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404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3.22.51.241
姓名 錢怡君(Yi-Chun Chi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論道家境界在《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中的地位—唐君毅詮釋莊子架構與發展暨人生之路的心靈境界
(On the Status of Daoism in Life Existence and Realms of the Mind: The Framework and Development of Tang Chun-I ‘s Interpretations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and the State of Mind in his the Road of Human Life)
相關論文
★ 諾丁關懷倫理學的道德理論研究★ 《莊子》命論之研究
★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第二次論諍─以智者大師的原始思想決疑★ 判斷底邏輯形式與範疇-康德「範疇之形上推證」研究
★ 梁漱溟文化哲學研究★ 許敬菴.周海門九諦九解義理研究
★ 對諮詢同意原則之反思:哈伯馬斯溝通理論之應用★ 從女性主義論墮胎的道德爭議: 胎兒道德地位與女性身體自主權
★ 論癌末病人知情權★ 從儒家觀點省思複製人的倫理問題
★ 論基因倫理:基因治療及基因增強相關之倫理爭議★ 代理孕母與親子關係:一個倫理分析
★ 無行為能力病人的醫療代理決策研究:以智能障礙者為例★ 高爾拔(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教育理論之道德哲學面向研究
★ 自願安樂死的出路---從死亡權的角度分析★ 論癌末病人醫助自殺之道德性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唐君毅晚期集大成之作《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乃以九境說為主體心靈之感通三向,有縱橫順三觀所開之主觀、客觀、超主客觀三境,再依體相用三個面向而為九境。在後三之形上境,唐先生分別對耶教、佛教、儒家三大教進行判教,獨遺道家,並未予以獨立之層位,僅以第五境為主,附及言其可通第八境與第九境,致使道家地位不顯有若隱形。本文主要以唐先生詮釋莊子之三期的不同取向,即所謂“莊學三變”(本體論—文化論—心性論),以莊子學為軸心,由「宏觀視角」考察唐先生早期到晚期莊子哲學架構發展,指出其中關鍵在“老莊異同—莊郭異同—孟莊異同”上。進而以他晚期定調論為主要下手處,藉以揭開「微觀視角」下《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中道家境界之層位隱形之問題。我們將透過《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的「心、境之相應俱起原則」與《中國哲學原論》「心、理之相應俱起原則」為相交涉之關係此一線索,逐步闡釋:虛靈心,觀「玄理」—-論觀照凌虛第五境如何可能;道德心,具「性理」—-論道德實踐第六境如何可能;悲憫心,開「空理」—-論我法二空第八境如何可能;天心,具「天理」—-論天德流行第九境如何可能,以重建《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中道家之境界論系統。另一方面由於唐先生自述其九境說,不超出《人生之體驗》、《道德自我之建立》之規模以外,是以,本文同時重建唐先生早期「人生之路」十部的境界哲學體系,首先,以闡釋唐君毅之道德的形而上學論構為起點,繼而討論與天地萬物一體之究極理想如何可能之工夫論。最後,表述「人生之路」與《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二者之境界說它們相互發明的地方,展示唐先生生命的學問之始終相環相貫的特點,用以顯示道家境界之特色。
摘要(英) The late Professor Tang Chun-I′s last master work of Life Existence and Realms of the Mind is a comprehensive theory based upon the empathetic communications between human minds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ranscendental, horizontal and longitudinal, with the three ontological dimensions of noumena, phenomena and function resulting in a three folds of subjective, objective and what beyon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orming a total of nine realms of states. In the last three states, Professor Tang listed, with critical analysis, Christianism,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respectively and without Daoism. He places Daoism basically in the fifth state with qualifications that it also contains elements of the eighth and ninth states and fusing with the latter two. It makes the state revealed by Daoism somewhat ambiguous. This thesis takes the broad perspective evaluating Tang’s life-long exegetics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It contains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exegesis of Zhuangzi (ontology-cultural-comparison of Zhuangzi and Mencius), which is effectively representative of Tang’s comparisons of Zhuangzi with Laotze, Gou Xiang and Mencius. This thesis will rely basically upon his last interpretation to reveal in a microscopic dimension the reason why the status of Daoism is ambiguous in his last master work. I employ the inter-related of the “principle of co-establishment of mind and state” in the Life Existence and Realms of the Mind and the “principle of co-arising of mind and reason” in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s a clue in the explications of the following three theses: How the spiritually motivating mind’s understanding the metaphysical principle could make possible the fifth state; how the moral mind which contains the principle of Nature make possible moral practice in the sixth state; how the sympathetic mind which establishes the principle of emptiness makes possible the eighth state of the emptiness of both the self and dharma; the Heavenly mind which contains the Heavenly Principles makes possible the manifestations of Heavenly virtue in the ninth state: so as to re-construct the Daoistic system of state in Life Existence and Realms of the Mind. Since Tang also remarks that his nine-state system of mind and existence is basically an exposition of the framework he already set in his earliest books of Experience of Life and The Self-establishment of Moral –self, hence I also made a re-construction of his system of mind and state in his early thesis of “The Tenfold Road of Life” in these earlier writings. I first explicate Tang’s moral metaphysics, and following that how moral cultivation could make the union with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as one possible. Lastly, I shall present the inter-relationship and inter-explication of the two so as to present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ang’s life long and mutual inter-penetration of his Life-long Learning, and how it shows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Daoism in Tang’s philosophy.
關鍵字(中) ★ 唐君毅
★ 莊子
★ 心靈
★ 九境
★ 道家境界
關鍵字(英) ★ Tang Chun-i
★ Zhuangzi
★ Mind
★ Nine States
★ State of Daoism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22
第二章 唐君毅早期境界哲學—「人生之路」的存在思索 26
第一節 心本體論之確立:我覺,故我在 27
第二節 心靈之闔闢與發展之一:世間法 31
第三節 心靈之闔闢與發展之二:出世間法 40
第四節 人生之路的心靈境界 49
第三章 唐君毅莊學三變及其與《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之關係 60
第一節 大陸時期:莊子之道之本體義 62
第二節 居港前期:莊子之道之超人文義 70
第三節 居港後期:涉工夫論之心性義 75
第四節 第三期莊學與《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之形構關係 82
第四章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之莊子境界論規模重建 90
第一節 虛靈心,觀「玄理」—論觀照凌虛境(觀意義界)90
第二節 道德心,具「性理」—論道德實踐境(觀德行界)95
第三節 悲憫心,開「空理」—論我法二空境、眾生普度境(觀一真法界) 100
第四節 天心,具「天理」—論天德流行境、盡性立命境(觀性命界) 105
第五章 結語 110
第一節 唐君毅莊學之綜述 110
第二節 對當代莊學研究的回應 (一):精神主體的方外之遊 112
第三節 對當代莊學研究的回應 (二):形氣主體的方內圓遊 115
第四節 對當代莊學研究的回應 (三):方內、方外之遊,兩無礙 118
參考文獻 122
參考文獻 一、典籍注疏:
王先謙:《莊子集解》,中華書局,1987年。
王夫之:《莊子解》,中華書局,1989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9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宣頴:《南華經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1
釋德清:《莊子內篇憨山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二、今人注疏: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上、下冊),台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
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三、唐君毅原著:(依全集之編序)
甲編─人生之體驗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台北:學生書局,2010年。本書1994年由中華書局初
版,至1946年共發行5版;1956年經作者校訂,並刪去第四部「人生的旅行(童話)」,增「重版自序,交由人生出版社印行,1959年7月再版,1970年1月3版;1977年」,作者重新修定,補回第四部,交給學生書局改版印行。
───:《道德自我之建立》,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本書於1944年由商務
印書館初版,至1964年共發行5版。1963年1月,改由人生出版社重
印,增加附編「智慧與道德」及「重版自序」。1978年4月由學生書局
印行。
───:《心物與人生》,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本書第一部「物質,生命,
心與真理」寫成於1941年,第二部「人生與人文」各篇寫於1950年至
1953年。1953年10月,作者將上述二部各編修訂合併,定為今名,交
由亞洲出版社出版,至1957年共發行3版。1974年12月,改由學生書
局印行,並增加「我與宗教徒」作附錄。
───:《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學生書局,2013年。本書於1961年12月
由人生出版社初版。1978年4月改由學生書局印行。
───:《病裏乾坤》,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80年。
乙編─文化理想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79年。
───:《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本書於1955年由新亞
研究所出版,1974年分別由新亞研究所與學生書局兩地再版。至1978
年共發行4版。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本書於1957年由
香港人生出版社初版,1974年交學生書局重版。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下冊),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本書於
1975年5月由東方人文學會出版、學生書局發行。1978年4月再版,
改由學生書局出版兼發行。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上、下冊),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本
書乃《唐君毅全集》編輯委員會所輯,因內容與作者自編之《中華人文
與當今世界》相近,故以「補編」名之。
丙編─哲學研究
───:《中西哲學比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本書原名《中西哲
學思想比較研究集》,後作者改為今名。1943年由正中書局初版,1948
年再版,後作者要求停止重印。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2004年。本書原題《中國
哲學原論(上冊)》於1966年3月由人生出版社初版兼發行。1974年7
月經作者修訂改為今名,由東方人文學會再版、新亞研究所發行。1978
年3月學生書局3版發行。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74年。本書原題《中國
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1968年2月由新亞研
究所印行,1974年再版,此版為《唐君毅全集》所據。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卷二、卷三),台北:學生書局,2000
年。本書於1973年5月由新亞研究所初版,1976年、1977年學生書局
修定再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2004年。本書於1975年
1月由新亞研究所出版,1977年5月修訂再版。
───:《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丁編─思想體系
───:《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本書於1958年由
香港友聯出版社初版,1975年學生書局再版。
───:《哲學概論》(上、下冊),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本書於1961年3
月孟氏教育基金會初版,1965年3月再版,加附編三文。1974年改由
學生書局與友聯出版社分別在台灣、香港印行第三版,並加第三版序。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上、下冊),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本書於
1977年9月由學生書局初版,1978年再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2004年。
───:《日記》(上、下冊),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附編─年譜‧紀念
───:《年譜•著述年表•先人著述》,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四、近人專著(依姓名筆劃)
王邦雄:《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1999年。
───:《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2013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書局,1971年。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四因說演講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
李瑞全:《儒家生命倫理學》,新北市:鵝湖月刊社,1999年。
───:《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新北市:鵝湖月刊社,2013年。
李杜:《唐君毅先生的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
何仁富主編:《唐學論衡》上、下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吳怡:《中國哲學的生命和方法》,台北:東大圖書,1981年。
───:《逍遙的莊子》,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4 年。
吳汝鈞:《當代新儒學的深層反思與對話詮釋》,台北:學生書局,2009年。
張祥浩:《唐君毅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台北:商務印書館,1990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台北:水牛圖書出版,1993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1993年。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莊子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2003年。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梁瑞明:《心靈九境與人生哲學 : 唐君毅先生《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導讀》,香
港 : 志蓮淨苑,2006年。
───:《心靈九境與宗教的人生哲學 : 唐君毅先生《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導
讀》,香港 : 志蓮淨苑,,2006年。
───:《心靈九境與形上學知識論》,香港 : 志蓮淨苑,,2009年。
───:《心靈九境與性情之教 : 唐君毅先生《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導讀 》,
香港 : 志蓮淨苑,,2012年。
陶國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
───:《思光人物論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單波:《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3年。
───:《儒門內的莊子》,台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民國88年。
劉笑敢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八輯─唐君毅與中國哲學研究》,廣西:廣西師
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霍韜晦主編:《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1991年。


五、學位論文: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東海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2003年。
王采淇:《道家工夫論及莊子工夫層級研究》,中央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2011
年。
詹琳菀:《從《道德自我之建立》看唐君毅先生的道德哲學》,中央大學哲研所,
博士論文,2012年。
覃友群:《莊子「坐忘」思想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3年。

六、論文:
王邦雄:〈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
6月。
史愛兵:〈感通之德與游藝精神—唐君毅對中國游藝精神的新解〉,《保定學院學
報》第6期,2015年。
李瑞全:〈唐君毅先生論中國文化與民主政治〉,《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
第四卷,香港:法住出版社,1991 年。
───:〈唐君毅先生与中國哲學現代化之發展--心靈九境之哲學意涵〉,《天府新
論》第6期,2004年。
───:〈道家哲學型態之釐定:境界型態及所涵之哲學意義〉,《鵝湖月刊》第
382期,2007年3。
───:〈唐君毅先生之生命哲學:心靈與境界一體論〉,《鵝湖學誌》第40期,
2008年。
───:〈當代新儒學之環境倫理學:唐君毅先生論天德流行境之哲學意義〉,劉
國英、張燦輝(編),《求索之迹》,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普世倫理與宗教對話:以儒佛二家為例〉,《玄奘佛學研究》第19期
2013年。
───:〈唐君毅先生之心境感應理論與圓教模式〉,鄭宗義編,《中國哲學研究
之新方向》第20期, 2014年。
───:〈唐君毅先生與中國哲學現代化之發展:心靈九境之哲學意涵〉,《天府
新論》第6期,2015年。
───:〈當代新儒家之課題與發展:論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三先生之學思
方向〉,鮑紹霖、黃兆強、區志堅合編,《北學南移》,台北:威秀資訊
科技,2015年。
───:〈當代新儒家哲學之普遍意義――圓教與普遍哲學之理念〉,李瑞全、楊
祖漢合編《二十一世紀當代儒學論文集I:儒學之國際展望》,中壢:中
央大學儒學中心,2015年。
───:〈牟宗三先生之道德的形上學諸涵義:宋明儒學之義理形態與工夫論〉,
《新亞學報》第34卷,2017年。
───:〈學以成人與學以成教----唐君毅先生之哲學歸宿〉,《鵝湖學誌》第60期,
2018年。
何仁富:〈唐君毅先生的生命與學問〉,《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6期,2005年。
───:〈唐君毅之人生境界論〉,《宜賓學院學報》第9期,2005年。
───:〈唐君毅論超越人生之哀樂相生〉,《四川大學學報》第1期,2006年
───:〈儒家與中國"人文中心"的文化精神——唐君毅論中國人文精神(上)〉,
《北京青年研究》第3期,2006年。
───:〈中國文化精神的客觀價值及其缺失——唐君毅論中國人文精神(中)〉,
《北京青年研究》第4期,2006年。
───:〈唐君毅論儒者情懷與現代人格〉,《江西社會科學》第3期,2009年。
───:〈中西人文精神的會通及中國文化精神的重建——唐君毅論中國人文精
神(下)〉,《北京青年研究》第1期,2007年。
───:〈唐君毅論儒家“三祭”的宗教價值〉,《四川大學學報》第3期,2009
年。
───:〈試論賀麟與唐君毅的理想唯心論〉,《鵝湖月刊》第442期,2012年。
───:〈唐君毅早年的感通體驗及其形上意義 ——唐君毅的生命體驗及其哲學
建構(一)〉,《宜賓學院學報》第4期,2018年。
吳建明:〈論莊子對命的思考及其安命之可能〉,《鵝湖月刊》第311期,2001年。
吳汝鈞:〈唐君毅先生對儒、釋、耶的判教法〉,「第二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
議論文集之一」。
陳振崑:〈唐君毅的宗教融合思想〉,《華梵人文學報》,第7期,2006年。
許宗興:〈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6期,2008年。
黃漢光:〈唐君毅、牟宗三論道家哲學〉,《人文論叢》2006年卷,2006年。
葉海煙:〈思維的自由、平等與解放—莊子齊物哲學新探〉,《哲學雜誌》第7期,
1994年。
───:〈齊物論與人間世—一場知識與權力的對話〉,《哲學與文化》第23卷11
期,1996年。
───:〈當代新儒學與基督宗教的哲學對話-以唐君毅為例〉,《哲學與文化》
第28卷5期,2001年。
楊祖漢:〈齊物論的言說方式〉,《鵝湖月刊》第354期,2004年。
───:〈論莊子的知與無知〉,《鵝湖月刊》第373期,2006年。
───:〈儒家思想的超越性與內在性〉,《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5輯,2010年。
鄧元尉,〈苦難與超越—從唐君毅對基督宗教的理解探討儒基對話的可能向度〉,
《哲學與文化》第24卷3期,1997年。
趙敬邦:〈對吳汝鈞先生建議重寫唐君毅先生著作的一些反思〉,《中國文哲研究
通訊》第25卷第3期,2015年。
蔡仁厚:〈唐君毅先生的生平與學術—三月二十二日講于中國文化學院哲學學社〉,
《鵝湖月刊》第3卷第10期,1978年。
謝大寧:〈齊物論釋(上)〉,《鵝湖月刊》,第229期,1994年。
───:〈齊物論釋(中)〉,《鵝湖月刊》,第230期,1994年。
───:〈齊物論釋(下)〉,《鵝湖月刊》,第232期,1994年。
謝明陽:〈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鵝湖月刊》,第279期,1998年。
指導教授 李瑞全 審核日期 2019-8-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