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30502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7 、訪客IP:13.59.218.147
姓名 劉財福(tsai-fu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明初閣臣楊士奇之研究(1365-1444)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 要
楊士奇出生於元明交際之時,父母在避難途中生下他,楊士奇未滿兩歲時;父親便逝世,楊士奇由母親撫養長大。楊士奇的母親曾經改嫁,但不到五年便因故攜楊士奇回到楊家,回到楊家的楊士奇接受母親嚴謹的教誨,自己也展現積極向學的態度,所以在學業上有著優異的表現。十五歲的楊士奇已經可以擔任私塾教師,二十歲離家出遊後也被延攬為縣學訓導,文學能力備受肯定,三十四歲時被徵為史官。
進京為官的楊士奇在明成祖即位後,被簡拔入內閣。入閣後的楊士奇先是以文學長才獲得成祖的賞識,成祖繼而任命楊士奇為太子監國時的輔臣。擔任監國輔臣的楊士奇機智沉穩、進退得宜,幫助時為太子的明仁宗成功度過爭奪儲位的政治鬥爭,楊士奇也因此得到仁宗的信任。仁宗嗣位後,身為東宮舊臣又輔佐有功的楊士奇成為仁宗最信任的大臣,楊士奇的表現也深得君心,明代內閣閣臣的政治地位提升由楊士奇開始。明宣宗嗣位後的楊士奇雖然不再有東宮舊臣的身分,但一連串優異的政治作為,讓宣宗對楊士奇信任有加,楊士奇在宣宗一朝有極高的政治地位與影響力,宣宗在位時也是楊士奇最有作為的時期。
英宗以九歲幼齡嗣位,楊士奇與楊榮、楊溥以及張太皇太后共同秉政。正統初年,由於楊士奇等人頗為得力,朝政尚稱清明,但隨著宦官王振的得勢,張太皇太后又於正統七年逝世,三楊的政治影響力江河日下。楊士奇的長子楊稷自幼居於家鄉,未得楊士奇親自管教,在家鄉的楊稷倚仗楊士奇的權勢,為非作歹,魚肉鄉里,楊士奇雖早有耳聞卻只是書面告誡,沒有積極性的處置。終於在正統七年,楊稷被鄉人投訴,楊士奇聲名大損,稱病不出。正統九年三月,楊士奇在楊稷案的陰影之下逝世,楊稷則在楊士奇逝世後同年,死於獄中。
摘要(英) Abstract
Yang shi qi was born in the transition time betwee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while his parents were fleeing for refuge. His father dies when he was less than two. Yang shi qi was brought up by his mother. His mother remarried once, but the marriage did not last for five years. For some reasons his mother brought Yang shi qi back to their old home where she and her first husband used to live. Yang shi qi received rigorous education under his mother’s strict guidance with his diligent attitude. By the age of fifteen, he was able to become a teacher because of his outperformance in study. By the age of twenty, he was invited to be a direction of discipline. His literature ability was well recognized. By the age of thirty-four, he was recruited as an official historian.
Yang shi qi became a member of the cabinet after Chengzu took his place. Yang shi qi firstly won recognization from Chengzu by his literature expertise, then was appointed to be an officer assisting the prince dealing with national affair. While assisting the crown prince, Yang shi qi was smart, calm, and good at politics, helping the crown prince, Renzong, assume the throne at the end. Yang shi qi then won the trust of Renzong. After Renzong came to the throne, Yang shi qi’s performance kept winning the emperor’s trust.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cabinet have grew since Yang shi qi. After Xuanzong took the throne, Yang shi qi kept performing well so that he was having high political status and great influence. Yang shi qi has done the most achievements during the reign of Xuanzong.
Yingzong assumed the throne while nine. Yang shi qi, Yang rong, Yang pu, and Empress dowager Chang handled the affairs together. At the early stage of Zhengtong, the empire was well managed due to the help by the cohort of Yang shi qi. However, along with the facts of the growing power by eunuch, Wang Zheng, and the death of Empress dowager Chang in the 7th year of Zhengtong, the political power of the cohort of Yang’s was decreasing gradually. The oldest son of Yang shi qi, Yang ji, was grew up in hometown, and was overlooked by Yang shi qi. Yang ji relied on his father’s power and committed all sorts of crimes in hometown. Yang shi qi once warned his son but failed. In the 7th year of Zhengtong, Yang shi qi withdrawn from official positions due to the notoriety of Yang ji. Yang shi qi died in March, the 9th year of Zhengtong. In the same year, Yang ji died in the prison.
關鍵字(中) ★ 楊士奇
★ 內閣
★ 王振
★ 楊稷.
關鍵字(英) ★ Yang shi qi
★ cabinet
★ Wang zheng
★ Yang ji。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 楊士奇的家世與初入宦途…………………………………………11
第一節、家世背景………………………………………………………..11
第二節、成長過程………………………………………………………..14
第三節、從布衣到為官………………………………………………….21
第二章 永樂時期的政治作為…………………………………………………25
第一節、「靖難之役」後的抉擇………………………………………25
第二節、擔任閣臣後的作為…………………………………………..31
第三節、儲位政爭中的角色…………………………………………..39
第三章 仁宣時期的當朝秉政…………………………………………………52
第一節、楊士奇與仁宗的互動……………………………………….52
第二節、軍事事件中的政治決定……………………………………..64
第三節、楊士奇在宣宗朝的作為……………………………………..75
第四章 英宗時期與王振之互動…………………………………………….86
第一節、幼君即位與三楊輔政……………………………………….86
第二節、楊士奇與王振的周旋……………………………………….95
第三節、楊稷案之衝擊………………………………………………..101
結論…………………………………………………………………………………………..110
徵引書目……………………………………………………………………………………114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史料
(一)正史
(漢) 司馬遷,《史記》,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漢) 班固,《漢書》,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後晉) 劉昫,《舊唐書》,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元) 脫脫等,《宋史》,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 宋濂等,《元史》,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太祖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太宗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仁宗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宣宗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英宗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清) 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二)地方志
唐伯元、梁庚等,《江西省泰和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
1989年
余文龍修、謝詔纂,《江西省贛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三)文集
(明)王直,《抑菴文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明)金幼孜,《金文靖公集》,收入於《明人文集叢刊》,新北市:文海出版社,
1970年。
(明)李時勉,《古廉文集》,收入於《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72年。
(明)沈一貫,《敬事草》,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
年。
(明)夏原吉,《忠靖集》,收入於《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3年。
(明)楊士奇,《東里全集》,收入於《四庫全書珍本七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77年。
(明)楊榮,《文敏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明)楊溥,《楊文定公詩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四)筆記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電子資料庫:中國基本古籍庫。
(明)王錡,《寓圃雜記》,收入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明)尹直,《謇齋瑣綴錄》,收入於《明代史籍彙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9
年。
(明)李賢,《天順日錄》,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明)李賢,《古穰雜錄》,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年。
(明)黃佐,《革除遺事》,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明) 黃佐,《翰林記》,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年。
(明)黃景昉,《國史唯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收入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年。
(明)焦竑,《玉堂叢語》,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85
年。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收入於《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
年。
(明)孫承澤,《春明夢餘錄》,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臺北:台灣華文書局,1968年。
(五)野史
(明)王世貞,《安南傳》,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化書局,1985年。
(明)尹守衡,《明史竊》,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
(明)何喬遠,《名山藏》,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1956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陳建,《皇明通紀法傳全錄》,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5年。
(明)查繼佐,《罪惟錄》,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鄧球,《皇明泳化類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5年。
(明)雷禮輯,《國朝列卿記》,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
1995年。
(明)雷禮,《皇明大政紀》,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
年。
(明)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 劉若愚,《酌中志》,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近人著述
(一)中文專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明史研究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
社,1985年。
方志遠,《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毛佩琦,《中國明代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毛佩琦,《新編中國明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崇武,《明靖難史事考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王春渝、杜婉言,《明代宦官與經濟史料初探》,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王春渝、杜婉言,《明代宦官》,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
杜乃濟,《明代內閣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杜婉言,《中國宦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吳緝華,《明代制度史論叢》,臺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71年。
吳天任,《正史導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沈明璋,《明代政治史》(編者自印,1967)。
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
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出版,2001年。
孟森,《明代史》,台北:台灣書店,1957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洪煥椿,《明清史偶存》,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附補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年。
張顯清、林金樹等著,《明代政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92年。
張治安,《明代監察制度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溫功義,《明代的宦官和宮廷》,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年。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知書房,2003年。
楊樹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劉新風,《明朝權宦》,臺北:雲龍出版社,1992年。
衛建林,《明代宦官政治》,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錢穆,《明代政治》,台北:學生書局,1968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錢茂偉,《明代史學編年考》,北京:中國文聯,2000年。
謝國楨,《明清筆記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關文發、顏文廣,《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蘇同炳,《明史偶筆》,台北:台灣商務,1995年。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著,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二)學位論文
朱鴻,〈明成祖與永樂政治〉,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年。
王文景,〈明宦官王振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許林如,〈三楊與明初政治〉,山西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許淑媛,〈明代寡母教子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駱芬美,〈三楊與明初之政治〉,臺北: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劉庚隆,〈明初文臣解縉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蔡慶順,〈明代宦官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1992年。
(三)期刊論文
于寶航,〈說“楊稷”〉,《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17期4,2007年,
頁53─56。
王偉,〈明代宦官專權成因考略〉,《湖南科技學院學報》,期2,2006年,頁84-87
江濤,〈論三楊執政與社會局勢的安定〉,《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期2,1981年,頁26-34、51。
朱鴻,〈明永樂朝皇太子首度監國之研究〉,《歷史學報》,期12,1984年,頁85-113。
朱鴻,〈〈明惠帝的用人與政策〉,《歷史學報》,期13,1985年,頁67-91。
朱鴻,〈論明仁宗監國南京之宮僚及其篤念舊人之政〉,《國立編譯館館刊》,卷
21期2,1992年,頁37-58。
吳振漢,〈明代前期內閣與吏部主導人事權之變遷〉,《人文學報》,期22,2000
年,頁71─ 95。
冷東,〈明初三楊與宦官關係論略〉,《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卷8期
2,1992年,頁 39-45。
冷東,〈明代思想家與宦官制度論略〉,《學術月刊》,期10,1994年,頁56-6。 冷東,〈明代政治家與宦官關係論略〉,《廣東社會科學》,期2,1995年,頁60-66。
李風飛、暴鴻昌,〈對楊士奇應做全面的評價─兼談三楊在正統初政中的失誤〉,
《北方論叢》,期2,1996年,頁28-33。
易彪,〈明代宦官權力擴張及原因〉,《文教資料》,期24,2007年,頁151-178。
韋慶遠,〈三楊與儒家政治〉,《史學集刊》,期1,1988年,頁20-41。
馬楚堅,〈明政由治入亂之關鍵〉,《明史研究專刊》,期5,1982年,頁30-62。
許林如,〈明初政治家─楊士奇〉,《滄桑》,期3,2007年,頁5-55。
陳文、胡彤,〈簡評“三楊”與明內閣〉,《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期1,1988年。頁71-74。
陳寶良,〈明人文集之學政史料及其價值〉,收入中國明代研究學會主編《明代文
集與文人研究》,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01年,頁339-357。
陳梧桐,〈明人文集的史學價值〉,《明代研究通訊》,期3,2000年,頁21-29。
張存武,〈說明代宦官〉,《幼獅學誌》,卷3期2,1964年,頁1-22。
張奕善,〈明成祖的繼承權位風波論〉,《台大歷史學報》,期19,1996年,頁193-177。
莊妍琳,〈明代內閣宦官之洽和與對立〉,《史學會刊》,期32,1988年,頁40─45。
趙永春、徐建祥,〈明代賢相楊士奇〉,《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期2,1988年,頁44-49。
趙毅、劉國輝,〈略論明初“三楊”權勢與“仁宣之治”〉,《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1997年,頁28-34。
趙中南,〈明宣宗的政治核心集團及其形成〉,《北方論叢》,期1,1996年,頁12-16。
楊志華,〈試論楊士奇對明初社會政治的貢獻〉,《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31期4,1998年,頁65-68、85。
歐陽琛,〈明代的司禮監〉,《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4,1983年,頁12-21。
駱芬美,〈楊士奇與明永樂朝之內閣〉,《實踐專校學報》,期20,1989年,頁105-142。
三、工具書
大化書局編,《明代地方志傳記索引》,台北,大化書局,1986年。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明代政治制度史》全體研究生編,《明代政治制度
史類目初稿》,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中國近八十年明史論著目錄》, 江
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四庫全書索引編纂小組,《四庫全書傳記資料索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年。
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索引》,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5-1966
年。
        
指導教授 吳振漢 審核日期 2012-6-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