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401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18.227.24.209
姓名 黃兆欣(Chao-hsi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京劇旦行表演傳承與對話——以陳德霖、王瑤卿與梅蘭芳、程硯秋為例
(The inheritance and dialectic in Dan of Jing-ju: The discussion of Chen De-lin, Wang Yao-qing, Mei Lan-fang, and Cheng Yan-qiu)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以「身體」(body)的角度重探京劇旦行表演藝術本質。在傳統戲曲嚴謹的師承體系追溯中,梳理傳統表演功法技巧的演變過程,刨掘表演風格與流派技巧成形的各種因素。京劇旦行是由男性建立的表演系統,如何化解自我與社會對於生理性別轉換扮演所產生的疑慮,是演員們的畢生課題;然而民國後,各種文化衝擊與國家動蕩更是他們難以抗衡的強大力量,自我與體制始終不斷地相互拉扯。由是京劇旦行表演藝術在唯美純熟的技巧中,更是蘊藉著演員自身與文化社會交相辯證關係。
傳承系統的討論是本文研究架構的建立依據,亦是影響旦行美學發展的關鍵例證,由此分支出行當功法技巧、表演風格與演員自我認同的議題:在功法與行當的成形上,陳德霖與王瑤卿分別代表的青衣與花衫,是旦行表演發展成熟的轉捩點:其中陳德霖所塑造的正宗青衣於唱腔完備與典範建立,是旦行演員跳脫相公堂子時期色藝問題的肇始;而王瑤卿則是在表演技巧上廣泛吸收,務以生動的人物詮釋充實旦行表演藝術。兩人之間亦師亦友的相對發展,是演員選擇如何面對大環境以成就自我的方式,這種關係到了梅蘭芳與程硯秋則又更為顯著,進而在功法的繼承與變應上,衍生了演員自我認同的論述。相較於陳、王,梅與程的發展有著更為複雜的社會變遷、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兩人的藝術進程是種對話關係,亦揭示了演員的自我覺知,旦行於是得以超乎性別意識的窠臼,提昇至藝術化和人文關懷的領域。而梅、程之間的對話則又凸顯了程硯秋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獨特性,然1949年後政治體制全然不同以往,藝術家如何於思想、美學的拑制中掙脫或妥協,又是新一課題。本研究於此以程硯秋收尾,意在收攏、聚焦演員的自我認同,亦是京劇旦行身體從自我、劇場,再到政治社會的示現。
摘要(英) This thesis is to research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 Body” to discuss the essence of the performing art of the Dan/旦 in Jing-ju/京劇, an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nd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performing technics of the Dan in Jing-ju. Males, who construct the performing art of Dan in Jing-ju, and try to overcome the embarrassment of the trans-gender acting. However, the country fell in political turbulence and culture impact after 1912. So there is the dialectical and intricate relationship in the Jing-ju actors’ technics between the society and the culture.
The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will b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inheritance system that influenced the aesthetic development in the Dan. Therefore, the themes of this thesis will also discuss the performing technics of the Hang-dang/行當, the style, and the actors’ identification. Role of “Qing-yi/青衣” that was developed by Chen De-lin/陳德霖 and “Hua-shan/花衫” developed by Wang Yao-qing王瑤卿 were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Dan, especially Chen is the key person who let the role of Dan free from the image of “Xiang-gong/相公”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unique singing skill and performance. Wang absorbed varies performing art style and technics to make the performing art of Dan in Jingju more vivid and substantial. These relationship were just lik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master and apprentice, especially it was more apparent between Mei Lan-fan/梅蘭芳 and Cheng Yan-qiu/程硯秋. It also aroused the theory of self-identification, and also the inheritance of their performing art. In fact, Mei and Cheng also faced with more complicated social change and competition, this special interaction also upgrading their technics to the fields of humanism. This research will conclude in Cheng’s performing art, that focus on actor’s self-identification, that is, the performing art of “body” of Da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hrough themselves, theater and political society.
關鍵字(中) ★ 身體
★ 認同
★ 京劇旦行
★ 傳承系統
關鍵字(英) ★ body
★ identification
★ Dan in Jing-ju
★ inheritance system
論文目次 目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1
第三節 研究回顧 24
小結 27
第一章 京劇旦行傳承脈絡 28
第一節 四大名旦師承關係探溯 29
第二節 京劇旦行之崑曲傳承系統 35
第三節 親屬與私寓間的傳承體系 41
小結 48
第二章 正聲:青衣典範之成形 49
第一節 早期旦行審美趨勢 49
第二節 青衣唱法之成形 56
第三節 青衣表演風格 68
小結 75
第三章 融鑄:王派花衫之開創 77
第一節 嗓音特色於唱法的技巧發展 79
第二節 板式節奏的靈活運用 88
第三節 生動韻致的念白技巧 93
第四節 不拘一格的花衫表演風格 98
小結 104
第四章 對話:梅程相應的藝術發展 107
第一節 梅程初創時期之劇目創演 108
第二節 梅程表演風格發展對應 114
第三節 梅程之藝術自覺 123
小結 128
第五章 衝撞:戲改下的程硯秋 129
第一節 「寫實」的爭議 131
第二節 戲改局的裁制權 136
第三節 京劇本位的捍衛 141
小結 143
結論 145
參考文獻 150
參考文獻 古籍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校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2版)。
夏庭芝:《青樓集》,收於清.呂士雄輯:《新編南詞定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曹雪芹:《紅樓夢》張新之等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歐陽修:《五代史記》百衲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台6版)。
潘之恆原著,汪效倚輯注:《潘之恆曲話》(北京:中國戲劇,1988年)。
鐵橋山人、石坪居士、問津漁者:《消寒新詠》,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清代編‧第四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翻譯書
尼采著、陳芳郁譯:《道德系譜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年)。
約翰.歐尼爾:《五種身體》「Five bodies : the human shape of modern society」 (臺北:弘智出版社,2001年)。
茱蒂斯.巴特勒(Judith Bulter),宋素鳳譯:《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上海:上海三聯,2009年)。
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徐江敏等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桂冠出版社,2012年)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鈴木忠志著,林于(立立)、劉守曜譯:《文化就是身體》(臺北:中正文化,2011年)。
專書
《民國京崑史料叢書第1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么書儀:《晚清節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方問溪:《梨園話》(北平:中華印書局,1931年)。
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王芷章:《清代伶官傳》(北京:中華印書局,1936年)。
朱書紳編:《同光朝十三絕傳略》(北京:三六九書報社,1943年),收錄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第1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朱繼彭,《坤伶皇座:童芷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元皓:《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李斗:《揚州畫舫錄》,收錄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二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李玉茹:《李玉茹談戲說藝》(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
李伶伶:《京劇四大名旦傳記書叢》(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
林幸慧:《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绮主編:《中國早期劇劇畫刊》(北京 : 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2006年)。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和寶堂整理:《荀慧生》(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9年)。
洪惟助編:《崑曲辭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涂沛:《中國戲曲表演史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荀慧生:《荀慧生演劇散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3年)。
荀慧生:《荀慧生演劇散論》:(上海:上海文教出版社,1963年)
張次溪編:《清代燕都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張肖傖:《菊部叢談》(上海:大東書局,1926年)。
張肖傖:《菊部叢譚》(上海:大東書局,1926年)。
張育華:《戲曲之表演功法——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
張聊公:《聽歌想影錄》(天津:天津出版社,1942年)。
梅蘭芳:《我的電影生活》(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2年)。
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梅蘭芳回憶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年)。
許姬傳:《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陳志明編:《陳德霖評傳》(北京:文津出版社,1998年)。
陳培仲、胡世均:《程硯秋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程永江:《程硯秋史事長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程硯秋:《程硯秋日記》(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2010年)。
程硯秋:《程硯秋戲劇文集》(北京:華藝出版社,2010年)。
張育華:《戲曲之表演功法——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2001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齊如山:《京劇之變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8年)。
齊如山:《梅蘭芳遊美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922年)。
齊如山:《梅蘭芳藝術之一斑》(北京:北平國劇學會,1936年)。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齊如山:《戲班》(北京:北平國劇協會,1935年)。
劉彥均:《梅蘭芳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曾復:《京劇新序(修訂版)》(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潘光旦:《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41年)。
錢寶森口述,潘俠風整理:《京劇表演藝術雜談》(北京:北京出版社,1959年)。
謝美生:《一代名旦尚小雲》(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2007年)。
謝美生:《光豔驚絕尚小雲》(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頁48。
謝堃泉,見陳均編:《京都崑曲往事》(臺北:秀威資訊出版社,2010年)。
譚志湘:《荀慧生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期刊
九畹是主:〈戲中服飾之研究〉,《戲劇月刊》第2卷第8期(1930年)
么書儀:〈作為科班的晚清北京「堂子」〉,《北京社會科學》第3期(2004年),頁22-28。
小田:〈青衣唱法概論〉,《戲劇月刊》第1期(1928年),頁1-2。
小田:〈說腔〉,《戲劇月刊》第1卷第8期(1929年),頁1-2。
王平陵:〈國劇中的「男扮女」問題〉,《劇學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1934年),頁1-4。
王瑤卿、陳墨香口述,邵茗生筆記:〈女起解沿革派別記〉,《劇學月刊》第1卷第2期(北京:南京戲曲音樂學院北平分院研究所,1932年),頁1-5。
王瑤卿:〈論歷年旦角成敗的原因〉,《劇學月刊》第1卷第3期(1932年),頁1-4
王瑤卿:〈我的中年時代〉,《劇學月刊》第2卷第4期(1933年),頁553-560。
王瑤卿:〈我的幼年時代〉,《劇學月刊》第2卷第3期(1933年),頁377-409。
步堂:〈梅蘭芳崑曲史〉,《立言畫刊》34期(1939年),頁2。
孟克:〈反對黃色戲曲和下流表演〉,《戲劇報》第5期(1955年),頁40。
徐筱汀,〈程玉菁之緹縈救父〉,《戲劇月刊》第1卷第2期(1928年) ,頁3
記者:〈關於京劇鎖麟囊的演出〉,《戲劇報》1954年第8期,頁46。
馬少波:〈關于京劇藝術進一步改革的商榷〉,《戲劇報》第10期(1954年),頁7-14。
馬彥祥:〈是什麼阻礙著京劇舞台藝術進一步的發展〉,《戲劇報》第12期(1954年),頁20-26。
馬濯三:〈希望馬連良先生有以自省〉,《戲劇報》第6期(1956年)
馬連良:〈以實際行動補償我的過失〉,《戲劇報》第7期(1956年)。
張肖傖:〈蒨蒨室劇話〉,《戲劇月刊》第1卷第1期(1931年),頁 1。
張次溪:〈時小福傳〉,《戲劇月刊》第2卷第1期(1929年)
張庚:〈緬懷田漢同志在戲改方面的功績〉,《劇本》第1期(1984年)。
張舜九,〈梨園叢話〉,《戲劇月刊》第1卷第9期(上海:戲劇月刊社,1929年)
梅蘭芳:〈不抄近路是我學戲的竅門〉,《中國戲劇》第7期(1995年5月),頁10。
梅蘭芳、余叔岩:〈國劇學會緣起〉,《戲劇叢刊》第1期(1931年),頁1。
梅蘭芳:〈漫談運用戲曲資料與培養下一代〉,《戲劇報》第7期(1961年)
陳石:〈武正霜的作風應該改變〉,《戲劇報》第3期(1955年),頁41。
陳彥衡:〈舊劇叢談〉,《戲劇月刊》第3卷第5期(1931年)
陳書舫:〈我怎樣表演祝英台〉,《戲劇報》第1期(1954年),頁17-18。
陳敬我:〈綠綺軒戲談〉,《戲劇月刊》第1卷第1期(上海:戲劇月刊社,1928年),頁3。
傅謹:〈先生們的改革〉,《讀書》第12期(2005年),頁118。
焦菊隱:〈向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學習〉,《戲劇報》第1期(1954年),頁38-39。
筆歌墨舞齋主:〈京劇生旦兩革命家──譚鑫培與王瑤卿〉,《劇學月刊》第3卷7期(1934年)。收錄於史若虛等編:《王瑤卿藝術評論集》。
舒舍予:〈梅荀尚程之我見〉,《戲劇月刊》第1卷第2期(1928年),頁2。
馮小隱:〈顧曲隨筆〉,《戲劇月刊》第2卷第9期(1930年)。
楊屮屮:〈荀郎軼事〉,《戲劇月刊》第1卷第4期(上海:戲劇月刊社,1928年),頁1。
楊屮屮:〈顧曲雜言(續)〉,《戲劇月刊》第1卷第12期(1929年)頁3。
蒨蒨室主:〈談程硯秋〉,《十日戲劇》(1937年),第一卷第七期,頁18。
戲劇報編輯部:〈告讀者〉,《戲劇報》第1期(1956年),頁42。
齊如山:〈戲劇腳色名詞考〉,《戲劇叢刊》第1期(1932年),頁71。
豁公:〈哀梨室戲談〉,《戲劇月刊》第1卷第4期(1928年),頁3。
鮮靈霞:〈我演杜十娘的一點體會〉,《戲劇報》第3期(1954年),頁19-20。
蘇曠觀:〈王門弟子述評〉,《戲劇月刊》第1卷第3期(1928年)。收錄於史若虛等編:《王瑤卿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1985年),頁384-390。

姜妙香:〈憶陳老夫子〉,《戲劇報》19期(1961年)。同文收錄於《陳德霖評傳》,頁36-41。
施病鴆:〈碧梧軒劇話〉,《戲劇月刊》第1卷第1期(1928年)
凌霄漢閣:〈記「程」(下)〉,《半月戲劇》第2卷第2期(1939年),無頁碼。
閆月英、閆秀梅:〈建構與想像──從《品花寶鑑》的性別倒錯現象看性別的意義生成〉,《濰坊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9)。
單篇文章
Michel Foucault, 「Nietzsche, la généalogie, l’histoire,」 Hommage à Jean Hyppolite, ed. S. Bachelard, et al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77), 145-172
王安祈:〈京劇梅派藝術中梅蘭芳主體意識之體現〉,《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頁75-85。
江上行:〈回憶陳德霖〉,《六十年京劇見聞》(北京:學林,1986年),頁101-104。
李丹林:〈晚年的精品──記程硯秋老師的《三擊掌》和《英台抗婚》〉,《程硯秋藝術評論集》,頁289-91。
俞振飛,〈談程腔──悼硯秋同志〉,《程硯秋舞台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7年),頁19-23
俞振飛:〈程硯秋與崑曲〉,《秋聲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頁65。
南鐵生:〈春華秋實──紀念王瑤卿先生百年誕辰〉:《王瑤卿藝術評論集》,頁104。
徐淩霄:〈附錄:「罵殿」與「無冕皇帝」〉,《程硯秋戲劇文集》(北京:華藝出版社,2010年),頁1-2。
翁偶虹:〈知音八曲寄秋聲〉,《說程硯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年),頁76。
荀令香:〈姓名香馨滿梨園〉,《王瑤卿藝術評論集》,頁64-65。
鈕葆:〈試述程派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歷史分期〉,《程硯秋戲劇藝術三十講》(北京:華藝出版社,2009年),頁200-266。
新豔秋口述,蕭晴記錄:〈《青霜劍》及其他——記新豔秋談程硯秋演《青霜劍》〉,《程硯秋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1997年),頁401-10。
齊如山:〈戲界小掌故〉,《京劇談往錄三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頁417-492。
羅亮生:〈戲曲唱片史話〉,《京劇談往錄三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頁397-416。
蘇少卿:〈無題(談論程硯秋之剛半音)〉《霜杰集.拾錦篇.藝評類》,金仲蓀編(上海:上海商務,1927年),頁14-15。
學位論文
王廷尹:《京劇《泗州城》武旦的表演藝術研究-泗州城舞臺藝術之特質》(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周象耕:《乾旦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柯立思:《傳統戲曲旦行表演新詮釋─以當代京劇《穆桂英掛帥》、《杜鵑山》及《慾望城國》之劇場表演為範疇》(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碩士論文,2000年)。
洪瓊芳:《歌仔戲坤生性別與表演文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唐瑞蘭:《京劇刀馬旦表演藝術之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徐蔚:《男旦:性别反串——中國戲曲特殊文化現象考論》(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劉珈后:《京劇《虹霓關》旦角表演藝術研究—以梅蘭芳為討論重心》(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劉麗株:《京劇武旦表演之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網路資料
京劇老唱片網(http://history.xikao.com ,瀏覽日期2014/5/20)
福柯著,蘇力譯:〈尼采‧譜系學‧歷史學〉,《社會理論論壇》(http://chin.nju.edu.cn/zwx/zhouxian/meixue11/24.htm,瀏覽日期:2014/05/20)。
梨園百年瑣記(http://histoy.xikao.com,瀏覽日期:2014/05/20)
梨園網(http://liyuan.xikao.com,瀏覽日期:2014/05/20)
影音資料
陳德霖:《銀空山》(北京:百代唱片,1908年)
陳德霖:《祭江》(百代唱片,1908年)
陳德霖:《四郎探母》(蓓開唱片,1929年)
陳德霖:《彩樓配》(高亭唱片,1925年)
王瑤卿:《悅來店》:(北京:百代唱片,1931年)
王瑤卿:《能仁寺》(北京:百代唱片,1931年)
王瑤卿:《王瑤卿說戲》(北京:中國唱片,1961年)。
譚小培、王幼卿:《武家坡》(北京:高亭唱片,1929年)
杜近芳、葉盛蘭、吳素英:(《白蛇傳》北京靜場全劇錄音,1959年)
劉秀榮、張春孝、謝銳青:(《白蛇傳》北京實況全劇錄音,1981年)
劉秀榮:《菊圃榮秀上:生平介紹談戲說藝《斷橋》《拾玉鐲》》(北京:中國文聯音像出版社,2000年)。
梅蘭芳:《貴妃醉酒》(飛鷹唱片,1924年)
指導教授 李國俊(Kuo-chun Lee) 審核日期 2014-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