Wufu Temple
★ Xuantan Marshal
★ Nankan
★ Luzhu Town
論文目次 緒論..........................................1
第一章 蘆竹鄉的自然與人文概況.............11
第一節 蘆竹鄉的自然環境.................11
第二節 開發過程與聚落發展.........21
第三節 交通網絡...................40
第二章 五福宮的信仰與祭祀圈的建立.........51
第一節 主祀神衹的信仰源流.........51
第二節 五福宮的創建...............62
第三節 五福宮的祭祀圈.............77
第三章 五福宮與地方社會...................84
第一節 廟務參與及地方菁英...............84
第二節 五福宮的祭典及宗教活動...........95
第四章 五福宮的藝術與社會功能............113
第一節 五福宮的建築藝術................113
第二節 五福宮與地方文教的發展..........126
第三節 社會文化及公益事業..............134
結論........................................140
徵引書目....................................143
參考文獻 一、地方志書
不著撰者,《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不著撰者,《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181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尹士俍纂修,《臺灣志略》,臺北:文建會,2005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李鋐、王柏等修、昌天錦等纂,《平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何聯奎纂修,《臺灣省通志稿‧人民志‧禮俗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1955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大通書 局,1987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桃園廳編,《桃園廳志》,據日本明治三十九年排印本影印,臺 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桃園街役場編,《桃園街要覽》,收入於《臺灣省新竹州街庄要覽輯存》,據日本昭和八年排印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桃園郡役所編,《桃園郡要覽》,據日本昭和十二年排印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年。
張正昌,《蘆竹鄉志》,桃園:桃園縣蘆竹鄉公所,1995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陳朝龍纂輯,《新竹縣採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黃厚源主編,《我家鄉桃園縣(修訂版)》,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2005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賴澤涵總編纂,《新修桃園縣志─地理志》,桃園:桃園縣政府,2010年。
蘆竹庄役場編,《蘆竹庄志》,據日本昭和八年排印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二、檔案、統計書、調查書
桃園縣政府編,《中華民國九十八年桃園縣統計要覽》,桃園:桃園縣政府,2009年。
桃園縣蘆竹鄉公所,《中華民國94年桃園縣蘆竹鄉統計要覽》,桃園:桃園縣蘆竹鄉公所,2006年。
桃園廳編,《桃園廳寺廟調查書》,桃園:編者,1916年,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藏。
桃園廳庶務課編,《桃園廳第二統計書》,桃園:桃園廳庶務課,1918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府報》,1896-1945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管內堡里街庄土名表》,出版資料不詳。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捷幼出版社,1993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編,《臺灣埤圳統計(明治四十四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1913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民政局文書課,《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5-1944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台灣土地慣行一斑》(二),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8年。
三、專書
(一)日文專書
菅武雄,《新竹州の情勢と人物》,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杉山靖憲,《臺灣省臺灣名勝舊跡志》,據日本大正五年排印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昭和九年版,東京:湘南堂書店,1986年。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昭和十二年版,東京:湘南堂書店,1986年。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坊,2009年。
(二)中文專書
干寶,《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不著撰者,《法海遺珠》,收入於《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不著撰者,《清微元降大法》,收入於《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不著撰者,《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附道藏本搜神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不著撰者,《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不著撰者,《清會典臺灣事例》,臺灣文獻叢刊第22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不著撰者,《清奏疏選彙》,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不著撰者,《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收入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不著撰者,《山海經》,收入於《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不著撰者,《盂蘭盆經疏》,收入於《佛藏》,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書店,2011年。
中村孝志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王志宇,《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王康,《財‧財神‧財運─中國民間招財習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內政部民政司,《九十七年度興辦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事業績優宗教團體表揚大會手冊》,臺北:太乙廣告行銷公司,2008年。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年。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
石再添主編,《臺灣地理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87 年。
沈有容輯,《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呂威,《財神信仰》,臺北: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呂威,《華夏諸神‧財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余象斗,《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志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乾朗,《臺灣廟宇裝飾》,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李乾朗研究主持,《桃園縣第三級古蹟桃園景福宮調查研究》,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5年。
李乾朗,《桃園縣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普查計畫─以古蹟建築類營建修復匠師及技術研究為主》,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8年。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98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5年。
吳騰達,《寒單爺研究》,臺東:臺東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林玉茹,《清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 年。
林明德主持,《桃園縣三級古蹟─龜山鄉壽山巖觀音寺、蘆竹鄉五福宮、桃園市景福宮、桃園市忠烈祠調查研究》,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林富士,《孤魂和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林會承、劉興朋計畫主持,《桃園之陂塘調查研究》,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林瑞榮,《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1998年。
林衡道主編,《臺灣古蹟輯》,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
林衡道、陳秀芳,《臺灣古蹟概覽》,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邱秀堂編著,《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年。
洪英聖編著,《畫說乾隆臺灣輿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施琅,《靖海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13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下),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年。
袁黃,《功過格分類彙編》,收入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建:福建省新華書店,1993 年。
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冊,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3 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之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許仲琳,《封神演義》,收入於《綉像珍本集》,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9年。
陶景宏,《真誥》,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
黃炫星,《臺灣的古道》,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1年。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
黃素貞主編,《鑼鼓喧天話北管‧亂彈傳奇》,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黃淑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黃智偉,《省道台一線的故事》,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自烈,《正字通》,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張志遠,《臺灣的敬字亭》,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康鍩錫,《桃園景福宮大廟建築藝術與歷史》,桃園:財團法人桃園景福宮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2005年。
馮佐哲、李富華著,《中國民間宗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曾秋美,《桃園縣的惜字亭》,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7 年。
曾景來,《臺灣的迷信與陋習》(中譯本),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1989年。
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收入於《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詹素娟、張素玢,《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詹素娟、劉益昌,《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年。
漢寶德計劃主持、邵西川協同主持,《桃園縣第三級古蹟蘆竹五福宮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桃園:桃園縣政府,2002年。
董斯張,《廣博物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增田福太郎,《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鄭志明,《臺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臺北: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臺原出版社,1990年。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6文教志社會教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醮事卷),臺北: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臺原出版社,1994年。
霍松林‧趙望秦主編,《宋本史記注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賴澤涵主編,《臺灣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變遷》,臺北:威仕曼文化,2008年。
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藝術》,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魏徵等,《隋書》,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年。
戴寶村主持策畫,《走尋南崁的地名歷史》,桃園:蘆竹鄉公所,1997年。
顏之推著,蔡宗陽校注,《新編顏氏家訓》,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顧祿,《清嘉錄》,收入於《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臺北:東方文化,1977年。
四、論文
(一)期刊論文及會議論文
王志宇,〈臺灣寺廟碑碣與村莊社會(1683-1945)〉,《通識研究集刊》,期15(2009年6月),頁1-23。
石亦龍,〈福建省的蛇神崇拜〉,《臺灣源流》,期2(1996年6月),頁133-134。
吳心荷,〈臺灣傳統廟宇建築裝飾之美〉,《重中論集》,期2(2002年6月),頁133-151。
吳學明,〈現世功利─從歷史觀點看傳統民間宗教信仰〉,葉佳雄總編輯,《點燃人生希望》,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1年,頁224-236。
李凌霞,〈廈門中秋「博餅」民俗〉,《臺灣源流》,期43(2008年6月),頁85-91。
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卷5期2(1978年7月),頁131-159。
李豐楙,〈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期4(1994年10月),頁183-209。
李豐楙,〈臺灣慶成醮與民間廟會文化 ─ 一個非常觀狂文化的休閒論〉,漢學研究中心編輯,《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1995年,頁41-64。
李獻璋,〈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下),《大陸雜誌》,卷35期9(1967年11月),頁22-29。
岡田謙著,陳乃蘖譯,〈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 物》,卷9期4(1960年12月),頁14-29。
林文寶,〈元宵夜炸寒單爺迎財神─臺東民俗之一〉,《臺東師院學報》,期6(1995年6月),頁1-47。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62(1987年12月),頁53-114。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歷史月刊》,期9(1988年10月),頁59-63。
林會乘,〈澎湖社里的領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87(1999年12月),頁41-96。
胡台麗,〈南屯的字姓戲─字姓組織存續演變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48(1979年秋),頁55-78。
胡台麗,〈臺中南屯的字姓戲與字姓組織〉,《民俗曲藝》,期6 (1981年4月),頁32-51。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36(1973年秋),頁191-208。
康豹(Paul Katz),〈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64期(2000年3月),頁83-100。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卷31期4,(1980年12月),頁154-176。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臺灣文獻》,卷32期1,(1981年3月),頁136-157。
黃美英,〈訪李亦園教授從比較宗教學觀點談朝聖進香〉,《民俗曲藝》,期25(1983年7月),頁1-22。
黃富三,〈清代臺灣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食貨月刊》,卷11期1,(1981年4月),頁19-36。
張素玢,〈南崁地區的平埔族〉,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頁61-96。
張富春,〈論瘟神趙公明是怎樣成為財神的〉,《中國文化月刊》,期307(2006年7月),頁84-96。
許世賢,〈清代南崁地方漢人與熟番的互動〉,《史匯》,期11 (2007年9月),頁29-42。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卷11期6(1978年6月),頁59-68。
許懿萱,〈三百年來的外社發展(拓墾至現貌)〉,《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8期,(1999年3月),頁60-66。
陳志豪,〈寺廟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關西太和宮為例〉,《民俗曲藝》,期147(2005年3月),頁201-259。
陳松民‧楊慕震,〈福建南平市樟湖鎮崇蛇文化內涵微探〉,《民俗曲藝》,期102(1996年7月),頁49-70。
陳建宏,〈寺廟與地方菁英─以大溪普濟堂的興起為例(1902-1908)〉,《兩岸發展史研究》,創刊號(2006年8月),頁209-255。
陳春梅,〈北管〉,教育部編,《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論文集》下冊,臺北:教育部,1984年,頁195-202。
陳憲明,〈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許俊雅編,《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5年,頁523-542。
溫振華,〈寺廟與鄉土史—以淡水福佑宮與鄞山寺為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期49(1996 年6月),頁4-10。
溫振華,〈蘆洲湧蓮寺—一座寺廟的形成〉,《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期50(1996 年10月),頁4-9。
鄭志明,〈臺灣神廟的信仰文化初論─神廟發展的危機與轉機〉,《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1995年,頁19-40。
劉枝萬,〈清代臺灣之寺廟〉,《臺北文獻》,期4(1963年6月),頁101-120。
劉枝萬原作‧余萬居中譯,〈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卷39期1(1989年3月)頁79-107。
蔡淵挈,〈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的商業〉,《史聯雜誌》,期7(1985年12月),頁55-65。
羅列師,〈臺灣枋寮義民廟階序體系的形成〉,《客家研究》,創刊號(2006年6月),頁97-145。
(二)學位論文
白順裕,〈清代竹塹地區的交通〉,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江宜樺,〈臺灣民間財神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彥霖,〈陂塘到大圳─桃園臺地水利變遷(1683-1945)〉,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郭玉承,〈桃園觀音鄉甘泉寺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黃志宏,〈臺灣財神信仰初探─以草屯鎮敦和宮為中心〉,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莊芳榮,〈臺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秀蓉,〈戰後臺灣寺廟管理政策之變遷(1945-19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陳翠燕,〈龜山鄉壽山巖觀音寺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9年。
楊婷方,〈臺東寒單爺信仰之研究─以信仰由來與炮炸活動為中心〉,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系碩士論文,2009年。
楊雪青,〈寺廟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桃園景福宮為例〉,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佳玲,〈桃園縣大園鄉仁壽宮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劉敬明,〈大木司傅葉金萬、徐清及其派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鴻喜,〈桃園縣寺廟發展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學位論文,1992年。
蔡相煇,〈臺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五、廟誌及報紙
五福宮管理委員會,《五福宮祈安建醮紀念誌》,桃園:五福宮管理委員會,2000年。
南崁五福宮管理委員會,《南崁五福宮簡介》,桃園:南崁五福宮管理委員會,2008年。
中央日報社,《中央日報》,1949-2012年。
臺灣公論報社,《公論報》,臺北:編者,1947-1961年。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臺北:編者,1898-1944年。
聯合報社,《聯合報》,1953-2012年。
六、口述人資料
2012年3月31日於五福宮管理委員會,訪問五福宮管理委員會總幹事邱進賢先生。
2011年8月13日於南崁路上、2012年4月6日於五福宮前,訪問蘆竹鄉營盤村村長楊國棟先生。
2012年4月6日於五福宮前,訪問五福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宗賢先生。
2012年5月5日,於五福宮訪問文史導覽員陳觀屯先生。
指導教授 賴澤涵(Jeh-hang Lai) 審核日期 2012-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