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40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5 、訪客IP:3.147.67.54
姓名 張期達(Chi-Ta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楊牧的涉事,疑神及其他
(Sceptic, Venture and Others: a Spiritual Approach to Yang Mu’s Poetry and Poetics)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楊牧(1940-)在詩集《涉事》的後記裏,以詩人與武士對位,稱「旗幟與劍是他挺進的姿勢,詩是我涉事的行為。」涉事,若隱喻詩人以詩為劍,介入現實。然詩人的實際行動,是「綠騎」(Green Knight)的戰鬥,還是唐吉軻德的妄想?楊牧這個對位還有第二層指涉,即武士乃依神諭,一不可質疑的形上智慧行事;詩人卻不能確定神諭,以致錯失良機,成長遲緩。楊牧儘管不無愧歉,隨即暗示,「詩之形成」是詩人為銜接自我與武士(超我)差距,所作的努力。
有趣的是,問題若僅在接受神的呼召(即神諭),楊牧為何遲遲不肯就範?是否,唯如此詩才能無限發生,猶如阿基理斯與烏龜競速,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與楊牧散文《疑神》的表態,詩是「文學和藝術所賴以無限擴充其真與美的那鉅大,不平凡的力」,能否互詮?本文以為是可能的。藉楊牧「涉事」與「疑神」這組概念的溝通,楊牧既介入又疏離的美學姿態,及詩的本體論,將得到較深刻把握。質言之,「詩」是自我趨近超我,趨向人神同形同性(physiomorphism)的努力;而保留詩與現實的距離、詩人與武士的距離、人與神的距離,詩才有動機。這正是楊牧的浮士德精神(Faustian spirit)。
摘要(英) One year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1987, Yang Mu started writing “The Sceptic: Notes on Poetical Discrepancies” and published it in 1993. By reading these intellectual and poetic essays, we will have some clear thoughts about his concerns. The unique religiou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views were all involved in his works. He was a poet who didn’t satisfy only with romanticism, but was also a bellwether beyond this. In my paper, I will discuss why Faustian spirit was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Yang Mu’s venture or “Intervention”, and how a person believing the intellectual autonomy was sketched as a Sceptic.
關鍵字(中) ★ 楊牧
★ 涉事
★ 疑神
★ 浮士德精神
關鍵字(英) ★ Yang Mu
★ Intervention
★ Sceptic
★ Faustian spirit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諸神之後 1
第一節 楊牧作為研究課題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命題 3
第三節 章節架構與研究範圍 9
第一章 縱的繼承:楊牧的文化傳承 15
第一節 憂患意識與文化傳統 15
(一)避秦千里:「胡楚卿們」的蒼涼無奈 15
(二)燈心絨的小影:覃子豪說「音樂乃是至高無上」 19
(三)狂狷典型:徐復觀首創「憂患意識」 22
第二節 自由主義與五四遺風 27
(一)移植的悲戚:聶華苓在愛荷華 27
(二)召喚五四:梁實秋、胡適、徐志摩與周作人 31
第三節 抒情傳統與社會關懷 37
(一)其命維新:海外學人陳世驤 37
(二)蜘蛛蠹魚與行動之名:柏克萊經驗 38
第二章 文藝復興人:楊牧的文學藍圖 43
第一節 楊牧的文學活動 43
第二節 童話與關懷:編選豐子愷 46
(一)茯苓糕式的童話:甜美又滋補 46
(二)赤子之心:充滿暗喻的抒情詩 49
第三節 寓言與愛:編選許地山 51
(一)寓言點化與「有我」的藝術 51
(二)愛心與血肉性情 55
第四節 尋覓樂土:楊牧舊作重編 58
(一)修編《傳統的與現代的》 58
(二)修編《文學知識》 71
(三)修編《文學的源流》 79
第三章 浮士德精神:楊牧的《疑神》 87
第一節 心猶豫而狐疑兮:《疑神》緣起與研究史 87
(一)《疑神》的緣起 87
(二)《疑神》的研究史 90
第二節 大虛構時代:《疑神》的美學編碼 93
(一)斷簡:《疑神》的結構 93
(二)新編:《疑神》的解構 95
第三節 你決心懷疑:《疑神》的知識辯證 96
(一)權威:《疑神》裏的超越者 96
(二)無政府主義:《疑神》對超越的回應 98
第四節 浮士德精神:反抗權威、苛政和暴力 100
(一)楊牧的歌德認同 100
(二)寓言托意 101
第四章 詩與真實:楊牧的終極關懷 103
第一節 詩的神秘經驗 103
第二節 雝和:《海岸七疊》與《禁忌的遊戲》的主題辯證 106
(一)愛與慾 106
(二)和平與戰爭 111
第三節 隕蘀:《時光命題》與《涉事》的象徵演繹 113
(一)蛇與鷹 113
(二)劍與旗幟 117
第四節 詩的呼召:《一首詩的完成》 121
(一)文學本體論 121
(二)「詩」即是力與美 123
第五章 楊牧的風格及其迴響 125
第一節 楊牧在臺灣文學場域 125
第二節 楊牧的文學風格 127
(一)語法結構:隨機拆解 127
(二)語意運動:聲色呼應 129
(三)語境調度:戲劇性 131
第三節 戰後世代的迴響 132
(一)給青年詩人的序 132
(二)楊澤、羅智成、奎澤石頭、陳育虹 137
結論 145
參考書目 147
附錄:楊牧作品篇目 157
參考文獻 一、楊牧作品
(一)詩
葉珊,《水之湄》,臺北:藍星詩社,1960年5月,初版。
──,《花季》,臺北:藍星詩社,1963年1月,初版。
──,《燈船》,臺北:文星,1966年11月,初版。
──,《非渡集》,臺北:仙人掌,1969年8月,初版。
──,《傳說》,臺北:志文,1971年3月,初版;1975年5月,二版。
楊牧,《瓶中稿》,臺北:志文,1975年8月,初版。
──,《北斗行》,臺北:洪範,1978年3月,初版;1986年5月,四版。
──,《楊牧詩集Ⅰ:一九五六─一九七四》,臺北:洪範,1978年9月,初版;2003年6月,九印。
──,《吳鳳》,臺北:洪範,1979年4月,初版。
──,《禁忌的遊戲》,臺北:洪範,1980年10月,初版。
──,《海岸七疊》,臺北:洪範,1980年10月,初版;1984年6月,二版。
──,《有人》,臺北:洪範,1986年4月,初版。
──,《完整的寓言》,臺北:洪範,1991年9月,初版,32開本。
──,《完整的寓言》,臺北:洪範,1991年9月,初版;1998年11月,二印,25開本。
──,《楊牧詩集Ⅱ:一九七四─一九八五》,臺北:洪範,1995年9月,初版;1999年11月,二印。
──,《時光命題》,臺北:洪範,1997年12月,初版;1998年12月,二印。
──,《涉事》,臺北:洪範,2001年6月,初版。
──,《介殼蟲》,臺北:洪範,2006年4月,初版。
──,《楊牧詩集Ⅲ:一九八六─二○○六》,臺北:洪範,2010年9月,初版。
──,《長短歌行》,臺北:洪範,2013年8月,初版。
──,《楊牧詩選 1956-2013》,臺北:洪範,2014年9月,初版。
──,《楊牧詩選:1956-2013》,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初版。

(二)文
葉珊,《葉珊散文集》,臺北:大林,1969年6月,初版;1973年5月,五版,40開本。
楊牧,《葉珊散文集》,臺北:洪範,1977年5月,初版,32開本。
──,《葉珊散文集》,臺北:洪範,1977年5月,初版;2009年12月,二十一印,25開本。
──,《傳統的與現代的》,臺北:志文,1974年3月,初版。
──,《傳統的與現代的》,臺北:洪範,1979年9月,初版。
──,《年輪》,臺北:四季,1976年1月1日,初版;同年1月15日,再版。
──,《年輪》,臺北:洪範,1982年1月,初版;2000年4月,四印。
──,《楊牧自選集》,臺北:黎明,1975年5月,初版。
──,《楊牧自選集》,臺北:黎明,1978年4月,軍中版。
──,《柏克萊精神》,臺北:洪範,1977年2月,初版;1984年9月,八版。
──,《文學知識》,臺北:洪範,1979年9月,初版;1981年11月,二版。
──,《搜索者》,臺北:洪範,1982年5月,初版;2004年10月,五印。
──,《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1984年1月,初版。
──,《陸機文賦校釋》,臺北:洪範,1985年4月,初版。
──,《交流道》,臺北:洪範,1985年7月,初版。
──,《飛過火山》,臺北:洪範,1987年1月,初版。
──,《山風海雨》,臺北:洪範,1987年5月,初版;2013年10月,八印。
──,《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1989年2月,初版;1994年3月,五印,32開本。
──,《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1989年2月,初版;2006年9月,十印,25開本。
──,《方向歸零》,臺北:洪範,1991年5月,初版;2002年9月,十印
──,《疑神》,臺北:洪範,1993年2月,初版。
──,《星圖》,臺北:洪範,1995年2月,初版;1999年11月,三印。
──,《亭午之鷹》,臺北:洪範,1996年4月,初版;2006年1月,五印。
──,《下一次假如你去舊金山》,臺北:洪範,1996年9月,初版。
──,《昔我往矣》,臺北:洪範,1997年12月,初版;1999年3月,二印。
──,《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2001年3月,初版。
──,《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2002年8月,初版。
──,《奇萊前書》,臺北:洪範,2003年1月,初版;2012年3月,三印。
──,《人文踪跡》,臺北:洪範,2005年8月,初版。
──,《掠影急流》,臺北:洪範,2005年12月,初版。
──,《譯事》,香港:天地圖書,2007年5月,初版。
──,《奇萊後書》,臺北:洪範,2009年4月,初版。

(三)編
楊牧編,《中國近代散文選Ⅰ》,臺北:洪範,1981年8月,初版;1985年3月,五版。
──,《中國近代散文選Ⅱ》,臺北:洪範,1981年8月,初版;1985年4月,五版。
──,《現代中國散文選Ⅰ》,臺北:洪範,1981年8月,初版;2003年10月,十四印。
──,《豐子愷文選Ⅰ》,臺北:洪範,1982年1月,初版;同年6月,三版。
──,《豐子愷文選Ⅱ》,臺北:洪範,1982年5月,初版。
──,《豐子愷文選Ⅲ》,臺北:洪範,1982年4月,初版。
──,《豐子愷文選Ⅳ》,臺北:洪範,1982年9月,初版;1999年10月,七印。
──,《周作人文選Ⅰ》,臺北:洪範,1983年7月,初版;2002年10月,五印。
──,《周作人文選Ⅱ》,臺北:洪範,1983年7月,初版;1996年6月,四印。
──,《許地山小說選》,臺北:洪範,1984年7月,初版。
──,《許地山散文選》,臺北:洪範,1985年1月,初版。
──編校,《徐志摩詩選》,臺北:洪範,1987年11月,初版;2004年3月,十一印。
──、鄭樹森編,《現代中國詩選Ⅰ》,臺北:洪範,1989年2月,初版。
──、鄭樹森編,《現代中國詩選Ⅱ》,臺北:洪範,1989年2月,初版。
──,《唐詩選集》,臺北:洪範,1993年2月,初版。
──編校,《徐志摩散文選》,臺北:洪範,1997年1月,初版;1998年1月,三印。
──、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臺北:洪範,2002年8月,初版。

(四)譯
楊牧譯,《西班牙浪人吟》,臺北:現代文學社,1966年;臺北:洪範,1997年5月,初版。
──編譯,《葉慈詩選》,臺北:洪範,1997年2月,初版;2008年8月,十九印。
──譯,《新生》,臺北:洪範,1997年5月,初版。
──編譯,《暴風雨》,臺北:洪範,1999年9月,初版。
──編譯,《英詩漢譯集》,臺北:洪範,2007年7月,初版。

二、專著
王文興,《星雨樓隨想》,臺北:洪範,2003。
文訊雜誌社主編,《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臺北:文訊雜誌社,1996。
毛峰,《神祕詩學》,臺北:揚智,1997。
石計生,《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臺北:左岸文化,2003。
江燦騰,《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臺北:五南,2011。
朱瑞玲、瞿海源、張苙雲,《臺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心理、價值與宗教》,臺北:中研院社研所,2012。
李淑珍,《安身立命: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臺北:聯經,2013。
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7。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1998。
李漢偉,《臺灣新詩的三種關懷》,臺北:駱駝,1997。
吳汝鈞,《佛教的當代判釋》,臺北:臺灣學生,2011。
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
阮美慧,《戰後臺灣「現實詩學」研究:以笠詩社為考察中心》,臺北:臺灣學生,2008。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麥田,2013。
林明德編,《臺灣現代詩經緯》,臺北:聯合文學,2001。
林明德等著,《臺灣新詩研究:中生代詩家論》,臺北:五南,2007。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2006。
林鴻信編,《基督宗教之人觀與罪觀──兼論對華人文化的意義》,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林耀德,《一九四九以後》,臺北:爾雅,1986。
林于弘,《臺灣新詩分類學》,臺北:鷹漢,2004。
周芬伶,《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臺北:印刻,2007。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柯志明,《惡的詮釋學》,臺北:五南,2008。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邊緣,前衛,超現實——對臺灣五、六○年代「現代主義」的反思》,臺北:聯合文學,1998。
──,《現代漢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1972。
陳明台:《逆光的系譜:笠詩社與詩人論》,臺北:前衛,2015。
陳義芝,《聲納:臺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臺北:九歌,2006。
陳芳明主編,《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臺北:聯經,2012。
陳芳明,《現代主義及其不滿》,臺北:聯經,2013。
──,《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
──,《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2007。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陳偉華,《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小說敘事新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陳 謙,《反抗與形塑:臺灣現代詩的政治書寫》,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
黃冠閔、趙東明主編,《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理論反思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2。
黃金麟等著,《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群學,2010。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2006。
焦 桐,《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臺北:時報,1998。
曾昌發編,《臺灣文學與本土神學》,臺南:南神,2005。
楊劍龍,《曠野的呼聲──中國現代作家與基督教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正中,2000。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臺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2015。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臺灣文學生態之形構》,臺南:南市圖,2010。
張 默,《臺灣現代詩筆記》,臺北:三民,2004。
──,《臺灣現代詩集編目:1949~2000》,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1。
──,《臺灣現代詩編目1949 - 1995(修訂篇)》,臺北:爾雅,1996。
張 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修訂再版,臺北:聯經,1990。
張依蘋,《隱喻的流變》,馬來西亞:漫延書房,2009。
張惠菁,《楊牧》,臺北:聯合文學,2002。
楊小濱,《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臺北:麥田,2013。
──,《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臺北:麥田,2010。
須文蔚編選,《楊牧》,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2003。
應鳳凰,《文學史敘事與文學生態:戒嚴時期臺灣作家的文學》,臺北:前衛,2012。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銓》,臺北:書林,2009。
蔡維民,《基督漫步於福爾摩沙:基督教在臺灣》,臺北:五南,2009。
賴芳伶,《文學詮釋新視野》,臺北:里仁,2014。
賴芳伶,《新詩典範的追求:以陳黎、路寒袖、楊牧為中心》,臺北:大安,2002。
賴賢宗,《道家禪宗、海德格與當代藝術》,臺北:洪葉,2007。
簡政珍,《臺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2004。
蕭 蕭,《後現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2012。
──,《現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2007。
──,《臺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2004。
蕭阿琴,《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2012。
──,《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變遷》,臺北:中研院社研所,2010。
解昆樺,《臺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詩社與笠詩社為觀察核心》,臺北:鷹漢文化,2004。
──,《1960-70年代臺灣現代詩場域中的現代性想像與重估》,臺北:臺灣學生,2010。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五南,2010。
劉正偉,《早期藍星詩史》,臺北:文史哲,2016。
劉正忠,《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臺北:臺灣學生,2010。
劉益州,《意識的表述:楊牧詩作中的生命時間意涵》,臺北:新銳文創,2013。
劉述先、林月惠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
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1994。
鄭仰恩,《定根本土的臺彎基督教:臺灣基督教史研究論集》,臺南:人光,2005。
顧蕙倩,《臺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修訂一版,臺北:秀威,2012。
顧 肅,《自由主義基本理念》,臺北:左岸,2006。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編,《臺灣前行代詩家論》,臺北:萬卷樓,2003。
瞿海源,《臺灣宗教變遷中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1997。
──,《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臺北:桂冠,2006。
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編,《文學與宗教: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臺北:時報,1987。
叢日云,《在上帝與凱撒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臺北:左岸,2004。
Pamela J. Stewart、Andrew Strathern、葉春榮主編,《宗教與儀式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臺北:聯經,2010。

三、譯著
黃麗明著;詹閔旭、施俊州譯:《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臺北:洪範,2015。
凱倫.阿姆斯壯(Armstrong, Karen)著,蔡昌雄譯,《神的歷史》,臺北:立緒,1996。
威廉.白瑞德(Barrett, William)著,彭鏡禧譯,《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臺北:立緒,2013。
班雅明(Benjamin, Walter)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城邦文化,2010。
彼得.布魯克(Brooker, Peter)著,王志宏等譯:《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2003。
亞倫.布洛克(Bullock, Allen)著,董樂山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臺北:究竟,2000。
芭特拉(Butler, Marilyn)著,黃梅、陸建德譯,《浪漫派.叛逆者.反動派:論十八、十九世紀英國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坎伯(Campbell, Joseph)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1997。
愛德華.賽爾(Cell, Edward)著,衣俊卿譯,《宗教與當代西方文化》,臺北:桂冠,1995。
杜普瑞(Dupré, Louis K)著,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臺北:立緒,2006。
伊利亞德(Eliade, Mircea)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2001。
愛密麗.馬汀(Emily Martin)等著,林家瑄等譯,《憂鬱的文化政治》,臺北:蜃樓,2010。
諾思洛普.弗萊(Frye, Northhrop)著,吳持哲譯,《神力的語言──「聖經與文學」研究續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伽達默爾(Gadamer, Hans-Georg)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修訂譯本,北京:商務,2010。
彼得.蓋伊(Gay, Peter)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臺北:立緒,2009。
傑拉德.德朗提(Gerard Delanty)著,陳子瑜譯,《歐洲的誕生:神話理念現實》,新北:廣場,2012。
──,駱盈伶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知識、權利與自我》,臺北:韋伯文化,2009。
勒內.吉拉爾(Girard, René)著,馮壽農譯,《替罪羊》,臺北:臉譜,2004。
歐士.葛尼斯(Guinness, Os)著,康來昌譯,《懷疑──心懷二意》,臺北:中國主日學協會,1978。
漢拉第(Hanratty, G.)著,張湛譯,《靈知派與神祕主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約翰.希克(Hick, John)著,蔡怡佳譯,《宗教的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臺北:聯經,2013。
馬克斯.霍克海默(Horkheimer, Max)、提奧多.阿多諾(Adorno, Theodor W.)著,林宏濤譯,《啟蒙的辯證》,臺北:商周,2008。
威廉.詹姆斯(James, Wiiliam)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臺北:立緒,2004。
詹明信(Jameson, Frendirc)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增訂初版,臺北:合志文化,1990。
康德(Kant, Immanuel)著,李秋零譯,《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
漢斯.昆(Kung, Hans)、瓦爾特.延斯(Jens, Walter)著,李永平譯,《詩與宗教》,北京:三聯書店,2005。
馬爾庫塞(Marcuse, H.)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努斯鮑姆(Nussbaum, Martha C.)著,丁曉東譯,《詩性正義:文學想像與公共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宇文所安(Owen, Stephen)著,程章燦譯,《迷樓:詩與慾望的迷宮》,臺北:聯經,2006。
路易斯.羅賓遜(Robinson, Lewis)著,傅光明、梁剛譯:《兩刃之劍:基督教與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臺北:業強,1992。
丹尼.羅伊(Roy, Dann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臺灣政治史》,臺北:商務,2004。
葛哈特.舒爾慈(Schulz, Gerhard)著,李中文譯:《浪漫主義:歐洲浪漫主義的源流、概念與發展》,臺中:晨星,2007。
齊美爾(Simmel, Georg)著,曹衛東等譯,《現代性、現代人與宗教》,臺北:商周,2005。
史泰司(Stace, W. T.)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1998。
保羅.田立克(Tillich, Paul)著,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臺北:桂冠,1994。
愛德華.泰勒(Tylor, E. B.)著,《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馬克斯.韋伯(Weber, Max)著,洪天富譯:《儒教與道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臺北:谷風,1988。
文哲(Wenzel, Christian)著,李淳玲譯,《康德美學》,臺北:聯經,2011。
楊慶堃(Yang, C.K.)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耶教與佛教的神祕教》,臺北:志文,1984。
斯拉維.紀傑克(Žižek, Slavoj)著,林靜秀、曹君如譯,《論信仰》,新北市: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2。

四、期刊與會議論文
陳振崑,〈儒家與基督宗教的會通:「超越內在」是否不可能?〉,《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1期,2013.01。頁143-179。
鄭智仁,〈寧靜致和──論楊牧詩中的樂土意識〉,《臺灣詩學學刊》第20號,2012.11。頁127-160。
劉正忠,〈楊牧的戲劇獨白體〉,《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12。頁289-328。
丁旭揮,〈在天地性靈之間:楊牧情詩的巨大張力〉,《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3期,2011.12。頁1-28。
陳政彥,〈惡的象徵:孫維民詩研究〉,《臺灣詩學學刊》第18號,2011.12。頁31-52。
──,〈周夢蝶詩中的基督教意象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0期,2010.06。頁179-204。
曾珍珍,〈英雄回家――冬日在東華訪談楊牧〉,《人社東華》第1期,2014.3。
──,〈楊牧專號編輯始末〉,《新地文學》楊牧專號,2009.12。頁268-271。
──,〈多識草木蟲魚鳥獸──訪楊牧解識自然〉,《新地文學》楊牧專號,2009.12。頁282-286。
──,〈花蓮是我的秘密武器——楊牧《涉事》以來的戰爭想像〉,《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文化局,2006。頁168-191。
──,〈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2003.1。頁161-191。
──,〈從神話構思到歷史銘刻——讀楊牧以現代陳黎以後現代詩筆寫立霧溪〉,《城鄉想像與地誌書寫: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花蓮:花蓮文化局,2000。頁31-53。
──,〈楊牧作品中的海洋意象〉,收於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1996。頁33-64。
奚密訪談稿,葉佳怡譯,〈楊牧斥堠:戍守藝術的前線,尋找普世的抽象性──二○○二年奚密訪談楊牧〉,《新地文學》楊牧專號,2009.12。頁277-281。
陳義芝,〈遙望或者親近──楊牧記載〉,《新地文學》楊牧專號,2009.12。頁296-300。
呂正惠,〈青春期的壓抑與「自我」的挫傷──二十世紀六○年代臺灣現代主義的反思〉,《淡江中文學報》第19期,2008.12。頁161-181。
──,〈現代主義在臺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1988。頁181-209。
張誦聖,〈臺灣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崛起〉,《臺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12。頁133-160。
葉維廉,〈雙重的錯位:臺灣五六十年代的詩思〉,《創世紀詩雜誌》140-141期,創世紀與臺灣現代詩研討會論文特輯,2004.10。頁56-67。
朱雙一,〈《自由中國》與臺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2000。

五、雜誌
《新地文學》「楊牧專號」,10期,2009.12
《聯合文學》「專訪楊牧:關於『學院詩人』」,299期,2009.9。
《印刻文學生活誌》「【封面人物】在人生行旅的中途――楊牧」,65期,2009.1。
《東海岸評論》「楊牧‧詩與樂」,214期,2007.10。
《中外文學》「雝和:楊牧專輯」,第31卷8期,2003.1。
《聯合文學》「隕石和孢子――本屆國家文藝基金會文藝獎得主楊牧特輯」,192期,2000.10。
《幼獅文藝》「懷疑、探索專輯」,總號489,1994.9。

六、學位論文
楊雅儒,《身世認知與宗教修辭:新世紀臺灣小說的終極關懷》,桃園:中大中文系博論,2013。
李倍慈,《現代詩的宗教向度──以周夢蝶、蕭蕭、敻虹、許悔之為中心的探索》,嘉義:南華文學系碩論,2012。
郭淑玲,《現代詩死亡書寫研究──以孫維民、陳克華、許悔之三家為例》,高師大國文系碩論,2012。
謝旺霖,《論楊牧的「浪漫」與「臺灣性」》,新竹:清大臺文所碩論,2009。
李秀容,《楊牧詩介入與疏離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文學系碩論,2009。
蔡富澧,《臺灣現代詩中的禪境探究──以四位詩人的作品為例》,宜蘭:佛光宗教系碩論,2008。
徐培晃,《楊牧詩風的遞變過程》,臺中:逢甲中文所碩論,2005。
黃如瑩,《臺灣現代詩與佛──以周夢蝶、敻虹、蕭蕭為線索之考察》,臺南:臺南大學語教系碩論,2005。
何雅雯,《創作實踐與主體追尋的融攝──楊牧詩文研究》,臺北:臺大中文系碩論,2001。
簡文志,《楊牧詩研究》,東吳中文所碩論,2000。

七、網路資訊
楊牧官方網站:www.yangmu.com
楊牧部落格:http://yangmu.blogspot.tw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Shin Kang) 審核日期 2016-7-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