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40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3.128.197.209
姓名 陳洛嘉(Luo-Jia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風月錦囊》研究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女相聲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明代徐文昭所編的《風月錦囊》,現存明嘉靖癸丑(1553)年書林詹氏進賢堂重刊本,是保存南戲戲文相當重要的曲籍。本研究在前人考訂《風月錦囊》的研究成果上,進一步分析探討《風月錦囊》選錄曲文的原則,透過《風月錦囊》選錄的劇作與各明刊本進行比較,窺探《風月錦囊》摘彙的情形。
  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從圖書著錄與編纂體例,概述《風月錦囊》書籍情形。第三章就《風月錦囊》續補首卷選錄時興散曲的主題內容,觀察編者選錄的旨趣,並進一步分析曲作的表現手法,窺探選錄的原則。第四章探討《風月錦囊》劇曲摘選情形,透過與各明刊本的比對,掌握《風月錦囊》摘錄的情形與原則。就其摘錄原則,進一步觀察其他選錄的劇本,試圖全盤了解《風月錦囊》摘彙情形。第五章從《風月錦囊》選錄的劇本體製與搬演兩個方面探討。體製方面,明嘉靖年間編刊的《風月錦囊》選錄的北曲雜劇,其體製受南曲影響的程度。《風月錦囊》選錄的南曲戲文,是否已經進入所謂的「傳奇」階段,還是仍保留早期南曲戲文的樣態?舞臺演出方面,明萬曆年間流傳的坊刻本,已然經過文人整理,成為供人閱讀的案頭劇本,而《風月錦囊》為舞臺演出重要的劇本選集,本章同時探討其選錄的劇本與案頭劇本之間的差異情形。第六章結論。

摘要(英) Xu Wenzhao’s “Fengyue Jinnang” from Shulin Zhan’s Jinxian Tang reprint in Guichou Year of Jiajing in Ming Dynasty (1553) plays as an important opera anthology of Nanxi (southern opera). In this study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about “Fengyue Jinnang”, the researcher investigates further the opera-selecting disciplines with comparisons of selected opera from “Fengyue Jinnang” and other opera in Ming Dynasty. After an introduction in Chapter one, the researcher describes “Fengyue Jinnang” with perspectives from the categories, stylistic rule and layout in Chapter two.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 three, the researcher observes the editor’s selecting purport by investigating content of popular Sanqu (literary song) in the complementary first volume of “Fengyue Jinnang”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selecting principle by analyzing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in the opera. Later, in Chapter four, comparisons between selected opera and others in Ming Dynasty show conditions and principles adopted in the selection of “Fengyue Jinnang”. Being based on the selecting principles, observations of other selected drama scripts are expected to bring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election. In Chapter five, the investigation goes through two sections: drama script construction and its performance of “Fengyue Jinnang.” Rega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based on how the Nanqu (southern music) influences the Beiqu Zaju (variety opera with northern music), whether the selected Nanqu opera in “Fengyue Jinnang” have stepped into Chuanqi (a form of Chinese opera) or still remain the initial Nanqu- form. As for the performance, the mill block-printed edition of “Fengyue Jinnang” in Wanli Years in Ming Dynasty has become closet drama scripts by the intellectual. Also, “Fengyue Jinnang” as an important drama script anthology in stage performance, script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lected and mill block-printed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chapter. At the end, a conclusion comes in Chapter six.
關鍵字(中) ★ 徐文昭
★ 進賢堂
★ 風月錦囊
關鍵字(英) ★ Xu Wenzhao
★ Jinxian Tang
★ Fengyue Jinnang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評析...........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6
第二章 書籍概況...................9
第一節 圖書著錄...................9
第二節 編纂體例..................17
第三章 散曲選錄..................45
第一節 主題內容..................53
一、清風明月,四時賞翫............53
二、隱世閒適,飛遯離俗............56
三、男女情愛,閨怨憶別............59
四、歷史故事,民間說唱............76
第二節 表現手法..................82
一、風花雪月,借景喻情............82
二、春夏秋冬,以景寫情............87
三、漁樵耕牧,恬淡自適............94
四、琴棋書畫,文藝風雅............95
第四章 劇曲摘彙.................105
第一節 劇套摘選.................105
一、北曲雜劇.....................106
(一)刪削非主要腳色演唱或非關重要劇情的折目......106
(二)刪削曲牌,使劇情更加緊湊....................106
(三)選錄最為精彩的情節關目......................107
二、南曲戲文......................................110
(一)未選劇情不重要或過場的齣目..................110
(二)刪削無助劇情展開的曲文,加快劇情節奏........116
1.《伯皆》........................................116
2.《荊釵記》......................................120
3.《蘇秦》........................................128
4.《拜月亭》......................................129
5.《孤兒》........................................132
6.《呂蒙正》......................................133
7.《劉智遠》......................................138
8.《商輅》........................................143
9.《紫香囊》......................................146
10.《殺狗》.......................................153
11.《姜詩》.......................................154
12.《伍倫全備》...................................154
13.《郭華》.......................................155
14.《薛仁貴》.....................................157
15.《還帶記》.....................................157
16.《王昭君》.....................................158
17.《東窗記》.....................................159
18.《周羽尋親記》.................................160
19.《高文舉登科記》...............................162
(三)刪削登場引曲或衝場粗曲......................162
第二節 曲文彙集..................................163
一、摘彙兩個傳本的曲文............................163
(一)《荊釵記》..................................163
(二)《劉智遠》..................................168
二、在原先的聯套之中,新增時興小曲................172
(一)《伯皆》....................................172
(二)《呂蒙正》..................................177
第三節 曲文保存..................................178
一、選錄與傳本情節不同的版本......................178
(一)《蘇秦》....................................178
(二)《呂蒙正》..................................182
(三)《劉智遠》..................................185
(四)《姜詩》....................................188
二、保存未見傳本的曲文............................188
第五章 劇本體製與搬演............................193
第一節 體製方面..................................193
一、北曲雜劇......................................193
(一)使用副末開場形式,概述家門大意..............194
(二)在北曲劇套之前,以南曲作為登場引子..........195
(三)演唱方式出現對唱的情形......................196
二、南曲戲文......................................196
(一)仍保留人物名稱作為劇目......................197
(二)曲文連書,劇本尚未分齣......................197
(三)取消開篇題目,於首齣齣末形成下場詩..........197
(四)角色行當的增加..............................198
三、南雜劇........................................199
第二節 搬演方面..................................201
一、調整劇情關目,使節奏更加流暢..................201
二、新增流行時曲,迎合觀眾喜愛....................205
第六章 結論......................................207
參考書目..........................................211
附錄一:《風月錦囊箋校》訛字情形..................221
附錄二:《風月錦囊》曲牌摘錄情形..................224
附錄三:《風月錦囊》圖版..........................302

參考文獻 一、文本
(明)徐文昭:《風月錦囊》(《善本戲曲叢刊》據明嘉靖癸丑(1553年)書林詹氏進賢堂重刊本影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7年11月初版。
(明)徐文昭:《風月錦囊》(《續修四庫全書》據西班牙埃斯科里亞爾聖‧勞倫佐皇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二年書林詹氏進賢堂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明)徐文昭:《風月錦囊》,李師殿魁藏西班牙聖‧勞倫佐皇家圖書館微捲。

二、古籍(依作品年代排列)
(漢)劉向:《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二版。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6月初版。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初版。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初版。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6月初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2月初版。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初版。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初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初版。
(宋)王楙:《野客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初版。
(宋)趙聞禮:《陽春白雪》,《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宋)陳元靚:《新編纂圖增類?書類要事林廣記》,日本內閣文庫館藏元至順間西園精舍刻本。
(宋)陳元靚:《新編纂圖增類?書類要事林廣記》(元至順間建安椿莊書院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9月初版。
(宋)陳元靚:《纂圖增新?書類要事林廣記》(元順帝至元六年鄭氏積誠堂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2月初版。
(宋)陳元靚:《纂圖增新?書類要事林廣記》(《中華再造善本》影元順帝至元六年鄭氏積誠堂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
(宋)陳元靚:《新編纂圖增類?書類要事林廣記》(《和刻本類書集成》影日本元祿十二年翻刻元泰定二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7月初版。
(宋)羅燁:《醉翁談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4月初版。
(元)楊朝英:《樂府新編陽春白雪》,《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元)楊朝英:《明抄六卷本陽春白雪》,瀋陽:遼瀋書社,1985年10月初版。
《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初版。
《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明)不著輯者:《對類》,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刊本。
(明)不著輯者:《對類》,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經廠刊本。
(明)不著輯者:《對類》(《四庫全書存目》影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正統十二年司禮監刻本),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初版。
(明)無名氏:《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6月初版。
(明)張祿:《詞林摘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明)郭勛:《雍熙樂府》,臺北故宮博物館館藏微捲。
(明)徐良傅:《撫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臺一版。
(明)錢穀:《吳都文粹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明)黎民表:《瑤石山人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明)徐渭:《南詞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明)湯顯祖:《明萬曆初刻本牡丹亭還魂記》,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8月初版。
(明)毛晉:《六十種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2月初版。
《古本戲曲叢刊》二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7月初版。
《古本戲曲叢刊》三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2月初版。
《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年12月初版。
《古本戲曲叢刊》五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86年5月初版。
《古本戲曲叢刊》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64年初版。
《善本戲曲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7月初版。
《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初版。
《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
《明本潮州戲文五種》,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
《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明代登科錄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12月初版。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4月初版。
(清)阮元:《四庫未收書提要》(《續修四庫全書》影南京圖書館藏清刻《揅經室外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清)金杏園:《重訂宣和譜牙牌彙集》(《四庫未收書輯刊》影清光緒十四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初版。

三、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大厚:《升庵詩話新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初版。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初版。
王季思:《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7月初版。
元鵬飛:《戲曲與演劇圖像及其他》,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初版。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二版。
朱承樸、曾慶全:《明清傳奇概說》,香港:三聯書店,1985年4月初版。
朱崇志:《中國古代戲曲選本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李殿魁:《雙漸蘇卿故事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2月初版。
汪天成:《趙氏孤兒記研究》,嘉義:紅豆書局,1990年4月初版。
汪志勇:《明傳奇聯套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1月初版。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3月臺一版。
邱樹森:《中國歷代職官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
周玉波、陳書錄:《明代民歌集》,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初版。
金寧芬:《明代戲曲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俞為民:《宋元南戲文本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2月初版。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初版。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3月初版。
俞為民:《南戲通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俞為民、劉水雲:《宋元南戲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6月初版。
胡舒婷:《劉知遠還鄉白兔記研究》,臺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初版。
孫崇濤:《風月錦囊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初版。
孫崇濤、黃仕忠:《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初版。
徐子方:《明雜劇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8月初版。
徐朔方、孫秋克:《南戲與傳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馬德里自治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西班牙圖書館中國古籍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初版。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初版。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10月初版。
梅節校注:《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11月初版。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初版。
陸侃如、馮沅君:《南戲拾遺》,臺北:古亭書屋,1969年11月初版。
彭飛、朱建明:《戲文敘錄》,臺北:施合鄭基金會,1993年12月初版。
傅惜華:《傅惜華藏古典戲曲曲譜身段譜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3月。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8年5月初版。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
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初版。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初版。
游宗蓉:《明代組劇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2月初版。
黃竹三:《六十種曲評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黃仕忠:《中國戲曲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楊新、單國強:《中國美術史》(明代卷),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12月。
楊寶春:《琵琶記的場上演變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7月。
趙景深:《元明南戲考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
劉念茲:《南戲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初版。
劉山永:《本草綱目新校注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1月。
鄭振鐸:《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9月初版。
錢南揚:《宋元南戲百一錄》,臺北:古亭書屋景民國23年哈佛燕京學社刊本,1969年11月初版。
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12月初版。
錢南揚:《戲文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1月初版。
謝水順、李珽:《福建古代刻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謝伯陽:《全明散曲》,山東:齊魯書社,1994年8月初版。
羅錦堂:《錦堂論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3月初版。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湘瓊:《拜月亭戲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白懿馨:《呂蒙正故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林逢源:《三國故事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2年。
林逢源:《荊釵記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7年。
金璇惠:《高則誠及其琵琶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0年。
張忠良:《薛仁貴故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0年。
陳盈妃:《王昭君戲曲研究——以雜劇、傳奇為範圍》,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楊雅婷:《李日華改編西廂記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廖秋霞:《高文舉故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蔡如婷:《殺狗記戲文論述》,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五)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良成:〈明清時期的《五倫全備記》和《香囊記》接受考論〉,《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頁32~38。
王季思、康保成:〈南戲《牧羊記》二題〉,《藝術百家》,1993年1月,頁23~27。
王麗梅:〈戲曲「臺本」在古典劇目傳承中的作用──以《琵琶記》為例〉,《文藝研究》,2008年第9期,頁97~104。
伏滌修、伏濛濛:〈南戲與傳奇人為分界的學理缺失與學術困擾〉,《河北學刊》,第36卷第1期,2016年1月,頁97~101。
朱建明:〈王國維南戲論述之再認識──兼論宋戲文與元明南戲〉,《藝術百家》,2000年第1期,頁31~36。
朱建明:〈臺灣本「風月錦囊」補正〉,《中國書目季刊》第26卷第1期,1992年6月,頁43~54。
朱浩:〈從戲文名稱看南戲傳奇的變遷〉,《戲劇藝術》,2014年6月,頁19~28。
江麗:〈淺談宋元「南戲活化石」──莆仙戲〉,《戲劇之家》,2016年第7期,頁44。
吳志武:〈《九宮大成》收錄的宋元南戲與明清傳奇考〉,《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9月,頁14~20、26。
吳秀卿:〈《拜月亭》在雜劇、南戲中的演變〉,《河北學刊》,1995年第4期,頁66~71。
吳榕青、盧湘萍:〈泉州梨園戲傳統劇碼《呂蒙正》研究〉,《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1期,2015年2月,頁8~15。
李占鵬:〈明成化南戲刻本《白兔記》整理研究述評〉,《興義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頁47~52。
李占鵬:〈明嘉靖南戲抄本《蔡伯皆》的發現、整理及研究〉,《嘉應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12年6月,頁58~64。
李玉蓮:〈南戲淵藪──西班牙藏本《風月(全家)錦囊》的發現與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0年5月,頁71~76。
李舜華:〈關於《風月錦囊》性質的幾點考述〉,《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4月,頁24~29。
李舜華:〈教坊弦索與戲文旦角表演的變遷──以《琵琶記》、《荊釵記》、《蘇秦記》為例〉,《戲曲藝術》,第29卷第3期,2008年8月,頁22~26。
李殿魁:〈風月錦囊蔡伯皆與元本琵琶記校議〉,第十屆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抽印本,1995年10月,頁1~13。
李曉:〈明萬曆戲曲選刊《大明天下春》南戲散出選考〉,《曲學》第3卷,2015年,頁331~365。
汪天成:〈九宮正始引元傳奇研究之一——劉智遠〉,《嘉義農專學報》第33期,1993年6月,頁109~138。
汪天成:〈九宮正始引元傳奇研究之二——趙氏孤兒〉,《嘉義農專學報》第34期,1993年9月,頁135~156。
汪天成:〈白兔記的演變〉,《第二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7月,頁107~126。
汪天成:〈白兔記的演變〉,《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2015年第4期,頁13~21。
汪天成:〈白兔記研究〉,《嘉義農專學報》第30期,1992年9月,頁155~191。
汪天成:〈全家錦囊大全劉智遠初探〉,《嘉義大學學報》72期,2002年2月,頁51~69。
汪天成:〈「咬臍記」初探〉,《第一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11月,頁29~44。
汪天成、陳洛嘉:〈《破?記》的演變〉,《2015嘉義大學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漢學學術交流研討會》,2015年4月,頁1~12。
汪天成:〈富春堂本趙氏孤兒記初探〉,《嘉義農專學報》第39期,1994年11月,頁125~150。
車錫倫:〈南戲《拜月亭》作者和版本〉,《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2期,頁9~16。
明晶:〈南戲《張協狀元》與《琵琶記》的體製之異同〉,《青年文學家》,2016年12月,頁60~61。
金寧芬:〈南戲《牧羊記》及其演變〉,《藝術百家》,1990年1月,頁69~74、80。
金寧芬:〈南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第2期,頁312~319。
金寧芬:〈略談《荊釵記》的主題思想及藝術成就〉,《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第4期,頁79~84。
俞為民:〈明世德堂本《荊釵記》考〉,《藝術百家》,2014年第5期,頁124~130。
俞為民:〈明初南戲考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頁11~21。
俞為民:〈明初南戲匯考〉,《文化藝術研究》,第8卷第2期,2015年4月,頁31~54。
俞為民:〈南戲《白兔記》的版本及其流變〉,《文獻》,1987年第1期,頁39~63。
俞為民:〈南戲《拜月亭》作者和版本考略〉,《文獻》,1986年第1期,頁13~28。
俞為民:〈南戲《拜月亭》考論〉,《文學遺產》,2003年第3期,頁70~84。
俞為民:〈南戲流變考述——兼談南戲與傳奇的界限〉,《藝術百家》,2002年第1期,頁43~53。
俞為民:〈南戲《破窯記》本事和版本考述〉,《文獻》,1990年第3期,頁8~42。
俞為民:〈南戲《破窯記》版本考述〉,《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6期,2015年11月,頁12~23。
俞為民:〈南戲《殺狗記》作者和版本考略〉,《文獻》,1991年第2期,頁27~35。
俞為民:〈南戲《琵琶記》版本及其流變考述〉,《文學遺產》, 1994年第6期,頁84~95。
俞為民:〈《風月錦囊》所輯南戲佚曲述略〉,《文獻》,1992年1月,頁15~28。
俞為民:〈徐渭的《南詞敘錄》和南戲研究〉,《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32卷第2期,2011年5月,頁61~68。
俞為民:〈凌刻臞仙本《琵琶記》考述〉,《藝術百家》,2015年第3期,頁152~160。
俞為民:〈《張協狀元》與早期南戲的形式特徵〉,《戲劇藝術》,2003年第4期,頁63~78。
苗懷明:〈明成化刊本《白兔記》的發現、整理與研究〉,《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頁93~100。
洪恩姬:〈試論宋雜劇對南戲的影響及其削弱──兼論早期南戲的發展過程〉,《復旦學報》,1998年第4期,頁130~136。
侯蘇:〈南戲《牧羊記》演變探析〉,《寧波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6期,2012年12月,頁37~39、46。
孫崇濤:〈古本《琵琶記》說略〉,《曲學》第1卷,2013年,頁305~312。
孫崇濤:〈成化本《白兔記》的排場結構——成化本《白兔記》藝術型態探索之二,《地方戲藝術》第2期,1986年。
孫崇濤:〈成化本《白兔記》與「元傳奇」《劉智遠》——關於成化本《白兔記》戲文的淵源與性質問題〉,《文史》,1983年。
孫崇濤:〈南戲《西廂記》考〉,《文學遺產》,2001年第3期,頁106~118。
徐扶明:〈連台戲簡論〉,《戲曲藝術》,1991年第1期,頁51~57、101。
徐宏圖:〈南戲《白兔記》傳承考〉,《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4卷第1期,2006年3月,頁16~28。
徐宏圖:〈南戲《江天暮雪》遺存考〉,《戲曲藝術》,第26卷第4期,2005年11月,頁75~79。
徐宏圖:〈南戲《拜月亭》傳承考〉,《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5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9。
徐宏圖:〈南戲《姜詩躍鯉記》遺存考〉,《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2005年9月,頁54~64。
徐宏圖:〈南戲《琵琶記》遺存考〉,《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3卷第1期,2005年3月,頁36~52。
徐朔方、孫秋克:〈二十世紀南戲與傳奇研究回顧〉,《古典文學知識》,2003年第5期,頁12~27。
徐順平:〈「南戲」名稱考略〉,《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4~30。
徐順平:〈南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35~42。
徐順平:〈關於「南戲」名稱的考釋〉,《曲學》第3卷,2015年,頁165~175。
馬衍:〈《白兔記》明刻本考辨〉,《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16年11月,頁52~57。
馬建華:〈明初南戲《高文舉》及其改寫本——從莆仙戲《高文舉》、文林閣本《高文舉珍珠記》看明南戲《高文舉》〉,《戲曲研究》,第63輯,頁50~66。
馬建華:〈莆仙戲《姜詩》鉤摭〉,《福建藝術》,2001年6月,頁9~10。
馬華祥:〈成化本《白兔記》聲腔劇種考〉,《藝術百家》,2014年第5期,頁152~159。
高國藩:〈海外孤本《姜女寒衣?》中的孟姜女故事〉,《文學遺產》,1987年第2期,頁90~96。
康保成:〈從《東窗事犯》到《東窗記》《精忠記》〉,《藝術百家》,1990年1月,頁75~80。
張文德、呂靖波:〈《風月錦囊》之昭君故事考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08年6月,頁16~20。
張正學:〈宋元南戲對元人雜劇的影響〉,《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頁44~49。
張正學:〈試論宋元南戲的韻系、韻部與用韻〉,《戲劇藝術》,2014年4月,頁105~112。
張宇芬、陳美青:〈淺析宋元南戲與明清傳奇的舞美差異〉,《戲劇之家》,2016年第4期,頁42。
張烈:〈南戲的起源和傳播——兼談潮、泉戲劇對南戲的傳承〉,《戲文》,2005年第1期,頁6~9。
張蕾:〈現代南戲輯佚述評〉,《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2卷第1期,2013年2月,頁25~26。
戚世雋:〈古代戲劇的版本形態與表演形態——以《拜月亭》為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4卷,2014年第1期,頁35~44。
曹騰騑:〈廣東揭陽出土明抄戲曲《蔡伯皆》略談〉,《文物》,1982年第11期,頁46~49。
許豔文:〈南戲的發展及其在戲曲體製演進中的作用〉,《求索》,2003年第2期,頁184~186。
郭作飛:〈南戲《張協狀元》研究八十年〉,《蘭州學刊》,2012年6月,頁93~97。
陳多:〈畸形發展的明代傳奇——三種明刊《白兔記》的比較研究〉,《戲劇藝術》,2001年第4期,頁67~75。
彭飛、朱建明:〈《風月錦囊》疏辨〉,《戲劇藝術》,1989年1月,頁62~74。
彭飛:〈略論成化本《白兔記》〉,《文學遺產》,1983年第3期,頁69~79。
景李虎:〈元代南戲《趙氏孤兒記》的重要價值及版本源流〉,《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頁100~106。
曾昭聰:〈《風月錦囊箋校》補議〉,《隴東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04年5月,頁25~27。
項裕榮:〈宋元南戲中的角色結構研究〉,《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2年3月,頁10~13。
黃仕忠:〈《三國志》戲文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頁124~130。
黃仕忠:〈南戲北劇之形成與發展〉,《文學遺產》,1997年第4期,頁78~86。
黃仕忠:〈《風月錦囊》刊印考〉,《學術研究》,1998年3月,頁117~119。
黃仕忠:〈《風月錦囊》摘匯本《蔡伯皆》考〉,《文獻》,1996年4月,頁18~28。
黃仕忠:〈《殺狗記》版本考略〉,《文獻》,1991年第2期,頁38~46。
黃仕忠:〈從《趙貞女》到《琵琶記》〉,《藝術百家》,1996年第1期,頁14~20。
楊振良:〈姜女寒衣記初探——從風月錦囊看明代孟姜女故事的發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4卷第7期,1981年7月,頁52~58。
楊鵬遠:〈1980年以來《荊釵記》研究綜述〉,《戲劇之家》,2013年第5期,頁146~147。
葉開沅:〈《白兔記》的版本問題(一)富本系統〉,《蘭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頁81~91。
葉開沅:〈《白兔記》的版本問題(二)汲本系統〉,《蘭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頁76~84。
鄒蓉:〈從科諢看南戲與北雜劇的相互影響〉,《戲劇之家》,2015年第1期,頁6~10。
廖奔:〈南戲體製變化二例〉,《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1期,2001年1月,頁22~25。
趙山林:〈試論《荊釵記》的傳播接受〉,《藝術百家》,2011年第1期,頁140~144、234。
趙杏根:〈論南戲《拜月亭》〉,《貴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10年5月,頁20~23。
趙淑明:〈近年來南戲《拜月亭記》研究綜述〉,《中國科教創新導刊》,總第454期,2007年,頁30。
趙景深:〈明成化本南戲《白兔記》的新發現〉,《文物》,1973年第1期,頁44~47。
趙鳳、高新:〈嘉靖本與汲古閣本《拜月亭》之比較〉,《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總第48期,2011年第4期,頁30~33。
趙興勤:《白兔記版本探疑》,《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1期,2008年11月,頁34~36。
趙興勤:〈孤本戲文《盧川留題金山記》本事考補遺〉,《文學遺產》,2004年第4期,頁137~140。
趙興勤:〈《荊釵記》地方聲腔演出本蠡測〉,《南大戲劇論叢》,2013年第9輯,頁47~51。
趙興勤:〈《琵琶記》版本探疑〉,《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2014年3月,頁14~17。
劉念茲:〈宋元南戲〉,《文史知識》,1983年2月,頁12~17。
劉若愚著,王秋桂譯:〈風月錦囊考〉,《中外文學》第5卷第6期,1976年11月,頁98~126。
劉敘武、劉贇:〈從南戲《趙貞女蔡二郎》到傳奇《琵琶記》〉,《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8年7月,頁107~112。
劉曉明:〈「鶻伶聲嗽」與南戲體製淵源〉,《文獻》,2001年10月第4期,頁138~144。
歐陽江琳:〈宋元南戲城市演劇探論〉,《江西社會科學》,2016年第9期,頁84~90。
歐陽江琳、李舜臣:〈略論明代南戲戲班〉,《藝術百家》,2005年第5期,頁25~29。
鄧曉燕:〈古南戲遺響——梨園戲〉,《戲劇之家》,2008年4月,頁212~215。
鄭尚憲:〈宋元南戲的珍貴遺存——莆仙戲《王魁》、《劉錫》、《陳光蕊》考述〉,《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頁114~120。
鄭尚憲:〈南戲改本新論〉,《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頁100~107。
鄭國權:〈從《荔鏡記》等明刊本探尋泉腔南戲〉,《福建藝術》,2012年4月,頁20~25。
錢南揚、俞為民:〈南戲、雜劇、傳奇的區別〉,《文史知識》,1986年8月,頁114~116。
羅冠華:〈宋元南戲「明改本」的演劇形態〉,《東疆學刊》,第30卷第4期,2013年10月,頁47~53。
羅冠華:〈宋元南戲「明改本」研究之回顧和檢視〉,《戲劇之家》,2016年第10期,頁4~9。
羅冠華:〈試論宋元南戲「明改本」對音樂的改編〉,《音樂探索》,2016年第3期,頁62~66。
蘇彥碩:〈《風月錦囊》中元明南戲與梨園戲劇目考〉,《福建南戲暨目蓮戲論文集》,《藝術論叢》第4輯,1990年。
指導教授 李國俊 審核日期 2017-1-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